国外名人故事:冰人罗尼·汤普森_900字
当绝大多数地质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地球南北两极地区的时候,罗尼·汤普森锁定的却是长期不受学术界重视的热带冰河领域。我们居住的地球正日趋变暖,多年致力于热带冰河研究的美国冰河地理学家罗尼·汤普森正努力赶在积雪消融之前,攀登更多的高峰,收集记录能反映地球气候变迁等的宝贵的信息冰核。
几年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冰河地理学家罗尼·汤普森站在东非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仔细观察着他的同事递过来的一块柱形冰核。凭着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来饱经风霜的职业眼光,他一眼看出玻璃般光滑的冰核表面其实布满了小眼。这可不是空气偶尔渗进而形成的小气泡,而是冰雪融化后,雪水流淌时留下的沟槽痕迹。从这里传递出的可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信号。
冰核表面的.小眼证实了汤普森的推测:东非乞力马扎罗山地区的气温正迅速攀升,覆盖山顶的层层积雪有可能在15年内消融殆尽。如果真是如此,曾被欧内斯特·海明威形容为“伟大,崇高,令人难以置信地洁白”而在世人心中不朽的乞力马扎罗山,终将无奈地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碎片。为慎重起见,汤普森和他的同事设法把这些冰核样品带回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前些时候在环热带高山考察中获取的地质样品一道,放在他们的超低温极地冷藏柜里。
在这以后的5年时间里,汤普森从这些五花八门的地质藏品里发掘出了许多更有价值的东西。高山上的陈年冰核如同树木年轮,长年扮演着大自然的忠实记录员角色,为所在地区相当精确地记录了一份几个世纪里温度和降水量等气候变化的信息。正是得益于汤普森这种长年孜孜以求的“地质解密”工作,这些珍藏于大自然天然图书馆中的宝贵资料才不会在冰雪消融后丧失殆尽。
令人欣慰的是,汤普森已经抢救并破解出了许多地质记录。例如,1983年从采自秘鲁南部奎尔卡亚冰峰的样品中,他重建了一份近1500年来秘鲁的气候从湿润到干燥的变化过程,可作为该地区1500年来文明兴衰的自然注解。1987年他又成功解读了中国青藏高原近4万年的地质演变史,紧接着又于1992年成功解读了中国古老冰层近76万年的演变史。除此之外,汤普森还有力地证明了,从美洲南部的安第斯山脉到亚洲中部喜马拉雅山的环热带冰河地带,在2万年前的气候比现在科学家们设想的要寒冷得多。
米特罗姆尼名人故事
在妻子的鼓励以及有责任服务社会的家族信念的指引下,米特·罗姆尼在46岁时决定跟随父亲的步伐投身政治。1994年,他向美国政界最有传奇性的名人之一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特德·肯尼迪,发起竞选挑战。
米特的父亲当时不以为然,劝说他等6个月后再参选。“我认为他应该更具知名度才行。”老罗姆尼说。但是说归说,时年87岁的老罗姆尼不可能置身事外,每周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马萨诸塞州给儿子打气。
竞选刚开始时,选情比较接近,但米特·罗姆尼最终还是输了。正像他今天参选总统被质疑一样,肯尼迪质疑他在贝恩工作期间提升了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身为米特的父亲又兼竞选导师的老罗姆尼,于1995年7月26日在家中去世,享年88岁。1998年,他的母亲勒诺也在89岁高寿时过世。
竞选参议员失败后不久,罗姆尼受邀担任2002年冬季奥运会盐湖城组委会主席一职,当时组委会正受申办丑闻困扰。罗姆尼离开了在波士顿业务正火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上任冬奥会主席而不领一文薪水。当时身体欠佳的安,最近又被诊断患有多发性硬化症,支持了罗姆尼的抉择。
正是这个职位,让罗姆尼广受注目。其间他削减预算、寻找新的赞助商,恢复了冬奥会的正面形象,被冠以“白色骑士”的绰号。
受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鼓舞,罗姆尼再次在马萨诸塞州参与竞选,这次如愿以偿成功当选该州的州长。他任职期间平衡预算、提高收费,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推出了覆盖没有保险的医疗改革。
因为目光瞄准了更高的职位,罗姆尼只担任了一任州长。离任一个月后,他荣归故里。2007年2月13日在他出生地密歇根州亨利·福特博物馆宣布:寻求竞逐美国总统职位。
“我总是想象某天回到密歇根。”罗姆尼说。当时安和五个儿子及孙子们围在他身边。“……我没有想到会以这种方式回归,但是我今天回来了。谢谢你,密歇根。”
演讲台上的.罗姆尼,从容不迫、富有成就感以及政治家的风度,让他在克兰中学的同学斯图尔特·怀特颇不习惯,与年少时扮警察搞恶作剧的印象相差甚远。但是,演讲完之后,热情的罗姆尼在听众中看到怀特,高声地叫起他的名字,大笑着向他挥手。怀特回忆说:“这与我记忆里的他的样子很像。”
从这次演讲时间算起,罗姆尼踏上竞逐美国总统的征途迄今已有五年多。最终结局如何?今年11月选举日就将揭晓。
国外名人故事篇一
耶稣对人类史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他在本册中名列前茅谁也不会提出疑议。与伊斯兰教不同,基督教并不是由一个人而是由两个人──耶稣和圣·保罗创立的,因此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功绩应归于这两个人。
耶稣阐述了基督教基本的道德观念及其基本的精神观和主要的行为准则,但是基督教神学主要是圣·保罗创作的结果。耶稣写了精神启示录,圣·保罗把崇拜耶稣补充进去,而且圣·保罗是《新约》的主要作者,也是第一世纪中使人们改信基督教的主要人物。
与佛佗和不同,耶稣死时还相当年轻,他留下的信徒在数目上不多。基督死时,他的信徒只是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犹太教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圣·保罗的着作及他不知疲倦地努力劝说人们信仰基督教,才使这小小的教派掀起了一场生机勃勃的伟大运动,这场运动不仅触及了犹太人而且也触及到了非犹太人,最后发展成为世界伟大的宗教之一。
由于这些原因,有些人甚至会认为真正创造基督教的是圣·保罗而不是耶稣。按这种逻辑来推论,我们应在本册中把圣·保罗的名次排在耶稣之前,虽然没有圣保罗的影响,基督教前景如何,将无法断定,但是很明显没有耶稣,基督教就根本不会存在。
但是似乎没有理由把基督教各教派及其信徒在后来的所作所为都归于耶稣,其突出问题在于其中有许多行径是耶稣显然不赞成的。例如各种不同基督教派之间的宗教战争和对犹太人的野蛮的屠杀和迫害,这些显然违背了耶稣的态度和教导,因而说这些行径启灵于耶稣似乎毫无道理。
同样,虽然现代科学技术首先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欧国家兴起,但是因此就认为科学的兴起应归于耶稣就近乎可笑了。早期的基督教徒肯定没有谁把耶稣的教导看作是要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号召。事实上,罗马世界改信基督教是伴随着整个技术水平和对科学的关注的陡然下降而出现的。
科学最终在欧洲的兴起这一事实表明在欧洲文化传统中有某种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因素,但是这种因素并不是耶稣的格言而是如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的着作中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希腊”理性主义。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学的兴起并不是发生在教会权力和基督教崇拜的鼎盛时期,而是紧随着一个欧洲对先前基督传统重新发生兴趣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而来的。
有关耶稣生平的故事在《新约》里有记载,为大多数读者所知晓,在此就不必赘述了。但是有几点值得注意。我们所掌握的有关耶稣生平的材料是不可靠的。我们甚至不能肯定他的原名是什么,很可能是一个常见的犹太人名Yehoshua(英文为约书亚)他的生年可能是公元前6年,但是谁也不能肯定,甚至他的卒年──他的信徒们一定会一清二楚,今天却不能知之确切。耶稣本人没有给后人留下着作,事实上我们所掌握的有关他生平的一切情况均来源于《新约》中的记述。
不幸的是四部《福音》中有好多处自相矛盾,《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对耶稣的临终遗言的记载完全不同,而这两种情况恰巧又都直接引自《旧约》。
耶稣曾引用《旧约》决非偶然。虽然他是基督教的祖先,但是他是个虔诚的犹太人,人们经常指出耶稣在很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希伯来先知相似,并且深受他的影响。与那些先知们一样,耶稣的性格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他给所有见过他的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说他有超人的雄才大略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但是耶稣实际上在一生当中和随后的一百年中对政治发展没有影响,这与政治及宗教权威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两者对长期的政治发展都有过重大的间接影响。耶稣完全是作为道德和精神领袖而使人感知他的影响的。
如果说耶稣主要是作为道德领袖给人留下印象的,那么当然就该问一问他的道德观念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耶稣的主要准则可能会提出为什么不把耶稣排在首位的问题,因为他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宗教的启示者。
按照时间的历程来算,基督教无疑比任何其他教都具有更多的信徒。但是本书并不考虑不同宗教的相对影响而是考虑一个人之一当然是“金科玉律”。今天“金科玉律”为大多数人所公认。不管是基督教信徒还是非基督教信徒都把它看成是道德行为的.良好准则。我们的行为并不总和它相符,但我们通常是尽力而为之。如果耶稣真的创造了这条几乎为人人所公认的准则的话,他肯定就该是本册中的第一位人物。
但是事实上在耶稣问世以前,“金科玉律”就是犹太人公认的准则。公元前一世纪犹太人的精神领袖拉毕·希雷尔就对“金科玉律”做过明确的阐述,并正式宣布为犹太人的首要原则。这一观点不仅仅为西方世界所知晓,而且中国的哲学家孔子早在公元前500年就提出过,他的话还出现在一首古代印度诗歌《巴拉塔王朝的伟大颂歌》里,实际上“金科玉律”的内在哲理几乎为每一个大宗教团体所公认。
难道这竟意味着耶稣没有提出新的道德观念吗?决非如此。《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十三节和第四十四节中就阐述了一个十分鲜明的观点。
你听人说过:你要爱自己的街坊,恨自己的敌人。
但是我想告诉你:你要爱自己的敌人,祝福诅咒你的人。
对恨你的人行善,为虐待你的人和迫害你的人祈祷。
在这一段的前几行中有这样的话:“不要反抗恶行,谁要打你的右脸,把左脸也伸过去。”
这些观念现在当然算是曾出现过的最著名的、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不是耶稣时代的犹太教的一部分,也不是大多数其他宗教的一部分。要是他们被广为遵循的话,我将会毫不犹豫地把耶稣列在本书之首。
但事实上它们并非被广为遵循,甚至不为一般人所公认。大多数基督教徒把“爱你的敌人”的训令最多看作是在某种完美的世界可以实现的理想,但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却不是一部中用的德行指南。我们通常并不把它付诸实践,也不希望别人把它付诸实践,也不教导我们的孩子把它付诸实践。因此,耶稣的最明确的教导仍然是一条有趣的、基本上无人听的启示。
国外名人故事篇二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数千人,穿过英吉利海峡,试图搞夺英国王冠。他的果敢尝试获得了成功──外族侵略英国所获得的最后一次成功。诺曼底人的征服远不止是仅为威廉及其继承人摘下了英国王冠,它深刻地影响了随后整个英国的历史──在有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几乎是威廉本人未曾料想到的。
威廉大约于1027年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城镇法雷兹。他是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一世的私生子,又是独生子。罗伯特于1035年在去耶路撒冷朝圣的归途中丧生。他在行前就已经委任威廉为他的继位人。因此威廉八岁时就当上了诺曼底的公爵。
威廉继位后远不能稳定享用财富和权力的地位,使他处于一个朝不保夕的危险境况之中。他虽然只是个小孩子,但却是成年封建男爵的大封主。可想而知男爵的志向要比其主子的大。随后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混乱时期,在此期间威廉有三个卫兵横遭暴死,他的私人教师遇刺身亡。他只是在他的名义上的君主──法国国王亨利一世的帮助下,才幸运地度过了早期的难关。
1042年当威廉十五岁的时候被封为爵士。此后他在政治事件中发挥了个人的作用。在与诺曼底的封建诸侯进行了长期连绵的战争以后,威廉才终于牢固控制住了他的公爵领地(顺便说一句,他的私生子身份在政治上是一个明显的不利因素,他的对手常常叫他“杂种”)。1063年他成功地征服了邻省缅因,1064年还被认为是邻省不列塔尼的大封主。
从1024年到1066年,英国的国王是爱德华坚信者。由于爱德华无后,便策划出了许多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计谋。从血缘的观点来看,威廉提出要继承爱德华王位的根据是不充分的:爱德华的母亲是威廉祖父的妹妹。但是1064年,爱德华可能是受威廉的杰出才能的影响,把继承权许给了威廉。
1064年,英国最有势力的诸侯、爱德华坚信者的亲密朋友和内弟哈罗德·哥德文落入了威廉之手。威廉表面热情款待哈罗德,实际上是把他软禁起来了,直到哈罗德发誓支持威廉继承英国王位的要求为止。许多人认为这样强索的许诺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无约束力,哈罗德·哥德文当然也认为如此。当1066年爱德华去世时。哈罗德·哥德文自己要求得到英国王位的继承权。咨议院(一个经常参加决定王位继承权的英国诸侯委员会)选他为新国王。由于威廉志在扩大他的势力范围,且为哈罗德不信守誓言而感到愤怒,决定通过武装入侵英国来强行实现他继承王位的愿望。
威廉在法国境内组建了一支海军舰队和一支陆军部队,1066年8月初他就作好了启航的准备。但是由于呼啸的北风使出征日期推迟了几个星期。与此同时,挪威国王哈拉尔德·哈德雷德横过北海对英国发动了一次单独的入侵。哈罗德·哥德文一直把他的军队布署在英国的南部,准备对付威廉的入侵。现在他不得不挥师北上,对付挪威的进攻。9月25日在斯坦福大桥之战中,挪威国王被杀,他的部队被赶了出去。
就在两天之后,英吉利海峡上的风向发生了变化,威廉迅即把他的部队输送到英国。也许哈罗德应该让威廉向他进军,或至少应该让他的部队出击之前得到充分地休息,但是他却迅即挥师南下抗击威廉。1066年10月4日两军在著名的哈斯丁斯大桥之战中展开了交锋。当天傍晚,威廉的骑兵和射手成功地击退了盎格鲁撒克逊部队,临近深夜,哈罗德国王自己首身相离,他的两个兄弟在这场交战之期被杀。剩下来的英国领袖中没有哪一位有能力招募新军或者与威廉争夺王位。当年的圣诞节,威廉在伦敦登极。
在随后的五年多中,出现了一系列零兵散将的反抗,但都被威廉镇压下去了。威廉把这些反抗作为没收所有英国的土地并宣布其为自己个人财产的借口。后来他把其中的大片土地发配给了他的诺曼底追随者,他们作为他的诸侯,依封建保有权来占有所发配的土地。结果整个盎格鲁撒克逊贵族阶级实际上被诺曼底人剥夺了财产并被取而代之(如此般的戏剧性变化,却只有几千人直接参与了这场权力的移交斗争,对耕田的农民来说只是大封主易人而已)。
威廉一直认为他自己是合法的英国国王。他在世期间,英国多半的体制都保留下来了。由于威廉对收集他的新领地的情报感兴趣,所以他下令对英国的人口和财产作一次详尽的调查,所得的结果被纪录在大部头的《末日裁判书》中,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源泉。
威廉结过婚,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1087年他在法国北方鲁昂瞑目而逝。自那时以来英国的每一个国王都是他的直系后代子孙。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威廉大帝可能在所有的英国国王中最为重要,但是他自己却不是英国人而是法国人。他生在法国,死在法国,一生几乎都是在法国度过的。他只会讲法语(还说一句,他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在估价威廉对历史的影响时,要记住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没有他就不会出现诺曼底对英国的征服。威廉不是英国王位理所当然的继承人,除了他个人的志向和才能外,找不出诺曼底入侵的历史原因和必然性。英国自从一千年前罗马的征服以来没有被法国征服过,而且在自从威廉时期的九个世纪以来一直未遭到法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成功入侵。
那么问题就在于诺曼底征服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诺曼底侵略者虽然在数目上比较小,但却对英国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诺曼底征服以前的五、六个世纪中,英国不断地遭受盎格鲁撒克逊族和斯堪的纳维亚各族的侵略。它的文化基本上是条顿族文化。诺曼底族本身就是北欧海盗的后裔,其语言和文化属于法国。因此诺曼底的征服起到了使英国文化和法国文化密切交往的作用(今天这看来可能是一件自然的事,但是在威廉大帝以前的世纪里,英国的文化往来大多是与北欧进行的)。结果在英国产生了一种法国与盎格鲁撒克逊水乳相溶的文化──一种否则就不会出现的混合文化。
威廉给英国引进了一种先进的封建体制。因此诺曼底国王同他们的盎格鲁撒克逊先辈不同,掌管着一支由数千名武装爵士组成的军队──按中世纪的标准来看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诺曼底统治者是有才能的行政官,英国政府已成为欧洲最强大、最有能力的政府之一。
诺曼底征服所带来的另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发展了一种新的英国语言。由于诺曼底的征服,大量的新词进入了英语之中──事实上其数量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在现代英语词典中源自法语或拉丁语的词比从盎格鲁撒克逊派生出来的词要多些。而且在紧接着诺底征服以后的三四个世纪里,英语的语法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大体上是朝着更简单的方向变化。要不是诺曼底的征服,今日英语可能同低地德语以及荷兰语只有细微的差别。要不是由于单独一个人的生涯,一种主要的语言完全不会以现在的形式存在,这是已知唯一的一个例子。
人们可能会谈到诺曼底的征服对法国的影响。大约在此后的四个世纪里,英国国王(由于他们是诺曼底血统,在法国拥有大量的土地)和法国国王之间进行了长期连绵的战争。这些战争可以直接追溯到诺曼底的征服。在1066年以前,英法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争。
英国在许多方面与所有的大陆欧洲国家有着实质的区别。由于英国获取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建立了民主政体这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它对世界的其余地区有过深刻的影响,这与它自己的面积完全不相称。不列颠政治史的这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是威廉活动的结果呢?
现代民主政体究竟为什么起源于英国而不可能是德国,历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英国的文化和制度是盎格鲁撒克逊和诺曼底的文化和制度的一种混合的文化和制度,这是诺曼底征服带来的结果。但是我认为没有理由把以后英国民主政体发展的功劳过多地归于暴君威廉。在诺曼底征服以后的那个世纪里,英国肯定是极少有民主政体。
从不列颠帝国的形势来看,威廉的影响似乎更加显而易见。在1066年以前,英国总是接受被侵略的苦果,但是1066年以后,它就扮演了相反的角色。由于威廉建立的、他的后继人所保持的强大中央政府,由于这个政府所掌管的军事力量,英国从未再遭侵略。相反,它还不断地在海外进行军事行动。因此,当欧洲势力在海外扩张时,英国最终比任何其它欧洲国家所获得的殖民地都多。
当然人们不能把英国历史后来所有的发展成就都归于威廉大帝,但是诺曼底征服对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件无疑是一个间接因素,因此威廉的长期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谦逊的贝罗尼哲理故事
十九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
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比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过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启示:
才识、学问愈高的人,在态度上反面愈谦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容人的风度,和接受批评的雅量。反之,我们对于自己并不在行的事情,就不要随便发表议论,听在专家耳里,不是益发显得你的肤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