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苏轼的励志小故事 正文

苏轼的励志小故事

时间:2025-01-18 14:55:27

  苏轼励志故事1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苏轼励志故事2

  一次,苏东坡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考官禁不住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考官……

  一日,苏东坡陪高丽(现朝鲜)使者出游,一路谈兴甚健,苏东坡夸口说我国妇孺村老皆能对联。使者遂叫路旁一老翁,指远处一宝塔,吟出上联:

  独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

  老翁听后连连摆手而去。使者笑问东坡:“这……”

  苏东坡笑道“此翁已对出。”

  使者问:“联在哪?”苏东坡说:此翁是用哑谜相对的,一只手摆了摆,意思就是:

  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使者与东坡相视大笑。

  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

  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对。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

  不过,苏东坡真有对不出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虽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但又对东坡恃才傲物不满,于是出联为难。这一天,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

  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城”,苏东坡寻思数日,终未对出,至今仍为无对绝联。

  苏轼励志故事3

  相传,北宋年间,苏轼因被陷害朝政被贬到汝州,任团练使。初到汝州,看到这里到处穷山恶水,苏轼自恃才高,很瞧不起那里的文武官员,经常闭门谢客。

  一日,他在衙门里觉得闷,便独自溯汝河而上去游云梦山。踏着两山夹峙树林生的林间小径过了紫逻口,穿过水流哗哗的汝河桥,随着熙熙攘攘笑语喧哗的滚滚人流,苏轼走到云梦山下。只见一座寺院依山而建,钟楼巍巍桃角飞檐,宝塔俏丽,屹立寺中,在绿树掩映下,云梦寺深藏不露,古朴静雅。苏轼顿时悟道,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又是鬼谷讲学授徒的地方,必有文海高僧,若能暗访出来,也算是一个他乡知已了。

  于是他折下一银树枝当拐杖,化装成一个土老冒儿走进寺院。这时已近中午,睛空万里,骄阳似火,苏轼走了半日口喝难耐,便走在寺内讨口茶喝。他看见寺内一个小和尚手拿鸡毛帚子正在大殿里给香案扫尘,苏轼忽发异想,先试试这云梦寺的小和尚有多少才智,不就知道寺内高僧的智慧之水有多深了吗?于是,他大大洋洋踱进大殿,在香案前正襟危坐,还没顾上说口渴,谁知那小和尚一看见他,忙停下手里活计,双手一合施一礼说:“阿弥佗佛,请施主暂在殿内消汗,贫僧马上去取茶伺候,并且一定给施主送上您点要的杜仲名茶。”

  小和尚退出大殿去了,苏轼坐在香案前惊得目瞪口呆。一会儿,一壶泡得浓香扑鼻的杜仲茶献了上来,苏轼静坐在大殿里品茶,仍不理解小和尚是如何一眼就看出了他心中所求,苏轼还敢去和云梦高僧高谈阔论吗?他顿时泄了气,喝完茶以后,他连身份也没敢亮出来,忙匆匆随着进香的人流去观党云梦仙境,然后便直出云梦山去了。

  苏轼回到汝州,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不服气,难道这汝州还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还真有文比孔丘、武赛子龙的能人,他遍览群书熟知云梦古今,又搜肠刮肚拟出《咏云梦》诗八道,便再赴云梦山想与云梦僧一决高低。

  这天,苏轼穿戴整齐官袍官衣,领着大小随从12人,前夹后拥又赴云梦山。走到寺院门前,只见一座云梦寺张灯结彩,十几个僧人分列寺门两旁,两幅长幡由两个小僧人举着列在队前,苏轼抬头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学士游云梦鬼谷生辉,

  练使赋佳作汝河增光。”

  苏轼大吃一惊,急步上前与云梦众僧一阵寒喧,急步走入大殿,只见殿内一张八仙桌上摆着十二只茶杯,还为他另备一张香案,放着文房四宝,很明显,云梦寺早有准备等待他来挥笔赋诗呢?

  苏轼十分吃惊,当云梦寺主持请苏轼挥毫命笔的时候,苏轼一定要让云梦僧说出他们神算的奥秘,小和尚笑着说:“那天你手柱拐杖为木,风尘仆仆为土,就是一个仁字;你头顶草帽,两手甩开,两腿夹杖巍巍而立不是一个“茶”字吗?我就知道先生是向我求杜仲茶!“苏轼说:“那么今天呢?”

  云梦寺主持说:“今天知晓你要登云梦山就更没有什么秘密了。云梦山之颠有御药园,御药园上有观天台,在台上天尚可观,练使官样打扮而来,我远远已从观天镜里看见了你,并且山上早有传闻,苏学士荣任汝州团练使,我们自然应有所准备,为练使接风了。”

  苏轼闻听后惊愕不已,他想,自己饱读诗书,在当朝皇帝面前尚敢舞文弄墨,而在云梦山里竟被一个小和尚猜得入木三分。老主持在观天台窥视知我要来不算什么高悟,但出家之人竟对我这么了解,早有所备不得不使苏轼十二分地佩服。于是苏轼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汝河河清清,云梦梦长长,鬼谷谷渊渊,古今难思量!”

  从此以后,苏轼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学问再高天外有天。他更加苦读万卷书,认真做学问,写出了不少名篇佳作,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苏轼励志故事4

  北宋嘉佑二年,苏轼考中进士。他在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判卷官梅圣俞也算学富五车了,却从未听说过尧与皋陶有如此之对白,翻了半天书也未及见。一日,他将心中疑惑问及苏轼。苏轼笑道,那是我编的。

  还有三国时的孔融。曹操攻下邺城之后,烧杀抢掠。儿子曹丕还私纳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看不惯,就给曹操写了封信,言及“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之事。曹操有些不明白,回家翻书也没找到,便问孔融,孔融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说,以现在攻入邺城你们曹家父子的所作所为来推断,武王差不多也这么做过吧。曹操一听,原来孔融是编一个故事来讥讽自己。

  这两件事,如出一辙,但后人谈及,前者可谓美谈,后者却难免沉重。原因是,当苏轼把真相道出后,梅圣俞一笑而过。不仅如此,梅圣俞以及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都特别欣赏和推崇苏轼,把他的试卷判为第二名。欧阳修如此乐观地预见苏轼的未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中还写道:“欧阳修有一天对他的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言外之意,将来的文坛必将是苏轼的天下。

  孔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后来,曹操找了一个借口,把孔融杀了。当然了,孔融是跟曹操作过几次对的,虽言语也侮慢,但其所劝讽,都不无道理。那么,曹操杀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后汉书·孔融传》是这么说的——“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虑鲠大业。”大意是,曹操怕孔融说得太多,妨碍了他的大事。

  苏轼与孔融,学问都很大,人生际遇却大相径庭。一个遇上了梅圣俞,一个遇上了曹操,一个一瞬间花开,一个一瞬间寂灭。任性知识分子的幸运和不幸运,跌宕与浮沉都在这际遇里。

  苏轼励志故事5

  世间是一物降一物,苏轼才高,偏又遇上更高一筹的王安石,多次交手,他始存轻慢,终落羞惭。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描写了王安石为难苏学士的一些细节。

  有一天,翰林学士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草稿,只有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反复琢磨,“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可延斗秋霜,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便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悦,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闷闷不乐,想起这个心胸狭隘的前辈与上级就恼火。他在黄州已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秋风刚歇,苏东坡邀请好友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落,满地铺金。他忽然想起王安石的两句诗,登时没了赏菊的雅兴,羞愧难当。

  王安石也曾出对子为难苏东坡这个大才子,他出了一副上联,要苏东坡对下联。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确实是两度春秋;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对仗,难度可想而知。

  苏东坡是奇才,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却也搜肠刮肚对不出来,只好傻呆呆交上白卷,极为难堪。不过,王安石本人的下联,好像没有传世的记载。这个千古难题,直到清朝中叶,对联大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相对靠谱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