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励志故事教案送教教案 正文

励志故事教案送教教案

时间:2024-09-22 21:17:5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范文

  教师听完课以后就需要把评课稿写好了,下面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怎么写的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1

  11月3日参加了武进区送教下乡,有幸聆听了庄**老师老师上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感受颇深。

  一、上课伊始,教师送给学生一句名言: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这一方法开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做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向能力、方法的转变。

  二、老师的教学目标抓得准。从课题入手,确定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谈迁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态度”这个目标,为后面有的放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重点词句抓得准。这篇课文由“信念”开始,到遭受“厄运”,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采用了循文教学,平铺直叙,从整体思考抓住“厄运、信念、打不垮”三个关键词总领全文的学习,再逐词逐句有所侧重的引导学生品读。

  四、人物情感体会得准。能紧紧围绕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主题入情入境地把学生带到谈迁的内心世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高大形象进行深透理解,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准确把握,把学生带入文字的情境之中,让读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老师能用生动的语言去熏陶学生,用浓浓的意境去感染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用深刻的哲理去启迪学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2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一篇励志的文章。课文围绕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两次在困境中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紧扣题目中“厄运”、“信念”这两组词,表现了谈迁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教学中,赵老师紧扣结尾段,通过品读、感悟、交流、练笔等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谈迁完成《国榷》的不易,懂得树立信念的重要。

  本节课的亮点有:

  一、抓住主线,目标明确

  三读结尾段,以点概面,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体会信念的重要。

  在揭示课题后,赵老师让学生到文中找能给我们启迪的一段话,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一读这段话,指导学生理解“厄运”、“信念”,再到文中找出“厄运”、“信念”分别指的是什么?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

  一部浸透了谈迁20多年心血的书稿,转眼间化为乌有。在厄运给谈迁带来的巨大打击面前,他站起来了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信念。二读结尾段,体会信念的重要

  谈迁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二写”国榷。这部《国榷》比原先的那部更加详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名垂青史的只有谈迁这个人吗?还有什么?三读结尾段,让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感受,通过熏陶、感染,让学生体会到信念的重要。

  二、品读语言,知道辛苦

  谈迁完成《国榷》容不容?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抓住具体的数字,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谈迁为了完成这部《国榷》,受的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他家境贫寒,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家徒四壁,家里穷的只剩下四面墙壁了,小偷实在没有什么可偷的,就把装有《国榷》的竹箱偷走了。谈迁二写《国榷》容易吗?他又受了那些苦?在逐层的抽丝剥茧中,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体会信念的重要。

  三、注重练笔,升华主题

  1、家境的贫寒没有动摇谈迁完成《国榷》的信念,在历经艰辛,大功告成之时,他遭受到了怎样的厄运?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来说怎样?对于已是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又怎样?他茶饭不思,夜南安寝,到底在“思”什么?

  2、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再写《国榷》他又做了些什么?围绕“终日奔波”,师设计了一组想象说话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热难当,孤灯下,谈迁……。冬夜,寒气逼人,清冷的孤灯下,谈迁……。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追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年老体弱的谈迁奋笔疾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对信念的认识,加深了对谈迁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不足之处:

  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完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较少,整堂课的教学中“扶”大于“放”。

  1、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学生还没有结果,教师的答案就脱口而出。

  2、练笔的过程流于形式,安排不合理,解决问题的时间仓促。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

  这组课文有四篇:一《天火之谜》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三《诺贝尔》四《滴水穿石启示》,应当说这个主题单元,主题清楚,那就是“百折不挠——讴歌了一组不屈不挠、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伟大人群像”。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熟,尤其是教法、学法、形式多样,具体来说:

  一、运用对比,读懂信念。

  1、《国榷》一书数字的对比。(时间上;年龄上……)让学生读懂谈过治学的刻苦,治学的严谨、治学的困难等;老师紧扣文本,让学生去触摸文本,研读文本,并体会数字背后的含义,读懂谈迁的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信念;

  2、两次撰写《国榷》的对比。

  3、谈迁在《国榷》一书完成后与失窃后心情的对比。

  二、扣词导读,感悟形象。

  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以本为本,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等)中感悟了谈过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人物形象凸现出来。第四节,引读是匠心预设的结果。

  三、适度拓展,链接生活。

  交流搜集的资料,像谈迁这样不被厄运打垮的人。

  四、批注阅读,符合教材特点。

  既然这组课文讴歌了一组伟大人群像,怎样讴歌?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位成功人士,肯定有许多“相关数据”。这一组课文有直接写,也有间接写的许多数据。我想这是我们研读教材应该关注的事,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数据?因为这是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为看似简单的数据,其实背后的世界是相当丰富的。这也许就是这一类课文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我想苏教版教材编写者在这此类型教材的编写上,肯定启动了这一重要思维。

  这节,有两个数据只要我们关注了,了解了,这一课的教学自然也变得简单了,那就是“500万、500多万”。看似重复,其实一点也不重复的数据,因为两个数据的内涵不一样的。

  这一点上,孙老师似乎强调了。

  另外,这篇文章还能够引领学生进行一种特殊的习作训练。历史人物非常多,怎样用一篇文章的方法去写一个历史人物?一是占有资料,二是从资料中找到最能引发我们思考的数据,三是从数据中找到灵感。有了这三步,写起文章来不也就简单了吗?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使用了这种方式。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思维。如何引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不就自然而然地贴在一起了吗?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评课稿

  听了李老师的教研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到了很多。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堂课上,不难发现,学生平时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默读、边读边圈画、回答问题时注重完整性等等。特别是阅读习惯,教师指明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时,被叫到的学生在白板上圈画技巧纯熟,对关键词的把握也很精准: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多万字,基本都抓住了重点。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教会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依赖教师的在平时每节课中的“有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抓住“一百多里”这一个信息点,李老师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在这一百多里的.路途中,他渴了,就……饿了,就……累了,就……脚上起了泡……他顾不上休息,来到目的地。在讲到国榷被盗,李老师同样引发学生设想谈迁的内心。在想象中,学生体验到了谈迁编写国榷的艰辛与国榷被盗之后的焦心。想象、体悟是重要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在整堂课中,李老师多次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读,有的地方是学生自读,学生自己体会文章,有的地方是教师引读,通过教师语气的渲染,加强学生的感悟,而到关键的地方还要多次读、叫多位学生起来读。学生也在多次的朗读中队谈迁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更有体会,读得一次比一次有感情,一次比一次好。

  此外,把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和第一次作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谈迁不屈不挠意志。李老师在上课时融入了极大的激情,以自己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学习的地方。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评课稿范文

  有幸聆听了韦红媚老师带给我们的一节有深度、有广度的阅读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听后心灵受到震撼。课堂教学中,韦教师坚持“以读为本”,努力践行着于读中体验,于读中感悟,于读中入情的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经历,使听者感受到读悟结合,升华情感的理念无处不在。

  一、紧抓整体品读——牵一发而动全身。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本文的情感主线清晰、明朗,教学环节中韦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等都能紧紧抓住文章的主线,以读为主线,辅之说、写、悟,让学生对课文的文字经历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全课紧紧围绕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展开教学。先让学生细读课文1至2小节,找出“厄运”的表现。在品读过程中,紧扣词句,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厄运带给谈迁怎样的痛苦?在学生自主多元的'感悟中,在老师画龙点睛般点引下,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了一位不被厄运打垮,有坚定信念的光辉形象。于是,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默读第3小节,促使学生对谈迁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再次揣摩。

  二、珍视多元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老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教师站cn-teahcer.com)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氛围。如:在品味什么是厄运时,老师质疑:为什么一本书稿被偷走了,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智慧飞扬,各抒己见:有的说谈迁是花了20多年的心血才完成的,而且此时谈迁已年老多病,家[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徒四壁;有的从文中的“20多年”、“6次修改”、“500多万字”等找到了有力依据;有的则用上了“呕心沥血、毁于一旦”之类高度概括的词语来说明……无论是谁,都说得入情入理。老师不仅首肯了不同的理解,而且还为学生创设情境,播放委婉、哀怨的乐曲,让学生带着用朗读读出谈迁的痛苦。学生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融入了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着主人公的不幸,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三、重视朗读——一咏三叹,荡气回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人文性强的文章更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感悟体会。韦老师教学重点段时,很好地借助于文本语言,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让学生充分感受谈迁的厄运和信念。朗读层次分明,层层推进,渐读渐悟,高潮迭起:一读读出谈迁的厄运;二读读出谈迁的决心;三读读出谈迁的艰辛。在体会谈迁创作第二部《国榷》所付出的艰辛时,韦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如“一个漫天飞雪的早晨,谈迁在干什么?一个飞雪交加的晚上,谈迁在干什么?夜已很深了,谈迁又在干什么?谈迁病倒了,谈迁依然在干什么?”在老师的层层引读下,学生的心灵一次次受到碰撞,思想一次次得到升华,使学生真正走进谈迁的内心,深切体会谈迁不顾一切、奋笔疾书、孤灯夜战、与时间赛跑的饱满、清晰而又高大的形象。教学高潮推到极致,几近白热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的情是饱满充盈的,学生的意是荡气回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