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李白故事经历励志 正文

李白故事经历励志

时间:2024-09-20 20:23:10

关于李白背后的辛酸情感史

  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生活。从文献记载看,大致情形是这样的:李白的第一、四段婚姻是较为正式的,中间两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两段婚姻的对象都是有来历的妇人,她们的祖先都曾经做过宰相,而且都是权重一时的宰相,中间两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刘,后者只知道是一个山东女子,姓氏都没有留下来;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见的男婚女嫁形式,而都是“女婚男嫁”——李白做的是上门女婿,俗话所说的“倒插门”。

  四段婚姻生活,李白当然是得到过不少快乐的,但是,烦恼也实在不少。

  李白第一次结婚,是在二十七岁,婚姻的对象是安陆(在今湖北省)的许氏。许氏出身高门望族,其祖父许圉师曾经做过左丞相。许圉师的父亲许绍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渊同过窗,后来被封为安陆郡公。许圉师因为小儿子许自然打猎时杀了人,为抵罪遭到贬谪。但是,百年之间,许家一直是簪缨满门,相当兴旺的。李白这一次结婚,居间搭桥牵线的是一位姓孟的州县副职官员(少府)。

  李白何以能够高攀上这一门亲事呢?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看法。猜测起来,有多种可能。从许家角度讲,一是可能许氏形貌不佳,年岁不小,再不结婚将有老死闺中的'危险;二是李白条件不错,会剑术,会作诗写文章,相貌堂堂。从李白方面讲,可能主要是为了方便进入上流社会,谋取仕途晋身的机会,实现他“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西蜀,身世不详,来历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胡人(陈寅恪先生有此说)。用今天的话说,他几乎是外星人(贺知章说他是“谪仙人”,也许就包含这个意思)。要想跻身唐王朝的统治集团,这样的身份显然是不行的。因此,他要通过婚姻改变身份,取得通行证,同时也能拥有一份像样的入仕人际关系资源——从后来的情况看,李白的这一动机基本上是落空了的。

  李白跟这位许氏夫人大约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女一儿。女儿名平阳,儿子小名明月奴,后改名为伯禽。李白后来带着儿女,移居东鲁(今山东济宁),诗文之中再也没有出现许氏身影。有人以为许氏病故,有人以为婚变,没有定论。我倾向于许氏系病故的说法。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间,大部分时间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住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造了石头房子,开垦出山田。耕种之余,每天读读书,时常呼朋唤友一起赋诗、饮酒。应该说,日子过得挺滋润。估计前半段时间,夫妻的关系还是可以的。后半段时间,李白忽然频繁离家外出,有时候是为了寻找做官机会,有时候是为了寻访名胜古迹。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关系可能有了变化。

  这一段婚姻,最让李白烦恼的是入赘一事。入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汉书?贾谊传》有“家贫子壮则出赘”的话,可知是穷人家孩子的一种不得已的出路。即使他是胡人,传统观念相对淡薄一些,但是,从李白内心讲,显然是不情愿的。这种烦恼心思,他的一些诗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诗的“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邺中赠王大人》一诗中的“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英豪”、“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等诗句,都不难品味出李白的苦恼心情。

  许氏病故之后,李白带着儿女移居东鲁。李白自己说移居东鲁的原因是“学剑”,所谓“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这当然是诗人在吹牛,实际情况应该是为了生计,投靠亲友。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东。这大概就是后来杜甫等人称李白为山东人的由来。到了山东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当时做着兖州长官佐副的官职),帮助李白续娶了一位刘姓妇人。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妇人只是妾,并未扶正。这位妇人原来是李白的一个邻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后,再想办法纳为妾的。李白有一首《咏邻女东窗下海石榴》诗,专门表现诗人对这女子的爱慕之情。诗如下: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从这首诗看,李白很可能经过了一个暗恋、苦恋、追求的恋爱过程。如果把这一段婚姻理解为李白的自由恋爱,未尝不可。之所以是纳妾,而不是娶为正室,原因可能是这位邻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李白不得将其娶为妻子。

  这位连姓氏都没有留下来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着李白生活,还是离婚、夭折了,都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她给李白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颇黎。

  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他们结婚的地点在宋州(今天河南商丘一带),时间应是天宝十二载(753年)之前,李白五十岁左右。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写给这位宗氏妻子的诗歌体书信和他代替妻子写给自己的诗歌,仅天宝十四载就有《秋浦寄内》《自代内赠》《秋浦感主人寄内》等,诗中饱含着思念之情。由此不难想象,宗氏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妇人,李白对她是相当有感情的。

  宗氏妇人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乱期间,两人离多聚少。李白因为曾从永王李璘,被关进监狱,定为叛逆罪,长流夜郎。其间,宗氏夫人利用其家族关系,设法搭救。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后,两人曾经重逢聚首。李白61岁那年,曾亲自送宗氏去庐山拜访尼姑。宗氏跟李白一样,都是狂热的道教信徒,两人都向往得道成仙,一旦羽化而去,可谓志同道合。相比较而言,李白跟宗氏夫人在一起的十来年时间,应该是比较和谐的。

  以今天的眼光看,嫁给李白这样的男人做妻子,实在是女人的极大不幸。他以追求理想为借口,经年累月在外面结交朋友,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家里有田地,他不管不顾,做甩手掌柜;不但如此,他还生性风流,到处寻欢作乐。李白一生,除了做成诗人,可以说是一事无成——没有成为有名的剑客,没有得道成仙,也没有做成他景仰的范蠡、鲁仲连那样的人物。李白的诗名万古流芳,美妙的诗篇给后人无限美的享受,但是,论养家糊口,论照顾妻子儿女,他实在是一个最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李白四次婚姻背后的辛酸

  以今天的眼光看,嫁给李白这样的男人做妻子,实在是女人的极大不幸。他以追求理想为借口,经年累月在外面结交朋友,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家里有田地,他不管不顾,做甩手掌柜;不但如此,他还生性风流,到处寻欢作乐。李白一生,除了做成诗人,可以说是一事无成。

  首次入赘望族

  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生活。从文献记载看,大致情形是这样的:第一、四段婚姻是较为正式的,中间两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两段婚姻对象都是有来历的,她们的祖先都曾经做过宰相,而且都是权重一时的宰相,中间两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刘,后者只知道是一个山东女子,姓氏都没有留下来;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见的男婚女嫁形式,而是“倒插门”。

  李白第一次结婚,是在27岁,婚姻的对象是安陆(在今湖北省)的许氏。许氏出身高门望族,其祖父许圉师曾经做过左丞相。许圉师的父亲许绍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渊同过窗,后来被封为安陆郡公。许圉师因为小儿子许自然打猎时杀了人遭贬谪。但是,百年之间,许家一直是相当兴旺的。

  李白何以能够高攀上这一门亲事呢?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猜测起来,有多种可能。从许家角度讲,一是可能许氏形貌不佳,年岁不小,再不结婚将有老死闺中的危险;二是李白条件不错,会剑术,会作诗写文章,相貌堂堂。从李白方面讲,可能主要是为了方便进入上流社会,谋取仕途晋身的机会。

  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西蜀,身世不详,来历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胡人(陈寅恪先生有此说)。用今天的`话说,他几乎是外星人(贺知章说他是“谪仙人”,也许就包含这个意思)。要想跻身唐王朝的统治集团,这样的身份显然是不行的。因此,他要通过婚姻改变身份,取得通行证,同时也能拥有一份像样的入仕人际关系资源——从后来的情况看,李白的这一动机基本上是落空了的。

  李白跟这位许氏夫人大约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女一儿。女儿名平阳,儿子小名明月奴,后改名为伯禽。李白后来带着儿女,移居东鲁(今山东济宁),诗文之中再也没有出现许氏身影。有人以为许氏病故,有人以为婚变,没有定论。我倾向于许氏系病故的说法。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间,大部分时间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住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造了石头房子,开垦出山田。耕种之余,每天读读书,时常呼朋唤友一起赋诗、饮酒。应该说,日子过得挺滋润。估计前半段时间,夫妻的关系还是可以的。后半段时间,李白忽然频繁离家外出,有时候是为了寻找做官机会,有时候是为了寻访名胜古迹。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关系可能有了变化。

  这一段婚姻,最让李白烦恼的是入赘一事。入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

  《汉书·贾谊传》有“家贫子壮则出赘”的话,可知是穷人家孩子的一种不得已的出路。即使他是胡人,传统观念相对淡薄一些,但是,从李白内心讲,显然是不情愿的。

  这种烦恼心思,他的一些诗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诗的“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邺中赠王大人》一诗中的“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英豪”、“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等诗句,都不难品味出李白的苦恼心情。

  刘姓妇人不浪漫

  许氏病故之后,李白带着儿女移居东鲁。李白自己说移居东鲁的原因是“学剑”。这当然是诗人在吹牛,实际情况应该是为了生计,投靠亲友。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东。到了山东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当时做着兖州长官佐副的官职),帮李白续娶了一位刘姓妇人。

  这位刘姓妇人,不是个浪漫之人,她对李白的诗歌完全不感兴趣,对李白整天只知道饮酒作诗、高谈阔论而不懂得挣钱养家,让她过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很快就感到了不满乃至厌恶,二人关系,终于以离婚了结。

  跟刘氏的这一段婚姻生活,李白无疑是很郁闷的。他的远大理想,他的诗酒山水之乐,一定都曾经遭受刘氏无数次的数落、嘲笑和痛骂——后来他在诗中把刘氏比作汉人朱买臣妻子,足以证明。这一时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诗篇中流露出来。《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的“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等诗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实际的言行举止,遭到了鲁人的讥笑。《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最后四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显然是跟刘氏离婚之后,李白郁闷心情的一次大释放。这是天宝元年(742年)的事,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以为从此一去,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于是,借着这一首诗,发泄了胸中积蓄的恶气。有人说,这首诗是李白告别妻子儿女之作。我认为,这说法不通。李白得到征召好消息的时候,“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不见妻子的身影;假如还没有离婚,以“会稽愚妇”指称现任妻子,也不合情理。

  自由恋爱纳一妾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妇人只是妾,并未扶正。这位妇人原来是李白的一个邻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后,再想办法纳为妾的。李白有一首《咏邻女东窗下海石榴》诗,专门表现诗人对这女子的爱慕之情。诗如下: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从这首诗看,李白很可能经过了一个暗恋、苦恋、追求的恋爱过程。如果把这一段婚姻理解为李白的自由恋爱,未尝不可。之所以是纳妾,而不是娶为正室,原因可能是这位邻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李白不得将其娶为妻子。

  这位连姓氏都没有留下来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着李白生活,还是离婚、夭折了,都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她给李白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颇黎。

  终得偕老之人

  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他们结婚的地点在宋州(今天河南商丘一带),时间应是天宝十二载(753年)之前,李白50岁左右。

  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写给这位宗氏妻子的诗歌体书信和他代替妻子写给自己的诗歌,仅天宝十四载就有《秋浦寄内》、《自代内赠》、《秋浦感主人寄内》等,诗中饱含着思念之情。由此不难想象,宗氏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妇人,李白对她是相当有感情的。

  宗氏妇人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乱期间,两人离多聚少。李白因为曾从永王李璘,被关进监狱,定为叛逆罪,长流夜郎。其间,宗氏夫人利用其家族关系,设法搭救。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后,两人曾经重逢聚首。

  李白61岁那年,曾亲自送宗氏去庐山拜访尼姑。宗氏跟李白一样,都是狂热的道教信徒,两人都向往得道成仙,可谓志同道合。比较而言,李白跟宗氏夫人在一起的十来年时间,应该是比较和谐的。

表达李白情感的诗句

  李白也许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亮、最耀眼的诗人,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诗句,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4、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5、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9、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李白《行路难·其三》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1、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12、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1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15、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6、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17、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18、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9、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0、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24、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26、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8、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古朗月行》

  29、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30、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31、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2、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33、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4、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其一》

  35、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7、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38、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39、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40、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

  4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42、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其一》

  43、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44、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45、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4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47、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8、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50、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5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5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3、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调·其二》

  54、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55、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56、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

  57、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58、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5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60、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61、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6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6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6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6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67、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6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6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70、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唐玄宗把李白逐出朝廷的背后秘密

  李白曾经被唐玄宗逐出朝廷,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跟大家一起分享下面这段故事吧。

  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从山东兖州启程奔赴长安。到达长安不久,他在金銮殿受到了玄宗的隆重接见。虽然玄宗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但是,这个临时、候补的身份,却让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杨贵妃的机会。

  有证据表明,李白进入宫廷之后,的确也是一位出色的“供奉翰林”。被任命为翰林供奉的当年十月,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温泉宫,李白奉命随侍并且写了《侍从游宿温泉宫》等诗。天宝二年(743年)初春,宫中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仲春,玄宗游宜春苑,李白奉命跟随并写了《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暮春,玄宗跟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观赏牡丹,一时兴起,命李白创作新词,李白也是沉醉之中一口气就写了三首诗,专门歌咏杨贵妃的美貌。这组题为《清平调词》的三首诗歌,词藻华丽,名句琳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艳神韵,每一首诗都堪称名作。夏天,玄宗泛舟白莲池,李白奉命写了《白莲花开序》。除了上述作品,李白还写过其他一些应制之作。从玄宗的频繁征召、命其作诗这两点看,对于李白的敏捷诗才,他是十分满意的。从另一方面看,李白也完全胜任供奉翰林一职。

  按理说,唐玄宗李隆基让谁卷铺盖,也不应该让李白走人。但是,卷铺盖回家的偏偏就是李白。天宝三载(744年)春天,李白不得不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后不过一年半时间。

  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唐书》本传说是李白自己恳求退出朝廷回到家乡(“还山”)的,“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这当然是有缘故的,即李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也就是说,皇帝身边的人已经很讨厌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继续待在皇帝身边,待在朝廷了;李白本人也意识到,继续待在朝廷已经没有意义。换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边的人,例如杨贵妃,例如高力士。

  当今权威的文学史教材,一般根据李白的自述,认定是因为朝廷中的权贵谗毁,李白被迫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换言之,是朝中权贵将李白排挤出朝廷的。

  我认为,李白恳求还山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般权贵排斥李白的说法,也不太可信。李白担任翰林供奉期间,未见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图和行动,他的地位根本不足以跟权贵叫板,不可能妨碍任何当政者的利益。此外,从李白前后的言行看,他是不可能主动离开朝廷的`,他离开朝廷,绝对是迫不得已的。

  无论是皇帝亲近之人的厌恶,还是一般的朝廷权贵的排挤,最后下命令的总归是玄宗皇帝。天宝初年的李隆基,还是能够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的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欢李白。

  唐玄宗为什么要将李白逐出朝廷、逐出长安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误他的事。具体地说,就是喜欢饮酒的李白泄露了宫廷的秘密。范传正说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清人王琦怀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机,明皇因是疏之”。本来,玄宗召李白进宫是为了点缀文采、“润色鸿业”的,孰料李白是一个贪杯嗜酒、口没遮拦的主儿,这当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为不满。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汉朝的东方朔,但实际上他做不到东方朔那样超脱飘逸。《玉壶吟》一诗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认自己由于没有学到东方朔隐藏真实心迹、滑稽调笑周旋于帝王身边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马相如,也不是东方朔,他有较强的自尊心,言语之间难免有锋芒,他常常醉酒,难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于只扮演“俳优”角色,忍不住要批判现实。这些,应该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鱿鱼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