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詹天佑短篇励志故事 正文

詹天佑短篇励志故事

时间:2024-12-24 14:01:24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三个爱国故事

  1909年10月2日,这一天,由中国人完全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独立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一条工程难度之大为中国空前未有也为世界上罕见的铁路,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就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下面就由小编为您带来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三个爱国故事,欢迎阅读。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三个爱国故事

  故事一:留美九载 英才早成

  140年前,上海港,一艘轮船鸣笛启锚。船上有30名着统一马褂的幼童,12岁的詹天佑就在其中。他留给父亲詹兴洪一纸“倘若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文书,奔向此行目的地——当时被称为“花旗国”的美国。

  做为第一批留美幼童,1872年,詹天佑和同伴们在海上飘行了40天,抵达旧金山,7天后搭乘横贯美国中部的大铁路,抵达留学的目的地康涅狄格州。彼时,大洋彼岸的大清帝国,还没有一寸铁路。

  在美国家庭中生活、学习了几个月后,第二年春天,詹天佑进入“海滨男生学校”学习。他的数学成绩极其优秀,老师们鼓励他今后投身科学技术事业,毕业后报考耶鲁大学的理工科专业。14岁的詹天佑从“海滨男生学校”毕业后,进入“山房高级中学”。他进入山房高级中学学习的第二年,正值美国建国100周年。美国各地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庆祝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在费城举办的百年博览会。就在这个规模巨大的博览会上,詹天佑被集中了当时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威力巨大、魅力无穷的铁路机车深深迷住了。这也成为他日后报考耶鲁大学学习理工科的重要原因。

  高中毕业后,詹天佑报考了耶鲁大学,选学土木工程系的铁路工程一科。之所以选择铁路建造作为一生的事业,是因为他受到了西方以铁路起飞带动经济起飞的理论以及他所亲见的美国铁路的迅速发展与巨大作用这一经济现实的影响。詹天佑感悟到,闭塞贫穷的中国,要走上近代化之路,首先要建成四通八达、遍布全国甚至连接世界的铁路网。

  詹天佑如愿以偿进入耶鲁大学。大学的学习实践提高了詹天佑的实践工作能力,也养成了他求实、细致的作风与学风。他刻苦钻研、好学深思,在一二年级时两次获得数学课的奖学金与奖章,大学毕业考试,他的数学成绩考了全校第一名。就在此时,一则意想不到的消息令这些留美学生沮丧气愤:清政府下令要求他们立即回国。

  故事二:而立之年 初显身手

  归国后,詹天佑和他的留美同学们美好的愿望被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迎接他们的是一座被废弃的霉气熏鼻的书院。在美国学习土木工程与铁路建造多年、获得耶鲁大学学位的优秀留学生詹天佑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驾驶,“由陆而海”。其后他开始了教学生涯,成为一名教员。

  1888年5月,在广州已经任教4年的詹天佑接到了“中国铁路公司”给他发来的调令,这使他的人生道路再次发生重大转折,他终于能够投身到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铁路建设事业中去了……

  中国铁路事业彼时刚刚举步,但是它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从一开始就被列强各国攫取争夺。他们通过提供贷款、出手材料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来控制中国铁路权益,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们实质上是铁路的最高主宰,因此总工程师的职位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之一。詹天佑进入“中国铁路公司”,在当时不过是英籍工程师金达与德籍工程师鲍威尔矛盾下牵制对方的工具。但是詹天佑不愿卷进他们之间的纠纷,而是深入工地现场,与筑路工人一道工作,认真负责,要求严格,使工程进展迅速。

  1891年9月,关东铁路开工,詹天佑被调派到工地上任工程师。关东铁路工程进展至滦河,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因为英国施工方选择的桥址不当,打桩连遭失败。英国工程师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不得已转让给日本工程师来做,但日本人也无能为力,接着转包给德国,而德国工程师最终也失败了。

  此时,年轻的詹天佑勇敢地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接受了历史向他提出的挑战。在仔细分析研究后,他深入工地仔细测量调查,认真测算试验,最终确定了施工方案。天道酬勤,詹天佑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成功。施工时,他日夜与工人一起在工地上劳作,在水里泥里摸爬滚打,感动了许多工人;在他的指挥下,滦河大桥建造工程胜利完工。

  而此时,清廷对铁路火车的认识也有所改变。慈禧太后在乘坐火车后,对火车的优点有了亲身的体会,因此她下令赶修一条联通高碑店高梁各庄的铁路支线,这样就可以乘火车去西陵祭祖。清廷把这一任务交给袁世凯,并限6个月内完工。西方列强各国此时开始了对西陵铁路修建权的新一轮争夺。袁世凯无奈决定不用任何一国的'技术人员,由中国人自办。

  自然,在当时为数不多的中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中,能担此重任的就只有詹天佑。詹天佑仓促受命赶到西陵铁路工地时,距离通车的期限只有4个多月了。他每天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经常带领助手与工人顶风冒雪奔波于山野间。隆冬时节,冰雪交加,詹天佑指挥工人边筑路基边铺轨,采用多种权宜措施,确保在不误工时、节约经费的前提下让火车正常运行。西陵铁路线路并不长,但是它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第一次没有“借外债”、“用洋匠”完全由中国人主持建成的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国人自建铁路的勇气和信心。

  西陵铁路的建成使詹天佑增长了学识,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威信,这些都为他接受京张铁路建设任务打下了基础。

  故事三:京张筑成 名震华夏

  1905年5月,44岁的詹天佑接到了袁世凯的命令,要他“即对拟修筑之北京到张家口铁路进行测量”。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也就是著名的京张铁路。

  与修建西陵铁路时一样,清政府聘用英国工程师的技术遭到了俄国的抗议与反对。

  英俄两国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此时,清廷提出了京张铁路“作为中国筹款自造之路”。但是,京张铁路要穿越险峻复杂的山沟,此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从未有过独立主修铁路干线的经验,因此西方一些人公开撰文讥讽说:“中国造此路之工程师尚未诞生。”甚至还有美国人直接针对詹天佑在船上工作过一事,嘲讽道:“还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工程师是从船上毕业的。”

  詹天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明白京张铁路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而是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与地位。在给美国老师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所有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在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了,那就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若如此,中国工程师将失掉大众的信任。”抱着为国争光的思想,他从受命的那天起就向员工发出号召:“一切依赖于奋不顾身的努力!”

  接到任务后的一个月内,詹天佑带领助手对京张铁路全线进行了勘测与估算。他时常背着标杆、经纬仪等仪器,在山野河道与悬崖峭壁间爬上爬下。五月份正值北国的春季,长城内外经常狂风怒号,飞沙蔽日。他的勘测日记中常有这样的记载:“狂风扬起满天黄沙,咫尺莫辩,视线被阻,不得不停止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詹天佑始终坚守在勘测第一线。他白天经常骑着小毛驴四处奔波,向当地老百姓了解情况,夜晚就伏在油灯下查阅资料,核实方位,计算数据,比较线路,设计绘图。

  在反复的勘测与比较后,詹天佑确定了总体路线,并对关键分段路线勘测比较,以求最省力省时省料省费的最佳方案。事实证明,前期的勘测是精密科学的。

  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开工,詹天佑开展了一系列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人员配备、材料采购、征购用地、经费落实……曾经的耶鲁大学理工科的高材生此时化身全才,大小事务都亲力亲为。正因为此,1905年10月2日,京张铁路建筑工程才得以顺利开工。首段工程顺利完工后,詹天佑率建设大军开始了第二段工程建设。

  这是京张铁路最艰巨也是最重要的一段工程。此段地势急剧升高,山势陡峻,地形复杂,筑路施工不仅要开山炸石,填壑铺路,还要设法减小坡度,保障列车的安全,尤其要开挖四条横穿大山巨岭的隧道。

  在这四条隧道中,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堪称天险。尽管自青龙桥起詹天佑就采用“之”字形线路,以减缓山峰坡度,但八达岭隧道长度仍有一千多米,这是中国早期铁路建设中少有的长隧道工程,也是最为艰险的铁路工程。这些艰难险阻让詹天佑丝毫不敢掉以轻心。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而是更加坚定了信心。他经常亲自参加各项繁重的劳动,鼓舞员工士气。就这样,他用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使京张铁路工程顺利竣工。正如他所言,“世事至棼也,然衡其究竟,每败于易而成于难。若因其难而畏之,则事之抵于成者卒鲜!”正是由于他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促使京张铁路顺利建成,使得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侮蔑轻视被击得粉碎,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有力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树立了中国的新形象。

  1919年初,詹天佑代表国家出席国际远东铁路会议,以维护中国在中东铁路的主权。当时他腹疾未愈,带病前往哈尔滨、海参崴参加会议。赴会途中,他听闻巴黎和会上国际共管中国铁路的主张,立即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名义,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坚决反对这一主张。

  詹天佑在远东铁路会议期间,日冒严寒赴会,夜研文书议案,惟恐主权受损。由于疲劳过度,腹疾严重复发,不得不请假回汉口就医。回乡途中他抱病再次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1919年4月20日,詹天佑回到汉口,4日后心力衰竭去世,终年59岁。

  正如詹天佑自己在欧美同学会上说过的一句话,“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使国家富强的愿望促使他一生自强不息,为振兴中华而拳拳奋斗。即使在弥留之际,詹天佑念念不忘的仍是发展中国工程事业,维护中国铁路权益,表现了一位杰出爱国知识分子的磊落人生和宽广襟怀,凸显了一位卓越的科学界前驱的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

  如今,中国的铁路已经四通八达,当人们乘坐火车出行时,仍能感受到詹天佑情系铁路、一心为国的精神。终其一生,他为中国铁路和工程学开路的价值,其风雨飘零的自强自立和完美人格,穿越百年,光芒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