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七仙女故事文案励志 正文

七仙女故事文案励志

时间:2025-01-13 19:46:41

  传说汉朝的时候,淮南地方住着一户贫苦人家,父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名叫董永。董家靠租种地主傅员外家两亩薄地维持生活,父子二人早出晚归,辛辛苦苦,遇到风调雨顺,打下的粮食除了交租,还可以勉强糊口。不料这一年老天大旱,秋后颗粒无收,地主催租逼得紧,老汉一急之下病倒了。董永是个孝子,他想方设法给老爹爹四处买药,可是当他提着草药回到家中时,老父亲已经咽了气。董水心中悲痛万分,眼下手中分文皆无,拿什么去给父亲买棺木呢?他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就是卖身葬父。于是请人去跟傅员外说,只要帮助埋葬了老父,愿在傅家做三年苦工。傅员外知道董永身强力壮,正好趁此机会找个好长工,便答应了董永的`要求,立下了卖身的契约。

  董永埋葬了父亲,三日之后便到傅员外家上工。一路上,他心头痛苦,愁眉紧锁,不住地长吁短叹。走着走着,见前面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有个土地庙,便想在这里坐下来,歇歇脚。

  董永刚要坐下,就见有个衣着朴素、容貌美丽的姑娘朝老槐树走来了,站在他的身旁。

  董永有些局促不安。沉默了一会儿,姑娘首先开口道:“这位大哥到何处去?”

  “去那傅员外家做苦工。”

  “看大哥老实忠厚,为何到傅家做苦工?”

  “我乃贫苦之人,老父故去,无力埋葬,是那傅员外借钱与我,葬了父亲。今去卖身抵债,要做三年苦工啊!”董永说完,叹了一口气。

  “大哥真是苦命之人,比小妹我还要苦呢!”姑娘说着,流下了眼泪。

  “大姐为何而悲伤?”董永问。

  “母亲去世,爹爹娶了后妻。继母欲将我卖给商人为妾,我逃了出来,故而悲伤。”

  “我二人都是苦命之人啊!”董永叹息道。

  “小女子已无家可归,不知大哥可肯收留,结为百年之好?”

  “大姐差了。”董永忙说,“你我素不相识,既无父母之命,又无媒妁之言,怎能私下婚配!”

  “大哥何必固执?若嫌无媒,就请这老槐树做媒,请土地爷主婚,如何?”

  “老槐树如何能做媒?土地爷如何能主婚?”董永不解地问。

  “你可问老槐树三声:你愿意为七姐和董永做媒吗?老槐树如果答应三声,就是愿意。问过老槐树,再去问土地爷。”

  于是董永上前问老槐树:“老槐树老槐树,你可愿意为我们做媒吗?”

  老槐树突然开口说:“仙女配贤郎,美满世无双。愿意,愿意!”

  董永一连问了三遍,老槐树回答了三遍。

  董永又去问土地:“土地爷,你可愿意为我们主婚吗?”

  土地爷说:“仙女配贤郎,一对金凤凰。愿意,愿意!”

  董永一连问了三遍,土地爷回答了三遍。

  这天晚上,董永和七仙女就在老槐树下结成了夫妻。

  董永与七仙女结成夫妻,双双到傅员外家去上工。因为原来的卖身契上写着“无牵无挂”,现在凭空多了一个女子,傅员外故意刁难,不肯收留。经过一再的恳求,傅员外答应了,但是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限定董永夫妇于当天夜里织出十匹云锦,如果织得出来,三年的长工改为百日,如果织不出来,三年之后再加三年。七仙女爽快地答应了,董永却焦急万分。

  晚上,董永愁眉苦脸地坐在灯前,心想:一夜之间,不要说织出十匹云锦,就是一匹也织不完啊!织不出来,三年长工做满之后,还要加上三年。他越想越觉得可怕,心中暗暗埋怨妻子答应了傅员外的条件。可是七仙女一点儿也不着急,她叫丈夫放心去睡觉,说她自有办法。

  夜深人静时,七仙女在屋子里点起一炷下凡时姐妹们赠送的“难香”。天上的众仙女闻到香味,知道小妹妹在人间遇到了难处,便顷刻之间来到了傅员外家。她们听了小妹妹的述说,就一起动手干了起来。这些天上的巧手姑娘,善长织造的仙女,还没等到天亮,就把十匹绚丽多彩的云锦织出来了。

  第二天早晨,董永看见这十匹美丽的云锦又惊又喜,心想自己的妻子莫非是神仙吧!他们抱着十匹云锦给主人送去,傅员外也大为惊异,只好把三年的工期减为百日。

  期满后,夫妻俩高高兴兴回到自己的家中。这时七仙女才告诉董永,说自己是天上下凡的仙女,还说他们将要有一个小宝宝了。董永听了更加欢喜。从此夫妻俩男耕女织,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后来,天上的玉帝终于查出小女儿私下凡尘,跟董永结为夫妻的事,不禁勃然大怒。他命使者来到人间,传下圣旨,叫七仙女务必在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如有违抗,定派天兵天将捉拿问罪,并将董永粉身碎骨。

  天庭的钟声响了,午时三刻到了。七仙女为了不使丈夫遭到杀害,只好在他们定情的那棵老槐树下,忍痛跟董永告别。

  董永哭天喊地,悲痛欲绝。他上前问老槐树:“老槐树啊老槐树,你说我们是仙女配贤郎,美满世无双,今天为何有人硬要把我们分开?老槐树,你怎么不开口啊!”

  可是那棵老槐树,任你喊一千声,唤一万遍,它也不答应,变成了哑巴木头!

  董永又跪在土地庙前叫道:

  “土地爷啊土地爷,你说过我们是一对金凤凰,愿意为我们主婚。如今为何有人硬要把她逼回天庭?土地爷爷,你要给我们做主啊!”

  可是那位笑眯眯的白胡子老头,竟连吭一声也不敢,成了一个哑巴人!

  临别时,七仙女流着泪和董永约定说:

  “来年碧桃花开日,槐荫下面把子交。”说完便被凶恶的天神捉走了。

  董永向前追赶几步,扑倒在地上。

  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被残酷地拆散了。

七仙女诗歌

  推开晨雾

  捧起这样的一双眼

  是和煦的晨风是清澈的山泉

  我被挽去美丽的碧波湖畔

  看到了皓月梦幻辽阔美满

  我认得你——阡羽疏幻

  生于书香门第才女易安穿越眼前

  也宛如精灵一样来到人世间

  你至性至情谈吐自然

  一举手一投足流淌出灵性和纯净

  婉约可人脱俗超凡

  富有修养晶莹透剔

  小小年纪聪明伶俐

  指引着大家漫步天涯

  去触摸文字盛开的百花

  我也有幸嗅到你穿越古今的墨迹香气

  看到了我从未看过的韵香飘逸的红衣

  你是食人间烟火的女孩

  却修炼了一颗超然世俗的心灵

  栖飞在天使的圣地

  把高贵的爱清越的思想点撒

  此时我搜索万千词条

  找不出更合适的'语言

  修饰你的清纯美丽

  只用清波画你的眉目

  把水花绣满你的裙翼

  湖水潺潺是你的盈姿脚步

  而这清澈见底的湖面就是你的心灵

  如一面波澜不惊清澈无暇的宝镜

  映耀蓝天流云顾盼红花碧树

  你若笑了脸颊绽放两朵涟漪

  你若哭了睫毛扑落几片白帆

  千里迢迢我与你没距离

  飞身跃入蓝缎子的湖心竟然找到了自己

  七七小仙女轻轻说声:谢谢你

  你如一株水莲开在纷纭的尘世间

  傲然清香淡雅悠然

  星星在夸你圣诞老人来祝福你

  风儿明月舞给你一个浪漫传奇

  我看见有一个人和你一起

  在仙女湖把爱情摆渡

  充满幸福滴

韩愈与董邵南

  韩愈“以文为诗”,形成诗歌的散文化。以散文句法入诗,便于诗人驰骋笔力,提高诗歌的表现能力。韩愈与董邵南之间优质怎样的故事呢?

  在安徽寿县西南部60公里。安丰原名隐贤集。相传,东汉即已形成集镇,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建炉制造兵器,故名百炉镇。唐属寿州安丰县。文学家韩愈在其名篇《嗟哉董生行》中云:“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

  董邵南是何许人也?董邵南,唐寿州安丰(今安徽省寿县西南)人,自幼家贫,孝亲而好学,刻苦上进,因董邵南在百炉镇隐居,后人改百炉镇为隐贤集。因当时不得志的士人往往投靠藩镇,而董邵南被投闲置散,他便决心到河北寻找出仕的机会。古时候,隐贤集西滨淠河,与霍邱县隔水相望。因有舟楫之便,鱼盐之利,帆樯林立,商业繁荣。该集有董子墓、董子读书台,明嘉靖八年(1529年)寿州知州王莹为之修有董子祠。

  董邵南与韩愈诗歌

  《新唐书.藩镇列传序》:“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由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公元742年,唐代宗长子李适出生。公元762年,唐代宗即位,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讨伐叛军,并晋封为鲁王、雍王。公元779年,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德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政局为之一新。建中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宣布废除租庸调制及一切苛杂,实行两税法。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形成了拒谏饰非、刚愎自用;由武力削藩转而变为对藩镇姑息: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兴元元年(784年)六月,泾原(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兵因不满朝廷不给赏赐而在长安发动的兵变。《旧唐书。卷一三八姜公辅传》:泾原兵变后,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应对地方的藩镇割据更显得无心无力。德宗成为第三个逃离长安的皇帝,从此不再信任宰相,对将领猜忌,更为重用宦官。德宗从对内廷宦官由“疏斥”转而变为后来的委重,以宦官掌握神策禁军和担任监军成为制度;且变为喜欢财物与大肆聚敛,改变了他的财政政策和用人政策。

  唐代虽平安史之乱,却未能捣其巢穴,且又欲借封其降将制御契丹边乱,终使其趁机割地自雄,形成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成德、卢龙、魏博三镇。唐《摭言》曰:“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艰难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大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进士科”竞争激烈,士林重进士轻明经的风气。董邵南应进士科,屡试不中,心灰意冷,隐居百炉,不得志,绝意于科举,于是董邵南被投闲置散,不得已走向河北三镇时,决心到河北寻找出仕的机会。董邵南不得志?绝非“不才明主弃”,却是怀抱利器却无人赏识,如古燕赵之士一般,郁郁不得志而成感慨悲歌之士。韩愈对董生的惋惜之情,亦暗讽了唐代朝廷未能延揽人才、举用贤能,是迫使董邵南必须远走他乡,苦寻得以发挥长才的政治舞台的原因。

  韩愈唐贞元二年(788年)十九岁时,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在贞元十八年(802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先后两次贬广东。《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元和四年(809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

  当时朝廷仕途壅塞,而河北藩镇藉此机会笼络才俊,不经朝廷审核即自行任命官员,朝廷既无力阻止,只好勉强承认。韩愈在唐贞元中期,为此写了《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欲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表达了对董邵南的鼓励、慰勉、惋惜和同情。

  韩愈写的《嗟哉董生行》:“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无时期。家有狗乳出求食,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彷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嗟哉董生,谁将与俦?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雠。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韩愈写该诗歌,时值被贬,前途未卜,心有戚戚,必将备加小心、纵有万般艰险,也将赴之蹈之。

  拓展阅读:韩愈师生观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由于对“道”的造诣不同,对“业”的专攻不同,学生在某一方面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从长远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在某方面一定能超过老师。因此,做学生的不能自卑,学生要向教师学习,但不能迷信盲从教师,要立志发奋,敢于超过老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做教师的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非通晓一切知识,自己也有知识的局限性,因此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更不可有“学阀”思想,以权威自居,压制学生,害怕其超过自己,要以知识、人格和精神的魅力赢得学生,要不断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师生们要效法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从而形成人们交互为师、相学较长的新风气。既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学生向先闻“道”的教师学“道”,向“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学习他们的专长,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这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为师。韩愈认为教师不可能全知全能什么都会,只不过是闻道在先,有某一方面的专长而已,否定了教师决定一切的做法,这一思想难能可贵,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第一,师生关系必须立足于现实,而不能超脱于现实之外。“只有走进现实的教学,教学论所担负的指导实践与完善自身体系的任务才有可能完成。同时,只有把教学看做是教师和学生的特殊交往生活,以教学生活视角看待教学问题,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教师的反思,教学论才能超越现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化。并且,以生活的视角看待教学,将为未来教学论走向开放性、融合性提供契机。”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的子系统,受到社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学在与社会生活交接的地方却机械地存在着的,没有能够整合学校及社会的生活,使教育的合力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

  第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突破二元对立的桎梏。如果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教学中所存在的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对立、冲突等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把教师当做教的主体,同时又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体,或者说仅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体,人为地将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中两种并行的存在,所发生的关系都是外在力量强迫出现的结果,导致一切美好的理论只是理论而已。突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必然要求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品质。对话,是教师和学生在精神层面实现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师生关系不应是单向的和单纯信息性的,而应是双向的、交互作用的对话。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不再是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应该更多地体现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而且,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建构师生之间的“我—你”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是一种对话、交流、沟通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发生与维持不仅是因为知识的授受,还应该有情感的交流和对未知领域的共同渴望及探索。

  第三,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绝对不能预设也不是预成的,师生关系是在扎根现实生活的教学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不断发展着的主体性的人,本真意义的教学的发生依赖于人的不断发展着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存在着的,而是各种各样的要素(包括内在和外在的)在相互作用、追求教学之所“是”的过程中“成为”的。生成性的教学消解了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主客体实现了统一,学生在非对象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受、体验,让自己思想的变化自行显现并能够为自己感知。

《鱼我所欲也》董永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养。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凌空而去

  (3)知其贤           (4)天之织女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15,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16,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2分)

  17,读了乙文神话故事,你得到什么启迪?(2分)

  参考答案:

  13,(1)通避,躲避。 (2)离开(3)他(4)的

  14,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15,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16,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17,(1)知恩图报(2)好人有好报(3)恪守承诺(4)孝敬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