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义门陈经典散文
九百多年前,有这么一个地方。
它不是官府衙门,却有廨院、议事堂、大公堂、刑杖厅,有基本大法33条。不是学区和文化教育机构,却办有“东佳书屋”(相当于小学、初中)“东佳书院”(相当与高中、大学)两级学校,还有御书楼(图书馆)、大戏台。不是地方行政序列中的郡县城镇,却有茶楼酒肆、作坊和街道,有交投活跃的商贸活动和市井的繁华热闹,有秋千院、嬉戏亭、打鼓楼、寿安堂(敬老院)、育婴室(托儿所)和馈食堂(公共餐厅)等各种公益设施。此外,还有旌表门、义门堂等一批纪念性的建筑。
这地方在哪儿?
它不在义门陈出现六百多年后,托马斯?莫尔写的那本《乌托邦》的书中,也不在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试验点里,它在我国唐、宋时期的江州浔阳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里。一个氏族的村寨,竟有如此的繁荣?!是的,当年的义门陈,俨然是一个微缩了的小王国。
唐开元19年(731),因注《史记》而闻名的著作佐郎陈阔来庐山访友,见此地山河壮美、景色秀丽,便决定举家落籍江州。随后他的孙子陈旺带着一家四代迁居江州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开创了陈氏族人大规模家族共居的基业,成为义门陈的开基祖。至1063年,历经332年的发展,15代人没分过家,有3978人,田庄和林地300多处,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一个大家族。
这个家族是一个典型的氏族公社,生产资料公有,个个参加劳动,收获共有,成果共享。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统一标准,家族办理。家族内的所有孩子送育婴堂一起养育(百婴待哺)。“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就是七岁入学免费义务教育到十五岁,特别能读书的孩子,继续免费进东佳书院深造,为家族培养应举入仕人才。年纪大的,到寿安堂养老安置。总之:那时候的陈氏家族“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击鼓传餐,分批就膳,男女各席,未成人者别为一席”,这是一个公有制、大锅饭,人人平等、无分贵贱、生活和睦、其乐融融的桃花源式的小社会。
这个家族由一个大家长管理,陈氏家族的.历史上先后有过十三任的大家长。从第三任家长开始,都是通过成年的家族成员,用民主推选的方式,选出德高望重、有管理能力的人来担任。
陈崇是陈氏家族的第三任家长,这是个能人,当过御史大夫。其时陈氏在此已传到第八代,有200多人一锅吃饭,未分过家。唐朝有个规定:“凡五代以上同居者,即获旌表。”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御笔亲题“义门陈氏”四字,并御赐“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的楹联,陈氏家族首次获得朝廷旌表,从此天下称作“义门陈”。获此殊荣,当然是家族的荣耀,但人口越来越多,要长治久安,仅凭亲情维系和忠孝节义观念的教化还不够,为了有利于家族的团结、稳定和发展,陈崇在大顺元年(890),立了33条基本大法(家规),训令氏族内部必须严格遵守。在33条家法的指导下,族产共有、同劳均分、共同生活、孝义治家、和谐相处。内部管理有序,人人遵纪守法(人无间言而守义法),大家团结一致,“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家族内部倡导以儒家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为做人的根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敬友邻,睦家人。义门陈“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十分崇尚“耕读传家”和竞学向上的传统,所有这些对陈氏家族其后一百多年在这里的发展和繁荣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陈氏家族有一个“百犬同槽”的故事,说是他们在村里养了100条狗,这些狗虽在各处“执勤”,却都在同一个槽里共同进食。一天,要开饭了,狗狗们却聚坐在槽边,不肯进食。原来还有一只尽心尽职的老母犬因为岁数大了,眼瞎脚拐,行动迟缓,没能及时赶到,狗狗们都在等它。直到老母犬到达后,所有的狗狗才开始进食。宋朝皇帝听闻此事,亲自驾临并着人做米馍一百个放在地上验试,果不其然,皇帝惊叹不已,亲笔于“百犬牢”门上题写一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陈氏家族“百犬同槽”被《中国姓氏通书》称为世界奇观,有“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说。这件事足以说明陈氏家族忠孝节义美德的教化之深,异类尚能调教、浸润如此,何况人乎!
陈氏家族忠孝节义的事迹被口口相传,声名远播,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感动了朝廷。自唐僖宗皇帝御封“义门陈氏”始,唐、宋两朝共有七个皇帝御封、题联旌表陈氏家族。宋太宗御封“真良家”,御赐了“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的楹联。宋真宗赵恒御封“义居人”,御赐了“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的楹联。历代的官府把义门陈家作为“忠孝敦睦”文化的活样板,把陈氏家法也当作治家的律典予以推广,以致世代传诵,成为千古佳话。
到宋嘉祐年间(1056-1063),经过三百多年的艰苦创业,陈氏在以“义门堂”为中心的方圆二十多里内建有街坊、铺行、百柱塘水榭、旌表台等建筑群落,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亭台楼阁,耸延四方;廨宇庭院,古朴恢弘“的景观。陈氏家族的人历来重视对子弟的文化教育,做官的人也多。至分庄时,历代为官约40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403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大批家族成员有职有权,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义门陈”以血缘为纽带,聚众甚多,紧密团结,家国一体,就像个小王国,朝野人士在对其称颂之余也不无忧虑,如此庞然大物,自然引起了统治者的不安。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令其分家。以第十五代人为分庄主,按派行取名,分析大小291庄,依派拈阄,迁往各地。至于分庄为何不是整数,据说是当时有人提议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义门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有多少碎片,就分多少庄。分庄后的陈氏星罗棋布于当时七十余州郡的144个县,分散在现今的二十多个省、市。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子孙。这次分庄,背井离乡的陈氏族人绵延数十里,持续了几个月才陆续分散,由此演绎了人类历史上最悲壮、恢宏的家族大迁徒。陈氏族人,挑着铺盖卷,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踏上了漫漫分庄迁徙之路。他们风雨无阻、日夜兼程,艰难地走向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去面对未知的环境和未来,转型去适应一家一户的个体的生产和生活......
这种结局是必然的,其实早在建庄之初就注定了。氏族公社的大锅饭在全世界都失败了,陈氏的氏族公社岂能例外?何况它出现在阶级和私有制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更难逃脱覆亡的命运。氏族公社毕竟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严重束缚了生产力。一些“不肖”子孙,擅自典卖田产,不告知家长。淳化年间遇自然灾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举宗啜粥,杂以藻菜”,以度岁月。但以此长往,何以生活?又怎么义聚呢?朝廷下令分拆义门陈,也许还有别的深意,但这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提前终结了陈姓氏族公社的美丽梦想。
义门陈的氏族公社最终消亡了,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在它存在的三百多年里,有许多开创性的东西还是值得称道的。义门陈的33条基本大法是我国民间第一部完整的家法。“东佳书院”是世界上最早的民办大学。义门陈最早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对外姓推行助学金,创我国民办教育之最。创办了“寿安堂”——我国最早的养老院。育婴室和馈食堂恐怕也是我国民间最早的托儿所和公共食堂吧。义门陈在一夫多妻的封建社会里,推行“一夫一妻制”,同时树立了忠孝敦睦文化的光辉典范。
此外,义门陈还创造了三千多人聚族而居,合爨而炊,15代人不分家的中华奇迹和“百犬同槽”的世界文化奇观,据说后者1996年还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