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全称:重庆理工大学(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
2、主管部门: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委主管
3、国标代码:11660
4、办学层次:硕士研究生(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普通本科(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
5、办学性质:公办
6、校址:
花溪校区:重庆市巴南区红光大道69号
邮编:400054
两江校区: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普福大道459号
邮编:401135
杨家坪校区: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兴胜路4号
邮编:400050
7、就读地点:
我校2019级普通本科新生中两江人工智能学院、两江国际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四年均就读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其余学生大一就读于两江校区,二年级迁回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就读。(学校保留对学生就读校区调整的权利)
8、学校批准成立时间和批准单位:
学校前身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重庆工业学院,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工学院,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
9、颁发证件的学校名称及证件种类:
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颁发国家承认、经教育部电子注册的重庆理工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重庆理工大学学士学位。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庆两江KAIST国际项目)学生如学习成绩优秀,达到韩国科学技术院(简称KAIST)认定的标准和条件,可申请去韩国科学技术院学习深造。符合韩国科学技术院毕业及授位要求的可获得韩国科学技术院的本科学历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
10、办学条件: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占地面积2272亩,校舍建筑面积113余万平方米。现拥有固定资产约23.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亿元。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超过220万册(件),拥有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教学实习工厂和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210余个。
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重庆市两江学者、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聚集计划人选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197人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28000余人。
二、招生类别及招生计划
(一)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在各省(市、区)的招生人数和专业以各省(市、区)招生办公室公布的为准。
(二)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我校预留本科招生计划65名,主要用于调节生源地线上生源不平衡问题。
(三)招生类别
1、全日制普通本科(包含本科一批次、本科二批次);
2、全日制艺术类本科;
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重庆两江KAIST国际项目):电子信息工程【教育部批准编号:MOE50KR1A20131578N】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部批准编号:MOE50KR2A20141642N】;
4、应用技术本科(由重庆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组织教学和管理,在重庆地区放入本科第二批次录取)。
三、录取原则
学校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全面推进招生“阳光工程”,为国家和学校选拔优秀人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在招生录取中,我校做如下具体规定:
(一)调档比例: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区),调档比例一般不超过105%。未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自治区),调档比例一般不超过120%,具体情况由各省招办根据生源情况与学校在投档前商榷后确定。
(二)学校对实行顺序志愿的省(市、区),按志愿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第一志愿的上线考生,若第一志愿生源不足,则录取非第一志愿上线考生,直至计划完成。对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区),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学校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考生,若录取不满额,则再次征集志愿,直至计划完成。
(三)专业录取
1、按投档分数优先的原则,根据考生的专业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投档分数相同时,比较相关科目成绩(理工类考生依次参考数学、英语和理综成绩,文史类考生依次参考语文、英语和文综成绩)。当考生投档成绩无法满足所填报的专业志愿时,若考生服从专业调剂,学校则根据考生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自行调剂至该省(市、区)招生计划尚未录取满额且符合录取要求的专业,直至录取满额。
2、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
3、在江苏省录取对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要求是:B+B(选测科目)5合格(必测科目),进档后排序规则是:“先分数后等级”,即对进档考生按投档分从高到低排序,当投档分相同时,参考江苏省投档原则排序录取,如仍相同,再参考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排序
4、我校在浙江、上海两省市招生录取,参照浙江、上海考试院录取相关规定执行。
(四)我校执行各省(市、区)制定的加分政策,加分上限不超过20分。
(五)报考条件
1、英语、商务英语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其它专业不限外语语种,但新生入学后,外语教学以英语为主。
2、各专业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执行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有关补充规定。化工材料类、生物医学类及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不招收色盲和色弱的考生。
(六)我校部分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机械类(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材料类(含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三个专业);电气类(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个专业);工商管理类(含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金融学类(含金融学、金融工程两个专业);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三个专业)、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三个专业)、化工与制药类(含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药学类(含药学、制药工程两个专业)
(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中韩合作重庆两江KAIST国际项目的学生进校后主要专业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报考该项目的考生外语单科成绩要求在110分以上(含110分,150分制),不录取英语单科成绩在110分以下及非英语语种的考生。
2、对于普通本科专业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同一招生代码且同一录取批次的省(市、区),我校只招收填报了该专业志愿的考生。
(八)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属艺术类专业,其录取原则: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考试成绩采用相应省(市、区)招办组织的专业统考成绩。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合格,参加了招生体检和文化、专业考试成绩达到同批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我校按照考生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的综合分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综合分计算方法为:【综合成绩=([文化成绩(含政策性加分)/750]×300×30%)+(专业成绩×70%),成绩保留两位小数】。若考生综合成绩相同,则依次比较专业成绩、语文、外语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九)学校招生信息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查询:1.重庆理工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zs.cqut.edu.cn);2.咨询热线:023-68822995;3.官方微信公众号: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录取结果将及时在学校招生就业信息网、微信平台、招生APP上公布,供考生查询。
四、学校招生机构
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委员会为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机构,其组成包括:校领导、校纪委、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相关学院以及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和校友代表。招生委员会下设招生工作办公室。重大问题由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招生工作日常事务由招生工作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遵守招生纪律,杜绝一切徇私舞弊行为,接受社会监督。
五、学费标准、奖贷学金情况
(一)学费标准
1、本科学费各专业学费每学年金额约为4600元/年-6200元/年(工业设计10000元/年,产品设计11500元/年)。
2、中韩合作重庆两江KAIST国际项目学生在国内就读期间收费标准,为28,000人民币元/年/生。若学生自愿申请且获得批准赴韩国学习,在韩国学习期间学费按照韩方学费标准收取,不再另行收取国内学习费用。
3、新增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制药),待重庆市物价局批准后按照新批准的标准执行。
4、住宿费标准为1200元/年。
上述收费以重庆市物价局正式核定的收费标准为准,并通过各省(市、区)的招生计划、重庆理工大学招生简章、新生入学须知公布。学生因故退学或提前结束学业,学校按学生实际学习时间和实际住宿时间,按月计退剩余的学费和住宿费;经批准实行学分制收费的,退费办法按相关规定执行。
(二)奖贷助学金设置
奖学金类:
1.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年;
2.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年;
3.学生综合奖学金(享受面30%):400—1200元/人·年;
4.梅华奖学金:5000元/人·年。
贷学金类:
1.校园地助学贷款:本专科贷款额最高不超过8000元/人·年;研究生贷款额最高不超过12000元/人·年;
2.生源地助学贷款:本专科贷款额最高不超过8000元/人·年;研究生贷款额最高不超过12000元/人·年。
助学金类:
1.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金额为2000—4000元/人年;
2.校内临时困难补助,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资助;
3.新生特别困难补助:500元/人;
4.金中恒助学金:5000元/人年;
5.成钢助学金:4000元/人年。
六、入学及复查
(一)按国家招生规定被我校录取的新生,持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按学校有关要求在学校规定的日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
(二)学校在报到时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的办理入学手续,予以注册学籍。学校在进行初步审查时发现新生的录取通知、考生信息等证明材料与本人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有其他违反国家招生考试规定情形,经学校认定属实的报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后取消入学资格,并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三)新生可以因病、创业、参军入伍等原因申请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入学资格期间不具有学籍,不享受在校生和休学学生待遇。
七、联系部门、咨询电话、传真、网址、电子邮件
联系部门: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联系电话:023-68822995
网址:http://zs.cqut.edu.cn
监督举报电话:023-62561271(校纪委办)
电子邮件:cgzs@cqut.edu.cn
重庆南岸招生指南
招生一般是指各个学校和培训机构招收新学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重庆南岸招生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报名时间:
5月10日起网上报名;
6月20日起现场报名。
二、招生程序:
1.公布招生政策。
5月10日起,区教委公布入学政策、时间安排、工作程序等相关信息,向社会发布入学登记通告。
2.网上报名初审。
为方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我区将启动随迁子女新生报名网上报名工作。5月10日起,随迁子女新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通过关注“书香南岸”微信公众号,登录“南岸中小学随迁子女新生报名系统”,按照系统提示流程,申报就读学校并完善基本信息,申报学校将分批次、分时段对申报就读学生条件、申报资料等进行初审。
3.复审材料及录取。
(1)6月20日起,各中小学正式启动招生工作,南岸户籍适龄儿童由法定监护人持相关证件,按辖区对口中小学招生简章提供的相关信息到对应中小学登记,经审核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学校发放《入学通知书》。
(2)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按照申报学校统一时间安排(短信通知),由法定监护人到申报学校进行资料复核;学校在审核相关材料后,将统一计算相应积分,公示积分结果和录取名单,学校于7月20日前对确认录取的学生发放《入学通知书》,并将录取情况上报区教委基教科。未被申报学校录取的学生,学校将在10个工作日内告知家长,以便家长另作安排。
三、所需材料:
(一)本区户籍学生入学
凡户籍在南岸区的适龄儿童,由其法定监护人持以下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到对口小学、初中办理入学手续。
(1)适龄儿童和其法定监护人的同一户口簿;
(2)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的房屋产权有效证件(公房为房屋使用证);
(3)适龄儿童如因法定监护人无自购房,自出生日起户籍一直挂靠祖父母(外祖父母)房产处,并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招生服务区常住的`,视为符合”三对口”入学条件,报名时需区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出具的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父母双方)无房证明,因父母离异而只能出具单亲无房证明的,还需出示父母离婚证和子女抚养的证明;
(4)小学新生须提供预防接种证明,初中新生须提供小学毕业证或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
(1)申请就学适龄儿童与法定监护人的同一户口簿;
(2)适龄儿童与法定监护人在我区公安部门办理的流动人口居住证明;
(3)法定监护人在我区的购房证件或在我区居住的租赁合同(须为住宅用途)、租赁房屋产权证(公房为房屋使用证)或现居住地所属街道(社区)开具的居住证明;
(4)法定监护人与我区用人单位签定的合法工作证明(含就业劳动合同、工商营业执照、摊位或门面租赁合同等)和相关社会保险缴纳费记录;
(5)法定监护人(从事家政服务、自谋职业等未列入社会保险范围的)提供由现居住地所属街道(社区)开具的从业证明;
(6)小学新生须提供预防接种证明,初中新生须提供小学毕业证明,转学生需提供学籍证明。
(三)公租房项目业主子女入学
(1)申请就学适龄儿童与法定监护人的户口簿;
(2)适龄儿童与法定监护人申请的公租房项目的配租合同或入住确认书;
(3)法定监护人与我市用人单位签定的合法务工证明(含工商营业执照、就业劳动合同、摊位或门面租赁合同等)和相关社会保险缴纳费记录;
(4)法定监护人(从事家政服务、自谋职业等未列入社会保险范围的)提供由现居住地所属街道(社区)开具的从业证明;
(5)小学新生须提供预防接种证明,初中新生须提供小学毕业证明,转学生需提供学籍证明。
一、重庆涪陵招生办法
(一)江南城区居民子女入学。根据2011年涪陵江南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片区调整方案(原崇义九年制学校小学部分由城七校兴涪校区覆盖、初中部分由十六中覆盖),切实做好城区学生入学就读工作。江南城区(指崇义、敦仁以及荔枝部分区域)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实际居住地所属片区对应的学校入学。若父母拥有两处以上的住房,在其父母长期居住房屋所属片区对应的学校入学;若户籍在江南城区,父母无住房,父母与子女长期租房或常年寄居他处,在其长期居住地所属片区对应的学校入学。
凡符合江南城区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其法定监护人持以下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到对应小学、初中办理入学报名手续。
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和法定监护人的户口簿、父母住房有效证件,新生还需提供预防接种证明;初中阶段:学生和法定监护人的户口簿、父母住房、小学毕业证书三个方面的有效证件。
(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坚持“两为主”“两纳入”,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同时将流动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应读尽读,不得随意提高入学门槛。
一是已在城区购买住房的流动人口,一律在父母住房所在片区对应的学校入学。二是在城区没有购买住房的流动人口,其子女可到区教委指定的学校就读,小学阶段到城一校、城八校、城十校、十三校、十四校、李渡小学、白涛中心校、龙桥中心校、清溪中心校入学,初中阶段到浙涪友谊学校、师院附中、涪陵二十一中、涪陵十九中、涪陵七中、涪陵十六中龙桥校区、涪陵四中入学。随迁子女入学报名时需提交以下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适龄儿童(少年)和法定监护人的户口簿、住(租)房证明、合法工作证明(市内户籍)和公安部门出具的流动人口居住证明(市外户籍)、预防接种证明(小学新生)或小学毕业证明(初中新生)入学。
(三)残疾儿童入学。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公办学校必须接收招生范围内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学生随班就读。患有严重生理缺陷,但能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残疾学生,按照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要求就读。无法到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学校实施“一人一案”送教上门服务,并纳入学籍管理。极个别情况特别严重的残疾儿童少年,可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依法实施缓、免学。
(四)民办学校招生入学。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按照区教委审定备案的招生工作方案以及下达的招生计划,于我区招生工作会后(5月10日后)发布招生计划,在放暑假后的一周内与公办学校同步开展招生工作,所有民办学学严禁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报名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数时,采取电脑派位等方式招收新生。从今年起,严禁任何民办学校与楼盘建设、销售挂钩,不得与楼盘新签订与学校招生名额相关的合同条款。对违反相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学校,视情节轻重给予约谈、通报批评等处罚,并追究相关学校及人员责任。
(五)控制寄宿生人数。为减轻江南城区学位压力,逐步消除大班额,涪十四中、涪十五中、涪十六中本部寄宿生总人数不得超过2018年春期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寄宿生总数。
二、基本原则
一是依法入学原则。2020年8月31日(含8月31日)前,凡年满6周岁及以上儿童,应当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和条件不具备的农村地区村校(点),儿童入学年龄可适度放宽。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将学校、教管中心、当地政府签字加盖鲜章的《涪陵区适龄儿童缓学审批表》报区教委基教科备案,教管中心、学校要对其实施入学情况追踪。
二是就近免试原则。严格按照农村行政区划和城区划片切块的办法保障本学区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学校均不得以笔试、面试、面谈等名义选拔学生,全面取消招收推优生、保送生、特长生等方式招生。
三是规范公平原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禁止提前招生,公办学校禁止招收择校生,严禁乱收费。所有学校要建立健全招生公示制度、咨询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实行“阳光招生”,做到信息公开、机会公平、结果公正。
(一)本县户籍学生入学
户籍以前在我县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其法定监护人持以下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到划定的小学、初中办理入学报名手续。
1、适龄儿童与其法定监护人的同一户口簿。
2、小学新生需提供预防接种证明,初中新生需提供小学毕业证。
3、户籍转入的.由县教委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统筹安排入学。
(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
坚持“两为主”“两纳入”,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同时将流动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由县教委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学校容量按相对就近原则,指定到凤栖小学、第一民族小学、凤翔小学新校区、凤翔小学学林校区、平凯街道中心校、乌杨街道中心校、官湖小学、平凯中学、官庄中学就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需在8月20日—25日期间持以下手续在县教委进行登记审核。
1、适龄儿童少年与法定监护人的户口簿。
2、就读申请表。
3、合法证明(用工合同和社保缴费凭证、6月20日前办理的营业执照、纳税(免税)证明、公租房的租赁合同等)
4、小学新生需提供预防接种证明,初中新生需提供小学毕业证明。
(三)残疾儿童入学
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公办学校必须接收招生范围内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学生随班就读。患有严重生理缺陷,但能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残疾学生,应进入相应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无法到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学校及有关部门实施“一人一案”提供送教上门,纳入学籍管理。极个别情况特别严重的残疾儿童少年,须按相关规定依法办理缓、免学手续,方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