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志的范仲淹,为国为民实行新政,不辞辛苦,不惜得罪权贵,堪称封建士大夫中之佼佼者,享誉后世。但是这样一位以“公”著名的先生,也未能免俗,为了自己的好友滕宗谅,曾经徇“私”。滕宗谅就是范仲淹在其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称道的“巴陵太守”滕子京。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交好甚厚,感情颇深。滕宗谅在泾州任上,曾花费公款16万缗,遭到御史梁坚弹劾。滕宗谅怕连坐者太多,索性有罪一人担,烧毁账籍,灭掉相关姓名,销毁了证据,两项归一,罪不可谓不小。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不能眼见好友治罪,不惜徇私,力救之,初议止降一官。但梁坚的上司御史中丞王拱辰愤然不平,论奏不已,决不罢休。最后,还是没有治罪,贬谪到岳阳(巴陵郡)。
滕宗谅到岳阳后,为彰显政绩,决定重修岳阳楼。钱从何出呢?有妙招!官府贴出告示,民间有老债要不回来的,可以献给官府,由官府出面收回。官府讨债,谁敢不给?!不长时间,即收钱近万缗。滕宗谅亲自掌管这笔钱,不设账籍,不许旁人过问,用来修建岳阳楼。楼成之后,花费很多,滕宗谅自己也收入不少。
岳阳楼成,滕宗谅为粉饰治岳功绩,请名人为其舞文弄墨。范仲淹不管岳阳楼来历如何,亦应邀写成《岳阳楼记》,开篇即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其实,当时岳阳一带,民不聊生,滕宗谅到任一年,没什么起色。范仲淹不能不知,违心赞颂,还是为滕宗谅私交所累。
范公是贤人,令人敬佩。为滕宗谅徇私,有损英名。吾为范公憾,为范公羞!
白居易背后的故事
大唐帝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到300年的历史,崛起了诗的群峰,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认为,为文或歌诗,之于朝廷,旨在“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之于社会,旨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写下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千古名句。语虽简短,却是白居易的文学宗旨与创作总纲。文中的“时”与“事”,与今之“时事”相去不远。“为时而著”,强调创作要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因事而发,裨补世事。文学创作囿于“时”而基于“事”,文学作品应于“时”而及于“事”。作为“社会意识”的“诗”、“文”反作用于作为“社会存在”的“时”、“事”,“诗”、“文”为“时”、“事”而创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白居易的“时”与“事”,似乎隐含了统治者及其行为的文学客体地位。文学能否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允许创作,能否倾听民声。白居易以上古帝王作譬喻,说明文学与政治之关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舜)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桀)荒矣。”只有在“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能够保证的情况下,“政有毫发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闻也”的上下关系才会形成,通过“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才能“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文人当然是文学的主体,白居易却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认为,文人中存在两大倾向,一是阿谀逢迎、谀时媚世。在当时,“书事者罕闻于直笔,褒美者多睹其虚辞(《策林》)”,“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采诗官》)”。一些御用文人,睁着眼睛说瞎话,昧着良心唱赞歌,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救失之道”遁迹,“谄成之风”大炽。他担心,如此下去,统治者不见弊端丛生,只道歌舞升平,不闻啼饥号寒,只知琴瑟钟磬,必然导致施政失误,国运衰微。这种虚美媚世、取悦邀宠之作,“若行于时,则诬善恶而惑当代;若传于后,则混真伪而疑将来。”二是沉溺风月、逍遥山水。白居易认为,大约从谢灵运、陶渊明开始,文学的锋芒已销蚀殆尽,“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至于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鲍照的“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文学造诣华丽上乘,然而,“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这样的作品,于世道人生何益?他甚至对作为本朝早期大家的李杜,也深感缺憾。李白之作,虽然“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然则“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而杜甫之作“可传者千余首”,而像“三吏”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作品,“不过三四十首”。在专制政体下,由于创作空间逼仄,创作风险高悬,一些文人雅士“避席畏闻文字狱”,只好退隐山林,避居乡间,对于国难民瘼置若罔闻,整日吟风弄月、卿卿我我,或在古籍中淘生活,或在琐碎中觅生机,醉心于铜臭女色,止步于搜奇猎怪,满足于追名逐利,诚可谓“著书只为稻粱谋”了。
白居易赋予文学以强烈的使命感,他认为,作为文学介入、干预社会之手段,“文士褒贬”执掌着“惩劝善恶”之柄,“诗人美刺”秉持着“补察得失”之功。因此,文人不应逃避现实,自废武功。白居易笔下的“褒贬”、“美刺”,近于当代的'“歌德”与“缺德”之争。他并不认为“褒”与“贬”、“美”与“刺”是对立的。“褒”、“美”属于“扬清”、“鼎新”的范畴,而“贬”、“刺”属于“激浊”、“革故”的范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痛心于“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在文学实践中,他积极推动新乐府运动,大量创作直指时事政治、世道人心的讽喻诗。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诗作,如果以美刺两类粗分,属于“美”者有8篇,属于“刺”者有30篇,介于二者之间的也带有劝诫、警策、辨析等内容。比如,其中的《卖炭翁》、《骊宫高》批评的是皇室;《黑潭龙》、《官牛》挞伐的是官吏;《杜陵叟》、《缭绫》披露的则是民瘼。他的作品的确力行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宗旨。
白居易自嘲,“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他明知写风花雪月可保身,书谀词谄语能升官,却不屑为之,终因写诗受到诬陷,并被削职罢官。《与元九书》,就是被贬江州时所写。晚年的白居易变“聪明”了,他放弃了“兼济天下”,只求“独善其身”,仕途是顺利了,但在创作上却失去了早期的锐气。
揭秘范仲淹《岳阳楼记》背后的秘密
还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抑扬顿挫,摇头晃脑的讲解范文正公的名篇《岳阳楼记》,要求背诵并默写,背的我是呲牙裂嘴,脑袋瓜子生疼。不过好外也是显而易见的,文章里的名句让我此后作文受益匪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道德情操,成为经邦济世贤良之人追求的精神写照。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和历史隐情。
一、范仲淹没有见过岳阳楼,而是看图作文
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的时候,正是一生中心情最为灰暗郁闷的时候,当时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被贬邓州,身心俱疲。好友滕子京来信,请求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范仲淹满口答应。问题来了,此前范仲淹并没有见过岳阳楼,文章从何做起?滕子京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随信附上了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图构思,文采飞扬,所有关于洞庭湖浓墨重彩气势恢宏的描写,都是他凭空想像的,而文中触景生情的感同身受,抒发的爱国忧患情怀都是此时真实的内心写照。《岳阳楼记》遂成千古名篇,令人不得不赞叹范仲淹的妙笔生花,更难得的是他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以身卫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高尚情操。
二、滕子京是个贪腐分子,范仲淹徇私枉法
《岳阳楼记》开篇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何许人也?滕子京又叫滕宗谅,字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两人互为年交,友谊深厚。滕子京既有文才又有战功,历任泾州、庆州地方行政长官,曾被陕西军事统帅郑戬告发,说他在地方上贪污腐化,滥用钱财。后再遭御史梁坚弹劾浪费公使钱十六万缗,滕子京担心连坐太多,焚毁帐册,籍没姓名,公然采取对抗组织调查的强硬态度。那么,滕子京的数额巨大的钱财都做什么了?分给手下,以及馈赠故友旧交了。时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不惜徇私枉法,全力营救,建议只降一职。但梁坚的上司御史中丞王拱辰愤然不平,据理力争,后来在范仲淹周旋下,滕子京最终没有被治罪,而是贬谪巴陵郡,到岳阳任市长去了。
三、岳阳楼实为搜刮民财而建,滕子京中饱私囊
滕子京到了岳阳后,并非百废待业、夙夜忧心而勤政爱民,当时的岳阳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滕子京不知体恤民情,轻徭薄赋,相反,他并未吸取当初的教训,而是变本加厉的搜刮民财,重修岳阳楼,是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除了故技重施,征收赋税以外,还以官府的名义清理历年民间欠债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几部门联合重拳打击“老赖”,政府发威了,谁敢欠债不还?不长时间,滕子京就所得欠债近万缗,他把这些钱牢牢掌握自己手中,不设帐本,不许别人过问,一部分用来修建岳阳楼,另一部分,自然落入了自己腰包(见《涑水纪闻》)。不过滕子京这个人比较豪爽仗义,对待朋友挥金如土,所以《宋史》上才会说他“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四、范仲淹为私交所累,巧言粉饰违心赞颂
滕子京耗用民脂民膏粉饰太平,修建了宏伟壮丽的岳阳楼,一方面掩盖了自己贪墨部分钱财的事实,一方面为自己树立了巨大的道德丰碑。岳阳楼建成后,为了千古留名,并在舆论宣传上为自己的合法性造势,滕子京极力邀请天下名士为岳阳楼舞文弄墨,增添光彩。范仲淹只是他邀请名单上最重要的一个,范仲淹不管不顾岳阳楼为何而建,又是怎样建成的?甚至不闻当时反对者的物议,洋洋洒洒挥毫而就《岳阳楼记》,而且开篇就不吝溢美之词,“政通人和,百废待兴”,枉顾岳阳当时民生多艰、穷困潦倒的现状,无视滕子京一年毫无政绩的事实,范仲淹是揣着明白当糊涂呢,还是违心粉饰,抑或是为滕子京的私交所累?或者以文所堵天下谤口?是矣?非矣?皆因《岳阳楼记》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掩盖。
五、《岳阳楼记》名动天下,改变了滕子京命运
滕子京后来怎样了?因为范仲淹这篇名动天下的《岳阳楼记》,更因为当朝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范文正公的歌功颂德,滕子京引起了时任帝国一把手的宋仁宗的好感,两年后,从蛮荒的小郡巴陵调任富庶而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一年后又转迁更加繁华的苏州,上任不久后因病卒于苏州。滕子京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除了善于敛财以外,滕子京也做过不少好事,比如他曾在治所湖州等地兴办学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善治水患,疏浚江河,兴修水利工程等等。滕子京当时请了许多名人为岳阳楼写记,唯独范仲淹所写的这篇《岳阳楼记》成为千古名篇,亦算功德无量,而滕子京如果不是因为范文正公的这篇文章,谁还会记得这样一个在历史的边角缝中残存的小人物呢?
事故背后的故事诗歌
纠结的物象
与倾斜的黄昏形成对视
色彩犹显凝重
过去的事故还在滴血
昨天的教训又成为故事
麻木的风,找不到一丝出没的理由
与死亡撞击,该倒向哪边
落日西沉的方向
抑或那些走失的云朵,已深埋地下
放牧的那条沙瘦鞭
即使驱赶死亡
又怎能迅速成为往事
隐忍中夹裹的冷
天快亮了
罪恶的冬夜
离黎明的那一段黑
好长
隐忍中夹裹的`冷
银霜凋谢诡异般的冷
只有阳光能击碎的冷
冷的有毒
那些形形色色的冷
注定在阳光下死去
却又注定在暗夜中复活
活的不伦不类
只是天空不下雪
否则,隐忍中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冷
会在雪地上留下
罪恶的印记
眼里的沙子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痛痒
像一把刀扎进眼球
抛开所有可视的神经,让你看
那些原本就不属于你的,我的
抑或属于你的,我的
现在是谁的
狂妄的沙尘
一次又一次地侵扰
给这个世界,还有所有的眼睛
一种假象,只为
颠倒一个事实
黑的与白的
我看够了
且不想容留一丝忧伤
把沙子取出来
把清白放回去
我还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