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孟浩然励志故事大全 正文

孟浩然励志故事大全

时间:2024-09-27 15:28:57

孟浩然的故事

  孟浩然是唐代的诗人,关于孟浩然的故事有哪些呢?大家清楚吗?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老孟回到老家后第二次发昏期,或许那时候男人也有更年期。当时他的一个朋友,叫韩朝宗,任襄阳刺史。老孟老到老韩那里讨酒喝,一来二去,总是喝醉,喝醉的老孟就吐真言了:“你小韩真命好,屁大点本事,诗都不会写,官却做得这么大;我老孟命苦,才华横溢却一介布衣,这世道,不公平,郁闷啊郁闷。”

  常言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韩也够哥们,总悲伤着老孟的悲伤,想替老孟找条求官大道。终于有一天,老韩下了决心,对老孟说:“过段时间我要到长安出差,你就跟我跑一趟,我把我的狐朋狗友红颜知己都介绍给你认识,到时候大家一起找个机会陪皇帝老儿喝酒泡妞,争取拿下皇帝老儿的心,那就不怕没官做了。当然,你千万别忘记准备几个大一点厚一点的红包,顶顶重要的是,要准备个把够美够媚的青春活力少女,拿上一罐酸牛奶……”老孟一听,借着酒劲一想,这不错啊,又不用参加高考,又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免得受那些鸟气,还有官做,太好了。红包准备几个,大不了多卖几棵鹿门山的千年古松,现在古松可值钱了,现在很多单位特重视绿色环保,前段时间还有**园林公司的老总来跟我买古树去种呢;美女么,汉水上的小姑娘个个水灵灵的,随便拐几个就行,到时候渔歌一清唱,绝对胜过超级女生,绿色环保原汁原味还安全可靠。

  这么一想,当场就答应下来了。问题是,老孟回到家后酒就醒了,细细一想,我这么做,不会毁了辛辛苦苦几十年经营起来的清誉么?再说现在滥砍滥伐是要罚款判刑的;拐卖少女,不但与心不忍,而且现在正是奥运严打期间,到时候皇帝老儿美女照受,罚单照开,那不是冤死了?但老韩那里都已经答应了,不好反悔啊!说不定,他机票都买好了呢,现在正是旅游旺季,机票听说不打折!想来想去,这死老孟居然想出了一个损招:躲到鹿门山睡觉去。结果,那个韩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差点耽误了出差。这么一来,我们的'孟老夫子又一次与高官厚禄失之交臂了,可惜啊可惜。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老孟确实老糊涂了之后,当时张九龄为荆州刺史,老孟和他又是诗词雅友,算是君子之交了。这天晚上吃过饭,老孟从中央台时事新闻中看到美女主持在和张九龄访谈,别看他老张头发胡子一把白了,在美女面前,居然容光焕发侃侃而谈,愣是把美主持佩服得一愣一愣,一口一个“您”的。老孟看得心痒痒了,想:“我老孟要有这一天就好了,汉水上的少女看腻了,太土,和风情美女亲密接触一回,总比老是看着古松石径爽得多。”可怎样才能有这种艳遇呢?只有两条路:要么做大款,要么握大权。发财么,自己没读过经济金融专业,下海怕淹死,太不值得;还是做官好,连老张都能做这么大的官,我老孟至少也得弄个长安市长做做,说不定还能进常委呢。不过,现在自己还是一介平民,年纪又这么大了,如果从县令开始一步步做上去,那太郁闷了,一不小心到了看见美女都没精神的年龄还没足够的官位怎么办?只能走捷径了。于是,熟知官场潜规则的老孟给老张塞了一个大红包了,递上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自荐信: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张九龄一掂红包,够沉!一看来信,老泪纵横:这老孟也太不容易了,年纪一大把,还这么惦记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不想个办法起用他,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啊!

  于是,张九龄随便打了个招呼,孟浩然就到他幕府效力了。本来么,老张老孟联手管理荆州,那肯定是百姓之福,可老张没想到的是,老孟根本没把这么小的一官职放在眼里,自己还以为帮了老孟多大的忙呢。但老孟毕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一大诗人啊,也不好意思想老张开口说自己做官的胃口和目的。就这样,呆了没几天,老孟就觉得无趣了:既没有上电视的机会,也没接触美女的可能。一赌气,官也不要做了,回家!这不,第三次机会浪费了。

  拓展:

  孟浩然的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容像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远处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的诗人,一位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另一位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浩然践行。

  李白说:“孟兄,千言万语也无法代替我对你依依惜别的心情。我们将要在此分别,望你一路走好。”

  孟浩然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但有缘千里再相会,到时我们再聚在一起开怀畅饮,珍重啊!”

  说完,孟浩然便背上行李,踏上了小船,挥手向李白道别。李白目送着小船离去,直至小船消失在天空的尽头,他还是久久不肯离去。他看着身边青翠的柳树和含苞欲放的花儿,不由得诗性大发,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着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去的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王维和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40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贫困中死去,这时的王维忽然内疚起来,替孟营造坟墓,建孟亭、画遗像,好象是一位最知己的朋友似的。孟浩然九泉之下,定会感到可笑。

  不过,王维的人品的确不佳,他对孟浩然的态度说明他不够朋友。在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曾投降,等到平定安史之乱,他又以金赎罪,说明他对国家与朝廷也是不忠诚,是没骨气的。后来,王维自知没趣,才归隐田园,建别墅于辋川,常与裴迪等诗人同游其中,赋诗为乐,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余生。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40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贫困中死去,这时的`王维忽然内疚起来,替孟营造坟墓,建孟亭、画遗像,好象是一位最知己的朋友似的。孟浩然九泉之下,定会感到可笑。

  不过,王维的人品的确不佳,他对孟浩然的态度说明他不够朋友。在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曾投降,等到平定安史之乱,他又以金赎罪,说明他对国家与朝廷也是不忠诚,是没骨气的。后来,王维自知没趣,才归隐田园,建别墅于辋川,常与裴迪等诗人同游其中,赋诗为乐,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