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画家刘小东励志故事 正文

画家刘小东励志故事

时间:2024-12-24 04:06:11

解读刘小东三峡系列作品中所透溢出的现实主义精神论文

  【摘要】

  刘小东是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第一批代表人物,自从他于2003年开始创作《三峡大移民》。三峡系列已经成为贯穿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符号,这套史诗般的巨作走出了传统文人画家的虚情假意,更反映出刘小东身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西方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中国艺术界,这种对自我艺术精神上的坚守的确难能可贵。

  【关键字】

  刘小东;现实主义;三峡系列;当代艺术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无论是在创作思想还是表现语言上都缺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艺术家和作品。这一时期美院的创作和教学紧跟苏联学院体系,主题始终围绕历史革命题材,并逐渐使得油画创作成为简单的政治图解。刘小东1988年毕业于央美油画系之后,先后在附中、美院任教。他见证并亲历了那个艺术思潮剧烈转变的激情年代。但幸运的是,在那个思想躁动不安的时期,刘小东维持住了自己内心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守,并没有盲目跟随潮流。这也许跟他长期在美院体制内的工作经历有关,他也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内心的现实主义情怀“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我始终对现实抱以敬意”。

  最能体现刘小东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便是他于2003开始创作的三峡系列,他以每两至三年一张的速度不断地充实着这套大型绘画的语言和思想深度,可以看出刘小东对三峡和其背后所隐含的现实问题的关注倾注了毕生的心皿,没有丝毫矫情和虚假。在他的作品中,那些被遗忘和忽视的移民群体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让人们感悟到了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应该受到真诚的尊重。

  刘小东的第一幅三峡作品是《三峡大移民》,这幅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和叙事方式都是前无古人的,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社会的强烈现实关怀。2003年刘小东初到三峡,那时的三峡大坝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建设。为了工程需要,三峡周围的县城必须搬迁,面对即将消失的县城和故土难离的村民,刘小东再次萌发了创作欲望。《三峡大移民》整幅作品长达8米,是一组大型四联画。这幅作品以奉节当地为背景,远景描绘了拆迁的房屋、光秃秃的荒山、河流以及遍地的废墟。近景人物则是六位建设工地的民工,着装各不相同,面无表情地抬着杆子,似乎对眼前被他们亲手拆毁的家园熟视无睹。其中的亮点则是两位戴着口罩的民工。因为当时正值SARS疫情爆发,这个小细节也反映了时代的印记。以往的三峡作品主体精神基本上是一种国家意志的抒写,而刘小东则尽量贴近客观、深入生活,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记录了三峡工程中最平凡的人物和场景,着力去表达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国家的三峡和小东的三峡,完全迥异的价值取向,完全迥异的现实主义关照,在《大移民》中被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三峡大移民》之后,刘小东接着创作了《三峡新移民》。这幅作品获得了比《大移民》更多的关注度,因为贾樟柯的《东》。贾樟柯在这部纪录片中将三峡新移民的创作过程记录了下来,顺便也将刘小东带火了。但不管怎么样,贾樟柯与刘小东的这次跨界合作也有力地扩大了《新移民》在艺术界中的影响力。

  《新移民》创作于2004年,此时三峡移民已经按照政策部署进行了妥善的安置,新移民也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小东迫切地想记录下这些历史意义的场景。《新移民》同样采用了四联画的呈现方式,但与之前作品不同的是,刘小东采用了广角镜头的全景模式,大面积地表现长江水面,画面左侧是雄伟的三峡大坝和等待继续拆迁的房屋,中部则是陆地与江水的过渡地带,右侧则是几个男女青年和儿童的人物形象。从《新移民》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平凡人的生存百态。面对眼前的大坝。这些移民们心中的情感自然复杂,却只能试着去慢慢接受现实。而对局外人刘小东来说,像三峡这种超级工程对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自然环境都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他既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科学家,他也只能选择慢慢接受现实,用刘小东自己的一句话说就是:“你想用艺术去改变一件事这是很可笑的。”移民和小东,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背景,却用同样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变迁。但他能做的就是用绘画去展现一个现实主义者的人文立场,希望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影响其他社会群体。因此《新移民》是《大移民》的一个延续,但在思想深度以及关怀现实的程度上却比前者更进一步,画面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却让人们受到巨大的震撼。江水、大坝、房屋、青年、儿童种种因素浓缩成了一幅三峡移民的人文图景。

  对于三峡的表现绝不是刘小东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艺术生涯始终如一的创作母题。2005-2006年,他再次前往奉节,创作了以三峡男青年为主体人物的《温床no.1》。在刘小东看来,要想贯彻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最好的手段便是实地写生,因为写生是一个不断接近描绘对象的过程,能够真正从灵魂深处感受他们鲜活的生命状态。这次的创作,他便雇佣了当地的男青年作为模特在室外实地作画,直面对象、直面心灵。《温床》的背景是雄伟的群山,山上依旧描绘了正在拆迁的房屋,近景则是光着身子围着一起打牌的青年。“温床”这个名字从宏观上讲更像是对家园的依赖和眷恋,远方正在拆迁的房屋和近处百无聊赖打牌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们陷入深深思考,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个体的牺牲似乎都那么微不足道,他们必须面对和忍受失去家园的痛苦和无奈,因此,刘小东希望把自己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希望当人们看到后能够反思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平衡关系。现在的当代艺术它的语言能指是不确定的也是混乱的,但《温床》不是,它具有强烈的情节性和镜头感,当人们面对朴素的主题、简洁的造型、自然和谐的色调,无需文字多余地阐述,很快就能解读出画面的表达内容和意义。仿佛是在听小东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三峡移民变迁的故事。

  纵观艺术发展史,很少有艺术家能够对单一题材保持如此长久的创作热情,即便如莫兰迪般画了一辈子瓶瓶罐罐,但看过几张作品之后便会略显无聊,再无突破的余地。但刘小东的《三峡》系列每一张作品都足以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他能够在单一题材中挖掘出不同形式语言的表现力,而在创作精神上却始终以现实主义为纲,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艺术家所具备的气质、能力和追求。可以说,三峡系列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形式语言的创新性,而是在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开拓,反映出历史变迁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人们都十分了解,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观念转换的速度实在太快,评价一位当代艺术家的艺术生涯是很困难的。但是对刘小东,我们并不需要枉费脑筋,他二十年如一日,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早巳确立的个人艺术风貌能够让我们对他有非常明晰的判断。

  参考文献:

  [1]欧阳冬华,论刘小东绘画中的现实主义精神[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2]黄琼.刘小东艺术作品中“大众化”现象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2014.

  摘要:刘小东新写实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直接描绘了当代社会人物。1990年在北京举行了首次个展,由此他被认为是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近年来刘小东的作品介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他的画作被认为是呈现出一个国家的伤口和一个艺术家的无言的立场。刘小东在绘画题材的选取、绘画风格够有着自己独特的新意。给中国新写实油画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刘小东;新写实油画;绘画题材;绘画风格;启示

  二十世纪是中国绘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历史时代,古今中外各种艺术因素的承接、改变、冲突、融汇,构成波澜起伏的艺术奇观。西方绘画资进入中国之后,也是在近百年中得到很大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后期,它已经成为拥有广泛欣赏者的绘画品种。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界出现了纷繁复杂,多元并存的热闹现象。八十年代后期对中国美术界来说并不平静,八五年代新潮之后,中国现代艺术纷纷涌起,对学院和传统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传统的创作题材,创作思想甚至是创作技法都被贬低得一文不值,而刘晓东仍然初衷不改,沿着写实的道路继续前进,选择这条路子是刘小东慎重的决定。在新古典主义和新文人画分别沉湎于外国和民族传统的时候,一批年轻的画家以独特的态度对待传统和现实,推出一种“新写实”的画风。“新写实”当然不是一个艺术派别,而是一种思潮,

  刘小东,是“新生代”的代表人物,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画坛的实力人物。他一写实的手法成为学院中的新一代画家代表。

  一·刘小东在绘画上的“新追求”

  1.刘小东绘画题材选取的新意

  刘小东在绘画题材的选取上,更贴近生活,从群众中来,大部分的模特都是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他说他画的东西都是他见过的,他从来不画没有见过的东西。刘小东的画离个人越来越近,他的画作中有来自社会最基层的普通平民、农民工,有妓,他觉得画这些人很自在,这些人对艺术不太理解,这样能去掉很多艺术家的矫情。刘小东自己也曾经说过,他试图去画一些有钱人,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群,但是他觉得有钱人不太好理解,不太好接触。所以坚持了几个月之后,他决定放弃,刘小东说过,他在给那些有钱人作画的时间里,特别怀念和那些普通百姓在一起的时间。

  刘小东应该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他喜欢“人类家谱”似的东西,在描绘坐着、站着、拥抱着或疏远尴尬着的人们时,笔端流露出的是他对世界模模糊糊的认识。

  以我们熟知的刘小东的作品《温床》为例,《温床》一共有两件作品,都为长卷式。第一幅描绘的是11个中国男人在打牌,模特都是三峡当地的农民工,人物背景是三峡夔门。第二幅作品的对象是一群泰国女人,两件作品的共同点是画面都出现的床垫,也就是“温床”。再看刘小东的其他作品,《父子》、《雪地侠侣》、《张元向宁岱求婚》等等所画的对象都是自己所熟知的亲戚朋友。刘小东说他刚开始画画的时候,没有多想,就觉得当时他身边有二十多为好友,一幅画画一个月,这些好友就够他画两年的,好友在介绍朋友给他,这样就够他画一辈子。

  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创新

  他的油画是他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了解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自己人生体会的表达,刘小东形成了他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也就是所谓“新生代”的特点

  (1)刘小东作品的构图新颖

  在“新生代”这个时期绘画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画家们总是在捕捉着新的现实生活,随意式的表现却恰好反映了都市人群的心态,迎合了人们的艺术口味。然而这一点刘晓东的绘画中是最能体现到的。从《玩牌》这幅画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小东画面构图时很随意的。五个在列车厢内打牌的男人,描画了五个人的角度不同,构图很饱满但又不让人觉得拥挤。人物的动作与表情都是不经意的自然形成,甚至他的在作品中处理不是很讲究,但是没有给人们一种很别扭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这样也行”,“本来就应该这样”的感觉,从而对刘小东的构图是一种认同。

  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色

  刘小东的画法也有意思,他不是用造型、色彩和体积"塑造"人物或物象,却是在"塑造"人物和物象当中包含着的那些杂乱的信息和物质的痕迹。这情形好象是写人并不描述他额头上的沧桑,却让我们望到他灶上日积月累的油腻污垢,一眼便知人物平日煎炒烹炸的日常起居,虽然有些脏相,可是更觉得这日子同人有着切身的关系。刘小东要让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物一起参与他的叙述,直观地呈现自己体验到的社会和物质的生活境遇。

  刘小东曾经说过“绘画最重要的是对待对象像是对待静物一样,把他表达好就够了。”可以说刘小东笔下的人物多是一些远离主流社会的小人物。刘小东在描绘他们是时,经常表现出痛苦和无奈,也寄予他们一定的理解和同情。用刘小东的话说:“在任何有非常非常悲情的地方、非常绝望的地方,你都会发现生命本身真的是非常动人的。

  刘小东喜欢用相机取代速写,这与他构图时叫的独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画家在构图上会按照他脑子里留下的经典作品的样子去模仿。比如画一个知识分子,就要让他手拿一本书,凝视远方,表现出满腹经纶的样子。单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并不是这个样子的。相比之下,用照相机抓取的场景比较真实,可以抓住人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比如刘小东的许多作品中,总有些华中的人物对着我们笑或者朝着我们看,而这种视角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和以前的那种眺望远方货仰视的视角有所不同,当然他也有像其他画家一样视角的画,比如描绘他和他妻子喻红的《田园牧歌》中,夫妇两个人是望着前方的,刘小东的眼神尤为突出,既放松又呆板,甚至有些麻木的姿势和神态已经把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眼神冲淡了。

  刘小东作品审美视角的独特性

  视角的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社会背景来讲,他所选取的场景在以前是不会成为绘画目标的,比如《烧耗子》是两个青年在河边烧一只死耗子。《违章》画的是一辆大卡车上面载满了光着膀子的农民工和煤在气罐。这些场景在现实中是司空见惯的,很少有人把他们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刘小东选取了这样的场景更具有时代感,《晚餐》这幅作品,刘小东借用摄影的.观看方式,用画面左下角两位象是回看镜头的食客把观众--画面外的看客拉了进去,一旦你观看便逃不脱与画中世界的某种关系。只要你看了你便在场。

  刘小东的这一种方法,既不是客观的描摹,也不是主观的抒情。他的办法是把日常场景和日常物品这些外在的物质世界,随机地转换为个人直觉到的内在现实,让画面成为积攒和陈列我们时代生活形态的场所。象刘小东新近完成的《猪》,看上去仿佛只是记录下自己随意的观察,然而,这不仅仅是记录现实,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判断,它是刘小东为自己体验到的生活形态创造的一种形式感。它不光为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一则空间和时间的切片,也影响着我们对中国生活和中国人的观察、体验与想象。因此,它改变了我们关于现实的观念,也改变了我们关于现实主义的观念。

  二.刘小东的绘画带给中国当代新写实油画的启示

  从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去考察,以刘小东为代表,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共同汇成了现象写实主义的艺术潮流。这一潮流的共同特征为:第一,以身边事物特有的直观性和真实性来体现艺术经验与日常经验的合一,建立起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叙述方式和描绘方式;第二,强调对人及个体生存情况的关注,特别是对长期以来被主流社会和传统文艺忽视的边缘人物及其心态的关注;第三,为达到表象的真实,常打破艺术成规,弱化意识形态色彩,甚至悬置价值判断。这种原生态的创作不仅成就了一种全中心的艺术风格,也促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正是这种真是的、原生态的表象描绘,展示了特定社会群体或个体的真实生存状态,

  三.总结

  刘小东最触动人的不是他成功的过去,而是他以画笔第一时间初级敏感的社会问题,用天才的绘画技术关怀底层人群,以行动反抗艺术商业体制,今天的刘小东已经走的更远,他开始描绘那些偏远地区的信徒们,他的画作,将是给这个时代留下的最具痛感的真实记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刘小东有自己独树一格的绘画语言,比如很多作品中,刘小东消除了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过渡空间,有时又把前景和中景的关系强化,刘小东不着力表达画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构建画中人与画外观众的某种联系。这让人在观看时,有种透过画家的眼睛去审视,产生仿佛与画中人处于同一空间、同一时间的感觉。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彪炳青史,流芳千古。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新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

  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奢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无一字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声感叹,点逗处声声感叹。”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另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手法,让倾向从事物本身流露出。

  第三、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精彩传神。比如《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口吻写出:“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时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将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儒裳。罗儒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杜甫爱国与爱民的思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将新娘送别丈夫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展示无疑,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因为在当时只有先平定战乱,才能得到最起码的休养生息的环境。显然是新妇的呼声,也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它如《无家别》、《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各各符合性格、身份、年龄特征,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因为人物的语言传神,使我们在阅读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着真实、亲切的感觉。

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精神

  导语:杜甫诗歌的风格表面虽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实际字里行间充满着浪漫主义精神,诗歌的风格和意蕴不是单一的,而是集众家所长,形成了杜诗特有的现实浪漫主义特色。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公认为"诗史",梁启超也说杜甫"可算半写实"(《饮冰室合集》)。杜甫"读书破万卷",诗家各派无所不学,叶嘉莹在《诗薮》中亦说杜诗"地负海涵,包罗万江"。上面这些评论都不同程度地从正面或侧面强调了杜诗的浪漫主义。这样看来,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同样是杜诗善于飞翔的翅膀,而且二者有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杜甫作为集大成的诗人,二者也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且极富特色,从而形成了杜诗特有的现实浪漫主义特色。

  一、杜诗的理想主义表现为典型的现实浪漫主义特征

  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它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充分表现作家诗人对生活的理想,对"世外桃园"、"精神的故乡"、的向往与追求。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诗人的理想主义是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在抒发个人的悲凉凄苦和不幸际遇时;在悲悯描写劳动人民的灾难时;在鞭挞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以及憎恶战乱带给人民灾祸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极强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杜甫"下悲小已,上念国家",他的最大理想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他的理想是参预政治的,是入世的,富于政治意义。这种理想是在揭露当时统治黑暗罪恶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表达了诗人"兼济天下"的政治报负。杜诗中流露出对尧舜社会的极大向往,有对"原始自由共产主义"的一种渴慕。杜甫如此希望有圣君贤臣来治理国家,有比较清明的政治,更希望停止战争,让人民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二、杜诗中塑造了大量的理想化的人和物的形象,它是诗人现实浪漫主义情怀的一种寄托

  这些理想化的人和物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塑造出来的,是典型的理想化了的人格表现;是现实人物又不是现实人物,具有很强的现实浪漫特色。浪漫主义创作典型的形象或主观精神的化身作为作家诗人理想的载体,它所描写的人或物,往往闪耀着理想的光彩,被作家在现实的基础上美化,典型化,神异怪诞化,这些形象往往是变异的。

  杜诗寄托的理想人物往往表现在他的一些怀古、吟咏今昔人物及其故事上。杜诗咏人怀古多为咏史而兼吊古伤今,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倾注到人物的刻画上。这些人们形象不能单纯地看作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它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主观改造的反映,诗人的理想愿望就寄寓其中。如"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三、大量运用了想象,夸饰、比拟、象征、铺排、奇异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杜诗的浪漫主义特色

  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激越的基调,大胆的夸张迷人和宏伟的气势、磅礴、激情、昂扬的节奏、瑰丽的语言取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化的生活和作家的主观感情,它所描写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很少受客观生活逻辑的制约。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神灵妖魔,现实梦幻,经过作家诗人自由大胆的想象,使作品形成独特而奇异的形象体系。杜甫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浑涵汪洋,千汇万状",为表达其主观幻化的理想,"不用浪漫手法,无以达其意",不用浪漫手法,无以涵盖"汪洋"的内容题材。翁方纲说杜五律有"太白一种既盛诸公在",说七律"雄辩万古"(《石洲诗话》)。清人郑日奎在一首《读少陵集》中说杜诗"淋漓墨汁皆峥嵘";李汝伦先生在《杜诗论稿》中还对杜诗大胆的艺术夸张作了论述。等等,说的都是杜诗所采用的独特奇异的表现手法。

  杜诗奇异的表现手法在夸饰和铺排,壮美和

  雄浑上都有很好的显现。杜诗在夸饰与铺排中,又显示壮美的风格特色,加上杜诗忧国忧民之深,就使得这种豪壮带有极强的"沉郁"色彩,一转而为悲壮了。

  四、直抒胸意寓主观于客观的表现,也是杜诗现实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

  杜诗中的直抒胸臆往往是忧国忧民的激情迸发,欢快或愤激之情,悯民之苦,拯苍生之慨,汪洋倾泻,自由喷涌。如杜甫生平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涕泪满衣裳"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奔涌的大喜欲狂。《春望》是"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亡国破,景哀人更悲也。我们知道杜诗中动用了好多"安得"句,这此诗作亦是结尾直抒胸臆之作。

  杜诗抒发主观,以一种冷叙述的方式抒发难忍的激情。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之中,而不明白说出,留给读者体会。可谓不着一字泪而泪。杜诗这种不着一字情而情的特色别具一格,它带一定的现实主义特色,可以说是对浪漫主义特色的有益补充。杜诗中随处可见如此冷叙述的抒情方式,尤其在叙事诗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杜诗叙事诗的最大特点。诗中概括典型的生活形象,是诗人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叙写和主观抒情,水乳交融地表现出来的,达到情感的艺术升华。如《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五、杜诗中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反抗与非战诗作亦很有现实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一生有崇高的理想和悲天怜人的博大心态,加上他尚武任侠,狂放不羁,"嫉恶怀刚肠"等性格,更使得他的怀疑反抗精神更进了一步,而发展到了非战思想。高尔基说批判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家是"自己阶级的判逆者,自己阶级的浪子。"我正可以借过来说杜甫,说他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浪子。自然杜甫是这样一个人,使得他的讽刺怀疑反抗之作别具特色。他的怀疑反抗讽刺愤懑的情绪往往表现在对统治阶级奢侈浮华的生活作夸饰铺排的叙写中实现的。同样,杜诗对个人遭遇的叙写,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反映,也透出了反抗的精神情绪。这些反抗情绪是诗人理想的表现。

  杜甫受到"温柔效厚"诗教的影响,有"劝谏忠君"的思想。其实不全是这样,诗人还是位大胆厉害的讽刺能手,他的诗攻击讽刺的范围很广,不但有大官、显宦、贵戚以及形形色色的人,还有皇帝,包括诗人生活时代的三个皇帝。讽刺是诗人抒发憎恨不满心绪的手段之一。杜诗的讽刺有隐喻,象征、旁敲侧击,反话正说,似扬而实贬的特点。诗人的讽刺,表现了诗人爱憎感情的崇高,憎恨的激切,讽刺打击的无情,是对忧国忧民胸怀的反映。同时这种讽刺是对诗人忠君思想(儒家的平和,忍耐等)的突破。

  六、杜诗中的山水田园诗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杜诗的山水诗往往表现出一种壮美,磅礴的气势。西方浪漫主义诗画也都带有这一特色。"大山水诗须有大气概,方能俯仰八荒,吐纳千古",杜诗兼而有之。杜诗《发同谷县十二首》刻画较为精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收河南河北》)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关注,从收复失地的欣喜中,一腔深情尽呈。

  杜诗的田园诗则表现出一种清新优美恬淡朴素的特色。浪漫主义主张朴素清新流畅的生活情趣,主张回归自然界,同大自然相融相谐,这是对人世喧啸的一种反感逃避,一种抗争和返朴归真。杜甫也以此来排解对世俗人生的一种愤懑和抗争。

  杜诗中,往往现实中有浪漫因素,在浪漫中有现实因素,它们在内容题材和创作手法上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有时浪漫因素较为突出,有时现实因素又较为明显,二者往往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杜诗特有的现实浪漫主义特色。纵观杜甫的这类诗作,我们的不能不说现实浪漫主义诗作是诗人杜甫的一个闪光点,同时也是杜诗风格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