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秦海璐的励志故事 正文

秦海璐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5-01-11 02:28:51

  《青春派》观后感1

  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横冲直撞的,口号的,口号的,口号的,经历过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时候总懵懂却觉得前路很清晰,那时候总迷茫却觉得有梦想就有无限可能,那时候还是暗恋不敢说出口却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单纯,那时候高三,残酷,高压,沉闷,却在愣头愣脑的青春面孔中透露着一股子鲜活。这样多美好,可惜没有这样美好的电影,拍过的几部关于高考的青春片,实在不敢恭维。直到《青春派》——这实在不是一个讨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为它建立在童话的云端上,尽量少地去描写那些压抑的存在,将更多视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并且这种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国高三所想象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现了。当一种你想象中的美好突然袭击到你,而你潜意识中一直期待这种美好,那么火花就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热,全国也很热,青春片也跟着热。我是盼着像《青春派》这样的小成本影片走红的,不仅是因为它这样如童话一样美好,还因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范。

  青春电影能让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时,跟同学在宿舍说着脏话说着理想,在课间休息时对着走过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欢的女孩经过,她的小腿像葱白一样干净,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张国荣,想起自己的爱情和友情,眼泪飘洒而至。看之前并没有对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泪的刹那扭头看了下四周,正有与我一样的动作在想念着各自的青春。

  《青春派》观后感2

  提到“青春”这一个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个性”、“活力”、“张扬”。其实,青春是一条叛逆与稳重相互交织的成长之路。一味叛逆,不是青春,是愚昧无知;一味稳重,亦不是青春,是死气沉沉。当我们终于告别最初的任性茫然,练就一身成稳从容,我们亦告别了青春。

  我们走在这条路上,正值青春。而我们却不得不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与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所有人都是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表情。于是我们厌倦,厌倦日复一日类似的生活,也厌倦这样一个与别人类似的自己。我们有大把的精力,却只能把它全部消耗在书本里。我们不满着,咒骂着,却无能为力。因为我们不能赌上自己的未来去追求所谓的“个性张扬”。“未来”总是比“现在”重要,所以我们要活在“现在”,却不停地为“未来”打算。尽管,未来,未曾来。于是我们一边抱怨,一边认命,到最后学会习惯,毕竟,这样的选择之于我们,百利而无一害。

  没有谁的青春是真正无悔的,在青春的年岁里,我们本就是冲动的。我们害怕当某一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时,能够想起的,只是一片空白。于是我们在内心深处隐隐期待着在这个最美好的年纪里,能够发生一些美好的事,好让自己不留遗憾。

  成长,或许是雷霆乍惊措手不及,或许是春风入夜,润物无声。而忏悔与改过,是我们唯一的救赎。幸而,我们还有机会改过,而不是空留无边悔恨。幸而,这一路上,我们还有父母师长的陪伴,而不是独自一人摸爬滚打。或许会很辛苦,但至少不孤独。

  青春,只是连通幼稚与成熟的桥梁,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般轰轰烈烈。

  《青春派》观后感3

  那天去了一个朋友家去玩,他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叫《青春派》,回家之后我就用电脑看了,挺不错的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16岁高三生因早恋而未考上大学然后复课,但他没有忘记那个女生,但那个女生却已经不再理他,然后他在堕落与奋斗中挣扎的一个故事,他也有一群好伙伴,有的很富,有的非常非常刻苦,他们有一个很负责任的班主任,影片片尾,主人公代全班说出来了他们的心声,主人公也考上了一个较好的大学。

  我认为电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不应该轻易地收外部客观条件而影响了我们坚定不移的新念,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向自己的梦想前进。但我们也应该去奋力争取我们想要的,哪怕最后失败了,我们至少以后不会后悔。

  主人公经历也告诉了我们一点,错误的我们应该趁早放弃,不能太过顽固,不然这样的后果只能是伤人伤己,我们应该学会辨别是非,早点清楚那条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并及时的改正过来。?电影也涉及到了亲情,主人公最终抛弃了自己要去上海追那个女生的错误想法而选择留在北京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这也告诉了我们,家才是最温馨的港湾,家人才是会永远陪伴我们的。不论我们做什么,只要是正确的,只要是我们喜欢的,家人总会不遗余力的去支持我们。

  也许我只读懂了电影的一部分含义,虽然影片标签是青春爱情,我更认为它是一部励志的,不得不说,影片很精彩,很现实也比较贴近生活。

  《青春派》观后感4

  在中国谈青春总是一个很流行的话语,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尴尬的话题。因为在我们最应该张扬青春风采的时候,恰恰又是该到了在考场上冲刺的时候。于是,以上课为中心,以做题和背书为两个基本点的生活原则,便贯穿了青春的生涯,代替了其它众多美好的生活项目,比如恋爱,比如旅游,比如运动。在父母、老师和大众的眼里,一个学习失败者,是没有资格享受生活的,只有考上了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才有轻松的机会。

  所以,对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得高考者才能得青春。这样一来,作为记录和表现生活的电影艺术,也就没有了在青春这个领域的用武之地,因为不让谈恋爱,不让冒险,不让搞艺术,电影故事就没法讲了。很长一段时间来,国产青春类型电影是一个荒漠,至今我能明确记得的反应中学生生活的电影,是吕乐的《十三棵泡桐》。

  而刘杰的《青春派》或许会改变这个局面,这是一部真正的青春电影,与赵薇的《致青春》和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是不同的,后两者其实是“怀旧”,讲的是我们的前辈的青春,而不是我们的青春。《青春派》将镜头直接面对我们当下的高中生的普遍生活状态,没有对这种沉闷压抑的境况进行励志式美化,但是也没有触及到对教育体制的批判,而是用一种非常讨巧的、圆滑而不尖锐的方式,将年轻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给我们看。我们从中领悟到的是无以名状的伤感,和无法逃离的困惑。所以,电影真正要讲的不是青春,而是我们对青春的渴求。

  影片的开头就极具感染力,正在拍毕业照的时候,一个名叫居然(董子健)的男生突然站出来向他暗恋了三年的女生表白。这一勇敢的举动毁了他之后的高考,但却让他拥有了自己的青春。青春期的爱情不在于长相厮守,而在于曾经拥有,是供回忆用的,而不是供生活用的。所以,尽管居然因为早恋而错失了高考,又因为失恋而感受了青春的痛苦,但他无疑是富足的,是活出了人性味儿的个体。影片将主人公取名为“居然”,本身就很有意思:在没有青春的群体里,他“居然”有了青春;一个别人眼中的天才,“居然”成了班级唯一的落榜生;看似文静听话的面貌下,“居然”有这么大的勇气和胆量。这种人物与时代的反差,性格与行为的反差,正是影片的戏剧性所在。

  爱情是影片的主线,而高考才是影片的主题。居然的恋爱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故事,但是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着高考这一事件进行的。中国的青春电影永远逃不开考试,电影里的主人公居然也是如此。尽管在起初他反抗了,发脾气,说大话了,但是在父母的劝说下,他还是抱着文具书本走进了复读的教室。电影由此开始,展现了一系列关于高考复习的情节,发卷子,喊口号,上晚自习,公布成绩,找家长谈话,等等。

  这些事情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管是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也好,还是对于已经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也好,我们都能从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相对于真实处境中的劳累和苦闷来说,电影通过喜剧化的手段,使这一过程充满了趣味,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奋斗中的踏实感和愉悦感。包括那个以高考为人生第一业务的班主任,她的可恶中也带有可爱,可悲中带有可敬。

  “情圣”居然无疑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他的性格是一种内敛中的果敢,他在自己喜欢的女神面前的举动像是一个悲情的英雄,让人心生敬佩,又颇为同情,他最后的顺从是无数个无奈的中国青年的象征。与此同时,四角恋式的人物结构,也让小凡这个女生成为青春的牺牲品,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孩,在默默的关怀中看着心中的男孩受伤,看着时光在自己的眼前流逝,而无能为力。相比之下,黄晶晶的漂亮张扬却更接地气,她在和居然的暧昧情感中看似是一个全身而退的潇洒者,其实却失去了自己本应得到的最纯真的东西。从客观角度来讲,爱情中没有胜负之分,唯一的感受,就是你是否真心爱过。如果是,那就值得。

  为了活跃气氛,《青春派》专门设置了“搞笑三人组”,以娘娘腔、富二代和屌丝青年作为其身份定位,他们一系列的插科打诨和小品验收式表演,营造了很浓厚的喜剧氛围,以笑声化解了对失恋的煽情表达和对高考的残酷展现。但是这种刻意追求搞笑的搞笑手法,却成为这部电影的最大弊病,显得造作不堪,缺乏生活的地气。而好的地方在于,最后班主任在训斥其中的屌丝青年时,对当今时代的二代阶层现象进行了直白的揭露,屌丝可以和二代一起搞笑,但是永远无法融入二代生活。这是屌丝的悲哀,还是二代的悲哀,观众自由论说。这个情节无疑是电影中最具张力的,它超越了对高考本身的关照,而把它至于社会和时代的大环境里,给出了考试的唯一目的——不学习,何以斗二代。可问题在于,即使学好了,也一定能拼过二代吗?不过,这已不是这部电影所要思考的事情了。

  在影片里,贫苦出身的周强最后考上了名牌大学,这是大家在批判高考时的两难之处,它看似不公平,又像是最公平的制度。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很多穷孩子的今天。所以,得高考者不但可以得青春,也可以得命运的选择权。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有没有青春都是很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生活的权利。我们都不怕努力,我们害怕的是努力之后的绝望。《青春派》给了我们一块夹着甜味的面包派,而我仍然从中尝到了一丝苦涩的味道。

  《青春派》观后感5

  明天,8月2日,由刘杰导演执导的《青春派》将盛大起航全国放映。这是部怎样的片子?讲述了什么?

  《青春派》主要是讲述高三学生的生活与心理、情感。男主角是一个浪漫派人士,他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鼓起勇气当众朗诵泰戈尔的诗,向心仪的女生表白,获得了对方的接受。然而,甜蜜的初恋刚刚开始却被闻讯而至的母亲所破坏。倒霉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当他想要爬墙去追回离开的恋人时,却摔伤了尾骨。失恋的低落,受伤的难受,这些都让男主角高考失利,最终没能考入恋人所在的学校。

  男主角决定复读,追上恋人黄晶晶的脚步,追上这段令人心酸又甜蜜的爱情。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不少讲义气的哥们儿,与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精彩的高四岁月。

  看到《青春派》的时候,我脑子里闪现的就是,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小时代》再到《青春派》,这些都是讲述的青春。青春电影扎堆放,是我们缺少青春吗?

  是也不是。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青春解读,有的无理取闹,制造了一些笑点后归于沉寂;有的高高在上,只为了编织那不切实际的梦;有的却希望从更接地气的角度来诠释大众的青春,成功与否,还待明日你我的反应。

  青春电影道出了我们隐秘的白日梦,也拍出了我们的摇摆不定,更让我们再次面对那精彩又紧张的高三生活。这些电影让我们怀念着那年岁月,对于早已过了青春岁月,抓着青春尾巴的我们来说,这些电影似乎也不无道理,不无看头。

  很多人说,《致青春》让我们明白了“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小时代》则进一步“深化”了,说“只有长得好看又有钱的人才有青春”。而《青春派》会告诉我们什么呢?也许只有疯狂的人才有青春?还是高三是最值得回忆的青春,也是最残酷的青春?我们难以定义。

  青春,就在你我心间。就如童心,不拘于年龄,不拘于外貌,谁都可以拥有,只要她真正拥抱青春。

  青春尚未丢失,为何要看着青春电影缅怀你逝去的青春?走出电影院,走出你的“狗窝”,走出你狭隘的世界,向新的世界迈进,你会发现电影中的青春只是艺术品,唯有生活才能让你真正走进青春!

  《青春派》观后感6

  拍高考题材的电影不少,但是能做到如此掌控的电影却很少见。

  16岁的时候,高考失败,重新复读,觉得这个世界所有东西都在跟自己作对,家长、老师、高考、女友、同学、邻居。而正是在这个复读的.一年中,加速了成熟的脚步,复读的不只是高考,而是从青葱到青春的成长。

  青春的成长就是不断经历第一次的过程。没有恋爱过,没有告白过,青春的热血会冲破自己的懦弱。但是青春的热血一般伴随的都是头破血流的反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总会在你热血的时候给你当头一击棒喝,人难免就又会缩了回去。走一步,退两步,思第三步,哪一段第一次不是这样。

  青春的成长总会伴随着亦敌亦友的朋友,他们会跟你争妹子打得头破血流,也会在外敌当前的时候做你最坚强的后盾。他们可能跟你在同一个宿舍,你们没有深交,但当他消失的那一刻,好像又掏空了你生命中的某一种习惯。他们可能外向可能内敛可能单纯可能细腻,但你总能接受各种多样性而又不带成见。

  青春的成长就是第一次的恋爱,大千世界的恋爱故事大体是你爱的人爱别人,而爱你的你不爱。这个基本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体验了第一次才知道为什么恋爱的魔力让你对不爱你的人专情,而对爱你的傲慢。男主角居然也只有在自己失恋的深渊才能体会父母要离婚的伤感,哪怕他早就知道这是一个局。也就只有在时间和对恋爱新的体验中,才知道应该欣赏爱你的人对你的付出,双宿双飞去了人大。

  所以说,青春的成长就是从懵懂到体谅。电影里面,像我们影子的中学生们都像我们曾经一样,老说别人幼稚,而自己干着没有担当的幼稚的事情。而我们接触了社会,知道我们无法保护同伴,知道我们身边看起来跟我们一样人有着不同的身家,知道我们对朋友背负的重担的无知程度,知道我们父母老师所经历的不能言说的痛。知道了这些,很难再幼稚下去。所以,我们体谅、我们担当、我们分担、我们才可能进化成更好的人。

  虽然字幕的最后,居然和晓凡都考去了人大,虽然居然懂得了晓凡换发型的原因,虽然看起来居然这一次要紧紧抓住爱自己的那个人的付出,但青春总伴随着来来回回。说不定他会再次放弃爱他的人选择他爱的人。但是,在复读恋爱的这一段旅程,他只是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想要什么。所以,青春的第一次,总要尝试,不在尝试中失败,哪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呢?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青春的故事。很明显,80后90后的青春不是北京胡同家属大院,山西汾阳晃荡迷茫。但对于青春的叛逆,青春的成长,每个重新翻看这一段的人,总会敲击到内心的共鸣。

  PS:秦海璐的老师演技真是神一般的,前面泼辣又幽默,最后说心里话那一段说到动情的地方,忍住眼泪而上嘴唇还一直抽动,真是细腻到家了。

  各位中学生主角更是非常抢镜,男主角让人想起当年的夏雨,而李飞的饰演者每一场戏都让电影院充满欢乐。

  《青春派》观后感7

  《青春派》的导演刘杰此前一直致力于小成本文艺片的拍摄,本片之前他拍摄的三部作品都是典型的文艺片,题材多集中于偏远地域和小人物身上,更注重人性的挖掘与刻画。《青春派》是他的首部商业片,而且是以他“60后”的身份来拍摄一部反映“90后”的电影,具有较强挑战性。

  不过,从影片的整体效果来说,这部《青春派》在时代感并无多少脱节之处。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是真正从片中的那些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实的再现他们历经高考前后那段日子的生活。而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观看本片的过程则更像是一次重温自己学生生涯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高考”具有特别意义和地位的国家来说,高考前后的经历几乎都会成为每个当事人心目中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青春派》中出现的大量学习气氛紧张的教室、宿舍学习场景以及严师、口号、决心等等元素都在这一段记忆中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甚至影响到了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的一生。这些熟悉场景的再现无形中使得影片贴近真实生活,显得自然亲切,更具说服力。

  除了高考,影片涉及的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就是“早恋”。片中的男主角居然在毕业之前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向自己心仪的女生表白,结果引来了轩然大波,导致高考失败,不得不复读一年。在复读过程中,这段感情成为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而也正是这段感情的失败,是他真正走向成熟,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影片真实的再现了这一特殊年龄段的感情的懵懂与冲动,客观反映了这一代人对于爱情的态度,同样对于有着高中经历的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在记忆中,即使在那学业高度紧张的日子里,几乎每一个心目中都有着自己喜欢的“那一个”,只不过是很少有人有片中居然这样的勇气而已。居然的感情经历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却有着每一个从这个年龄段走过的人的影子。

  虽然是一部表现高考压力的电影,导演刘杰也未刻意将影片变得过于沉重,而是为影片加入了不少喜剧元素。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一段时期的经历往往是痛苦与快乐并存。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对于成长具有极强重要的意义。除了学习,影片还在很多细节上再现了这个时期的很多美好的东西:恋情、信任、友情和热情,更有成长过程中进步带来喜悦。在这部影片中,没有单纯的对于高考制度的所谓“控诉”,更没有板起脸来对于“幼稚”的指责与批判。有的是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的熟悉的场景与经历,甚至连片中那陪读的老妈和让人“又爱又恨”班主任都看来是如此熟悉而亲切。可以说,这一部《青春派》,既不仅仅是“长的漂亮的人”的青春,更不是“有钱人的青春”,而更像是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普通人的青春。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影片才会显得如此亲切,让人感动。

  《青春派》观后感8

  离别高考八年有余,只记得那混混沌沌的岁月,电视不让、恋爱不行。所有的精神无处挥洒,瞬间白了少年头。你做的决定都有人喊不,你烧了日记,烧了智力。一直试图证明的自己,一直落后,高中四年,我并没有迈过自己,只获得了一个没有办法的结果,至少这个坎在我心里没有过。

  我错误的以为,我是知道什么是正途,并将之付诸行动。错误的教案怎能给我一个明媚的未来。或许这个坎,用尽我的后半生也未必迈的过,就像一盘菜酱油放多了,再怎么遮掩,也是黑的。我只有试着不去想,不去在乎,不再接受这世间的纷纷扰扰带给我的烦恼,用我自己燃烧自己,用我自己去生活,用我自己去改变。方法,现在看来这么重要,多说无益话不生产,用无尽的动力去挣扎这一生的锁链!

  《青春派》观后感9

  不疯狂,怎叫青春?当他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对她读出泰戈尔的诗时,当他为了她高考交白卷的时候,当他站在站台望着她远去的背影的时候,我知道我做不到那种疯狂,我也很想如此疯狂。高考都离我有两年半的时间了,却勾起了我缅怀青春,祭奠高考的心。与居然(男主角)相比,我的高中生活就是一张白纸,搜肠刮肚想了一番,无非是无休止的考试和题海,顶多就是两周一次的“放风”时间。总之,我的高中一片空白,或许,也不是一片空白,只是少了一种类似QQ空间的东西来记录心情吧。整个高中时代,我究竟收获了什么?

  除了上课、吃饭、睡觉,我不记得自己有过什么其他的活动了,按着老师的安排,重复着同一件事,虽然也会因为成绩时好时坏而伤心,在成绩出来前胆战心惊,真不知道那些题海教会了我什么,我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果是坚持,我只能“呵呵”了,当时用心做的试卷,现在又记得多少,该是都还给老师了吧!

  就算记得,拿到现在又有多少有用呢?现在想想,高考成绩出来时我也没必要那么在乎,在挤破头的这场大战中,我走过了独木桥,但我是失败者,因为我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我自感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也不敢谈及此类话题,但事实是,我不比任何人差。

  在人生的道路上,高考是一个出路,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是折点,非终点。怎么办,高中三年,我真的回忆不起来什么,或许真的是我太沉默了,因为在那种环境下,我根本不想表现什么,比成绩我是失败者,在那里便会受到冷落(事实上,不管在什么地方,你做的优秀,便会是大家簇拥的对象)但是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该成为一个中心。糟了,高中的那些战友我又还记得哪些?我都记得,可是有什么用呢?只有几个交心的朋友,真心相待。

  当需要一双手的时候,会不吝的伸出来吗?大概,不踢你一脚就是好事了吧!回到现在,大学生活,没有了束缚,没有了限制,一切都是自主,我反而觉得很轻松(虽然偶尔会因为一些事感到压力到)但我是开心的,我有自己的安排,有自己的目标。好了,大学里也还有好多目标没有完成呢,言尽于此吧。很是期待第二部,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寻自己的影子,借以安慰自己吧。

  《青春派》观后感10

  中国人向来有悠久的考试历史,长达1300多年的漫长科举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考试的素材。时至今日,范进中举时的疯狂或许已经不再呈现,但对于考试本身的热衷却仍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初考、中考、高考、考研、考博、托福、雅思、考公务员……中国人可谓活到老考到老。

  当然,在众多的考试中,高考依然是最重要的一环。每逢六月则各种奇招倍出,纷纷为之让道,所谓天大地大高考最大,全民关注的目光每年都让原本就闷热的六月更加热浪滚滚。说到底,在这个没有更多惊奇的年代,高考已经是一道另类的奇观,让我们体验着不同平常的感觉。

  在这种氛围之下,由刘杰执导的《青春派》的出现或许不算突兀。相对于前段时间那部在黄冈中学拍摄的《全城高考》,这部由黄冈广电出品的作品更关注高考者的内心自我,于是本片观众也会注意到出品方里面的黄冈要素。说起来,黄冈作为高考的神迹之一,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大概都曾经咬牙切齿地做着他们的试卷复习高考。只是不知道两部关于高考话题的作品都跟它有关,到底是巧合还是故意。

  作为一个喜欢边缘题材的导演,刘杰选择高考这一热门话题确实有些一反常态。然而,相对于国内娱乐氛围中高考近乎被禁忌的现状,或许拍摄高考题材其实才是一种真正的另类。而且,虽然是拍摄这样相当严肃的话题,他也试图以一种非主流非官方的方式来诠释。

  高考是一大群人陪着一个人在受罪,哦,或者也可以说是在成长。漫长却又煎熬的时间里考验的不光是自己,董子健饰演的居然,就在表白失败、高四复读重新开始高考冲刺,此间的利害关系,父母、老师、老师和同学都会给予压力,当然更为紧要的是自我对个人的认知。

  世界从来都不是我内心的世界,虽然叔本华、尼采都以为世界是他们的意志,但至少不是我们的意志,当然也不是居然的意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更像是一个加速器,它让那些稚嫩的心灵在煎熬中迅速成熟。或许,只有在复读的过程中,居然才看到黄晶晶(安悦溪饰演)之外的世界。

  如今的世界早已经不是当初的蒙昧年代,所以也不会再有那种天真到一无所知的女生。其实就生理发育而言,女生要比男生成熟的更早。在一个不再有各种强制限制的年代,十七八岁的女生事实上已经远非同龄的男生所能理解。对于刚刚开始的恋爱感觉来说,青春其实就是一场错位的故事,而在这其中谁先成熟谁掌握着主动。于是,本片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一样,又明显处在内心世界女强男弱的局面,即便电影中的恋爱不能成功,事实上也会给一些观众以某种自我认可式的期待。

  《青春派》观后感11

  早几天,妈妈带我去看了一部电影《青春派》,这部电影写了在高考前一些学生的表现,同时我也看出努力和不努力的差距……

  我对电影里周强这一人物印象非常深刻,周强家里条件并不好,家里倾其所有只能送他一个人出来读书,父母寄予他的期望很高,因此他特别刻苦他不想让他们失望,每当深夜别人已经进入了梦乡,他就会带上书本去厕所利用那微弱的灯光看书,有时看到凌晨两三点才会拖着疲惫的身子会寝室,就这样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成绩越来越好,最后遥遥领先,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清华大学,我们看到了他灿烂的笑容。

  而另外一个角色齐明智家里条件也不好,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父母亲很溺爱,从小没好好教育他,让他养成了许多坏习惯,他不爱学习,每次考试都落在最后,以致他读书越来越没兴趣,越来越自暴自弃,发展到后来他和老师对着干,老师也对他慢慢的失去了信心,他破罐子破摔,觉得这世界没有一个人爱他,关心他,最后发展到逃学,这让老师气愤不已,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高考他只考了343分,只能去最差的学校,这时他幡然醒悟了,但已太晚,他只好选择了复读,打算从头再来。

  在这部影片里我还看到了一群伟大的妈妈,周强的妈妈省吃俭用为了他能读好书,再苦再累也不说,我觉得是爱的力量让周强勤奋读书,让他的人生划过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周强是我学习的榜样,想想我的物质条件比他好多了,我也有爱我的父母,我没有理由不努力。

  齐明智学习不好,不是他不聪明而是他认真,我们不能做第二个齐明智,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一定要做个拼搏的孩子,让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