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路遥励志成才的故事 正文

路遥励志成才的故事

时间:2025-01-10 18:43:50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1

  人生如果选择错误,发展就会出现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该演绎的东西。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青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这一切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来同学亚萍相见。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加林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故事简单但寓意深刻。

  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农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他们。在路遥的文字世界里没有极度的坏人,就在于他对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恶意的猜测,而是用爱和温暖回报那个给予他生命体验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们都做了一个梦,都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梦,也都是黄粱一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俩是一样的。所以人们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乱终弃,而是这其中的矛盾与挣扎。高加林的奋斗经历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高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个人奋斗与社会境遇的不协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小说更深刻地分析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高加林虽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能,但却被毫无理由地挤出民办教师队伍;即使他再有才华,干得再出色,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就必须被赶出县城。高加林的悲剧,体现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矛盾的奋斗生活,更展示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公正。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如果加林没有和巧珍分手那么他也许会在小城里长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和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生活一辈子吗?如果加林选择的不是亚萍而是另外的一个城市女孩,那么他又会是哪样地生活呢?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理想中的美满,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爱是什么?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会给你这次选择一个什么答案?谁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郑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决择,做到不后悔。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贪多,要的是过程。就算人生“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不要做出“对不起”人生的选择,那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我极力推荐《人生》,并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学到该学到的东西。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2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

  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3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路遥的《人生》。《人生》是以改革时期陕北时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叙述了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曲折的变化过程,其中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故事发生的主要矛盾,最终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再让我们对主人公高加林有深入的了解。他,一个土地养大成才的人,人生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令人同情。他,英俊潇洒,文韬武略,对外面的世界无比的向往,幻想最大城市内展翅高飞的生活,他的横溢的才华令人敬佩,他的理想我们可以理解。但对于他对感情的态度,我无言以对。

  再让我们对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作一阐述。高加林,高中毕业为考入大学回到了农村,做了教师,这工作对他来说还算不错,也挺体面,他也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转为民办教师。但好景不长,村中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同样也是没有考上大学,在父亲的帮助下,顶替了加林。伤心欲绝的加林冲到家中,他内心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犹如一幅行尸走肉。但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爱着他的心地善良单纯的姑娘刘巧珍,给了他内心巨大的安慰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希望,他也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位姑娘,但大家想象,一个才高八斗,一心幻想在大城市生活的青年与一个斗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能生活在一起吗?即使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又能彼此快乐吗?

  后来,加林由于自己远在边疆当兵的叔叔的归来,又再一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记者。上天又让他再一次遇到了自己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处的很好,在一起彼此也很快乐。当黄亚萍抛弃了深深爱着自己的张克南,把爱带给了高加林,并且也谋划了他们的未来。高加林抵挡不住大城市生活的诱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无情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农村姑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自己很快就要迈进大城市,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进城的背幕东窗事发,他不得不离开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与和自己相爱的黄亚萍,回到农村,得知巧珍已经结婚,他又陷入了无尽的悲哀与失望之中。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青年的追求,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高加林的生活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又何尝不是有很多的选择,我们做到三思而后行了吗?做出的选择让自己后悔过吗?

  同时,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与挑战,我们才会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是必然的。挫折之于人,就如狂风之于陋室,巨浪之于孤舟,百事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而意志消沉,万古旷世,有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而葬身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我们就需时时刻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认真对待这残酷的现实世界,对待世界上的挫折,要以顽强的个人意志,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任何的外界因素都不能转移我们的目标,相信最后我们一定能越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4

  最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些零碎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小说不长,一开始很好奇,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会用“人生”这个看起来很大很空的词来做为一篇小说的题目。不过之前看过《平凡的世界》题目所用的词也给人感觉很大。便看了下去,却感触颇多。

  我是个看书很慢的,一般很多书都是坚持不下来的,不过对于《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这类发生在农村的小说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很享受的看完。《人生》亦不例外,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选择来展现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进而也对相关人物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起初,高加林高中毕业做了民办老师,这时,他想着转成公办老师。后来,村主任的儿子高中毕业就把他顶替掉了,苦闷的他回到地里,断掉了以前的种种想法,开始做个农民,这时一直暗恋他的未从认字的刘巧珍开始鼓起勇气追求他,在自己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这时已经成为成为张克南女朋友的黄亚萍回到县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对高加林的爱恋,毅然决然的和张克南分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最后的人物关系是,张克南和黄亚萍分手,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而后,黄亚萍和高加林恋爱,最后,由于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黄亚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这时,高加林真正爱的刘巧珍已经在绝望中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马栓了!

  故事的发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选择推动的!做农民是觉得自己是农民和不识字的刘巧珍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边上极大的幸福;当回到县城工作了,觉得刘巧珍说的都是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应该和黄亚萍这样读过书的谈的来,而且可以去南京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结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而且可爱体贴的刘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结尾,刘巧珍拦下了要在半路上拦住回村的高加林为她出去的母亲和大姐,并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书再给高加林谋求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泪点,特别是高加林提出和刘巧珍分手的时候,对白不多,却整个场面让人心酸。

  也许,作者将小说命名为“人生”,是为了说明,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选择组成,而每一次的选举是否正确将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吧!

  读完后,有两个短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鸡飞蛋打,不作死就不会死。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5

  时隔多年,当人生再次步入十字路口,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厚重的著作,试图从中寻找一些梦想的痕迹。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部《人生》,尽管没有了高加林,现实生活中的90后大学生们又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杨加林、武加林、薛加林......你以为你考上了大学,学习了经济、检验、护理似乎就真的可以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及金融行业贡献你当初的宏伟大志,你以为这个社会就应该是尊重知识、崇尚自由、注重公平,实则既不是知识欺骗了你,也不是时代辜负了你,其实我们不得不如同高加林面对黄土地一样,对待自己现在的生活,只有真正将自己的根在黄土地中扎稳扎牢,你才能在自己浇灌的树顶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小说通过高加林的几起几落,及其与黄亚平、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它所反映的绝不仅仅是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起伏,更是对当时陕北农村现状及变化的情景再现,是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沉痛思考,是对国家未来的隐隐担忧。

  “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死狗了”(德顺给高加林说)。“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小说中类似的论述不胜枚举,无论是通过人物对话还是穿插于篇章之中的对理想、对青年、对人性的阐述无不字字珠玑,读来如梦初醒、当头一棒。无论你身处何地、心在何方,更无论你年长年青、事从何业,一本《人生》都能让你不再感念生活的艰辛,不再模糊心中的理想,不再荒废流逝的时光。

  从现在起改变不容撼动的习惯,停止刷动抖音的手指,戒掉想要吃鸡的冲动,不要再让手机挤占你本不宽裕的时间。时间不等人,青春在流逝,活在当下,人应该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对得起曾经的十年寒窗,对得起自己曾经的初心和理想,是《人生》给了我新的人生。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6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

  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

  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

  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

  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

  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静心冥想,百分之几的生命赢得了快乐与精彩,百分之几的生命耗费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中?生活是充实的感恩,还是不满的惶恐?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7

  这是我第二次读路遥的书,同平凡的世界一样看完之后,感悟良多。《人生》与《平凡的世界》一样皆从平常的天气开展出去,在我们的眼里无论是风雨飘摇或是白雪纷淋都只过是正常的天气情况,并无多少异样。然而作者早已将故事主人的命运昭示出来,安排得妥妥当当,我有时甚至暗自自忖到是天气还是命该如此,对于天气与命运或许可以划个等号,总是如此阴晴不定。

  《人生》是我看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早就想一睹为快的书,但由于各种原有如今才见其“芳容”,真是妙不可言。我没有作过任何的猜测与幻想或是想象,只是带着我应该具有的真实性与故事给予我那般炽热的鼓励去温柔对待,除此之外我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大多数眼中《平凡的世界》与《人生》为人生励志小说,在其出版到如今激励了或是激励着不少年轻人。虽然故事的年代已久远,但相同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却不可少见,只是更换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不同角色,在内容的本质之上并没有多少差异。或许看了《平凡的世界》你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平凡,而自己原来有多么卓越,世界很大而梦想很小;看了《人生》之后你才会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缺失了什么,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把那“要紧处的几步”走好,又何叹人生路漫长。

  与余华的《活着》相较来说,路遥俨然没有余华那样显得“刻薄”,在现实与命运面前只是缓缓推进,给予读者或是主人公缓解的余地。而余华却毫不留情地向你直接昭示苦难所带来的悲惨与绝望,甚至直接得让你有着一种完全崩溃的感觉,相比之下更像一个无情的魔术师。二者各有千秋,一种是跟随命运与现实循序渐进,一种是在苦难面前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对于命运而言不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在命运面前有时是无法反抗的,只能借助于自我认为可能对的方向继续前行着,只能试着去无视命运的捉弄。命运是个奇怪的东西,有时与我们能够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让我们在人生上不显得处处悲凉与绝望,在绝望之中都会尚存希望;有时与我们又是仇缠满腹的仇敌,随时随刻都想置我们于死地,借助它一切力量摧毁与泯灭掉我们残存的希望,直到我们向它屈服为止,让我们不再寻找到一个适合的理由继续再对它抱有丝毫的希望。

  但是,我们还是要再继续不断地说服自己,并利用自己毕生的亲和力去再次靠近并绝对信任它,好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有继续活着的勇气与活下去的理由。面对高加林来说所受的遭遇绝不比之逊色,——自我教师资格为别人借用权利替代,自己还得以笑面对待剥夺自己资格之人;难以面对同学所目睹自己的不堪,但还是得继续装着若无其事;对于自己去卖白馍换取买油盐而对要喝“白蒸馍哎——”难以启齿时还得继续向生活的现实低头哈腰,或许那时他开始逐渐相信命运了,不再有那么几分知识分子的“清高”了。

  无论是与命运推心置腹还是接受它的虚情假意,我们都得认清自己,我们承认与顺从得再多有时并不能增改它或许早已既定的圈套。大多转机都深藏于不可发现的时空之中,只待无意之间,确切地说是有福分获得它的恩准而对希望有所盼望。我们有时觉得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与义务,可当真正幸福摆在我们跟前只有一线之间的距离时,我们又犹豫不决了,认为那是一种奢求,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即便是得到了也是不可靠的幸福。

  人只有在绝望之中才会生发出对自我悲鸣,在常规状态之下我们会肆无忌惮地挥霍掉转机所带来的希望的些许星光。我们总在失望与绝望之间徘徊与犹豫,在希望与落寞之间踌躇不定,在那些所谓的十字路口失去应有的判断力。

  命运不会给人绝对的绝望,没有退路的失望,总要给人一点转机的。仿佛我们的人生就是它安排的一场戏,我们充当着戏台之上的戏子,缺了我们就缺了戏子,戏就无法再继续演下去,因为没有比人这种戏子更适合的戏子了。无论是其中的复杂性还是看似简明性都是一些无法估计的猜测。相反的是我们不是靠演戏维持着人生的,而是企待着超越命运之手的更高意义。

  在你最绝望时命运之手常将你拉往希望的边缘,给予一些假惺惺的好转事态。对于高加林来说,巧珍在自己毫无准备之下告白对于自己来说无疑增添了些生活的希望与乐趣,但更多的是面对自己未来的惶恐不安。不过或许在这一刻他才能够有足够的底气去遗忘前些不堪入目的日子,在这一刻他才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也只有在这一刻他才觉察到自己的生活与未来的命运是那么满目疮痍,在这一刻他真正地陷入了迷惘与无助了。

  生活不会让我们顺顺当当地成为一个高尚而有品味之人,不会让我们的路途显得顺坦与愉悦。人常常被牵绊不仅是权势与地位,而且还有维系着的不敢高攀情感,高加林并没有认为巧珍的告白是一件值得高兴之事,相反或许这只是一个梦幻,在梦中才是真实的。他下定决心留在家里出山去劳作,以此证明自己也具备着劳动人民不怕苦的优秀品质,不是每一个文化人都显得弱不禁风。而在一旁的巧珍见其状况早已泪流满面。

  爱情没有到来之前始终如一地保持沉睡的状态,沉睡只是在等待一个震动将其震醒,这个震动似乎是命中所定,不能够安静地对其避而远之。我们有时以为闭上眼睛,捂上了耳朵就能够无所观望,无所声响。可哪知某一天我们不仅被弄得无法沉睡,而且自己还被震得支离破碎,生活早已不再恢复以往的平静。

  我们常以为值得去歌颂与怀念的日子最后往往成为风轻云淡,而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子又常显得弥足珍贵。那些被紧紧握住被珍视得如至宝一样的日子逐渐被时光遗忘,那些如今觉得可以洒脱抛置的日子反而雕刻于时光之上被我们逐渐记起,成为我们最深切的怀念。只待时光远去,岁月流长,把每个当下的日子偶尔伴随记忆流淌。

  爱情可以让人对生活再次拾起对生活的热情与激情,亦可以让人消沉与堕落其中。在高加林几乎丧失了斗志时,命运偏偏为他安排这么一段离奇的爱情,在爱情之中点燃希望的火把,激情地燃烧着。这段爱情的到来使他渐渐忘却了往日的想法,那些试图脱离掉黄土地的梦想,如今的他渐而更加承认并认定着自己属于黄土地,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再带有那些惊羡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耕耘好自己的“土地”才是自己的本分。“他渐渐开始正常地对待劳动,再不像刚开始的几天,以一种压抑变态的心理,用毁灭性的劳动来折磨肉体,以转移精神上的苦闷。”这次爱情的来袭让加林更加坚定不移地认为黄土地里也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人生之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那么错厄不定,有些事情注定要经历风雨般的考验。对于加林与巧珍的爱情,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理解,甚至于同情,人们不仅要只要制造舆论去平添日常生活的活动,而且还要肆意地扩大到满村风雨。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做法为爱情的鉴定,亦可理解为至始至终为一种旧俗的观念所笼罩的愚昧与无知。即便如此,爱情所焕发出来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它的容量使爱着的两个人足够地富有。

  一个人可以为理想讴歌,切不可为现实讴歌。理想常与现实隔离开来而倍显高贵,可以不用讲求那么实际,但现实却不然,不仅要你为之低头哈腰,而且要你饱经风霜尝完其中所有的痛楚与心酸。而我们常撇开现实驾驭着理想的幻象忽略掉现实的真实性。也许等到我们待到那个“梦醒时分”时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成为无业游民的加林在高明楼的帮助之下获得了拉粪的“一官半职”。

  但这份职业令他拉着茅粪桶东避西躲,鬼鬼祟祟得似做贼一般,因为职业之间的差距而害怕碰见熟人与老同学。可哪知即便不遇见熟人与老同学,终究还是逃不过人所具有的触景生情。那夜“他在灯光若明若暗的街道上走着,心里忍不住感叹:生活的变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别甚远!三年前,这样的夜晚,他此刻或者在明亮温馨的教室里读书;或者在电影院散场的人群里,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走向学校。要不,就是穿着鲜红的运动衣,潇洒地奔驰在县体育场的灯光篮球场上,参加篮球比赛,听那不绝耳的喝彩声……黄亚萍此刻在干什么呢?读书?看电视?喝茶?他很快觉得自己有点可笑了。”生活有时就让人觉得可笑,不是我们对生活开了一个玩笑,就是生活对我们开了玩笑,我们在开玩笑时生活当了真,我们开始认真对待生活时生活又在开玩笑。

  不过,生活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插曲,总有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总有些时候让人受宠若惊。叔叔高玉智调派到老家工作并身兼劳动局局长一职无疑为家里增加了荣耀与光彩,更多的是提高了家里的底气与声望,正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向傲慢的刘立本与仗权势的高明楼一瞬间变得开始巴结与顺承了,脸上时刻拉开了笑面。自然的是,家里有了靠山,加林工作就有了指望,接连不断的是生活光景将会发生巨大的改观。其实,对于加林这么一个充满报复与理想的血气方刚之人,必然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无量的憧憬。

  叔叔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为他未来劈开了一条光明大道。在叔叔间接的帮助之下,再加之高明楼对于加林又显得有些愧疚感,于是对马占胜也做了一些工作,当初加林丢掉工作就是他们两人谋划的,如今给加林安排个比教师好的职业一方面可以掩埋内心的愧疚,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加林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便往后可以找点关系。对于精明的高明楼与马占胜绝不会错失这个良机,这个如意算盘他两打得自认为可算是完满。

  于是,加林在自个都觉得茫然无知的情况下就到了县里去当记者,当然他自己也深知自己那么顺顺当当地到市里工作大多也仗了叔叔的地位。但他没能力去预知到他未来的路该如何走,路途是否坦荡都不得而知,不过至少当下是那么的美好,那么值得憧憬。

  人们常说“好景不长”我想总有点预示的,如暴风雨来临之前要有点征兆,但在加林身上却没有得到灵验。到县城工作之后的他与黄亚萍的疯狂恋爱,再到因为黄亚萍的恋爱自己被张克南***告到纪检处查到“走后门”而丢失掉工作,自己抛弃的巧珍已嫁为人妇。这些毫无征兆的事情在那么短时间内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连不断地发生,直到最后回到老家之后才明白原来一切都像做梦一般,但好在这个梦被现实与良心破灭,这时才清晰地明白那些意味深长的道理……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能够让人减少一些狂热,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德顺爷爷用缀补钉的袖口揩了一下脸上的汗水,说:“听说你今上午要回来,我就专门在这里等你,想给你说几句话。你的心可千万不能倒了!你也再不要看不起咱这山乡圪了。”他用枯瘦的手指头把四周围的大地山川指了一圈,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爷爷,你的话给我开了窍,我会记住的,也会重新好好开始生活的。刚才我在前川碰见庄里的其他人,他们也给我说了不少宽心话。唉,我现在就担心高明楼和刘立本两家人往后会找我的麻烦,另眼看我……”“啊呀,这你别担心!就是为了这事,我刚才还去明楼家找了他。我和他爸当年是拜把兄弟,我敢指教他哩!我已经把话给他敲明了,叫他再不要捣你的鬼……噢,我倒忘了给你说了!我刚才去明楼家,正碰见巧珍央求明楼,让他去公社做做工作,让你再教书哩!巧珍说得鼻子一把泪一把!明楼当下也应承了。不知为什么,他儿媳妇巧英也帮巧珍说话哩。你不要担心,书教成教不成没什么,好好重新开始活你的人吧……啊,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德顺老汉泪水夺眶而出,顿时哽咽得说不下去了。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我不能够准确地给人生下一个定义,或许借柳青那几句可以道明。柳青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需要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深藏的酸甜与苦辣。最后将一切都付之一笑。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8

  路遥的《人生》:环境在变,感情在变,人生也在变。那天到朋友家里溜达,偶然看到路遥的《人生》,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一直没时间买回来看看。机缘巧合,读完这本书。

  《人生》讲的是农村孩子高加林的人生,成绩好,爱看书,刚出来时当民办教师,3年后,被关系户顶替。他接受命运的安排,当农民,种地,失意的阶段有善良的巧珍的陪伴,当他凭借着叔父的关系,到县城里做起记者时,又与曾经有着好感的漂亮女同学相好,狠心与农村姑娘巧珍分手,不曾想命运再一次捉弄,清查关系户,他又被打回原形,当农民。

  我感触挺深,可能因为我是农村的孩子,才如此理解高加林的择偶观。先说说我父母。我爸读过初中,我妈不识字,熟人介绍认识的。我外公看我爸人高马大,做事勤快,便应允了这件亲事。我妈说不喜欢我爸,最初的几年,穷,日子不好过。

  在一起30多年,我爸说一直很喜欢我妈,不管我妈脾气怎么坏,对他怎么骂。

  以前不能理解,他们没有共同爱好,我爸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跟我妈没共同语言,可是他就是顺着我妈,赚的钱也都给我妈。在看完《人生》后突然理解了,年代不一样,他们所追求的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

  大环境下的趋同形式,到了适婚年纪,找到喜欢的人,过一辈子。感情不合?磨合,调整,容忍,包容,慢慢地就是一辈子。择偶观是个人意识问题,但在身边的环境里容易受到改变。

  在《人生》里,高加林的择偶观很有主见,毕竟他读过那么多书,算是知识分子。不同环境下,心境发生改变,懂得取舍,更懂得自己想要的什么。他飞黄腾达时,抛弃农村姑娘巧珍,肯定很多人认为他不识好歹,忘恩负义。如果换做是你呢?你会怎么办呢?

  1、高加林追求的是与自己心灵合一、志同道合、合拍的伴侣。

  高加林读过高中,有知识,有文化,巧珍,农村姑娘,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善良,纯真,一心爱着他,愿意付出一腔热情,她的爱很纯粹,不求回报,只要他好就行。

  两个人距离相差太大,可是在情感上却也产生过共鸣。在他失意落魄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姑娘投来一颗热忱的心,让他心动不已。他讯速地与她在一起,甚至接吻。黑夜里,躲在在草垛里看星星,接吻,做着谈恋爱应该做的事。

  这是年轻人荷尔蒙的作用。这时候,我们不讲究读没读书,是因为处于那个环境,情不自禁。后来,他做了记者,发现自己的身份不一样了,似乎与巧珍的关系不再亲密,似乎一夜之间,她便不再懂得自己。

  他在繁华里,在虚荣里,在自我感觉里,与高中同学黄亚萍速度升温,确立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有着谈不完的对生活的热爱,有着更美好的憧憬。虽然好景不长,在得知高加林被查,回老家当农民时,她也犹豫着,同时也想不顾一切的跟着他去。

  几分真情,几分世俗。

  在农村,这样的事再正常不过。就拿现在女孩择偶标准来说,得有车有房有存款有工作吧。可是如果没有感情,有这些也同样过不好日子。找一个喜欢的,合拍的,说什么他都懂的人该多好。你弹琴,他唱歌,高山流水难遇知音。

  2、工作发生变化时,择偶观也发生改变。

  如果高加林是农民,他就会接受命运的安排,和巧珍走在一起。但是他踏上当记者的路,改变了人生轨迹,那么在相对应的环境里,他便有权利换一种择偶观念。

  不同环境里,不同选择。

  比如暴发户,曾经过着很苦的日子,突然有钱了,看着家里的老婆又丑又老,他肯定会在外面找个年轻漂亮的。小说里经常看到是有钱人士三妻四妾,朝三暮四,不过就是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这是人性。

  但是人的感情是真的,无论怎么变,曾经在一起时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真心的为对方付出。这些经历是无法抹灭的。就算是假的,是欺骗,终究存在过。

  3、婚姻与爱情的不同之处,爱情是两个人的感觉,婚姻是家庭的磨合,父母的认可。

  高加林的父母得知他与巧珍在一起时,告诫他,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不要在一起。黄亚萍的父母得知高加林要回去当农民时,也是劝他们分手。父母所考虑的都是门当户对。

  父母观念认为家庭环境相差太大,在一起不会幸福。

  不无道理,两个人身份悬殊,经济不同,价值观不一样,生活在一起的有着无尽的矛盾。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城里儿媳妇给农村的婆婆买200的衣服,农村婆婆嫌贵舍不得穿,给自己亲爸买2000的羊毛衫,她老公看不惯,说她为什么区别对待。关键是城里的岳父是领导人物,平时都穿这个价位的,跟农村的婆婆的肯定不同待遇。

  男人却认为是媳妇不懂事。他看不到自己的地位和角色,看不到自己的差距,一味指责媳妇儿,能有什么好结果吗?高加林深知世俗的眼光,他立马与黄亚萍提出分手。他要斩断曾经的情投意合,斩断不可跨越的父母的在意。他是一个明白角色,他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该想些什么,该得到些什么。

  总结: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你配得上的伴侣过一生。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无论环境怎么变,身边的人说什么,唯有面对真实的内心,才能得到解脱与释然。

  爱情,是有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互相吸引,在一起的欢喜与悲伤,离别时的凄凉,过程中包含的体谅与惊喜,证明曾经来过的情绪,慢慢都会消融在现实生活里。

  人生起落,唯有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不管是择偶,还是工作,顺逆终有时。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9

  最近看了路遥的《人生》,唏嘘不已。往小了说,感慨几个年轻人被命运捉弄,在时代背景下,阴错阳差,失败的爱情故事。不过只这个视角,实在太狭隘了。

  更多的感慨是主角高加林这个年轻人,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被人挤掉了当教师的机会开始务农,到时来运转走出农村进城里当记者,事业的高峰,工作感情双收时又被人告发走后门,打回原籍农村。他的命运,至少在书的结尾,是带有一丝希望的有悲剧人设。时代背景无法改变,他的一波三折,他的结局该怪他吗?

  从我的角度看,性格不分好坏,接受性格带来的后果就好,不自怨自艾,不堕落沉沦。有机会是福,无机会是命。高加林硬朗,不服输,不甘心求上进的性格是好的,活着总要有理想,拼一把。

  但他在进城工作后抛弃前农村的女友,选择未来对他事业发展有助的新女友,又太过于现实。不过并不惊讶他的选择,今天又有多少为名为利为发展,把婚姻和事业捆绑的人呢。只不过有的人运气好,借势借力,又一直理智着,一辈子就过去了。但高加林呢?运气差了些,似乎命运很快就对他的选择做了惩罚的判决,而他本人在女友和未来的选择中,是有痛苦,不安和心虚的。

  倒是我更欣赏他最后的心态,努力过,冒险过,选择过,争取过,失败过。对于自己最后的结局,清醒的很快,平静的很快。当然,走出去对他而言任何时候都是梦想,但当没有任何希望时,他是接受现状的,他对乡人的愧疚,感恩,让他更显成熟和韧劲。只有这样的性格,才更有未来。齿刚易折,舌柔易存。

  如果说遗憾,如果说可以避免他最后的结局,也许我对男主的建议,我得到的启示是,顺心而为。不喜欢的人不必勉强,不安的选择不必悲壮死撑,平淡的人生总比扭巴的人生要好得多。心安就是自己的准线,心安就是性格对结果影响的终极验证。比如理智的人不会有一颗玻璃心带给他的困扰;感性的人不会被自己冷漠自私的行为折磨煎熬。

  高加林如果不那么激进,肯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不会如此起落。当然我是以平头百姓,小人物的心态来审视。此法则不适用那些有勇气追求不成功则成仁结局的不平凡的人。

  人生如戏,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道选择题,每一道选择题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我们无法保证,预判每一道题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最优的。唯一的解题思路----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10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11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经典为什么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一直也在阅读经典,渴望从前人的作品中,获得阅读的快乐、认同和感动,更想从中收获知识,汲取智慧,得到力量。经典照亮不了我们的人生,却可以激起我们的思考与困惑,也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路遥的成名作《人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着力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当代中国农村富有历史深度的青年形象,描写了他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他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让我们在阅读之余对爱情、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

  初读《人生》,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地莫过于纠缠复杂的爱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痴情,黄亚萍的绝情,张克南的真情……就这样交织在一起,促使我们思考何为爱情,怎么对待爱情。千百年来,人们也都在探索它的奥秘,可它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虽然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却可以判断什么不是爱情,也许,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开心的日子里,也始终想着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他最初会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许是他做农民的困顿与需要安慰的心理。并不是说他看不起农民,他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经历渐渐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没有想过要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做个农民。但巧珍对加林的爱却是不附加条件的,没有前提,无怨无悔,爱得纯粹,爱得彻底,爱得让人痛彻心扉。

  大马河桥上,雪花飘扬。分手的时刻,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识字,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摇摇晃晃跨上自行车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爱情的过程异常动人,爱情的结果却很残酷。没有终成眷属,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爱情了吗?当然不是,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爱情也是。尽管结果可能不够圆满,可是仅凭结果评价爱情显然不够客观,没有过程的风风雨雨,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以沫,结果也许只是不幸地开始。从悲剧的本身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悲剧,而是希望,是人活着的勇气与激情,我们也正是从那些遗憾和悔恨中不断成熟成长起来,而这正是爱情甚至生命价值的体现。

  爱情是无常的,幸福却是真实的。对于巧珍来说,马拴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万,存于心而不是显于形。对于高加林来说,做了场好梦,猛摔下来,他也不该惋惜,他的爱情不在这里。

  1992年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时年42岁。虽然他不是一个天才作家,把生活的苦难和残酷写出来也不是他的特色,但是他的好处在于真诚,在于他尽可能地挖掘与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把年轻人的贫穷、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可敬,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高加林们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人生》能够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30年,原因也在于此。对于众多渴望凭一己之力在社会上立足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依旧面临着残酷的生存压力,而《人生》中那种不屈不挠的信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为苦苦挣扎和奋斗中的青年带来温暖和抚慰,给以他们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的话,既是对我们青年人的忠告,也可以看做是对《人生》的注解。

  我们的人生该怎么走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