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最励志的的创业故事 正文

最励志的的创业故事

时间:2025-01-06 20:23:59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一)

  80后技术男弃国企工作众筹创业获投500万

  一个80后技术男,8年前放弃稳定的国企工作,选择冒险创业,用他自己的话叫“比较霸蛮”,明知不可行还要试一下。

  2015年,“技术男”汪历嗅觉到健康养生电商市场的潜力,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图通过移动互联网作为撬动养生食品行业的杠杆。目前已经获得首轮500万元的投资。

  从国企职工到创业的艰辛转身

  汪历,80后,湖南常德石门县人。他用“无知无畏”这个词评价自己的个性。2005年,从湖南理工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汪历进入湖南电信创发天辰科技公司成为一名“技术IT男”。

  虽然这份国有企业的工作比较稳定,但是不满于安逸的汪历工作两年后脱离体制,先后跳槽到两家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运营高管。“在创业者身边的5年历练,我经历过研发的互联网产品因错失了市场潮流而遭遇抛弃,企业面临团队解散、濒临倒闭,最后又奇迹般生存下来的场景。更是耳濡目染了创业者那执著、无畏的创业精神。”

  “从事软件研发的经历使我能够站在技术角度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担任高管职位的经历则使我了解客户需求和企业面临的风险。”汪历认为,这些工作经历给了他“创业梦想”,也教会了他如何做好一个老板。

  汪历很看好互联网+养生领域的发展前景,于2015年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众筹模式与互联网基因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能剥夺:自由和健康。”在汪历看来,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剧,工作节奏与压力加大,人们对健康的投资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提前。但目前保健品行业在电商的垂直细分领域还没有做大做强。

  “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基因正是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汪历分析说,不同于传统电商在做的单纯的B2C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建立的是C2B的互联网众筹平台,即消费者以较实惠的价格预购产品,众筹需求与资金,公司再集中采购、定制化生产产品,以用户需求引导市场,这种轻型的运作模式,既可避免库存过剩,也能缓解生产中的资金压力。

  按照汪历的计划,今年8月底至9月初,公司将进行第一代产品众筹,首批认筹的消费者有望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创业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不创业就会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不用每天工作12个小时,妻子与家人的幸福感会更强。但创业这件事是由我的性格决定的,人一生总会有自己的梦想,我想去实现他。”汪历很感谢家人和朋友对他的支持。

  谈及创业最大的困难,汪历感叹,对于初创的公司而言,最大的难处在于人才的招募。大多数人缺乏冒险、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过多地考虑潜在的风险因素。

  对于创业失败,喜欢研究历史的汪历已然能够坦然面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矛盾、打击、衰落,“一开始干起来,就没时间去想这个问题,玖草所在的保健品行业是健康事业,也是全民事业。我是这个事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起人,就算我最终失败了,也还会有人继续这项事业。”

  汪历最崇拜的企业家是乔布斯,除了欣赏他追求极致的极客思维以及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还因为乔布斯有一群在关键时候帮助他的兄弟。

  汪历总结了三句话送给与他一样正在创业或正准备创业的朋友:第一,当你开始创业时,就有了支持你的粉丝,他们是家人或是朋友,所以不要感到孤单。第二,创业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很多人是被自己打败的。第三,要学会放下,很多创业者在事业刚有起色时因为放不开权力、股权,错失了企业最好的发展机会。

  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成功更属于小概率事件。目前的环境下,电商领域创业更是难。对手大都兵强马壮,想在电商红海中分得一杯羹,不是件容易的事。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二)

  大四学生用“微电影”创业

  大学生创业故事,这个清明假期,刘林青和他的小伙伴们异常忙碌:距离大学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刘林青和他的“觅&me工作室”成员拿着相机、摄录机每天穿行在校园的教室里、紫藤花架下、图书馆的走廊里……为同学们留下青春记忆的同时,也记录着自己的青春印记。

  “觅&me工作室”的主创有四人:刘林青、张慕然、苏晓萌、杨晓菁,都是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大四学生。谈起最初成立创业团队,刘林青介绍,2012年9月,当时正读大二的他们因为要完成制作微电影的作业而聚在了一起,在讨论剧本、拍摄等过程中,他们发现彼此间竟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喜欢用照片、视频的方式记录生活。就这样,“觅”团队应运而生。

  为何要给工作室取名为“觅&me”?杨晓菁解释说:“记录被忽略的风景,寻觅真我,现代人为了生活过得很匆忙,往往忽略了身边的风景,有时也会迷失自我,“觅&me”正是重新发现生活之美、寻觅真我的意思,这是我们的心态,也是我们希望传递给别人的正能量。”

  “觅”团队曾多次自发组织拍摄多部视频短片,包括为校园情侣拍纪念、为即将毕业离校的学长拍毕业照、学长回母校的图书馆求婚“微电影”等。刚开始,团队的拍摄多是义务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创业初衷

  可以把兴趣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就业,一个新的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诞生—如果可以把爱好和工作相结合,那就太幸运了。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们迅速拟出方案,分析利弊。最终,确认工作室经营方向,盈利模式后正式开启创业模式。

  有了前期视频拍摄的经验,加之人脉的积累,“觅&me工作室”在创业初期颇为顺利。“由于我们的价格较市场价更低,而成片质量却很好,所以客户觉得性价比高,普遍反响还不错,当时在一段时间内接下好几单。”张慕然说。在创业初期,“觅&me工作室”将全部盈利投入到置办设备中,到目前为止,工作室仅设备方面的固定资产已达7万余元。

  和所有创业初期的团队一样,工作室很快迎来新的问题。“记录类及婚礼微电影市场饱和度高且受众需求相对较小,如果我们只是单一做这一部分,恐怕不能维持工作室长期、稳定的盈利。”刘林青说。

  关于未来

  虽然要分开团队但不会解散

  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对梦想的坚持,工作室最终选择以企业宣传片、微电影广告为主,兼顾“记录生活”的发展方向。去年10月,工作室为一家生物公司拍摄制作的用于参加创新中国大赛的企业宣传片,帮这家公司成功入围并获得首轮融资;去年11月,工作室独立拍摄制作的微电影《看见》入围光线传媒微视频大赛前20名。

  记录着同学们的“毕业故事”,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也面临着毕业分离。“两位同学去英国深造,都是媒体制作、公关推广之类的专业;我和另外一名同学现在在一家从事电子出版的企业实习,负责视频后期。”刘林青说,尽管难以避免要分开,但这个团队不会解散,“我们会有聚在一起继续奋斗的那一天。”刘林青坚定地说。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三)

  陕西80后修脚工白手起家创业,把郑远元修脚公司开遍全国

  成才不问出处

  从西安上高速,越莽莽秦岭,三个半小时后,抵达位于大巴山麓、汉水之滨的紫阳县城;从这里沿着盘山公路溯流而上,辗转车行约30公里,记者来到了有着“地无三尺平”之称的高桥古镇;再在通向铁佛村的村道上颠簸20分钟,接着于无路处弃车步行,往山中再走1里地……此行的目的地,群山环抱间一座外皮已经龟裂的两层土坯房终于跃然眼前,这就是郑远元的家。

  踏着吱呀作响的木梯爬上老宅的二层,以青石板为瓦的房顶漏出几道光亮,本用于仓储的黑漆漆的顶棚里,薄薄一层木板上横着张落满尘灰的板床,“那是我从小的卧床”,作为家中老幺的郑远元示意记者需跟着他踩着房梁处行走,“这个我最有经验。”

  在这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国家级贫困县,郑远元家的故事与其他山区农户并无什么不同:父母务农,家境贫困,哥哥在煤窑打工受伤,1983年出生的郑远元初中即辍学,只身到四川达州投奔姨父,一面跟着姨父学起了中医修脚的手艺,一面在餐馆洗碗打杂。

  2002年,已经出师的郑远元来到与达州相邻的陕西汉中,原本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脚工的工作糊口,“临行前,在达州的好朋友要买房,我把几年攒下的上千元积蓄都借给了朋友,只好朝姨父再借了几百元做盘缠,想着很快就能领到工资。”

  事有不巧,到达汉中的第一天,郑远元登门求职却屡屡被拒之门外,“租了房子、买了生活必需品后,随身带的几百元也只剩下了5块钱,一晚上饿着肚子没敢吃饭。”

  第二天,揣着兜里仅有的5块钱,找不到工作又举目无亲的郑远元,无奈之下在汉中市汽车运输公司门口摆起了修脚摊,“无人问津不说,很快还被人赶走了。”挪到虎桥路口后,郑远元“否极泰来”,地摊从早上10点一口气摆到了晚上,“修脚3元,一天就挣了120块钱!”——郑远元告诉记者,这是他时至今日仍最难忘怀的“第一桶金”。

  修脚、治脚气、挖鸡眼、取肉刺……郑远元咽得下苦,出摊一出就是两个年头,“为了省时间,中午不吃米饭只吃3元一碗的刀削面,更不敢多喝水怕老上厕所。”

  创业不分贵贱

  郑远元人聪明,一对眼睛时时透着机灵。修脚手艺越做越熟练,摆修脚摊每月也有近万元收入。

  悟性高是一回事,却也难以弥补他文化程度低的短板。不过,郑远元做人踏实、待人真诚,总有些“贵人”为他“指点迷津”,补上了“社会大学”这一课。

  2005年初,在地摊上为一位老人治好脚病后,老人十分欣赏面前的小伙子:“你这么年轻,技术又这么好,摆地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开个店正规干,才能有大的发展。”在老人的提醒下,租门面、办执照,2005年底,郑远元的第一家修脚店开起来了,只有一间门面,面积也只有30多平方米。从地摊修脚工到“郑老板”,郑远元用了3年,那年他22岁。

  店面开张,需要增加人手,郑远元想到了还在老家深山里“刨食”的乡亲们。“你发大财吧,我不干,即使没有饭吃,咱也不去搞修脚”,老家的朋友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啥事不能干啊,去做这种活路!”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问出处,创业的路径又岂有高低贵贱之别?经过反复动员,郑远元的姐姐郑远翠、嫂子任继芳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员工。服务热情、价格低廉,他的店面逐渐门庭若市起来,老家前来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快分店陆续开张……2006年底,仅仅过去一年,郑远元已经在汉中、安康、四川达州等地开了十几家专业修脚店。

  “我很感谢当初买房借我钱的达州朋友,如果不是因此把自己‘逼上绝路’,可能我现在还在给人打工”,郑远元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