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民间老中医的养生格言 正文

民间老中医的养生格言

时间:2025-01-12 21:45:00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

古人认为,圆溜溜的鸡蛋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吃鸡蛋能祈

民间常说夏天是“苦夏”,立夏之后应该多吃点苦味的食物已达到降火效果,虽然说苦味补心,但是味过于苦,反而能伤心,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火克金),所以立夏时节,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简单说,人体不是一个简单的化学系统,没有完全的有害,也没有完全的有益。

那么,在养心方面,从饮食方面养护心脏,所以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和粗粮。平时可多吃鱼、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香瓜、桃、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同时,中医五行认为立夏之后进入了“巳”月,也就是热和湿并重,所以老中医也建议熬一些薏米粥喝,驱除湿气。

老中医提醒,入秋后天气逐渐凉爽,各类“秋季病”开始“骚扰”市民。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此时应注意,夜里不要受凉,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以防疾病“秋后算账”。

1、防心脑血管病

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一方面人体汗液大量蒸发,散热降暑,其代谢是通过皮下血液循环比平时高出数倍的血流量来完成的。这种超常的血液循环下,可因情绪不稳定造成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体液丢失使血液粘度增高;血管为散热而扩张,诱发出血。

另一方面,人体有限的血液在短期内纷纷涌向皮肤,势必造成大脑血流骤然减少,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来说,也易诱发心脑梗死性卒中。

2、防热伤风

立秋之后,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容易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发烧,俗称热伤风。

热伤风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热不退。

3、防中暑

当人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环境中或烈日暴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或活动,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体内积蓄的`热量不能向外散发,以致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如过多出汗,身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盐分,很容易引起中暑。

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畅,亦可发生中暑。年老、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常为中暑的高危因素。

4、防冰箱肠炎

由于气候炎热,许多人喜欢吃冰箱中的食物。吃时似乎冰凉透心,浑身舒坦,令人惬意。但好景不长,往往几小时后即出现耶尔氏菌中毒症状,俗称“电冰箱肠炎”。

临床上的表现为:腹部隐痛,畏寒、发热、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厌油、纳差和轻中度腹泻,严重者可致中毒性肠麻痹。

5、防缺钾性软瘫

气候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大量的钾离子随汗液排泄而丢失。同时,人体在炎热的环境中,新陈代谢加快,血浆中的钾容易转入到细胞内,从而发生低血钾症。

此症最突出的表现是:四肢酸软无力,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松弛软瘫,尤以下肢最为明显,肌张力减弱,

病情严重时,还会伴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悸、腹胀、恶心等,甚至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以及严重心律失常。

6、防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7、8、9月是乙脑流行季节,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在叮人时,就把病毒种到了人体内,病毒进入人体,使脑组织发炎。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急,开始时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是感冒,但是没有流鼻涕、咳嗽的感冒症状,况且发热越来越高,很难退烧,精神差,爱睡觉等,应该提高警惕性。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来看看中医专家们对其中的一些精彩内容进行讲评。

什么环境都适应

温长路: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思是说,吃什么东西都觉得好吃,穿什么衣服都觉得舒服,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适应。

不管身处什么级别的位置,都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心里总想着食物美、衣服好、热爱周围的生活,热爱自己的服务对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平衡的心态。反之,如果头脑中总存有“不向上爬不行”的想法,那么就永远会戴着欲望的枷锁,很难保证身心健康。

《灵枢·官能》中说:“缓节柔筋而心调和者,可使导引行气。”领导干部如果没时间锻炼,不妨进行意念运动,比如闭上眼想登山是多么有趣,周围风景多么优美,脚怎样一步步地往上攀登。这样的意念运动,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起到心体互动的作用,从而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消除疲劳。

工作和休息是一对阴阳

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帝内经》有个很重要的养生法则叫:“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即是强调阴阳的平衡,工作和休息也是阴阳的关系,工作属于“阳”,休息就像“阴”,休息得不够,就会打破阴阳平衡,让健康的天平出现问题。说到休息,有的人认为睡觉就是休息,其实对于经常坐办公室的领导而言,适当的体力活动十分必要,散步、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体力休息方式。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中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医生的治疗无效?回答是“神不使也”,也就是说,患者在精神上不配合。很多领导心里装了太多的事,即使生病了也还是被工作压着,虽然吃着降压药、降糖药,效果还是不理想。

精气神就像我们健康的卫士,一旦失掉了它们,长期被紧张、焦虑、压抑的情绪占据,健康的城堡也渐渐沦陷。所以《黄帝内经》强调意志的积极作用,如果“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就会“外内相失”。

“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

刘宏岩: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ǒng,热的意思)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这里所说的气并不仅仅指生气,而是指人体的物质基础。人要百病不侵,那就要学会养气、护气。

气既不能不足,也不能有余,更不能不畅。比如过度劳累会导致气虚;而气有余,好比气球打得气太多,容易爆炸,人体气有余容易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而气不畅也就是气滞,容易血淤,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除了注意饮食起居调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气机通畅。曾经有个副局级领导,一直被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所困扰,迟迟不能提拔为正局级,更是让他着急上火,头痛难忍。可是正式任命一下来,正局级人选虽然不是他,但他的血压反而降下来了,头也不疼了。原来不被渴望升职的欲望所烦扰,病情一下子就缓解了。

领导干部不妨记住三句话: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遇到任何困难和官场纷争,有了这三句话,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是通还是补要看体质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级名中医

《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人的体质本来就千差万别,有阴虚阳盛的,有阳虚阴盛的`,也有气血虚弱的等等。领导干部往往生活条件比较好,很多人工作劳累或者身体不适就总想着补补,其实,人体到底是该通(也就是泻),还是补,这得根据具体体质量身打造。

曾经有个领导干部找王琦教授咨询,这位领导有高血压,尿酸还高,别人送了海参、冬虫夏草、人参等各种补品,那到底该不该吃?“这些东西呀,你要是吃了可就坏事了,只会加重你的病情,该送人就送人。”王琦教授当即就给他泼了冷水。

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人体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补的,有时体内营养过剩了,就会发生“交通堵塞”,这时就要通,血脉、经络、胃肠都要通。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等等,宜泻不宜补,比如借助药物、拍打经络,以及饮食调理等。清代长寿皇帝乾隆,就很懂得“推陈出新”的道理,他经常会用少量大黄来通调胃肠。如果是气血虚弱体质,则可适当用人参、冬虫夏草等进行补益。

王国强: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2007年1月起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好领导就像好医生

樊正伦: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句话叫“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说要回避与自然法则相违背的事情。比如夏天,自然界是生发的,那么人也应该多活动,多出出汗,排出身体里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垃圾”。所以夏天老呆在空调房里不出汗,是不利于健康的。

《黄帝内经》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医书,它也是讲社会学,讲领导艺术的。比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句话,意思是如果能修身养性,根据事物的规律“无为而治”,自然就可以得到健康的“真气”。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巧作为,尊重社会的规律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