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猎场里的人生格言 正文

猎场里的人生格言

时间:2024-11-18 09:26:44

1、"Sleepy" has two meanings, whether it is physiological fatigue, or how bad the situation, a smiling face in the heart, always able to carry the past.

“困”有两种含义,无论是生理上的疲劳还是境遇有多糟糕,在内心摆一个笑脸,总是能够扛过去。

2、Hurt, hurt by the sword medicine can cure; cure time, emotional hurt, bad times; cure; pain, lingering, a generation of patient injury!

被刀剑所伤,医药可治;被情感所伤,时间可治;被时代所伤,无方可治;痛,挥之不去,一代人隐忍的内伤!

3、They say that the living conditions are good, and every day is like a festival. For me, the so-called "year fla vor" is just the light happiness on weekdays.

都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天都像在过节.对我而言,所谓年味,恰恰是平日里那淡淡的幸福。

4、I ha ve used a flower, you will find a person to accompany you to see.

我已经习惯一个人看花了,你总会找到一个陪你看花的`人。

5、You are too good, good let me feel ashamed, I fear that this life can not give you happiness, so I always push you out.

你太好了,好的让我自惭形秽,我唯恐这辈子给不了你幸福,所以我才一直把你往外推。

6、People really care about and things that matter, only worry about personal gains and losses, courage seem far away.

人对真正在乎和看重的事,只有患得患失,勇气似乎离得很远。

7、God gives every individual life time is very limited, if we do not for their own destiny scurry, traces of life is too short.

上天赋予每个生命个体的时间非常有限,若我们不为自己的命运疾走,生命的痕迹就显得太短浅了。

8、I think only in the age of ignorance, people will indulge in the moment because of CLS, wisdom is often sustained and simple.

我想只有在无知的年代里,人才会沉醉于瞬间的华彩,因为智慧的光芒往往是持续而朴素的。

9、A miss, miss is the life, many things in life ha ve the opportunity to go back.

一时的错过,就是一生的错过,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没有回头的机会。

10、You asked me that a nagging vine like life? I think, perhaps life is really like honeysuckle, but not entangled. Flowers bloom, gold and silver meet, encounter and separation, and turned to face, and geo edge scattered, a rattan flow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life polymerization

你问过我,那一地纠缠不休的藤蔓可象人生?我在想,人生也许真的像金银花藤,但不是纠缠不休.花开花落,金银相逢间,偶遇和别离,直面和转身,缘聚和缘散,一藤花演绎着人生的悲欢聚合.

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1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一个以捕鱼为生的老渔夫桑地雅哥的故事。他出海八十四天却一无所获,被其他渔夫视为倒霉的人,但他并未绝望,最终钓上了一条大鱼。他和大鱼在海上搏斗了整整三天,才将鱼杀死,并将其绑在小船的一侧。归程中大鱼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回港时只剩下脊骨和尾巴。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笔下的一篇杰作。人际关系只在岸上,存在老人与男孩之间。但是海上的关系却在人兽之间。至于大海,可敌可友,亦敌亦友,对于渔夫来说,大海提供了猎场提供了各种鱼类和湾流,但是湾流也潜藏了凶猛的鲨鱼群,令人防不胜防。老人虽独立勇捕了十八英尺长的大鱼,却无力驱赶争食的鲨群。他败了,但是带回去的大鱼残骸,向众多渔夫见证了他捕获的战利品并非夸大,而是真正的光荣。故事结束时,老人不甘放弃,仍然和男孩准备再跨海出征。

细细品读后,永不服输,百折不挠是对主人公最深刻的评价。而我们不也应该顽强,不屈不挠向生活之中的困难磨难作斗争吗?

我们总在小小的挫折和困难前乱了阵脚,总认为自己是注定失败了,但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就把短刀绑在木浆上。短刀断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丢了,他就用船舵上扭下的船柄。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重。这种永不言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

爱迪生,众所周知的伟大发明家,他发明了电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电灯的踪迹,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那种艰辛的实验过程。他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1600多种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做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正是他这种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精神才铸就他现在的成就和辉煌。

人的一生之路很长,也充满着各种磨难和坎坷,只要坚持到底,永不退缩,用心去迎接挑战,做一个不可战胜,真正的胜利者。

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2

轻轻合上这本《老人与海》,不禁思绪万千,我的心早已随着这书飘到那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本书,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主人公圣地亚哥,使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老人与海》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老人把它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可想而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意志啊!

他这种坚持不懈,自信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俗语道:不以成败论英雄,他那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为逊色,他将成为经历磨难而战无不胜的巨人,值得每个人倡导。古时的愚公移山,他明知开山绝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仍坚持带领子孙后代来开山。终于感化天帝,命山神搬走了这几座山。还有“水滴石穿”,“铁杵成针”,“冰冻三尺”等等,不都意味着“有志者,事竞成”吗?

《老人与海》中有句名言: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衬托出了老渔夫的勇敢意志。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困难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对,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考试的失败而失落,对自己没有信心;也许会因为朋友的背弃而伤心,自暴自弃。但是,自从我读了《老人与海》后,想想渔夫,再想想自己,就觉得自己碰到的不是问题。同学们,人生谁没有失败过,最重要的是在失败过后重新勇敢的站起来,积极的去面对,去寻找失败的根本原因,并改正。

我们要全力以赴,以全心的面貌去挑战,坚信成功将不再遥远。“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当我们碰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一定要坚持,古人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去迎接挑战。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我们自己!

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3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作,凭借此书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书中描写了一位勇敢、执着的老人,面对着各种艰险和强大的对手,最终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了人们的尊敬。

故事中讲述的老人桑提亚哥是一个消瘦憔悴,颈脖皱纹很深,脸腮上长满褐斑的的孤独老人,他的朋友除了一个小男孩几乎没有。但是他的眼睛却像海水一样蓝,仿佛充满着快乐。

老人有一次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在别人的嘲笑下,他依然坚信他会捕到大鱼。老人与孩子相互依存,相互照顾。在老人的'心中,大海就是老人的家,在那里老人可以找到友谊和他深爱的东西。老人爱大海,他把大海比作是一位仁慈、美丽的女性。他把鸟、鱼和海风看作是他的朋友。有时候他和他的朋友聊天,他也会喃喃自语。从他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老人内心的复杂。就算是对于大马林鱼,老人的情感也在不停的变化。

刚开始,老人是兴奋的,因为他终于可以结束他的噩运了,而且这样一条大鱼可以给他带来很大的财富;但渐渐老人开始欣赏马林鱼的智慧和和毅力,甚至把马林鱼当成一个伟大的敌人;最后老人被马林鱼感动了,他为马林鱼的死感到难过。

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文中有一段经典的句子"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打不败他"。这句话说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失败屈服,一旦屈服,那么所有梦想都不会实现,这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觉得人生就像老人出海捕鱼一样,会出现那样勇敢地去面对,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因为没有努力而给人生留下遗憾,我们也会是生活的强者,我们的生命也会因为我们付出了努力而精彩。

读《老人与海》这本书,我感到我浑身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无论今后的教育道路有多少荆棘,多少挫折,我相信只有有老人那般不服输的品质,我一定会是生活的强者。

《老人与海》是一本值得去仔细品味的一本书,就像高尔基的《海燕》,能让我们在暴风雨来临前获得勇气,获取力量。能让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向全世界大喊"我就是英雄!"

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4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的一篇中篇小说,文章讲述了一位老人圣地亚哥,在捕获一只大马林鱼时,与其搏斗,战胜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后,终于将其捕杀。但在归来的路途中,老人经历了更大的阻挠:闻着血腥味而来的一群群鲨鱼。鲨鱼贪婪的夺取着老人的劳动成果,圣地亚哥为捍卫自己的猎物,与其进行了更为残酷的斗争。一路上杀死了众多的掠夺者,但大马林鱼也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老人却虽败犹荣——获得了精神上的最终胜利。

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崇高的人物。他在捕猎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阻挠,有疲倦的折磨,有海风深入骨髓的寒冷,也有海面上不见人烟的孤寂……但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多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保持着自己的信念。这种信念如在黑暗中的火炬,散发着坚定的意志——不屈服于自然,与天抗争的一股勇气,这种勇气烙印在字里行间,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正因如此圣地亚哥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与大马林鱼和抢食的鲨鱼进行了奋勇的抗争。每战胜一条鲨鱼老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马林鱼的肉愈来愈少,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那副骨架象征着老人的不屈,坚强,勇敢,毅力和智慧这些都是极为难得的人格品质。老人不但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也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这种矛盾集合在他的身上,在文学上他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文章总与历史相关联。在文中老人看来,大马林鱼是四十八天里钓到的第一条鱼,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是坏运气的结束,是新的开始。所以他搏斗,所以他不放弃。但是鲨鱼的存在象征着一切阻挠和破坏的力量,是阻止人们实现理想和目标的拦路虎,是各种邪恶势力的代表。这部小说正是写于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1951年。那时,海明威居住古巴,亲眼目睹了古巴人民民族解放的运动。所以说,主人公圣地亚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打鱼人,而是古巴社会阶级的典型代表。这也是人类“硬汉精神”的真正来源。

《老人与海》赞扬了具有顽强意志力,不屈服于失败的人类。同样也提示我: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5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文学巨匠海明威的文学巨著《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至理名言,这条格言陪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伴着人类度过了无数艰难的时刻,毫不夸张的说,这句话一直是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的不懈动力。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圣地亚哥和一位名叫马洛林的小男孩成为了忘年之交,在历经八十四天还没有捕到鱼之后,两人毅然决然的相约出海。出海那天天气很不错,而苍天也很眷顾他们,两人很容易就钓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两人原以为他们能就此返航龙龙,可不幸的是,他们捕获的大鱼引来了鲨鱼的围击,凶狠庞大的鲨鱼一直在猛烈进攻,似乎在逼迫着,威胁着圣地亚哥放弃这条大鱼。不过圣地亚哥也不是一个懦夫,身处危险之中,面对巨大威胁,面临死亡气息,这位老渔夫一直在顽强抵抗着。尽管最后那条肥大鲜美的大鱼被鲨鱼啃食破坏得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圣地亚哥也没有放弃轻易放弃这条来之不易的大鱼。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的感触颇深,尤其是那一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紧紧牵动着我的心,而圣地亚哥那临危不惧,无谓抗争,永不言败,永不言弃的精神更是深深震撼着我,感动着我,启迪着我,教育着我,指导着我,鼓励着我。

人类很伟大,很坚强,很有潜力,很有毅力;但是人类又好渺小,好脆弱,好容易言败,好容易妥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身处困境时,觉得害怕并不丢人,感觉恐惧也并不失常,但是我们一旦有了放弃的念头,有了逃避的想法,有了妥协的行为,那就是胆小鬼的表现了,那样只会让人寒心,让人小看,让人唾弃,让人远离。

人生在世,还是需要一点傲气,需要一些傲骨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自强自信,无惧无畏,那才是真英雄,真本色!但要是自暴自弃,贪生怕死,畏手畏脚,胆小怕事,那就只会招致失败,只会深陷深渊,得不到尊敬,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成功,得不到救赎。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遇到鲨鱼时,勇敢捍卫自己的马林鱼;但愿每个人都能在陷入困境时,大胆对抗黑暗的爪牙;也愿我们在人生征途中,能够一直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着,坚持着!

一、内容简介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

二、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读书精神和文学素养对苏东坡影响很大,他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为他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嘉佑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王安石开始变法之时。苏轼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上书反对,他的见解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期间苏轼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人狱。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神宗驾崩后,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起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此后他几经起落再贬至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元符三年(1101年)徽宗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66岁。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裕、査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还给后世人留下不少书札、杂记、杂说、小赋。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珑之作,大都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抒发了作者坦诚的胸怀,也表达了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喜爱之情,成就大大超过他的政治论文。形象地阐明对文艺问题见解的散文,实际上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交融的文论佳篇,论述精辟,才气横溢,如《传神记》和《书吴道子画后》便是最能令人心折称道的例子。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一见解,虽是就绘画而言,但其精神对其他艺术门类也可以相通。

-------------------------------------------------------------------------------------------------

三、苏东坡传

五一小长假,除了带孩子爬山感受大自然外,同样还要读读古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苏东坡传》是我参加读书会听的第一本书,正如作者所言,没有缘由,就是喜欢。提到苏东坡,没有人会感到沉重痛苦,从他的诗词画里我们感受到的只有洒脱欣喜豪迈。被称为“百姓之友”的苏轼,虽然也做官但他没有害人之心,甚至还参与了慈善活动,与收养几十个弃婴)。

在诗歌领域,他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豪放词界,他与南宋的辛弃疾有“苏辛”之称;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被称“欧苏”;在书法领域,他有“四大家”之首;在画画方面,他擅长怪石墨竹;哲学上,他是当时宋代三大哲学派系中蜀学的代表人物。才华横溢的苏轼是我知道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65年的人生中,一共创作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书法绘画,不计其数。

苏轼出生在群星璀璨的1036年宋仁宗时代,父亲苏洵27岁有了他之后才开始学习,所以他还被说成是文曲星转世,虽然苏洵没考取功名,但能入选“唐宋八大家”说明他的文采造诣也是很深的。苏轼和苏辙俩人兄弟情深,当苏轼1061年去陕西当官,两个人第一次分开时苏辙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后苏轼回“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还有那首被无数人当做情诗引用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苏轼与弟弟分开七年想念之情的流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8岁时娶了小他三岁的王弗,之后和父亲弟弟一起入都(今开封)求取功名。1065年5月,王弗去世,留下了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苏轼他们二人感情一直很好,十年后他为王弗写下了堪称千古绝唱的“……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二十岁考中进士,三百八十八人中几乎名列榜首。虽然苏轼很有才华,但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人不好人”性情豪放旷达,不畏强权直言不讳,这也是他后来被一贬再贬的缘由之一。章惇和苏轼早年一起游玩时,他不顾性命到悬崖峭壁上题字曾被苏轼提示说,一个不顾及自己性命的人也是不会顾忌别人的生死的,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苏轼当初的言论。

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最后被流放海南儋州,但他豪放不羁旷达的性情和关心民生的本愿决定了他走到哪都不会沉沦。他有想法就写,不吐不快,1079年,当湖州太守时谢恩表被人挑刺入狱,1080年除夕之夜,44岁的苏轼走出监狱大门,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当他被贬黄州,也就是今天的黄冈,他开始做起真正的农民,短衣打扮,开荒种地,自谕“东坡居士”,思想上也成熟起来,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在这里他把他住的屋子命名为“雪堂”,留下了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等脍炙人口的优秀诗词歌赋。黄州的生活,也把苏轼培养成了一位“美食家”。后人熟悉的东坡肉,也是在此期间创造出来的“特色菜”,他甚至为此写过一篇《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1089年回到杭州,他修葺建筑了如今西湖四景之一的“苏堤”,美丽的西湖边他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094年摄政的皇太后去世,随后他被贬惠州,心胸阔达的他并不寂寞,在此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一名句。一向关心老百姓生活的苏轼曾与太守和县令合作,为惠州建了两座桥,并把自己曾在黄州发明的“浮马”带到广植水稻的岭南,让老百姓不再受弯腰劳作之苦。

苏轼60岁被流放海南儋州,亚热带湿热艰苦的环境也消磨不掉他的对生活的热情,爱研究吃的他发现了生蚝的美味,还写信告诉弟弟子由。在这里他烧墨自制笔墨,采草药研究中医帮人治病。大约1101年,宋徽宗继位后大赦天下,65岁的苏轼浩然之气用尽病逝于北返途中。

林语堂老先生说:苏东坡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江湖之远的豁达豪放。他的肉体虽然已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

四、苏东坡传读后感91篇

篇1:苏东坡传读后感400字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篇2: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人生不易,与其让自己郁郁寡欢地度过,不如让我们像苏东坡一样,以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对待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让国家不断强大起来。

篇3: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64年人生,稍顺即逝,为官44年,对于苏东坡来说,这一路却是坎坷的,3次贬官,心态依旧,这是难得可贵的。

22岁的苏东坡,怀揣着满腔的热血进京应试,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青睐,对于苏东坡来说,这是他为官生活的开端,苏东坡信佛教,同时保持着“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写到“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明则复为人矣。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这句话是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的,在我看来这表现的是苏东坡对于人格的一种看法,“浩然正气”说的就是一种心胸的宽广。苏东坡认为,气是独立的,不会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正如人的初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倘若他有怎么样的初心,那么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无不体现着。而这正是苏东坡,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44年中,三次被贬,分别贬至黄州、潮州、儋州。对于贬官之人来说他们本是失落的,但苏轼却与众不同,他没有因为贬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而是力求自我超脱。从他的诗词中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被贬后依旧心系人民百姓,做着想欧阳修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与当今社会习近平主席所说的目标“决战全面小康”又有什么不同呢?一切都是为着广大人民的利益着想。又如在《赤壁赋》中那段精彩的主客对答,我也不难看出苏轼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他的乐观与豁达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那么的不同,人生就好比是心电图一样,有起有伏,起证明着成功,伏证明着挫折,如果是一条平直的线,那证明你已经死了。而面对人生重大的挫折,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生起伏又如何,做到问心无悔就好了。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是导致苏轼贬官的主要原因,但回首这些事情,不是为了打造一个新的文化氛围吗?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只不过是处于封建时代,这些东西并不大被认可罢了!

事实上,在我的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会像苏东坡一样,以一个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哪怕是处在人生的低谷,都会通过任何正当的方式调整自我的心态。苏以游玩释之,吾以运动释之,我会想无论好坏这一切都是浮云罢了,坏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的,与此同时也不忘为他人着想。

篇4: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

只需静静地摩挲一下中国文化,眼前就会出现一个理想文人的形象。他左手诗词、右手书画,潇洒从容地漫步在文化长廊里,信手拈来,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就是苏东坡。

潇洒,这是我拜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最强烈的感受,苏东坡的一生将这两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苏东坡的潇洒首先表现在思想的率性上。无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时常与和尚们谈经论佛,也曾潜心于瑜伽与炼丹。可以说从没有哪一种思想派别在他身上达到统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学处世,又从佛学中体会到生命只是一种表相,进而追求灵魂的永恒,同时还用道家的信念将生命简化。苏东坡游刃有余于各家学派,是一种思想上的“逍遥游”,令人歆慕。这种心态使他可以随时达到“忘我”的境界:在猎场上他“左牵黄,右擎苍”而望“千骑卷平冈”,在赤壁他凭吊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发”;他一方面与歌妓共览夕阳“斜照江天一抹红”,另一方面又痴情地怀念亡妻而“唯有泪千行”;他不似那一班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开花谢也总能惹得他们潸然泪下,但他又确实怀着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兴修水利、赈济灾民,造福一方。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而它们只不过是苏东坡的躯壳,那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自由思想,才是苏东坡倾注其中的情感与灵魂,才是千百年来将人们深深感动、被人们真心崇拜的精神内核。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我想,这也正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苏东坡遭遇了失意文人无一幸免的贬谪,他在被贬之初就告诫自己:人要“一蓑烟雨任平生”,小人的诬陷、皇帝的误解,在他眼里都“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说是有“慷慨”而无“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显豁达。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郁,温庭筠太轻佻,李后主太凄洌,而苏轼的乐观与忧郁却相得益彰,表现出一种历尽悲欢、洗尽铅华后的从容。体验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苏轼,迎来了凤凰涅盘般的脱胎换骨。我相信,他也经历过精神上痛苦的挣扎,但是,作为一位融儒道佛于一身的思想家,苏东坡经过深刻的自省,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浴火重生带来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洒脱自信的步伐。

一个可以着意挥洒真我性情的人,一个可以在世人面前谈笑风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这样两种素质:天真与单纯。从苏东坡先后与王安石及司马光集团反目来看,他竟然简单地把政治斗争套用到“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见其天真到了何种地步。他就像在进行一场一个人的战争,为了理想、为了清新的空气、为了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保留些许单纯而战!同荆轲一样挥舞着单刀,刺向整个王朝!

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在苏东坡的身上,潇洒被诠释成一种释然的心态,一种趋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种没有圆滑的成熟,一种充满智慧的率性,一种与自然缔结的盟约,一种用天性写就的浪漫。

篇5:苏东坡传读后感3000字:

苏东坡这个人,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写。

古今中外的学者,争相为这位公认的旷世奇才著疏立传,翻来覆去研究他的作品。他作诗,诗可与李白和杜甫齐名;他填词,词又与辛稼轩和李清照比肩。他能作画,和米芾同为南派的开山鼻祖,笔下之物有诗意的灵动;又能题字,上至皇家权贵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求他的墨宝挤破脑袋。无可置疑地,他是中国的历史中最为耀眼最为璀璨的星之一,我与其他的每个人对于他似乎都有话可说,可是到底该如何讲述他,又觉得难以开口。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写苏轼,也把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敌人,他作过的诗画,道不尽的心酸沧桑,游览过的山山水水,还有国家的变革与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一并写进去。与苏轼相关的史料比任何人的都要丰富,一来因为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次也因为交友广泛,当代与他接触过的人留下了不少对他的记述。此外,林语堂作为博古通今、倍受尊敬的学者,他用独有的平淡、意蕴、又掺些诙谐的笔法,将这段历史抽丝剥茧,于是苏东坡得以清晰而立体的形象呈现出来,我们亦可从苏东坡坎坷的一生中,窥见整个北宋王朝的变更与衰亡。

倘若不是读过《苏东坡传》,我大概会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对苏东坡持有的是中学时代的老师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植入我们脑海的刻板印象。苏轼是中学课本的常客。耳熟能详的几篇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定风波》等,从这些作品里了解到的苏东坡,有着辛弃疾的豪情万丈,又有着与李白相似的如仙潇洒;在他人生的中后期,他偏爱陶渊明,爱恬淡与闲适,甚至于自比为陶公的后身。于是我们所理解的苏轼,是个豪放又细腻的人,他不慕权贵,恁是颠沛流离却又随遇而安。他有时是个头戴方巾手捋胡须的儒士,有时又是尽心尽力造福百姓的好官,我们对他的认知也许有过于此,不过大都仅限于此。这些词语,其实远远不够让我们对他有更为本质的认识。于是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一开始,就对苏东坡这样作了描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土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也许算是从古至今对苏东坡总结得最为精辟的一段话,林语堂最后却又补充: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一生经历数次大起大落,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似乎也隐隐被作者与北宋的历史阶段联系起来,时代与苏东坡便一同沉浮。青年时期的苏东坡过了一段颇为悠哉游哉的日子,他本出身大家,又红榜高中、身负才名,还娶了个贤能的妻子,但他也许生来不适于官场,王安石得势之后,整个朝廷被卷入朋党之争,苏东坡不支持新政,于是被外放出京,他几度被调任,后来在杭州扎了根。杭州算得上他的第二故乡,百姓都爱戴他,他也在杭州颇有建树,故流芳百世,哪怕在今天,在杭州提起苏东坡这个名字,杭州的老百姓也要流露出一分钦慕与亲切来。

林语堂写苏东坡的青年时期,却不力图展现苏东坡,而着墨于对王安石与新政时期的描写。作为理科的学生,我们一向对王安石所知甚少(理科生不专门学王安石及他的新政),只知道他确实是个名留青史的人。借助于林语堂的笔墨,我才得以深入地接触。王安石是个怪人,他是有才名,却偏执、痴狂、盲目,他一心推行新政,不惜一切代价地排除异己甚至于抛弃朋友,我未能想到北宋的朋党之争竟激烈至如此程度,然而越进行到后面我才意识到这不过是个开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敢于上奏清议者或降官或免职,其他人一缄其口,小人们便趋炎附势。新政的弊端已渐渐显露出来,王安石却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看到这里,北宋已开始呈现倾颓之势,王安石又何曾想到,他毕生的追求和信仰,竟动摇了整个北宋王朝的根基,国家在经历一番垂死挣扎以后,将逐渐走向衰亡。

暴风雨就要来临,随着王安石的失势,苏轼的人生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小人当政,苏轼作为反对新政的队伍的一员,几度遭贬,又被捏造出“乌台诗案”,进过监狱,也睡过草房,他受到疯狂的压迫与排挤,甚至常常衣不暖食不饱,连带着对他施以援手的人也被报复或贬官。神宗爱惜他的才华,却屡受蒙蔽。就在这个过程中,遭受了非人的苦难、却依旧挺立着胸膛的苏东坡,摆脱了普通的“天才”的模子,向着我们如今所认识的苏东坡转变。

他依旧热心于民间的公益事业,却对官场失去了兴趣,不再锐意进取,他依旧锋芒毕露,即使这锋芒将在日后被缓缓磨平。

在苏轼的壮年的后期,神宗驾崩后,皇太后当政,苏轼差不多可以说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他回到京都,当初的朋友们也一并获释。新朝之下他兢兢业业,一路升迁,宰相之位本唾手可得,有人见不得他的好,弹劾他的帖子如狂风骤雨,苏东坡无心官场之争,也明白辩解无用,后来他终于获准外调。又后来皇太后死去,年轻的哲宗成了傀儡皇帝,苏东坡这才开始他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王安石有原则,当初他的排挤相比之下只是儿戏,苏东坡被章惇等人一贬再贬,往往是一个赴任途中,新的调任旨意又下来。他行无居所,饭无蔬食,有时有仰慕他的官僚给他提供帮助,一旦被调查发现,不消多时就会被停职或撤换。

在苏东坡这短暂的为官生涯中,他成了一个真正体验民生疾苦,与百姓站在一起的人,他什么也不为自己去争取,却为百姓倾尽心力奔走呼号,但凡在位一天,就做一天实事,他用他真诚的心爱着这个人世,无论筑堤修坝、求粮赈济…甚至为民抗旨,他与人民同欢乐共苦难,不惜一切代价地与天灾人祸抗争。

俗话说知人论世,如果不是藉由这部传记,我想我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苏东坡为何是个不朽的名字,为何会有人怀着那样一颗光明又澄澈的心;本也无法真正明了北宋衰亡的命运。一直以来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拣几首诗出来讲述,偶尔听他人说一些,在书上看一些,我实在对他仅有片面的标签式的了解,所以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有人爱他至深。而如今,我真正为他的才华,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动。苏东坡这个人,在这么多年里,似乎时时有变化,却有些东西自始如一。他不像王安石,他从未忠于任一信念,他融汇儒家、道家、佛家等于一身,这些东西潜移默化地修缮着他,然而从未变更的,就是他一心向善,他爱家人,爱朋友,爱百姓,爱世间万物,尽然颠沛一生,始终心中光明。

篇6: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篇7: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艺伎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篇8:苏东坡传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受其乐观的性格影响,苏东破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悦于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与真醇”,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前后共读了六个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空,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在我心中,却始终无法呈现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个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视线的下方游走。

正如作者所言,在读《苏东破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篇9:苏东坡传读后感

大约用了六个晚上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六天总是想着苏东坡入睡,念着苏东坡醒来,特别充实美妙。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经历了仁宗、哲宗、徽宗,目睹了背诵由盛转衰的经过。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也为我补习了宋代的消亡史。

苏东坡这样的人,多少赞美的语音形容他都是徒劳的。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身处任何领域都能胜任,而且他善良坦荡,这样的人如何不受人敬仰,正如林语堂所写,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书中的几处最令我难忘的地方想记录下来,这让我合上书本辗转反侧,仰慕得睡不着觉。

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期间,拟了月八百道圣旨,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接他的职位,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林语堂好幽默,结尾时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夸奖别人批评别人的语音都是那么耐人寻味,就像苏轼本人一样。如果人人说话都那么幽默该多好。几年前读过《林语堂传》,林语堂不仅爱写作,还爱研究,发明中文打字机,这点很像苏轼。可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评价一个人要盖棺定论的,苏轼直到人生落幕之时都不曾让人民有半点非议,林语堂在南洋大学过于贪腐,晚节不保,这点作者似乎忘记学习苏东坡了。

在学生时代也学过一些苏轼诗文,那些趣闻轶事也曾听老师讲过,可都感受不深,甚至于对不上号,这次读了传记才深刻体会到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之不同,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诗词本身的意思上。

我也想到,老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谈论苏轼多么伟大,学生很可能是无动于衷的。有冲击有感受,必须要亲自体会,读他的传记、背他的诗词,道听途说是左耳听右耳冒的。学习只能主动。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很高兴人生能有六天晚上是和宋朝的一位文学家共度的,我愿倾注更多的时间继续了解他。这本书是借的,也成为我秉烛夜读的原因。

篇10: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的书最初是用英语写的。张振宇的翻译很好,但是粗糙的地方也到处都是。例如,在第一卷第一章:

有一天,苏东坡给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当我写作时,我能感受到内心的复杂情感,我可以自由地写作。我打电话给自己的快乐生活,没有这样的事。”这段话是很奇怪的,然后我在一篇文章的主世界在互联网上,我知道原文应该是:“在我的生活中没有快乐,只有当我写一篇文章,我的意思是这支笔力曲折的所有意义,自我说,除此之外没有欢乐世界

还有一个连天涯网的专家都没有提到的漏洞。在第二卷第七章中,与第九章呼应的“嵩山崩”成为“南岳华山崩”。恐怕我们需要找到英文原版才能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是翻译错误还是原文错误,还是校对错误。但“华山在南岳”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华山似乎从来就没有被称为为南岳而活。

放下这些小瑕疵。

苏东坡的名声流传了近千年。他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子孙后代的钦佩。一方面,他在诗歌、文学、书法和绘画方面都很突出。另一方面,他的人格、政治立场和哲学修养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想。把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传给下一代,显然不是很方便。此外,他还有丰富的史料和评论。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想我完全了解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因为我爱他。

第二卷描写了苏东坡的全盛时期,他与王安石的纷争占据了很长的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顽抗公关”两部分中,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成了配角。这两章似乎与整本书是分开的。林语堂轻视王安石,我认为其目的不是要抬高苏轼,而是更要表达他的历史观,包括对司马光的赞美也是如此。历史并不重要。政治无法区分两者。它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看起来都不同。这一部分可以和伯杨的书相比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与寿司不同,王安石总是充满争议。历史上也是如此。今天仍然如此

林语堂本人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他的才华仍然得到人们的认可。《苏东坡传》中不时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说法。例如,在第三卷的第16章有一句话:

如果哲学有什么用处的话,它可以使人自嘲

有很多类似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和后面的,味道就会少很多

篇11:苏东坡传读后感

摘要《苏东坡传》不是一本简单的流水帐,也不是一幅“春秋笔墨”,而是林语堂先生在阅读了苏东坡的笔记、诗歌、个人简介等大量资料后所作的一部传记。在我看来,无论是林先生与苏东坡有多少相似之处,还是他为什么认识苏东坡,为什么喜欢苏东坡,能够写出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的苏东坡传。

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他不禁赞叹自己的智慧;他的言行、诗歌和幽默都体现了他的智慧。

苏东坡很幽默。在与王安石谈论王安石所谓的“词源学”时,他引用了《诗经》中“桑歌鸽,子七兮”,他的父母一共有九只鸟。向王安石解释为什么“鸽子”是“九”和“鸟”的组合是很讽刺的。后来,王安石开玩笑说,如果“波”是“水”的“皮”,那么“滑”就是“水”的“骨”。即使被降级到海南,医疗匮乏和医学是稀缺的,他仍然在他的回答说他关心他的朋友,和尚沈辽河,“但是如果没有医学,将会有更多的死亡汉人的国家医生在北京。”告诉朋友们不要担心。

苏东坡热爱生活。其余的不用说,只有在饮食方面有奇闻轶事和传说。他学习烹饪方法,自己酿酒,还为后人留下了“东坡肉”和“东坡锅”。在他的诗歌中,他还多次提到食品——“没有竹让人粗俗,无肉使人瘦,不低俗,不瘦,与竹笋炖猪肉”,“长江在郭知宇是美丽的,好的竹子与山的感觉竹笋的香味”.

篇12:苏东坡传读后感

每个人骨子里都有这样的情结:想拥有一两知己,既不是夫,也不是妻,更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领域里,一个可以说心里话,心灵取暖的人。正如鲁迅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当以同怀视之。所以俞伯牙得钟子期、管仲得鲍叔牙,都是三生有幸的。在这世间,他们的精神不再孤苦无助,反倒多了一丝只知己间独有的默契与快乐。然知己于当世倘不能得,唯有等待,哪怕历史悠悠,待洗尽铅华之后,总有一人会在彼岸,席于天地,净水烹茶,静候斯人。正如陶潜静候苏东坡、而苏东波则静候林语堂般,明明纵跨千年,面色陌生,却在茶色俨俨,雾气迷蒙中,似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友。这样的隔世知己,一颦一笑间熟悉又默契,让人心神顿时舒坦。

为死人立传,写“死”容易写“活”难。泛读历史上的人物传记,大都生硬乏味,评述公式化。为名利而书者,自然粗糙造作,他们硬生生的将人写“死”了。而另一波立传者,似乎看到了将人写“死”后的无趣,于是更重传记的情趣表达,乃至文学趣味全面压倒了史实精神。这样做的后果,确实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活灵活现的名人大家形象,只是这名人早已是立传者笔下精雕细刻后的文学人物。

能将文学趣味与史实完美结合,不失偏颇的传记文,古有司马迁的《史记》、今有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唐明浩先生的《曾国藩》。司马迁撰写《史记》,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又“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所著之书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今人要写活“死”人,一方面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充足的史料,另一方面还需立传者对人物兴趣颇浓,至少在精神上,两者有共鸣,甚至是知己。唯此,立传者才会竭力去了解人物的所有方面:才华、作品、喜怒哀乐。并为其忧乐,伤怀,真真写出金圣叹所言的“借他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的境界。

《中国文学史》独有一章记叙苏东坡,且多数是颂扬他的文学功绩。然史学上的苏东坡是单调片面的,稍微认真钻研,就会发现,苏东坡这个人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林语堂在记中说:他是一个太有性情、太多才多能的人。他既是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还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还是一个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仅仅这些仍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为了写活苏东坡,他读过苏东坡的札记、七百首诗及八百通私人书简,参阅了的书籍资料多达一百二十四种。是的,林语堂可以说是今人最了解苏东坡的,这种了解是孜孜不倦,饶有兴趣的。如同热恋之人,总会想尽办法在对方身上极力的探寻与研究,以便知其喜好,对症下药,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完美契合。正是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了解,所以他笔下的东坡,拥有着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的。

东坡精于古典文化,儒释道娴熟于心,并在其身上完美的融合体现。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主心骨”,激励他对功名孜孜追求,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逆境之中,老庄哲学、佛理禅趣是他的“宽心药”。于宦海沉浮,人生挫辱中,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又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正是儒释道三者的融合才成就了他的风光霁月,使他高高超越了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东坡喜作画、好书法且自成一派;他善作诗词,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皆可入墨。不论是“奋厉有当世志”的希冀,还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向往,无不体现了崇高的事业追求与家国情怀。

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属于“不忙不快乐”的那一类人,我分外赞同,尤其体现在为官期间。他恪尽职守,爱民如子;关爱囚犯,帮助窘迫书生;替百姓治理河道,兴水利工程。时逢大旱,为了替百姓求普降甘霖,他斋戒沐浴,亲写祈雨文,虔诚备至。任职颍州八月有余,时值荒年,东坡亲眼目睹了难民流离,遍野哀嚎。夜不能寐,总想着对那些难民得帮助他们一点。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社会“丰凶皆病”的罪恶本质,甚至宁愿冒着再次被贬谪的风险,仍要站出来指摘王安石变法的恶果,多方努力,一番作为除疾救民。这样的苏东坡虽饱经忧患拂逆,颠沛之苦,却更趋旷达洒脱,心忧黎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拥有一颗别样的禅心。

林语堂先生不愧为东坡的铁杆粉,对东坡最为了解。他得了东坡精神之髓,故《苏东坡传》一书写的深情饱满,评价独到简练,字字穿透我心。我想,字字珠玑的背后,必定是他对东坡的钦佩与钟爱。苏东坡生前能活得尽才尽气,死后亦有林语堂这样的知己写书立传,何其有幸!

传记文妙笔生花如此,也就无怪乎本书被评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了。

篇13:苏东坡传读后感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篇14:苏东坡传读后感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

篇15:苏东坡传读后感

之前只了解东坡肉,对苏东坡彻底不掌握。

如今读完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才了解苏东坡原来是这样一个品性开朗,豁达大度又博学多才贴近生活的人。

他一生的亲身经历尽管艰辛,却并没有危害到他开心的去衣食住行,它是他天性相悖!也是他自小受儒释道的危害所产生的人生价值观吧!

苏东坡在青春年少出道,对国家对发展前途填满期待,然因政界朋党之战遭遇贬拙,尽管历年皇上都很赏析他,确也不可以幸免。

就算亲身经历“乌台诗案”差点儿送命,他还是持续保持自身,贬官放眼望去自始至终情系老百姓,在杭州市就输通河堤建了漂亮的苏提沿用上千年,去广州市就为老百姓办三甲医院,处理饮用水难题。

去黄州没有房子住,没有吃的,就自身盖房,开垦垦地种吃的。

他是个美食专家,学做菜煮出名传千古的“东坡肉”;学制酒,就算不大好喝也自得其乐!

东坡是一个填满杰出思想境界的人,来到哪儿,光辉就照射哪儿,他那悲天悯人的情结,温暖了世人,他开朗,豁达大度,于微小的地方享受快乐的生活态度令人没法讨厌不爱她!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天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笑容;

隔河山寺闻钟;月夜东邻吹箫;

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接待客人不到衣冠;

乞而出名花盛开;飞进禽畜自语;

客至汲泉泡茶;抚琴闻者知已。

这类当然朴实的生活态度或许就是说他开心的原动力,都是最该人们后人每一个人去揣测学习培训的!

篇16: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这一人,自古以来一直许多人在写。

从古至今的学者,竞相为那位认可的旷世奇才著疏立传,翻来翻去科学研究他的著作。他写诗,诗可与李白和杜甫并称;他写词,词又与辛稼轩和李清照并列。他能绘画,和米芾同是南派的杰出代表,金庸小说之物有诗情画意的动感;又能提字,上到皇室权势下到黎民百姓莫不可求他的墨宝抠破脑壳。无可置疑地,他是中国历史中更为夺目更为灿烂的星之一,我和别的的所有人针对他好像常有话可以说,但是究竟该怎样叙述他,又感觉无法张口。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写苏轼,也把他的亲人,他的盆友,他的对手,他做过的山水诗歌,道不绝的辛酸苍桑,游玩过的青山绿水,也有国家的转型与时期的瞬息万变,也一并写上去。与苏轼有关的历史资料比所有人的必须丰富多彩,一来由于他的踪迹基本上覆盖全国全国各地,次之也由于交朋友普遍,当今与他触碰过的人留有了许多对他的记叙。除此之外,林语堂做为博古通今、倍受尊敬的学者,它用特有的平平淡淡、蕴意、又掺些风趣的技法,将这一段历史时间抽丝剥茧,因此苏东坡足以清楚而立体式的品牌形象展现出去,人们也可以从苏东坡艰辛的一生中,窥探全部宋朝皇朝的变动与灭亡。

假若并不是读过《苏东坡传》,我大约会去别的大部分人一样,对苏东坡拥有的是学生时代的教师以一种固定不动的方式、嵌入人们脑海中的偏见。苏轼是初中教材的熟客。广为人知的2~3篇著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定风波》等,从这种著作里掌握到的苏东坡,拥有 辛弃疾的满腔热血,又拥有 与诗仙李白类似的如仙洒脱;在他人生道路的后半期,他钟爱陶渊明,爱淡泊与悠然自得,甚至是自之比陶公的后身。因此人们所了解的苏轼,是个豪爽又细致的人,他不慕权势,恁是颠沛却又与世无争。他有时候是块头戴方巾手捋胡子的儒士,有时候也是尽职尽责惠及老百姓的好官,对于他的认知能力或许有过度此,但是大多数仅限此。这种词句,实际上还不够我们一起对他有更加实质的了解。因此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一开始,就对苏东坡那样作了叙述:苏东坡是个品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最好的朋友,是散文作家,是简食的美术家,是杰出的书法名家,是制酒的实验者,是技术工程师,是瑜伽健身术的修真者,是佛教,是土医生,是皇上的文秘,是喝酒成癖者,是心肠大慈大悲的审判长,是政冶上的坚持不懈已见者,是月夜的漫步者,是作家,是天性风趣爱玩笑的人。这或许算作从古到今对苏东坡小结得更为句句戳心的一段话,林语堂最终却又填补:但是这种或许还不能勾绘出苏东坡的全景图。

篇17:苏东坡传读后感

人生的旅程,发展前途太远,也很暗。殊不知别害怕,不害怕的人的眼前才有路。由于,命运如同手上的手掌纹,尽管曲曲弯弯,但它自始至终在自身的手上。

念书贵读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文本,催人奋进;经典故事,感人肺腑。它,不但要我了解全球,还要我掌握人生。只能把命运把握在自身手上,黑暗的星空,才可以越来越星辰闪动;贫乏的农田,才可以越来越生机盎然;残败的花圃,才可以越来越花团锦簇。

人生如旅程。路面,有平整,也是艰辛。苏东坡,一生填满艰辛。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虽然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因写诗不小心,“乌台诗案”逼得苏东坡近40年的勋贵职业生涯,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贬官中渡过的。虽然人生填满艰辛,但他自始至终豁达大度开朗,把生活活变成“诗与远方”。因而,林语堂在书中点评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欢歌笑语,深得其乐,忧患到来,一笑置之。”

应对人生的艰辛,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挑选把命运把握在自身手上。初贬黄州,他潇洒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二贬广东岭南,他从容一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广东岭南人”;三贬儋州,他在衣食住行无着的标准下,还能从“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的民俗文化中,感受到“莫作天涯社区千万里意,溪水已有舞雩风”。因而,林语堂老先生说:“我了解苏东坡,由于我钟爱他的原因。”我想要,张先生钟爱苏东坡,除开赏析他的诗词,也是称赞他把命运把握在自身手上的心态。

《苏东坡传》,好似一面明境。读它,能够照见自身的身影。有些人,遭受一点点挫败,就埋怨命运不公平;遇到一点点艰难,就抱怨时运不济。却不知道,命运,是一场无休无止的作战。苏东坡的处世哲学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他曾对徒弟说:“吾上可陪玉帝,下可陪卑院乞儿。眼下见天地无一个不太好人。”真正的勇士,就是说不管生活给与哪些的严厉打击,必须把命运把握在自身手上,在正确认识生活的实情后,还仍然喜爱生活。

人生为何少开心,仅因未读苏东坡。愿大量的人举起《苏东坡传》,学好把命运把握在自身手上,牢牢地扼住命运的喉咙,决不在命运眼前妥协

篇18:苏东坡传读后感

他,为国肝脑涂地,直言无讳,从来不惧怕权势;他,是文学界巨掣,诗词独树一帜,为万事青睐;他,是豁达大度的乐天派,纵使官运艰辛,屡次遭贬,却从来不消极悲观,依然乐观极其。

他,就是说苏东坡。

如同林语堂常说,东坡是政冶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最好的朋友。他是一个最具备思想境界的人生大师。

东坡从小受儒家思想危害,期盼奋发进取,报效国家。“会挽雕弓如小孩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猎》)更是他热爱祖国情结的最好是反映。

他性情豪壮洒脱,他的观念和著作,全是“钢琴曲中缚不了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蕴含浓郁豪放的豪情壮志,呈现河山创造代代英雄,诗意宽阔,一改词作柔靡之气,以诗入词,扩张词的取样范畴。开辟豪放词风,更是他豪壮洒脱性情的反映。

东坡的一生,都会猛烈的权力斗争中渡过,因抵制王安石变法被一贬再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将人生的生离死别当做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平时,“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主要表现他对置身窘境的开朗豁达大度。

这就是说苏东坡,一个填满与众不同思想境界的苏东坡。人们莫不而为钦佩!

篇19:苏东坡传读后感

“吾上可陪玉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下见天地无一个不太好人。”苏东坡这一生,过得开心,越挫越勇,像一阵清风吹过世间。他是品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最好的朋友,是杰出的作家,是政冶上的刚愎自用者。但是这种称呼还不能勾绘出苏东坡的全景图。文学家林语堂的经典著作《苏东坡传》,也许能勾勒苏东坡这精采的一生。此后书看来,苏东坡一生,2次起起落落,他却依然活得潇洒好滋味。我觉得,更是他天性风趣的乐天派工作作风,他纯真朴实而又率确实个性化,他会能笑看人生起降,泰然自若;更是他悲天悯人、一心为国为民的特性,他会留名后人,千载流芳。我们一起翻开书页,读一读这部《苏东坡传》吧。 先看一下苏东坡第一次遭贬官的亲身经历吧。苏东坡一向爱憎分明,每遇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那时候更是王安石一派当权,苏东坡眼看老百姓因王安石变法而生灵涂炭,常常发表文章对王安石以及党羽多方面讥讽。神宗元丰二年七月,苏东坡遭拘捕,而他竟还用因作诗而宣判为趣,以在审讯中解读诗中的文学类历史典故为乐事。在新的一年除夕夜苏东坡刑满释放,但他积习难改,当日又作诗二首,讥讽当权派为弄臣、优伶。写完这二首诗,苏东坡掷笔哈哈大笑:“我就是无可救药!”这就是说真正朴实的苏东坡,尽管因此受苦受累,却让这一生无悔人生。他像一阵清风,心里决不含过多残渣。

哲宗元祐年里,皇太后摄政,苏东坡大幅度得势。他施展才能,施政治民,再度上表章同暴政斗争,也再度惹恼了王安石余党。他为民孤身一人只身一人拼搏,终于把老百姓稍微从王安石新政策的苦果中解救出去。他为次接纳了御史们的一次指责飓风,却未曾停住为民投诉的步伐。元祐九年,皇太后过世,年青的君王模糊不清是是非非,苏东坡以及一群朋友皆遭残害。苏东坡谪居惠州市时,仍视老百姓褔利以民为本,发力内兄程之才为惠州市老百姓做出贡献。苏东坡简直黎民的最好的朋友,老百姓的好父母官。他像一阵清风,为老百姓产生清爽与幸福快乐。

苏东坡的一生,率真而开心,刚正不阿而为民关心,确实令人钦佩。

篇20:苏东坡传读后感

宋代的历史有时是有些害怕读读的,因为宋代给予的是太多的沉重太多的耻辱和悲哀,没有汉的“安得猛士守四方”的豪迈,也没有唐代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浪漫潇洒,即便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也在时代的冲击下往往未酬,最后只能“醉里挑灯看剑”的无奈,人性慢慢的远去,留下荒漠般的思想,缺乏刚性的社会如死水一样波澜不惊了。青山不改景色依然,但是早已没有古松之下,童子煮茶,斜卧弈棋的闲逸之气了,甚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也是一种奢侈了,因为宋时的文人士大夫更多的是政治的倾轧和斗争,党争已然开始,纷扰的生活没有彼岸的欣喜了。

不过每天晚上看看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却是另一种的感受,有时在静静的夜色之下,如春风吹过人面,如细雨沁人肺腑,同样感受起文化的魅力,也许人性的光芒即使在恶劣的坚石上也会生根并吐露芬芳的,苏东坡的文采和思想也许就是那个时代不多见的芬芳吧。 通书看来,可以看出苏轼的一生是用人性的美和世态的恶抗争,洒脱的诗词不仅有太白遗风,更有关心时事,热爱生活的精神,抗争既是刚强的,有时又是智慧的,在汹涌的波涛中安静地闻香抚琴,这也许是我心中他的人生写照吧。传统的文人其实大都在儒和道的思想中徘徊,儒家所言:治国平天下;道家所言:清净无为。

而几乎所有的士大夫都是立志从政的,但自小又是受了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所以出现了我们独有的文化,白天端坐公案,养浩然正气,闲时,又在田野中,园林间慢慢释放心情,来休养白天政务所扰乱的心灵。长期如此,难免在人性上有了一种分离,也使得阴暗和卑劣的性情在类似于双重性格的生活中爆发,也许王安石的人格就是这样变异的,苏轼的思想生活似乎是统一性的,不管是处理政务、创作文学、休闲养生、艺术陶冶、家庭人伦都是一样的人格,一样的作风,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他的思想很难说是某一流派的,而是在“喜爱主义”之下,依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再融合,所以在他身上释、儒、道、墨、杂、法都能见光芒,同时不拘泥于某种思想,而是自由地,用自己的良知和喜好来看待世界,用诗词,用画,用美食,用策论,用工作态度来表现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可以说苏东坡是站在高山上俯瞰世界的哲人,既不愤世嫉俗,又不是随波逐流,也许这也是他千古流芳的魅力所在吧。

在充满人性化的个性同时,苏东坡又是异常的刚强,其实国人的品质在先秦、汉唐是比较刚强的,和欧洲的人文状况是基本无异的。但是自宋以后,由于外在侵略的威胁,内在政治的恶劣性,文化的势微化,导致柔性上升,没有了男性应有的血性和坚强,太多的顾虑往往使得在“明哲保身”的哲学中消亡了可爱的骑士般的精神,只有鲜花没有了剑的荣誉。苏东坡却是难能可贵地刚强,他不会被新法的荒谬而屈服,不为流放的痛苦而沉沦,不因生活的苦难而低头,不会为了名利暂时的得失而踌躇,更多地是乐观地高歌,理性地思考,豪迈地进取,在流放时,他还会沉浸在三国的雄壮的遐想中,没有风花雪月的哀叹,而是发出“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感慨,虽然他的处境并不是“公瑾当年”,但是也要“一樽还泪江月”,这个“泪”不是柔弱痛苦的泪,更多的是洞察了人生之后的“智慧欢喜”之泪啊!所以他留下了千古文章,为官的贡献,为人的品质,杭州的风韵,至于那些攻击他的“群小”早已“灰飞烟灭”了,所以苏东坡是生活的强者。

生命的光彩在于生命的质量,人性的风采在于心灵的释放,在生活的洪流中不迷失自我,积极地在天空中翱翔,也许我们面前的不管是风雨还是山林,总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让我们用血液中的激情,用雨露般的理性去开拓人生的美好家园,去构建心灵的伊甸园,只要人性的天空张扬起风帆,我们的脚下就是“天堂”,拥抱生活,理解生活,前进生活,你会拥有一切,东坡先生正是我们人生的老师。

篇21:苏东坡传读后感

“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时代与否,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到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林语堂说着这番话徐徐道来了自己深爱着的苏东坡。

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感兴趣呢?这得追溯到去年十一了。去年十一在烟台和小耳环小姐漫步在街边,随意走入一家小书店,漫不经心的看着那些未经分类的、堆在书架上的书。就在一瞬间,我的双眼与《生活的意义》偶遇了。随手翻开读了两页,很温柔很新颖的文字,虽然是翻译的,但是还是很有感觉,再看英文原版的作者——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看了这本书后,便对林语堂先生产生了兴趣,再加上对人物传记的喜爱,《苏东坡传》这本书就这样在我的读书计划中了。

现在流行的译本是张振玉先生翻译的,以前还有宋碧云小姐的翻译版本,网上普遍认为宋小姐的译本好一些。一直想读宋小姐的译本,山大图书馆据说有一本,但没有找到,网上也没有卖的,所以就一直搁置着没有读。前不久在BIT图书馆又偶遇这本书,实在很想读,就只能看张先生的译本了,也算是一点儿小遗憾吧。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篇22:苏东坡传读后感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的弟子说的几句话,再合适不过地形容了这个元气淋漓、亦庄亦谐、丰沛敦厚、胸怀旷达的诗人,这个用或梦幻、或狂放、或温润、或遒健的文字照亮了几千年华夏文化精神世界的偶像。

林语堂先生的这一本出色的传记是用英文写成的,经过张振玉细致地雕琢,翻译成的汉语版也是文风雅丽、典引考究,读来备感酣畅,激昂之处不禁击案而起,回转之处又不禁唏嘘慨叹。全书从东坡眉山开始的童年写起,贯穿了他生命中的父子情深、折冠入仕、变法之争、丧妻之痛、仁政爱民、把酒放歌、行游交友、抗暴保民、遭妒流放、闲云野鹤,一直写到他万劫归来长眠于中土。或许每个对中国文化挚爱之人,都会对苏东坡这样的高士有一种“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情愫,而林语堂先生用字里行间倾注的情感,完美地记述和融合了东坡性情的真、诗文的美、作为的勇、命运的跌宕起伏。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的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的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他的一生,顺时常出入皇庭,修苏堤、迎龙水,逆时也浪迹天涯,醉浊酒、驾扁舟。惊涛裂岸的江边,孤灯独眠的雨夜,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情感之弦的振动”,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

在一个久别了竹杖、芒鞋、烟雨、小舟的时代,在一个陌生了王侯、诗人、公卿、隐士的时代,再去品“一蓑烟雨任平生”,再去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个朴茂的身影,在四月的柳色下,邀你去酌一壶美酒,将这千年的情怀吐之方快。

篇23:苏东坡传读后感

研究苏轼的人,大概没有没读过《苏东坡传》的。不过把《苏东坡传》当成学术著作来研究,却万万不能。毕竟里面有太多是林语堂个人的臆想,而他对苏轼的偏爱之心更是不加掩饰。于是这么一篇传记,多少有点赞文的色彩,历来对东坡的赞文数不胜数,我在这里就不锦上添花,仅随便写写关于该书的趣闻。

《苏东坡传》一名就觉得有违原著,英文原名是The Gay Genius。可以译成“快乐的天才”、“放任的天才”,当然更流行翻译成“同性恋天才”。快乐、放任都说得过去,同志就不敢恭维了。林语堂好歹也用英文写了不少著作,应该不会不知道Gay的俚语,于是说林语堂别无他意的观点还挺难撑住脚。20世纪前半叶,欧美关于同性恋的争议从米尔克的心路历程都可见非同一般,或许林语堂就是抓住这样的一个商机,不惜抱着玷污苏轼的风险,也要顺着敏感话题的大流脱颖而出。听闻此书在欧美销量不错,也听闻此书曾一度在大陆被查禁,不知是因为他跟鲁迅闹僵,还是由于那个前卫的词汇。总之我们手头上的东坡传英文原名都会小得可怜,好一个中国风。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苏东坡就是这么一个人,能郑重严肃,也能轻松玩笑,倍感亲切。所以读他,就像是读一个友人,而且越读越是心酸。要知道,人家也大不了自己几岁,便在科举中大放异彩,而且文学笔墨诗画无不精通,我们这些在中学教室里苦背几篇古文的情调往哪里放啊。

苏东坡多才多艺,乐天派的性格,悲悯大众的道德,热爱生活,淡泊人生,近于完人。如果心态调正点,把苏轼看成个追捧的对象,与其看齐,那么传记还能等同于励志文。但如果把他当作神仙来拜,那只能一味地念诵经,脱离现实。林语堂的态度应该算得上是前者,他写苏轼也莫过于“喜欢”二字。“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于是他也向“苏轼式”的人生看齐,一位是放任不羁的风流才子,一位是幽默著称的语言大师。后者虽然显得收敛许多,不过那年头连这样的情调也难以过鲁迅的眼。于是好友反目成仇,只好沦为被打落水狗。

苏东坡被贬多地,林语堂到美国发展。后者虽然风光许多,不过对于一个爱国人士,莫过于在本土郁郁不得志才答应迁往异乡,更不用说那时的出国跟现在的内涵相去甚远了。苏轼每贬之处,都会留下美文。林语堂也不例外,在这方面,他更是成为了外国了解东方文学的重要桥梁。林语堂也爱理科,也爱工程,虽比不上西湖的苏堤源远流长,不过对中文打印技术的贡献确实不可估量。

所以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也是正常的。书中的苏轼终身都在暗恋他的堂妹,这样的误读,大概是在抒发他对自己初恋情人陈锦瑞恋恋不舍的爱意。连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也不得不承认,“父亲对陈锦瑞的爱情始终没有熄灭……在父亲心灵最深之处,没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锦瑞永远占一个位置。”

林语堂少时也算是一个才子,年老也算是个享有盛名的大师。我不知他是否有苏轼般“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胸怀,不过鲁迅逝世时,他还是挥笔写下了悼文:“鲁迅投鞭击长流,而长流之波复兴……但波使涛之前仆后起,循环起伏,不归沉寂,便是生命,便是长生,复奚较此波长波短耶?”可惜唯有这些年来,我们才稍稍拔开争议的雾霭,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林语堂。人生总是可惜的,被推崇千年的苏轼在世时的遗憾绝不比林语堂少。正因遗憾交织着人生,伴着时光的散去,人们才能够解读他,了解他。

而那看似无休止的、缠绕着林语堂的争议,也只能等时光去解读他了。

“循环起伏,不归沉寂,便是生命,便是长生。”

篇24: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是个神人,对诗词写作很有天分,艺术、绘画、书法样样精通,都很有造诣,甚至精于煮菜烧饭,还自学医术,也研究过酿酒,十足的生活大家。他对老百姓很好,很和气,做过不少利国利民的事。在官场上也得意过,可惜晚年很是不如意,接连遭贬,一来是小人嫉妒,背后中伤,二来是新皇帝不明是非。可惜了苏东坡的才华。

说苏东坡之前,要提一下苏东坡的爸爸,苏洵。苏洵也很厉害,在儿子这么大的名气光环下,还能挤进唐宋八大家,的确有水平。苏洵很有天分,但年少时候一直玩耍,不务正业,二十八岁后才开始读书,算大器晚成。你看,读书学习这种事,什么时候都不为晚。所以,别拖延了,从现在开始,好好读书学习吧。"当下"永远是最好的时机。

同时代还有个王安石。王安石一开始就很引人瞩目,文章写得好,大家都推举他去当官,他都推辞了。但他文章越写越好,人家都要引荐他,他还是推辞,名声就更大。其实他聪明着呢,当时朝廷里有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等一批资历深厚的老臣在,各有一帮支持者,王安石有新政策要实行,去当官不是要吃瘪吗?老臣们能容许他一个年轻后辈乱来?后来等老一辈们都下台了,王安石才做官的。多机灵!懂得韬光养晦、避锋芒。

对于王安石,司马光是这么评价的:"王安石为人并不坏,只是太刚愎自用!"

王安石做官前,大家都看好他。只有苏洵,写文章说这人以后肯定要祸国殃民。果然,王安石的新变法害惨了黎民百姓。苏洵的那篇预言文章《辨奸论》也流传千古。

苏东坡很有才学,不仅文章写得好,政治、经济也很有自己的观点,皇帝很喜欢看他的见解。但苏东坡为人太纯真,以为天下间谁都是好人,跟谁都亲近,掏心窝子,说心里话。人家问他要题字题画赠诗词,他二话不说就给。比如歌伎李琪,就因为苏东坡的一首诗,名垂后世。这些诗词字画后来都给苏东坡遭致了灾祸,乌台诗案,文字狱。人家说他暗讽皇帝、诽谤国家、心术不正。苏东坡自觉身正不怕影子歪,也不去辩论,结果误会更大,诋毁他的人更多。

但是,苏东坡总为百姓做事,诗词歌赋又写得美,人人传诵,怎么会沦落到文字狱被贬呢?

因为,树大招风。你这么有才,把同时代的人一个个都压下去了,跟别人政见不同,人家能容你?小鸡肚肠的人太多了。联合在一块,接连上书。你也说,我也说。所谓三人成虎,皇帝压力也大。

幸好皇太后器重苏东坡,保着他。可惜皇太后一死,新皇帝当政,听信谗言,苏东坡就走上了被贬的不归路,一贬再贬,刚贬到某处地方,百姓们喜欢他了,他把房子盖好了,能过日子了,写了点诗词抒发生活感悟,又有坏人来害他,说:"哟,苏东坡,你在这儿过得挺滋润的啊!"给皇帝进谗言,诏书下来,又贬到别处去。可怜苏东坡的晚年!他自嘲说,不敢写东西了,每次写东西都要给自己招致灾祸。但他依然保持写作。这种坚韧的心态我很欣赏。即便生活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他,他依然积极向上,乐观面对。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而不只等阳光灿烂的日子。哪怕没有阳光,苏东坡依然活得灿烂。

话说苏东坡给百姓做了什么事,百姓那么喜欢他呢?很多。比如治河成功,比如给生病的囚犯治病,保障犯人的人身安全。看,苏东坡多有人道主义精神!就跟《神雕侠侣》里的郭靖一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有一颗狭义、仁义之心。人家做善事是不分对象的!就算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觉得犯人就该处死呢!犯人们的家属也是人啊,也关心自己的亲人。从前没人管犯人们的死活,觉得他们罪大恶极,生病都不管的,死了算了,为民除害!苏东坡来了,犯人们的家属都感激涕零。你不喜欢这种仁慈的好官?

苏东坡在某地听闻有人吃小孩,立即写文章谴责,同时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号召富人们捐钱,照顾贫苦孕妇、婴儿。

苏东坡在杭州用一年半时间,建了一个公立医院,让人人有病可医。还改造了运河,治水。

有个买扇子的人,欠了钱还不起,因为天气多雨,没人买扇子。苏东坡就给那人的扇子题字题画,立马,扇子都高价卖出去了。

你说这种人,百姓怎么不喜欢?何况他的诗词朗朗上口,这边刚写,人人交口转发,天下人很快就都传遍了。文章写得有根有据,这边刚写完,立马皇帝手上就有了备份,皇帝都看得入神。苏东坡的确有才。

后来他帮皇帝草拟圣旨,去世后,另一个人接替他的职位,那人对自己文采很自信,问曾经伺候苏东坡的老仆人,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但苏东坡永远不用查书!

谈苏东坡,就必须要说一下那篇《江城子》,就是那篇:"……不思量,自难忘。"写的是苏东坡的亡妻王弗。

苏东坡是个老好人,不懂人心世故,经常跟人掏心掏肺,结果暗地里被人中伤。王弗就在客厅的帷幕后头站着,听着,等人家一走,王弗就告诉苏东坡,哪个是好人,你可以交往,哪个是坏人,不是什么好东西,你少跟他交往。有王弗在,苏东坡少了不少麻烦。后来王弗过世,可怜孩子还小,苏东坡非常伤心。

后来有了善解人意的朝云侍妾,诗词天分很高,说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可惜朝云后来生了一胎夭折,精神萎靡,再也没有孩子。也是很可怜的。

但无论遭遇什么,苏东坡的心态一直很好。包括接连被贬,他到某地,就跟某处的百姓做朋友,盖房子,要安居乐业。去游览赤壁旧地,别人感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人事渺小,变幻莫测,羡慕永恒。

苏东坡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什么万物变不变的,咱们好好享受这美景吧!清风明月,别浪费了!——多豪迈的心态。这不是一个总在顺境里、不知生活酸甜苦辣的人说的天真话,是一个接连遭贬的、仕途不如意的苏东坡的话。虽然身处逆境,波折不断,依然有如此宽广的胸怀!

实在想对那些稍微遭受挫折磨难,就备受打击、一蹶不振的年轻人们说说,要多读书啊!看看人家苏东坡的一生。多坎坷,多乐观!不是叫你看人家过得惨,而是叫你看,有些事,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以后的日子还长远。多少年后回头看,也不过就屁大点事。坚强一点。受了挫折磨难又如何?人家都熬过来了,你为什么不行?学着点。要强大!

昨天有朋友跟我说,网上又有人在骂我。我吓了一跳,赶紧翻了两页白先勇的《孽子》冷静了一下。朋友要告诉我谁在骂我,在哪儿骂我。我说不用了,我不想知道,我不需要听这种负面情绪,我只想先读会儿书冷静冷静。

其实我很想笑,网上骂我的人还少吗,难道我还在乎?我从来不介意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你看,苏东坡还被那么多小人骂呢,他在乎吗?鲁迅当年也被一堆人骂,处处碰壁啊!

这么说又要有人骂我不知羞耻,自比苏东坡,把他们说成小人。不,我当然比不上苏东坡,但苏东坡的豪迈心境是值得学习的。多干实事,问心无愧。别人要骂就骂。你拦不住别人的嘴!

当年皇太后提拔苏东坡,问他:"你知道你为什么升迁这么快吗?"

苏东坡说:"是皇太后的赏识。"

皇太后说:"跟我没关系。"

苏东坡说:"是皇帝赏识。"

皇太后说:"跟他没关系。"

苏东坡说:"是群臣们赏识、推荐。"

皇太后说:"屁!骂你、攻击你的人多的去了,还推荐你?恨不得把你贬到最远的地方去。要都听了他们的话,你还能站在这儿?"

最后,苏东坡说:"我苏东坡为官不需要靠任何关系。"

皇太后这才笑起来,说:"对,你为官不需要靠任何关系,就靠你自己的真才实学。"

有时间不读书,去骂人、去跟人对骂,有意思吗?就算真不喜欢一个人,我也不建这样浪费时间、耗费情绪。如果你真不喜欢我,别骂我,有空多读点书,多写点文章,提升你的才华,把我比下去、叫我羞愧不就好了吗?不过到时候估计你也懒得搭理我了。如果你明知自己比对方更优秀一大截,会在意对方吗?骂人是最浪费时间的事。

篇25:苏东坡传读后感

他有儒家的仁者之心,佛家的脱俗之情,道家的飘逸之姿。他像一阵清风,从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于江苏常州, 都是不沾染恶俗的。他的一生或许可以总结为:宦海沉浮,遗世独立。

总是认为每个超凡脱俗的人都是先入世,而后才出世的,一个人经历越多,内心越饱满,追求的东西便会越简单,而对俗尘往事也会愈发的看淡。苏子便是这样一个人吧,有着出世的心怀,做着入世的事情。对待自己他总是那么洒脱,而对待亲人朋友却总是那么深情,对待不相识的百姓,他又是那么的真挚。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对自己的洒脱。

……不思量,自难忘。是对妻子的深切想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兄弟的真挚祝福。

花满苏堤柳满烟(陆游),他亦是一个工程师,苏堤春晓至今为人赞颂,而苏堤的修建,最开始却是为了疏通运河,解决杭州人民的用水问题,但他又是一个多么醉情自然的人,所以他留给人们的是在不知不觉把自己融入自然的上品生活态度。

修竹,清溪,寒碧轩,雨奇堂,冷泉亭……他喜欢在风景如画的地方以最宽怀的心态去处理公事,莫怪在疏通运河的同时,会诞生万柳春残,曲院风荷的苏堤。苏杭也因苏轼奠定了万古流芳的文化底蕴。

喜欢苏子,是从他被贬黄州开始的,总觉得他是从此刻开始才有了明朗的出世之心。他用自己的双手构造了自己隐士般的桃源庄落,他在平淡的农人生活中,深思人生的意义,开始超脱儒家抱定现实,对人类尽责的思想。他渐渐渗入佛家的空虚精神,不再执着世事的不得解脱。苏轼曾安慰朋友说的一段话,令人记忆深刻:“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化的方面,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用,分文不费,分文不取。”从这段话已经能够感知,他的内心已然宁静。

自然,他也是有孩子性的,他追求道家的长生之道。炼瑜伽修身养性亦精通医学,强身健体。或许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是多么唯心的理论,但却不能否认,这样的修炼,教人凝神内观,心神宁静,也锻炼了身体。这种精神也表现在他惠州白鹤峰的居所上,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思无邪,录《思无邪斋记》。

若不是宦海沉浮,他该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文字里叙述的苏子是一个乐观的人,是诗人散文家,是画家,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他修炼瑜伽,信奉佛教,他喜欢月下漫步,穿行山舍寺院,山间林间,种修竹,引清溪,怡然自得。

忽然想起一个小故事:苏东坡是白酒的鉴赏家和酿酒的实验者。苏东坡在凤翔任职其间,曾经兴修水利,广布德政。作为一个旷古绝今的“饮者”喝了几年西凤酒的苏东坡,亲自参与了西凤酒的酿造改进,此期间,东坡留下了“花开酒美喝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等关于西凤酒的诗句;苏子是酒狂,亦是美食家,东坡肉和东坡汤想来就让人垂涎。他喜食荔枝,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

深月夜舟,承天寺夜游,月下闲步,他在黄州,惠州,常州都有着自己建立的村舍,宜花香草,修竹清流,他在贬谪期间的生活是如此怡然自得。

喜欢苏子,亦是他是一个多情的人,多情而不滥情。他能有豪迈的胸怀,赤壁怀古,发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慨,他亦能温情“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这是对他堂妹的眷念;“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对王弗的怀念;而对始终默默陪伴他的王闰,他表示了死后与其合葬的情思;“不似杨枝别乐天,却如通德伴伶玄。”对于王朝云,他则是爱怜的。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个女人,才子佳人,多少锦绣烟花的故事,令人遐想那当中的美妙。

或许喜欢这样一个人,本不需要任何理由。

篇26: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是少有的大才子,且被众名家公认为拥有最完美人格的中国文人。他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为这样旷世孤立的千古绝才立传,一般人恐是不敢问津的,所谓"自古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只有同样具有不朽才学与胆识的人才堪此任——如,林语堂先生。

苏轼可谓多才多艺,诗词文赋自不必说,开豪放派先河的他至今让人一念"豪放"就记起他那首"大江东去",而同他人公创"文人画"的他书画亦是一绝;此外,精通儒道佛诸家思想的他,亦追求生活情趣,涉猎成趣。这多半缘于其赤子之心,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与人生、宇宙与生命的参悟。 年方二十就被点为进士,且文章备受当时的大家欧阳修的赏识,似乎前方已是一片坦途。据说欧阳修曾对儿子说,"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预言果然实现了,苏东坡死后十年没人提欧阳修,人人都在谈苏东坡,偷读他被禁的作品。诗人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他的正直,秉正直言,遇事"不吐不快";而他的文笔无人可比,诉诸笔下的多影响广大,甚至皇帝吃饭时突然停下,左右都知道他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了——这恰招致一些当权派的反感不满和嫉妒,给他惹下不少麻烦;而他死心不改,还打趣说自己一肚子是"不合时宜"。可以说,苏轼一生历尽波折,用坎坷也不为过。他因文章入狱,晚年贬谪到当时的不毛之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他每到一处,总是很快交上很多朋友,还有仰慕他的人远涉长途追随他,伴他同住。他的朋友也是无说不包,皇帝,官员,诗人,道士,和尚,妓女,农夫,狱卒,药师,酒店老板,落魄老秀才等等。东坡是豪迈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东坡是旷达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是超脱一切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就是我们的诗人,而我们或能找出一些他与另一位大诗人李白的一些通处:李白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东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李白写下"人生在世不趁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而东坡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白"天子来呼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而东坡"夜吟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 至于本书的作者林语堂,他长期生活在国外,精通多国语言,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外,他还是一位语言学家。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提倡"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影响至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与东坡先生,也有某种相通之处。 林语堂之《苏东坡传》—— 名士风流,大家风范。

篇27: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无数,而他最偏爱的就是历时三年完成的《苏东坡传》。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生了。”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开头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若只是仅仅为乐,先生也不会花费三年时间,呕心沥血作此著作,又正如他所说:“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他完全知道苏东坡,是因为他了解苏东坡,他了解苏东坡,是因为他喜爱苏东坡。或许林老先生喜爱苏东坡,有一分是因为他与苏东坡一般,闲适幽默,灵性超远。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讲述了苏轼从童年到青年在到老年时期的人生经历,从生活趣事到政治生涯,中间也涉及到他的家人朋友、兴趣爱好、书画成就等,让我们从平时的诗词外了解到了另一个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苏洵的大儿子,嘉佑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嘉佑六年,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后其父病故,守制期满还朝。入朝为官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之时,王安石推行新政,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恩师欧阳修在内,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不同意王安做法,上书反对,朝廷尽为王安石一派,反对未果,于是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职期间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在王安石新政的压迫下只手全力着手从事救济饥荒,关心荒旱,流离饿殍,深得民心。

后李定等人扭曲他的诗句,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作诗讽刺新发而被捕下狱,几近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被降职到黄州,此时苏轼已无心朝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维持生计,因此而得“东坡居士”的别号。后又赴汝州就职,上书朝廷请求到常州居住。此时哲宗即位,高太后听证,新党势力倒台,于是苏轼又被召还朝,一路升迁。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认为其与“王党”相同,再次向皇帝上书,又请求外调,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杭州,苏轼一生也最爱杭州,他在杭州过的最为惬意。在职太守期间,疏浚西湖,并在西湖旁筑了一道堤坝——“苏堤”。

后苏轼遭受了二度迫害,连续被贬流放,但他生性乐观,在艰苦环境中仍逍遥自在,喝酒美食一样不少,自己造酒、发明菜肴。后徽宗即位,元符三年大赦,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其实提到苏轼,就一定会想到他的弟弟——子由,兄弟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东坡轻快、开阔、好辩、不计后果。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枯荣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人毕生歌咏的题材。两人忧伤时相慰籍,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苏轼为子由所作《和子由渑池怀旧》、《水调歌头》更是被世人传诵至今。或许苏轼这一生最幸运的就是有此亦师亦友、互为知己的弟弟了。

这颗历史上的星星在此后至今一直为人所赞颂,不论是诗词还是人生态度都被今天的我们所感叹。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世上所留下的痕迹是永远无法被抹灭的。

苏轼一生,少年得志,以后却起起落落,风光时居于九天之上,落魄时难以应付饥寒之费。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苏东坡传》一书,将苏轼的一生完整的讲述了出来。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篇28:苏东坡传读后感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 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篇29: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与大家王安石斗智。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荣耀表示。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他享受在黄州的惩罚和生活,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以及“承天寺夜游”等绝妙好文,那两篇月夜记游赤壁的文章流传千古,短短几百字就道出了人在中的渺小,同时又说明人在此生可以享受大自然无尽的盛宴。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到这些文字,都会生出新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身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包括他自己的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之气,超凡,刚正不阿,坦荡,使他任何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的正气。

天气闷热,来不及一一细写。一言蔽之吧。东坡本人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多才多艺,深厚,广博,诙谐,智利超群,又天真浪漫。有蟒蛇的智慧,鸽子的温柔敦厚(林语堂语)苏东坡快乐,无所,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杭州——苏东坡最喜爱的地方,第一次来,他留下美丽的诗文,时而独自在山间寻僧访道,时而又与文人墨客泛舟西湖,正是才学风流最盛之时,他带走了朝云。第二次来,他当了一个很好的父母官,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展现了工程师的天赋,西湖因他的工程而秀美了千年。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林语堂一生对政务也是不屑一顾,一心只想当个自在的学者。应该说,在教科文组织草拟一些报告、备忘录或者开开会,这对林语堂来说不仅悠闲,而且简直是一蹴而就。然而这些事务性的冗杂工作令他生厌,他那些靠后台为生的“文坛”,甚至直言不讳的说:“要想当作家,就必须得有勇气,敢于吐露自己的”。若是在今天的社会,敢于讲出这样 的真话,你还能与人打交道吗?所以像林与苏这样的人,即使到了今天的,因为不善与人交往,一定也是被滥棍逐出,这就是文人与的区别所在。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伟大之人格,而有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

“以诗书礼乐之教其风俗,变化其,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王国宪

篇30:苏东坡传读后感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篇31: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篇32: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篇33:苏东坡传读后感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则保己打敌,不言则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总之苏东坡的诗也好,人也罢,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场大雪过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尽管饱受打击挫折却百折不挠,朴实无华背后保留着他特有函意。

篇34:苏东坡传读后感

深夜。孤灯。翻着泛黄的书页,嗅着淡淡的书卷气,我的心灵也抛却了浮华,得到了洗涤。

之前读过很多东坡的诗词,在我的印象中,他仅是一位北宋伟大的文人,留下遗芳百世的作品供后人品读。这几天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事迹。

林语堂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化严肃为轻松,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轼的故事。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可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的一位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 政坛多风雨,此后宦海沉浮,他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难,生命的激流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冲天而起的却是最美的雪浪。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化解苦难,成就了绝美诗篇,成就了他被后人敬仰的“精彩人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苦难面前,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

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有禅意,有不羁,更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无悔。

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苏轼的旷达、超乎物我和兼济天下之志,对于那些如他一样漂泊沦落、屡不得志的士子来说,是一剂良药,激励着他们。如今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多少人在历经挫折之后迷失了自我,选择了沉沦。而苏轼,看透繁华,依旧保持着初心。我想,人生不如意,我们何不像苏轼一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来笑看风云,笑对人生呢?

篇35:苏东坡传读后感

论起那些古代的著名诗人,例如唐宋八大家,我都了解,在这些人中,最让我钦佩的,就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是豪放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个乐观开朗的人,在被贬的时候,仍然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与友人一同出游。我钦佩他,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他的豪迈;同时,是他的深情;还有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如此有才华之人,怎能不钦佩?

我想更深地走进苏东坡的内心世界,于是在众多关于苏东坡的书籍中,我选中了这本《苏东坡传》。

从书中的标题,很容易能看出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这跟它的作者——林语堂有关。林语堂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才子。一位才子写一位才子,就诞生了这本《苏东坡传》——20世纪四大人物传记之一。

苏东坡多次被贬谪流放,大半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多次遭遇,苦难深重,但他却没有抱怨和颓废,总是那样豁达,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

苏东坡受尽磨难,而依然快乐达观,能成为豪放派的代表,固然可赞,而读罢掩卷,我却似乎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苏轼毫无疑问是个“狂者”。论语里有一句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於善道。狷者,守节无为。”做人做个狂者可以,但不能做一个狷者。

的确,苏轼的才华,超过了几乎当时的所有人,有狂傲的资本,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为狂所连累,成为他各种挫折的根源。乌台诗案,就是一个典型的的例子。

狂傲,说的好听点,是恃才傲物,说的难听点,就是自负。当年,苏轼做官时,他好友的父亲,陈希亮,作为他的上司,不停地打压苏轼。哪怕一篇很简单的文章,苏轼都要写很多遍,因为陈希亮怎么都能找到一点漏洞。有人说,陈希亮是无中生有,他为此解释说,是看出了苏轼特别骄傲,怕他以后在官场上,会吃大亏,所以才打压他,磨磨他的锐气。想必苏轼有些是接受了,但是我想骨子里的东西并没改。

苏东坡的一生是异常坎坷的,也是乐观开朗的。他的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垂名千史!

篇36: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本书线上读书活动,但是我仍然只是翻了几页,第一次共读这个书,大概是一年多以前吧,我当时就没有坚持下来,后来就不了了之,再后来因为生宝宝,带宝宝,这一年多又过去了,现在的我,又重新走进叙事者,但是决定的时候,已经是这个月的20多号了,然后又因为书不在身边,工作又忙,使得我又只是翻了几页,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也值得我花时间翻阅,但我因为各种原因还是没能做到,所有的原因归结到最后,也许只有一个词能概括——懒惰,还是因为自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今天晚上听到王洪梅老师分享的《苏东坡传》,真的很吸引人,这样深度的解读,与我而言,我更惭愧了,其实我对苏东坡的了解也就是从他的词开始,我敬仰他的才华,我从他的词中读到他豁达的心境。他一生爱山爱水,或许他豁达的心态和一座座山、一片片水有很大的关系吧!从老师的分享中我知道了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但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但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我也了解到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林语堂认为他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他了解苏东坡,他了解苏东坡,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而我也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痴情,他的真性情,他的乐天派,他的才气……一个人一生起起伏伏,还能做一个爱笑、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人,这一点对我的影响最大,因为我常常不能乐观的面对生活,面临压力时,我会退缩,我会紧张,常常不能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压力,而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压力,那就会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对自己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没法以乐观的方式看待,因为自己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有些事,感觉自己并不能完成的很好,但是又不得不竭尽所能。所以,通过线上老师的指导,我从东坡先生身上学到了宝贵的两个字:乐观,以乐之心观生活之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乐观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这种能力我还需要修为。东坡先生的才情,不仅仅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悠悠岁月,感染着我,透过他的文字,我竟然能够同他一同悲喜。我感动于世间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曾经存在过,东坡先生用他的文字,他的行为,他的品格,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境界。如果他的生活轨迹换了一种顺风顺水的方式,那么他的才情或许并不能完全被激发出来,那么世上可能也就少了那么多令人感动的诗作了,从这个层面看,有时坎坷的路会以另一种方式造就一个新的你。

林语堂的结尾是这样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股不朽的。”我想,我能够在这个时代读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幸运的!

篇37: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是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民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修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轼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篇38: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考据、义理、词章都下足了功夫,“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铸就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如林先生所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感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东坡被强加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蚂蚁爬上一个磨盘,以为稳如泰山,哪知又开始转动了。”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此时的东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他看透了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参透苏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篇39:苏东坡传读后感

认识林语堂,源于大学时图书馆处理一部分书籍,《京华烟云》就在其中。台湾版本,竖排版,繁体字,人民币10元。那时每月生活费是37元,还有剩余,可见那10元钱的确不是个小数目。购得,啃完,对姚木兰极有好感,林语堂说她是道家的女儿,心性恬淡、处乱不惊。而林语堂自己又何尝不是道家的儿子?这样的心境,才能写出这样恬淡的人物和恬淡的文字。所以,喜欢林语堂的文字,犀利中不乏幽默,幽默中不乏异乎寻常的感悟,感悟中的严峻思考——关于人性,关于人生。

那时,迷恋林语堂还是因为他是用英文写中国故事而闻名于世的唯一的一个人。于是,后来又看了他的《武则天正传》《红牡丹》《生活的艺术》等,一直被他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所吸引。

认识苏东坡,是因为他的“大江东去”,是因为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因为他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当然还有他流传于世长盛不衰的《水调歌头》和两篇《赤壁赋》。

喜欢他的大手笔,喜欢他毫不掩饰的天真,喜欢他恣意的文字,喜欢他的旷达胸襟与乐观情怀。所以,不自觉地就能够背诵他的太多篇章,了解他的太多掌故。所以,不自觉地被他吸引,直至看过太多有关他的传记。可是,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其中最为理性也最为温暖幸福的一个。

如此,思想深邃却恬淡安然的林语堂与乐观天真胸襟开阔的苏东坡的结合,那是“幸福”的极为准确的诠释。

林语堂之爱东坡,著于笔端,不加掩饰。我想,他写苏东坡,是至情至性地写,甚至有时候,他可能似乎忘记了自己是林语堂还是苏东坡,或者他是把林语堂和苏东坡写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苏东坡就是他对人性的解读,对世间人情冷暖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剖析。所以换用林语堂文中的关于前世的说法,可以说林语堂的前世就是苏东坡,这也未尝不可。

这样的写作,是深入骨髓的写作,是把自己写进去了的写作,焉能不打动人心?

读林语堂的文字,诙谐幽默,时时犀利超常,但笔端那些大气淋漓的词汇纵横捭阖,激情荡漾,那是深喑人心的写作。读苏东坡,很难说是被监禁被流放,那是无论怎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如何艰难,都是乐观幸福的。因为他的心,不为环境所束缚,他的心是自由的,是大气的,是屹立于宇宙最顶端最高层的美好的灵魂。这样的人生,从不见对环境的抱怨,从不见尖刻的犀利指责,从不见对怀才不遇的悲愤,然而他真的是天纵大才,这样的心境值得我们学习。

囚犯的身份,诗人的心;农夫的身份,诗人的心;诗人的身份,诗人的心。他有寄托,所以幸福。

他有知足之心。他就是五柳先生的今生,天纵大才,沦为农夫,似乎太过屈才,可是人家东坡先生,开荒种田,种菜养猪,研究美食,实践烹饪,那是幸福得不亦乐乎。甚至被贬到琼崖海岛之后,岛上无医无药,他却说很庆幸自己不会被医师之手误丧生命。就是这样知足乐观的苏轼,怎么能不幸福?

他有仁爱之心。对家人,对朋友,甚至对不相识的村夫野老,他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他与他们纵谈政治,他敢说真话,所以屡遭奸人暗算,屡屡被贬,但初心不改;他与他们探讨农事,探讨美食家居,虚心学习不分地位身份。他上书某地太守痛斥当地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并且自己成立一个救儿会,募捐救助贫困的孕妇,他自己每年捐出10缗钱。要知道,这是屡屡被贬,屡屡在生死夹缝中生存的贫困的东坡所为,更是让人钦佩!如此忘我的仁爱的苏东坡,怎么能不幸福?

他有真实之心。王安石变法的表面繁荣,他能够洞悉其中弊端,真实陈言,从未想过去阿谀、去妥协、去委曲求全。甚至屡屡被贬,他还敢直言上书,还敢和皇帝和皇帝支持的王安石宰相唱反调,这种真实,即使已经多次被当权者视为洪水猛兽,被一贬再贬,他仍真实表达自己,从不保留。王安石阵营中的佞臣进谗言,说他阻止新法的深入人心,他因此被贬,却都不屑置辩,收拾东西,到被贬的所在赴任。这样真实活着真实做人的苏东坡,怎么能不幸福?

他有诗歌之心。这是他的初心,这是他达观幸福的根本。即使是因写诗而锒铛入狱,被释放后,依旧积习难改,继续写诗。他的诗和他的人生一般,佛家、儒家、道家与诗于一体;哲学、玄学与诗于一体;绘画、音乐、瑜伽与诗于一体。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诗心的苏东坡,他的精神始终凌驾于肉体之上,怎能不幸福?

晨起读苏东坡,读他的乐观豁达真实做人;夜读苏东坡,读他的勤奋为学为文为人。他是幸福的,这幸福与时间与环境无关,这是人性的光辉折射出来的真正的幸福。

乐天达观、随遇而安、有时又有些激烈和固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恬淡安适、遵从自己的内心。这也许正是林语堂所推崇的,这也许是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能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篇40:苏东坡传读后感

最早喜欢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诗文,看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后,为东坡完美的人格所倾倒,肃然起敬的同时又生爱慕之心,胸中涌动着一种激情,似奔腾汹涌的长江之水,继而化作一股向前的力量,启迪我的心灵,激励我奋发向上,这就是东坡千古不变的精神魅力吧!

苏东坡伟大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完美的人格正源于他豁达乐观的积极人生态度。

他有一颗仁爱的赤子之心,对妻子东坡柔情似水,“……不思量,自难忘。”缠绵凄婉,至死不渝的真情,让人动容,“惟有泪千行”。他和子由更是手足情深,两人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高歌,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弟弟的无尽思念,令所有写月的诗篇顿时黯然。

不仅对家人,东坡对朋友对百姓也是至真至诚,仁爱有加,甚至对他的政敌都能以直抱怨。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大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乐一直陪伴他。

东坡一生沉浮宦海,饱经忧患的拂逆,却仍保持天真淳朴,终生不渝。因为他生性倔强,又过于心直口快,加之才华过人,就得罪了许多奸佞小人,小人的龌龊就是见不得美好,诽谤诬陷永远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于是东坡屡遭贬谪、流放,甚至逮捕入,狱险些丧命。面对所有磨难,他仍不忧不惧,泰然处之。因为他身上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以无所畏惧。

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东坡种稻、植桑、种菜、养蚕,自给自足,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却也怡然自得。“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艳阳!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诗意的生活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这就是苏东坡,官身不由己,却能随遇而安,不怨天不由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好一个东坡,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东坡的潇洒源于他心灵识见中儒释道混合的人生观。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他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乐天知命,执着人生。他高举儒家的大旗积极入世,实践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不管在朝廷在地方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救济饥馑、建立医院等等,“虽千万人吾往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深得百姓爱戴。

身处乱世,他是无畏的勇者,犹如政坛风暴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他挺身而斗,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东坡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他的谋国之忠,他的至刚大勇怎能不让人敬佩!

捧读《苏东坡传》,心中涌动着万顷波涛,无法释怀,为东坡的情,也为他的才,这也正是林语堂想告诉我们的。

苏东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上天为什么会如此眷顾他,赋予他那么多的才情,好生让人艳羡。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天才,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春鸟秋虫之声”,信手拈来皆入诗文,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读来给人快乐,难怪宋神宗看他的文章举箸不食,赞叹不已。

跨越千年,苏东坡的诗文依旧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气磅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飘渺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于哲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气势恢弘;“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秀飘逸;“一蓑烟雨任平生”豪放豁达······他的诗文精彩绝伦,千变万化,绝不雷同,万般风情他都能驾驭自如。读他的诗文或热血沸腾,或黯然神伤,或忍俊不禁,永远都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苏东坡的胸中仿佛蕴藏着浩荡不绝的波涛,层峦叠嶂的峰岩,就如他自己所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苏东坡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可他的精神岂止影响千年。于我而言,他是谈笑风生的长者,他是学识渊博的老师,他是爱开玩笑的朋友,他是一个大写的人,永远顶天立地!

篇41:苏东坡传读后感

这些天,看完了林语堂为苏东坡写的传记。在看这本书之前,一直在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中自始至终笼罩着的对旧上海昔日繁华的怀旧气息以及王安忆略显晦涩冗长的叙述笔调,确实有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再翻开这本《苏东坡传》,不得不说确实是让人有眼前一亮,心旷神怡之感。

这本传记是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成,又由张振玉翻译成中文的。一个中国作家写的东西却要由别人来把它翻译成中文,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不过好在译者很用心,也很有功底,使得整本书的语言十分的精致典雅,基本上没有英文翻译成中文的那种隔的感觉,甚至很有些像林语堂自己的行文风格。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实在是非常喜欢,因为它记述的是苏东坡这样一位如此可爱的大文豪的生平经历。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又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想,正是因为这份喜欢和了解,使得整本书充斥着一股热情和张力。林语堂带着对苏东坡的喜欢、崇拜、理解、佩服,甚至是惺惺相惜来写他,在叙述苏东坡的生平经历的同时又不忘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见解。这是两颗相似的心灵之间的碰撞,因此下笔成文就必然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我觉得,正是这份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激情、潇洒和自信构成了这本传记的灵魂之所在。它也许不像其他的传记那么的注重叙述的脉络和条理,而更多的是随性所至地叙述苏东坡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也许看上去有些散漫,但正是在这份散漫与洒脱不羁之中,我看到了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与豪情诗人苏东坡的心灵契合,它深深地感染了我。

翻开这本传记,我满眼看到的都是苏东坡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林语堂说他自从当官之后就没有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超过三年。他从家乡四川眉州出发,到开封,到凤翔,到杭州,到徐州,到密州,到黄州,到惠州,甚至还以六十一岁高龄被贬谪到当时尚属域外的海南,他的足迹由北至南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而这些却都是身不由己的。宋朝的官吏任命制度使得他在一个地方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而众群小的嫉妒毁谤又使他终生都笼罩在朋党之争的阴影里,遭致一贬再贬。所以林语堂说,中国的读书人如果能有其他的事做,最好就不要做官。然而苏东坡的魅力之处就在于,他似乎总能以他的达观知命、乐观豁达来化解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巨大灾难的事情。他在黄州亲自躬耕,为衣食钱财而精打细算,完全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写出了前后赤壁赋、《浪淘沙·赤壁怀古》这些足以光耀千古的美文。他在海南食粮不继,与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他却在杂记中兴致勃勃地记载“食阳光止饿”的办法。他自己制墨,自己酿酒,自己采药,自己造房子,闲来无事时去附近的寺院转转,与高僧仙道聊聊,晚上与朝云一起研习瑜伽之术。他充分利用每一天,让人感觉这似乎完全不像是在遭受贬谪。曾经我的一位老师说苏东坡是一个最善于从日常生活之中发现诗意、发现美的人。林语堂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兼具蟒蛇的智慧与鸽子的温柔的天地间的凤毛麟角,是在一提起他时,就能引起中国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人。秦观的诗说得最好“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这“天真”二字真是道尽了苏东坡人格的最大魅力之所在。我看着他的传记,突然想到,世间竟有像他这样才华和人格都接近完美的人,而这样的人竟然就是我们一千年前的先祖,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璨若星斗的诗句以及那么多风趣优雅的逸闻趣事,可以供我们细细品味咂摸,我想我们真是太幸运了!我想起了一句话“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用它来形容苏东坡当是再恰当不过了!

书中另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就是苏东坡和弟弟子由的手足情。长期以来我一直非常遗憾,鲁迅和周作人这样一对本来可以传为文坛贤昆仲佳话的兄弟最后却分道扬镳。我一直在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对兄弟或姐妹,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彼此理解并引为知己;他们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工作上相互帮助,一起走完漫漫人生路,以他们的手足之情温暖和照耀整个文坛的呢?而现在,我找到了,苏东坡和苏子由,这两兄弟,我每次看到书中提起他们俩时,总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这样的知己又正好是自己的手足同胞,这是人生何等的幸事呀!书中多次写到了兄弟二人分别时的场景。苏东坡前往凤翔任通判,他们生平第一次分手时。子由送行四十里才肯离开;东坡则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望见,才赶程前进。他在诗中写道“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多雨何时听萧瑟。知君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这种“风雨同床”的约定我现在读来仍然觉得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他们二人经常写诗互相唱和,而巧的是,每回苏东坡只要想起子由,他总能写出最好的诗来,他那首为怀念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真是写尽了千古中秋之作。苏东坡曾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我读到这句诗时,真是有落泪的冲动,那种在茫茫人海之中却只有一个亲人相依为命,相知相守的感觉,是心酸,更是温暖吧。

另外,我非常喜欢林语堂写的苏东坡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眉州,以及后来任杭州太守的那几段,很有一种优雅、恬淡、明媚、舒适的小城镇生活的味道。也许是因为林语堂面对的是美国的读者吧,为了更便于理解和接受,他在写这本书时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花了较多笔墨不急不缓地描绘了北宋年间眉州城、开封城、杭州城的街道布局、城市设施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情况,于散漫悠闲的文字中,很有一些诗意的味道。林语堂一定是很喜欢杭州吧,我觉得他关于苏东坡在杭州的两段写得尤其的好,杭州的如画风景、名妓高僧,以及苏东坡在此期间所建的工程,都仿佛近在眼前;那个年代里杭州的繁华绮丽、风情韵致,也是如在眼前,令人神往。

篇42: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的《苏轼传》,此前听到的评价甚高。林语堂原书是用英文写就的,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算是比较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跟我们之前阅读过得国内学者的专业性书籍相比,这书都让我们中文读者感觉更加轻松有趣。林语堂给我们展现的苏东坡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东坡先生,不只是我们之前所了解到那些。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或者说成才的过程,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虽然这两人的名气不如他大,但是名气也不小。在这本书中让我更加了解了他们俩人,老苏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苏辙的性格与他哥哥不太一样,他的性格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场上得意些。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写到这里的时候林先生又拿了外国的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做比,他也承认了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林先生虽然对苏轼的才华为人特别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报复陈太守的那件事,不过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去怀疑苏轼的人格道德问题,这只是因为那时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为陈太守的不介意也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他为陈太守写的那篇墓志铭就是很好的反映。

除了这些林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他希望皈依宗教,写了他向往佛教,他修练瑜伽,炼丹药,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知道的,而东坡先生也不会因为这些而使他的魅力减弱丝毫。反而通过这些让我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可爱的东坡先生。

林语堂曾说过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他最敬佩的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这主要是通过他在宦海沉浮中所展示出的人生态度中来谈的。

文中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东坡在官场的几次沉浮,及所处的境遇,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弟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他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身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严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读《苏东坡传》时时都被这个伟大才情的伟大心灵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那个真实的可爱的苏东坡,这个林语堂最喜欢的诗人,也是我最喜爱的诗人,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篇43:苏东坡传读后感

中国人对苏东坡的喜爱程度,林语堂概括的最为精准,“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苏东坡传》,是一个才子为另一个才子所作的传记。可以说,苏东坡是林语堂的偶像,是林语堂的隔代知音,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欣赏、仰慕,最终凝结成了这部传记名著。《苏东坡传》以苏东坡成长轨迹为线索,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卷,考据严谨,事例翔实,语言生动幽默,仿若林语堂穿越了时空,隐身于苏东坡身侧,一一记录着他的言行起居、喜怒哀乐而成文。同时,这部中国古代名人传记的写法有别于他,林语堂有心把自己的偶像推介出国门,作品以英文写就,目标受众是西方读者,后由台湾学者张振玉译为中文,堪属名著名译,读时别有一番趣味。林语堂是了解苏东坡的,旅居海外之时,身边相伴的是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一天天的精神交流,一次次的心灵对话,神交已久,经典传记顺理成章一气呵成。苏东坡旷达、豪迈、洒脱,林语堂的笔调也是轻快的,即便是苏东坡跌至仕途低谷,传记的笔触也不曾灰暗。

苏东坡天赋才气。“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此语为当时杂记记述,由此可见东坡才气地位。苏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称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林语堂也道,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自肺腑的“真纯”,还在于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快乐上,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东坡创作时自得其乐,其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愉悦和欢乐 苏东坡处世旷达。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几遭贬谪,饱经忧患拂逆,均以坦荡荡之胸怀处之,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古今中外,与其相似之人可以说再难找到第二个。在贬谪期间,东坡仍开凿湖泊河道、治水筑堤,关心千里荒旱、流离饿殍。在政治上,他从不站队,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不移,所以他一生政坛坎坷不达也就不足诧异了。苏东坡处世“对事不对人”,他会因事发怒,却不会恨人,听闻自己的仕途克星章被贬谪的消息时,他写信对双方的亲戚黄实说:“子厚得雷,为之惊叹弥日。海康地虽远,无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太夫人也。”此种襟怀,正如他对子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苏东坡情深义重。东坡对生命中的四位女性用情至深。初恋系其堂妹,慈孝温文,因二人同姓联姻无望,至晚年流放在外,听闻堂妹逝世,东坡“心如刀割”;流放归来途经堂妹坟茔所在,虽身染重病仍挣扎到坟前致祭,第二天,尚面壁而卧抽搐哭泣。发妻王弗聪明能干,务实际、明利害,有知人之明,东坡事事多听从妻子,可惜王弗二十六岁病逝,妻死后十周年,东坡作词《江城子》悼念,其词凄艳感人:……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妻亡三年多后,东坡续弦王闰之,闰之系王弗堂妹,秉性柔和,遇事顺随,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东坡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闰之死,东坡亲写祭文,十年后,子由将她与东坡合葬。东坡贬谪黄州期间,收朝云为妾,朝云聪明活泼有生气,是东坡的红颜知己,据传,东坡曾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有说“一肚子墨水”,有说“一肚子漂亮诗文”,东坡都摇头说“不是”,最后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东坡对弟弟子由的深情也非比寻常,在宦海浮沉的顺逆荣枯过程中兄弟手足情深,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因为子由,苏东坡写出了那首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苏东坡幽默达观。东坡一生穷达多变,却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自谓陶潜是其前身,与自然浑融一体,宁静满足。被贬黄州期间,曾于雪堂墙上门上写下“警言”: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后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却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最能体现其达观人生哲学的,应是他贬谪到海南的日记: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蚁抱草叶求活。已而水干,遇他蚁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见尔!”小蚁岂知瞬间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

人生的况味,总能在某篇东坡诗文中寻就。传言苏东坡是文曲星转世,每当仰望星空,我都愿意相信星宿也有轮回,譬如东坡爱好陶潜诗,林语堂直言偏爱苏东坡,他们所偏爱的都是他们隔代的知己,是文曲星一次次的转世为人,如今离世经年的大文豪们已化身天幕上的星辰,调皮的注视着一代一代的后人,在他们作品的营养下,走出迷茫,走过彷徨,成就最好的自己。

篇44:苏东坡传读后感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

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篇45:苏东坡传读后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46: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我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江城子》一词,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即使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

篇47:苏东坡传读后感

有人用四句话概括了苏东坡先生的一生:“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想到了五个词语:勤奋、坚守、敬业、乐天、深情。

拖动文字阅读——勤奋·坚守·敬业·乐天·深情

勤奋

关于苏东坡的勤奋,我看了传记后,特意找了《西塘集耆旧续闻》(宋)陈鹄的“苏轼抄书”原文来看。文说:朱司农载上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去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 ”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 ”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

读毕,不无感叹!东坡先生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皆是大师。在散文方面, 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 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 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 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在绘画方面, 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这些和东坡先生的“勤奋”息息相关吧!

以古论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呢?终身学习,勤学不缀才能当好一名教师啊!

坚守

但凡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北宋后期政坛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党争——新党和旧党之争。新党以王安石为首,要改革,要变法。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保守,要持旧。而刚刚步入仕途的苏轼表示:“我不站队,我只看这事对老百姓好不好。”新党得势,推出青苗法等改革,急功冒进,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苏轼站出来说:“这样激进要不得,急易生乱……”新党就不舒服了,于是,苏轼就被不断贬谪流放。 旧党得势,便全盘否定改革,恢复旧制。看到苏轼以前被新党打压,旧党就以为苏轼是自己人,便让他青云直上,从八品升到正三品。哪知苏轼升官后反而站出来批评旧党:“改革虽有弊端,但也有很多益处,不能全盘否定。”旧党不舒服了,于是,苏轼又被不断贬谪流放。 从政40年,他竟被贬谪流放了33年。

苏轼本可以官拜宰相。但他坚守本心,他从不违心地阿附于任何一方,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你做得好,我就点赞;做得不好,我就拍砖。”王国维先生曾经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屈子、渊明、子美,即屈原、陶潜、杜甫。而这个子瞻,就是苏轼。

以古论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守呢?不忘初心,一切为了孩子才能当好一名教师啊!

敬业

看了《苏东坡传》,才发现他太敬业了!每到一个地方任职,他都活得像雷锋。流放杭州,他疏浚西湖,修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流放惠州,他改善民生,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流放黄州,他大兴慈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孤儿院。……真可谓“苏轼流放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细究原因,原来苏东坡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他有句名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苏东坡实在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公仆!

以古论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敬业呢?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才能当好一名教师啊!

乐天

62岁时,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儋州。当时的海南,是彻彻底底的蛮荒之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流放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苏东坡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没有好吃的东西,他就开发了牡蛎。《清暑笔谈·东坡海南食蚝》里写道:“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没有朋友陪我玩,那我就自己找乐子。怎么找?他居然办起学堂,教起了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在流放岁月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苏东坡就是这么乐天。我终于理解了罗曼·罗兰说的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以古论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乐天呢?童心不泯,心中充满爱才能当好一名教师啊!

深情

东坡先生的一生对很多人、事、物用情很深。比如他对书画艺术的一往情深。我们现在能看到他留给我们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比如他对美食的一往情深,东坡被贬黄州时,写过一篇《猪肉颂》,其实就是“东坡肉”的烹饪方法,他一生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等几十道著名菜肴。比如他对家人和妻子的一往情深,那阙《江城子》……不思量,自难忘……再比如他对如画江山的一往情深,被贬黄州,穷得吃不起饭了,但依然穷中作乐,四处寻山玩水。那天晚上,月光皎洁,他约了几个朋友就去游览赤壁。泛舟江上,想起赤壁之战场景,便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还有那篇宋词中的千古绝唱《念奴娇》……

以古论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满怀深情呢?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活得美,活得有意思。满怀深情的人生不容将就,即便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也要尽可能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才能当好一名教师啊!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制造快乐的能力来自于三个方面: 放下过去的能力、面对现实的能力和享受当下的能力。在这三方面,苏东坡都是绝顶高手,所以苏东坡成了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他是一位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伟大生活家。苏东坡之于我们的意义,是他对生命经验深度和广度的开拓,是他对日常生活永不衰减的热情和想象力。让我们一起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拥抱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与大家共勉!

篇48:苏东坡传读后感

人到中年的时候读传记,很容易就把自己读沧桑了。但是读苏东坡的传记,沧桑总是被乐观豁达暖暖地包裹起来。

至真至纯

东坡是个掉落人间的小太阳。他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不是空谈,他走遍了全中国各种荒凉的地方,见惯了世态冷暖后,还是这个苏东坡。

他是传奇。生前,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是时朝廷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生后,徽宗相信苏东坡的灵魂在玉皇大帝驾前为文曲星,皇家下令搜集苏东坡的手稿,悬价每一篇赏制钱五万文。时人制墨谎称东坡之名,竟能发财。东坡题扇,扇子竟然大麦。为什么呢?尤其是现在偶像娱乐化,偶像稀缺的年代,令人觉得匪夷所思。

他勤奋好学。他的读书方式是将一本书逐字抄写,后来写文章旁征博引,甚至故意编造典故,竟然有人信以为真。

他是百姓之友,因为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他的至交是诗僧、无名的道士,还有比他更贫穷的人。他也喜爱官宦的荣耀,可是每当他混迹人群之中而无人认识他时,他却最为快乐。他替百姓说话,他说眉州之民难治,非难治也,州官不知如何治之耳。他说:盖有公为奸慝,神不敢于彼示其威灵,而乃加怒于一卒,无乃不可乎?

他至情至性。子由很穷,住的房子又小又矮。东坡常常对弟弟的高大取笑,他写了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东坡一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不能和弟弟长久欢聚,不能和家人固定一个居所。

他执着不妥协。为死人写墓志铭是当时文人极难避免之社交应酬。在这一方面,苏东坡自己应有极严格的规定,而且确实做到了。他绝不写一篇此种文章,即使王公贵人相求,也是不写。在他一生之中,他只写了七篇墓志铭,皆有特别的理由,他的确有话要说才写的。

至情至性

他既钻的进去又走的出来。他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苏东坡过去一直不断上书论税政,论征兵法,请皇帝废止所得税。他建议朝廷下令所有欠官债者分十期归还,以半年为一期,甚至盼望皇帝念及债务人已付过不少利息,慈悲为怀,凡四等以下贫民的债务,全予豁免。下个月,青苗贷款法才全予废除,但赤贫者之债务宽免之议,直到六年后,经苏东坡力请,朝廷方予接受。军士对考生呼喊,如对一群新兵,有几个考生被发现挟带作弊而被驱出大殿,警卫军士大声喊叫,声势逼人。当时混乱不堪,军士之恢复秩序,犹如平定暴乱。军士的蛮横无礼,是对士子斯文的侮辱。苏东坡立刻连上二表,将两个军士斥退。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杭州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被贬到黄州之后,他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东坡就在浓荫之中,消磨长夏,并寻找干而平滑的竹箨,供太太做鞋的衬里之用。他写下:会当作塘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此后,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文字是苏东坡的天堂,也是他的地狱。他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他因因文字诽谤王安石变革而入狱,因写诗文自辩得以出狱,但是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一首诗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此后,真的下笔入神。老臣文彦博,年已八十三岁,但仍活跃,为他送行,劝他不要再写诗。那时苏东坡已经上马,他大笑说:“我若写诗,我知道会有好多人准备作注疏呢。”东坡写寓言自嘲:梦至水晶宫,写完诗,各水中精灵都围着看。虾兵蟹将莫不赞美连声。鳖相公当时也在。他迈步走出,向龙王指出东坡诗内有一个字,是龙王的名字,应当避圣讳。龙王一听,对苏东坡大怒。苏东坡退而叹曰:“到处被鳖相公厮坏!”

苏东坡的悲哀是:害怕死亡,但却敢在两年之中,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朔党、洛党的人物。当然他也成了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肉中刺!苏东坡不去,此等人不能再起。相对比的是苏东坡弟弟则沉默寡言,稳重可靠,仕途也相对顺畅平稳。

中年时看传记,往往对这些句子印象深刻:1.在任何政治斗争中,正人君子必败,而小人必占上风,因为正人君子为道义而争,而小人则为权力而争,结果双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坏人得权。2.朝政是在无以名之的第三流人才的掌握中,这类人是唯利是图随风转舵,既无所谓东,也无所谓西。3.君子如麟凤,难求而不易留养;小人则“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千万”。

看完苏东坡后,总想对自己人生有什么启迪:世界很坏,你我应在可以做什么的时候做一点点,更多的应当保持我心的快乐和自在。

篇49: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篇50: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必须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因为“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这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篇51:苏东坡传读后感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篇52:苏东坡传读后感

东坡是一个拥有超天禀赋的古代人,却也是拥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既可以当诗人,也可以当学者,他可以去研究医药学,也可以去练瑜伽,他可以去当工程师,也可以当酿酒师,他的墨竹影响至今,他待人平和,主张人人平等。

在书中苏东坡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笔买祸,可偏偏他还改不掉这个毛病,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只要他灵感涌现,随手一写便是一句佳句,也是惹事的祸端,或许这个与他爱管闲事和直言的特点,不将心中的那点儿话说出来,如蝇在口,不吐不快,在惹祸后总有人在帮他,虽然他的“毛病”有人讨厌,但也有人喜欢,其中给他最大的帮助的出去他的同党和家人外,也就是历代太后了,她们都很赏识苏东坡的才能,确实,苏东坡这个人如果放在当今,那就是“全能型人才。

虽然这本书主讲苏东坡,但也揭露了当代朝廷的混乱,小人在背后使阴招,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人,你争我夺,或许有人是真的在为人民所着想,但可以肯定的是苏东坡,他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百姓,他为人民斗庸官,为人民抗暴,即使他被捕被贬也总要参上一脚,可他却不恨那些背后操作的小人,因为他懂得恨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和人才能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可以如此的对外。

书中最没有想到的人是王安石,或许以前听到过王安石变法,但在了解后也是大吃一惊。王安石这个怪人,思想任凭都是异乎寻常,他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他不在乎外表的东西,只是在发展他的精神世界,他也是勤奋的人。王安石的奇怪习惯,是否矫揉造作,无法断言,但每逢一个人对某一事做的过度,总会引起人的怀疑。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文学上的巨人,但在政治的变法上,王安石走的是个极端,他为了自己的变法巧为掩饰,使神宗不明真相,他的变法确实竖家富了,把百姓榨得连衣服都没有了,能不富么?在后代的学者中也对王安石起了争议,西方认为他的观念基本上符合现代的社会主义。但不得不说,王安石是一个疯狂的狂想家。

苏东坡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弟子说的,所以苏东坡其实过得挺快乐的,这句话展现了苏东坡的大肚量,容纳百川,博爱宽厚,他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他提纯人类的文化基因,它向我们展示人的精神可以喷发到怎样的高度广度。

他所建筑的建筑,先无一不是风景名地,他所练习的瑜伽,无不可以说他是始祖人,他虽遭流放,但依然可以活得快活。在临终之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篇53: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篇54: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读它期间我也翻阅了另一本畅销书,叫《我循着火光来》,私以为这本书没有什么营养,徒夸一个看起来很有内涵的名字,而其内容,啧啧啧。全书由数个小故事组成,我读了两个,都是莫名其妙收尾,没有任何交代,传递的也是很边缘的价值观,看了两个故事后,实在看不下去果断弃了。反过来,读《苏》,反差明显,语言简洁干练、字字珠玑,每一个字我都不愿意错过,而读完也收获颇丰,不管是苏东坡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是他坚持原则的倔强性格,都让人回味无穷。

苏东坡可以说是人人称道的偶像级人物,无论生前还是生后,他都拥有一大批粉丝。以前对他的认识仅停留在他面对流放的困境依然能笑对生活,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让人感叹他的烂漫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读完这本书,对他的认识更加立体了。他确实是个可爱、值得爱的人。

聊他之前,想先说一下王安石,苏轼多舛的一生和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和之后的党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两个极端,有绝大多数人对他深恶痛绝,认为北宋最后的灭亡是因为他一意孤行施行变法导致,也有一些人极其赞赏王安石和他的变法内容,认为他的思想很超前,值得学习和借鉴。

为了搞清楚王安石变法,我去看了一些学者的讲解,包括其为人,我也专门做了了解。最后得出的结论大致是这样:王安石是个自我约束力极强的人,他一生艰苦朴素,对待婚姻专一,坚决执行一夫一妻制,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做到的,苏轼还收了王朝云呢,所以可见他对自己有很严苛的要求以及很清醒的认识,不随便放纵自己。有个故事说他的老婆曾经给他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小妾,他看到后大为吃惊问她为什么要过来,那女子说是因为自己丈夫原本是将军,后来落魄了,家中穷苦,就把她卖了,王安石知道后跟她说,你回家吧,钱我也不要了,送给你们补贴家用,并且把女子丈夫叫来告诉他,生活再贫困也不能随便卖掉妻子。

王安石不仅生活上节俭,对待工作也是淡泊名利,在他青年甚至壮年时期,曾多次拒绝中央抛来的橄榄枝,他说自己要在地方做实事做大事要为民造福,他不愿意去机关坐办公室。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其实他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寻常人做不到的他却做到了,并且坚持了一辈子。

王安石坚持原则,但是却又有一点偏激,他好像有点不懂变通。主要体现在他在开展变法时不允许任何反对的声音出现,不管有无道理,谁反对就贬谁。到后期演变成剧烈的政治斗争和党派之争。他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他想解决国家财政空虚的问题想为百姓解决困难,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变法效果和预想的大相径庭,民不聊生,在青苗法的压迫下,百姓居无定所,苦不堪言。可是王安石纵使知道这些情况也不立即解决,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为了保住皇帝的信任不惜粉饰太平,让皇帝以为百姓在新法下过得很幸福。这样无疑使情况愈演愈烈。

后人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喜欢嘲讽、抹黑他,其实我倒挺心疼,这个人,他的内心其实也是很高洁的,他有自己的坚持,可是因为变法失败背负千古罪名。人就是这样,你成功了,不管你说了多么不羁的话别人都会觉得你是真性情、很可爱,但是一旦你失败了,你做过的事,甚至是好的品质都会成为你孬的凭证。

其实我觉得,读历史,看古人时,是不是应该宽容一点。拿王安石说,毕竟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事与愿违而已,不要把他的节俭说成不体面。要说体面,谁的灵魂能百分百体面?王安石一生一夫一妻,试问换作你在当时,是否可以做到?比起故意不让孩子出来上学导致之后两届皇帝都是文盲的明朝万历皇帝,我觉得王安石可爱多了。

王安石这个人说完,说一下他变法的内容。他变法里最有名的:青苗法。青苗法的本质就是现在的银行贷款,具体来说是农业贷款。其实,这种经济头脑和改革的想法真的很超前,我觉得他确实很聪明,可惜他没能成功,原因应该是当时社会客观环境没能和这种理想状态很好的匹配以及发现问题没能及时解决而是被掩盖导致的。话说回来,变革或者新事物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很好的效果,肯定是问题频发,但是只要努力去解决,只要给足时间,相信总会有制度成熟、走入正轨、渐入佳境的一天。

然而,很显然,王安石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条件去慢慢调整。他面对的不仅是朝堂群臣的反对,更是封建社会长久以来腐败扎根的政治官僚体系。要成功,谈何容易。

说王安石竟然用了这么大篇幅,哈。说他还是想和苏轼比较。王安石其人如上,那么苏轼到底是怎样性格的人捏。

篇55: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篇56:苏东坡传读后感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但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理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己也是个争议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但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篇57:苏东坡传读后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

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58: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此刻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必须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篇59:苏东坡传读后感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篇60:苏东坡传读后感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著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阅读本身是快乐的。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篇61: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但只对苏东坡生平、才情多一些了解——便知林语堂先生上述所言非虚。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者少矣。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其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其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其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其不畏权贵,每每对之戏谑不已;其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篇62: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篇63: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篇64:苏东坡传读后感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祐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诬陷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祐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篇65:苏东坡传读后感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篇66: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主要讲:苏东坡从小聪明,21岁就中了进士。他写的诗一向乐观旷达,就连皇上看了,也惊得忘记吃饭。可是,就因为苏东坡的诗好,受到了他人的诬陷,被关进了大牢。幸好他命大,在皇上举办大型活动时被放了出来。之后苏东坡被分别贬到密州、徐州、黄州、常州等地区做官,一声历经了无数风雨,可苏东坡还是乐观、旷达对待。至今,苏东坡这个名字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有一次,苏东坡被关进大牢后,他告诉儿子:以后送饭时,有菜有肉是没事,如果送鱼,就是要砍头了。有一次,儿子有事,让一位朋友给苏东坡送饭。却忘记告诉朋友别送鱼。朋友为了让苏东坡吃好点,送了一条鱼。苏东坡一看,以为要砍头了。可他也没有惊吓无比。还是一副乐观的心态。这一点我很佩服他。遇到什么事都有平静的心态。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可我和他是反的。我一遇到大事,就会发火、着急。不知怎么办才好。所以,我想学习苏东坡的乐观旷达。

想变得乐观旷达,就要做对比。有一次,放长假时,作业特别多,我担心写不完,一回来就生气,发火,不想写作业。结果,开学的头一天才把作业写完。可是,如果乐观旷达,作业多我也不怕。我回到家马上写作业,一天尽力而为,能写多少写多少,开学总能写完。这样,心里又高兴,又能快快写完作业。多好呀!所以,我要变成乐观旷达的人。

其实,我现在已经开始心如所想了。比如说:当《青鸟》童话剧导演很难。但我还是坚持走了下来,也没一句怨言。我为我的进步鼓掌。

我希望我以后能更加变得乐观和旷达。苏东坡这个名字我一生也不会忘。他的人品、道德、思想令我佩服。

篇67: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的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名动天下的苏堤,甚至人人喜欢的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地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整个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全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东坡的喜爱和崇敬,但对王安石的贬低或许过分了点,王安石的人品和才华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书中对王安石变法贬到一无是处,这个还是需要论证的。

总之,这本出自语言大师之手的传记的确不同于其他传记作品,除倾注了作者太多情感,文字平实刘畅,真切自然,读来欲罢不能!

感觉稍微遗憾的是若能把东坡的经典作品柔和到他的不同经历中就更好了,当然其中也引用了很多,但多是不为人所熟知的。这只能怪自己见识少了。

篇68:苏东坡传读后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题西林壁》,我从小就能朗朗上口地背出来。而作者苏轼,也名不虚传。从《饮湖上初晴后》到《惠崇春江晚景》,从《念奴娇 赤壁怀古》到《水调歌头》,人人无不熟知。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轼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精通各个领域。他是诗人、词人,写过数千篇诗词;他是书法家,于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是美食家,发明了流传至今都赞不绝口的东坡肉、东坡鱼;他还是艺术时尚家,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是奇人,他也是神人。

我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但却对他诗词特别感兴趣。

还记得从小就背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在他官场失利时所做。但是这首诗给人的意境没有任何的抑郁,它表现了虽然表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何人不曾面对过离别,何人不曾面对过伤心。然而有人从此一阵不起,有人却乐观向上,创造出了“不可能”的奇迹。苏轼,虽然被一贬再贬,却在此时创造了他诗词辉煌的最高峰。他因第一任妻子去世,伤心万分,多年后写下感动千古的《江城子》。他的种种遭遇也炼成了他豪放千古的诗,炼出了他乐观的精神,炼就了他亘古不变的痴迷!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自嘲诗是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时所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短短24个,却包含了作者多少年来的情感!我不禁对他有敬意几分。

他,就是那个豪放的诗人,他成就了词的豪放派。他就是那个奇人——苏轼。

篇69: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我懵懂的记忆里,苏东坡也许就是一个写词的文人,我一直认为它和李白杜甫一样,就是一群只会创作诗词的人。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算真真正正地懂了苏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的名人,不仅是因为苏东坡卓越的才华或是动人的诗赋,而是他高尚的人格,一个品行败坏的人是不会成为名人的。就像著名的奸臣秦桧,写得一手好字,开创了瘦金体,也很有才华,因为道德败坏而被世人唾骂。

苏东坡讲究仁爱,对于世间饱受折磨的劳苦大众的十分有同情心,他在《杨村开运盐河雨中督义》一词中就表现出对人民的艰难和悲苦的一种自责感。所以他竭尽自己一切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有时由于被贬,自己所担任的官职太小,而力不从心,此时的他就会产生一种羞愧感。这种感情在当时腐败的帝王朝是多么可贵啊!

苏东坡是个重情多义的人,他结交了很多益友,也认识当时的很多名人。 卓契 就是起中的一个,他曾经因为一个承诺,千里迢迢徒步去惠州看苏东坡,当时从苏州到惠州就像从天涯到海角,而卓契 一路化缘,风餐露宿 ,来到了苏东坡的面前,使苏东坡大惊。就是因为苏东坡的重情义,才使他结交了这个叫卓契的和尚。苏东坡的重情义还不仅于此,大家一定听说过苏东坡写的 《水调歌头》吧!这首词正是苏东坡写给他多年未见的弟弟的,这首词便流传的现在还这么有名。苏东坡的重情多义还体现在他对自己妻子的感情忠实。在苏东坡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苏东坡一直伤心至极,十分想念她的妻子,于是他在她妻子死后十年内为她种了三万棵雪松,以表对她的思念之情。他还在他的妻子死后的十年写了一首《江城子?记梦》感动了无数的世人。

苏东坡还是一个乐观之人。他做官多次被贬但他丝毫不放弃自我,无论到哪里,他都会发现那里的美好,对人生充满信心。

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几乎拥有所有优点的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需要学习他经典的诗词,更要学习他伟大的人格和品行。

篇70:苏东坡传读后感

断断续续的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啃完,也终于让宋词的一位大家深深的引入自己的脑海中。他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亲民的才子,廉洁的官员,还是一个让人担心的朋友。

苏轼优点多,文学上的,做官上的,生活各方面的,同时缺点很明显,就是朝云索道破的满肚子不合时宜。那么苏轼这个人,已经活生生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独特的个人气质令我这个后生不知道多少年的晚辈折服。对于苏东坡,我觉得国士无双来形容他,既恰如其分,又不粉饰过多。

说他是国士,毕竟他在北宋为官,而且担任过吏部、兵部、礼部的尚书过。当官便是要为百姓谋福祉,他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却终究差了一口气。王安石变法造成的民不聊生,人竟相食,牢狱满盈等现象,他花了一辈子时间去纠正,但终归失败。有悔么?他有悔,悔的是自己治下的百姓在丰收之年竟然会欠粮入狱,悔的是谏书十几封中央却对新法弊端无动于衷。可是他是苏轼,悔恨不可能阻碍的了他,相反,他所任官之处,无不轻税,无不修建公共设施。这是以一己绵薄之力,去挽救颓唐的大宋一分。

说他是无双。在此我特别想举几个例子,几个让所有中国读书人听了都会发自内心的畅然一笑的故事。一是:

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法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现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这类文字,苏东坡写来轻而易举。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姓洪,接他的职位。他对自己的文才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

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二是:有些低级军官看见苏东坡惩治腐败的军官,前去密告上级。苏东坡告诉他们说:”这个你们不要管,这是我分内之事。若许下级官兵控告上级官长,军纪岂不荡然无存。于是他也将此告密者一并惩处。

其他方面,不必我这后生多赘述,苏词一读就了然。

读完苏东坡传,核心是想到信念对人的重要性。苏轼的信念是儒家的礼、道家的道、佛家的释。正是因为他有这种心境,所以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恨王安石么,不,恨的是王安石的顽固以及盲目。

恨吕惠卿么,不,恨的事这般小人的无理取闹。

淡泊的国士无双。

篇71:苏东坡传读后感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了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如果说,这一首家喻户晓的《江城子 记梦》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苏轼,那么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极深的,而他笔下的东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看到了那个文学伟人的跌宕起伏。

现在人们评价一个人,第一个看的已并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苏东坡的美名能够流传至今,自然也与他的人格魅力无不关系。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作者概括他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家,一个新派画家,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一个酿酒的实验者,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瑜伽术修炼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士大夫,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饮酒成癖者,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下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远不是这几个词能够概括的。林语堂老先生也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却又“望尘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那应该是充满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你有没有浩然之气,就决定了你有没有成就,他会在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的。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牌》中说的:“浩然之气,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顾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总共读了两个星期,每每沉浸其中,我就好像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方,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奇怪的是,我一直没有完整的想象出过苏东坡的相貌,只有一个高大的背影。或许是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那才是万古不朽的。

篇72: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是我喜爱的诗人,林语堂先生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文人,所以见到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当然手不释卷一遍两遍。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传记,是了解东坡先生,了解宋代历史,了解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及王安石变法的一本好书。

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他曾在1940年和1950年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一贯热情地把中华文化的智慧、哲学和美介绍给全世界的人。先生自称有“西洋人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他最重要的代表作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如《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中国文化精神》等,还把一些古人的著作如《浮生六记》《幽梦影》《板桥家书》等翻译成英文。

《苏东坡传》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用英文写成、在美国出版的,他旁征博引、融汇贯通、文采飞扬。既尊重事实,又兼具轻松愉快的文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畅快。丰富的史料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看到一个在显达时兼济百姓疾苦,失意时享受生活之乐的苏东坡。在叙述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审美观以至于生活哲学等给予了充分地讲解,史学、文学、文化价值很高。

在今天的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文化中,苏东坡已经成为旷达、智慧、洒脱的代名词,变成一个文化符号,林语堂先生说:“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而这本书深入他的生活,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他的成长与蜕变。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风平浪静,而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色调。在人生起落、宦海浮沉之中,可以看到苏东坡从青涩耿直到淡然随性的转变。同时,也看到了潇洒的父亲、慈祥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孝顺的儿子、忠厚的弟弟、真诚的朋友、以及偶尔相伴左右的高僧和道士。无论外面的世界有什么样的风雨,他与他身边的人,总能构成一幅温暖的生活图景。相比处在庙堂之高叱咤风云的人,隐于江湖之远或许是一件幸事。

有意思的是,林语堂先生与苏东坡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们都有一种自由达观、不拘于世的人生态度。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说:“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其次,他们都有诙谐幽默的个性。苏东坡在科举考试中自己杜撰了一段皋陶“三杀三宥”的典故。以严谨著称的主考官欧阳修(一说主考官之一梅尧臣)询问出处时,他竟一点儿不在意,引用孔融编故事讽刺曹操时说的戏言“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来化解。因“乌台诗案”被抓捕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死生,却还能临时编出杨朴的故事和一首诗来,把妻子哄得破涕为笑。而林语堂先生也有“幽默大师”的称号,甚至幽默这个词,就是他根据英文humor的发音和中文意思创造出来的。

第三,他们都是享受饮酒之乐但又不善饮的人。苏东坡说他不羡慕海量的人,自己喝完一杯就醉,也一样得其所哉。林语堂先生说:“我的酒量不过绍兴三杯,有时只喝了一杯啤酒便会觉得头脑昏昏然。”并曾在一本书中用一小节来描述喝酒的乐趣。

这种人生观的契合,就像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接,使林语堂先生成为最适合写苏东坡的人,也只有他能写出如此精彩的《东坡传》。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大师对大师惺惺相惜的一部作品。

《苏东坡传》不仅写人也记录了一些历史。因为东坡先生所处的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也是最动荡充满变革的时代。书中第七、八、九章主要讲王安石变法及其后续,是本书略有争议的部分。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写苏东坡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王安石的。苏东坡上疏指出过变法存在的客观问题;当他在地方任官时看到大量百姓受到新法的伤害,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自己遭受到“乌台诗案”;后来,又被改革派的一些小人几度迫害。所以,变法与苏东坡大半生的漂泊息息相关。对于王安石林语堂先生参考了非常广泛的历史资料和笔记,不是妄加抹黑或胡乱评论。

“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也许这就是他隐退以待时机如此之久的缘故。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他之所求,不是太平繁荣的国家,而是富强具有威力的国家,向南向北,都要开拓疆土。”

王安石的评价为什么有争议?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一般是以贬为主,认为他是一个有才华、有魄力、清正廉洁的政治家,但同时性格刚愎自用、执拗任性,导致他贬谪大量的正义直臣、任用宵小、破坏法律制度、间接导致了严重的党争、对北宋灭亡负有一定的责任。近代变法的领导人之一梁启超先生力挺王安石有两个原因:从满清到袁世凯再到段祺瑞政府,他一生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他以及那一代许多人的观念里,改革必是好的,反对改革必是坏的。在特定的时期,这种观点本没有对错,但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此外,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乃至“开明专制”的国家,他认为专制优于共和,因此崇尚王安石的铁血宰相作风。在梁启超变法失败的十年间,正值壮年的他把一腔无法施展的政治抱负写成《王安石传》以抒胸怀。有意思的是,又过了十年,梁启超看到欧洲当时混乱的现状以后,从反对传统转变为认同并宣扬传统。

话说回来,人很难做到“无心”,任何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己的善恶价值观与喜好。因此,我们要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这样才能以史为鉴,获得经验指导发展。林语堂先生喜爱苏东坡、不喜欢王安石,但并不妨碍他给予王安石基本公正的评价。

在《苏东坡传》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东坡先生的才华横溢,他“乐天派”的精神让人不禁亲近,而读其诗词能够感到自然本性的快乐。他在宦海沉浮中“大事不退缩,小事不推辞”,心怀百姓,身先士卒,救民水火。为民着想,安抚一颗颗失落的心……“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人若悟此,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回顾往昔,不悔付出,问心无愧,而今唯有,随遇而安,依然故我。

东坡先生一生的经历就是他本性的流露,又何怨?“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也许,这就是大师。

东坡先生如是,林语堂先生亦如是。

篇73:苏东坡传读后感

那是一阙词换一壶酒的朝代。多少风流雅士、绝色佳人,于宋朝的春风亭园,杏花酿酒,松针煎茶,即兴填词,岁序安然。

而正因苏东坡生于这个一首词可换一座城的朝代,他才可过的快乐,无所畏惧,似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却不得不说,他这一生,很是精彩。在烟尘飞扬的世间,犹记明月清风;在颠沛流离的境遇,学会随遇而安。他遭贬谪,被放逐,一生辗转流离,得意太少,失意太多。

苏东坡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他曾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虽无意仕途,却不能彻底做个散淡闲人。他的一生,一半江湖,一半山林,一半忙碌。他喜欢翠竹杨枝,却舍不下酒肉佳肴。他在浓郁中追求清淡,于深沉中品出清欢。而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许多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故事,也留下了他的诗词,更留下了他的悲欢离合。他在密州的烟雨丛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衰烟雨任平生”的况味。他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味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薄。他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红柳绿,吟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雅。

苏东坡,他于简洁的茅檐草舍,一壶清茶,几碟素菜,悟出了人生的境界与禅意。林语堂于书中曾曰: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这个他,当然是苏东坡。他的一生,堪称奇迹。

从凄美的“只恐夜深花睡去,股稍高烛照红妆”,到豪放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再到,洒脱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最后是哲思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一句句诗一首首词,承载着苏东坡的人生,起起落落。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是同代人,没有关系。书中曾云:“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因为我喜欢他。”如是,我爱他,爱他率真,爱他孤傲,爱他清廉,爱他风流。

林语堂于书后遂: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篇74:苏东坡传读后感

读完此书,又把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翻出来,再读了一遍,既是互相对照,看一些材料的一致性,也是对比两位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两本书中的主人公,让我百读不厌。

中国上的名人先贤多如星辰,我相信提到东坡先生,没有谁会否认,他是璀璨星空中极其耀眼的一颗,虽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品行无瑕,才华横溢,命运坎坷,却始终豁达乐观;他精通儒释道,是中国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典范:在儒家层面,他始终以“经世济人”为人生的信仰,无论身居庙堂之上,还是被贬江野一隅;在佛家层面,他极少执着世相,对人生的起伏跌宕抱以圆融通透的态度;在道家层面,他极其珍惜生命,凡事顺其自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待自己的理想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本色一以贯之,其人格魅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一、赤子之心

东坡先生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因“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的人生观是“人性本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待人处世的方式。他的一生交友无数,每至一地,很快就能从最初的陌生状态迅速结交到可心的朋友,有官员、诗人、画家、僧侣、农夫、村妇、商贾,而且很多人成为一生至交,在他被贬谪之时,仍然不远千里去探望他,或寄送礼物,或予以照顾。因他被牵连而贬谪,或改变一生命运的不计其数;他在海南时,有一个人为了去看望他,途中被盗贼所抢,急火攻心而死,读来令人动容。如果他不是一个坦诚、正直、热情、友爱的人,绝不可能吸引到这么多富有人情味的、关爱他的、敬重他的人们。而一个从骨子里对他人设防,甚至为了自己私利不惜损害别人利益的人,无法得到人世间的真情厚爱。

作为封建朝代的人,东坡先生自然有他的时代烙印:从未对君王有不臣之心,即使在晚年,哲宗皇帝当政后,东坡先生被当权的小人折磨得九死一生,仍然没有表现出抱怨和愤恨。而对于欣赏他的神宗皇帝逝世,他深感悲伤。出于报答神宗皇帝的感遇之恩,他才在被政敌群攻之时,顶住压力继续留在朝廷。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看重功名官爵不同,生性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东坡先生并不适合出仕为官,在政局里明争暗斗非他所长。老年的东坡先生亦深知政治险恶,更为向往自由自在的闲适生活,他在朝为官,非为名利,也不是为了争夺权力的控制,而是为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天下苍生“立心立命开太平”的责任感,这也正是儒家所重视的品格:即便千难万艰,仍然要为天下而奋斗不息!

东坡先生在朝为官时,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他认为自己的职责便是真实地向皇帝报告国情、民情,对于不恰当的政策必须予以指出和纠正,一心为民生着想,不管这样的做法是否让皇帝不喜、同伴不听、对手痛恨。说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可贵之处,其实不然。宋朝重文轻武,造成朝廷党争极其激烈,王安石和司马光之争尚还是因政见不同的争论,到了吕惠卿、王珪之流当权,则演变成为权力而争,政治风气已经很不对了。经历了宦海浮沉,元祐四年的东坡先生在群小围攻的艰难情况下,仍然不改初心,也没有放下国事转向党争和私人恩怨,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及非常强大的内心,才能坚持一辈子不动摇、不改变、不妥协。对比一下因《梦溪笔谈》为后人所熟知的沈括,就大不一样了。沈氏见风使舵,投机政治。当然,若是比起心狠手辣、背信弃义的吕惠卿,更显出东坡先生的浩然正气,这才是儒家推崇的品格。

东坡先生对百姓大众的怜恤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治理过多地,政绩斐然:密州抗蝗灾,徐州抗洪水,杭州兴水利,上书朝廷力陈法令之恶果,请求免除百姓的“官债”,呼吁维护民间信用,请求皇帝拔钱囤粮,以备灾后的饥荒,防控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读到元祐五年,东坡先生上表为江南欠收请求拔款一节,心里十分感慨。很多人深谙规则,在问题尚未酿成却已有迹象时,不采取任何措施去改善和控制,任由局势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方才去救火。如此,既可不操心,不担责,又可在救火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本事和辛劳。直到现代社会,这样的人依旧很多。而东坡先生认为结果已可预料,应在事前预防,好过事后补救,在当时的腐败官场里,他的责任感却像螳臂当车,无济于事,无人认可。另一方面,即便他无权无势,东坡先生心念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下文再述。

“赤子之心”的第五个表现,是心胸开阔,不计私人得失与恩怨,坦坦荡荡。当年王安石设计让谢景温诬陷东坡先生,使得东坡从京都外放。然而十年后,两人相见,却一笑泯恩仇,相言甚欢。王安石此时已被罢相八年,闲居金陵,若不是真心欣赏,以东坡先生爱憎分明的个性,不可能写出“从公已觉十年迟”的语句。另一个例子是章惇,他和东坡先生同场进士,年轻至中年前,两人关系亲密,在乌台诗案中,所有与东坡先生有往来的人皆被牵涉其中,人人自危时,章惇仗义为东坡先生辩护,不惜怒问当时的丞相王珪,极难也。但之后将东坡先生一路南贬,直到海南昌化,意欲置其于死地的人,也是章惇,让人感慨不已。然而世事难料,元符四年,东坡先生被召北归,政治形势对东坡先生有利时,章惇失势被贬至雷州。章惇之子深恐东坡先生重获权势之后,恨及章惇先前所为而以牙还牙,致信东坡先生为父求情,东坡先生回信,劝他不必在乎过去,自己更无报复之意。吃尽了苦头,尝遍了冷暖,看透了险恶,却能宽恕政敌,放下怨恨,以德报怨,唯有“见天下无一不好人”的至纯至净之心才可做到吧!

二、品行无瑕

浮浮沉沉数十年,两次入朝入官,两次被贬外放,政敌们攻击东坡先生的地方,只能从其诗文中找一些内容来牵强附会,“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说是对皇帝的不敬,及至胡扯东坡先生有谋反之心,连皇帝都觉得编排得荒唐。但政敌却找不到其他可以攻击的把柄,这个很能说明东坡先生政绩之好和为官之正。儒家“三不朽”的标准:立功立德立言,德行是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若有品德的缺陷,很难获得后世士大夫阶层的认可。

东坡先生待家人非常好,这也是儒家十分看重的一点。他对弟弟子由的感情深厚,兄弟俩政见一致,同进同出; 才华相近,吟诗作对;互助互携,关怀友爱。特别是在人生的低谷,互相帮扶、鼓励,彼此都是对方人生重要的支撑力量。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就是写给弟弟子由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先生对妻子也是极好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去世后十年,他梦见王弗,醒来之后写下《江城子》: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写得伤感沉痛,意深情重。而朝云作为他事实上的第三任妻子,在他被贬岭南时,一直跟随着他,三十四岁时死在惠州。东坡先生为她写了墓志铭,之后做了不少思念的诗。要知道,东坡先生一生所撰写的墓志铭屈指可数。从后世学者的考证推测中,东坡先生对初恋的表妹亦是用情至深,在她生前专程去看望过,在其死后也专门祭奠过。这些都体现出他对待感情的热烈、重情和念旧的态度。

然而,这样一个多情的人,却没有惹出风月场所的绯闻,这令人刮目相看。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歌妓并非现代社会所呈现出的那种肮脏和龌龊,而是士大夫们享乐生活的一个方面,歌妓们往往精通琴棋书画,能与士大夫们吟诗做对,填词弹唱。但由此引发的郎情妾意、痴女怨男的故事也不少,即使是当朝当代的一些名人也难免有些让人不好评述的轶闻艳事,但是东坡先生自己的文字中和他人对其的记录中,并未发现此类不堪的情形,他喜欢这类场合,源于喜好热闹的天性,而非喜好声色。真是一个君子——对家人情深意重,在外则分寸有度,既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又是一个坦坦荡荡、洁身自好的君子。

同时,他的情并不是仅仅对亲人、朋友、身边人,东坡先生的宅心仁厚是对广大黎民苍生的:被贬黄州时,自身何去何从尚且不知,却想方设法制止当地“溺婴”的恶俗,除了向官府上书建议外,还筹集善款,建立“育儿会”收养弃婴,他自己也捐款,那时已经穷得撸起袖子当农夫去耕荒了。巨富之家行善或许不那么难,困窘之人拿出少量财资却殊为不易。被贬惠州,他是个罪官,手无半寸之权,却看到江边遍地枯骨无人收,心生不忍,设法筹资掩埋。为这种被弃路边的骨骸行善,估计也得不到多少称颂和感激,更何况彼时东坡先生自身难保,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才做得出这样的举动吧!此类事项很多,书中多有列举,不再多述。

三、才华横溢

“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占三,千古不多见。而东坡先生乃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独具特色,自成一派,谓为大家。在各类别的词风里,我个人更偏爱“豪放派”,此派始创者就是东坡先生。他的词气象宽阔,意境壮美,充满激情和进取精神,有超然和乐观并具的风格。

如《江城子61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慷慨激昂,阳刚之美。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旷达超然,豪放洒脱。

如《念奴娇61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开阔博大,境象万千。

……

东坡先生的诗既有宋诗“哲理性”的特点,又不像大多数宋诗那样坚硬而没有形象化的美感。人们所熟知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都代表着东坡先生“诗”的特点。这既和他的才华有关,也和他的性格气质有关,注定了和“理学家”们无法融洽的相处。因此在朝为官时,与程颐为首的“洛党”无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当然,两个党派形成如此严惩的纷争,并非是党首个人的原因,更多的是各自的理念,或说三观不同所致。

四、一生坎坷

东坡先生天赋极高,参加一切考试均是囊中探物,名列前茅,人生的起点颇高。一生官至尚书,死后追赐太师。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惹来的嫉恨、打压也非比寻常。最险恶的境遇应该是两个阶段:一是元丰三年的乌台诗案,二是绍圣元年起,数被贬谪,直到绍圣四年,被贬至海南昌化。两次都是政敌欲置之于死地,而他大难不死,以顽强的生命力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关。

当东坡先生知湖州时,被李定所陷害,官人到衙门缉拿入京。目击者回忆当时“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下等士兵的粗野无礼,吆三喝四、推推搡搡,遣送路上,必没有什么礼遇可言(想想《水浒》中的林冲),以致于那样乐观豁达的东坡先生在路途中曾想过跳船自杀。到了京都,关押入狱,因为迫害派的目的非常明确,他所受到的各种迫害一定不会简单。曾有人说过:看一个人的本色,不是看他飞黄腾达时,也不是看他锦衣玉食时,而是看他落难无助时,尤其是面对生死,性命攸关时。在熬过最初的不安、痛苦和绝望之后,东坡先生在狱中竟然能酣睡沉沉,鼾声如雷。

哲宗皇帝上位后,政治斗争尖锐化,东坡先生成为被贬至岭南的第一人。古时,岭南被中原视为未开化的荒蛮之地,是官员流放之所。那时东坡先生已经是五十九岁,好不容易在惠州安顿下来,自己搭建了房子;六十二岁,再被贬海南,那就是当权者想要他死在那儿的意思了;怕他死不了,章惇还派了“死亡使者”,去想法弄死他。使者手下饶命,只把他们从官舍里赶了出来,六旬的老人一时去无可去,只好睡在桄榔树下数日。在海南,大米皆从大陆海运过去,海上起风暴时,船运便停止,买不到米,只能啃食芋头,且无肉可食。在海南的三年困苦生活,极大地摧毁了东坡先生的健康。他是一个很早就开始注意养生,并通医药的人,精力充沛,未尝有过大疾大病,加上他乐观开朗,幽默风趣,若非这六七年的贬谪生活之困难,受苦良多,不会那么容易在六十五岁的年龄逝于北归的途中。

一代英才,就此殒逝。从此忘却营营,江海无影踪。

而在其一生中,穷困时也极多。未见他因贪污受贿而被弹劾或治罪,可见他为官颇正;从他喜好结交朋友,常宴宾客的风格来看,花销可能比收入还大。所以他不做高官时,就在为钱发愁,曾一度,一家子人都在饿肚子。他曾告诉友人可以吞阳光以饱腹,这样的苦中作乐,不是傻,而是穷。

五、豁达乐观

东坡先生所遭遇的种种艰苦,数千年来,并非仅其一人,但每个人反应的态度却大为不同。读《杜甫传》,杜甫先生一生磨难,让人很心酸;还有在贝加尔湖畔熬到须发皆白的苏武,被俘虏后大发悲声的南唐后主李煜,都是相当沉痛的。能在困境中还有能量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人:一是被困于陈,弟子都饿得走不动路,却还弹琴给弟子们听的孔老夫子;第二个是东坡先生。

有人曾对老托尔斯泰说:“您真幸运,您所爱的您都拥有了。”老托尔斯泰说:“你错了,是我所拥有的我都爱。”这话也很适合东坡先生,他便有这样神奇的力量。他喜爱他所能拥有的一切:家人、朋友、自然、文化、工作、美食……但他比老托尔斯泰还要出色,因为他常常一贫如洗,穷困至极,于是他就去劳动,用自己的双手一样一样创造出“我所拥有的”。读书中所述东坡先生生平事迹,不时会觉得他太可爱而笑,但笑过之后,却有泪欲落。

他在密州时,俸禄不多,吃不饱饭,和同僚到野外摘枸杞和菊花充饥:“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那个时候,他已经做官十九年了,没有积蓄,竟然去吃野花饱腹,还很开心。这对于搜刮民脂民膏,肠肥脑满的贪官污吏,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就如同我第一次读到晚清四大重臣之一张之洞,位居军机大臣,却清正廉洁,所得俸禄皆用于实业或教育,死后家贫,连办葬礼的费用都拿不出,是其以前的门生出资才办的丧事,我极其震惊。再腐烂的环境,仍然有纯净的灵魂,这才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内核所在!

闻名遐迩的“东坡肉”,其实是黄州的猪肉便宜,东坡先生开创出来以改善生活的菜品,为此还写了一篇《猪肉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而“东坡”之号,也是在黄州,穷到借钱度日,不得已去耕种一片在东坡的荒地,从而自号为乐。想那东坡先生,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二十二岁礼部第二,殿试时又轻松胜出,年纪尚轻即已名满天下,到四十五岁时,却要扛着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自己种粮食求生存,能屈能伸,进退自如。他在诗中云:“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用句现代的话说,就是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试问在那种情形下,你我能做到否?

被贬到惠州时,集市每天只杀一只羊,东坡先生囊中羞涩啊,连肉都不敢与人争买,就买羊脊骨回家,煮后用米酒浸泡,撒点盐,再用炭火烤至微焦食之,一家人就抱着一堆骨头啃,获得一点荤腥气。他写给弟弟子由的信中,说这是个好办法,真是美味。彼时,东坡先生已经六十岁,曾经官至尚书,这样如峭壁般峻烈的落差,如泰山压顶般的沉重打压,都没有击溃他的生命力和心灵,他仍然在这四面乱石的生活中,寻找着点点滴滴的美好,令人心酸。

当他被贬去海南时,已是六十二岁,自知此去不久于世,将家眷留在惠州,只带了最小的儿子苏过渡海而去。走之前,他刚刚倾尽所有财力和精力,在惠州修建了一所房子容身,父子俩连渡海的盘缠都没有了,写信请人资助。而他的政敌却还嫌他在惠州过得安逸。无法想象他和儿子告别家人,踏上波涛汹涌的海路时,是何等悲凉无助的心情!

据东坡先生写给朋友的信中,他父子俩在海南“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前面也提过,他还被赶出官舍,住在树下,这官舍其实也是破败不堪,下雨时,父子俩就得把床移来移去的躲避漏进屋来的雨水。彼时海南,尚未开化,人民无知识,不会耕种,生病不看医(民无医可看,无药可吃),而是宰牛祭神。那里可没有成片的海景房,高价待沽,而是一片荒凉,要啥没啥。东坡先生竟然在这种情形下,整理自己以前写的文稿,继续著书,续《易传》九卷,作《书传》三十卷,自己动手制墨,差点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茅房给烧毁了,还讲学教化当地民众。这些,大概是圣人才能做到,景仰之!崇敬之!

纵览东坡先生的一生,能够了解到他的生平事迹,都是一种幸运,他就是那轮太阳,予人以无穷的力量。千百年来,人们念念不忘东坡先生,并非毫无原由啊!

篇75: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每次想起来苏东坡,印象中最深的是,有关于唐宋八大家的事情。

而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而全书从十个章节来介绍了苏东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而他又有什么样的感情经历?

我看着他从时光中缓慢走来,迈着矫健地步伐。

一、童年和少年

每次提起童年这个话题,我总会想起来,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苏东坡的童年却比那个阿廖沙幸福得多。

(一)眉山苏家

“眉山是个古典诗意的小城,气候温润,风光旖施,淳朴适意,人在其中,不免耽于美好而忘却时光的流逝。比之五十公里外的繁华大城市成都,这里少了些热闹,却多了些安静;少了份浮华,却多了份实在。生活在这清幽小城的百姓,最是怡然自得,乐于享受这清平人世。”

“眉山适合居家,全因其“小”使然:人口不多,不至于拥挤;相对封闭,却更适于修身养性。假若用现在时髦的新概念包装,就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当地人民的幸福指数,俨然超出那个大城市成都。”

在这个不一样的城市里,住着怎样的人呢?开篇文章埋下一个伏笔,给读者提出一个很大的疑问。带着疑问继续跟着作者,来慢慢了解苏东坡的这个人。

(二)严的父,慈的母

“苏轼的童年,自有许多大城市孩子所不能享有的欢乐。

七岁,苏轼开始读书;八岁,进人私塾,跟一个叫张易简的道士学习,

学校设在道观里,苏轼在此读书三年之久。随张道士学习的百余人中,唯苏

轼和陈太初最得老师器重。数十年后,苏轼被贬官黄州时,从朋友口中得知,他的同学陈太初做了道士。

十岁时,从道观退了学,开始在家里接受母亲教育。

十二岁时,一直在外寻求功名的父亲苏洵结束游历,回到眉山县,兄弟

二人开始就学于父亲。苏润正式为兄弟俩取了学名:兄名轼,字子瞻;弟名辙,字子由。”

因为贪玩,忘记了课业,待父亲快要检查时,这才心急如焚,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焦躁不安地坐在位子上,还不知道父亲将如何责罚。

有要求这般严格的父亲监督,兄弟俩自然不敢马虎,学习相当用功。

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们甚至放弃了和童年玩伴一起嬉戏,不再去山上摘野果子,不再去河里游泳,不再爬到树上掏鸟窝,大部分光阴,都用来刻苦攻读,读一遍,两遍……一直读到百遍。

人们都爱说苏轼是天才,岂知天才也须通过努力,方能够释放出最大的光彩。

苏洵与程夫人看二子如此懂事,知道用功,自然十分欣喜。

在苏家,最为常见的景象大约是这样的:父亲教两个儿子读书,不时为他们答疑释惑;母亲在旁边做着家事,不时将目光投到儿子身上。

儿子诵读的声音清脆悦耳,苏润和程夫人脸上,浮现出十分宽慰和愉悦的表情。

苏轼的诗可以为证:“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

少年苦读的这段时光,对走上仕途之后的苏轼及苏辙兄弟而言,是美好的。

通过前两章的阅读,了解了苏东坡的为人。

篇76:苏东坡传读后感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

篇77:苏东坡传读后感

认识苏轼,是从他的诗开始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少人为了这首诗,去看了西湖,又有多少人在面对西湖美景之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这首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话道破了很多人没有悟出的哲理。他游过这么多大好山河,抒发过这么多情怀,最初对他的印象,是豪迈潇洒,自由无忧的。

之后,读过了“……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我最喜欢的诗,这首里面饱含着思念与悲戚,那是我才认识到:原来他也是重情之人。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句话,无数感慨思绪涌上心头,历经种种,到头来一场大梦一般,能不心凉么?

看完了东坡传,更是了解了他这传奇的一生。我很敬佩的是他们的家族,从苏轼的爷爷苏序,到他的大伯苏涣,再到母亲程夫人和父亲苏洵,几代人都是传承着优良的家风。爷爷苏序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这一点在对待苏洵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苏洵一直到成家依旧吊儿郎当,是个浪子,可是苏序知道,自己的儿子只是大器晚成,玩够了,心定了,就会浪子回头。果然,他回头了,不进回头,还回过来迎头猛进,并且教导自己的儿子苏轼苏辙不要重复自己的老路。

父亲总是最了解自己的儿子的,就像苏序了解苏洵一样,苏洵也了解自己的两个儿子。这在给他们取名字时也有所体现:轼,辙。本书的作者好好对这两个字做了讲解,我才知道,原来这里面包含了如此多的父爱和期许。

苏轼这一生也是传奇的,但也是曲折的,年少成名,年轻气盛时去凤翔做官,陪伴自己十年的妻子去世,之后又遇到了王安石激进的变法,乌台诗案,这一生可谓是大波大浪。不是如此,他也不会有这么多深刻的诗作,一个人的文字里总是包含着他的人生的。

总而言之,这真的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因为苏轼是一个值得了解的人,他的思想,他的人生,他富有魅力的人格,这些东西,都是这本书里最珍贵的部分,是这本书的“颜如玉”和“黄金屋”

篇78:苏东坡传读后感

很遗憾,自己读书很少,对于东坡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中学时期的课文中。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重情重义,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情万丈。。。是诗词歌赋中的他。或柔情似水、或慷慨激昂、或肆意洒脱。

因为自己文史的匮乏,很难更深切地理解他,但是看过林语堂先生所写的传记也让我对他更多的了解。

他不仅仅是诗人,还是官员,是有着建功立业爱民心切的优秀官员。虽不愿成为政客,却用实际行动造福着百姓。修水库、建造供水系统、开设公立医院、老城的改造,都让我感受到他的生动亲切,让我认识到他是一个政绩卓越的官员,并不只是吟诗颂词的理想主义者。

他不仅仅是诗人,还是一位安居乐业的百姓。没有因为贬谪而堕落颓靡,反而有种随遇而安的洒脱。和农人一起种田收割,和老妇一起酿酒,和厨子一起探究美味。因为“君子远庖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诗人总是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然而东坡让我认识到了诗人的人情味烟火气息,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真真切切。

他不仅仅是诗人,还是一个社交广泛的活跃分子。不管是在繁华的京都还是在荒蛮的海南,他总是有志趣相投的友人。又或者说他对世间的无限包容和热爱,造就了他的不羁,拥有着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挚友。东坡是俏皮的,身为他的朋友有时不得不忍受他的嘲弄和讥讽;东坡也是健忘的,总是不记得谁谁谁陷害过自己,自己又得罪过谁。这种洒脱自然和真挚,带给他众多好友也树立了许许多多的敌人。

起起伏伏的一生,我看到了他对于国的忠贞,对于民的怜爱,对于兄弟的关切,对于朋友的坦诚,对于政敌的宽恕,对于生活的热爱。

不过还是有一些不解,不明白一个如此生活洒脱随遇而安的人,为何会看中长生不老?在我看来总是觉得和他自身的追求有些矛盾。或许我本人本身就抵触长生不老吧,明知生命之有限,何苦去追求不可得呢。生命循环,一代一代绵延不息顺从自然不好吗?

也只有当我们的生命得到了终结方可回顾自己的一生。东坡一生太过于飘忽不定起起落落,总是在江山海水之间行走,很难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东坡有太多身份,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我们在自己生命,何时展现何种角色就显得很别致了

篇79: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苏轼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而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林语堂就是在他的著作《苏东坡传》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将快乐演绎到极致的中国古代名人苏东坡。

据说,《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在轻松的笔调下,林语堂像是在散步中给一群友人讲一件曲折起伏的雅事,更像是以镜头把一个人与一个朝代甚至是横断中国历史的演义的再现。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林语堂作为文学大家,《苏东坡传》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他优雅风趣的文风,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在林语堂的笔下,苏东坡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标杆——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

他洁身自好,从政官场但不精于自谋,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

他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

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

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

读过不少人物传记,也曾受到很多启迪。但老实讲,不少传记写得干巴、枯燥了些,往往流于“纪年”加“故事”加“评价”,显得生硬而无活力。而1947年林语堂写于美国的这部传记,却历经半个世纪之后依然魅力不减。这当然首先是苏东坡的个人魅力,但林语堂的妙笔亦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力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东坡的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正如林语堂说的:“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代表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会永远熠熠生辉,万古不朽。

篇80:苏东坡传读后感

知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词开始的,初步了解这个人是在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从此可以说对苏东坡彻底拜服。林先生的传记幽默风趣,又不乏严格考证,少了一般传记的枯燥乏味,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息,将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如画卷般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苏东坡傲然得意之时,为之欣然一笑;在他艰难坎坷之时,为之喟然长叹。

今天先撇开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才情不谈,主要来看他的宦海沉浮。在我看来,忠君爱民的政治理念始终贯穿了苏东坡的一生。在当时波云诡谲的朝廷党争之下,苏东坡始终坚持内心、不改初衷。对时弊、对佞臣,他敢上书直言;对苍生、对黎民,他敢为民请命;对罢黜、对流放,他以平常心应对;对知己、对朋友,他敞怀以对;对政敌、对小人,他怀有悲悯、客观之心;当生活优渥舒适,他既能安然享受又不沉溺其中;当生存环境艰难困苦,他亦积极生活、怡然自得。郁闷有时,沮丧有之,苏东坡皆付诸于诗、付诸于文,在自然中发现造物之美,在诗文中寄托心中之情,发泄过后依然乐观面对,积极向上。

世事之难,唯从心尔。在当前各色各样的诱惑下,在对名利的追逐中,如能坚持本心,无愧于心,则人生圆满已。

篇81:苏东坡传读后感

有幸在这个杭州阴霾凄雨的腊月,在周而复始的工作规划间隙与你相遇,二十天的陪伴,我仿佛度过了你的一生,这是没有词句能形容的一生,相信如果时空穿越,你我相遇,我当高山仰止,你却必不会嫌我鄙陋。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唐宋八大家,苏门父子占三席,苏老太公,你不该贪恋功名,若似孔圣一心治学教方,当有更多才俊传世吧。东坡,你二十岁就应试得中,成为进士,你的考官和老师欧阳修说,见你文章“喜极汗下”,自此一战名扬,青年才俊意气风发,此情此景,不知当日做何感想?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但也许是老天爷开的玩笑吧,一个秉性乐观的诗人,一个悲天悯人的政治家,都注定不该走仕途。我知道王安石在你心中是个怪人,更是个狂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是个希特勒式的人物,他执着于自己的狂想,并真的能作为少数派说服皇帝推行新政,为达目的排除异己。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这样的头牌都不是对手,你却依然坚持反对主张,我知道,是你在外任职时体察民情,救国于水火的大义驱使你飞蛾扑火,想问你那一刻如果知道这结局,你还会如此毅然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一生为官30年,前后调任了12个地方,我帮你算了一下,除掉赴任路途,平均2年一变,都快赶上今天互联网行业岗位变化的速度了。除去你每到一地的政绩不提,聊以安慰的,想必是你和弟弟子由的深情吧?回想当年你第一次得官外放,弟弟一路从京城送你到洛阳,这是你们兄弟多年来第一次分别,依依之情你都寄于诗词了。后来多年宦海沉浮,无论境遇如何,都彼此相守扶持,虽然聚少离多,但一大家子始终相濡以沫。真羡慕你,我也有两个儿子,等他们再大一点,我会把你们的故事告诉他们,把你们的诗词教给他们,愿他们学你手足情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天的风流这个词已经被庸俗化了,而在群星璀璨的你的年代,我知道这是对你最恰当的注解。你的诗词自不必多说,你还开创画派,修炼瑜伽,酿酒制墨,修堤筑塔,儒释道兼修,种田扶桑俱佳,似你这等全才,当是上天的眷顾吧,你也没有浪费天的美意,把自己的每一刻都活出精彩,与其他天才不同,你不仅来往有鸿儒,也从不拒白丁,每一个在你生命中出现过的人,都感受到你的智慧和乐天,他们和你都是幸运的。

“……不思量自难忘”。这首祷词是你作给亡妻的,而我在初中第一次看到,便背下,至今难忘。人生无常,那个曾经给你无限荣光的国家,也流放了你六年了,一直远谪到海南岛,多少个食不果腹,顶无片瓦的夜晚啊,你是否悔恨和茫然过?若似你的道士朋友吴复古,同样踏遍大江南北,而他来去由心,那样,多好。六十五岁,你终于遇到赦免,自由了,能回家了,启程北上,无论布衣还是儒生一路夹道欢迎,证明了这么多年你的人品和威望,而你却说“折杀人也”。可能这么多年的折磨都挺过来了,但在自由的这一刻,怎么就倒下了呢?不想去说你离开的情景了。苏东坡,这个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你的高尚灵魂,和思想的快乐,万古不朽。

篇82:苏东坡传读后感

近几日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心中有些感悟,便提笔写来。因学识尚浅,直呼“苏东坡”感觉对这一代文豪颇有不敬,下文姑且称其为“东坡先生”。

东坡先生文采盖世,为人仰慕。最早接触东坡先生的文章是那篇《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当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虽然只是月下竹柏投影,但经东坡先生这么一想象,读者眼前便浮现一幅画面:晚空晴朗,轻柔如水的月光静静地倾泻在庭院里,好似院子里积了一层水,空明澄澈。那水中的藻荇伸展着柔轻的腰肢,原来只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那清新绝妙的笔触,那欢快澄澈的心灵,在这短短一行字里一览无余,每每读起,心头总不禁荡涤起层层涟漪。

东坡先生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令人敬仰。东坡先生虽文采绝佳,但其一生颇为坎坷。也许他的才华令上天嫉妒,于是给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艺术的巅峰,终成时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细细品来,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砺他的意志,丰富他的人生,激荡他的思想。倘若东坡先生一生官运亨通,顺风顺水,也许他的文采足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但绝不会横跨几个世纪,依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洗涤人们的思想。

东坡先生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猜透他的内心,摸透他的品性,也许有时就连他本人自己也办不到,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他的事迹中去感悟、去触摸那个真正的东坡先生。借用评论老子的一句话,东坡先生的思想就像一口从不枯竭的井,只要你肯用心下桶,就一定能满载而归。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更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影响着后世的人。

东坡先生不仅是个才子,更是个好官。他的数次流放让他更加接近平民的生活,体味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处的时代接近北宋灭亡,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先从内部腐朽开始,而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图自己利益,整日沉溺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的人。东坡先生虽洁身自好,清高自傲,却孤身一人,难以与庞大的政治团体抗衡。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丧失为百姓服务的信念。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因洪涝造成的饥荒。这一刻,他的精神品质超越了他的文学艺术,令后人敬仰和倾佩。

东坡先生是个说不尽的人,也是个说不清楚的人。回读此篇,自恨读书尚少,所识不多,未能将满腹骚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纸上,也未能将对东坡先生的爱慕敬仰之情写于文中。这本《苏东坡传》仅是认识东坡先生的开始,希望在日后能更多地接触东坡先生的诗文,继承他的思想,如他一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追寻人生的真谛。做一个正直有为、坚持自我的乐天派。

篇83: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是一个天然的乐天派,有许多人生乐趣的才子国士,他仕途并不得意但却徜徉山水,能把郁结的不快以诗歌、书法与散文词赋一吐为快,铸就了两宋文学的巅峰宝座。

时常觉得苏轼未免在林语堂的笔下显得过于乐天放达而失去了他脆弱、忧郁、愁苦不得志的另一面,或许这与林语堂先生主要是以英文写作面向海外读者有关。这样的苏轼更具有美国式的孤胆英雄的味道,不知这是不是用力过度的感觉,但仍然觉得在所有写苏东坡的传记文学作品里,当以林氏所做为第一。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恰好是北宋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大背景是所谓改革派和守旧派之间的争论。而令人百感交集的是苏轼却似乎里外不是人,无论改革派当权还是保守派当权,他都是被打击、被忽略的人物,如同晚唐时期的李商隐,这一切或许是因为他那高傲的性格,为民发声的习惯所使然。自然苏轼的一生也就难得真正进入权利中枢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政治上的放逐未尝不是文学的幸事,苏轼将沿着他的前辈们如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延长线继续去追寻和证明这个古老的命题,而这个证明的起点就是黄州。

黄州在长江边,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地方,不像之前履职的杭州人烟繁华,亦不如密州的山川秀美。苏东坡就是这这里开始他自己的一段试心之路,他要问一问自己的心究竟还留系朝廷还是超然野外,为那一介野老村夫而逍遥自在。这一年是元丰三年(1080年)。也许正是在野的平淡使得少年和青年时代对于宗教的信仰知识得以复苏和发展,此时的苏东坡开始在佛教中寻找安静,他开始务农种菜,得到了自己的东坡居士的名号。大概古代文人在落魄时节都不能不放下架子自己种菜养殖,如杜甫在夔州开辟橘园,此时的苏东坡也是正在黄州城东开辟农场。他自得其乐,常常雇了一艘小舟在江畔和渔夫、樵子谈笑,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始了思想的升华和创作力的迸发,完成了前后赤壁赋和大量诗歌作品。“竹杖芒鞋轻胜马”就是黄州东坡的最好的速写。也正是在黄州,他正式娶了王朝云为妾,朝云是东坡在杭州时跟随他的,也许有了女子的慰藉他的创作的生命力更加长久吧。

黄州之后的苏轼虽也有短暂的遇到赦免,回到中枢但因为生性耿直最终再度遭到了流放。之后的流放地更加偏南和荒僻,惠州和儋州时代的苏东坡似乎已经更加通透,也更有了宗教上的清明,他修炼丹药,与和尚道士往来论禅讲经,自得其乐,在民间则帮助百姓与邻居谈笑。乐天派的苏东坡即便在流放期间也是大宋一等一的文化名人,他的诗歌与名声透过遥远的山路海道而传入东京城,传到当朝皇帝的耳朵里。然而宿命般的是正因为苏东坡潜在的生命如此巨大,他更加不可能回去。再回身返程时已经身体衰老的东坡终于还是病逝在路途,一代文豪从此逝去。

毫无疑问林语堂是十分钟爱苏东坡这个人物,所以为他作传。他的传文毫无堆砌的繁冗感,而是清晰明快如同一首诗歌,韵味十足。苏东坡就如同流星划过了北宋的后半夜,这光亮逝去之后就是更加漫长而苦痛的国家与民族记忆。身为豪放派词的鼻祖的东坡没有看到靖康耻也许是幸运,他能够全身而退,以身前令名而享受到后代人的顶礼膜拜‘;但另一方面他也许失去了更多的人生观感和诗词艺术脱胎换骨的好时机,因为正是南渡的苦难、忧虑催生了真正的金戈铁马的豪放派词作,这一点东坡泉下有知,应以为憾事吧。

悲喜人生寄予一体,平生功业都在黄州、惠州、儋州,从东坡的诗词文章可以想见其为人,如此一位乐天派的逝去给我们留下的最丰富的还是那优秀卓绝的诗歌文章和感人肺腑的情感篇什。

篇84: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小就读过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时觉得他只是个哲学家就像朱熹那样神叨叨的。后来读了他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那时觉得他是个豪放派的词家,就像李白那样不羁放纵。再后来读过他的《文与可画筼当谷偃竹记》“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那时觉得他是个对朋友对爱人都很关心爱护的北宋暖男。而此时,在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又在其间听了康震教授关于苏轼的百家讲坛,我才感到苏东坡的伟大和高尚之处。

他的艺术素养自不必说,单就他的处事态度就值得我去研究一番,学习一番。淡泊,这是我读传记时最深的感受,他是文学天才,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他却没有那种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感觉,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得天下没有一个不好的人。”可见他的为人。他对政敌,对皇家,对门生子弟,对平头百姓都温文尔雅,他是豪放不羁的诗人,但也关心民间疾苦陈书利害;他是文艺大咖,但也曾在政坛叱咤风云指点天下;他是文坛领袖谦谦君子,但也下得庖厨耕田锄地;他嗜酒如命,天真烂漫,赤子之心永存;他乐天知命,淡泊典雅,此心安处是吾乡!

读苏东坡,能让身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能让心灵在现实中得到一丝安慰,能让自己爱上大自然的清纯气息,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读苏东坡,他让我感受到一个青年的蓬勃朝气得到皇帝赏识意气风发,一个治愈系邻家大叔能为你排忧解难,讲个笑话,一个大义凌然的直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个稳重成熟的老人,心境淡泊无为,偶尔做做瑜伽还练练书法。

他就是这样的人,让所有人羡慕,让所有人佩服,让所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的人!要问我对他的感受?一蓑烟雨,便是东坡!

篇85:苏东坡传读后感

好久没有提笔写读后感的冲动啦,一当然是因为那烦人的工作忙,二是因为最近读的书都是断断续续,还把好几本书交叉着读,没个系统。想试着读类似《丝绸之路》这样的大书,前100页翻了三遍之后宣告失败,根本读不进去,并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好,而是因为我真的看不懂。导致这本《苏东坡传》前后花了3个月才看完。额,这个时间是有点长。之所以想看苏东坡,是因为几个月前参加了学友书店的一次读书沙龙,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大哥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这本书他看了十几遍,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我当时不以为然,但冲着书店当天这本书有打折我就买下了。没想到一看一发不可收拾,彻底拜倒在苏东坡的长衫下,还找了央视纪录片《苏东坡传》来看(虽然央视的纪录片一直被BBC碾压,但这种我们自己的文化名人的纪录片,拍得还是可圈可点的,画面唯美像《琅琊榜》),买了苏东坡的作品集。现在看到朋友圈有人发苏东坡的诗词我都忍不住激动一番,已成为苏轼小迷妹一枚。

说《苏东坡传》,就不得不提林语堂。林语堂和鲁迅是同时代的文人,由于政见和GCD相左,不被作为主流作家推崇,所以鲁迅的文章和文学地位更被大众所熟知,其实林语堂本人的才华和造诣绝对不在鲁迅之下。读《苏》你会发现,林语堂对苏东坡那是喜爱之至,尤其在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描写对比上,就看出来他对二人的好恶。所以有人诟病林神话了苏。不过,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有句话我认为相当恳切,“我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欣赏,有时候可能是因为看见了那个人身上有自己的影子。我觉得林语堂之所以这么喜欢苏东坡是因为他们的像,林语堂说自己是“一团矛盾”,“ 他与外交大使或庶民百姓同席共坐,全不在乎 ”,而苏轼曾和子由也说过“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都是随性之人,如果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定能成就一段CP佳话。

苏东坡因为才华被世人敬仰,但他的一生却颠沛流离。我之所以喜欢他,除了因为他的词,更因为他随遇而安、总能苦中作乐的好心态。他所有的词里,我最喜欢两首《 定风波》一首是脍炙人口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首是相对冷门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两首词都是被贬黄州时所作,这“一蓑烟雨任平生”和“此心安处是吾乡”简直是我能想到的一个饱经苦难的人之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他是生性达观的高人。

“吃货苏”在苦难环境里对美食的追求,也是让后人喜爱他最亲切的原因。来看看东坡肉的制法,“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每次看到这篇《猪肉赋》我就莫名想笑。试想,一个大文豪、大官,被贬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当然,现在黄冈已经名扬天下),潜心研究起猪肉做法,而且这个做法还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这对于遍布吃货的中国人来说,他是最接地气的伟人。

在央视纪录片《苏东坡》里看到余光中评价苏轼,大意是说如果去旅游,让他选个伴,他一定选苏东坡。李白太洒脱,云游天际,靠不住,杜甫呢又太苦哈哈了不好玩,苏东坡是个有趣好玩的人,相当靠谱。确实是这样的,苏轼一生都在出世与入世中寻求平衡,他可以豪迈洒脱大江东去,同时又忧国忧民早生华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应该是苏轼矛盾性格最真实的写照。李白的粉丝怼苏轼说他潇洒的不够彻底,拖泥带水,但我觉得这才是人的常态。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每个人,不也都是在“苟且”与“诗和远方的田野”中苦苦挣扎,哪个能真的像李太白一样完全将世事抛诸脑后?尤为可贵的是,苏东坡虽然一生坎坷,但只要他为官,就一定能造福一方百姓。最有名是的西湖工程的改造,因为有了他的治理福惠杭州百姓,并且造就了苏堤、三潭印月的美景,还有那首流芳千古的西子湖诗,光是这个,就已经可以完胜多少政治家?更别提他建造医院、申请粮饷、改善民生等等的举措,他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最后,用林语堂的话来做我今天这篇读后感的收尾: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篇86: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爱诗歌,中国古代诗词尤甚。每每当我读起那些或是典雅或是自然或是隽永或是沉郁或是纤浓的诗歌的时,内心总会随着这些句子泛起波澜。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诸多诗人中,有那么一个诗人,他的诗词勾起了我对他浓烈的兴趣。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人,竟可以写出完全不同风格的诗词文章来。

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不思量自难忘,读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读 ,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读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读.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所读的每一首每一句或清丽秀婉或激越高亢或平淡质朴或明快或简洁的不同风格的诗词,全都出自苏子只手。于是乎,我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于是乎,我专门跑到眉山三苏祠三苏纪念馆去瞻仰苏子。

本书描述了苏子自童年,青年,壮年,到老年的一生。苏子的一生是政治坎坷的一生,乌台诗案被罢免入狱,历经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当政,政治之路如坐过山车般大起大落。官场上的苏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不断流放,不断折腾。老年还颠沛流离,发配岭南,流放海南。

从仁宗英宗到神宗哲宗徽宗,苏子一生经历的五茬帝王中,有爱他着,有不喜他着。他都泰然自若,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做好自己。为官则一心为民,闲居则饮酒写文,躬耕陇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子做到了。

因着此书,顺道粗浅了解了下北宋的经济文化政治及王安石变法和党争之祸。不得不说,作者有多喜欢苏子就有多讨厌王安石及改革派人士。在书中王安石变法被批的一无是处。个人认为还是有失偏颇,特特去查了下北宋帝王及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发现人家并没有作者写的那么不堪。私以为,传记传记,就应当如实记录。切不可因着一己喜好而太过歪曲事实。拨开迷雾才可得见历史真相。

最后,我是如此爱你。苏轼。

篇87: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而在我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才觉得我所了解的不过是苏东坡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简单的生平罢了,而林语堂所了解的是苏东坡的一生乃至他的思想灵魂,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读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后,我又了解到了一个不同的苏东坡,对有着一身传奇经历的苏东坡更是添了几分喜爱与敬仰。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了。他的诗,有激昂豪迈的、有深情款款的、有清新雅致的、有饱含人生哲理的……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他写作除了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然而,如今人们爱读他的诗文,也别无理由,只是因为他写得美,写得遒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从苏东坡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透过苏东坡,我仿佛能够触碰到中国文人飘起的衣襟,我好像能够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在《苏东坡传》中,作者林语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个与世人眼中不同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东坡,一个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苏东坡。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篇88:苏东坡传读后感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的缘由,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缘由。

苏东坡的身上有着李白超凡脱俗的神仙气,有着杜甫忧国忧民的忠义气,有着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气,也有着陶渊明人淡如菊的悠然气,所以,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苏东坡,“像苏轼这样人物,是这世间难得的天才和全才。”

他一生经历过三次大的贬谪,其他还有无数次的挫折磨难,但这些都没有把他打倒,即便去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儋州,他依然能够笑面人生。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七日,朋友对苏东坡说:“城东的土坡地太贫瘠了,种什么收成都不好。离这不远的沙湖,有块稻田要出售。卖得也不贵,你可以去买下来。”苏东坡觉得这建议不错,便和朋友们欣然前往。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朋友们东奔西窜,狼狈地找地躲雨。苏东坡却悠哉游哉,一边走路一边吟诗。回家后,他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同样境况,同行皆狼狈,为何“余独不觉”?在经历了仕途的起起落落后,才会有这份淡定与从容。正所谓“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人这一生,与其羁绊于名缰利锁,不如在心里修篱种菊。

同在黄州的另一个时间,即元丰五年七月十六仲夏之夜,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此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至。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东坡的朋友善吹箫,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箫声奇悲。东坡也为箫声所动问朋友:“何以箫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遨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箫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

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此。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看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

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每读到此处,又何尝不是欣然欢笑?

被贬黄州的经历练就了东坡先生从容旷达的胸襟,也完成了他由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就像苏东坡在中秋节不能与弟弟子由团聚时,却也能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美好祝愿。自己人生中遇到的一点风雨,在这永不止息的生命河流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胸襟,只要有了这份胸襟,就会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走向幸福的彼岸。

《苏东坡传》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

篇89: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个诗、文、词、书、画都已登峰造极的人,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一生的人,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的人。他自始至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精神,即使是在被贬、诬陷和被囚禁时。这样一个人怎能不让我敬佩?怎能不让世人敬佩?这几天,我品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一本著作——《苏东坡传》。“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正是书中所讲述的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它使我沉迷其中,并略有所悟。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与世人眼中不一样的苏东坡。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副图画和四个繁体的字——苏东坡传。那幅图画则是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的作品:《苏东坡赤壁吟啸图》。只见苏轼站在赤壁岸边,背后是滚滚的浪花。他的衣襟随风飘起,仿佛正在感受历史的沧桑。画上还书有一首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简洁的封面有着浓浓的古风气息,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苏东坡的豪情。带着一种敬畏和敬佩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苏轼的青年时期还算比较顺利,他努力减轻变法给人民带来的负担,他在徐州治理洪水,在杭州整治西湖。但他的人生到了壮年就开始了转折。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御史弹劾,幸而仁宗的皇后喜爱苏东坡的诗与文采,在临终前还留下了不要为难苏东坡的遗言,皇帝也无杀他之意,于是他被宽恕贬谪黄州,但他还是在狱中度过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他的后半生也过得不好,连续数次遭贬,甚至要自己耕作维持生活。但他的乐观丝毫不减,还游历做诗,创造美食,也经历过磨难,就这样奇特地了此一生。

“唐宋八大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他们三人被称为“三苏”。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还是苏轼。从小到大,我学过无数苏轼的诗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写的是多么美妙的杨花!还有那首中秋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篇文章的标题便是出自《定风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最后,还有我最喜欢的两首词——《江城子》,一首写的是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首写的是思念,“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八大家中的另一奇才,欧阳修,曾说过:“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要知道,当时的学者都惧怕欧阳修的意见。他还对他的儿子说过:“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这句话后来果然应验了,在苏东坡逝世后十年,真的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在谈论苏东坡。当他的著作遭朝廷禁止时,还有人在偷读。后来,他的字画碑文卖到了数十万钱。当金国入侵时还专门索取苏东坡的书画作品,因为他的名声早已传到塞外的异族之邦。苏轼,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啊!

篇90:苏东坡传读后感

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的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的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一叹“……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苏东坡正是如此。从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的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的阳光的味道。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羡慕他的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喜爱他儒者的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的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篇91: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