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2、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都比别人多努力一点。
3、退一步并不象征认输。
4、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来源于自我约束。
5、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6、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7、机会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8、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
9、人生就是距离,距离就是人生。
10、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11、解决问题的通用办法。
12、幸福永远是不会光顾那些不珍惜自己所有的人。
13、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14、没有做不成的梦只有不早醒的人。
15、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16、幸福来自成就感,来自富有创造力的工作。
17、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18、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19、仰望的太高,贬低的只有自己。
20、人家的墙倒了,不推也是一种善良。
21、如果放弃,那就等于自取灭亡。
22、不要只追求正确有时错误更可贵。
23、人生最大遗憾莫过于错误坚持和轻易放弃。
24、从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
25、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一放!
26、不相信奇迹的人永远都不会创造奇迹。
27、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在不幸中考察他。
28、笨人寻找远处的幸福,聪明人在脚下播种幸福。
29、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30、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切只能靠自己。
31、过度追求完美也是一种障碍。
32、修行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33、贫穷不能等,等久了,自己将会习惯于贫穷。
34、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35、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36、“拿出胆量来”那一吼声是一切成功之母。
37、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38、输不起的人,往往是赢不了的人。
39、全心付出过,生命才会精彩。
40、人间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爱情又清白无暇。
41、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42、永远要记得,成功的决心远胜于任何东西。
43、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首先要爱自己。
44、成功不喜欢会见懒汉,而是唤醒懒汉。
45、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单凭一个强壮的躯体。
46、把绊脚石,变成成功的基石。
47、不是谁离不开谁,是谁放不下谁。
48、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49、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是勇气。
50、所谓人生,便是取决于遇见谁。
51、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52、人生,总有些黑暗的隧道需要自己穿越。
53、拿得起的人,处处是担当。
54、一个人是在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反抗中创造成功的。
55、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人物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汉族。死后友朋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陶渊明的晚年,贫病交加,于南朝宋元嘉四年十一月与世长辞。亲友们用检朴的仪式安葬了他,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已之操”,并为他立谥号“靖节
【人物事略】
1.年少有志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
分
适用话题:志向、舍与得、追求
2.陶渊明择友
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见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饿了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临去时馈以梁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当时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济竟云文明之世,以乱為治,其人格可知,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分
适用话题:选择、人格、标准
3.交往
江州刺史王弘想认识陶渊明,陶渊明却认为没有和他结识的必要。王弘于是求救于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遇之。庞氏探知陶渊明要去庐山,便准备酒食,在半途的地方等待他。庞氏见陶渊明果然来了,便请他下奕共饮,陶渊明欣然就饮。不久,王弘伺机而至,陶渊明正喝得酒酣耳热,也就对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结织陶渊明。
分
适用话题:交往、策略、时机
4.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宋书》本传说他“ 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当时,他要从小官做起,小心翼翼,察言观色,还要奴颜婢膝,一步步攀上高位,隐渊明受不了这份委屈与折磨,也没有这份耐心。闲居的第二年,即太元十九年(394年),陶渊明三十岁时,他的妻子去世,续娶翟氏。大约在诗人丧妻、再娶这一段时间内他写了一篇在他的诗文中别具一格的言情之作——《闲情赋》。
分
适用话题:文人气节、得与失、闲情
5.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天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家里人口增多,经济十分
分
适用话题:气节、美德、自尊、坦诚
6.居丧躬耕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三十八岁的陶渊明居丧在家。这期间,陶渊明作有《和郭主簿二首》,反映了他二度辞官归来的生活与心境。表现其闲适生活的美满和愉快,也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冷漠与厌弃之情。
元兴二年(403年)春,年近不惑的陶渊明开始亲自参加耕种。躬耕的体验可由《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得窥。其一云:“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自有人,春光岂自免?”由此几句可以看出,亲自耕种是由于家中贫困,贮谷已尽,再不身体力行就要饿肚子了。但清高的诗人还要以古代贤者隐居躬耕的事迹来自我安慰与美化,雅兴一点不减。
分
适用话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清高、心境、失意与诗意。
7.三仕刘裕
陶渊明在穷途末路之时,还是三度出仕,投身刘裕幕下。刘裕固然不如三国时的刘备那么有名,但从他后来建立刘宋王朝的业绩看,也不愧为乱世之雄。只是刘备代表汉家正统,而刘裕则是
分
适用话题:挫折、理想与现实、苦闷
8.归园田居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已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这组诗历来被视为开了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先河。其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分
适用话题:失意、诗意地生活、逃避、网、表率、清醒
9.天灾人祸自悠然
接连不断的人祸还没结束,天灾又飞降陶渊明一家。这年夏天,在他笔下那么安宁静谧又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诗人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虽然他努力以君子固穷的气节来安慰、鼓励自己,可严酷的现实仍然让他心中难以平静。他多么希望自己是出生在衣食无忧的时代啊。在传说中那个远古社会里,道不
分
适用话题:灾难、渴望、表面与实质、矛盾
10.酒中隐士
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从他开始,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
分
适用话题:文人与酒、寄托、爱好
11.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陶渊明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名称,也是菊花。相传有一年,他的亲友听说他无聊,就三三两两来看他。后来相因成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做点心、烧菊茶款待众人。等亲友要离去时,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往往让他不能到田里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开,客人在同一天全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
分
适用话题:菊、格调、情操
12.陶渊明与桃花源
提起“桃花源”,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他,写下那篇
分
适用话题:现实与理想、愿景
13.易代悲歌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陶渊明五十六岁。六月,刘裕代晋称帝,改元永初。晋恭帝被废为零陵王,东晋灭亡。值此朝代更替之际,诗人心情是极为复杂的。作为曾经入仕东晋的旧吏,他有失君亡国的悲哀和屈辱,无论东晋王朝多么令他失望,他毕竟曾经是他的一员。而且,新朝还会给芸芸众生带来什么样的祸患,还会给他这么一个颇有名气的文人带来什么样的烦扰,也是难以预料的。再者,作为一个垂垂老矣的贫士,晚景凄凉,前途黯淡,行将就木,一切都成为云烟,改朝换代所触发的,更是自身一生失意、潦倒不堪的慨叹。
分
适用话题:境遇、前途与末路、岁月
14.金刚怒目
刘裕称帝后,由于按
分
适用话题:典型、全面、环境
15.死如之何
诗人最后的岁月,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仍然好酒,但有时到了断炊挨饿的地步,酒更是喝不上了。他的朋友有时送钱周济他,当地长官慕其名而怜其处境,偶尔也接济一下他。
在饥饿贫困中,诗人的身体愈来愈差了。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黯然暝目,亲友们依照他的遗愿,以“省讣却赠,轻哀薄敛”的俭朴仪式安葬了他,并遍询他的生前好友,给他谥号为“靖节
分
适用话题:生与死、传递、俭朴
【名家点评】
1、(唐)王绩: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2、(唐)白居易: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
3、(北宋)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北宋)王安石: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5、(南宋)辛弃疾:渊明避俗未闻道,此是东坡居士云。身似枯株心似水,此非闻道更谁闻。
6、(明)朱熹: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之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7、(清)沈德潜: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8、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9、鲁迅: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材料加工】
“陶渊明”在高考中的“百变”运用
话题1、心灵的选择
【运用示例】
我以为,所有的选择必然有其客观的背景,有其现实的因素。没有一种选择,会完全单凭主观意愿,而不顾客观条件地做出。如果确实有仅凭内心意愿的选择,那也只能是不明智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坐看行云轻起,眼逐桃花流水;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这“隐”的背后便隐伏着一份巨大的酸涩?无奈。他的“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可是,它真的是一种心灵的选择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与“达”的境遇,才是左右陶渊明选择的真正因素。
官场上既然难展飞鸿之志,那么就选择远离尘世喧话题2、位置和价值
【运用示例】
价值并不取决于地位的高低。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也能创造出永恒的价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在长满菊花的篱笆下饮酒,悠然远
话题3、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运用示例】读书入仕历来为古之文人一生的追求,陶渊明也不例外。他也曾十年寒窗,进德修业,入乎官场之中。正基于他的“入”,让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于是他又选择了“出”。“
“陶渊明”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
话题4、平淡和快乐
【运用示例】喜欢陶渊明笔下的那种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与世无争,那份从容淡定,可现实总是和理想有距离,在生活中想要保持一种淡然,总是不易。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不如意的事。但只要拥有一份平淡的心情,知足常乐,其实快乐无处不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自有一份恬适的快乐。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的脑子如果让世俗的东西占据太多的空间,那么诗意、浪漫便荡然无存。我不想做那样世俗的人,我对名利从来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快乐就好。我梦想在陶渊明的田园里漫步,和陶渊明一起,在黄昏时分,去看桃花源的落日。
话题5、情怀
【运用示例】
世人记住了陶渊明,记住了陶渊明的菊花。纵然他的生活清贫,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曾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背影在千百年士人的心目中凝成永恒的风景。
历史是不会遗忘的,可人们已渐渐淡忘了悠然恬适的幸福究竟来自哪里。人们像沙滩上的孩子在灰色的云朵下,建造没有灵魂的城市,将自?对幸福的
没有精神的物质是冰冷的无机质,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它带不来幸福,带不来高质量的生活。
话题6、平淡
【运用示例】
平淡不是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淡不是人生兴味的淡漠,不是生命之火的熄灭,不是超然事外的冷淡。平淡是一场惊险搏击之后的小憩,是一次辉煌追求之后的回味;平淡是种子萌芽前的孕育,是山花盛开前的含蓄;平淡是告别无知的炫耀之后的成熟,是终止了浅薄的轻狂之后的沉思。
平淡就是生活。
话题7、孤独
【运用示例】只有与世浮沉的人总在享受热闹;一切远离世俗的人,必然都有某种程度的孤独。然而,孤独的人并不总是悲伤的。孤独有时是无法比拟的诗意,是难以超越的高洁。当陶渊明经历了官场的黑暗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当他一个人在南山种豆在清冷的月色下荷锄而归时,当他一边赏玩自己采来的菊花一边饮酒赋诗时,他是孤独的,却也是美丽的,那是一种独特的风景!
话题8、平凡
【运用示例】平凡,不是平庸。陶渊明将恬淡平凡的生活酿成淡淡的酒,人们细细品尝,陶醉其中;沈从文将平凡的故事铺写纸上,人们为之悲,为之乐,回味无穷。可见,平凡是水,无味乃真味也,无色乃本色也。平凡,乃是绚烂之极致也。
话题9、艺术人生
【运用示例】
洒脱真率的陶渊明,在“仕”与“隐”的选择中终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他为后世崇尚自由的文人雅士筑起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我向往陶渊明的清高耿介,恬淡人生。辞彭泽令对他而言,犹如清水划痕,了无印迹。本就“少无适俗韵”的陶渊明,终究“
话题10、理解
【运用示例】那些隐士,真的是因消极才变得洒脱吗?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们不懂陶渊明的恬淡,不明白李叔同的离尘,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懂,不理解,可是,我们千万别因为自己的不理解而认定他们是在逃避,因为我们不知道当一个人看穿世事之后他的心境会是什么样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追名逐利之徒容易理解吗?想起了那句歌词:“荒唐的是你,看不懂却说我可怜……”
话题11、古典的美
【运用示例】像陶渊明笔下的菊花那样,晶莹而典雅,恬淡而素净,谦卑而矜持,每一片透明的温暖,都足以感动都市中每一个步履匆匆的过客。在现实的盐碱地上,你像一棵执著于生长的树,用真诚、善良、勇敢发芽,开花。这个时代开始拒绝经典,但我相信,当我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依然会记得,陶渊明那一瓣菊花,曾经在我心灵深处,优雅地开放过。
话题12、心灵的家园(1)
【运用示例】
曾几何时,我对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恬淡悠然心驰神往。我想象,那美丽的桃花源一定是阳光四照,纯香八溢?醉人
这里是我的住所,但不是我的家园。
话题12、心灵的家园(2)
【运用示例】
想起了《归去来辞》。陶渊明早期的隐居生活似乎颇为惬意。他躬耕,望山,做诗,喝酒。温饱不成问题,家中的孩子与他一样天真、幼稚而又可爱。可是此后家中一场大火将他?家焚烧一空,家中光景每况愈下。尽管终年辛劳,竟常常难以糊口。但令人吃惊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躲避政治和官场。他的晚年既贫困又凄凉,有时甚至被迫乞讨度日。
但他仍然写诗,写他钟情的自然和田园,写那在晨
我是俗人,我不能完全像陶渊明那样超然,只是,我希望可以像他那六,在喧
话题13、生活(人生)的辩证法
【运用示例】
即使是最负盛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一贯恬淡清静,他也有刚猛坚持的一面。他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不光人类是这样,世界万物皆如此。正所谓“生活充满着辩证法”。
一味恬退隐忍、与世无争,与一味执著功名、急
【运用示例】保持一?平常心,不要因过敏而难以把持;保持心灵的敏感,不要让心灵麻木。平常心和敏感心,一样也不能少。我回到千年前的东晋,拜访五柳先生。他身背素琴,采菊东篱;他“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告诉我,官场的尔虞我诈,欺上瞒下令他不堪忍受,但他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不与之计较;而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他却积极地保持着敏感的内心,会因“木欣欣以向荣”而喜,会因“泉涓涓而始流”而乐。
话题15、简单与复杂(诸葛亮、陶渊明并用)
【运用示例】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唱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慰。他从谲诈的官场走向隐居的归程,以身的解脱求得心的自由。看似摆脱了复杂回归了简单,但倘若真正拥有了内心的自由,又何须以静谧的田园作为心境的依托?
简单与复杂,没有绝对。
孔明先生隐居卧龙却洞悉天下大势,从清静的山林走入变幻复杂的社会斗争。他为兼济天下苍生而不惜自己受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放弃了单纯逍遥的自我生活投身于复杂多变的社会斗争,却在乱世中保持着一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淡定与从容。
复杂与简单,唯有平衡。
既然逃不出纷
话题16、铭记和忘记
那阵风吹过: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千百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素材分
话题17、行走在消逝中
消逝的美好
清晨的薄雾,黄错的暮霭,云
行走在消逝中,就该像陶潜一样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以旷达心态面对人生百态。
素材分
话题18、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谥,温
素材分
延伸运用
话题19、平淡和快乐
喜欢陶渊明笔下的那种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与世无争,那份从容淡定,可现实总是和理想有距离,在生活中想要保持一种淡然总是不易。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悦和不如意的.事情。但只要拥有一份平淡的心情,知足常乐,其实快乐无处不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中,自有一份恬适的快乐。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的脑子如果让世俗的东西占据太多的空间,诗意、浪漫将荡然无存。我不想做那样世俗的人,我对名利从来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快乐就好。我梦想在陶渊明的田园里漫步,和陶渊明一起,在黄昏时分,去看桃花源的落日。
【经典名言】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好读书,不求甚解。
3.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6.奇文共欣赏,疑
7.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
8.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
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
11.我们怎样在喧
12.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写陶渊明的对联】昔我曾眠三径菊;今谁又抱一山诗?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成品展示】
我眼中的陶渊明
——既握锄头又握笔的农民诗人
轻轻挖开花园角落的泥土,种上三株无名无姓的草儿,悉心的浇
——题记
采菊东篱下,举目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忙乱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陶诗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脂,做柱生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高山绿水,田园深处。
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
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然青史已成灰,人却性,复言归去来兮。
诗人陶渊明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隐者颂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
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
他曾在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
评
走近陶渊明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以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题记
夕阳西下,留下一片执著的余辉也渐渐隐去,皎洁的月光升上枝头,落在书页,泻在笔尖,日复一日的循环使生活变得不像样子,天地间的真善美都消失了吗?无奈的回响又一圈圈的荡漾开去,投入历史的波流激起阵阵涟漪……
竹篱密密,杨柳依依,烟云舒展,菊点宁静。您就居于这里。每日耕田,饮酒,吟诗,享乐,无时无刻不在表露着您的真,真性情,真言语,生活中要想做到这样一个“真”字倒还是真需要些勇气与智慧。您在随波逐流与矢志不移之间终是选择了您的真理:宁静,和谐。在政治权利沉重,却又无比黑暗的时候,您硬是放弃了不易得来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您带着与众不同的清新与旷达,寻回一方心灵净土。这是您的生活,您的追求,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只不过是您窗前的一阵风.一串雨罢了。在最昏暗的日子里,灵魂深处却充满阳光。这就无愧于您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清明!
现在您的生活已经很接近于您的理想了:在这个远离尘世的村落,每日的耕田劳作,自得其乐,又有香菊清酒于您相伴,那高洁品行的菊花不正如您吗?祥和幽静,纤尘不染。那诠释情怀的酒不也是您的最爱吗?与生和谐,远离凡尘。伴着它们,您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生活。
您的生活抑或说您的归宿就是归隐,那是最清逸.最高上.最自由的人生,那也是您的人生。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向善.智慧而又快乐的老人,您一生无憾。因为您的心界即是幽静的,高洁的,政事的污浊必定无法搅扰您的生之和谐。
面对南山,您似乎彻底忘记了那些不快,选择了坦然淡泊的心态。您可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自己心境的了解与共鸣才是真正的天籁之声,琴上无弦又何妨?您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己生活闲适,而不必“心为行役”,自然游目骋怀,参透自然。
您告诉我,在污浊社会也不能随波逐流;您告诉我,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您告诉我,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做那个自然.完整的自己;您告诉我,“真”,永生不灭……
仿佛是灵魂回到内心,我猛地惊醒,窗外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而我心中,却多了几分坦然,几分宁静……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曾子三省罔殆女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各自练读。
⑵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