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经典典故一: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中国历史经典典故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绣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习?都不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在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从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中国
中国历史经典典故三:老而不死是为贼
出自《论语》“宪问”篇
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夷俟:夷,有解释为蹲的,也有解释为箕踞,双腿分开而坐。俟,等待。夷俟是说他蹲着或坐着等在那里,很没有礼貌。孙弟:同逊悌。
译文: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评析:据说原壤和孔子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老熟人,遗憾的是直到老了之后,原壤还是那么为老不尊。因此孔子才将他从小到老的一生加以数落,并指出这样为老不尊的老人简直就是害人虫。从这个故事中我们
中国历史经典典故四: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出自: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 就是说自己知道好的东西 一定要告诉大家或者身边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中国历史经典典故五:鸡鸣狗盗
笔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中国历史经典典故六:一人得道 鸡犬飞升
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解释: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示例 这事一办成,你就一步登天,你们一家人的日子也马上苦尽甜来。古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章
中国历史经典典故七:画虎不成反类狗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龙伯高,就算学习的不成功也可以,刻鹄不成尚类鹜(就好像你雕刻一个天鹅,没雕刻成功,最后也还能雕刻出一个类似鸭子的模样出来)。而宁愿她们不要学习杜季良,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中国历史经典典故八:虎生三子 必有一彪
出处 《癸辛杂识》(续集下):“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原文: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予闻猎人云,凡虎将三子渡水,虑先往则子为彪所食,则必先负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则复挈彪还;还则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以去。盖极意关防,惟恐食其子也。
大意:彪的性格很彪悍,会吃自己的同胞。老虎带着三个孩子过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对岸,然后带第二个过去,同时在把彪提回去,然后带第三个老虎到对岸,最后才把彪带过去。
中国历史经典典故九:抱柱之信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长守尾生抱柱之信,拼减沈郎腰带之围,真情至语。惠淇源《婉约词》六
中国历史经典典故十: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语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现在人叫调整心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当以善念,当每晚省身,害人伤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谅人之心还须思之,道家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还是广积德,深积阴德为好,信仰“德”没亏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易经》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朱子治家格言》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人还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儿,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正所谓吃大亏得大福,不吃亏不得福。佛家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蜀先主给傻儿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听,最终亡国奴一个,回归道德信仰才能根治当下芸芸众生之疾。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语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现在人叫调整心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当以善念,当每晚省身,害人伤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谅人之心还须思之,道家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还是广积德,深积阴德为好,信仰“德”没亏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易经》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朱子治家格言》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人还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儿,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正所谓吃大亏得大福,不吃亏不得福。佛家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蜀先主给傻儿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听,最终亡国奴一个,回归道德信仰才能根治当下芸芸众生之疾。
201x年5月我参加了80学时的培训学习,历时两个周。我带着空杯心态一路走来,风景怡人,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下面就“心动”之点向大家汇报。
首先是骆教授的讲座,她知识面广,阅读丰富,观点让人深思。“师德”之“德”破题的论述,其中三句话我感触很深。
第一句是“人与人是质的不同,不是量的差异”。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当个诸葛亮”与此大相径庭,真是贻笑大方;其实,一万个臭皮匠也抵不了诸葛亮。正如一大车糙石能抵一块美玉吗?又如《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徐肃为军师设谋定计让曹兵大败而退。一人乃抵百万雄师,这样的谋士不胜枚举,一人定国的名将也如数家珍,时间关系,就此打住。
第二句是“厚德载物”。《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联想到只有大地配称“厚德载物”。以它的深厚承载一切;无比的胸怀容纳一切;以她的博大孕育一切。承受高山之重,经受骤雨之蚀;孕育着神奇变化,诞生着奇妙风景。可是,作为大地的子孙的人们在做些什么昵?死尸往里埋,腐败植物往里填,污水废物往里倒,它默默无语。疯狂的人类,为了自己的贪欲,到处掘地兴修,使整个地球千疮百孔,可她还是拼命承受着,禁不住颤抖一下,这足也让人们哀号遍也,“5.12汶川地震”不是有力的铁证。这给人类警示:不要做得太过,珍惜我们的家园地球,保护我们的'母亲,大地!
第三句是德不配位,“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
配我们的福报。举几个例子:很多年轻人,一出名就死了,有些官员,一提升就重病,有些人家里有钱刚盖完房子,人去世了,出车祸了。为什么?就是这四个字“德不配位”。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报不相称。《朱子治家格言》: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有悟:吾日三省,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所以告诫自己:俭朴养生,不伤其物。
然后是陈丽老师《关注问题学生,滋养老师心灵》的讲座,列举了全区各地老师“自残”的悲剧,并呼吁社会的关注。老师在讲解,我在观察:在坐的老师们,无神的疲惫、懒散,有神的憔悴苍桑,似乎就是一群艰辛跋涉的难民。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更应该明白其中之理。学会在春天里品读人生,就会多了一份明媚,人活的是一种心境,人生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他就哭,每天只看到失去多少就不会快乐,看到拥有多少就会感到幸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给我一个笑脸,我还你一个拥抱,你渴求一滴水,我倾其一片海洋,在心中种一轮太阳,温暖所有的过往,生命就不会孤单寒凉。何况:我们老师肩挑着孩子的教育,连自己都灵魂脆弱,心态异常,何以养护孩子幼小心灵。再“横观人类”,总是“志大财疏”非要做能力极限以外的事,能不累其肉衰其灵吗? 最后,我们听了优质课,示范课,经历了摩课上课的过程。受益匪浅:如赏秋月,生动活泼的课件、准确亲和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思维;磨课中热烈讨论、积极发言都是我所佩服的品质。此时才觉得自
己愧对日月之光辉、养我之食粮。所以,我只就唏吁感叹而也!作为老师吸纳外源,借鉴他人,充实自己,很有必要,但不能照搬照抄,机械摹仿,不能忘了自己,迷失自我,否则,就是东施效颦。因为能学到“智”,却难学到“巧”;听了三位名师的优质课,也让我感触良多。如:数学王子张其华,睿智、幽默,青春飞扬,激情四射,活泼不失庄重,课堂一气呵成.。我辈咋学得来?世界是缺憾的,原谅自己的不足,别太过追求完美,可自得保全。
《庄子》有言:吾生以有涯,而知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给人警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物”必伤其身。我常常用此告诫自己。尽最大努力,作最坏打算,多阅读可让阳光住进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