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位出场的黄建军老师,大家在群里亲切地称呼他为“皇叔”。他是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中英语教师,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副所长, “素材型班会课”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山市骨干教师,中山教师进修学院客座讲师,广东省德育创新成果奖获得者。素材型班会课是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的德育品牌,他们收集整理制作的班会课素材无论是从技术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常常能把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或激励得热血沸腾。今天我们有幸能够见识素材型班会课的魅力,有请黄老师为我们做精彩报告。
黄建军老师的精彩报告,让我们充分感受了素材型班会课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要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用心的老师。我想今天一天的报告,还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只要我们用心做,我们都可以越来越优秀!
皇叔志向真远大,立志做个教育家。
研究学生好经验,素材班会是专家。
心专一处用心做,值得你我学习他。
如果坚持走下去,全国出名顶呱呱。
今天会议收获大,场场报告大实话。
新泰老师境界高,认真学习劲头大。
热烈掌声送给你,快乐带给你全家。
下个通知:今晚8:00在金穗大酒店三楼举行李镇西老师见面会,提醒大家不要错过。
明天的会议仍然精彩纷呈,老师们,明天上午8:00不见不散。
7月24日主持词
开场文艺演出:戴荔(因故取消)
老师们,我想你们一定和我一样经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教育出怎样的学生?李镇西老师曾说,我希望我我的学生是这样的,我心目中优秀学生的标准,有五条:健壮,善良,正直,睿智、勤劳。
“每一步脚印都很清晰”,就是说他的人生走得很稳当,不摇晃,目标坚定,步伐沉稳。“每一个日子都很充实”,因为是劳动者,他每天都有收获,而不会虚度光阴,也不会精神空虚。“每一份工作都很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哪怕就是开个小店铺,也把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顾客。无论做什么,都把它做到极致。“每一笔收入都很干净”,都是他劳动所得,智慧所得,汗水所得,合法所得。“每天清晨醒来都很憧憬”,他心态阳光,胸襟敞亮,光明磊落,而不是心理阴暗,老想着算计与坑人,老想着不择手段往上爬。“每天晚上睡下都很香甜”,因为是劳动者,因为善良,因为没做任何亏心事,所以心里踏实,自然睡得香,永远不会担心第二天突然被*规。这样的学生,他的亲人、朋友和他所遇到的所有人,都因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自己也因此而获得幸福!
给大家通报一下今天上午的会议议程:1、第二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张学勇老师关于教师成长的报告。中间将穿插第四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张瑾、刘桂芝、岳海宁三位老师的精彩演讲。2、第二时段,我们荣幸邀请到山东省特级教师、省教学能手、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曹丙娟老师讲述她的成长故事,以及第三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于汉芹老师的教育故事。
张学勇,第二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理事长,济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未来教育家》《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之友》《当代教育家》《教师博览》《德育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各类文章四十余篇。工作之余书写教育随笔、案例100多万字,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分享张学勇老师的成长故事。
麻雀校长张学勇,心有大爱为人敬。
立足山区志不改,永做教育排头兵。
躬耕不辍勤努力,各大报刊留其名。
研究所里担重任,崭露头角励志星。
成长自己有心人,张瑾桂芝岳海宁。
公转民办刘桂芝,转变自己你真行!
突破旧我有勇气,张瑾入行心安定。
海宁详谈圈子美,内心感激话真诚。
自己成长自己事,你若加入我欢迎。
尺码相同共成长,我们未来不是梦。
老师们,中场休息20分钟,
赶紧出去轻松轻松,
下段报告更精彩,
轻松完了赶快回来。
老师们,让我们继续分享教育故事,聆听成长的精彩。
丙娟老师荣誉高,成长自己觉悟早。
又得韩所贵人助,反思提升步步高。
于汉芹,山东省新泰市汶南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第三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第二届语参杯“百佳语文教师”;新泰市先进教师;新泰市创新课一等奖;多次提供泰安市、新泰市级公开课、观摩课;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
汉芹老师自比鱼,教育海里探秘密。
与我有关是责任,学生第一真教育。
新泰藏龙卧虎地,两名巾帼堪比拟。
钟情教育心不悔,教师行里称第一。
下午的会议议程更值得大家的期待,首先由我们的导师年届七旬的蒋自立老师给我们展示班会示范课,学生将由研究所会员及子女组成。课后,蒋自立老师将做关于自我教育的激情报告,敬请期待。
今天下午将掀起会议的高潮,这将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而要给我们上班会示范课的这位老人,我不想给大家介绍他当了多少年班主任,多少年德育主任,做了多少年校长,多少年书记,也不想介绍他出版了多少本专著,也不想介绍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武汉市优秀教育专家等荣誉称号的情况。我只想说,他今年71岁高龄了,却越活越年轻,他的名言是,思想不老永年轻。两年前我去仙桃参加研究所第二届年会,会后去武汉他的家,一起步行时,我却赶不上他的步伐。他待我如家人,热情好客,激情似火。没有哪一个人不受他感染,没有哪一个人认识他后不感激他。他就是我们的导师人敬人爱的蒋自立先生!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下面我们再来分享两位第四届李镇西式好教师的教育故事。
郭玲老师,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初级中学教师,从教17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喜欢用学生身边的事件开展主题教育,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好老师。
让我们来分享她的教育故事。
郭玲老师真叫棒,班级工作有担当。
爱生如子讲智慧,静等花开有眼光。
注重做人好导师,同行皆夸是榜样。
下一位为大家分享教育故事的是吉林省通化市通钢一小的任秀波老师,任老师是吉林省名师工作室成员,她的教育格言是:爱课堂,爱教育,爱学生,和学生一起过幸福的生活!
任老师的讲座,再次证明,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长为优秀教师,并且享受教育的快乐。但她的演讲给我触动最大的却是开头,她为母亲写文字,并在母亲节作为礼物送给老人。这份孝心深深打动了我。写了几句话送给你。
吉林通化秀波美,自古千山任流水。
唯有人生讲孝德,灵魂归处才无悔。
接下来是蒋自立老师关于自我教育的激情报告。大家掌声欢迎。
老师们,我刚才注意到一个细节,蒋老师在PPT的第一页上自称是“教育老顽童”,我的理解是,蒋老师其实是永葆一颗童心。有童心才会把目光下移到学生身上,有童心才会弯下身子听学生讲,有童心才会发现教育之美。下面是问答时间,欢迎现场的老师们能积极参与,踊跃提问!
有诗为证:
老当益壮蒋自立,年届七旬展魅力。
自我教育创新论,值周班长无人比。
甘做导师推新人,老有所乐为教育。
从教做人皆楷模,功德堪比白云齐。
最后有请新泰市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马鞍超老师致闭幕词。
感谢马校长热情洋溢的致辞。
新泰实小真漂亮,最美校园人向往。
万类花草竞自由,乐学致远有理想。
教师个个皆伯乐,爱润童心师德扬。
教书有境常突破,学海无涯正能量。
和融天下大胸怀,实小领航马校长。
老师们,两天紧张的会议议程即将落下帷幕了,李镇西老师有句名言送给大家: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老师们,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能决定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张学勇老师反复提醒我们:转变源于自我,成长不可替代。我们大部分人,可能出生不够好,天赋不够高,长相不够美……但这些不能成为我们不努力的理由,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如此平凡,才更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理想是用来实现的。在生命的道路上,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朋友们,努力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明年再见!
《格林童话》围绕着苦难和赎罪展开故事,成功地为小孩和成人开辟了一个新的沟通区域。
两百年前,一本并不起眼的书在柏林出版了,这本名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的书收录了86则德国民间故事,只印刷了900册。
虽然最初反应平平,但经过不断修订,1857年出版的新版已经扩充到了210则故事。200年过去了,这本书今天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甚至有了爱斯基摩语和非洲斯瓦希里语的译本,这本的名字叫做《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与中国文豪
一般来说,童话故事有两种。一种是文学童话,最著名的作家是安徒生,另一种童话是口头传诵的民间故事,代表作品自然是《格林童话》。到了19世纪,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压力,自古以来的口述传统失去了其绵延世代的魅力,民间故事濒临消亡,恰在此时,格林兄弟出现了。
格林兄弟并没有到乡下收集农民的故事,而是从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开始的。另外,格林兄弟还直接从书籍、杂志中采录故事。
瑞士民间文学学者麦克斯?吕蒂认为:格林兄弟并不照猫画虎似地复述他们听到的童话,他们精心雕琢,使之富有诗意并具有教育意义。以《玫瑰公主》为例。雅科布?格林在最初听到故事时只记下了:“这时,国王和满朝文武刚好回来。于是宫殿里所有的人甚至连墙上的苍蝇都睡着了。”但在最后的稿本中,这段话被格林兄弟加工成:“睡意向整座宫殿蔓延。国王和王后刚一到家,走进大厅便睡着了。满朝文武也都跟着睡着了。连马厩中的马匹、院子里的狗、房顶上的鸽子和墙上的苍蝇也睡去了。是啊,炉灶里噼啪作响的火焰也静下来睡觉了。油锅里的咝咝声停了下来。厨师正要伸手去抓犯了过失的小帮厨的头发,这时他也松开手睡着了。风停了,宫殿前面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
正是受格林兄弟在民族文化危机关头搜集民间童话的影响,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在1918年到1937年间掀起了由刘再复、周作人、顾颉刚等人发起的“到民间去”的民间文学运动。
《格林童话》对中国的影响远不止如此。1903年中国学者周桂笙把12篇格林童话翻译成了文言文,其后的孙毓修、茅盾和郑振铎和其他众多学者均参与了格林童话的翻译。那时的儿童很多都是看着这套童话长大的。作家张天翼后来回忆说:“十几册商务印书馆的童话,是孙毓修先生编的。有许多字不认识,母亲就读给我听……”
《格林童话》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1931年,湖南省省政府主席何键首先向童话发难,他向教育部提出建议,要求打破鸟言兽语的童话读物,采取中外先哲格言做教材,指责童话“禽兽能作人言,尊称加诸兽类,鄙俚怪诞,莫可言状”。一时文化界掀起了“鸟言兽语“之争,参与争论的不但有幼儿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家,连文化名人,比如鲁迅、叶圣陶都卷入其中,不过经过一年的交锋,力挺童话的意见得到普遍的赞同。
延续的黑暗遗产
不过,格林兄弟写书的目的,并非哄孩子入睡这么简单,他们是德国民族主义的先锋代表,而这种民族主义后来发展成了纳粹主义的雅利安理论,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教授格林兄弟的书。当然,战后,同盟国把《格林童话》从一些城市学校课程中取消了。
直到今天,一些人,特别是男女平等主义者,希望把《格林童话》塞到图书馆最里的角落,因为,书中邪恶的人物总是女人,她们残害小女孩,因为小女孩不敢反抗。迪士尼版《白雪公主》、《灰姑娘》、《贝尔和长发姑娘》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没脑子的蠢蛋。让天真敏感的女儿了解童话里那些听任摆布的公主被母亲残害的故事,现代妈妈中有几个不害怕呢?
性别歧视不过是冰山一角,刚开始,《格林童话》不是给孩子们看的。例如《小红帽》这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中,就有性描写甚至是吃人肉的场面。应该说《格林童话》最早是以一部大编辑型学术文集的形式出版的,后来被威廉?格林特意进行,才成为内容没那么粗鄙的童话集。比如他将《白雪公主》与《糖果屋》中的生母改成继母,毕竟父母杀死自己的亲生孩子太过血腥。
即使格林兄弟让很多童话以大团圆结局,但还是充满暴力,比如白雪公主的后母也就是女巫被强迫穿上滚烫的铁鞋子跳舞跳到死。可以说《格林童话》中的道德观极端匮乏。很多故事都在讲分尸,人吃人,残害孩子的常常是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文中充满了脚趾被剁掉,断指在空中飞的细节描写。《杜松树》这篇就是“黑暗风格”的代表。
按照惯例,《杜松树》里也有一个狠毒的继母。放学之后,继母让孩子去柜子里拿苹果,然后“继母举起手中的斧头,用力劈向小男孩的脖子。小男孩的头颅应声落在了地上,鲜血从他的'脖子那里喷了出来。” 她把小男孩的头放在脖子上,用白布缠绕了几圈,把头和身体连接在一起,最后在他手上放了一个苹果。
继母的亲生女儿回来后,摇了摇他的肩膀,结果哥哥的头竟“扑通”一声掉到了地上。继母就说,这件事千万不能跟别人提。不如我们把哥哥的肉煮汤吧。“于是她拿起菜刀切下他的肉,把骨头和内脏都放在旁边”。后来丈夫回来了,继母就把炖菜端给他。他觉得这汤真是好喝,他一碗接一碗地喝着肉汤,把吃剩下的骨头随手丢在了餐桌下面。结局更是匪夷所思,小男孩复活之后,居然把继母炖成汤,那位父亲又照单全收,把汤全喝了。
《格林童话》的黑暗风格已经被现代儿童作家继承下来了。2009年,尼尔?盖曼凭借《坟场之书》摘获儿童文学最高奖项——约翰?纽贝里奖章。翻开第一页,小读者们就会看到这样的句子:“黑暗中有一只手,手上握着一把刀。”而在接下来的几段中,这把刀便结束了3条生命,并正准备插入第4个人的咽喉。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罗琳说她的书讲的“主要就是死亡”。其电影系列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哈利父母被杀,而后出现的就是那个为求永生不择手段的恶魔。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的《黑质三部曲》对“人类的堕落”进行了重写——好奇叛逆的女主人公不是被逐出乐园,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寻求赎罪,即前往死亡之地。不过和苏珊?科林斯的《饥饿游戏》比起来,那都是小巫见大巫。《饥饿游戏》的女主人公凯特尼斯必须通过杀人才能在竞技场活下来,而她杀的人,再不是梦幻岛或者仙境里的那些大怪物,而是其他小孩。
这样看来,人们喜欢《格林童话》的主要原因似乎不是它给人以希望,而是告诉我们各种恐惧,彻彻底底的黑暗,没有安全感、失去安慰和信任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的。这种观点,其实正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大人也会读《格林童话》。
链接:
格林兄弟的生活也像一则童话故事,他们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律师。哥哥雅各布生于1785年,是家里9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二。弟弟威廉生于1786年。兄弟俩在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在他们一个11岁一个10岁时,父亲去世了,一切都改变了。不过经历过困顿之后,兄弟两人读完大学后,长期任职于王家图书馆。
在大半生里,兄弟俩人在同一间屋子里工作,工作台面对面。他们一起学习法学,一起记笔记,抄录手稿,编辑作品。弟弟威廉很随和好相处,哥哥雅各布挑剔而内向,他们的性格刚好互补,两人关系非常融洽。不过,后来他们的领域有了分歧。哥哥雅各布后来对德国历史开始感兴趣。弟弟威廉仍然钟爱民间传说,并且在第二版《家庭故事集》之后,一个人做了后来版本的编辑工作。
篇一:《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到你,大概是源于那篇为大家所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不经意间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你,了解你。
你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轻轻地吐出一个又一个字,仔细玩味其间的美妙时,我也意识到必须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谢谢你。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你像个孩子似的说给我听。我第一次知道如此寻常的雨也能被描绘得那么美。《春》带给我的是华丽优美却不失朴实,也是它让我偏爱你写景抒情的散文,因为我总能在它们中间看到你的洒脱你的淡泊,读到你悲伤的心境、起伏的心情。
你的那篇《荷塘月色》,一下子把我拉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袭白衣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骨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樊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甚至听到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可就在这时,你说,“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一刹那,我又似乎能触到你的心的凄凉,因为你总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然后我要提到你的《背影》,这又是一篇深深打动我的文章,读来竟有想哭的感觉。《背影》中,你的语言没有以往的华丽,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画面,那一句句平凡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心里的那一泓涟漪。我看到学生时代的你和你饱经风霜的老父,感受到他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父亲是少言的,他们不擅长表达,可他们没有半点粉饰的爱让人为之动容,“父爱如山”这话真是一点没错。你在《冬天》里也说,“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氤氲在白水豆腐的热气里的父爱,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你心上都该是温暖的吧。
《正义》里你问道,“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你把正义比作食物衣服,你说“两石白米堆在屋里,总要吃它干净,两箱衣服堆在屋里,总要轮流换穿,一大堆正义却扔在一旁,满不理会,我们真大方,真舍得!看来正义这东西也真贱,竟抵不上白米的一个尖儿,衣服的一个扣儿!”我可以听见你的愤怒,人间的正义究竟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你让我们清楚地明白“正义”不止是挂在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的。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说它们“清丽”,有人说它们“清秀”,也有人说它们“清幽”,可都离不开一个“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乐意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你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读你,读一个洒脱的你,淡泊的你。
读你,真是一种享受。
篇二: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回味的美酒。
如:歌声,匆匆,荷塘月色等,使我们回味无穷。好似身入其中,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每次读他的文章,都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我们在《春》中感受到了无穷的生命力,在《荷塘月色》中品味了一次优美的月色,甚至无形的时间都被朱自清给予了轻盈的步态和顽劣的脾性。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散文集》的文章真是名不虚传,统一以美相称。这月下的荷塘仿佛与世隔绝,静的连掉一根针也能听见。
风比做渺茫的歌声。把蝴蝶比作眼睛,星星。
多么恰当的比喻啊!只有朱自清才会想出这样的句子吧!优美细腻譬如能猜透人心!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三:《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有一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要摘抄5段写景文章。当我抄完后,惊奇地发现:5段文字中,有三段是朱自清的文章。这让我对朱自清产生了好奇,朱自清有这么强的写景能力!我赶忙拿起了《朱自清散文集》读了起来。
朱自清的许多散文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春》、《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之绿》等等佳作名篇数不胜数。每读到朱自清的文章,都会有一种清新典雅,柔顺细腻之情,让人从久违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气里摆脱出来,从而让人有一种乡村感,又好像有一种原始的,清新的感觉,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节,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惊喜的。在描写春天的文章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进我的心里,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从中,我能感觉到,风是多么地温柔呀!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一样,而且在空气中还夹着清新的土味、酝酿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种仙境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极了,惬意极了!此时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时空,到达这么美、还充满了诗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给春天的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样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似的。
但是,即使鸟儿的天赖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以欢笑和努力,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直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家!可以说,没有他,中国的现代散文就不可能这么灿烂。我读了他的文章,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让我受益匪浅,真是饱餐了一顿美味的文学大餐。
篇四:《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近来无事,又翻开了这本买来已久的《朱自清散文集》。从书柜里拿出的这本旧书,在多年的精心保管下,未见老旧。封面上那位儒雅含笑的中年人如在眼前,就像一块冬天里的温玉,在胸口荡起了阵阵暖意;就像先生那恬淡含蓄的文字,仿佛字字都在心中弹奏出一曲曲清丽悦耳的和弦。
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散文与俞平伯一时并称。而二人同做《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是取材相同、角度不同,但又大都以先生所作为好,可见先生散文造诣之高。
手中的这本朱自清散文集,来自于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收录了朱自清《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几个主要的散文集子中的主要文章,选录了《国文教学》、《读书指导》、《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论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隽永。他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这几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那一幕车站上父亲离去的剪影不也是我们心目中逐渐老去的父母的写照吗?
《匆匆》虽是一篇散文诗,但却以新颖的一问一答的方式,用大量的排比与生动细腻的描写,用亲切的声音告诫了我们时间流逝之匆匆,时间之河不能倒流、不可回溯。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须知我们正在荒废的此刻,正是逝去之人所期盼的明日啊。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难得的今日。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独自在清冷夜里漫步在清华园的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用水彩画一样的淡淡笔触深刻而传神的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和那时的心情。最广泛的读者也都是从这篇文章中认识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者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但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一种诗意”。读完此文,教人不得不沉醉在这酝酿已久,贮藏满溢的诗意,沉醉在当时先生所凝望的那池月光里。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现在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为了我们秋天的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
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篇五:《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在我们的印象中,可以看到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朱自清。一个是在荷塘边漫步,静静享受夏夜清新的宁静的文人,另一个则是时刻关心祖国,用手中的笔为祖国的新生而奔走呐喊的民主战士。而不管我们对朱自清的印象是什么,所有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他不同时期写下的文章。
读《背影》,我们可以从平易的文字中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什么叫作“父爱如山”;读《匆匆》,我们可以从清丽的文笔中读出一个细腻观察生活的作者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们可以从电车上的意外经历听见作者由此发出的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从不同的文章中我们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读朱自清的生活,去读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来觉得鲁迅的文章难懂,不仅因为文字上的表达和现在的差距,更是因为我无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笔端下到底还藏着些什么内涵?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军阀统治的不满?他藏起来的东西太多太多。当我读完朱自清的散文《论百读不厌》,才发现,原来难懂是因为读得不够多,品得不够多。经典是值得并且需要多读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华却是隐蔽的,只有把文章读到心坎儿里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对话。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说的,“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是它是认真地负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地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这么着文学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对于文学,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景仰,一种尊重,应该要以拜读的姿态去对待这种严肃,而并非把它当成是一种消遣。朱自清也告诉我们,“百读不厌“要以趣味为主,但这种趣味是只有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级的趣味,更不是只要求一时的快感。
那么现在的我,又是在读些什么?怎么个读法?又是为什么而读?
从跨进学校的门槛开始,我就一直在读书。读的不是其他什么书,就是课本,就是教材。因为学校、教育部要求我们读,并且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考试来检验我们读得怎么样,读到什么程度。我读了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读书模式,一种急于应付考试的读书模式。我该读些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似乎都在规划当中,真正去接触的那些文学,也是少得可怜。相反地,我读的多是些消遣性的东西类似杂志。于是,我这才发现对于我们这一代,流行仿佛已经在悄悄地渐渐取代经典。那些经典,我读得太少太少。文学对我来说,好象在越走越远。
暂且撇开我们所读的书不说,就拿学校里的课程来讲,语文好象也已经不再占据像过去那样重要的位置了,数理化也逐渐变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是一文定终生,现在却仿佛数理化才是主宰命运的一切。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国家,这样的局面也确实令人尴尬。对于几千年前的大圣哲孔子,今天的我们也该抱着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却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如何读书的轨道。重拾经典,对人类的文化重新认识,重新品味和感受,对文学来一次郑重的膜拜才是当下我们急需做的。
篇六:《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已记不清是多少次再读《背影》。中学时的我并不能体味其中深意。如今,我已日渐成长,书中父亲提着橘蹒跚的背影,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经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慨。
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文海中,歌颂父母的文章不计其数,而《背影》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也许就在于作者用普通人的眼睛去发现普通的父亲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而这恰恰触碰到了我心里某个最敏感的部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细腻的情感绵绵不绝,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在我心中缓缓流过。
我敬佩和羡慕那些作家或擅于写作的人,可以把对父母的情感通过笔尖,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纸上,读来总能带动读者的心灵随之跃动,让心灵深处的情感也随之点燃,继而蔓延,情到深处,禁不住泪眼模糊,就像《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父母。想着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却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亲见我时孩童般的喜悦;想到他们冬日里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守着收入微薄的小摊,任冷风吹痛了脸颊的身影;想起他们日渐加深的皱纹、愈加清晰的白发……真的,想到此处,我便忍不住泪眼蒙蒙。
平凡的父母给了我不平凡的。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早日让父母卸下沉重的担,安享晚年的幸福。我只有尽我的努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因为我知道,父母都是无私而伟大的。
篇七: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初期创作的散文是写景抒情的,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如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将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章体现着朱自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美好的追求。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散文集呢?那么,请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页吧!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
那时,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欢;当朱自清消耗时间时,他决定从头开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随同家人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很喜欢扬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朱自清的成长历程了。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历很高,后来他在中学教书,教了五年中学后,他又到中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如《背影》表达的是对于父子珍惜亲情,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种感情,往往因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视。《背影》其实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这种感情。再如《春晖的一月》就体现了朱自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对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篇八:《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果然名不虚传,令我如身临其境,合上这本书,鼻孔里还残留着荷香,目光里还带着对荷的柔情,脑海里还浮想联翩,意犹未尽啊!
早就听说朱自清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直到我们课本上学到他的作品《匆匆》,让我深刻领悟了时间的珍贵,我们要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学习,不能枉度此生。此后,我迷恋上了他的散文,要求妈妈给我买了这本《朱自清散文集》,看到此书,我便爱不释手,不肯放下了。
朱自清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大致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个人以及家庭生活为主,具有非常浓烈的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另一种主要是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景物为主,抒发了朱自清的个人感情。书里既有《荷塘月色》美轮美奂的荷花,又有《背影》中父亲伟大无私、宽容的爱。还有《春》中一副生机盎然的画卷,《乞丐》,《儿女》,《佛罗伦司》等等,篇篇都令我回味无穷。朱自清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词藻,过多的修辞以及惊心动魄的内容情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那清丽隽秀的文笔,一点也不做作,令人读起来觉得亲切朴素,深深打动着我的心,他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和真挚情感不断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此外,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如《博物院》,让我知道了国内外的一些稀世珍品,知道了许多名人轶事,学到了许多历史及书画方面的知识。《冬天》,《绿》,《看花》,则让我学会了更多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丰富了阅读知识,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诚意》,《儿女》,《哀互生》,又让我看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从这篇篇清新优雅,如诗般的感人散文中,你细细品味出其中的美,爱,信念和智慧了吗?朱自清的散文是久盛不衰的永恒经典!
篇九:《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读着朱自清写的散文《匆匆》,我感觉像是一阵舒心的清风迎面扑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自己始终无法解答的问题,也是留给我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解答的难题。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是庄子曾说的话。时间的确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了,课间玩耍的时候,时间从欢声笑语里过去,畅所欲言的时候,时间从嘴里过去,看书的时候,时间就从字里行间不见了。
古今中外真正把握今日的人也不乏少数,祖逖闻鸡起舞,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停,后来成为了名留千古的大将军,鲁迅先生一生都笔耕不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工作,成了人人敬仰的大文豪……
而我呢?只是把这些珍惜时间的名人事迹、格言警句熟知而已,扪心自问我又为把握时间付出了些什么呢?我又得到了些什么收获呢?每天重复而机械的过着相同的日子,庸庸碌碌地过着乏味的生活。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自学是学习的最好时间,有时我却让这宝贵的时间在与同学的闲聊间度过了。
过去的日子如白云,被风吹散了,过去的日子如落叶,被尘埃掩埋了,过去的日子如流水,匆匆流逝了,过去的日子如水中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昨天已成为过去无可挽留,未来迷茫不可窥视,只有现在,只有今天是属于我们的,不要再让时间从手中流逝,不要给明天留下无尽的悔恨,努力吧,奋斗吧,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疑惑,不要犹豫,赶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