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
6、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
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增广贤文》)
7、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增广贤文》)
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9、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1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
11、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增广贤文》)
12、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增广贤文》)
13、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增广贤文》)
14、责己之心责人,爱己之心爱人。(《增广贤文》)
15、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冶家格言)
16、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增广贤文》)
17、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增广贤文》)
18、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增广贤文》)
19、泯躯而济国。(颜氏家训)
20、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示儿女》诗)
教学内容:
《三字经》原文“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一段,达到熟读成诵。同时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教学准备:
收集历史故事《孔融让梨》《黄香温席》课件、儿童歌曲《我的好妈妈》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情境激趣
1、讲述故事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朋友,一个叫黄香,一个叫孔融。
(播放多媒体课件:《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故事一: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
故事二: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2、设疑生情:你喜欢黄香和孔融吗?为什么?
二、 配乐诵读、品读解意
1、师配乐范读、领读(出示《三字经》原文:“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2、 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背诵比赛。
3、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不抢先,能让人,
先别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你觉得黄香是个怎样的孩子?孔融又是个怎样的孩子?
2、你还知道那些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人?
歌曲《我的好妈妈》一边唱一边做动作
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学习了今天的《三字经》,你又有什么打算呢?
研学《三字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内容提要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经典古籍构成了它的核心。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笔者利用学校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带领学生从研学《三字经》入手,通过通读通解、深研内涵、传承精神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本文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反思和分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民族精神 了解 理解 传承
一、 问题的提出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经典古籍构成了它的核心。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它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系统的内容。它包含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例如:“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例如:“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而且把个人、集体、国家联成一体,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伦理价值体系,在别的国家是很少见的。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我们在初一年级100名学生中作过有关的问卷调查。其中认为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关系的37人,认为没关系的34人,说不清楚的29人;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包括哪些内容,被调查的学生能说出三种以上的只有45人,多集中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艰苦朴素等方面,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认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也是传统美德。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即需要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传统美德的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小让他们身体力行,形成习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懂得这个道理。中国自汉代以来的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乡学,以及各类私塾、家塾的德育教材都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为了让人们从小牢记各种行为规则,编写了许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读本和格言。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名贤集》、《龙文鞭影》、《女儿经》、《小儿语》、《弟子规》等书以及各种家训和历史、文学著作,也都以不同的方式讲授道德规范和处世准则,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德育目标内容体系。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本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体力行,铭记在心,从而形成习惯。但是,在我们调查的100名学生中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的寥寥无几。今天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适当读些古代经典完全是必要的,在目前的情况下甚至有些紧迫。
正是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初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确定了“古代典籍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课题。
二、研学过程
我们的古代典籍研学是从《三字经》开始。
第一步:通读通解。《三字经》虽是古代儿童的启蒙教材,但此书毕竟是文言文,且于今天有时代差异,其中偏字难字较多。所以我把文章分成若干段落,每个学生认领一段,查阅字典,诵读流畅,然后在课堂上讲解交流并带读,加快了学习的速度。
第二步:理解内涵。《三字经》是通过实例来教化儿童的,文中有很多历史典故和历史故事,学生在诵读流畅之后要深入思考研究典故的内涵。如:孟母为何三迁?孔融为何要让梨?等等,学生在深入思考和理解后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从中得到教育。
第三步:传承精神。这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研究学习是为了继承弘扬,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观察、采访、创作短剧、设计主题活动,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加深对传统美德的理解,达到传承中华美德之目的.。
三、效果分
研学《三字经》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早期教育,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少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事谨慎,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义。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古时的蒙学之书,把做人之本、为人之则的基本道理,写入书中,且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易于儿童接受。在我们研读的《三字经》中就体现了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例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
研学《三字经》,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
了解并不等于理解。所以,我们在了解了中华传统美德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内涵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德,道德;行,行为。我们现在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可是在德育教育中,往往简单说教多,同学们没兴趣,对一些问题认识模糊。而《三字经》就有许多教导人们善德善行故事。在研读《三字经》时,同学们对这些小故事寓意进行深入思考,经过讨论,对美德有了较清楚地认识。
下面是一段同学们围绕“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的讨论。
学生1: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这就是孝敬老人,礼让兄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生2:我觉得这黄香、孔融大
学生3:父母兄长爱护我们是他们的爱心,他们白天工作、劳动,晚上还要做家务、洗衣服,多累啊,我们不能只让他们关心我们,我们也要关心他们才对。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生4: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用不着我们去让梨、去温被了。孝敬父母是我们长大以后的事。
学生5:我们现在还小,为父母可做的事还不多,但是我们学黄香、孔融并不是都去温被、让梨,而是学他们孝敬父母的一颗心。我们可以洗洗自己的小件衣服,尽量减少他们的负担,另外我们自己好好学习,不让他们为我们着急,就是孝敬父母了。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
孝的本质是一种爱,是一种敬,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责任,这不能丢,这是美德的核心价值。但它是变化的。父母关心我们是对我们的爱,我们对父母也要尽责任,要回报。无论如何,我们回报父母永远跟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不能划等号,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要大于我们对父母尽的孝道责任。孔子有父慈子孝,孔子也有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怎么解决呢?尽力为父母减轻压力,减轻负担就可以了。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衣服是不变的,但是穿的不一样。只要有家庭,只要有父子母子关系,孝是永远不会变的。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通过这段讨论,同学们对什么是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学习《三字经》,学习的是传统美德,是一种精神,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种做法。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教育,关键在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结合、创新和落实。所谓结合.是指把传统美德寓于现代文明之中,这是我们德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更具有民族特色,更具有生命力。
研读《三字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现在研究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道德,这是中国人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化,要不断推陈出新,要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才能不断的与时俱进。
为了能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给同学们更深的启发。我们把学生分成小组,第一组以“文明瞬间”为主题到社会上进行文明行为观察,拍摄了37幅照片,做成了课件进行展示;第二组的同学以“我的父母,我的老师”为主题,采访了三位家长和五位老师,了解他们对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第三组的同学以《三字经》中的内容题材,创作了《孟母三迁》、《黄九温席》等历史短剧,第四组以“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进行主题活动的设计。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非常受教育,同学L在采访后说:“我原来以为学生是最苦的,学习又累又枯燥,没想到老师们都是大学毕业,除了每天上班教课以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去进修提高,比我们累多了。古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今天我们的老师学无止境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韩主任说得好,‘今天这个社会,不学就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掉队。’”同学ZH在总结里写道:“《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我妈妈也在利用晚上时间上电大,我要向他们一样,刻苦学习,把自己的学习成绩赶上去”。观察组的同学W在谈感想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现在的道德文明很多是从我们祖辈继承下来的。今天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并没有忘记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对这些行为要多加宣传,使大家都以文明为荣。到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以最美的环境,最好的精神面貌在世人面前展示。”主题活动设计组的同学提出了生日为感恩日的倡议。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对如何理解现代文明与传统美德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把传统美德赋予了新的内容,把传承弘扬传统美德当成自己的责任。
当然,在传统道德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同学们在研学中,注意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把传统道德的一些东西,富于时代的内涵。例如:传统道德中的“忠”是指臣子对封建君王之忠,而今天,我们可理解为对国家之忠,为报效祖国,尽忠尽责。“义”在传统道德中是义气、侠义,在今天可理解为正义,不能为朋友两肋插刀,要为正义两肋插刀。等等。
以研究性学习形式开展诵经读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只是一种尝试。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包括优秀的传统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青年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利用中国博深广大的古代典籍,尤其是蒙学教材教育学生会收到很好效果。让民族美德被中华子孙世代传承。
附:参考书目
① 崔允火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发行。
②《创新教学指导丛书系——新教学方法集萃(一)》第六部分。红旗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③钱逊、陈瑛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德行卷》第10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
④《中小学生礼仪礼节礼貌规范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⑤《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儿童读本》。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⑥ 檀传宝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孝道名言警句格言
1、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2、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纲
3、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4、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5、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6、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9、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10、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1、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12、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13、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14、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15、母爱最高尚。
16、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17、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18、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2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2、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2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讯
24、河里孩子岸上娘。
25、要想赢得女儿的欢心,必须先从她母亲着手。
26、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27、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28、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29、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
3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31、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何铸
32、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33、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34、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35、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3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37、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38、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3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40、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41、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42、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43、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娘想儿,长如江;儿想娘,扁担长。
44、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4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46、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盐好。
47、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48、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49、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
50、宁死做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