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问题学生心理格言 正文

问题学生心理格言

时间:2024-09-28 11:23:03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想和矛盾对在校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正直成长中的中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之中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和集中于青春期的各种冲突,使中学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为此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由于是不记名的问卷,因此学生的答卷坦白、明晰:在学习上存在自卑、惧怕、焦虑、厌学等心理,在生活上有攀比、贪图享乐的心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交往中存在偏执、惟我独尊的心理。以下是对中学生中常见的6种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对策的分析。

一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贪图享乐心理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与我们这一带人毫不相干”。于是就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这种思想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好吃零食,花零钱多;衣着讲究,互相攀比。 2 惟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 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

4 自卑心理

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不可救药,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 惧怕心理

就中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优等生惧怕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的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

6 厌学心理

有些中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加之心理上的重重矛盾,如:渴望尊重却遭受歧视,自尊心与自卑心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造成厌学等心理问题。

二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1 家庭的影响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智力开发而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中学生身上形成强烈反差。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了严重的先天不足。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赏罚褒贬,极其世界观、信仰、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性的中学生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家庭里,接受所谓“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教育。以“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人生性信条,那么,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的人,必定是心胸狭窄的人。 2 社会的影响

当今的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的驱使下,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象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学生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3 学校的影响

当前,由于不少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学生有没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学生也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由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又没有预先告诉他们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学生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

便选择了逃避,对自己彻底放弃,有的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心理上疲劳,情绪焦虑不安。不少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即:超负荷的学习量,超高的学习难度,超常的学习时间。在教育方式上,一些教师的做法却是反教育的。据笔者调查,目前,有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遗弃等手段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代替严格的管理,用威胁的手段代替激励。这些“精神虐待”现象并非教师有意所为,他们的出发点是敦促学生上进成才,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心理学家指出,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和思想伤害,可能比肉体受虐待的孩子更大,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严重摧残,而自尊心受到挫折的人,又会出现多种心理障碍。

4 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追求成人感,有独立性意向。但这些心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矛盾。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被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产生“明于知人,黯与知己”,“严以责人,宽以律己”的不良倾向。一些学生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新的驱使下,故意表现得蛮横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行为表现与教育者的意愿往往背道而弛。此外,中学生处在青春萌动期,对异性有好奇心和神秘容易出现早恋问题,期间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那些落入情网的`学生,往往精神萎靡不振,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紧张、恐惧、羞涩;有的苦闷、自卑、惆怅、失望、孤独、悔恨、愤怒。

三 解决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连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 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 ,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调试自身的心理状态,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如有

不悦,应及时进行排遣,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学生,要知道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会使学生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3 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基础教育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的氛围中吸纳知识与技能,不会有过重的负担。

4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的关系

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部分中学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

1、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教育贵在一个“及”字,重在一个“小”字,即使天天从小事抓起。

3、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4、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5、教师与画家不同的是他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6、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是老师。

7、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

8、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9、怎样的老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

10、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11、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容纳孩子最可谴责的行为。

12、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13、培养人,就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马卡连柯

14、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

15、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

16、慈父+慈母=教师。

17、在过多地要求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尊重他们。

18、培养人,就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

19、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20、用一生的精力上好一堂课,去启迪一代人的心灵。

21、我们都随时处于正在学习的过程。

22、勤于给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松土、浇水、捉虫、施肥的园丁终将迎来争奇斗妍的春天。

23、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24、天荒地老,教师的童心不泯。

25、心灵和心灵撞击,生命和生命对话。

26、师德最重要的是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心中沐浴阳光。

27、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28、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29、爱岗、敬业、肯于奉献是职业道德观的三个层位,爱岗是敬业、奉献的根本。

30、心灵的沟通胜于知识传递。

31、“教师”应该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32、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

3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34、道而弗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5、尚自然,展个性——蔡元培

36、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37、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想上天空,想潜蚁穴,往往他们思维跳跃比我们要快得多。

38、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教师。

39、在知识的舞台上,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

40、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华罗庚

41、教师,是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

42、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43、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44、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45、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就是把一棵棵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就是为人类的未来培养人才。

46、用爱心、耐心、诚心去启迪孩子纯洁的童心。

47、能得到家长和孩子的'尊敬和喜爱,这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48、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49、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

50、在教学上,要做教师兼学者;在写作上,要做学者兼教师。

51、教师是天底下最为特殊的职业,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52、教师若不能取得他的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戴,那么最好让他离开教育岗位。

53、执着杏坛,乐于奉献。

54、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个无愧为教师的天职。

5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56、老师,祝您教育的学生,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57、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58、圣明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建筑。

59、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

60、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61、坚持启发式,避免注入式。

62、用爱心、耐心、恒心挑战问题学生,给他们美丽的童年。

63、享受人文的课堂,享受动感的课堂,享受智慧的课堂。

6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65、不放手让孩子去做,犹如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是会防害孩子增强体质的。

66、一个教师必须对祖国优秀文化和语言文字深深地热爱否则就站不进去,不可能获得真知。

67、师德最朴素的认识就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68、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69、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

70、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71、教师就是要敬业爱生。

72、良好的师德风范必须“心中有学生”“有学生立场”。

73、普通的孩子,用得法的教育,就会成为超常的人。

74、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75、教师要融于师生的相互理解中。

76、想让生命辉煌,就别浪费青春。

77、扬黄牛精神,做平凡工作。

7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79、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80、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

81、每一位有自尊的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尊心有发挥的机会。

82、教师必须非常谨慎,必须对他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责任。

83、以仁治校,以爱执教,以诚待人,才可融社会、学校、师生为一体。

84、善于鼓励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85、教师必须时刻充电,才能永恒地释放所需能量。

86、我要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幽默去融洽和学生的感情,用勉励去点燃学生的自信。

87、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88、知识越学越感到贫乏,不学总认为不错,一个人水平的高低不在于文凭,而在于终身学习,不断提高。

8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90、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出现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现象,分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及本质特征以及给高校正常管理和教学秩序带来的困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解读“问题学生”,并提出如何转化“问题学生”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问题学生;积极心理学;转化

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但受到经济和社会步入转型期的影响,大学生对待学校学习的认知更加多元化,再加上各种思潮的冲击,高校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从近年来新闻报道的大学生案例来看,现在有关大学生的各类案例越来越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高校的“问题大学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导致高校管理和教学秩序受到干扰,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问题学生”的转化已成为很多高校的重要工作。

一、“问题学生”的表现

“问题学生”是指,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个体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方面暂时偏离常态,并在行为方式、心理品质、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违背教育规律主流、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需要通过矫正教育干预的特殊社会群体[1]。这些学生的不良表现,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学校工作的顺利运行。西北师范大学的王景[2]认为,“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想偏激,对社会不满,对由于转型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尤其不满,对现有的制度有强烈的抵触心理,主张“自由”。二是学习上厌学,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的情况经常发生,补考、挂科、作弊是家常便饭。托坎毛肯[3]通过调查发现,厌学的学生占大学生人数的31.26%,其中各个科目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将近87%,甚至有13%左右的学生补考都不能够及格。三是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恋、逃避、人际退缩等。四是行为问题层出不穷,打架斗殴、酗酒、沉迷网吧甚至盗窃等情况时有发生。五是存在心理障碍。部分“问题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较为常见的是症状是失眠、易激惹、抑郁、焦虑性情绪障碍等。

二、出现“问题学生”的成因

人一生的发展主要受内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外在主要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较大,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发展结果虽然是内外因交互影响的结果,但外在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所占的比例较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主要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最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问题学生”的客观原因。调查研究表明,离异家庭或者家庭教育方式偏差(溺爱或者过于严厉)的家庭,易于出现“问题学生”[4]。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在人格形成中容易出现极端现象,要不就自视过高,依赖心理严重蛮横且攻击性强,要不就自卑、退缩。学校教育也是形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中学一味地追求成绩,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形成、道德养成和素质提高的培养,当这些学生进入高校时,高校的管理模式与中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也没有了升学压力于是他们所有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转型期间社会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各种观念对我国的高校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面对这些不良的影响不能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从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重新解读“问题学生”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领域中的方法对人性中积极乐观的普世价值进行测算与引导的学科总称,在上个世纪末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应用。”[5]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把传统心理学倡导的“恢复创伤”变为“促进幸福”,它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力量,并且提倡个体发挥自己积极的品质去克服自己消极的一面。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对“问题学生”进行新的诠释和解读,它的“治疗”方法也和传统的方法大不一样。1.问题行为是“问题学生”的需要受阻时的自我保护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每个人都拥有着积极向上的完善自我的要求和潜力。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了5个层面,分别是对生理、安全、居住、自尊、自主实现的需要。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所有的学生从开始上学都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个学生的优缺点通过成绩来判断。那些学习成绩不优秀的学生,经常受到周围师生、家长的冷嘲热讽,没有归属感,自尊受到伤害,自我的价值得不到父母及社会的承认[6],他们就会被迫使用了自我保护的措施,在学校的学习和考试之外去释放自己的压力。这些学生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满足自己的需要的途径,这些途径又往往与我们社会的基本要求相违背,这才是导致“问题学生”出现的最主要原因。2.问题行为是“问题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扭曲方式如果在生活中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对生活产生厌恶,陷入困境。但是青少年缺乏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所以他们很难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处理。虽然“问题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也体现出他们面对困难时寻找新的解决方法的决心。虽然他们的行为有失恰当,但是这种反常的行为背后是他们不愿意自我放弃和想要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强烈的决心。3.问题行为可以为“问题学生”提供成长的契机“问题学生”虽然会因为陷入困境而出现问题行为,但是困境中仍存在着可以让他们成长的机会。外部对他们问题行为的看法给他们提供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认知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己,战胜自己,“问题学生”在经历过自己的特殊阶段之后,迎来了自我完善的契机。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的转化

积极心理学对“问题学生”转化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方法是:让“问题学生”在自己的问题行为中找到积极的因素,并将它们当做自己的优势进行转化。1.应用积极心理,建立“问题学生”的信心要转化“问题学生”,首先要建立他们的信心。因为长期被外界所否定,“问题学生”的自信心明显不足,导致了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变,给转化工作带来重重困难。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拥有共同的积极“基因”,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可以激发“问题学生”的积极“基因”,提升他们对学习、人际交往等的兴趣和自信。此外,还可以利用有效的科学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进而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现状,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自动免疫功能[7]。2.重视问题,调整行为积极心理学虽然强调“问题行为”是受到了环境的干扰而造成的,也肯定“问题行为”的积极意义,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支持和提倡“问题行为”。发泄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都要学会合理的去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们鼓励“问题学生”合理调适自己的行为,并鼓励他们接受外界提供的科学的行为调整方法。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问题学生”具体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指导,比如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学习和生活压力等。只有了解了问题的本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改正“问题行为”。3.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的“问题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从研究领域来看,积极心理学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层面上的情感体验;个体水平上的人格特质;群体层面上的社会支持。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的“问题学生”转化离不开社会支持系统。根据布伦芬布鲁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积极的社会系统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积极的团体,能使个体感受到外界关怀的积极体验。所以,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包括“问题学生”的老师、同学、父母、亲友以及他们生活的各种人际关系所提高的关心和帮助。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蒋效儒和王红艳[8]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他们认为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并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多方面全方位地关心支持“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高校之中“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已经被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很多高校也从各个方面开展这项工作。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的“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是本着人性化的理念,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鼓励“问题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勇于面对问题行为,勇于探索,勇于改变,积极进取,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亚玲.高校辅导员对“问题学生”的干预机制探索[J].唯实(现代管理),2016(12):46-47.

[2]王景.卫高校问题学生甄选策略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高教研究),2013(21):21-23.

[3]托坎毛肯.高校“问题学生”的主观成因与转化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2015(25):27-28.

[4]范倩.高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职工教育,2013(10):43.

[5]刘莉.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41.

[6]马文静.新时期高校“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及帮扶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3):44-47.

[7]魏晓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4):139-142.

[8]蒋效儒,王红艳.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构建问题学生的支持系统[J].陕西教育(高教),2015(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