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摩拜单车创始人格言 正文

摩拜单车创始人格言

时间:2024-09-25 13:19:41

朗读者开场白台词第四期

这个词让我浮想联翩,

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瀚,

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

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

孩子是父母的礼物;

江河是大地的礼物;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

五千年的锦绣华章是悠久历史的礼物。

《朗读者》第四期嘉宾朗读书单

1.李亚鹏——《背影》

他的礼物是女儿李嫣

《背影》是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朱自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他的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对李亚鹏来说,女儿李嫣是上天给他的最好的礼物。他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教育真的是有方法的,但如果缺少了爱,一切方法都是教条。”十几年时间,女儿嫣儿撕掉了唇颚裂儿童的标签,成长为了一个阳光自信的女孩儿。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父亲的李亚鹏都以爱和言传身教的教育陪伴着她的成长。而这种教育方式和李亚鹏的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息息相关,父亲曾送给他一句话:“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节目中,李亚鹏将《背影》献给自己的父亲,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恩。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的散文,清秀隽永、质朴腴厚、激进深邃,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2.胡玮炜——《自行车之歌》

她的礼物是用单车点亮城市

“一条宽阔的缺乏风景的街道,除了偶尔经过的公共汽车、东风牌或解放牌卡车,小汽车非常罕见,繁忙的交通主要体现在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上。所有人都知道,看到自行车的海洋就看到了中国。”苏童在文章中描写了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对过去岁月的怀念:时代在变化,以飞一般的速度前进,不光是自行车,好多东西都会变,但都会成为经典,过去旧显得尤其珍贵。

胡玮炜是摩拜单车的创始人,从创意产生到第一辆摩拜单车出现在城市当中,她用了十个月的时间。现在,单车已经成为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说,“如果一个城市是适合自行车骑行的话,那这个城市的幸福指数,一定非常高。”通过朗读苏曼的《自行车之歌》,胡玮炜深情阐述了自己对自行车的喜爱,也唤醒了我们心中的单车情节。

《我们小时候:自行车之歌》

该书讲述了作者在苏州街头晃晃悠悠成长的南方童年。行船、流水、城北的桥及夏日街头三三两两的人群等弥漫着南方水气氤氲的生活让人悠闲中又感觉说不出的怅然。全文细腻写实,真情流露。

3.倪萍——《姥姥语录》

她的礼物是陪伴她的观众

倪萍在书中说:小时候是她扯着我,长大了是我扯着她。多少个艰难的时刻,都是姥姥用她的话语教育我;多少个想不开的问题,都是姥姥的经典比喻让我豁然开朗。

姥姥说:“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就看惯了。”“人生下来就得受苦,别埋怨。埋怨也是苦,不埋怨也是苦。”“什么是甜?没病没灾是个甜;不缺胳膊少腿是个甜,不认字的人认了个字也是甜。”

倪萍曾是一代人的春晚回忆,她的声音陪伴大家度过了13个辞旧迎新的日子。然而在2004年,倪萍4个月大的儿子被诊断出一种罕见的疾病,如果不治疗,他的眼睛就会慢慢看不见,甚至会死亡。倪萍为了儿子赴美求医,退出央视的舞台。2014年,倪萍又重回央视舞台,对倪萍来说,守候她的观众是失散多年的“礼物”。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倪萍朗读了自己写的《姥姥语录》,以此感怀那些和99岁姥姥一起的日子,也将这些话献给陪伴她慢慢长大的电视观众。

4.单霁翔——《至大无外》

他的礼物是守护故宫

故宫是历史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礼物,他承载着日月沧桑,见证着岁月变化。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用5个月的时间,踏破布鞋20余双,走遍故宫9000多间房屋,他为故宫——这个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不停地忙碌着。他将《至大无外》献给所有热爱故宫文化的人。

这篇文字出自纪录片《故宫100》,它讲述了一百座建筑的命运,呈现故宫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通过一百个空间故事,建构一个故宫的全息建筑影像系统,以既富现代感又多样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筑的功能、意象及美学价值演绎,进而推中国文化中的普遍意义,面向世界,令观众产生共鸣。

5.赵蕊蕊——《握紧你的右手》

她的礼物是女排时期拼搏的日子

“常常见女孩郑重地平伸着自己的双手,仿佛托举着一条透明的哈达。看手相的人便说:男左女右。女孩把左手背在身后,把右手手掌对准湛蓝的天。”

我们的右手是有力量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手里。

前女排运动员赵蕊蕊在职业生涯中多次受伤,受伤期间,她也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我不停地问为什么,可是我没有答案......还好,我比较喜欢看书,我觉得书籍给了我很多力量。”在毕淑敏的《握紧你的右手》中,她似乎找到了答案:“命运是我怯懦的盾牌,当我叫嚷命运不公最响的时候,正是我预备逃遁的前奏。”她不再以抱怨去生活,她学会了用感恩的去面对生活。退役后,她转型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四年前,更凭一本科幻作品斩获了第四届全球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银奖。

《握紧你的右手》

常常想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它是物质还是精神?难道说我们的一生都早早地被一种符咒规定,谁都无力更改?我们的手难道真是激光唱盘,所有的祸福都像音符微缩其中?

6.赵家和教授的学生、朋友

——《让我怎样感谢你》

他们的礼物是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希望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在这首诗歌中,汪国真用自己饱满的深情蕴涵于四季最美的景色之中,用四节诗中丰满的形象与真挚的语言,表达出其真切动人的感谢之情。

赵家和教授倾毕生积蓄捐助西部贫困孩子,却不愿讲出自己的名字,仅以“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的名义和同事陈章武教授共同成立了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生前,赵家和教授是个极其节俭的人,在被查出绝症晚期后,他不肯用进口药,不肯住大医院,只愿住在清华校医院里。在生命的尽头,赵家和教授捐献了遗体。赵家和教授将自己的一生作为礼物送给孩子、送给社会。在朗读者的舞台,赵家和教授的学生、朋友深情朗诵了《让我怎样感谢你》,道出了对赵教授深切的敬爱和感谢之情。

《热爱生命:汪国真经典诗文》

“世纪诗人”汪国真——中国当代诗坛的一个奇迹,曾连续获得过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被誉为“当代诗坛的王子”!汪国真的诗,不但富含人生哲理,而且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青春气息和浪漫气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个人都在逼自己变得优秀:

城市里的末班车;周末里咖啡店的一隅;路上步履匆匆拿着公文包的行人……都好像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身影。

"好焦虑啊"成为了我们的口头禅,越来越多的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每个人都好像变成了陀螺不停地旋转,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别人落下。

我们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只为了拥有一个"标配"的人生。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才发现,真实的自己早已经被丢掉。

上周最轰动的新闻之一,是摩拜单车的收购新闻,80后创始人胡玮炜从一名记者到互联网创业者,用了三年时间,累积了15亿的财富。80后、三年、15亿,几个关键词就将"同龄人正在碾压你"的气势直接推至了舆论的视野。

恰好最近又出现一个热议话题"30岁年薪20万算不算很失败",这句话和"80后身家15亿碾压同龄人"简直可以凑成一副

不得不说,这世上有种最好贩卖的焦虑就是"你不够好"。

例如,一开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就将"原地踏步等于退步"的焦虑抛给大众,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让人完全不好意思再提什么"岁月静好"。

"你不够好"这种焦虑直指羞耻感。

羞耻感是最容易和人品联系起来的感受,如果我们不小心做错了事,可以为此内疚,但如果开始感到羞耻,就会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是不好的。

它激发的不是比较后改变的动力,而是让人进入比较后被贬低的狭隘。

30岁左右,你开始担心什么?

很想邀请大家一起来观看,20-30岁正常的焦虑是怎样的。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回答:有哪些事是在你接近30岁时,才开始在意和担心的?总结了一下用户冯骕的回答,当时拥有腾讯稳定工作的他,在担心以下事情:

发自内心交往的朋友越来越少

社交活动减少,更愿意待家里

不再那么在意领导的看法,陷入迷茫:什么样的.我,才是更好的我

发现父母越来越依赖自己

不那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睡眠时间越来越长,睡眠质量越来越差

消费带来的快乐变得稀少而高价

忘记自己的生日

不断焦虑:我会一直做一件事,还是会做不同的事

他的回答真实得很有质感,也很有代表性,道出了临近30岁的真实反思:

你对自己有一些了解,但还未足够了解,而感到时间对自己有种催促感。

这是正常的焦虑——并非所有的决定,都有十足把握,但放弃又还远远未够,带着不确定感继续尝试和探索。

比焦虑更重要的,是拥有这些能力

我们究竟应该具备什么能力,才不至于被人抛之身后?

在这个问题上,我对于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的一场访谈印象深刻。他谈到了两点:

第一,我们身处信息洪流之中,需要的是使海量信息产生意义的能力。

第二,不要学习技能,而要学习灵活性。

这让我想起,焦虑最容易出现在我们的个人空间被挤压的时候。

有一次,一位女士向我谈起她最近参加的同学聚会,曾经一个并不起眼的男生,变成了拥有自己的公司、财富过人的同龄人,她很失落,同样是10年,为什么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如此之大?

这种比较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挤压她的个人空间,看不上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生活。

也有创业者分享,在一次行业年会上,看到曾经那个跟着她实习的小女生,进入大公司三年时间成为资深产品经理,在众人包围下自信从容地社交,自己的资历、头衔一时间显得岌岌可危,不知道这个时代是不是真的会颠覆性否认掉自己的。

这个时候,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活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宝贵。

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随时被碾压的声音环绕,有人会告诫你,原地踏步等于后退;

张泉灵也掷地有声地说,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小区里卖煎饼的阿姨,月入两万;

公园里的大爷,也会理直气壮地评价,月薪一万等于要饭。

这些声音必然是有冲击的,但是面对它们的反应,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有些人会快速的调整,知道自己一时以偏概全,能快速回归到自己的节奏中;有些人会觉得突然面临了不可解决的问题,甚至来不及嫉妒,就陷入深深的失落。

20-30岁:建设自己的"身份资本"

你愿意为自己投资什么呢?

时间、金钱、还是更多的可能性……

临床心理学家Meg Jay在TED演讲中,提到她的第一个来访者,一个20多岁的姑娘。当时这个姑娘在谈一场愚蠢的恋爱——对方人不怎么样,但她也无所谓,想着尚且有大把青春。

而Meg也没当回事,直到她的督导提醒她:她不嫁给这个傻瓜,以后也会嫁个另一个傻瓜。Meg这时才醒悟:

20-30岁的确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并不能等到30岁来临,才开始为自己考虑一些重大的事情。

有大量的数据在告诉我们,20-30岁可以起到某些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

人生80%的决定性时刻,发生在35岁;

事业前十年的发展对今后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

在30岁左右,大多数人开始选择和伴侣结婚或者同居;

20-30岁的性格改变要远远多于其它时期。

当Meg列举出这些数据,她提出了一个词,叫"身份资本",认为20-30岁最应该去做的就是增加身份资本。

"身份资本"是我们对自己的投资,用来增加自身价值的事情,方方面面的投资积累起来,会影响我们整体的发展。

它包括了:

我和怎样的人交朋友;

我在从事怎样的工作;

我的恋人/伴侣是怎样的;

我是如何照顾自己的。

身份资本的投资非常强调选择,举个例子,如果你不满意曾经长大的那个家庭,那现在是你可以选择家人的时候。但是随便抓一个来结婚是行不通的,婚姻是理智的选择,是想和谁一起生活而不是凑合。

很有趣的是,身份资本的建设,几乎都是从"我不需要"开始的。

第一,我不需要做自己的讨厌的事情。

如果你知道你讨厌一些事情,做这些事会浪费你的时间和天赋,应该想方设法停止。

比如,对不喜欢的工作,你甚至都不愿意出现,或者向别人展示你的工作。对于你向往的领域和职位,有可能目前能力还不具备,那么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具备一种资本——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不仅是对目标的选择,同时也会让你重新去串联自己的人际网络,发现一些过去没有留意到的机会。

第二,我不需要只做享受的事。

可能我们都会面临一个有些残酷的事实:有一些玩乐,只是打发时间,而不是有价值的投入。

这就要去评估一下,你正在享受的事情,和你的目标是否相差甚远?

例如,当一个人花了很多时间和朋友聚会,但更想实现的目标是在工作上更有成就,这些享乐的时间就需要调整。又例如,当需要存钱完成一些目标,却发现自己"手漏",总是把金钱花费在一些无法实现目标的事情上,这种享乐也需要调整。

第三,我不需要只有熟悉的朋友。

和上一点有些类似的是,熟悉的并不等于值得的。这并不是在朋友的选择上有功利心,而是值得交往的朋友,通常是可以在长时间内彼此支持的朋友。

比如,你的紧急联系人,能填上的朋友;如果家人去世了,你会打电话给ta的那位朋友;当你沮丧时你最能信任的、最想见到的朋友……这一些朋友关系,可能最让人享受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身份资本,是一种把危机转化为资本的方式,当我们开始去考虑这些问题,就不再仅仅是盯住焦虑不放。

对所有在20-30岁,包括30岁以后还在努力提升自我价值的人,这些资本会成为不被抛弃的能力。

最后,想起来一句近期流传很广的话"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说再见"。

这句话其实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似乎也无需为之焦虑,因为时代抛弃任何人的时候,都不会说再见。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