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父亲杀猪这件事其实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有什么教育意义。杀猪的事多了,所以猪就多了。或许就这一点还可以拿去在课堂上大讲一番。单就曾父杀猪这件事而论,实在有太多因素造成,难道仅仅是为了“教育”?让儿子能言而有信,真诚对人。若是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期待而言,还可以理解。但是,理解归理解,究竟是有些与事实相悖,为一句话杀一头猪?谁会这么傻呢?也只有傻得可以的人才会相信这是事实。再者就是,待人之道不许。现在人都讲究做人的智慧了,谁还理会这些腐朽的道理呢。“人心隔肚皮”、“防人之心不可无”,那里还要言而有信,欺诈的`事太多了,要不以牙还牙那就吃大亏了。现在要的是心里平衡不是道德伦理。要让我接受那套理论,实在是有些郁闷。一是不知道真假,是不是一些道德学家编出来规诫人的呢?这样的事就多了去了,所不能不做考虑。谁知道曾父存什么样的心思呢?反正他死了,人随便怎样说也不会让他不高兴,所以就不担心他会告你,给你弄个什么罪名来。二是在这时候实在有些不合适宜。这一套已经没人会理会了,就是有人愿意理会恐怕也不会再有人愿意去计较的。对这样的迷惑我总是平静不下来,只想找一条出路来,哪怕自以为明白了也行。
一
一想到当时的情景我的内心就不能平静,仿佛亲历了一场骗局。那年收成不好,打下来的粮食刚收进仓里,还没放稳当就已吃尽了。好在家里还养了一头猪,曾父实在没法。曾母又唠叨个没完,说曾父没本事,连一家人都养活不活。再没个主意,就要吃猪了。曾父只有一声不吭,但曾母还是絮絮叨叨没玩。最后曾父发话了:卖猪。曾母可是心疼那头猪,那是他们好不容易养活大的,眼下都快要下崽了,把崽卖了还能换些钱花,然后再让母猪怀崽,然后再…一想到这,就禁不住大哭了起来,再说那猪也跟他们这么长时间了,都有了感情了,要说卖了实在是…可都这年头了,也不得不忍痛割爱,看看曾子饿得皮包骨,再怎么着还是心疼儿子胜过心疼猪。经过再三讨论、研究,最后定论,杀猪卖肉,这样不但可以换些钱花,剩下的杂碎还能够吃好长时间的。但是这么久没吃肉了,连肉价也不知道,就是杀了咋卖呢?于是曾母自告奋勇,前去市场打探肉价,曾父在家准备,等到曾母一回来就动手杀猪。说罢就行动起来,刚出门就恰巧叫出门拾柴回来的曾子撞个正着,曾子就问母亲去哪儿,于是就有了书上记得那一幕,至于曾母为什么又有些不乐意杀了,可能是那一阶段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猪市萧条,猪肉价格太低,有些舍不得,想在缓一缓,风波一过价格自然就高了…
二
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在平常的时候,曾母要去集上买些日用品,或者蔬菜。那么带上儿子去赶集不也很好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嘛!不但增长见识,还能曾强欲望,欲望可是成功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的雄心大志。不也很好么?一旦做起来就会不顾一切,奋斗终身,勤勤恳恳…可到底为什么没带他呢?
我听到曾母说:“你不要去了,等我回来…”
于是我看出了曾母的良苦用心,关键就在一个“等”字上。想要得到目的就得先答应三个条件:一、舍去机会,“你不要去了”。二是完成条件,“等”。三就是同意条款,也就达成了协议。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就像一场交易,但交易的主动权在父母手中,能不能成功完全在与父母愿不愿意兑现。这就让我对书上写的怀疑话充满了愤恨,毕竟我不知道谁写的,所以就无法对号发怨言。
曾母原本想让他做一个商人的,商人有钱赚,日子过得好,比当一个穷官好多了。再说做商人起家快,过不多久就能过好日子了,要等到寒窗十年不早就饿死了。知识能当饭吃?还是良心能当饭吃?吃饱饭就是真理!
曾子做到了,所以曾父就杀了那头猪,为的是让他知道,在交易中只要遵守条款就能兑现诺言。
再者,曾子一家可能老早就想吃猪肉了,或者是曾父想吃猪肉借此名义发挥一番?
再或者,是不是曾母爱干净,讨厌那头猪,所以定意了要杀?因为要杀猪的问题是她提出来的。再者就是猪的问题,得了厌食症,或是遇上了猪瘟?这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这种情况人们很容易忽略。人只会关心自己的意愿胜于别人(就是猪)的承受能力,对于猪是无法承受,却又无法避免,也无法挽回。若是长得体胖骠圆,那就该死!羸弱多病,也该死!要是一直保持窈窕身材,那也算是活到头了。反正猪是要死的。
这样编有什么意义呢?反正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自从那个谎言流传后,我也没见人们有什么改观,所以我料定它就是谎言。
如果真要想用作教育的话,不用如此大费口舌,也不比用大话吓唬人。教育,不就为了让他们亲手做事,诚恳待人么?其实编的时候不用那么复杂,只要一句话,就是把刀扔给他,告诉他:“想吃,自己杀去吧!”
皇受命而熙洽兮,实千祀而一时。
协气郁而四塞兮,与盛德其俱升。
麟凤出而帝午兮,犹氤氲而扶舆。
笃生我公兮,以文章为世师。
公神禹之苗裔兮,肇子爵而鄫封。
逮去邑而为氏兮,季叶汨其南征。
祖骞翔而绩著兮,考蜷局而文鸣。
公既生而多艰兮,踵祖武而好修。
既轻车又良御兮,遂大放乎厥词。
发天人之奥秘兮,约六艺而成章。
元气含而未泄兮,洞芒芴而窅冥。
挽天河而一泻兮,物应手而华昌。
揖扬马使先路兮,咸告公曰不敢。
彼崔蔡之纷纷兮,孰云窥其藩翰。
辰来迟而去速兮。固前修以跋疐。
方盘礡而上征兮,遽相羊而补外。
皇揆公之忠诚兮,即商墟而赐环。
紬史谍乎东观兮,裁诰命乎西垣。
典章绝而复作兮,世争睹而快先。
正经纬乎终古兮,配维斗而昭然。
变化诡而难常兮,虽司命其或昧。
忽遭艰而去国兮,遂衔哀而即世。
述作纷其具存兮,怅爽露之焉诣。
信百年不斯须兮,遒电灭而焱逝。
天不憖遗一老兮,固缙绅之所伤。
矧不肖以薄技兮,早获进於门墙。
路贯江而修阻兮,曾莫奠乎酒浆。
悲填膺而茀郁兮,聊自托於斯文。
古诗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翻译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注释解释
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彘(zhì):猪。
适:到……去
特:只。
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而:则,就。
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烹(pēng):杀。
女:通“汝”,你,你们。
反:通“返”,返回。
止:制止。
曾参:孔子的学生,也叫曾子
特与婴儿戏耳:耳:罢了。
婴儿:小孩子
有知:懂事
曾子之妻之市:之,到
其子随之而泣:之,她,代曾子之妻
妻止之曰:之,他,曾子
今子欺之:之,他,代曾子之子
顾反:回来。反:通“返”,返回。
子:孩子,子女(注意不是特指儿子)
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