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1
儿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会持续到生命终止时,在其他阶段无法做到这一点。幼年时期获得的感觉印象及习惯,一旦被忽略,以后永远都无法补救。敏感的阶段为以后获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品质在年龄稍大些后就很难获得,或者说永远都得不到了。儿童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开始学会区分差异并归类。
儿童具有一种使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倾向,喜欢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倾听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正常的儿童会拒绝其他人提供的帮助,希望自己解决问题。
读和写是儿童在学校里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由于肌肉的感觉在一个人的儿童时代是最为发达的一种感觉,写字对于儿童来说十分容易。阅读是将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的意义,这种能力要到较晚才能获得。
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他的运动机制就已经确立了。六七岁儿童的手已经失去了宝贵的运动敏感期,四岁的儿童在为确立各种走动机制进行着不可抗拒的、无意识的努力。肌肉运动知觉记忆是幼儿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记忆。四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正好处于一个敏感期,正在经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创造时期,到了5岁,敏感期开始消退,创造期就要结束。四岁以上的儿童会对写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有的从3岁半就开始学习写字。
语言的发展开始于2—5岁这个感知觉极为发达的年龄,只有在这个年龄段,一个人才能获得独特的语音语调,在以后是无法获得的。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言语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无法根除。
幼儿习惯把每一个新加入的物体都数成1。
一个人的教育需要通过自己自发的努力,在不理会他人干预的情况下得到完善。事实上,干预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阻断了表达的内在驱动力。
由于身体的协调能力,儿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跳跃,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觉。至少5岁的儿童才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运动。只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理解音符的价值。
儿童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必须是儿童内心希望从事的活动,对这种活动他有一种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点一点完成。这是一种赋予儿童的生活以秩序的东西,并且为儿童的成长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动作和学习欲望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动作杂乱无章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会如何做动作,他们恰恰是那些心智没有恰当培养,遭受精神饥饿之苦的孩子。
儿童知识的增长源于一种练习的重复,并非来自于对新东西的最初理解。同样的练习也不能在每个年龄段都一再重复。重复应该与需要相符。
儿童0岁至2岁时,他们的吸收性心智开始发挥作用。3岁的时候,他们的运动神经开始发挥作用。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它的来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于对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圣经》文化为她的教育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乡村尽情地开放。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见证了人类灵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发展,揭示了生命的秘密: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2
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干涉或者阻碍了儿童的行为,比如,儿童在自己穿衣服时,成人觉得他穿的过慢,于是抓起衣服,替那个笨拙的小家伙穿上,高高兴兴地想和他出去玩,可是殊不知这个小家伙本来是在认真探索怎么样穿衣服的,现在被搞的玩的兴致全无,心里郁闷,其实这也是对儿童的不尊重。不能因为他小,表达能力不够完善,而剥夺了他行动的能力。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活动意愿,试着去了解孩子,了解他行为的原因,并且支持与鼓励他。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在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家长们总是神经紧张的看护这他们,当他们要拿一个花瓶时,常常喝止他“别动”担心花瓶会破碎,碎渣会伤到孩子,久而久之,那个说“别碰”,这个说“不行”,孩子势必会变的胆小,慢慢失去承担责任的勇气,做什么事都要寻求别人的同意再做,养成对他人的依赖感,这样的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的精神,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不要埋没了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由的探索,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必须时时警觉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细腻敏感。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儿童、倾听儿童。作为成年人,我们似乎很少去倾听儿童的想法,总是以为自己的想法的对的,于是不顾儿童的感受,去帮他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做。长此以往下去,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困难,所以何不试试做一个小听众,倾听我们的孩子他有什么想法、什么困挠,在倾听时,我们蹲下身子,甚至比孩子蹲得还低,用心地听,注意看他的眼睛,听他的语气,观察他的表情。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你对他的爱和信任。
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看了让我心生爱慕,儿童之家一个班里50到60个人,混龄的,因为蒙台梭利认为年龄小的孩子会模仿年龄大的孩子,向他们学习,这样反而会变的更好,虽然一个班人很多,但是他们真的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不会干涉幼儿的活动,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蒙台梭利很注重幼儿感觉的训练,触觉、听觉、嗅觉,甚至对温度和重量的感受,她都有准备一套教具与教学模式让幼儿得到反复训练,她的细心与耐心溢于言表。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中,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形象生动的把每个孩子的行为、表情、思想都写了出来,用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她的理论,更加有说服力,读着此书,仿佛“儿童之家”就在眼前,儿童之家里聪慧伶俐的小家伙们活灵活现,蒙台梭利的这本书值得细细品味,认真揣摩,由于时间的缘故,这次只是匆匆读过,各中的理论知识还没全部熟练掌握,这样的好书应该要读个几遍才能真正领略到作者的一片心思吧。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3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解放‘’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蒙特梭利”教育作为一种幼教方法,近几年在中国蓬勃兴起。专门的研究人员研究和传播它,一些“蒙特梭利”幼儿园也颇受很多年轻家长的青睐。究其原因,很多年轻的家长认同西方的幼教理念,而“蒙特梭利”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尤其强调孩子的自由成长,因而备受推崇。
我们也算是比较认同西方幼教理念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自由成长,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于是我们买了“蒙特梭利”的书来学习,从网络上了解“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家长反馈。渐渐地,我们开始思考“蒙特梭利”是不是适合我们孩子的教育方法。“蒙特梭利”实际上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理念和理论。在实践中还有许多实际的问题和争论。其实践的成效少见报道,倒是有比较多的负面试验结果。在美国,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发病率明显偏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我相信“蒙特梭利”在实践上走入了误区,它过份强调孩子的完全自由,而忽视了孩子和他(她)周围的人的交往,忽视了孩子必须在自己的“社会”中成长。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考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这些能力也会随之成长。而家长总是不由自主地从成人的方法和思维去的干预和施教,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这反而扭曲了孩子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所以“蒙特梭利”反对家长的积极施教,坚持让孩子自己成长。
不可否认“蒙特梭利”包含着正确的`观点。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学说。如其所说,孩子是有自己独有的认知和思维,可是他(她)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几乎为零。如果单纯依靠自己的五官和触觉去体验世界,从而增长自己的认知,其成长的缓慢是可想而知的。要知道,人与动物是不同点在于他(她)能够通过语言,通过交流,通过社会使自己的知识能充分积累,思维能日臻成熟。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成长,结果可想而知。
我恰巧观察过一位坚定实践“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妈妈和她女儿。她女儿在我们小区的游乐场独自玩,她就在旁边看,决不参与。女儿需要帮助的时候,她无动于衷,要女儿自己想办法。自始自终,她都没有碰她女儿一下。我相信这位妈妈对自己的方法有自己的认识,但是我无法认同。我也常陪着女儿在游乐场玩,她摔倒的时候,我也会要她自己爬起来。觉得她能自己做到的动作而且没有危险的时候,我会鼓励她自己去做。但是,如果她没有和其它小朋友一起在玩的时候,我会和她一起玩,跑跑跳跳,捉迷藏,喂鱼,踢皮球……因为,我相信跟孩子一起玩,不仅可以增加爸爸和女儿的感情,还可以教会她更多的知识,教会她如何与人交流,教会她如何面对挫折。
当然,有时候家长确实会无意识地用成人的思维和方法去教育孩子,结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如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法去让孩子懂得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但是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
教育格言摘抄1
1、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侵犯,最新教育格言。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约翰。洛克)
2、得过且过,醉生梦死,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这是颓废的处世之道。(第斯多惠)
3、人的教养不能够靠别人传授,人必须进行自我修养。一切苦修也绝不是文化修养,教育是通过人的主动性来实现的,教育牢牢地钉在主动性上。(费希特)
4、任何教育都比不上灾难的教育。(英)狄斯雷利
5、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要求中寻求生活的满足。(第斯多惠)
6、习惯象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变的牢不可破。(美)曼恩
7、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权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8、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杜威)
9、毫无疑问,从幼年开始的好习惯是最完美的,我们把这叫做教育,因为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早年开始的习惯。所以我们看到与以后的时期相比,幼年时代学语言,舌头学习表达方式和发音时更柔顺,学各种技巧动作时,关节更灵活。(培根)
10、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俄)乌申斯基
11、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赞可夫)
12、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钱理群)
13、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4、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
15、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夸美纽斯)
16、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17、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18、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柏拉图论教育》
19、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
——中国邹韬奋:《工程师的幻想》1956年版
20、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格言《最新教育格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1、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2、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陶行知全集》卷一
23、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销——当学生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
24、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陶行知:《教学合一》
25、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教育漫话》
26、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民主主义与教育》
27、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8、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29、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卢梭:《爱弥尔》
30、教育工作者必须不耐烦地耐心工作,永远不向任何一端完全妥协。(保罗弗莱雷)
31、我们应该达到的成熟,是我们不断磨砺自己,变得日益质朴、日益真诚、日益纯洁、日益平和、日益温柔、日益善良和日益富于同情感。这是我们应走的惟一的道路。(阿尔贝特。史怀泽)
32、儿童正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仅是肉体上的存在,才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也正是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有可能把人类引向更高级的文明。(蒙特梭利)
33、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梁启超)
34、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苏霍姆林斯基)
35、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格言摘抄2
1、有远见的家长一定会为孩子的远期发展打好基础。
2、父母不仅仅是一种尊称,而是一种责任;孩子不单单是一个生命,而是一代希望。
3、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比得上疾病。
4、只有将学到的东西通过去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5、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遇到困惑时可以尽量请教老师、邻居或是教育专家。
6、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7、小学阶段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8、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9、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
10、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11、严慈相济,以身作则;善于倾听,及时沟通。
12、没有一个专注目标的人生,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13、精神虐待是对孩子自尊、自信心全面的摧残。
14、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15、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子女是父母的希望,父母是子女的榜样。
16、亲情如同黑暗中的蜡烛,照亮前方的路;亲情如同初春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灵。
17、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18、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
19、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20、在朋友基础上做生意,那朋友就会失去。在生意的基础上交朋友,那会没有生意。
21、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让孩子自信更重要的了。
22、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2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24、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
25、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必须警惕人穷志短。
26、学习不要骄傲,要谦虚,就像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27、体罚是一种单纯的棍棒+粗口的原始教育,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极其不利。
28、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29、家长要时时刻刻做好孩子心灵的朋友,才能让孩子的精神花园中充满芬芳。
30、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一点弯路其实并不可怕,没有适时引导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