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本意就是生下来要活下去,能快乐地享受生活当然是人生最幸福的目标,但是享受生活的资本是艰辛的付出,因为只有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才会有收获。不劳而获的享受不仅短暂还容易冲昏头脑,在一味放松自我约束不守规矩的放纵下,会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栽后悔的跟头。
时下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善待自己,其实善待自己,并不是一味地放松谅解自己懒惰的不努力行为;并不是一味地在言行上浪荡而不加约束自己;并不是一味地把吃饱穿暖定为人生的享受终极;并不是一味地在生活中遇到点艰难就为自己怜悯而流泪;并不是一味地胸无大志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笔者认为,善待自己,其实就是自我对得起生命;善待自己,是自我面对人生历程的一种责任;善待自己,;是自我起跑前规划出的一条跑道;善待自己,是自我面对生命的庄重承诺;善待自己,是为自己追求梦想庄严的'升旗仪式。善待自己,是自我面对人生征途的坎坷,不给自己找抱怨的借口,给自己不找放弃的机会,给自己不找挫败的退却,给自己不找堕落的理由。
人生的第一课应该是什么内容呢?宋代儒家汪信民前辈留于后世一条古训:“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正如俚语所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看来人生第一课的内容就是“吃苦”二字,只有具备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成就各种事业。
明代贤人编撰有一本《增广贤文》的教学读本,书中有一段关于享受的辩证论述:“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而贱诗书;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得家业而忘勤俭。”祖宗留下来的富裕和地位,都是他们通过苦读诗书而得来的,如果子孙享受祖宗留下来不劳而获的富贵,就会贱视疏远读书。祖宗留下来的家业,都是他们通过艰辛创业勤俭持家积累下来的,因为子孙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也很难懂得财富的来之不易,所以就在享受的过程中不会克勤克俭勤俭持家。“自古英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子孙在享受祖宗留下来的财富和家业,最容易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忘却了勤俭持家的美德,养成贪图享乐、骄奢放逸的生活习惯,从而失去了积极向上奋斗的动力,再加上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败掉家业。
古代贤人在齐家教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著作,清代金缨前辈编撰的《格言联璧·齐家类》,对治家育人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勤俭、和顺、谨慎、诗书(才学)、忠孝的美德,自然就会具有了治家、齐家、保家、起家、传家的能力。享受生活需要什么资本呢?需要你流下热辣辣艰辛的汗水。
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随之一起入侵人们生活的,是基于这一平台的公共账号,据推测,其数量已经超过250 万个。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让“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在“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佐证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 岁之前要明白的50 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不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
这不仅是微信的问题。清代书坊繁盛,但印什么不印什么,多基于利润得失,正如清人金缨《格言联璧》中所言的“售多利速”诀窍:“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康有为的诗证明此格局直到清末仍如此:“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奈小说何。”而明代中期就开始的靠劣质模仿优秀作品而获利的“熊大木现象”,也让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芜杂多而精品少。现在,微信的公共账号如果把订阅数、关注度作为唯一追求,即便有精品,也很有可能会呈现出类似面貌。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或许是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需要的则是保持恒定的审美和价值,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诗人柏桦如此感慨。在他的眼里,“厚厚的书籍”“似乎在阅读,似乎在等候”,都是往昔幸福的回音。而在今天,这很可能已经变成了“长长的微信”“似乎在阅读,似乎在聊天”。——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幸福。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高尚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与世无争,地位低下而又无怨无悔。所以,水之性最接近于“道”之理。
古代有一则寓言故事:老子在其老师常枞临终前,向他做最后的请教。常枞张开嘴,示意说,舌头的存在,是由于它的柔软;而牙齿都脱落了,是由于它的刚强,这里面包含了天下的道理。老子又问老师,以后该向谁去请教?常枞回答:“你以后要以水为师。”说完就闭上了眼睛。从此,老子便悉心体会老师的教诲。于是,中国的历史上就留下许多关于水的名言。例如:老子的“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之”等等。
孔子曾求教过老子,留下了“智者乐水”之说。孔子认为:只有智者,才能透视到水在柔静中蕴藏的刚强;只有智者,才能洞察到水在谦卑中蕴藏的伟大;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到水在不争中蕴藏的力量。
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讲:“水,君子也。其性冲,其质白,其味淡。其为用也,可以浣不洁者而使洁。即沸汤者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诚哉君子也。”
人应如水,我们感悟水的品性,能够从中发掘和引申出许多有益的道理,综前人之述,水具有以下特点:
守拙水乃万物之源,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哪里低往哪里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深水静流。水之所以能形成大江大海,是因为能甘居低下。这启示人们要汇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具有谦卑就下的品德。
齐心:水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休戚与共,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水若团结一心,则威力无比:汇成百川,白浪滔天;荡古涤今,激浊扬清。这寓意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
顽强:水至柔而有骨,执著不懈,可以穿石,令人起敬。九曲黄河,百转千回,东流入海何曾有一丝动摇!浪击礁石,粉身碎骨也不退缩,一波一浪前赴后继,奋勇搏杀,终将礁石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顽石滴穿,可谓以柔克坚。这启发人们做事应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水滴石穿。
包容:水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可以灌田,广济天下。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真水无香。这启迪人们要有广阔的胸怀,有容乃大。
博大:大海之所以大,因为清水、浊水都可进来,鱼龙虾蟹有,泥沙草石也有。它没有选择谁、抗拒谁,所以大海无不容之量。世界本来很开阔、很宽广,所以人们的心胸开阔能够健康长寿。
灵活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遇冷成冰,遇热化汽;杯方水方,杯圆水圆。细腻粗犷,妩媚奔放。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儿进。千变万化具有无限生机。这告诉人们处事要审时度势,机动灵活,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应变能力。
透明:水本身清澈、明净,无色晶莹。惟其透明,大家才以水为镜,一滴水能照出太阳的光辉,同样能照出世间善恶美丑。这告诫人们只有心清如水,才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两袖清风,无愧天地。
公平:水若被放置在杯中,则无论是在天空,还是在地上,始终会保持着水平状态,体现出公平。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论高低,一视同仁。这明示人们,只有具备平常心,无私欲,才能有公平,才会有亲和力,心底无私心地宽,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事理的长短高低。
上述只是水的部分优秀品格,而不是全部,它暗示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归纳总结。不论水有多少值得学习的地方,“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真正的“上善”。我们应深刻领会水的灵魂与品格,去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而不应太计较自己的名利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