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格言 正文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格言

时间:2024-11-17 16:38:15

朱光潜: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人生的前台与后台;行与思;苦干与静思。

钱穆说:“心生命必寄存于身生命,身生命必投人于心生命,亦如大生命必寄存于小生命,而小生命亦必投入此大生命。中华五千年文化,是中国人一条心的大生命。若不在此一大心中生活,此人便如没有其生命,只如禽兽众生般,有其狭小短暂之身生命而止。”——心生命与身生命的统一;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为心,还是为身?

梁思成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共性与个性;统一与独特。

作家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目标迷失与不忘初心

高晓松说: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物质与精神心灵

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诗意生话

苏格拉底说:雅典这集市,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 ——物质与精神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弯路与成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卓别林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创新与打破常规

爱因斯坦说: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创新与猜想

普朗克说:创新要勇于否定权威。——创新与反对权威;

司汤达说: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创新与不寻常

思想家爱默生说:“真正的船只,是造船的人。”——成功与自我

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与约束

霍丁?卡特说: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两份永久的遗产:一份是根,一份是翅膀。—--根基与理想;支撑之根与理想翅膀;自立之根与自由之翅。

诗人席慕蓉说: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忘记与铭记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面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谦卑与自信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责任与创新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刚与柔

鲁迅说: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个性与特色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砥砺与成功

鲁迅说:从来如此,便对吗?——质疑与创新

鲁迅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积累与成功

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了自己。——自己与他人

鲁迅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而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还有人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与思考

鲁迅说: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博学与专一

鲁迅说: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前进与淘汰

鲁迅说:“单是《红楼梦》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心态不同,角度不同

作家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认识这个矛盾的时代; 心态与时代

作家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与发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处与短处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得与失

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车尔尼雪夫斯基)—光明与阴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失败与成功 自然规律

历史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尼雪夫斯基〉——困境与平坦

枫林新叶催陈叶,雏凤清于老风声。(李商隐)——陈与新 继承与发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苦难与成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富贵与贫贱

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小中见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明与暗 谏言与纳谏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骄傲与落后

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毁林填海——眼前与长远

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实践与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也知道:“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的文化。他们靠奴隶劳动,所以从事文化活动的‘自由’。古希腊文化起源是很早的。希腊民族在原始公社和民主社会阶段,就己经有一套丰富而完整的神话。这是己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只不过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古希腊的“奴隶主制”是一种极度残酷的剥削制度,但它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历史的进步。奴隶主之间为了夺取统治权,为了发展生产,总会要求变革,要求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于是,他们试图对客观的世界作出一种自然性的解释,这就形成了一种或多或少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性质的素朴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因此,在这“土壤”之七‘希腊艺术的武库”这一浓浓的理性精神得以产生(当然,与这理性精神一同出现的还有宗教精神、人文精神,三者共同组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特有形态,它们“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但鉴于论题本身的界定,这里仅论及它的理想精神)。可以断言,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是“西方的灵魂,用其异常丰富的表达媒介—文学、音调、色彩、图像的透视、哲学的传统、传奇的神话,以及函数的公式等,来表达它对世界的感受;而古埃及的灵魂,则几乎只用一种直接语言—石头,来表达之。很显然,“西方的灵魂”,也即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就是因为它不是只用“石头”这一种形式,表达它对世界的感受。它囊括了人们对哲学的思辨(可以说,哲学的东西是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的,在此把它们分而论之处于这样的考虑:在形式让它们整齐化一,统一对等)、对自然的探究、对社会的洞悉和人生的叩问等诸多话语世界。“闲暇”的人们从事的学术所具有的抽象思辨的特征,包括古希腊文化(包括哲学)认识的特殊险、对事物的惊异、求知的本性等等因素使西方文化(包括哲学)形成了一系列高度抽象概括的概念、术语和范畴,有了一个追求严密而又力求系统逻辑证明的传统。这既有利于理论思维的充分发展,又使得某些学说具有神秘色彩的局限。

一、哲学思辨中的理性精神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哲学最根本的精神就是爱智慧、尚思辨、学以致知的探索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为西方哲学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基本倾向和科学思维方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古希腊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在这种蔚然大观的“哲学思辨”风格中,一直在西方文化的“圣坛”上占据着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于公元6世纪初得以定型,早就己经有了一块文化根基丰盛的“土壤”。在这之前,盲诗人荷马的英雄诗篇、赫西俄德的关于诸神谱系的故事,己经流传了几百年,这些为有文化之士所津津乐道,也成为人们生活的教科书。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再一次形成,初步的自然科学知识也随之萌芽,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再后是医学、文学作品,而伟大的悲剧和喜剧,则是与哲学同时发展的,这些悲、喜剧,“它们以不同的题材和方式,表现着、探索着和哲学相同的内容,和哲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组成了灿烂的古希腊文化。自荷马以来,那些著名的篇章、杰出的雕刻家、画家、音乐家以及科学家的名字,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被广泛征引,并被当作立论的依据。由于哲学起源于惊异,也即起源问题,原初的哲学家们便以哲学作为自然哲学或宇宙论,他们便把自然的“本质”看作研究的对象,由此产生了“一”与“多”的关系等问题。他们都试图用一种自然元素去解释所有的自然问题,都以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去阐释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所以走入了众说纷纭的境地,以他们各自不同的哲学思辨、看问题的方式去诊释古希腊文化中的“视界”。

二、自然探索中的理性精神

在古希腊的文化形态中,理性精神与自然有着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可以说,自然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了希腊民族热爱智慧的求知精神。尽管古希腊先民崇拜作为自然与人格力量幻化的众多神灵,但是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只说明自然的现象,而是穷根究底,深究自然万物的根源以及普遍本性,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关于审美文化和社会道德的哲理性片断格言,这就开启了以科学理性探索自然奥秘的良好风气。

正如朱光潜先生引用阿斯木斯在《古代思想家论艺术》的序论里所说的那样:“音乐和谐的概念原只是对一种艺术领域研究的结果,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它推广到全体宇宙中去……因此,连天文学即宇宙学在这学派看来,也具有美学的性质。他们把天体看成是圆球形,认为这也是最美的形体。这里可注意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整个自然界看作美学的对象,并不限于艺术。稍后的赫拉克利特也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问题,就是这种对“自然界”做客观的思考,又使得希腊人的理性思维精神初步升华到学科的概念结构水准之上。随之产生的结果便是,希腊人(主要指“闲暇”之人)将希腊科学知识的首要贡献给予了自然界。在这“自然界”之中,为了了解外部的世界,从而形成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基本概念或者J恩想模式。于是,面对“自然界”,他们考虑到在研究中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没完成,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向科学提出了些什么迫切的要求。虽然起初也许会阻碍他们的研究热情,但当他们看到在关于人类本性的知识领域里取得的累累硕果之后,这种“热情就更加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直至形成纯粹哲学借以达到顶峰的那些伟大的思想体系’。

不难看出,‘那些伟大的思想体系”要达到“顶峰”,与其说是得益于希腊人的“热情”,还不如说是得益于希腊人在对自然界的研究、关注、确证、建构中至始至终倾注的理性精神。

三、社会洞悉中的理性精神

罗马时代的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丰阱,“研究生活、善和恶”。也就是说,古希腊的文化思想在把人们的目光从自然界引向社会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他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待美学问题,要为美找到社会科学解释‘他把主义的中心由自然转到社会,美学也转变成为社会科学的己组成部分,,“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也从此突出地提到日程上来”,他的学说融合并深化了希腊古典文明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苏格拉底通过一种逻辑分析的对话方式,探讨了自制、友爱、虔诚、勇敢以及正义等道德概念的普遍性定义,他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美德即知识,世人应该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植健全、完整的道德人格,同时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因为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以及自由之所在。这一切,皆表现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万物的合乎目的的设计以及合理秩序的建构中,因此,人应该自行规范伦理生活,发挥理智本性自决世俗事务的作用。可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在以伦理道德为重点的基础上,更有推进、深化希腊古典文明中理性传统的深远意义。

源于此,希腊人以其独特的方式几乎思考了所有文化中的社会问题,并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答方式。他们在表达思想方面虽然显得有些素朴,然而他们却因此体现出了高超的理论的思维能力,这其中便闪耀着理性精神的道道光芒。在希腊人的思维范式里,他们把宇宙、自然、城邦国家和人都看作同质同构的东西。“宇宙自然是‘大宇宙’,城邦是‘中宇宙’,人则是‘小宇宙’。他们研究自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研究自然,也是为了说明城邦和人自身”。进而言之,是他们用独特的认知方式,把人身处于其中的社会—宇宙的关系作为认识的对象,把他们的认识过程、能力、作用放入到社会的洞悉中去进行检验、确证、对象化。希腊人把社会看作是活生生、有充足生命的神圣的“存在”,他们是“即在世界之中,又在世界之外”,虽然他们仅仅是去“铜悉”社会,从未想到要去“改造”社会。但是,他们的这种“体察”社会的态度和追求知识的理想的确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科学思维方式,而这种对以后西方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思维方式,便是他们的理性精神的有力展现。希腊人正是通过“理性精神”这座“城墙”来回答上述这两个难题,来维护他们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正是通过“理性精神”这道“城墙”,实现了他们理性的存在意义、最高目的和至上的理性境界。他们诗意般地存在着,又诗意般地与人生进行着不断的对话。他们更多地把抽象思想放入到人生的研究上,并且当时的整个精神文化风尚使得他们既然身处那种看重生活情境和理性的世界里,那么就一定会通过决心与意志把自己解放出来,进而脱离日常生活的束缚,去获得另一种生命情境。他们都一致认为,心灵能关照自己,也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能思考的意识,能意识到心灵本身,也能意识到有心灵产生出来的东西,因而构成心灵的最内在本质的东西正是理性对于人生的思考,在这种能动性地思考的过程中,心灵就是按照它自身的本性在活动。一句话,理性思考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认知能力,探究人类存在的本原,进而确立人作为理性主体在生活中的地位。正是基于此,古希腊先民精神地、诗意地栖居在人生这片丰沃的大地上,理性地在人生世界的暗夜里不住地叩问着存在的意义、价值。

综上所述,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精神在古希腊文化的形态中是共生共存的,仅是出于论述的需要,我们才不得己为之而分开论述。但无论如何,理论的区分是一回事,历史的发展又是一回事。我们从理论上的区分回到历史的现实发展时,应该承认:古希腊文化中的理性精神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古希腊人长期力量积蓄的结果,因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历史地、逻辑地看这一过程,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我们永远“在路上”。

四、人生叩问中的理性精神

在古希腊文化(包含哲学)中,苏格拉底的一句“认识你自己”,又把我们的目光拉到了人浮于事的人生境况之中,古希腊人对于“人生”的叩问,其方式与众不同。我们知道,人生在世不仅是活着,还应该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确,所谓的“意义”和“价值”是人赋予这个世界的,人们的生活实践作为某种价值性的生存活动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能动性,而且是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存的自我实现的生动体现。古希腊人处于这样的生存之路,存在着这样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来维持自己自然生命的存在;一是如何通过某种方式为自己的存在确立根据,价值或目的。

治学名言摘抄

1、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2、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论文学》

3、读过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4、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5、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8、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9、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1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11、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4、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高尔基

1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6、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8、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一种宝贵的习惯。——高尔基

1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1、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雨果

22、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2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4、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25、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26、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6、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7、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3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9、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0、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4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44、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高尔基《论文学》

45、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46、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47、书籍是人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4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9、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5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2、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53、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文集》。

5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5、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56、学问对于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57、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5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9、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文学书简》

60、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治学的解析

拼音

zhì xué

词性

基本解释

治学 zhì xué

[do scholarly research;pursue one's studies] 做学问;钻研,治学严谨。

引证解释

研究学问。

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郑君治学,盖用胡适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为惊人之具。”

马南邨《燕山夜话·广阳学派》:“如果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相比,那么,刘献廷治学的范围更加宽广,目的性更加明确,更加讲究实用。”

关于治学的态度及方法

学者和对学者的基本要求

什么叫治学?治学就是研究学问。研,细细研磨也;究,追究源流也。研究的意思就是细致地、深入地探求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研究造就学者。俄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说过,“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旁征博引”,论据充分。于光远说,“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咬文嚼字”,概念清楚。科学与艺术不同,它是一种运用抽象思维而不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活动。对研究科学的学者来说,概念模糊,偷换概念都是不行的。有一些重要概念术语,因为翻译等缘故,不能望文生义,如“对象”,黑格尔在其德文著作中用的是“Gegenstand”,本义是“站在对面的东西”,并不是“对面的‘象’”。

求真是治学的根本

先哲和时哲有主真的,也有主善的。我是主张以求真为主的。我认为“真”、“善”、“美”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各有各的领域,但是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主真者认为求真是根本。

何为“真”?涉及真理标准问题。真理标准问题,一步一步深入下去,不能说已经讲得很清楚。“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比之“两个凡是”前进了一步,但还是以权威人士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又前进一步。但是仍没有到底。底在何处?

真理的前提是怀疑。“怀疑一切”是治学者的格言。学者拒绝信仰。

我有三句话:

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要求人们对之膜拜;

法律之所以成为法律,要求人们对之服从;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要求人们对之研究;

科学不要求去信仰某种看法说法,而是要求先怀疑它然后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可以建立起科学的信念,而非信仰。

我还想强调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黑格尔说过“没有抽象的真理”,列宁也说过“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真髓和活的灵魂”。我反对“一刀切”。

务实

我在讲治学中所说的务实,就是要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写文章就是要发表。务实是受外界条件限制的,因此务实就要争取别人的支持。求真与务实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聪明学,学聪明,学学聪明学

聪,耳朵好;明,眼睛好。现在的意义要比这个本意宽泛。聪明和智慧是同义语。

我小时候常问,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人,别人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就不能?1939年春我在广东工作,中央组织部要我去延安。路过桂林时,朋友送给我一个当时来说是“很好”的笔记本,一直不知道怎么用。直到纪念一二·九时在延安听毛泽东的演讲,我把毛泽东的演讲和我在武汉听过的王明的演讲比较了一下,觉得毛泽东讲得要比王明生动得多,也聪明得多。从这天起,我开始在这个笔记本上记日记,每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那些聪明的事、聪明的话都记到这本笔记本上。我把这本日记叫做“学聪明日记”。从1939年12月到1942年上半年两年中,整个笔记本都记满了。在记的过程中,我自己觉得聪明了很多。但在1942年延安整风中,为了表示对党忠诚老实,把笔记本交给党组织了,一直没再能拿回来。学了两年的聪明,最终却干了件大傻事。

人有狡智,表现在人运用工具上。历史唯物论中的工具,也就是中间物,英语中的“MEANS”,德语中的“MITTEL”。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制造和运用工具,是人的狡智即人的聪明。聪明是能学的,当然,不是说学了逻辑学才能思维,但是,学习逻辑、哲学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我提出了“聪明学”的概念,聪明是一种学问,也是意识形态,即“智愚观”。我还提出的“真善美,贵智强”,其中的“智”,也就是智愚观。

心中要有很多问号

工作方法有很多,我主要讲一点:心中要有很多问号。我曾写过一篇超短文,其中说到:“问号在勤于思考的人看来是开启任何一门学问的钥匙。问号形如钩子,可以钩到很多问题的答案,没有问号,即使到了知识的宝库,也会空手而归。”我认为问题是一种财富,没有问题就没有财富的源泉。屈原有一篇“天问”,写的全是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心中有很多问号就是要做“有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培养注意力。

科学态度与治学方法

这个题目很大。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说明严格科学态度。

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有一堂课老师专门让我们用尺量一张纸的面积,要求尽可能准确。有的同学毫不犹豫的用“长×宽”的方法,老师就问他,你还没有量,怎么能肯定我给你的纸是长方形的呢?除此以外,老师还考虑了尺子的两端的磨损以及视觉误差等多方面的因素。他告诉我们要注意可靠的数字与不可靠的数字,不可靠的数字只能有一位。数字其实有两个概念,一是大小,二是准确性。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考过我的研究生,都没有给我满意的答案。老师的这堂课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是治学的根本方法。

当敬一事师,一理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这里所说的老师并不一定是教过你的老师,实际上,告诉你一个事实,一个道理的人,都称得上是你的老师,这样看来,你的老师就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