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争创泰山挑山工格言 正文

争创泰山挑山工格言

时间:2024-11-16 05:37:57

登泰山篇一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开车一起去泰山游玩,走了五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泰山脚下。我们是坐索道上山的,在索道上,象飞一样的感觉。

山上的风景很美,有各种各样的树、五彩缤纷的花,在山风的吹拂下招着小手,好象在欢迎我们这远道而来的游客;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石头上刻着字、有的石头没刻字。听爸爸讲,这山石上的字大部分都是古代文人墨客游泰山时留下的感慨。我边走边拿着相机不停的拍照。

接着我们登上了玉皇顶,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峰,海拔1545米。我们在玉皇顶上玩投硬币,我投中了金

我们在山上住了一晚。早上,爸爸妈妈去看日出,我怕冷没去看。随后,我们就乘着索道下山了,依依不舍得离开了泰山,结束了这次愉快的泰山之旅。

登泰山篇二

旭日东升,云雾

中天门至南天门,三千多级台阶,海拔近千米。我们匀速前进,走过凉爽宜人的快活三里,翻过被始皇帝封为五大夫松的五松亭。时值正午,太阳当头,我的汗水又不争气地流下。爸爸要求休息,我却咬牙坚持说:“不。继续!”于是我们继续一步步踏上登攀之旅。

不知过了多久,抬头遥望,只见前方已是十八盘。十八盘分“慢十八”“紧十八”,自古就是泰山最为险峻的路途,这里才是对游客的终极考验。当我登上十八盘的台阶时,不禁慨叹它的名不虚传,它的石阶宽度几乎容不下我这个小孩子的整只脚。中途少有休息点,再加上酷暑逼人,不少爬山者累得四肢乏力。满目所见,到处都是就地而坐大喘粗气的游客。我看着他们,也不觉想要退却。忽然,一名汗流

一步,两步,三步……我终于站在了南天门前。此刻,寺庙的钟声适时响起,似乎在为我庆贺。坚持就是胜利。我亲身体验到这真是一个真理。

走过南天门,登攀玉皇顶的路途明显变得平坦。天街那迷人的景色,为旅行人重燃希望。他们坚信:前面的.风光一定更加美好。继续向上,渐渐地,一块巨石映现眼前,上书“五岳之尊”四个火红的大字。这石头虽不锋利,却十分雄伟。石块平而不坦,光洁无瑕。这不正是泰山的缩影吗?高而不险,威而不严,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屹立在华夏之东方,为世人所景仰。

这就是“孔子小天下处”,五岳之尊——泰山。

登泰山篇三

早就听说五岳之首——泰山的雄伟气势,但那只是耳闻,暑假,我亲眼目睹了它的气魄和妩媚。

在我看来,泰山是秀丽的。从红门向上攀登,刚开始台阶并不陡,爬起来很轻松,环顾四周,古刹幽深,绿荫覆盖,细听,不远处还有知了声,可走过去,又听不见了。渐渐的,台阶密集了,山路也陡了,我们便走一段,再停下来歇一歇。嘘……不要出声,近处好象有水声,似有似无,顺着声音找去,透过那层层叠叠的枝叶,发现了一泓清泉。听着那潺潺流水声,看着这一望无边的绿荫,顿时觉得仿佛整个人都飞起来了,飞翔在丛林间,聆听知了的演唱,嬉戏在水溪边,倾听清泉的呜咽。

在我眼里,游泰山就是赏文化,到了中天门以后,再往上攀登时,台阶变窄了,变密了,路旁的树少了,石碑石刻倒渐渐多了起来,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古代文人墨客的赋诗留言,十八盘是泰山路上的最险的一段了,台阶也窄得不能再窄了,最窄的时候只有10厘米宽,人走上去颤颤巍巍的,若分心就可能失足滚下山去。还有一段路程就到南天门了,在这条路上,有一个转折点,立着很大一块石碑,上面有许多篆刻,密密麻麻的,一个接着一个,这块石碑大约有7米高,10米宽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一块了,细细品味这些诗句,押韵动听。到了天街,站在石栏边,

泰山,是东方文化的缩影,它是美的,它不仅美在自然风景,更美在人文遗迹,当你真的登上泰山时,在天街上环顾四野,眼界大拓时,你方才真正体会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正含义。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理解能力。

3.通过人物外貌,体会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教学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语言;体会课文最后一句中“它”的含义。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课件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2、以读为本,读中悟理悟情。读,是语文课堂的基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3、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注重学生自主理解、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略)

一、师生浅谈单元主题“快与慢”。

二、导入课文《挑山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集中学习重点生字词。

五、梳理文脉,概括主要内容。

六、认识挑山工们登山特点(学习第一自然段)。

七、了解作者关于挑山工的“不解之谜”(学习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挑山工是一群从事挑货上山的人。本文作者冯骥才为他们既写了一篇文章又创作了一幅画,通过阅读课文、欣赏图画,让我们初步认识了解了这群人。

2.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

诵读平衡朴素健美哲理

包蕴陡直攀谈憨厚登攀

咧开嘴光溜溜沉甸甸黑黝黝

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心悦诚服意味深长

3.回顾作者的“不解之谜”。

师:挑山工泰山上随处可见。作为作家和画家的冯骥才登山时却把目光投向最不起眼、最普通的挑山工。这源于作者登山时留心了一个现象,他感到奇怪,成为了他心头的一个不解之谜。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谜是什么吗?

师引导学生回顾挑山工登山的情形强调“谜”点。

二、精读感悟、体会人物形象

1.引人新授内容。

师:要想解开这个谜,我们得走近他们、深入了解他们,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作者有幸在泰山上结识了一位挑山工,在登山途中几次相遇,还进行了一番亲切交谈,最后不解之谜终于解开了。

2.初读,整体(3—5自然段)把握。

师:找找读读文中描写这个挑山工的内容,看看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个挑山工?

生交流反馈。

教师梳理:外貌、语言。

【设计意图】对这一部分先整体把握,为后续的理解体会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奠定基础。

3.细读外貌,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请画出文中描写挑山工外貌的语句,体会他的形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在书旁或稿纸上做批注,可以是几个词语或句子。

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

(1)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2)……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3)他浓眉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

师引导概括:健美、朴实等。

【设计意图】认识了解人物,大都从直观外貌入手。由表及里,由易到难,这是认识规律。此处,可以通过文本阅读渗透写法指导——描写人物,外貌是重要内容。

4.精读“语言”,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1)师:这位挑山工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语言,他的一番话让“我”心悦诚服,消除了疑问。我们来看看他对“我”讲了哪些话。找找、读读、体会体会、做做批注。

(2)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么,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思考——

a.“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请把这句换一种说法(变为陈述句)。

b.“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

找出文中与之相对应的句子。

c.“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么,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体会、概括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d.“我们跟你们不一样。”

请结合课文内容,想想游客与挑山工还存在哪些方面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是课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师设计几个问题,有条理,有层次地分解了理解难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速度并不慢”的原因和体会出挑山工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精神。

师生交流,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师引导总结: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慢就是因为他们他们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5.体会最后一自然地的“它”的含义。

6.教师总结全文。

7.回顾全文,填空练习,领会文章主题。

课件出示:

回顾课文内容,动脑填一填

挑山工一番话让我(),让我明白了他们的登山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原因。虽然他们(),虽然他们(),但是他们()、()、();可不像我们游人()、(),一路上时而饱览壮丽的山色,时而()时而(),怎不被落在后面挑山工赶上、超过?

是呀,真正的“快”、最终的“快”,往往就取决于这种精神态度——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脚踏实地地去努力。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此处设计让教学由点回到面,由局部回到整体;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让学生感悟“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并受到思想启迪。

三、欣赏泰山风景,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数幅风景图画,激发对挑山工钦佩、赞美之情。

四、作业:写一篇

【设计意图】读,起于疑,得于思,成于写。“写”是阅读理解的物化,“写”促进学生将美好思想情感不断内化。

(三)板书设计

挑着重担

挑山工路程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速度并不慢

三、课堂反馈

教学设计适应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交流顺畅,互动频繁。学生成功掌握阅读重难点,课堂教学效果佳,基本达成预定目标。

《挑山工》原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晃悠!”他浓眉一抬,裂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留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他已经在那里交货了。他憨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像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挑山工》教材理解

小时侯读过《挑山工》,现在作为教师的我教学生读《挑山工》。不仅是作家冯骥才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山民的独特视角吸引了我,还有文中描绘的挑山工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打动了我,更有挑山工那种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影响了我,我对这篇课文真可谓是情有独钟。

课文描写的是泰山的挑山工,非常遗憾我没去过泰山,但去年10月8日我有幸参加全国小语会年会到过黄山,看到过黄山的挑山工。也许是受课文的影响,当我们的视野里一出现挑山工的身影,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紧跟在挑山工的身后,马上“研究”起来。为什么他们挑子的两头是高度不一样,稍一观察就不难发现,这样的担子走台阶时矮一头的挑在前面就不会碰到台阶。(可课文插图中的挑山工的挑子可不是这样的,我上网查了图片后也没弄明白。)他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在他们休息时我试着挑了一下,还好勉勉强强能挪动几步,经过交谈得知一般不会少于75公斤,因为这和他们的收入直接挂钩,他们每挑一斤是六角钱。(课文里描写的挑山工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那么轻的担子,照这样看黄山和泰山挑山工的计酬可能不一样吧。)

“挑山工”这个名字可谓极富诗意——挑山的人。可当你看到他们横挑着近百公斤重担小心谨慎地上山,走折尺,斜行上,不停地攀登,想像中的那种诗意很快就被全部冲走。可是当你知道:

黄山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景区。发展与环境保护在黄山实现了完美融合。在黄山,挑山工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山上的食物、生活用品、建筑材料等都是挑山工挑上去的;同时,游客们在山上所丢下的垃圾则是他们挑下来的。

每一位游客上山前导游就告诉大家“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一开始大家都会不以为然,可开始登山后,每个人都会理解导游的话的。可见黄山山道的行路之艰难。可挑山工们肩上负着的是近200斤重的担子啊!

现在你对“挑山工”这个名字肯定会有独特的情愫了吧!

又要教学这篇课文了,挑山工们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他们的坚韧不拨、吃苦耐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孩子们定会在我的课堂里得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