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古代关于崇尚英雄的格言 正文

古代关于崇尚英雄的格言

时间:2024-11-16 03:48:09

中华传统美德论文总结1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深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的总和。中华传统美德内容博大精深,一般包含以下内容,如仁爱精神、律己精神、诚信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克己奉公精神、见利思义的观念、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中华传统美德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民族、为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舍生取义、克己奉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民族精神的赞歌,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一、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高校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但是,也有的大学生表现出自私自利、思想狭隘、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有的大学生表现出过分追求享乐、盲目攀比、慵懒懈怠等现象。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否高尚,是否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因此,为了将大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必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孝道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起点。“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尊重师长,是每个人都应当身体力行的事情,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羔羊尚能跪乳、乌鸦尚能反哺,何况我们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呢?当今社会上,啃老族、不孝敬父母者、打骂父母者、甚至杀害父母者有之,这都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背道而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重师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孝道的体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他们进行孝道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孝道是每个人首先要做到的事情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子女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只有父慈子孝,才能做到家和万事兴,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国家健康发展。试想,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何谈爱师长、爱别人、爱祖国。父母是源、是根,我国自古就有一句传统美德格言“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这就告诉我们,狗都知道爱家,何况人乎?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夙夜在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大学生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担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伟大祖国的强大重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北宋范仲淹也提出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思想。岳飞的精忠报国的崇高思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民族气节,无不是爱国主义的光辉血照。当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还涌现过其他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强盛而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要学习先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情愫。今天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来进行。今天的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要担负起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美德弘扬光大,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在爱国主义推动下不断强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精神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落脚点。孝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培养四有新人,首先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立志勤学教育,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志就是理想、志向的意思。在我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句名言“志当存高远”。关于立志的名言还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大学生就需要具备高远的理想。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实现人生的抱负。但是,如果大学生不能将高远的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能将高远的理想与自身的特长、兴趣相结合,不能脚踏实地去努力实现它,无论多么高远的理想终究都会变成空想。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我国有许多关于立志勤学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生之计在于勤”、“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能补拙”等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尚志、勤学、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美德。所以,教育学生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才能成为他们人生不断进取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不竭的精神源泉。

第四,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最终要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如果不能保持清楚的头脑,很可能会被社会上的一些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事情所蒙蔽,随波逐流,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诚”即真实无妄,要求人应该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诚实信用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要恪守诚实信用原则,否则会受到

法律的制裁。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法律要求人们做到的,正是道德对人们的基本要求。所以说,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古代先哲孟子就说过“鱼,我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华民族的传统义利观正是告诉人们不要见利忘义,而是要见利思义,培养诚实信用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大学生只有做到诚实信用,见利思义,才能够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构建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除此以外,对大学生还需要进行诸如“团结友爱教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慎独”教育等等,不一一赘述。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三、高校教师必须率先垂范

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一个个从小备受呵护,一部分大学生更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面对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自私自利、不求上进、懒惰、贪图享乐、缺乏爱心、冷漠等等,高校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高校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也就是说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谓。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执行者。高校教师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德育课中还是在专业课上,都要千方百计地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方法的使用,都不如教师的率先垂范。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典型的破坏力更是显然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深厚情感,学生才会信服教师的教诲。否则,如果高校教师在大学生面前表现出君子风范,道德楷模,而在其他场合却做有悖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事情,那么当学生看到或听到原来老师是这样的虚伪,纵然教师在课堂上多么义正词严,多么满口仁义道德之词,也不会被学生所信服。最终不仅不会收到育人的效果,反倒树立了一个极坏的典型,一个反面教材。岂不是与育人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教师的率先垂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意思是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所以,作为高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身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修养。高校教师只有通过自身高尚道德情操的示范作用,才能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和身边的榜样。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率先垂范。

在高校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对高校教师灵魂的洗礼。高校教师要始终使自己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拒绝骄奢淫逸、腐化堕落。身教重于言传,高校教师只有甘于奉献,乐守清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才能潜移默化地铸就学生的优良品格。只有大学生具备了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

中华传统美德论文总结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中华传统美德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髓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例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去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99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可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意义重大。

二、“传美”教育的现状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寻求治国之道,寻求国家发展的动力。当代世界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们认为要拯救世界性的道德危机,就要学习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甚至认为21世纪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话的意思是说,在21世纪,中国文化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可见以孔子“儒家伦理”为主轴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整理与承接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上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提出“把儒家基本价值观升华为国家意识”来抵御西化,还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精华,这些美德精髓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青少年儿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也是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但是,目前,许多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知之不多,且不能很好地践行。因此,加强青少年儿童的传统美德教育刻不容缓。

三、“传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的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围绕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加强对课程的创新整合并把它融注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渐变中。

1、走进新课程,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为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各学科教师应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出发,把握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适当的学科德育切入点,以直接渗透、间接渗透或重点渗透、随机渗透等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传统美德教育学科渗透“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认为教师首先是作为教育者,其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觉学习,提高自身教育魅力,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其次,是受教育者,通过正面、规范、递进的“传美”教育课、主题班会课等途径,学知明理导行;再者,就是所“学”内容,时代在发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也应富有时代气息。有选择以当代杰出人物为切入点,抓住时机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看,去感知,有利于推进学校“传美”教育进程。让学生感受崇高,在心中产生冲动,使观者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泪,使心灵得到一次次的净化。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接受者。因此,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而应重视学生,把他们看作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在方式方法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此,学校要从教育的现代化出发,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课件制作及电教多媒体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在这些科研活动中,老中青三代教师互教互学,在教学方法上求索探新、取长补短,时时处处闪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活动的开展,教师们会发现: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法,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视野,大大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传美”教育的形式更生动、具体,充分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为学生喜闻乐见。学校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既赋予了学校德育工作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增强了“传美”学校教育的力度。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的要点“首先在于要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文明风范,体现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有责任自觉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礼仪风范,创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就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开始,实验中,借助演讲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听、多讲、多思,以切身经历和体会,感知美德的魅力,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小康社会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高等教育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和服务社会与经济建设创设了根本保证。和谐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是社会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维持整体的平衡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基于这些原则,中学生必须认真确立自己的价值理念体系,尤其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确立和谐教育的崭新理念。即要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先进文化素养与德育品质的生命个体。

总之,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很广,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就会取得可喜的成效,使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是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欢迎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一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漫漫中华五千载,悠悠历史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锤炼,以他的博大精深,以他的超凡智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无数英雄为之折腰。

走近她,你可以感受到那淡淡的墨香丝丝缕缕沁入心肺;触摸他,你会发现那可焦灼不安的心在不经意间变得平和恬淡;细细品味,又如香茗入喉,甘醇入腹说不出的舒服通泰。中国传统文化啊,没有谁不为你辗转反侧,没有谁不被你折服!

让我魂牵梦萦的传统文化啊!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你,欣赏你爱你呢?英国哲人查尔斯说过这样的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我愿在学生心里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进而成为蔚蓝的森林!

你听:“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朗朗的诵读声传来,这是我和学生利用大课间在学习《弟子规.》,一年多以来,我们吟诵着他,学习着他。穿行在他的精神中。践行他在生活中。少了浮躁之心,多了敬业之力;少了攀比之诱,多了爱岗之意。学生之间,礼貌用语多了,脏话恶语少了;友爱互助多了,骄横奢侈少了;追逐打闹少了,读书学习的人多了。这点点滴滴不都是传统文化的恩赐吗?传统文化以它圣洁的光芒沐浴着我们的身心,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你看,我班的“经典诗词诵读”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从”青青之襟,悠悠我心”中对爱情的大胆泼辣,到“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千古绝唱,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到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每一篇都让人流连忘返,每一篇都激荡人心。再往后,不管是唐诗的浪漫感伤,还是宋词的豪迈婉约;亦或是元曲的宁静致远,还是明清小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每一篇都字字珠玑,每一首都是凝固的音乐,每一首都是永恒的生命!

在我的引领下,学生畅游其中,领略其非凡的魅力,感受其含蓄隽永体味其悠远神韵。不知不觉间,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获得了灵魂的精华,打开了思想的另一扇窗,看见了另一片蔚蓝的天空。“唯见过天地,方知己渺小”,在浩瀚无边包容万象的传统文化前,我只是带领学生领略了他的冰山一角,走近她,品味他任重而道远。但我无怨无悔,传承传统文化,我甘愿做践行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传承文化,呕心泣血。”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了。

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二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老子《道德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学习体会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励,促进我们高职教育深入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学习《道德经》,对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道家对规律的认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从小的方面说,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义是,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学习老子这句话后,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原则去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而是在积极与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学习的同时,也要与不善之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为善人。如果我们的社会真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和善社会,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也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人物的成长,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就,都是从细小做起,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不断耕耘。任何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就必须记住老子这句话,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迈进,那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不虚度人生,实现辉煌。

各位领导、老师们,教师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成长前进的领路人,身为教师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责任。所以,在当前中央号召加强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中,我们教师要静下心来,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要多学习《道德经》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提高自身素质,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

《蒙田随笔》读后感800字1

和培根、帕思卡尔的作品并称三大西方经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诚的特性赢得了很多美誉。蒙田是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蒙田随笔集》(或译《随感录》)。《随笔集》3卷共107章,各章长短不一,结构故意松散自然,并不要求勉强统一,彼此连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蒙田不囿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他独特的思想意境与艺术风格。

蒙田在《随笔集》的卷首告诉读者:“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其中有他写《随笔集》的动机;谈他的人生哲学;评论他所读的书;解剖他的风格、习惯和人品;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等。这些篇章不是系统的叙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浅不一。

蒙田认为人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求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求有选择和节制。他撰写《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语言平易明畅,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因为蒙田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怀疑论只是对当时的迷信、偏见、巫术、杀戮、迫害的否定,他要“揭去事物和人的假面具”,考察事实,重新审查一切。他认为绝对真理既无法认识,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的真理;比较可靠的是认识自己,而世上最熟识自己的无过于本人。所以,写作《随笔集》不是着书立说,而是对自己进行分析,一点一滴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他的思想是一种中庸的思想。他生平致力于保持安静的乡绅生活。政治上是保守的,尊重现存的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不提倡改革,也不赞成压迫提倡改革的人。

《随笔集》的影响深远,据说英国的培根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响。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继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经验的思想。而且其文体和风格,对于法国文学甚至对英国文学都影响极大。

在闲暇时翻阅此书,会让人心情平和,在作者悠闲随意的笔间慢慢体验人生,思考生活,像一杯茶回味悠长。

《蒙田随笔》读后感800字2

“在罗马,拇指有残疾的可以免于参战,理由是拇指不管用就没有足够的力气握住武器。”这是《蒙田随笔》中《大拇指》这篇散文中提到的。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六百字,但是我个人觉得是整书中最精彩的一篇,里面所展示的世界各地对于大拇指的各种奇怪的崇拜,在令我惊讶的同时,也不禁让我想到了当人们夸赞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伸出大拇指的情形。这是何等荣耀和赞美!

大拇指在五个手指当中,可以说是又短又丑陋的一个指头,可是他却凭什么让人们认定它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呢?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大拇指是唯一一个没有和其他手指完全连起来的手指,它所处的位置和它身上所附着的肌肉和其骨骼的构造都是独特而美妙的,它是其他手指力的支撑,是其他手指面对面的'存在,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样的与众不同造就了它领袖一般让人敬佩的能力。

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各种各样类似的情形。比如《水浒》中的宋江,武艺一般,学识也不算超常,纵然他本身有多么不及其他人,但在一百零八将里面却只有他能令众人臣服。这个正是人格魅力使然。还有拿破仑这个响当当的人物,身材矮小,却能将世界踩在脚下,在世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爱迪生的电灯让整个世界在黑夜也能充满光亮,将人们的生活延伸到日落以后,甚至可以说延长了人类的生命,可它仅仅是一枚小小的——灯泡。“大拇指”式的人物和事例数不胜数,可以说上帝是公平的,他让大拇指其貌不扬的同时,也为它准备了一个成为领袖的天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都需要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无论如何总有那么一两个优点存在,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发现它,并让它像钻石那样闪亮于世。或者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是领袖——在将我们闪光的一面亮出来之后。然而如果大拇指失去了它这些独特的优势,它应该就成为那个小手指了。这也可以说明让一个领袖或英雄碌碌无为是件多么容易的事。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并不认为英雄值得崇拜,领袖值得颂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每件事情每个人的拇指,而拇指在失去了其他手指之后也就不再是拇指。正如,砍掉拇指,手或许还能抓挠,若砍掉其他手指剩下拇指,那拇指只能一无是处了吧。

《蒙田随笔》读后感800字3

蒙田说,“我本人是这本书的原材料”。他在书中所反映的思想、道德观和生活习惯,其实和我们的古代圣人是共通的。他的许多主张,我们今天仍在实践着。这也叫古今中外“心心相印”吧。当然我也相信,读了这本书以后,大多数读者不会跟在蒙田后面,摇旗呐喊,拥护封建君主的统治,除非完全扼杀了独立的人格,人云亦云,才会千军万马挤上毁灭人性、毁灭文化的独木桥。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随笔,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在1571年开始写作他的《随笔集》,并出版了两卷。从1571年起到1592年逝世长达二十年的岁月中,蒙田一直断断续续写他的随笔。《蒙田随笔全集》是蒙田去世后由德·古内小姐集大成的。蒙田此书书名有多种汉译,除《随笔集》外,还有译作《试笔集》的。蒙田使用的是法语essai此词英语中是essay源自拉丁文的essay本义就是“尝试”,“试笔集”在字面上更符合本义。但是译成“随笔”也很好。因为蒙田的“随笔”文体自由,确为前人所未曾尝试过的:内容、长短都任意抒写。他读书后的感想、理解、评论,他到各国旅行中的见闻,他自己冥思苦索得出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都写进他的随笔集中,内容极为广泛,同时他文章有的很短,有的非常长。短的简练明快,长的娓娓道来,均富有感染力。蒙田是随笔这种文章的"老祖宗"。虽然后来的随笔写得都比较短,可是在蒙田那里是不问长短的。

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他曾先后担任波尔多市法官、议员和市长,与法兰西国王亨利三世等过从甚密。

很少有人能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随笔》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自此以后,他的作品就再也没有绝版过。到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书面语言都可以读到它。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蒙田以博学著称。他对随笔体裁动手娴熟,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文章写得亲切活泼,妙趣横生。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