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礼记.儒行远大志向格言 正文

礼记.儒行远大志向格言

时间:2024-10-08 19:50:18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源远流长。秦始皇焚书坑儒,礼不得传。西汉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广泛搜集那些记录和阐述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章,分别著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其中《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注释后盛行不衰,成为通行本《礼记》,被列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礼记》中有许多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拔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究信用,推行和睦。”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译文】虽有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极高明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译文】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授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相长。

14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译文】凡是

1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6、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记·乐记》)

【译文】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志向,音乐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政令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刑罚用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1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译文】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们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

18、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乐记》)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19、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译文】只紧张而不松弛,即使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松弛而不紧张,则周文王、周武王不会这样做;有紧张有松弛,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2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就不会招致别人用忿恨的语言回击你。

21、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译文】有道德的人注重干实事而并不多说话,品德低下的人总是抢先说大话,而不注重干实事。

22、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有好事就称是别人的功劳,有过失就称是自己的过失,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逐渐消失了。”

23、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掌握过与不及这两端的意见,而采纳适中的用于百姓。”

2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译文】一个人能做到忠恕,就离道不远了;什么是忠恕呢?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2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抱怨了。遇事上不怨恨老天,下不归咎他人。

26、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译文】管理政事首先要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有没有仁爱之心。”

2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2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骄傲跋扈,身居低位不自暴自弃。

30、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31、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礼记·表记》)

【译文】仁是天下行为的表率,义是天下行为的准则, 知恩图报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

32、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君主因为有民众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33、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说话实在而行为有法度,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34、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

【译文】说话一定先有信用,行为一定合乎正道。

35、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不看重金玉,而是以忠信为宝贵;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学问为富有。”

36、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

37、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

【译文】身体可以加害,而意志却不可动摇。

31、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礼记·儒行》)

【译文】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以从容宽厚为法则。

38、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译文】荐举人才对内不排除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对自己有怨恨的人。”

39、儒有澡身而浴德。(《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用道德沐浴以使自身保持纯洁。

40、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礼记·儒行》)

【译文】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余裕是仁的体现,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貌节义是仁的外表,言谈论说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予。

41、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叶,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对事物进行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却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身心自然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4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每天都新,新了还要更新。

45、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

【译文】要想治理好国家, 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 若家人尚且不能管教好却能去管教好别人, 这是没有的事啊。

4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民众喜欢的他也喜欢,民众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了。

4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译文】治国的道理是: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

4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4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治国有条大道理: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骄纵奢侈,便会失去它。

50、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译文】聚集财富需遵循一条大道理:生产的人要多,耗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勤奋,用财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51、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有礼仪。

52、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不斗辩,则无之祸矣。(《礼记·乡饮酒义》)

【译文】尊让、清洁、恭敬,君子们以此互相交往。君子能够尊让就不会争斗,洁敬就不会怠慢。不怠慢又不争斗,就会远离争执诉讼,不争执诉讼就没有的灾祸了。

53、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聘义》

【译文】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有光泽,这便是仁。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1】,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2】;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3】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4】;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取材于《礼记》)

注释:【1】齐难(zhāi nǎn):庄重恭敬的意思。【2】和:舒适。【3】沮:恐吓。【4】干橹:盾牌。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1】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

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1】埃墨:灰尘、尘土。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其死以有待也 爱:吝惜

B.儒有委之以货财 委:推托

C.子贡以所赍货 赍:携带

D.穷改节乎 节:操守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怀忠信以待举 B. 其自立有如此者

夫夷以近 其孰能讥之乎

C. 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D. 吾之信回也

向之所欣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夙夜强学以待问

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

B. 淹之以乐好

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

C. 告籴于野人

告诉村民哪里可以买到米

D. 岂或启佑我哉

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

11. 材料(一)中谈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语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3分)

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论语?公冶长》

D.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论语?阳货》

12.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②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13. 根据材料(二),完成①②题。(共8分)

①材料(二)结尾“二三子由此乃服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依据原文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②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为。(5分)

参考答案

8.(3分)B

9.(3分)C

10.(3分)C

11.(3分)C

12.(4分)①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也)不改变自己(坚守)的。

②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每句2分)

13.(共8分)

①(3分)答案要点:

“之”课指代孔子,也可指代颜回,也可指代孔子的探问方法。(如有其它理解,符合文意即可)

理由:根据文意,自圆其说即可。

②(5分)答案示例:

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七日。面临如此困厄的局面,他仍然讲诵不辍,弦歌不衰。孔子的行为正体现了儒者所特有的立身准则:“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

暴政,不更其所”。在众人威逼、武力恐吓、死亡威胁、残暴统治等困厄情况下,他也不会改变操守。这就是儒者应有的人格。

(孔子的行为,2分;结合“材料一”相关语句评析,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鲁哀公命令(人)铺设席位,向孔子询问,说:“冒昧地问(您),儒者的德行有(哪些)。”孔子回答道:“儒者有(如)筵席上的珍宝来等待(诸侯)聘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待被举荐,努力去做来等待被采用。儒者立身处世(就)像这样。儒者有庄重敬畏的`行为,他们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行为一定公正不偏;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儒者(在修养方面的)准备(就)像这样。把货物钱财交付给儒者,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他)见到利益不会放弃自己的道义;用众人胁迫他,用武器恐吓他,面对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儒者独特的志向和操守(就)像这样。儒者有把忠信作为盔甲,把礼义作为盾牌(的情况);尊奉仁义做事,怀有道义交往;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儒者(也)不会改变自己(坚守)的。”

(二)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途中路过陈国、蔡国。陈国、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天,没有和外面联系的方法,(连)野菜汤都不够,跟随的人都生病(了)。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讲解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

子贡偷偷地冲出包围逃出去,用携带的财物向农夫请求买些粮食,得到一石米。颜回在破败的屋子里生火煮饭,有灰尘落(在)饭中,颜回拿起弄脏的饭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地看见了,(心里)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

(子贡)进屋询问孔子:“仁人廉士,处在困境(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如果改变节操怎么称得上仁人廉士呢?”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偷吃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也)

不因(此)怀疑(他),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你留下,我要问问他。”

(孔子把)颜回叫过来说:“前几天我梦见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拿进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落(在)饭中,(我)想要放在那儿(不管),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就可惜了。我就吃了它,(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对呀,我也(会)吃掉它。”

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因此就叹服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以下为大家分享《礼记》

《礼记》名言警句

1.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礼记》

2.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

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礼记》

4.至诚无息。《礼记·中庸》

5.玉不琢,不成器。《礼记》

6.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

7.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8.仁者莫大于爱人。《礼记》

9.择不食之地而葬。《礼记》

10.其德薄者其志轻。《礼记》

1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12.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礼记》

13.风俗弊坏,由于无教。《礼记》

1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礼记·中庸》

15.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中庸》

16.古者为政,爱人为大。《礼记》

17.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礼记·大学》

18.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礼记》

19.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礼记》

20.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1.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2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2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24.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2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26.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27.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儒行》

28.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

29.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

30.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31.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32.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礼记·学记》

3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34.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

35.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36.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

37.正已而不求于人。《礼记》

38.其旨远,其辞文。《礼记》

39.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礼记》

40.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礼记》

41.古之建国,教学为先。《礼记》

4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

43.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