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哥伦比亚大学办校格言 正文

哥伦比亚大学办校格言

时间:2024-10-04 23:22:57

1、“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美国华盛顿国立气象研究所

2、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3、生命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过程就是幸福。——西方哲人如是说。

4、1520年以来,全世界只有85个机构存活至今,其中50家是大学。大学依靠梦想、希望生存下去——这就是大学的历史。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L·C·柏林格

5、政治就像骑自行车:弯腰但要眼看前方,沉默但要拼命骑踏。——比利时首相伏思达

6、政府的当务之急,不是要去做那些人们已经在做的事,无论结果是好一点还是坏一点;而是要去做那些迄今为止还根本不曾为人们付诸行动的事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自由放任的终结》(1926年)

7、大海的表面很难保持平静,社会价值的.均衡更是如此。它由供求决定:人为的或法律的东西,往往因为生产过剩和企业破产而反过来惩罚它们自己。——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60年)

8、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9、什么是不辨是非的人?他通晓世间万物的价码,但对其价值却一无所知。——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0、美国人的事业就是办企业。——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

11、成本记录的是竞争的吸引力。——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1921年)

12、生产成本若不影响供给,则不会影响竞争价格。——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3、垄断者,通过经常保持市场存货的不足……以远远高于正常的价格出售他们的产品,从而无论在工资还是在利润方面都提高他们的报酬。——亚当·斯密:《国富论》

14、风险与知识呈反向变化。——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利息论》(1930年)

15、市场经济是惟一自然、合理和能够带来繁荣的经济,因为它是惟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经济。生活的精髓就在于它无穷无尽和神秘多样,因而,就生活的完美性和变幻性而言,任何中心人物的智慧都无法加以涵盖和设计。——维克拉夫·哈韦尔,《夏日静思》1993年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1

《终身成长》这本书,初次看到书的名字,我以为是要教导人们活到老学到老的大道理,但细细读完,才知道这是一本讲解两种思维方式的书。

整本书围绕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展开论述。将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乃至对各个行业、年龄段等不同人们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讲解,用大量的案例让你了解他们的不同之处。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不能通过努力进行增长。所以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聪明的人就是会一直聪明下去,而不聪明的人就永远不可能聪明。他们认为任何的测试、挑战都会暴露自己的聪明程度,因此他们不愿去尝试有风险的挑战,怕被评判,怕被说成不聪明。与挑战过程中的所得相比,他们更加害怕挑战过程中的失败,那是非常耻辱的印记。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只做安全的事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彰显自己的聪明和无人能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努力是笨蛋的专属,聪明的人是不需要努力的,所以他们也不会为了某件事情而努力,也不会想要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些人中包括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等等各行各业的人。所以,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故步自封,会害怕挑战,会恐惧失败,会更加抑郁。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承认有天生具有某些天赋的人,但更加认同后天的努力,他们认为努力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能力,变得更加聪明、有智慧。因此,他们乐于挑战自我,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不会气馁,也不会觉得无法接受,他们会在一次次跌倒中总结

以前的我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上学的时候,明明很努力却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努力,因为努力的人学习好并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死读书,所以经常是悄悄学习,怕被人发现。工作后,总依靠学校的那点知识,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发现学习的重要性,我开始通过一点点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拥有各种技能,原来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的。现在我慢慢变成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也在不断的提升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希望我们都拥有成长型思维,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2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的著作,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终身成长》一书主要介绍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哥伦比亚大学的脑波研究室做了一项测试,发现两种思维模式脑波活跃的点是不同的,固定性思维的人关注的是测试的结果,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关注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每次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判别这个人就是固定性思维或成长型思维,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了解了两种思维模式,并知道其中的区别,就有利于我们引导孩子更多地利用成长型思维解决问题。

我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是进入四年级下学期后,数学知识点繁杂,一时应付不过来,接连两次考试失利,对数学的学习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点难度的题就空起来不做,作业有了错题就情绪低落,甚至把作业扔到一边。我告诉她,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盯着分数不放,他们更关注在错误中寻求方法,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于是,我和她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这学期的学习态度有没有问题,听课情况怎样,失分题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一层层的剖析,让她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问题所在。慢慢地,她又重拾了对数学的信心。现在,她对这本书也产生了兴趣,这本书正躺在她的书包里呢。

同样,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本不善于言谈,不善于表现自我,一些事能躲就躲。但现在我的心态积极了许多,面对挑战,勇敢尝试。没有试过怎能知道不可以?即使失败,下次也许就能成功,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成长型思维让我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没有哪个孩子是一成不变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以成为老师的好助手,成绩落后的孩子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慢慢提高。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3

说来惭愧,从5月12日去宁德参加研修活动,分回书,陆续就在看《终身成长》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才看了五分之四。

我感觉自己很笨,书都快读完了,整本书写的是什么,感觉概括有些难。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美国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着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这本书阐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本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边阅读边对照自己,发现自己可能更多时候是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但有时也会呈现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拿写

德韦克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昨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还要熟练掌握德韦克教授的成功法则,并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对,这样一想,我又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我应该这样想: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是会有所收获的。我应该努力,再努力,我要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和思考,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正如艾斯奎斯的格言:世上无捷径。柯林斯也说过:在这里没有奇迹,我也不是什么奇迹的创造者,我不能在水上行走,也不能将大海从中间分开。我只要爱你们这些学生,而且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我相信你们也会这么做的。他们告诉我,想要把学生教育成功,我唯有爱这些学生,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刚好与我的教育初心不谋而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教育做贡献。

许多教育者认为,可能通过降低标准让学生们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成就。我从来不这么认为,我倒是觉得要从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高标准,再教育学生向高标准靠拢。我觉得管理也是如此的。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团队,从一开始就提出高标准,也许团队成员没办法一下子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在他们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时,多给他们鼓励,多一份宽容,但要相信随着努力,情况会越变越好的。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松懈,等问题出现了,发现问题了,再想改正,为时已晚。

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很有用处,读完这本书后,我还会再读第二遍,也许第二遍阅读,我会有更深的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4

我小时候就听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但对这句话理解并不深刻,直到我遇到《终身成长》,我才意识到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现在,我已不再年轻,而且已到了不愿老得太快的时候了。回顾自己的大半生,常常都会用“如果当初……,我会……”句式。因为,我切身体会到:

1、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的。

2、虽然失败是痛苦的,但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你能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3、没有人是永远成功的,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终身成长》这本书从生理层面上对具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的脑电波进行了分析,科学的角度论述了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目标明确,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的人,学习成绩更高。他们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他们即便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好,下次也会努力赶上。挫折能给人以动力、经验和教训,让你变得更好。成功来源于学习、努力和自我提高。

这样的人若作为领导者,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明亮、包容和正能量。无论看待自己或他人,他们都相信人具有发展潜能。对他们而言,经营公司不是为了突显优越,而是为了促进自己、员工和整个企业的成长。

一个人若达到这样的境界,面对不可避免的衰老,必将再次焕发生机吧?因为,每一天,对于他,都蕴含着新的希望,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5

我一直认为,自我审视是要时时刻刻并终身进行的学问。

现在17岁的年龄,从小时候一直耳熟能详的名人传记,甚至寓言故事和名人

《终身成长》是美国作家卡罗尔·德维克的著作,书中主要议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性思维。作者用上课发言的例子,对这两种思维的含义和区别进行了大致阐述:敢于上课发言的人会想:“我说出我的见解,是为了让老师发现我的问题,从而协助我解决问题。”他们一般不会考虑说错答案后自己的尴尬和同学的哄笑,这就是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反之,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惧于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固步自封。

我认为的自我审视,可归类于成长型思维。以前在我的认知里,事物的两面性一定有一面是错,另一面是对,就算没有明确的理论界限,感性上也会有善恶之分,但现在的社会中,“老人倒地,路人不扶”,可能是怕老人“碰瓷”;“店老板怒打小学生”,可能是“熊孩子把可乐浇在了钢琴上”……这些事不断刷新我的认知,通过我认为解决许多事的“通策”——换位思考也无法得到准确做法。

当我试着陷入“当事人”的“思想误区”后再醒悟过来时,我意识到许多问题解决不当大多是因为“当事人”双方某些方面认知欠缺。就像小时候,妈妈和老师告诉我要乐于助人,我就会帮老爷爷推车,而不会先思考老爷爷会不会是坏人,我认为帮助别人是对的,我就会去做。知道的越多,顾忌越多,后来取舍的一般标准,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来进行考量了。

成长要求我们广泛认识并学会接受,但一定别太唯心,多在客观角度看问题,看自己。同时,应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才能更好的自我完善。我认为每一个给我提出建议,指出问题的人,都值得感谢,他们使我发现自身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只是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善于分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生活瞬息万变,需要时刻自我审视,并保持谦逊。

文化自信首先要文化传承。文化没有传承,何来自信?而如何文化传承?在演讲中,王余光先生就为何阅读经典与阅读哪些经典等问题详谈自己的看法。因此有了我与经典同行这篇散文,一起来阅读吧!

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这个争议主要从“五四运动”开始。“五四运动”爆发之时流行着两句口号,其中一句是“打倒孔家店”。我想当时主要有几点原因。其中一个是,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发生的战争多以战败告终,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文化腐朽,因此要打倒。个结论是很牵强的。我个人认为中国被打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把责任推给中国文化,显然是错误的。因此,这个观点在当时社会上形成两派,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赞成的人包括鲁迅先生和当时北大的部分师生,同样也有对中国文化持赞成态度的学者,其中就有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曾给1925年清华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开出书单,并撰文解释为何读这些书。我下面的观点取自梁启超先生。梁启超先生首先讲,不管学什么专业,你若不读这些书,就不配叫中国的学子。我把它概括成文化的传承。现在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我个人想,文化自信首先要文化传承。文化没有传承,何来自信?而如何文化传承?是通过经典阅读才能做到的。如果不读这些经典,谈何文化自信?梁启超讲的.第二点是:我们每个人在困惑的时候,这些书可以给我们一些指引。我把这个概括成价值的选择。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于选择。梁启超认为,你读了这些书,你会形成一种价值观,你在选择的时候就不至于困惑。

老师和家长经常对孩子说,长大以后要有出息,那究竟什么是有出息?我想老师肯定答不上来,因为今天我们已经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了。梁启超那个时代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我认为能回答。因为当时人们都秉持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或者说是中国儒家的价值核心。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显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出息就是不朽。不朽有三点:立德、立功、立言。两千多年以来,“三不朽”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价值核心。在这个价值核心中,立德最重要。中国人首先看重的是道德。第二点讲立功,要求你有本事。只有有本事,你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最后是立言,你要用你的言行,给后人树立楷模。这三点一直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梁启超讲的第三点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格言一定要熟读成诵。在那个时代,看书和读书有不同的含义。看书,就是我们今天的默读;而读书是发出声音来朗读。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第一点,对写作有帮助。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背一点东西,想把文章写好,我认为是做不到的。第二点,朗读这些书对你气质的培育很有帮助。现在中小学也有一些背诵,但背的都是白话文。梁启超讲的背诵不是白话文,是古典文学作品。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外国人对经典阅读的看法。

在美国许多大学,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从上世纪初就开设经典教育课。这些经典教育课都是小班上课,老师必须和学生在一起读经典。在美国的一些大学、中学和小学都开设这些课程,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开设了一百多年。

这些学校为什么要开这门课?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点是要求学生尊重传统。只有读这些经典著作,学生才会尊重它。要求学生尊重西方传统,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第二点是让学生远离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让名著的知识与思想成为每个人教养的一部分。学生经常受到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所以西方很多优秀大学都是建在小镇上,以此让学生安心读书。好好读书,才是办大学的宗旨。

关于阅读哪些经典,争议则更大。我觉得读经典要看对象。首先,我认为对小学生而言,只要读一部中国传统经典就可以,就是《唐诗三百首》。老师们都认为孩子应该好好读它,按梁启超的说法就是熟读成诵。现在有一个口号是“多读书,读好书”,我反对这个观点,尤其反对孩子多读书。多读书就是翻一翻,翻一翻等于没读。我强调精读书,尤其是年轻人,精读才能成为你的知识。

我认为用六年的时间读《唐诗三百首》,是可以做到精读的。一周读一首,对小学生而言不会有很大压力。如果小学生读不懂,那么家长和他一起读。没有什么读书方法,关键在于坚持。我认为到了六年级的时候,这本书就薄了。这对孩子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气质的培育是有帮助的。

中学六年,我也推荐一本书——《古文观止》。这本书一共收录历代222篇散文,都是最优秀的古文的散文。我个人想,从初一到高二,这五年时间,一个礼拜读一篇,压力也不大,而对部分散文则应熟读成诵。如果中小学生能够精读这两本书,那其他书均可不读。现在有家长和我说,他们让孩子读《论语》,我不反对,但是也不赞成。我们让年轻人读经典有两个目标,一方面我把它称为工具性。在中小学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强调阅读这些经典的工具化,就是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第二个方面是我们读这些书不是为工具性,而是为思想性,到中学毕业后再强调思想性。《论语》强调的是思想性,对写作并没有太大帮助,因此我并不赞成在中小学时期读《论语》。

中学毕业,我推荐三本书,第一本是《论语》,《论语》是一本思想性的中国经典。《论语》是要用我们的一生去阅读。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对《论语》的理解会更进一步。第二本书是《史记》,《史记》中主要是传记,像读武侠小说一样,非常好读,也非常有趣。第三本书是《诗经》,中国人认为读《诗经》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这四个字对所有人都有意义,尤其对女性更有意义。

我建议读这五本书,如果有兴趣,当然还可以继续往下读。我曾经多次呼吁大学图书馆建立经典阅览室,来支持大学重拾经典教育。我认为在大学开展经典教育,能够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养,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呼吁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