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格言的另一种解读 正文

格言的另一种解读

时间:2024-09-29 09:30:42

时间就是金钱:

对于穷人,如果你认为时间就是金钱,那说明你还得继续穷下去,因为你摆脱不了传统社会观念加诸其上的那些束缚。当今的社会比金钱更重的是信息,而让信息产生价值的是信用。

对于富人,如果你认为时间就是金钱,那说明你还得继续富下去,因为你终于认识到:时间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条件下,业已成为最大的资本要素。因为信息离开了时间就一文不值。但是,为了丢掉无商不奸的帽子,建议你做些善举。

千金买宅,万金买邻:

对于穷人,千万不能认为万金之邻必然可靠,因为这里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相信穷人。

对于富人,千万不能认为千金之宅可以养老,因为那里非身外之屋,如果足够聪明,你应该让你的拥有流动起来,变成资本。

屋以稀为贵:

对于穷人,屋以稀为贵,乃真知灼见,大约是指那些少人问津、人气稀少的屋子,不要挑剔而是百倍的珍惜,故言。

对于富人,屋以稀为贵,大约是敲响下行滑道的警钟,如果你投资,枪打出头鸟,难免波及;如果你开发,奉劝阁下多开发大众产品,因为这里叫中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对于穷人来说,这是一种痛苦的呐喊,一种理想的寄托,一种未来的预期。他们渴望挤进寒士之列,渴望搭上政府的班车。

对于富人来说,这是成功的另一种注解,这是原始积累留下的另一种境界,也是上天对人间的呼吁与挞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也有颜如玉。

对于穷人,也许皓首穷经,也就为了安身之地,还谈不上立命,这句话无论古今,穷人永远只能占有前者,而无法染指后者。中华五千年写就的,不是半数力量所能决定与改写的。

对于富人,如果仅着眼于一屋一人,未免太过俗套;如果象开发商那样扎根其上,进而扮演接收大员角色,又未免碍人眼事;最后发现:一切皆有,一切皆无,那全然是,故纸堆。

金屋藏娇:

穷人的心事,富人的故事。

爱屋及乌:

穷人爱屋及乌,基于付出的艰辛;富人爱屋及乌,源自占有的不羁。

屋漏偏逢连阴雨:

穷人担心,富人无奈;一个因为屋子,一个因为女子。情形有雷同,结局无二致,总算打了个平手。

《边城》的另一种解读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边城》内容的分析,说明沈从文在艺术上是伟大的,但在思想上不是。他对善的过分追求就是对恶的逃避,也是对社会的逃避。沈从文在无奈与绝望中逃避现实。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绝望;逃避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誉,他的创作没有去表现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躁动的心灵,也没有去描绘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大潮,而是另辟蹊径,着意描写20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讴歌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严峻的岁月吹奏出一支优美和谐而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

在《边城》中,沈从文构筑了一个充满真、善、美同时又略带感伤的世界。描写的是黑暗时代中柔和的乡村生活。着力渲染的是乡村人的人性美,要表现的是人性美的“魅力”。在作者所描绘的那片土地上,没有欺诈,没有竞争,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所有的事和人都是美好的。是一幅完美的、宁静平和的、人与自然契合的、人人向往的世景图。

沈从文所构造的这种境界,的确是美好的。人人所向往的',充满了理想色彩的,他也希望在未被现代文明熏染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理想的、美好的世界,而不愿在严酷的现实斗争中,在时代的风雨里寻找到理想人性的现实途径,而以空幻的理想代替了严峻的思考,以逃避代替了现实,在绝望中希冀回到“湘西的世界”。所以,这篇小说虽然是美的,艺术手法上是完美的,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典型浪漫主义,也具有一定批判现实的意义,但在思想内容上来说它不是伟大的。

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就讲述了翠翠父母之间的爱情悲剧。在后来的章节里,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又或隐或显地不断出现,使读者始终感到上空似乎有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时时为翠翠的命运而忧心忡忡。第七章翠翠遇到二老后情窦初开,老船夫发现翠翠她母亲越来越相似,心里记起了些旧事:第十一章老船夫自以为明白了翠翠的心事,于是在“空雾里望见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亲”,“心中有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第十二章老船夫隐约体会到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忽然感觉到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第十三章老船夫给翠翠讲故事再次提到翠翠的母亲,翠翠听来神往倾心;最后一章老船夫死后,照顾翠翠的杨马兵告诉翠翠所有真相时又提到翠翠父母的故事。这都不难发现,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在文本中是一步步强化的。它一直萦绕在老船夫的心头,甚至达到对翠翠命运的预感。而翠翠从心里有了那点情愫开始,也渐渐对命运有所觉察。于是她看到祖父的一汪眼泪时会又惊又怕。心中乱乱的,于是她神往倾心地听着母亲的故事时会感觉心中压上了无法挪开的沉重的东西。这时的她还不明白这沉重的东西是什么,然而,当她从杨马兵口中知道一切时,她全明白了。明白了什么?明白了自己的不幸。明白了一切原来都是命运! 不仅是翠翠母亲与父亲爱情的悲剧,翠翠与母亲爱情的惊人相似,还有大老的死,二老的离去,杨马兵由暗恋翠翠的母亲到最后成为翠翠唯一的信托人,老船夫从顺其自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到改变生活态度来尽力为翠翠争取幸福,最终却还是阴差阳错地遭命运的戏弄,《边城》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生活在这样一种命运的阴影下。那些人物,似乎都有种内在于生命的隐痛,但凡天地间一个生命怀了一种心愿,就如命里注定,身不由己,而心愿的渴望实现又永不能实现,便使得生命的形式最终在无奈中等待。

在小说的结尾处,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现状的残酷和未来的不可知常常是令人绝望的,翠翠在对人生命运的绝望中等待着。翠翠没有在现实中反思自己,为自己幸福生活去努力与命运抗争,而是把自己生命放在绝望后的等待中。而翠翠不过是个代名词,她的眉宇间的忧郁,生活中透露出的悲哀与绝望正是沈从文本人的精神体现,

我们知道,沈从文是一个十分注重生命体验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阐释。沈从文走出湘西,来到都市,受尽了都市中的种种冷遇与歧视,当初来都市“找理想,读点书”的愿望遇挫,命运给他的似乎都不是他所想的,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会使敏感的沈从文产生一种命运的无常感。所以沈从文总称自己是“乡下人”,以 “乡下人”的情感、立场、价值标准去衡量一切。他的这种思想使得他认为乡下优于城市,下层人胜过上层社会、原始人性胜过文明教化的价值判断,于是他构筑了一个以乡下人的人性与风情之美来否定都市人性与生存状态的文学世界。所以《边城》中他不想看到“湘西世界”中的本真人性变成“都市世界”中扭曲的人性,不想看到“湘西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真诚和谐的关系变成“都市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奸诈的关系,而是有想保持原始“湘西世界”的本真人性、善良真诚的愿望。他虽然在文学中反思了社会,认为社会不和谐,但是反思中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找出一条解决现实的出路,最后还是逃避到“湘西世界”,在那里寻找心里的片刻宁静,这是一种不利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思想。

《边城》中翠翠和她的爷爷。不仅摆渡不收钱。还为过河的人准备了茶水。如有人偷偷将钱放在了翠翠家的什么地方。她或她的爷爷是一定要追上去还给人家的,大老与二老对翠翠的爱也是有一个要自动退出。总之,在作者所描写的世界中,一切人都符合人性善的标准,所有事物都具有美的形式与内涵,人与人是真心相待,相互理解的。人与自然也是和谐的。这一切都太过于完美,太过于单纯,不能解释现代人全部复杂的社会行动。社会是多色的,历史是在善与恶交搏中前进的,哪里会有这种纯美的社会。而对善的过分追求就是对恶的逃避,也是对社会的逃避。沈从文在无奈与绝望中逃避现实,

《边城》中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使得人们醉心于湘西世界人性的完美无缺,忽略了人性的复杂与丑恶以及产生的社会根源,因此湘西世界中的人们对于世界的变幻是难以适从而茫然的,他们无力承担现实生活发生的巨大变故,寄希望于茫然的等待。他的这种无意识的茫然决定了悲剧的命运性,而且也会影响现实社会的人性改造与发展。缺乏现代精神的渗透。

所以自然人沦为社会人后,都要在精神的重荷下喘息前进,不可能像人们幻想的那样健康优美。社会是向前进的,我们不要只抓住旧事物的善,而要在新的社会斗争中重新建构美。不要从喧嚣的尘事中退出来,沉浸在一种艺术幻想中,或者在无奈与绝望的一点希冀中等待,每个人都要立足于现实,认真审视和反省自身的日常生活,并对其重新建构,就可以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寻觅到自己的理想,并以积极向上的方式生活。

篇一:劝学经典解读

《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顾名思义,劝学,即劝勉、鼓励学习。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凿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7年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经艰辛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粗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倒是有了,但这朝三暮四,不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并不值得肯定。当今社会,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对于时事动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收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篇二:劝学经典解读

看完《荀子》一书,回想书中他的那些言论与思想,不禁让我感叹不已。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时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述充满了哲理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同时他还系统地论证了“人性恶”的理论,与儒家的天赋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学习改造的结果,也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性恶论”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在政治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有严明的律令来约束人民,应依法治来治国;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君为舟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此劝告君主应爱惜人民,只有爱民才可使国家存在,否则,是自取灭亡。荀子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被传统的封建思想所束缚,也用等级观念来阐释民服于君的理由。但无可否认,荀子的大多数思想与主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在《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在这里荀子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蓝胜于蓝与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来鼓励我们学习。最后还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经木匠的制作,可以作为圆,制成车轮。之后无论怎么曝晒也无法回复原状了,以此论证人的先天资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经历中是怎么去做的。在此我们在学习上时常是遇难则止,微懂则过,这样又怎么会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边的人有所成就之时总是羡慕他们,但拿自己与之相比时,又总以别人的天资比自己好作为理由搪塞自己。却不知道其实别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资质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学习呀。木材由直变曲才可做车轮,金属矿经过炼化打造磨练才可炼出宝剑,难道只因它们天生就是如此的吗?其实都是因它们后天的际遇不同而已。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这荀子又进一步对学习要坚持作出了深入的论证。先以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来劝诫我们要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随后又以千里马与驽马本身资质的不同来做对比,论证出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对半途而废的人与坚持不懈的人作出不同的比喻并评价。其实人的资质固然有高有低,但是资质高的若在后天不去学习,也犹如王安石所说的神童仲永一样,变作普通人。资质低的若能在后天努力学习,那么也会变高,就像苏秦从一个曾让妻嫂看不起,父母不认的人到最后荣极一时的连纵家一样,靠的就是他以锥刺股来使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呀。当我们看到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字时,它们都是经过一刀刀的累积而成的,绝不是一日就可达到的!所以每个有辉煌成就的人,他们亦是靠平日里一点一滴地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