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关于知识格言对联 正文

关于知识格言对联

时间:2024-11-15 12:41:40

1、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寄书读胜看花。

2、歌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

3、得意无如书味好,可人还是菜根香。

4、藏书粗足五千卷,开岁便称六十翁。

5、闭户读书真得计,当官持廉且不烦。

6、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

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移门欲就山当榻,补屋常愁雨湿书。

9、沽酒客来风亦醉,读书人去声还闻。

10、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

11、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12、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13、书窗下对云洞启,丛菊初傍幽篁栽。

14、书城高大能藏道,心底光明始爱才。

15、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6、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

17、开卷神交天下士,著书学立一家言。

18、立志俯存千载想,闲淡无过五分钟。

19、忠孝两字传家国;诗书万卷教子孙。

20、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21、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22、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23、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4、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25、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26、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

27、读书身健即为福,种树华开亦是缘。

28、诸子百家罗万卷,百科四库集三秦。

29、书以常读乃及远,山因直上而成高。

3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31、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32、架上有书真富贵,胸中无事即神仙。

33、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

34、千里见书如见面,万山遮目不遮心。

35、久病始知求药误,衰年方悔读书迟。

36、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37、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

38、读书心细丝抽茧,练句功深石补天。

39、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40、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41、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42、才如湖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

43、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

44、文要醒人方为贵,论当济世始称真。

45、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关。

4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7、积文十箧,可谓备矣;读赋千首,乃能为之。

48、好山水游,其人多寿;有诗书气,生子必才。

49、学如不及,业精于勤;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50、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51、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

52、青春未老,秉烛破夜;当年华正茂,闻鸡起舞。

53、开卷有益,知识就是力量;自强不息,光阴贵于黄金。

54、古今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下几多圣贤还是读书。

55、万卷诗书四时苦读一朝悟,十年寒窗三鼓灯火五更明。

56、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守成亦难知难不难。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关于对联的重要知识,我们来看看。

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对联知识大全

一、对联的基本概念

对联又称为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它要求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发展历史

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秦汉以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就有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而春联的出现是在桃符的基础上慢慢演变发展起来的。

现今我们在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时,随处可见古刹、佛堂庙宇、博物馆、大学、古村落门楼、茶舍等处的佳联妙对。

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这一习俗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对联的规则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就是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也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另外,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相同位置上的词平仄应尽量相反。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另外,写对联相关的横批,可称为对联的题目,即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对联的分类

1、从字数上分类

短联: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如“山有色,水无声”、“夏雨、春风”。

中等联:一般字数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如“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长联:一般是指全联超过四十字的对联。

2、按内容分类,叙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

3、按联语出处分类: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

4、按写作方法分类:正对、反对、串对。

5、按应用范围分类:门联、装饰联、交际联。

1、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寄书读胜看花。

2、歌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

3、得意无如书味好,可人还是菜根香。

4、藏书粗足五千卷,开岁便称六十翁。

5、闭户读书真得计,当官持廉且不烦。

6、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

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移门欲就山当榻,补屋常愁雨湿书。

9、沽酒客来风亦醉,读书人去声还闻。

10、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

11、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12、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13、书窗下对云洞启,丛菊初傍幽篁栽。

14、书城高大能藏道,心底光明始爱才。

15、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6、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

17、开卷神交天下士,著书学立一家言。

18、立志俯存千载想,闲淡无过五分钟。

19、忠孝两字传家国;诗书万卷教子孙。

20、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21、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22、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23、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4、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25、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26、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

27、读书身健即为福,种树华开亦是缘。

28、诸子百家罗万卷,百科四库集三秦。

29、书以常读乃及远,山因直上而成高。

3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31、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32、架上有书真富贵,胸中无事即神仙。

33、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

34、千里见书如见面,万山遮目不遮心。

35、久病始知求药误,衰年方悔读书迟。

36、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37、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

38、读书心细丝抽茧,练句功深石补天。

39、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40、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41、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42、才如湖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

43、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

44、文要醒人方为贵,论当济世始称真。

45、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关。

4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7、积文十箧,可谓备矣;读赋千首,乃能为之。

48、好山水游,其人多寿;有诗书气,生子必才。

49、学如不及,业精于勤;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50、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51、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