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的成语1
1、胸有丘壑:比喻思虑深远,胸怀远大。
2、浓眉大眼:(1)形容人的眉目分明,带有英气。(2)长相粗犷豪放。
3、势如奔马:气势如奔腾之马般勇猛威武。
4、朱颜鹤发:形容老人身体健朗。
5、深谋远虑:计划周密而思虑深远。
6、风姿潇洒:形容人的姿容仪态清高绝俗﹑洒脱不羁的样子。
7、能言巧辩:形容口齿伶俐,能言善道。
8、鹤处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出众。
9、虎体狼腰:形容人雄壮威猛,气概轩昂的样子。
10、鹤发童颜:形容老人气色好、有精神。
11、大人大量:形容人心胸宽大,不会记恨。
12、料事如神:预测事情的发展非常准确。
13、鹤骨松姿:形容人身体清瘦,外表、气质有仙风道骨之貌。
14、白净面皮:形容脸色干净洁白。
15、燕颔虎须:形容人容貌生得威仪,有富贵之相。
16、大大法法:形容身体高大健壮。
17、三头六臂:比喻人神通广大,力强可畏。
18、乐善好施:指乐于行善,喜好施舍、济助他人。
19、精悍短小: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悍。
20、直鼻权腮:鼻子挺直,面颊宽阔。用以形容相貌。
21、魁梧奇伟:形容身材雄伟高大,风格奇特非凡。
22、好模好样:长相端正。
23、心细如发:形容心思极为细密,如头发一般。
24、胸无宿物:比喻为人坦率正直,对人没有成见。
25、一表人物:形容人相貌俊秀,风度翩翩。
26、臂有四肘:比喻不凡的相貌。
27、眉清目秀:形容面貌清明俊秀,长相美丽。
28、彪形大汉:形容身材高大,健壮如虎的男子。
29、施恩不望报:形容人有爱心,而且心胸宽大。
30、胸有甲兵:比喻人有智谋。
31、栋梁之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32、胸无城府:比喻为人坦率正直,没有心机。
33、挺胸凸肚:强壮威武的样子。
34、龙凤之表:形容贵人或帝王的相貌。
35、不怒自威:形容人威严内敛,外表虽然平和,威严自然外现。
36、豹头猿臂:形容人相貌凶猛,体态健硕。
37、翩然俊雅:形容人的外表英挺斯文﹑举止洒脱。
38、足智多谋:形容人聪慧多谋略。
39、高头大马:形容人的身材高大。
40、风度翩翩:人的仪态美好﹑文雅。
41、琼林玉树:形容人的身材相貌修长姣好,气度资质俱佳。
42、白发红颜:形容老人容光焕发的样子。
43、碧眼金发:常用来形容西方人的容貌。
44、意气轩昂:神采焕发,气度豪迈昂扬的样子。
45、虎背熊腰:形容人的体型魁伟。
46、单眉细眼:形容眉清目秀的样子。
47、虎体猿臂:形容人身体强壮,威风凛凛。
形容人的成语2
[三长四短] sān cháng sì duǎn
①特指人的死亡。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生老病死] shēng lǎo bìng sǐ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山高水低] shān gāo shuǐ dī
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
[三长两短] sān cháng liǎng duǎn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物伤其类] wù shāng qí lèi
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兔死狐悲] tù sǐ hú bēi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一差二错] yī chà èr cuò
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
[阴差阳错] yīn chā yáng cuò
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衣食住行] yī shí zhù xíng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形容人的成语3
一、品格
暗室不欺 不欺暗室 不同流俗 不忘沟壑 赤子之心 德厚流光 高情远致 高山景行
功德无量 光天化日 厚德载物 怀瑾握瑜 蕙心纨质 见危授命 精金良玉 敬老慈幼
良金美玉 明德惟馨 年高德劭 拾金不昧 天长地久 玉洁松贞 沅茝沣兰 云中白鹤
志士仁人 鞠躬尽瘁,死然后已 前人栽树,后人纳凉
补天浴日 风流人物 风华正茂 伏龙凤雏 盖世英雄 盖世无双 桂林一枝 鹤立鸡群
鹤鸣之士 加人一等 矫矫不群 金榜题名 无独有偶 绝世超伦 昆山片玉 人中之龙
铁中铮铮 头角峥嵘 无出其右 裒然举首 一代风流 一世龙门 庸中佼佼
不虞之誉 不言而信 不恶而严 荣华富贵 山中宰相 师道尊严
草木知威 誉满天下 大名鼎鼎 德高望重 风云人物 功成名遂 功标青史 大名鼎鼎
誉满天下 如雷贯耳 声振寰宇 声威素著
海阔天空 含垢纳污 呼牛呼马 宽庞大量 既往不咎 宽大为怀 宽庞大量 网开一面
网开三面 息事宁人 下不为例 下车泣罪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知情达理 中庸之道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
将伯之助 解衣推食 治病救人 绝甘分少 普度众生 轻财好施 设身处地 疏财仗义
为民除害 为民请命 雪中送炭 与人为善 云行雨施 仗义疏财 助人为乐 起死人,肉白骨
生荣死哀 死得其所 万古千秋 万古流芳 为国舍身
二、志气
不耻最后 乘风破浪 顶天立地 鸿鹄之志 九天揽月 夸父追日 老骤伏枥 老当益壮
力争上游 陵云之志 猛志常在 磨杵成针 穷然后工 三户亡秦 十载寒窗 铁杵成针
韦编三绝 心小志大 胸怀大志 雄飞雌伏 雄心壮志 移山倒海 迎头赶上 愚公移山
争强好胜 知难而进 治国安民 志在四方 中流击楫 壮志凌云 自给自足 自强不息
自求多福 自食其力 有志者事竟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大显神通 大显神通 大有作为 大器晚成 非池中物 奋发有为 公才公望 后生可畏
龙跃凤鸣 鹏程万里 前程万里 如日方升
卧薪尝胆 奋发图强 奋发蹈厉 披荆斩棘 闻鸡起舞 我武惟扬
八仙过海 不务空名 负重致远 掞藻飞声
三、忠贞
碧血丹心 不避斧钺 成仁取义 忠心耿耿 丹心相待 丹心报国 大节不夺 大法小廉
蹈节死义 断头将军 肝脑涂地 故旧不弃 故剑情深 寒花晚节 久要不忘 扪心无愧
倩女离魂 舍身求法 田父献曝 先驱蝼蚁 心虔志诚 以身殉职 以身许国 忧国奉公
孝子顺孙 忠孝节义 忠心耿耿 忠肝义胆
沉着牺牲 海枯石烂 坚持不渝 坚决不移 锲而不舍 雷打不动 木人石心 破釜沉舟
锲而不舍 誓死不二 心坚石穿 心如铁石 一口咬定 之死靡它 指天誓日 志坚行苦
至死不变 忠贞不渝 富贵不能淫 真金不怕火炼 言必信,行必果 一不做,二不休
艰苦卓绝 姜桂之性 宁死不屈 铁石心肠 威武不屈
冰魂雪魄 冰清玉润 冰清玉洁 冰壶秋月 高风亮节 古井无波 黄花晚节 坚贞不屈
俭可养廉 见利思义 屈节辱命 三贞九烈 丧身失节 岁寒松柏 守身如玉 投梭折齿
心如古井 一片冰心 知之为知之
四、真诚
抱诚守真 诚心诚意 讲信修睦 金石为开 开心见诚 悃愊无华 披心相付 诚心诚意
璞玉浑金 拳拳服膺 一心一意 推诚相信 推诚相见 推心置腹 推襟送抱 信及豚鱼
信誓旦旦 一寸丹心 允执其中 真心实意
心口如一 开诚相见 遵守不渝 倾心吐胆 杀彘教子 实心实意 拭面容言 天人共鉴
闭邪存诚 心口如一 胸无宿物 胸无城府 言而有信 言行一致 坐言起行 披肝沥胆
形容人的成语4
1、卑劣无耻:卑鄙无耻 不以为耻 臭名远扬 倒行逆施 寡廉鲜耻 鬼蜮伎俩 厚颜无耻
奴颜媚骨 奴额婢膝 拍马屁 奇耻大辱 全无心肝 曲意逢迎 认贼为子 认贼作父
声名狼藉 恬不知耻 无耻之尤 威信扫地 向火乞儿 行同狗彘 摇尾乞伶 摇尾求食
蝇营狗苟 以怨报德 做小伏低
2、下流:不堪入耳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惹草拈花 俗不可耐 淫辞秽
4、堕落:貂裘换酒 斯文扫地 蜕化变质 误入歧途
5、陷害:暗箭伤人 嫁祸于人 落井下石 青蝇点素 求全之毁 深文周
纳 投石下井
6、造事:无中生有 无事生非 招是惹非
7、钻营:长袖善舞 抗尘走俗 投机取巧 钻头觅缝
8、抢劫:明火执仗 巧取豪夺 鹊巢鸠居 杀人越贷 无恶不作
9、敲诈:敲诈勒索 敲门砖 敲骨吸髓
10、勾结:臭味相投 朋比为奸 裙带关系 同流合污 同恶相求 同恶相
济 引绳批根 招降纳叛 、挑拨:调嘴弄舌 挑拨离间
11、帮凶:为虎傅翼 为虎作伥 助桀为虐
12、忘义:得鱼忘筌 恩将仇报 反面无情 辜恩背义 孤恩负德 过河拆桥 鸟尽弓藏 弃旧怜新 六亲不认 卸磨杀驴
形容人的成语5
[皓首苍颜] 皓:白色的样子;首:头发;颜:面孔。雪白的头发,灰暗的面孔。形容老年人的容貌。
[鹤发童颜] 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童颜鹤发] 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反老还童] 反:回。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老天拔地] 形容老年人动作不灵活。
[返老还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白发红颜] 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
[朱颜鹤发] 朱颜:红润的脸。红润的脸和像鹤羽毛一样白的头发。形容老年人精神焕发的样子。
[返老归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同“返老还童”。
[老马恋栈] 恋:留恋。栈:马栈。老马不妒忌离开马栈。比喻老年人恋念旧情。也指年老还贪恋官位。
[风前残烛] 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风中之烛] 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雪鬓霜鬟] 白发。借指老年人。
[雪鬓霜毛] 指老年人。同“雪鬓霜鬟”。
[黄发鲐背]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指老年人。鲐背;鲐鱼背上有黑斑,老人背上也有,因常借指老人。指长寿老人,也泛指老年人。亦作“黄发台背”、“黄发骀背”。
[尊年尚齿] 年:年龄。尚:崇尚。齿:岁数。指尊重老年人。
[黄发骀背] 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同“黄发台背”。
[黄发台背] 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台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台,通“鲐”。
[黄发垂髫]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形容人的成语6
1.柳亸花娇:柳丝柔垂,花朵娇妍。比喻女子貌美。
2. 月貌花容: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3. 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4. 雾鬓云鬟:头发象飘浮萦绕的云雾。形容女子发美。
5. 云鬟雾鬓:头发象飘浮萦绕的云雾。形容女子发美。
6. 柳夭桃艳:形容女子貌美。
7. 叶瘦花残:比喻女人的衰老。
8. 花颜月貌:形容女子的美丽。
9. 袅袅娉娉:袅袅:柔美貌;娉娉: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10. 袅袅婷婷:袅袅:柔美貌;婷婷: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11. 绰约多姿:绰约:姿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体态的美。
12. 百媚千娇:媚、娇:美好。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13. 天姿国色:天姿:天生的姿色;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14. 嫣然一笑: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指女性)。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15. 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16. 蛾眉皓齿:蛾眉:像蚕蛾触须似的弯而长的眉毛。修长的眉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17. 菊老荷枯:菊花凋零,荷花枯萎。比喻女子容颜衰老。
18. 螓首蛾眉:螓:蝉的一种。螓首:额广而方;蛾眉:眉细而长。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19. 天生丽质:天生:天然生成。丽质:美丽的姿容。形容女子妩媚艳丽。
20. 如花似玉:像花和玉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21. 柳弱花娇:形容女子苗条妍美。
22. 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青貌美。
23. 杏脸桃腮: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24. 鱼沉雁落: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25. 千娇百媚: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26. 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27. 楚腰蛴领:指腰肢纤细,颈项洁白如蝤蛴。形容女子体态之美。
28. 蛾眉螓首:弯弯的眉毛,方广的前额。形容女子容貌的美艳。
29. 凤翥鸾翔:像凤凰高飞。比喻女子婚姻美满得意。
30. 袅袅亭亭: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31. 仙姿玉貌:形容女子姿态容貌都美。
32. 仙姿玉色:形容女子姿态容貌极美。
33. 落雁沉鱼:雁见了飞落地面,鱼见了潜入水底。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34. 我见犹怜:犹:尚且;怜:爱。我见了她尚且觉得可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35. 邻女窥墙: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36. 朱唇粉面: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37. 兰质薰心: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
38. 兰质熏心: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
39. 妍姿艳质:形容女子的体态容貌很美。
40. 柳腰花态:形容女子婀娜娇美的体态。
41. 风姿绰约:风:风度;绰约:女子姿态柔美。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42. 娉婷婀娜:①形容女子姿态柔美。②借指美人。
43. 皓齿明眸:皓:白色的样子;眸:眼珠,泛指眼睛。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亦喻指美女。
44. 娉婷袅娜:形容女子姿态柔美。亦借指美人。
45. 遇人不淑: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46. 皓齿蛾眉:皓:白色的样子;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洁白的牙齿,修美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端庄美丽,也喻称美女。
47. 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48. 杏腮桃脸: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同“杏脸桃腮”。
49. 袅娜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亦借指美人。
50. 羞花闭月: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隐藏。
51. 燕妒莺惭:形容女子貌美,燕见之生妒,莺对之自惭。
52. 袅袅娜娜: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同“袅袅亭亭”。
53. 分花拂柳:形容女子走路姿态美好。同“分花约柳”。
54. 分花约柳:形容女子走路姿态美好。亦作“分花拂柳”。
55. 雾鬓风鬟: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鬟:环形发髻。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56. 风鬟雾鬓:鬟:环形发髻;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57. 丰神绰约:绰约:形容女子体态柔美的样子。指女子体态柔美丰满。
58. 丰姿绰约:丰姿:风姿,风度姿态。绰约:柔美的样子。形容女子体态柔美,神采飘逸。同“丰神绰约”。
59. 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同“人面桃花”。
60. 红颜薄命:红颜:美女的容颜;薄命:命运不好。旧时指女子容貌美丽但遭遇不好(多指早死、寡居或丈夫不好)。
61.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62. 远山芙蓉: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远山一样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脸色像芙蓉花一样美丽。比喻女子貌美。
63. 掷果潘安:旧时比喻为女子所爱慕的美男子。
64. 绿鬓红颜:指年轻女子。同“绿鬓朱颜”。
65. 香消玉殒:比喻美丽的女子死亡。
66. 瘗玉埋香:指美丽的女子死亡。
67. 京兆眉妩:用以称女子眉样美好。
68. 金屋贮娇:金屋:华丽的房屋;娇:阿娇,汉武帝刘彻姑母的长女,借指美丽的女子。指娶妻或纳妾。
69. 不栉进士: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70. 香消玉碎: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
71. 香消玉损: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同“香消玉碎”。
72. 章台杨柳:比喻窈窕美丽的女子。
73. 摧兰折玉:摧:摧残,毁掉。毁坏兰花,折断美玉。比喻摧残和伤害女子。
74. 宋玉东墙: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75. 碧鬟红袖: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
76. 金屋娇娘:指高贵而美丽之女子。
77. 燕燕莺莺:比喻娇妻美妾或年轻女子。
78. 绝世独立:绝世:当代独一无二。当世无双,卓然而立。多用来形容不同凡俗的美貌女子。
79. 柔枝嫩条:柔嫩的枝条。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80. 柔枝嫩叶: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81. 红粉青楼:红粉:原指红色的铅粉,为女子化妆用品,后借指美女;青楼:妓院。泛称有女色或可寻欢的场合。
82. 小家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美丽的年轻女子。
83. 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也比喻女子的美貌。
84. 窈窕淑女:窈窕: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
85. 绿鬓朱颜:形容年轻美好的容颜,借指年轻女子。
86. 姑射神人:姑射:山名;神人:得道的人。原指姑叶山的得到真人。后泛指美貌女子。
87. 出水芙蓉: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88. 梨花带雨:象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
89. 绝色佳人:绝色:绝顶美丽;佳人:美人。当代最美的女人。
90. 绝代佳人:绝代:当代独一无二;佳人:美人。当代最美的女人。
91. 绝世佳人:绝世:当世独一无二;佳人:美人。当代最美的女人。
92. 天香国色: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93. 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94. 阿娇金屋:阿娇:指汉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刘娇)的女儿。原指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为妇。这里泛指美丽高贵的女子。
95. 与世长辞: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96. 一命呜呼: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97. 成双作对:配成一对。
98. 一笑了之: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
99. 女貌郎才:女子美丽,男子有才华。比喻姻缘十分美满。
100. 倾国倾城: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101. 倾城倾国: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102. 才子佳人:泛指有才貌的男女。
103. 眉目如画:形容容貌端正秀丽。
104. 郎才女貌:郎:旧指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称呼。男的有才气,女的有美貌。形容男女双方很相配。
105. 婀娜多姿: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
106. 花枝招展: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107. 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108. 眉清目秀: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109. 如花似锦: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同花朵、锦缎一般。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
110. 付之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111. 仪态万方:仪态:姿态,容貌;万方:多方面。形容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
112. 聪明伶俐: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113. 秀色可餐:秀色: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
114. 掌上明珠:比喻接受父母疼爱的儿女,特指女儿。
115. 沉湎酒色:沉湎:沉迷。沉溺于酒和女人中间。形容对于美酒和女色过于放纵,毫无节制。
116. 佳人才子:年轻貌美的女子和才华横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当,有婚姻或爱情关系的青年男女。
117. 一笑置之: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118. 秀外慧中: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119. 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形容人的成语7
[庞眉白发] 庞:通“尨”,杂色。眉毛头发都已花白。形容老人相貌。
[庞眉皓发] 庞:杂色;皓:洁白。眉发花白。形容老人相貌。
[白发苍颜] 头发已白,脸色灰暗。形容老人的容貌。
[白发朱颜] 颜:脸色。头发斑白,脸色通红。形容老人容光焕发。
[庞眉鹤发] 形容老人相貌。同“庞眉皓发”。
[庞眉皓首] 形容老人相貌。同“庞眉皓发”。庞,用同“厖”。
[鹤发鸡皮] 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鸡皮鹤发] 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黄童白叟] 黄发儿童,白发老人。泛指老人与孩子。
[黄发垂髫]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庞眉黄发] 眉斑白,头发黄。指老人。庞,用同“厖”。
[鸡肤鹤发] 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同“鸡皮鹤发”。
[黄童皓首] 泛指老人与孩子。见“黄童白叟”。
[黄童白颠] 泛指老人与孩子。同“黄童白叟”。
[黄发骀背] 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同“黄发台背”。
[黄发台背] 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台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台,通“鲐”。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
[千里姻缘使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同“千里姻缘一线牵”。
[村夫野老] 旧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老人。
[遗黎故老] 指前朝留下的历经世变的老人。
[黄发鲐背]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指老年人。鲐背;鲐鱼背上有黑斑,老人背上也有,因常借指老人。指长寿老人,也泛指老年人。亦作“黄发台背”、“黄发骀背”。
[白首同归] 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怜贫惜老] 爱护老人,同情穷人。
[惜老怜贫] 爱护老人,同情穷人。
[恤老怜贫] 周济老人,怜惜穷人。
[携幼扶老] 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同“扶老携幼”。
[敬老慈穉] 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同“敬老慈幼”。
[敬老慈少] 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同“敬老慈幼”。
[安老怀少]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携老扶弱] 搀着老人,扶着体弱者。亦作“携老扶幼”、“携老挈幼”。
[虐老兽心] 虐老:虐待老人。喻残暴凶狠而无仁义,有如野兽。
[爱老慈幼] 慈:慈爱。爱护老人与儿童
[扶老携幼] 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敬老慈幼] 敬:尊敬;慈:怜爱。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三老五更] 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
[枯杨生稊] 稊:植物的嫩芽。枯萎有杨树又长出了芽。旧喻老人娶少妻。
[白叟黄童] 白头发的老人和黄头发的孩子。泛指老老少少。
[童叟无欺] 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
[老泪纵横] 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敬老恤贫] 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怜贫敬老]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敬老怜贫]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遗老遗少] 遗老:旧称前朝的旧臣;遗少:留恋旧时代的少年。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也泛指留恋过去、思想顽固陈旧的人。
[负老携幼] 背着老人,带着孩子。形容百姓全体出动,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
形容人的成语8
[破镜分钗] pò jìng fēn chāi
破镜:打破的镜子,喻分散。分钗:钗是由两股簪子合成的一种首饰,别在妇女的发髻上,钗股分开就成单个的簪子,因以分钗比喻夫妻或情人之间的离别、失散,也特指
[人约黄昏] rén yuē huáng hūn
人在黄昏时约会。指情人约会。
[待月西厢] dài yuè xī xiāng
指情人私相约会。
[钿合金钗] diàn hé jīn chāi
钿盒和金钗,相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之信物。泛指情人之间的信物。
[文君司马] wén jūn sī mǎ
后指相爱的情人或夫妻。
[另楚寒巫] lìng chǔ hán wū
楚:楚怀王;巫:巫山神女。指夫妇或情人分居两地,孤单寂寞。
[怜我怜卿] lián wǒ lián qīng
指彼此相爱怜。多指情人或夫妻之间。
[似水如鱼] sì shuǐ rú yú
像鱼和水一样不能离开。形容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多指男女情人。
[欢喜冤家] huān xǐ yuān jiā
表示又爱又恨的意思。小说戏曲中多用作对情人或儿女的亲热称呼。
[郎才女貌] láng cái nǚ mào
郎:旧指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称呼。男的有才气,女的有美貌。形容男女双方很相配。
形容人的成语9
(一)形容亲人的成语汇总
[骨肉离散]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十指连心] 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知疼着痒] 形容对亲人的关怀、体贴。
[僾见忾闻] 僾:仿佛,隐约;忾:叹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骨肉团圆] 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指亲人离而复聚。
[视若路人] 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视同陌路] 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同“视若路人”。
[视如陌路] 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同“视若路人”。
[伯劳飞燕] 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
[久别重逢] 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知疼着热] 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
[情深骨肉] 骨肉:比喻至亲。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比亲人还要深厚。亦作“情逾骨肉”、“情愈骨肉”。
[恩不放债] 对亲人不宜放债。意指免因钱财交往而致发生怨怼。恩,指亲人。
[视同路人] 路人:过路人,指素不相识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至亲骨肉] 关系最近的亲人。
[安忍无亲]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亲离众叛] 离:离开;叛:背叛。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众叛亲离] 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举目无亲] 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孤儿寡妇]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二)形容母亲的成语
1、贤妻良母: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
2、凯风寒泉:凯风:和风,比喻母爱;寒泉:比喻劳苦、忧患。表示子女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3、施衿结褵: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
4、断织之诫: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5、回干就湿:指母亲育儿时,让婴儿居干处,自己就湿处。
6、升堂拜母:升:登上;堂:古代指宫室的前屋。拜见对方的母亲。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
7、母以子贵: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
8、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9、寒泉之思: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0、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11、徙宅之贤:相传孟轲的母亲为了教育好他,三次迁居,改变环境。形容母教贤明。
12、偎干就湿:形容母亲抚育幼儿之辛苦。指幼儿溺床,母亲宁可以身就湿,使小儿卧处常干。
13、严父慈母:严:严格;慈:慈爱。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
14、咽苦吐甘:指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
15、画荻丸熊: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16、贤母良妻:对丈夫是贤惠的妻子,对子女是慈善的母亲。
17、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18、恩逾慈母:逾:超过。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19、舐犊情深:舐:舔;舐犊:老牛舔小牛的毛以示爱抚。比喻对子女的慈爱之情。
20、母仪之德:母仪:作为母亲的典范。母亲的品德。泛指妇女的品德。
形容人的成语10
1、鱼沉雁落:典出《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后以“鱼沉雁落”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2、搔头弄姿:原指梳妆打扮。后形容女子卖弄姿色(含贬义)。
3、杏脸桃腮: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4、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5、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青貌美。
6、落雁沉鱼:雁见了飞落地面,鱼见了潜入水底。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7、朱唇粉面: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8、国色天姿: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9、千娇百媚: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10、雾鬓云鬟:头发象飘浮萦绕的云雾。形容女子发美。
11、燕瘦环肥: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形容女子体态不同而各擅其美,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12、梨花带雨:象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
13、丰神绰约:绰约:形容女子体态柔美的样子。指女子体态柔美丰满。
14、天香国色: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15、袅娜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亦借指美人。
16、天姿国色:天姿:天生的姿色;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17、月貌花容: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18、花颜月貌:形容女子的美丽。
19、楚楚可怜: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20、如花似玉:像花和玉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21、冰肌雪肤:像冰一样的肌肤。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22、雾鬓风鬟: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鬟:环形发髻。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23、惊鸿艳影:惊鸿:轻捷飞起的鸿雁。形容女子轻盈艳丽的身影。多就远望而言。
24、山眉水眼:形容女子眉目清秀水灵。亦作“水眼山眉”。
25、艳如桃李,冷若冰霜: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26、玉骨冰肌:形容女子苗条的身段和洁白光润的肌肤。
27、娉婷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28、步步生莲花:莲花:荷花。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姿。
29、慧心巧思:聪明的心地,精巧的构思。多用以形容女子某种技艺精巧,别出心裁。
30、玉惨花愁:形容女子忧愁貌。
31、柔肠寸断:柔软的心肠一寸一寸地断开。形容女子的忧愁苦闷。
32、蛾眉皓齿:蛾眉:像蚕蛾触须似的弯而长的眉毛。修长的眉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33、仪静体闲: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
34、楚腰蛴领:谓腰肢纤细,颈项洁白如蝤蛴。形容女子体态之美。
35、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36、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37、一顾倾人:顾:回看。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顾盼之间,全城人都为之倾倒。
38、桃羞杏让: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39、桃花人面: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40、袅袅婷婷:袅袅:柔美貌;婷婷: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41、远山芙蓉: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远山一样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脸色像芙蓉花一样美丽。比喻女子貌美。
42、袅袅娜娜: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同“袅袅亭亭”。
43、仙姿玉色:形容女子姿态容貌极美。
44、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45、玉软花柔:形容女子娇嫩柔弱,如花似玉。
46、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47、软玉温香: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旧小说形容女子的身体。
48、燕妒莺惭:形容女子貌美,燕见之生妒,莺对之自惭。
49、柳眉星眼:形容女子细长的眉和明亮的眼睛。
50、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形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51、仙姿玉貌:形容女子姿态容貌都美。
52、邻女窥墙: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53、翠消红减:形容女子姿容减退。
54、回眸一笑:眸:眼珠。转动眼珠,嫣然一笑。常用以形容女子妩媚的表情。
55、环肥燕瘦: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形容女子体态不同而各有其风韵。也比喻艺术作品风格流派各具特点,各擅其美。
56、百媚千娇:媚、娇:美好。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57、明眸善睐: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
58、绰约多姿:绰约:姿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体态的美。
59、皓齿明眸:皓:白色的样子;眸:眼珠,泛指眼睛。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亦喻指美女。
60、蛾眉曼睩:曼睩:明亮转动的眼睛。形容女子的眉目秀美有神。
61、云鬟雾鬓:头发象飘浮萦绕的云雾。形容女子发美。
62、风姿绰约:风:风度;绰约:女子姿态柔美。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63、滴粉搓酥:形容女子浓艳的装饰。
64、羞花闭月: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隐藏。
65、冰肌玉骨:像冰一样的肌肤,像玉一样的骨骼。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66、盈盈秋水:盈盈:清澈的样子。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
67、一笑倾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因以“一笑倾城”形容女子的绝色。
68、娉婷婀娜:①形容女子姿态柔美。②借指美人。
69、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70、嫣然一笑: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指女性)。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71、举止娴雅: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72、粉妆玉琢:白饰的,白玉雕成的。形容女子妆饰的漂亮或小孩长得白净。也用来形容雪景。
73、西子捧心: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形容女子的病态美。比喻名家的诗文、字画等,其本身存在的某种疵病不足以掩盖其固有的优点,有时反而增色。
74、分花约柳:亦作“分花拂柳”。形容女子走路姿态美好。
75、螓首蛾眉:螓:蝉的一种。螓首:额广而方;蛾眉:眉细而长。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76、天生丽质:天生:天然生成。丽质:美丽的姿容。形容女子妩媚艳丽。
一、内容简介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勃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勃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勃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勃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勃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勃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勃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勃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的中文版(萧宝森译)中,部分内容被中国政府要求删除,如马克思部分结尾处的32个段落。
-------------------------------------------------------------------------------------------------
二、人物介绍
苏菲·阿曼德森
苏菲是《苏菲的世界》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勃特·纳格的发明。苏菲从艾勃特·诺克斯处得知这一切和许多其他事情。艾勃特·诺克斯则是艾勃特-纳格创造的哲学家。是苏菲的老师。苏菲不仅仅是向艾勃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苏菲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她母亲在整本书中不得不多次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勃特也听了不少。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艾伯特·诺克斯
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
席德
席德是艾勃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勃特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勃特,而她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并于股掌之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实存在。
艾勃特·纳格
席德的父亲。艾勃特·纳格是苏菲和艾勃特赖以存在的那个聪明人。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他有一种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且很关心世界。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艾勃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像艾勃特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
苏菲的妈妈
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不幸的是,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勃特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
三、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在书的前页,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似懂非懂,但当我读完这本书,便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
苏菲——哲学家艾伯特的学生,少校书中的女主角,与席德同生日的女孩。故事围绕哲学,从伊甸园伊始到神话故事的更替,从希腊文化到文艺复兴,从书中走到书外。一位位历史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马克思等等,他们走入苏菲的世界,走入席德的世界,也走入了我的世界。书中的故事很奇妙也很真实,很有趣同时富有哲理。
以前的我向来对哲学没有多大兴趣,对哲学问题更是不想思考,可当我又一次看到“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哲学经典问题和艾伯特的诉说,我也不禁思考起来。如今的我已有十九岁,正如书中所说,越来越觉得生活中的种种都是理所当然,不觉得它们奇怪也不会怀疑它们的存在,似乎我也开始从兔毛尖走进了兔毛里,好奇心少了,探索的心思也少了。可随着对苏菲的世界的了解,我好像逐渐找回了幼时好奇的感觉,也不会担心问出“为什么”会遭人笑话。因为,学习知识不仅是漫长的过程,更是不可笑的过程,能学到东西被人笑话一下又何妨?况且疑问的精神本身就是需要挑战现实和世人的勇气。艾伯特告诉苏菲,他们只是少校书中的人物,是不真实的,席德能读到他们发生的一切。这样的故事真的很有新意,甚至挑战者读者的想象力,读书过程中我也会怀疑自己是否也是某人书中的人,也是虚拟的人,也可以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红帽们,这实在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苏菲的世界》吸引我的不仅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且其中写入的哲学家的故事和历史文化,它们实在非常吸引人。我从未如此接近哲学家们,更未想到仅是从一本小说中就能了解。当苏菲和艾伯特逃离少校的书,进入到席德的世界,我既惊又喜,生命看似一切已注定,但若你有心改变现在的生存状态却是能实现的。
书中有些话我是极为喜欢的。“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生命的悲欢离合就是这样,莫民奇妙却十分珍贵。“你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是否爱你,你只能相信他爱你或希望他爱你。”大多数人相信爱情,却怎样也摸不透彼此的心,所以爱就只能相信。
-------------------------------------------------------------------------------------------------
四、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0篇
篇1: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00字
假期读完的第三本书——《苏菲的世界》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很期待的期望。
书中主要讲述着哲学。尽管我对哲学还一无所知,但却有着十足的兴趣。开头伴随着两个令苏菲(还有我)深思而费解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后来,苏菲与她的哲学教师见面了。
书中介绍了很多和哲学有关的知识,也正是艾伯特与苏菲长久的谈话内容。但是后来却发生着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故事——我被深深吸引住(我不得不承认,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全部明白)。
后来发生着很多离奇却有关联的事,苏菲经常收到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席德的爸爸给她寄来的明信片。寄信的人知道苏菲,他可以进入别人的电脑,将字写在没有剥开的香蕉里,甚至让一只狗开口说话……
读到书的后一半部分时,主人公改变了。叙事的角度不再是苏菲,而正是苏菲一直只闻其名不知其人的同龄女孩席德。苏菲与席德的生日相差一天。但席德却知道一切。苏菲的生活全部出现在席德的爸爸送她的生日礼物——《苏菲的世界》上。这是一本书,爸爸从书中教会他的女儿哲学。然而席德真真切切地觉得苏菲与艾伯特真实的存在。爸爸送席德的书写上了句号。
苏菲与席德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最后,苏菲与艾伯特来了席德的世界(可以回去),这样席德的爸爸找不到他们,从而《苏菲的世界》就这样结束了。这个不属于苏菲的世界中,他们碰不得、拿不起任何东西。别人的车可以轻易从他们身上压过去,没有人能看得见他们。苏菲找到席德,那时席德感觉周围有一阵风。而苏菲身上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潜能——席德看见一条小船自己松了绳,漂到了河中央……
我爱极了这本书,这是我进入的与以往每一次都不同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精神上的世界!
篇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打开《苏菲的世界》,我才意识到小时候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竟然也有哲学的影子。囊括人类与世界的终极原理,那些关于思维与存在的高深逻辑,原来也可以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是,这种孩子般的温馨也把我带入了烦恼中——我们探索千年,忙碌一生,却无法确定我们个体的存在与否。《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十四岁女孩学习哲学的神奇经历。故事情节很简单,大家都只习惯性地当它是摆放哲学信息的框架了,但如果摒弃攫取信息的心态细细回味,就能找到新的理解与迷惑。
苏菲,本应是故事的主角,却在探索哲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世界原来是贾德爸爸笔下的配角,她的家人、朋友、哲学老师来自虚无,并终将会随着小说的结束而消失。在故事的结局,她与哲学老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出这个虚无世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真实世界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可以看到他们,而他们也无法改变真实世界。
生命由一串巧合组成,奇妙而珍贵。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怀疑过我的存在,即使当我意识到苏菲并不存在是件很悲哀的事情,我还是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庄子》里曾经有一段:“昔者周庄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究竟是我们在做梦,还是梦中的人物梦到了我们?上帝存在与否,灵魂存在与否,我们存在与否,一代代仁人志士甘愿用一生的质疑和探索去完善它,这是哲学的幸运还是悲哀?
因为那几千年前的疑问,辩论家们用几千年的著书立说来荟萃思想,科学家们试图用剖析自然来寻找真理,唯物主义者用解剖和实验证明立场。我想当初的质疑者大概不会想到,因为这个问题,世界开始忙碌起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启发人们用怀疑与思考证明自己是存在者;黑格尔的辩证法,用动态的包容升华于寻找永恒真理;尼采的“上帝已死”,无情地揭示生命的发生、发展与解释宇宙存在的关系;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肯定了“我存在”比“我是谁”更加重要。而神话的流传、宗教的兴起和艺术的萌芽,也都因我们对生命的探索产生。可以说,正是这种怀疑给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意义,同时教会我们怎样坚忍地拿起手中的天地神石,擦出照亮广袤大地的文明之火。
如果说对存在的思考让我痛苦、矛盾,那么值得庆幸的是,《苏菲的世界》把始终贯穿的哲学精魂涓涓传递。其实,苏菲的世界也很精彩。苏菲师生的哲学课是世界灿烂哲学史的迁移,从演说、艺术,到科学和诗;从米雷克斯和雅典,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港,到伦敦和巴黎;从神话传说、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早期哲学,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升华,从中世纪的黑暗,穿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重生,到马克思、达尔文,不断延续到将来的未知。多少理论的推翻与诞生,凝聚着人类对于生命与存亡的不懈探索,就在这样一本有趣的小书中生成。我想,这也就是很多人喜欢把它当做哲学史入门的缘由吧。
篇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那种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她都不退缩,永远心中都存有一个“为什么”,而我就没有那种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算了吧,别人也没有做到,我没有波要去做,可苏菲并不这样想,只要遇到困难就一定会去想怎样解决,而不是放弃,我们应该学习苏菲的那种精神,多观察、多思考、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充满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当那个魔术师,去挖掘世界那个你不知道的地方。
篇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再见,苏菲斯》,这不是言情小说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莫非这和《再见,苏菲斯》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
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读,我似乎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麻烦是肯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入迷,我甚至从中午十二点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虽然没有汲取多少知识,这里的知识太丰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让我头昏眼花的,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方面还是有限的,比如书中很少谈及中国哲学(如果要谈及中国哲学史估计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至于《苏菲》一书究竟写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学史,也可以是科学的发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类小说……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
做一回小说推销员,《苏菲》一书与爱情小说一点关系也没他有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可以是人发现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许会激励人成为一个哲学家。
篇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层,那他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所以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可以出现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最后回到第三层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世界,你还会肯定自己的存在吗?会不会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苏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存在,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我们所处的第三层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于我们之上,苏菲他们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第一层不是最高世界,因为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说上帝——少校存在于苏菲世界中,这一世界不过是少校“理型”的一个影子。而苏菲之所以知道了这些,是因为她有了少校给的“超自然”法则体验以及自己哲学性的思考。
少校没有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第二层世界是不是最高世界,虽然他的世界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并没有给他“超自然”法则的感受,少校感觉的一切都是那么合理,一切都是那样在那儿的,或许苏菲的出现会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们不也一样吗?我们不是很像少校吗?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们也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我们也觉得我们是存在的,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最高层世界,我们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苏菲的世界里乔安的爸爸不太会承认少校的存在一样。但这是否就说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说我们真的存在呢?
我们不禁就想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因为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意义呢?不,哲学的意义其实就出现在这些矛盾的思维中。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么思考的。因为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你怎么认为呢?那就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吧。
篇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61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
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
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层,那他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所以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可以出现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最后回到第三层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世界,你还会肯定自己的存在吗?会不会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苏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存在,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我们所处的第三层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于我们之上,苏菲他们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第一层不是最高世界,因为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说上帝——少校存在于苏菲世界中,这一世界不过是少校“理型”的一个影子。而苏菲之所以知道了这些,是因为她有了少校给的“超自然”法则体验以及自己哲学性的思考。 少校没有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第二层世界是不是最高世界,虽然他的世界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并没有给他“超自然”法则的感受,少校感觉的一切都是那么合理,一切都是那样在那儿的,或许苏菲的出现会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不存在吧。
但我们不也一样吗?我们不是很像少校吗?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们也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我们也觉得我们是存在的,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最高层世界,我们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苏菲的世界里乔安的爸爸不太会承认少校的存在一样。但这是否就说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说我们真的存在呢? 我们不禁就想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因为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意义呢?不,哲学的意义其实就出现在这些矛盾的思维中。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么思考的。因为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你怎么认为呢?那就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吧。
篇7: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在读《苏菲的世界》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看清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不是一件积极的事?
《苏菲的世界》中,有一个经典的比喻贯穿全文∶“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里觉得非常舒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而我们的主人公苏菲,虽然她不满15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深入到兔子毛皮的人——因为她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存在。所以当哲学导师艾伯特暗示苏菲他们其实不是真正存在时,苏菲首先是震惊与痛苦。她形容这种感觉为“就好像你中了100万大奖,正要拿到钱时,却发现这不过是南柯一梦”。因为她发现自己是虚无的,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崩塌了。这会让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的理想,怀疑活着的意义。
看到这里,我的心揪了起来∶苏菲会不会因此丧失生活的希望?或是竭尽全力忘记事实,成为一个享乐主义,继续无忧无虑地活在虚无之中?
但苏菲重新振作了,她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就像艾伯特鼓励苏菲时说的一样∶“问题不在于我们究竟存不存在?而是在于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谁?就算最后事实证明,我们只不过是少校的双重人格里的一些念头,那也并不一定能否定我们这一点点存在的价值呀”。
真相经常是残酷的,真相的出现很可能伴随着某个认知观的崩塌,某个梦境的毁灭。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努力认清真相。首先,因为所有做梦的人总有醒来的一天,我们不能靠不断地欺骗自己活在世上,这是毫无意义的。其次,认清真相可以使我们进入新的境界。真相是客观的,它可以使我们发现真相与我们所“以为”的世界的不同,进而思考不同的原因,“矫正”我们的行为或思想。
所以,对待真相的态度才是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关键。比如小红天天去健身房锻炼,结果两个月之后她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减肥,反而还胖了两斤,于是她得出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锻炼对减肥没有任何帮助。但只要她反思一下,她便可知道∶锻炼后奖励自己两块巧克力无法减肥。也许她经过一番分析之后改良自己的做法,下次迎接她的便是目标的实现呢。再比如我们有时觉得自己学习很努力,结果考试成绩出来后往往不尽人意。这时我们不要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然后陷入迷茫之中,而是总结经验,反思提升,争取下次突破自我。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真相”帮助我们找到知识或学习方法上的漏洞,进而完善自我。
所以如果一个人看到了真相,然后因此恼怒、痛苦、咒骂上天不公,那么他看到的就是一个无意义的真相。他不是离真相更近了一步,而是离悬崖更近了一步,离堕落更近了一步。悬崖下面,就是深渊。
反之,如果他看到了真相,然后反思,振作起来,寻找新的人生意义,在新的维度里重新开始,那么这个真相,就是一个通向新意识的台阶。真相不会使他沉沦,而是使他觉醒!
勒内·夏尔曾经说过∶“理解的越多,就越痛苦。但是,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权衡的坚韧。”
这让我想起《黑客帝国》中“红药丸与蓝药丸之选”。尼奥生活在一个被机器控制的虚拟世界中,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位来自真实世界的名叫墨菲斯的人给了尼奥两颗药丸,吃下红药丸,尼奥将告别虚拟世界,来到残酷的真实世界去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吃下蓝药丸,他将忘记墨菲斯告诉他的一切,并继续活在幻境当中。尼奥毅然决然地吞下了红药丸。要是我,我也会如此选择。
篇8: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助产士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助接生而已。同样的,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惟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题记
在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不过大部分的人喜欢将它叫做“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如当别人问你:“正义的行为到底好不好?”,你就要学会像苏格拉底一样,先反问他:“你觉得什么是正义?”,如果他说:“正义就是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还”,你就问他:“如果你管你的朋友借菜刀,用完还他的时候他神经病犯了,这个时候你还给他,就是正义吗?”
宗旨其实就是——就着别人的答案,不停地追问!不要停!可是大部分人就会想:这不就是抬杠吗?但是苏格拉底本人对自己这套提问法很满意,因为他认为他帮助你思考了,他管这个叫“精神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他认为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英文“教育”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引出”,苏格拉底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采用对话、思辨,一步步启发对方的思想,引导出智慧。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
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
苏格拉底经常在街上找人们聊天,这个随处接生的助产婆喜欢跟车夫工人们聊天,一聊就是2、3个小时,经常使人误了工,而且他不停追问的方式让大家感觉到不厌其烦,哪怕是回嘴,也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劲无处使。这样有意思的人物,却因为被政敌宣称“弘扬新神论”处死,也令人唏嘘不已。
苏格拉底说过:“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使它始终具有活力的牛蝇。”牛蝇被杀死了,而驽马也不出人意料的倒下了。
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篇9: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笛卡尔,一个注定被历史所铭记的人。回首他光辉的一生,你将惊讶于他太多的成就:坐标系的发明,第一套重要哲学体系的创立者,还有那句世代传诵的名句: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迫切地想要了解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因此,他将这个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细分为许多不同的因素,并从其中最简单的问题出发。为了确保它们的正确,笛卡尔主张我们应该对每一件事物加以怀疑,因为他不希望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一个不确实的基础上。“他想清除房屋地基上的所有旧瓦砾……”
笛卡尔不仅怀疑前人的理论,甚至认为我们不能信任自己的感官,因为感官可能会误导我们。最终,笛卡尔怀疑每一件事物,在他之前的许多哲学家走到这里就走不下去了,但他却设法从这个零点开始。等待他的是漫长的思考,他日思夜想,废寝忘食……终于,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有一件事必然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即“我思故我在”!从此,他开始将他独特的思维与见解倾洒在哲学史上,影响了一代代人。
“我思故我在”名垂青史,受到后人的膜拜。但我认为,这句话的背后,笛卡尔的怀疑精神更值得人敬佩。他敢于反抗当时的哲学权威,独立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而在创立的过程中,他不被前人的理论所迷惑,只相信自我的认知,终于大有所成,被后人尊为“现代哲学之父”。
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怀疑精神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怀疑精神,即指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当今信息量爆炸、繁杂的社会环境中,看待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不随波逐流,是极为可贵的。在学习上亦是如此,如果总是借鉴他人的思想而不锻炼自我、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待到真正考试时,一旦转换个考法就不会做了,吃亏的必定是自己。这些都是我从“我思故我在”中学习到的精神,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篇10: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极为优秀的哲学启蒙书籍,对于从未接触过哲学的人们来说,本书像一股清泉缓缓而出,逐步从“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几个问题,引导人们开始接触哲学,产生对哲学的思考。本书随着苏菲的私人哲学教师艾伯特的引导,将生僻、晦涩难懂的哲学由浅入深地带入到脑海中,唤醒读者对哲学无穷奥秘的探究。
真正读完这本书,会发现内心陷入深深的困顿,我们是谁?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要想解决这种困顿,只有通过对哲学的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事实上,哲学所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科学方法尚未能证明的问题,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等。因为这些都是无法通过公式来计算衡量的。因为自“耶稣”诞生以来,这些斗争就从未停止过,因而人类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从未停止过。尽管处于不同的社会当中,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有所不同,但苏菲的精神世界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协同的。从苏菲的个人精神世界发展,可以看到全人类的文明发展。这也是一个人类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求索并提升的过程。
通读本书,你就会发现,哲学是对未知事物的假设性诠释,若只有科学而无哲学,则仅有事实而无智慧。通过哲学来思考世界,无论是欢喜还是哀愁,都可以令我们学会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书写人生的华彩篇章。在“苏菲的世界”中,无论“宇宙是在膨胀,还是在收缩”,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永恒的,既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出现与消失都只是一种形式,物质的变化也只是一种形式。“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柏拉图认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中事物的影子,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历过的事物就不会有意识。借助“苏菲的世界”我们可以发现,这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读到这里,我们也可以对西方哲学的很多不同观点豁然开朗。
在“苏菲的世界”中更加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成长,直到长大成人之时,也需要向哲学家一样思考,保持对世界的一份好奇心。苏格拉曾经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我们也应该胸怀不断追求真理的心态,只有不断思考,才能确定自己以一种有意义的形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徜徉于苏菲的世界,打开思想的大门,既有科学又有哲学,既有事实又有洞察力和价值观,欢喜哀愁都好,用心过好每一天,书写属于自己的哲学华章。
篇11: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工作后,时常觉得失去了读书时代好行空幻想、好溯源刨根的秉性,变得安于现状,显得枯老呆板,顺应了循规蹈矩的工作,对人生的思索越来越狭隘,对自身的追求越来越单一。此时,《苏菲的世界》走入我的精神世界,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感觉像是专为我们这些人而写,这一代已经对生活越来越麻木,要不就开始野心膨胀,物质欲排山倒海,但内心最深处依然有不小的位置藏着对生活的本真。而苏菲,小说的主人公唤醒了我学生时代的真实。
看人类的哲学史其实就象有一个小孩子对世界态度的变化,虽然我们绝对不会那么去钻牛角尖分门别类建造体系,但书里很多出现的问题肯定是伴随过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我小时候就很喜欢想,甚至很入神的观察我自己的意识。时而迷惘,觉得我只不过是掌控这个躯体,我并不是我!可是这不就是我的意识在观察吗?那我怎么观察意识?我不是我那我又是谁?时而自大,觉得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为我而造,大家绕着我转,所有人事都存在我意识之间,认为自己以后是大人物流芳百世人间传奇。虽然在中学政治课上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知道我只是浩瀚宇宙中一个像沙砾一般的小小星球上的一个偶然的生命,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当时的我依然固执,不甘心自己如此地无足轻重,不愿我来到这世间的使命只是“载着基因的船,流向下一代”。相信这也是学生时代,敦促我奋进向前,不甘人后的精神动力。
工作后,认为人生目标已经实现,前进的渴望已被暂时的满足所取代,种种的不甘心已然不复。虽偶尔触动心扉,也只是蜻蜓点水,失去了进步固执的追求。但感谢苏菲,感谢她在唤醒我本真的同时,激励我再次扬帆起航。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但是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工作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活着才是最好,知道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教学是承载我的人生船只,不能再随波逐流,需要用不懈的追求精神驾驭他。就如哲学家所说的,坚持怀疑、反对传统、保持好奇才是看待世界的方法。我想,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拥有的品格。我们要实时顺应多变的社会情况,耐住寂寞和孤独,守住清贫和繁苦。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篇1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但我在努力成为一个永远不会习惯这个世界的哲学家。我开始发现我对这个世界不断充满着探索欲望,想要不断的翻开书本去探索未知,让本一无所知的我更加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我可以永远不是一个哲学家,但我将会成为一个用哲学方式思考问题的教师。
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早些年,我的利己之心占据着整颗心。想到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长,如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却不曾想我的思想就在翻一页页书后悄然发生着改变。掌控习惯一书中说到,一个人每天进步1%,那么一年365天的成长是原来的37倍,然而如果一点都不进步,那么会成为0。这些是哲科思维下的研究成果,哲学与科学原来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所以且不必着急看到结果,每一天的创新进步都会在不久后看到质变后的结果,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每天的进步都得是创新思维下的进步,因为一个人按部就班没有新的思考与尝试,他也只会停滞不前。
回到自己的课堂上,美术平行班上课最能看的出自己是否有创新思维改进1%,如果不动脑筋,每一节课都是同一个模式流程作业形式,成了机械的完成任务,那么上了5年课后的我还是一个只会按既定模式上课的人,不会随机应变,没有灵活有趣的课堂。
那么如何进步这每天的1%呢?这就是一个哲学问题,首先得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逐渐成为一个永远不会习惯这个世界的哲学家,充满着求知欲的心灵。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作为一个美术老师的前提,更应该清楚的是自己一个老师,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学的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儿童的学习分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另一种是“间接经验”。反思我的课堂,更多的是想把孩子的篮子装满,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是没有效果的。举例来说我们想让孩子体会零摄氏度水的冰冷,我们用间接经验告诉孩子零度水的冰冷,孩子无法体会,但如果拿来一桶冰水请学生把手伸进去感受,那么他或许很久很久一段时间都不会忘记这刺骨的寒冷带给他的感受,从而逐渐培养孩子主动探索的习惯。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孩子,更多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了解教育的本质,用宽容用爱心去教育。书中的例子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有一天在吃早饭,爸爸突然就飞起来这件事,小朋友不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因为爸爸平时也总是会有很多奇怪的行为,他会用一个会发出声音的奇怪东西刮胡子,会钻进汽车引擎盖修理汽车,钻出来后满脸都是黑黑的了,然而这时候从厨房走出来的妈妈看见了这一幕,摔了手中的盘子,呼吸变得急促,等着叫救护车,小朋友的反应和妈妈的反应相差巨大。因为我们习惯与这个世界,习惯人不会飞,我们被日常的琐碎压抑着对世界的好奇心。
再有一个例子,孩子小时候看到狗狗,会很开心的学“汪,汪,汪”,这时候妈妈看着会觉得很累人,然后说:乖,坐好。我们并不像孩子们一样着迷,我们早就习惯了这一切。
回顾课堂上,我们出现的一些图片,孩子会惊奇的尖叫,此时我们没法理解也无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看到新奇事物的兴奋感,只会冷冰冰的说:“好了,安静下来”。我想此时如果教师能说一句,“哇,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兴奋”,或者和孩子一起再进行重新认识,充满着好奇,或许这时候会产生那1%。
对教育的思考很浅薄,但却也总在不断的思考一点什么。但往往更多的时候是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因为我们躲在兔子的皮毛深处,怡然自得的进行着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反观,在充满好奇的探索未知的阅读就是努力想往皮毛的高处爬。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感受到自己不同凡响的存在,我就是那个火星人,我来自宇宙。
当然这一切的必要条件是活着。只有清晰的认识到生命最终将有一天会结束 ,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活着的美好。
所以很认真的过好今天吧,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带着真诚纯净之心,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最后想说,很感谢骁骁能跟我一起坚持读书会,那天我说我好爱你,就是看见你就好像看到了力量,看见你我就想起要读书,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的灵魂与你如此契合。
篇1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挪威了不起的作家乔斯坦·贾德,借苏菲之口,以非常平淡的口吻,道出了令人唏嘘的事实。
所谓的习惯,是指时间积久养成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设想一下,当我们的习惯受到某种冲击时,我们会变得怎么样?就像你突然搬家了,突然转学了,你会不安,也就是没有安全感。
习惯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安全感。相较之下,不习惯则是我们的好奇心。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档节目叫奇葩说,其中有个“天问”——高等生物的蛋我们该不该把它砸了?黄执中先生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好奇心,那他虽生犹死。
世界,是我们最大的常规生存环境,适应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可是,每个人最初接触世界时却是带着好奇的。犹记得小时候我为雨而奇,为雷而惊,为火而惧,可大人告诉我不要去淋雨,否则会生病的;不要怕打雷,那只是天空的一声巨响;不要玩火,不要靠近火,否则会受伤。
就像苏菲的妈妈告诉苏菲的:“不要再说这些话。”大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个不要,那个不准,可是,太多习以为常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世界的渴望。其实,这不要那不准的所谓真理是在敲碎我们脑子里从小拥有的那颗蛋,让我们少去了探索世界的动力与好奇心。
记得之前的一个晚修,还没上课,我站在走廊看星星。有个大人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看星星,然后他说了一句让我很不舒服的话:“星星有什么好看的?快回去上课吧,在这里站着被领导看见不好。”
我不是叛逆的另类人,但我不希望自己活成别人眼中只懂务实的精灵,更不希望自己一味关心芝麻琐事,却懒得抬头欣赏满天星辰。我希望教育充满理想和情怀,而不是无限放大功利心,仿佛考试分数之外的一切都不值一提。
我曾为鲜花而喜,为蝴蝶而笑,为毛毛虫而惊,而大人们觉得这一切再平常不过了,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我确信,大人们也曾有过丰富的童心,他们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好奇与惊喜。
我不认为这样的胡思乱想是幼稚而愚蠢的:即使白天天黑了,你也只会想,要下雨吧,却没想过会不会是太阳消失了。
我渴望成熟,但成熟不是让你变得麻木,变得一切都习以为常,变得不再需要追问和反思。请不要当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你应当努力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哪怕只是为了看看魔术师帅不帅。
“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这话是说给苏菲的,也是说给我的。我必然长大,变得成熟,但我的精神拒绝麻木,我的心灵渴望生动。
篇1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神秘的哲学导师向一个名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她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 这个少女也在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新的疑团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我们。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作者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却反而失去了这种本领呢?!是我们受到的束缚太多了吗?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吗?还是……我没有答案,我只是开始在反思了。
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有先哲的教诲,黑暗向光明的衍化,还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反差强烈的巴洛克艺术氛围…读此书犹如品尝哲学盛宴,回味无穷。《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
篇1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我是谁?世界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一本拖延了很久,尝试过几次但最终没能坚持读完的书。一直好奇却又难以真正的起步阅读的一本书。面对各种生涩的哲学词汇带来的昏昏欲睡,直接投奔软床的怀抱。
现在,终于在一次逻辑而又系统的哲学了解中开始了起步……
《苏菲的世界》就是用一个故事穿透了西方的哲学史。厉害的就是贾德用了嵌套的手法,构建了三重世界。可以说是用“上帝”视角来对生命进行一次随着时代变迁的反思。以至于到最后合上书本的时候你依然会怀疑我们自身是否真实的存在。
手里拿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对比了乔斯塔贾德《苏菲的世界》,才能意识到能写出苏菲的世界需要多么宏大的哲学体系构架、还需要能把抽象概念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伴随着一个空间层次的故事构架。这些能力缺一不可。
个人觉得《苏菲的世界》不单单知识对于哲学的思考,而是对整个人类认知方式的一种阐述。从哲学诞生之际对于自然万物的研究;到古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将视野从对于自然的研究拉回了对于人性本生的探索和理性思考;其中还穿插了基督信仰的诞生与哲学文化的融合、碰撞;到贯穿整个中世纪以“神”权为主导的黑暗时代,以至于在被黑暗时代压抑了许久的到人性本性爆发的“文艺复兴”开始了以人为本,反对“神”权的文化运动,哥白尼、伽利略推翻了人类自以为是的“地心说”,将人与神剥离开来,莎士比亚、达芬奇的出现让人类沉淀出来的艺术得到绽放;接着时间长轴就到达了以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真实性,拉开了现代哲学的帷幕;黑格尔与康德对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融合;之后就来到了我们最为属于立足于我们思想认知根本的马克思的行动哲学,上层建筑又生产模式决定和对于资本主义的否定和社会主义的认可;达尔文对于人是上帝创造的否定。又有佛洛依德对我的潜意识的一种探考,才知道我们人不是真的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我”“本我”“超我”的已经梦的解析。然后就到了对于宇宙探索……文化不止,苏菲的世界的故事就还会如此继续。
于是自己开始联想到如果把认知世界分为三个方面,那么就是宗教、哲学、科学。其实对应起来的就是认知范畴里面的未知、想知和已知。也对应起来了这哲学对于个人的意义就在与“想知”,知道自己的无知。需要不断的思考与探索未知的领域、拓展已知的领域。并且不断的对自己认为“已知”的世界进行检省。
哲学史其实主要是分成三个部分的:一个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二是笛卡尔、黑格尔、康德为代表的现在哲学。第三就是处在我们熟悉的认知范围内的马克思的行动哲学。
一、古典哲学
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是开辟了哲学的源泉呢?因为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我个人理解为就是对于未知的一种思考,思考世界的构成,因为那是的科技没有显微镜、天文望远镜之类的技术手段,协助人们去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所以哲学就是、填补了人类已知范围之外的空白。
而苏格拉底就是这样,把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拉回人类的本身。这些思考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都有体现。他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激发人类的思考和对于“满足”的愚蠢。他相信每个人心中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挖掘这种真理需要不断的通过理性的思考。他用理性的思辩不断的帮助每个人发觉到内心的智慧。不断而提出问题检省自我。
而柏拉图的“理型论”就是对于先有鸡还是先有鸡的概念的一种思考。柏拉图认为这世界存在一个理性的概念,而这种概念就是“存在”的模型。所有事务会根据这种模型被创造出来。套用书里说的话,为什么厨师能够做出一模一样的姜饼人,而且无论这个姜饼人是缺少胳膊,还是一挑腿短一点。我们依然知道那个就是姜饼人。因为我们内心本身就存在这样的一个概念。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型论。
而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现有概念在有存在的理论。他认为是现有了鸡,人们心中才会多了对于鸡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理论认知来自于他对于实践的探索。他不仅仅是哲学家,还是逻辑学、自然分类、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的开创者。
故事的主人翁,带着这样问题,进一步的开始思考。
二、现在哲学
拉开现在哲学帷幕而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的主人公,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希腊古典哲学到笛卡尔拉开现在哲学的这段时间里,在欧亚地区有闪族文化演化而来的以色列产生的犹太文化与西方教会,这些信仰与古希腊哲学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接着而来的就是被称作“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一直都是以神“权”为主导意识的。之后的文艺复兴,让人性得到一次释放的机会,艺术家用他们的方式来表达人性的光环和对于有神权专项人权的认知恢复。而笛卡尔就是再这样的时代里,在先人的哲学体系都无法满足当下的哲学需求时,开创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说明一件事情真实性的存在原因,就是来自这个人本身的怀疑,正式这个思考的“我”要比所有看见、听到、闻到的事物更加真实。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的来由。
英格兰的经验注意哲学家休姆又对于笛卡尔的观点存在不同见解。他认为人的言行和存在不是理性存在的,而是感性决定的。我们有时对于世界和外在而看法和行为并非出于理性,而是感性的结果。
而康德就是把这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碰撞结合起来。故事里的哲学老师形容,就像是一个人挑选了绿色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一样。你所看到的,认知到的世界,就是绿色的。单你不能说这个世界就是绿色的。而这个绿色的眼睛就是理性的偏好,理性中的这些偏好就会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
黑格尔更是他的哲学思想带到了这个世界,那就是“世界精神”,一条河流是不断变化的,他流到哪里都是河。不会因为流到一个特定的地点才能叫做“真实”的河。这条河就是理性的历史。我们的思想方式就像这条河流样,潮起潮落,曲折蜿蜒,我们没有办法判定任何思想在某一出判断就是对的,流到下一处可能就不是完全正确的。而这条河就是“世界精神”。
三、行动哲学
到黑格尔为止,可能哲学理论体系就告一段落了。之后哲学就有了新的方向,就是具有行动意义和改变意图。在这个历史就是一位重量级而哲学家的思想,那就是对中国影响巨大的马克思。
在我们当今社会中,一定对“上层建筑”不陌生。上层建筑就像是一个希腊神庙的模型。这样的一个模型你第一眼看见的一定就是美妙优雅的屋顶。这个屋顶就叫做“上层建筑”。它的下面又三个台阶组成,分别是“生产工具”“生产条件”和“生产关系”。社会的发展就是靠这种生产模式决定的。
“生产条件”就是这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是这个社会的根本,也是这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与性质,就像以前游牧民族和农耕社会的文化差异一样。“生产工具”即使利用“生产条件”的机器、设备、工具。而这种“生产工具”的所有权的归属,就产生了“生产关系”。有了“生产关系”就又了“生产模式”决定了社会阶级。“资本主义”最终一定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生产关系里。而我们现在生活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政策“各尽其才”,使得劳动成果和劳工之间的疏离感消失,改善资本主义社会里面的不人道,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团结。
本书的故事精彩就不做剧透了。在此时故事性的转折,让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我们本身是否现实的问题,而这种思考就是本书在通识的哲学教育之后最想赐予他“女儿”的礼物吧。
书本的最后介绍了,达尔文和佛罗伊德。让我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就是人类史上的三个耳光,拍在无知和自以为是的人类脸上。第一就是哥白尼否定的“地心说”把我们从宇宙中心的无知中唤醒,激发了对未知宇宙的思考与探索。第二就是达尔文,把人类由优秀的神创意识就拉回到了和黑猩猩都有起跑线上,人类只是大自然里,基因突变的产物而已。其三就是佛罗伊德对于“潜意识”的心灵探究,把人类变成了其实由潜意识操控的无知范畴里,在面对汪洋大海般的潜意识,我们的思维意识只占到一小部分而已。“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交错,构成了复杂的意识系统。
这世界还存在很多的未知和超自然现象。有些人去思考、有些人去探索、有些人回归自我享受生活、有些人归隐山林祈求得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有些人借助于信仰来填补内心那块认知的空白。哲学史就像是人类的认知历史一样,不断的成长变化。我们很难以现在的角度去思考一件事情的对错,如果非要探讨一个所以然,那么一定要去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这个问题和答案产生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是否得到了呼应。答案往往带来的没有问题重要,因为正是未知带来的思考与探索行为,让我们不断前行,哲学就像是未知与已知之间而灰色地带,但正式这里的思维和行为带来了社会的基础和框架。
哲学与我们本身的意义就在于,面对这种没有答案的思考时,你还愿意前往探究么《苏菲的世界》会是我个人认知、理解、行动的指导书。思考不止,步履不停。
篇1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觉醒来发现世界上有这麽多的矛盾,这可能也是从看苏菲的世界开始的吧
看苏菲的世界时,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问底,竟然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共鸣;但是自己内心深处却觉得她是一个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么事都想那么多,搞不好学习也会一落千丈。
此处我想了比较长的时间,到底是应该较为成熟些,每件事逆来顺受,还是应该每件事刨根问底,这是多么的矛盾啊,当时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连哲学家也解不出来吧,我的内心的两股思想像五线谱一样交织碰撞,我的五脏六腑在都被烧灼,我是多么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选择自由的畅想,还是选择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这两者都存在风险性与可能性,前者一飞即达,后者一辈子平平稳稳,不愁吃穿,却默默无闻,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前者若一飞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后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稳,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没有一双标新立异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还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来,但是在千百次爬起来后,天已经黑了,你也将化作尘世间的一缕浮尘了,随风飘飞了……
聪明的;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明天太阳依然升起,时钟依然运转,我们的问题,却可能已悄悄的尘逝了……
篇17: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的乐趣。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道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顺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苦难就是人生的老师,然而逆境则是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逐步迈进了深奥的哲学王国的人口,哲学问题更进一步激发了苏菲的好奇心,正是这好奇心使她勇于探索与富有想象地思考。而在当今社会,勇于探索与富有想象地思考正是少年们所缺乏的,如果每个人都怀着一颗好奇心,便会慢慢指引我们通向成功之路。
好奇心居然能让一位十四岁的少女理解了这些深奥又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这就是好奇心传递的正能量。她的导师艾伯特又以信封式将哲学的理论、真理与名人一生理念传授于她。世界像奇迹一般在她眼前展开,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所学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探索真理,然而事实真相远远要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拜伦说过“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打击,有的人可能会一蹶不振,从此消沉下去。但是从容与平静面对真的很重要。人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宽心化解之。
生活需要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对待,对待失意和打击更要如此,失败不必气馁,只要我们把它当做横在你面前的一块大石头,摆正它,蹬上去,说不定让你的视野更开阔,心胸更豁达了呢?《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篇18: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在看《苏菲的世界》之前,就听很多人说这本书很好看。要是单看书名,几乎不会有人认为这是一本讲哲学的书。所以,在书香博客的任务下达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读这本书。结果,买了这本书后,感觉被骗了。《苏菲的世界》是挂著故事之名的哲学书。
所谓的故事就是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快过15岁生日的小女孩苏菲,生活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地方,过着小女孩的小日子。一个不请自到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突然走进她的生活。可自从一个不请自到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突然走进她的生活,。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不请自来的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导引下,苏菲的世界便完全改变了,她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称得上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它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从几千年前的北欧真话,古希腊神话讲起,一步一步地一直谈到了当代哲学的潮流。时间上跨越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到近现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哲学巨匠也在书中依次粉墨登场。从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哲学之父卡迪尔,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随后是“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的黑格尔,再后是十九世纪中后叶的马克思、达尔文以及同时代的尼采,最后法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传奇人物萨特。
从哲学书来看,《苏菲的世界》在创作出版后不久就成了畅销书并被誉为名著是有它的理由的。《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借助艾伯特给苏菲上的哲学课而将一整部西方哲学简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们婉婉道来。本书在阐述哲学观点时运用的例子生动有趣;书中通过一个女孩的角度来思考哲学,增加情切感,使哲学更易懂;写作方式很有创意,哲学家通过书信来教导哲学,此外,书中有书,故事中有故事。
对于这一点,我真的很欣赏作者乔斯坦贾德,他一定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我很喜欢他对“哲学是什么?”的解答: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宇宙是兔子,人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真是太生动形象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课外看的第一本学术性的书,收获还是很大的。以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也没有想象中难懂,它还与科学有着一定的联系,是一门值得学一下的一门学科。
篇19: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是席得的爸爸送给女儿15岁的生日礼物,通过哲学家老师艾伯特给学生苏菲书信、信中提问、后来直接对话的形式引发苏菲和读者一起思考,兼备生动的例子,把整个西方哲学史(还涉及到宗教、生物学、物理学等)简明易懂并充满趣味地讲解了一遍。
不仅可以了解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也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纷繁事物。在阅读初期面对哲学史上各家之言时,我总尝试去思考谁的理论是对的,或者是最“有道理”的,还想把不同流派的理论结合起来。后来我发现这种做法是徒劳的,和“世界是否是虚幻的,是否存在上帝”一样是没有答案的。于是我不再尝试判断,而是放松心情去面对,去接纳。
其中最令我触动较深的是休姆*,“在伦理学方面,休姆认为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比如当你决定要帮助某个需要帮助的人时,那是出自你的感情,而不是出自你的理智。如果你不想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也是由于你的感情。我们之所以做出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励志发达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同情别人的处境。”因此我们在处理面对事情时需要理智和感情并存,既不可过分理智到无情冷血,也不可一味感情用事,甚至滥情。
如本书结尾所说的,我们每个人和夜晚天空中的星星都来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质,是一百多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人生和人类的历史也正如宇宙中的一片星尘。我们现在在天空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几千、几百万年前宇宙的化石。当我们在仰望天空时,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
篇20: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unjs)。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篇21: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哲理的书,我开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认为这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我开始并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些什么的,当我看到第一章,我便知道这是讲哲学,每当我看到一个问题,我也会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就比如,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我当时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苏菲却比我们想的还要多,她还联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们想的还要深入,还有“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奇怪的生物”这些问题把我弄得晕头转向,使我对这本书没有了兴趣,让我接着读下去的是那个寄信胡神秘人,她是谁呢?为什么要寄信给苏菲呢?
我继续的往下读,后面的内容并不象前面那样难以解读,而且越往后面读,我就觉得我的四周被金灿灿的阳光照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两千四百年前的样子,使我大吃了一惊,我当时的思想是和苏菲一样的,这是不是在拍电影呀!怎么会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梦,对于雅典之旅,这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让人通俗易懂。
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哲理的知识,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们都没有提出疑问,并认真思考过。哲理是一门很复杂又是很简单的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动脑筋和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思考,直到寻找到答案,我们应该学习苏菲那种爱思考,坚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思考,而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肯定会比现在多得多。《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另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解说的感觉,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尘埃,你非常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论你怎么努力,永远都触碰不到它的边缘,既然望不到边,那就让我们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篇2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叫《苏菲的世界》,它带我认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苏菲是一个普通的初中女孩,在放学回家时收到了几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成为了哲学家艾伯特的学生。然而,这个平静的世界下的真相比苏菲想象中的复杂,她跟随着老师的脚步,运用她独特的智慧,一步步逼近真相,逼近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哲学的历史与发展,从仰望星空的柏拉图,到神秘的中世纪哲学,从关注时政的苏格拉底到总结自然规律的亚里士多德。这个世界,哲学无处不在。在这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世界中,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人先有感性概念,和人先有感性概念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在这个有趣的问题中,我更支持后者,当然,柏拉图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不过我更相信,人没有天生的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大多是人们从无数经验中总结而出来的。哲学就是这么的奇妙,只要你言之有理,皆有可能。而我就是喜欢哲学的这一点,每人都可以各抒己见,争做真理之海中最洁白的浪涛。
如果世界从魔术师的帽子里拉出来的兔子,大多数人都是在兔毛底端的杂菌,不断往下爬。而哲学家则会迎难而上,不断向毛尖冲刺。当然,中间落下的人数不胜数,但仍有小部分人,抓紧兔毛,去把兔子看个清楚。苏菲正是那一小部分人,锲而不舍,激流猛进,在不断的探索与失败中去找寻真理的那一道光。光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这种精神让我们用在任意一个领域,那都是事半功倍的。
宇宙是片大海,我们都是其中的水花。“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答案?
篇2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篇2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谈之哲学,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说实话,在看这本书前,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这种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开这本书,去探究它其中的奥秘。看完之后,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从我心中升腾而起——感到世界是那样的大,我们就是身在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也感到自己仿佛不是身在其世界,而是感到我们正在用心与世界面对面的交流。
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全球十大作家地位,他的书还有很多,我也很喜欢,《纸牌的秘密》和《玛雅》就是其中的两本。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叫苏菲的十四岁少女正在过着与常人一样平淡与普通的生活,一封奇怪的信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以及一个十四岁少女的内心。“你是谁?” “世界从哪来?”一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却让苏菲大伤脑筋,在一位神秘的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会思索,她运用少女先天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刚买这个书的时候,我的兴趣并非很大,随手翻了几页,可是没想到一下子就看上瘾了。这本书不与其他的小说一样,也只因单纯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更是对哲学以美的享受,一本哲学启蒙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生活的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我在读这本书时,在讲的哲学知识的时候,我仿佛与苏菲一起到了那个年代,如同身临其境,有趣而又神秘的哲学知识。在世界的身旁我是如此之小,但是,我虽然小,可我对这个世界有浓厚的兴趣,我会成为那个魔术师,站在世界的上方去看世界。去探索哲学,研究哲学吧,他会使你有非同凡响的感受。
苏菲那种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她都不退缩,永远心中都存有一个“为什么”,而我就没有那种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算了吧,别人也没有做到,我没有波要去做,可苏菲并不这样想,只要遇到困难就一定会去想怎样解决,而不是放弃,我们应该学习苏菲的那种精神,多观察、多思考、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充满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当那个魔术师,去挖掘世界那个你不知道的地方。
篇2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几乎每一个刚开始看《苏菲的世界》的人都会有着一个共同感受:抽象的很。的确,因为对于西方哲学,作为东方人的我们都不太了解。而此书又是以小说的形式刻画了苏菲这么一个主人公,通过不断收到哲学家的来信来了解以及学习西方哲学,从而向读者展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读这样一本关于哲学的似乎远离生活的书,我们又该学到些什么呢?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刚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我觉得这句话一语中的。细读下来,可以发现哲学真的很高深莫测,众多哲学家各有着自己的见解,似乎也都挺能自圆其说。而对于我们这些一般人有时候根本就觉得他们真的是没事找事干,你说怎么有好好的生活不过,偏要来探讨这些似是而非的道是有关哲学的问题?其实不然。就像书中所说的“大多数人都把世界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既然我们无法做到像他们那样成为一名哲学家,那么我们应该要学的就是像他们那样,以哲学的方式来思考。于是很多时候也许很多你所想不明白的事情也就一下子想通了。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已收获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了要学会独立思考。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他们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他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不断地提出一系列哲学性的问题。我称之为独立思考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才让人变得深刻,有深度。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不断的思考,才不会让自己在生活中堕落,才不至于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奴隶,成为那“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吃喝的俗人”。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而这也应该是我们所前进的方向。
另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在上一周的读书沙龙交流会中,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时,我从她们身上找到了一些很好的读书习惯。一直以来,我总是习惯于做读书笔记,看到那种砰然心动有所启发的句子就记录下来,然后看完整本书后,剩下的往往只有读书笔记,俨然没有自己的疑惑、思考等等。而在同组成员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她们有的侧重于自己的疑惑,把不懂的问题都提出来;有的侧重于联系生活,把其中一些哲学观点应用于生活上。这样一来,也就丰富了我的读书方法。我想,以后我也应该学会在书中找问题,不断思考,并应用于生活上,而不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我期待着读完《苏菲的世界》能带给我更多精彩的收获。
篇2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篇27: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现在想想“苏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一向对于哲学是不感兴趣的,以至于这本书我还未真正的看完,是对知识的挑剔或是对一些理论的无法接受还是我真的理解不透,我选择的只是适合我的东西。在选择的过程中看到了自我的转变。
人们总是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灵和物质相结合的同时不禁问自己,“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吗”。人是有“灵”的吗,我们的`感官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吗?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处呢?心灵世界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吗?那我们从小所学的唯物主义不就是与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泽中挣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却越陷越深。为了不被淹没,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脑袋里翻滚的岩浆似乎也平静下来。一轮明月升上了夜空,对于一个等待救赎的人来说,那圣洁的光辉就是最好的洗礼。瞬间,我转头发现“灵”与“物”只不过是两个隔街争吵的妇人,她们所站的立场和所坚持的观点不一样而已。探索理论的本源,你可以发现,从它所基于的那个方面来看,派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它的基础。正如“好”与“坏”,只有在区分何为“好”何为“坏”才能判断是“好”是“坏”。
有些怀疑苏菲对她所学的东西真的都理解了吗?也许她只是作者著书的一个引线,穿连起了整个哲学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样是个带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书中是这样的。突然想起达利所常用的抽屉,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屉和她最终打开的是否一样呢?看到结果是否会很失望,只有打开抽屉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应该就有一个理想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生禀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有一种担忧,近似乎于儿童天真的担忧,我的灵魂有一天是不是会离开我去选择别人,也许在我们所生存的空间里到处都飘荡着需要寄宿的灵魂,他们在等待一个合适的身体出现。回头想想,我的灵魂经历过什么以后才选择了我呢?她是不是选择一个人重复着同样的轮回呢?可能我有些误解了,但我无法走出这样的一个怪圈,可能是我还想趴在窗台和外面的“灵魂先生”说声“嗨,你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总是局限的,就像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样,只看到了墙上的影子。
我还是对哲学不感兴趣,可我已经开始思考,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本意。意识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在他面前,还有什么奇迹是不可能的呢。但奇迹的主角还是我们自己。
篇28: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我怀着好奇,轻松的心情走进了《苏菲的世界》,去认识这个神秘未知的世界,探索其中无穷的奥秘。
主人公苏菲随着一连串的匿名信,明信片以及记载着哲学内容的纸进入了一个诡异的世界,带着"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的两个问题降下了神秘的色彩。
"苏菲的世界"是个现实的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自盘古开天地,由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社会每一次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每一次的更换,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一次次冲破野蛮的桎梏,进而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文明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个自由的世界。宗教与非宗教,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存在,人类社会极富有包容性,"上帝","真主","耶稣"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同在。前者,创造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给予人类无限寄托和莫大的安慰;后者,使人类的自由插上理想的翅膀,进入一个现实的自由的世界。这种包容,使得人类社会相互依存,扬长避短,不断发展,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个充满理想的世界。自从"耶稣"的诞生,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就从未停止过,人类的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不断谱写新的记录。故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理想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今天,尽管社会制度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社会道德标准的不同,但苏菲的世界理念与时代的发展是共同的。
"苏菲的世界"是个哲学的世界。在苏菲的世界里,是"上帝创造了人,还是劳动创造了人 ""是宇宙在膨胀,还是在收缩 "等问题充满其间,揭示了宇宙的无穷奥秘,预示着人们对未来世界不断探索。世界是个哲学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从社会存在的角度观察世界,从中逐步认识世界,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认识这个世界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改造这个世界,所以,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个哲学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充满哲学的世界。
通过苏菲故事的叙述,使我认识了一个精彩的世界。走出"苏菲的世界",我感到并不轻松。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社会如此日新月异,方显得我们更加渺小,社会责任更加重大。特别是在今天,尤其生活在上海大都市中,更是激奋不已。社会为我们开创了光明的前景,时代为我们绘制了美好的蓝图,但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就是说我们还将付出艰辛的劳动。
读完《苏菲的世界》,不仅是让我领略了哲学世界的风采,也让我感到拥有对任何事物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是多么可贵,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会对大千世界激起多么大的热忱。因而,我有了新的自我准则――挖掘好奇心,孜孜不倦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奥秘吧!
篇29: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我们可以断定的是柏拉图关心的是永久不变的事物与“流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界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比如虽然说人不可能踏进头一条河流,但你不得不承认,河流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只要它存在,必然会冠以“河流”的称呼,虽然他在许多方面细细想来,是发生了变化的。)
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简而言之,我们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确的观念,但是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比如,即使我们看过了许多个不规则的圆形,我们脑海中却依然记住一个圆形内所有的角度加起来一定是三百六十度,也许这个圆形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不过我们依然清晰地感觉出来。)
柏拉图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用自己的感官约略认识的世界。)另外一个是理型的世界。(我们用理性来确实的世界,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恒久不变的。)
所谓“理想国”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
篇30: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花了一个星期将《苏菲的世界》看完了,其实这也是属于一本我在之前的日子里没有将它读完的书。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去仔细了解过它,只是曾闻过其名,感觉口碑还不错,就刚好凑了个单。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它发觉它是一本哲学启蒙书的时候,我就有点不是特别想看了。这次选择很认真的继续阅读这本书,我想是因为有在适当的要求自己吧。《苏菲的世界》并不是一本特别容易理解的书,但是它也并不属于特别难理解的那种。虽然在第一遍看完之后,我的很多思想还是停在比较表面的程度上,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再多读几遍的著作。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这是怎么比较的呢?如果哲学家的意思是,那些明白自己并不知道太阳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却自认懂得很多的人要聪明,她还比较可以同意。苏菲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但她愈想愈明白:知道自己无知,也是一种知识。她所见过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自信满满的人。——《苏菲的世界》
在最开始看《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很纯粹的一本哲学启蒙书,因为从某一天苏菲开始就收到一些很奇怪的信,而给她写信的正是一位哲学老师,于是她就这样很被动的上起了这门哲学课,好在哲学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勾起了苏菲深深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就是苏菲,而作者就是那位哲学老师,他虽然隔我如此遥远,但是我觉得很真实地就是在上他的函授课程,这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对于哲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我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哲学,并且了解甚少,脑子里仅有的一些知识也都是在学校老师提及过的那些,显然我并没有认真听过政治课,因为我现在并记不太起来我在学校里了解到的有关哲学知识到底是有多少。
也许我们真的很少会去讨论哲学,毕竟显得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去研究世界从哪里来,我们又是谁,我们终究去向何方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哲学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思维感觉无不被哲学所影响,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罢了。可是习以为常是不是很危险的一种态度呢?我们已经慢慢地开始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这算不算一件坏事呢?
正如苏菲的母亲一样,我们开始太过熟悉这个社会,所以对于很多事情见怪不怪,不会再想着去深究。
在《苏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内容中,作者一直都有设置悬念,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很奇特的地方。最开始可能觉得一切还比较正常,但是慢慢地,就好像你在阅读一本小说,你知道小说的背景就是这个现实社会中的某处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可是突然文中出现了魔鬼,你要注意,这不是做梦,也不是想象,就是在文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魔鬼,而你又十分肯定这就是一本现实题材的小说,你能懂这种感觉吗?
我并不明白,我觉得我很需要作者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我一直都相信,小说中所有出现的内容都不会是无意的,它是会为下文做铺垫的。可是,你说,这是不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呢?
浪漫主义的反讽,你听说过吗?
直到席德出现,我才开始明白,原来我之前阅读的所有有关苏菲的故事就是一本小说,没错,我是在看《苏菲的世界》,我也知道《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说,可是我没有想到它只是一本小说中的小说而已,也正因为此,所有的不合理都变成了合理,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情有可原。
我觉得到末尾,所有的一切又开始变得神秘化,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跑出来的吗,他们可以自己反抗吗,他们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吗,他们的生命难道不都是由作者所控制的吗?
别忘了,你只是在看一本小说而已。这本小说的神奇我觉得不在于它给读者灌输那么多人物的哲学思想,而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将哲学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
我现在依然不是很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已近开始觉得哲学的神奇之处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这确实是一本不应该错过的哲学启蒙书。
篇31: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今天 继续读《苏菲的世界》,这是网师下学期的选修课程,必须得在假期读完。当今晚看到一连串的哲学大师,诸如恩培窦可里斯、德谟克利特斯、苏格拉底这些名字出现在书中,在走近他们的同时,开始担心起来。好在一切看起来还算顺利,今晚读到了78页,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记录,像我这样迷恋小说、贪看韩剧,还容易被电影吸引的人来说,能够抵挡这么多诱惑,坚持抱着这样的一本探究世界起源和构成的书籍来读,实在是很不简单。看到这里不得不承认,本书确实在同类书中,算是富有趣味性的,也能看明白。当高深的理论与生活的常识相结合时,就算是通俗易懂的。
今晚的阅读最感兴趣的是德谟克利特斯的原子理论,他认为“当一个物体---诸如一棵树或一只动物--死亡并分解时,院子就分散各处并可用来组成新的物体。这些原子在空间中到处移动,但因为他们有‘钩’与‘刺’,因此可以组成我们周遭所见的事物。”这样说来,世间万物应该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同微小的原子在空中漂浮着,等到适宜的条件,结合成一定的形状,就可以变成一种物体,这种构思是不是很奇特?那人呢?也是如此构成的吗?
苏格拉底最誉为“最聪明的人”,而他却总是觉得自己很无知。他每日里在市中心的广场不停地向身边匆匆而过的人群提出自己的疑问,他从来不会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可以让众人不得不在连番的辩论失败后,承认他说的是正确的。书中拿他和耶稣相比较,认为两人都为了自己的理想甘愿失去生命。不由想起昨晚看《建党伟业》中的一句话“革命就要流血牺牲”。看来没有一部分人的勇敢牺牲,就没有后面人的勇往直前。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牺牲赢得了后人的关注,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苏格拉底说:“知善者必能行善”。他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会不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世间哪有人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
我们常说的摸摸心口,找找自己的良心应该就是让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如果连心都坏了,目标都不对,还能走多远?
我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读着,没有如以往一般先翻到后面看结尾,再回过头来看中间的情节,我就想这样跟随着苏菲,跟随着神秘人写给苏菲的一封封信,看一下他想告诉苏菲的究竟是什么。说实在的,他已经跳起了我的好奇心。也难怪苏菲会对这样的信充满期待,他让一个女孩找到了生活的童话。他在女孩的面前砌起了一道爱的墙。
篇3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在很久以前就听女性朋友介绍过,她们评论说是一本小女孩和大女人都适应的一本书,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会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有感悟的地方。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把我们引领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的、哲学的世界。该书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哲学问题。"你是谁?"可爱的小苏菲第一次看到这个命题时仓皇失措,在镜子面前反复地追问。我想大多数人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姓名?外貌?思维?性格?倘若我换个姓名整下容换种思维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吗?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作者正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当成透明的,并与一些可能存在而我们未发现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才写的这本书。
翻开第一章,我立刻被苏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谁"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谁"这个问题带着苏菲走进一个哲学的世界。之后各种怪事在苏菲身上发生,当然苏菲的哲学老师也跟着浮出水面。当整本书看到一半时,我被故事角色的真实性搞得脑袋发胀,到底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是现实的还是席德和她的父亲是现实的。但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一切都已经水落石出,所有的疑问都已经解开。其实仅仅看书的目录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少校的小木屋 ……镜中女孩的双眼眨了一眨……"、"中世纪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等,这些小标题有时是为我们说明一些哲学观点,有时是为了向我们透露苏菲将要遇到的神秘事件。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书,看完之后可以感觉到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它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因此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书中有一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如果把文明当成一天,那么各个阶段的发展便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概念。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哲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真实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这样世界才会不停地发展,我们才有生命的意义。
篇3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谈及哲学,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在看到《苏菲的世界》之前,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这种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开这本书,去探索它其中的奥秘。看完之后,才明白这个世界是那样的大,我们就是身在其中的一只蚂蚁,而我们正在用心与世界面对面交流。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面前。而我是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来,端详宇宙这位”魔法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这里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的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这思萦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问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天地展现在它的面前。事实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一千年,六七百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边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假如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惊奇,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孩子。
世界太大,我们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法师”。
篇3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打开《苏菲的世界》,我才意识到小时候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竟然也有哲学的影子。囊括人类与世界的终极原理,那些关于思维与存在的高深逻辑,原来也可以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是,这种孩子般的温馨也把我带入了烦恼中——我们探索千年,忙碌一生,却无法确定我们个体的存在与否。《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十四岁女孩学习哲学的神奇经历。故事情节很简单,大家都只习惯性地当它是摆放哲学信息的框架了,但如果摒弃攫取信息的心态细细回味,就能找到新的理解与迷惑。
苏菲,本应是故事的主角,却在探索哲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世界原来是贾德爸爸笔下的配角,她的家人、朋友、哲学老师来自虚无,并终将会随着小说的结束而消失。在故事的结局,她与哲学老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出这个虚无世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真实世界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可以看到他们,而他们也无法改变真实世界。
生命由一串巧合组成,奇妙而珍贵。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怀疑过我的存在,即使当我意识到苏菲并不存在是件很悲哀的事情,我还是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庄子》里曾经有一段:“昔者周庄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究竟是我们在做梦,还是梦中的人物梦到了我们?上帝存在与否,灵魂存在与否,我们存在与否,一代代仁人志士甘愿用一生的质疑和探索去完善它,这是哲学的幸运还是悲哀?
因为那几千年前的疑问,辩论家们用几千年的著书立说来荟萃思想,科学家们试图用剖析自然来寻找真理,唯物主义者用解剖和实验证明立场。我想当初的质疑者大概不会想到,因为这个问题,世界开始忙碌起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启发人们用怀疑与思考证明自己是存在者;黑格尔的辩证法,用动态的包容升华于寻找永恒真理;尼采的“上帝已死”,无情地揭示生命的发生、发展与解释宇宙存在的关系;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肯定了“我存在”比“我是谁”更加重要。而神话的流传、宗教的兴起和艺术的萌芽,也都因我们对生命的探索产生。可以说,正是这种怀疑给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意义,同时教会我们怎样坚忍地拿起手中的天地神石,擦出照亮广袤大地的文明之火。
如果说对存在的思考让我痛苦、矛盾,那么值得庆幸的是,《苏菲的世界》把始终贯穿的哲学精魂涓涓传递。其实,苏菲的世界也很精彩。苏菲师生的哲学课是世界灿烂哲学史的迁移,从演说、艺术,到科学和诗;从米雷克斯和雅典,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港,到伦敦和巴黎;从神话传说、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早期哲学,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升华,从中世纪的黑暗,穿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重生,到马克思、达尔文,不断延续到将来的未知。多少理论的推翻与诞生,凝聚着人类对于生命与存亡的不懈探索,就在这样一本有趣的小书中生成。我想,这也就是很多人喜欢把它当做哲学史入门的缘由吧。
篇3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上学期闲着的时候没事,就向朋友借了本书《苏菲的世界》来看看这样一部作品,没想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智慧的结晶。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就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 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和各种哲学学说: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
尽管我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篇3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才引得我少有的耐心,几小时看下去。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而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我一直不喜欢哲学,因为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不切实际的学问,而且生涩难懂,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系统地涵盖各种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我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了以前从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了解了柏拉图以理性主义为特色,沉迷於永恒的形式,亚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亲身体验世界的决心。
《苏菲的世界》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只能专供教科书使用或大学生写论文时作为抄袭的“宝囊”,却不能普及和推广,那么哲学理论的创造又有什么意义呢?《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
篇37: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
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篇38: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在这本哲学书中,《苏菲的世界》是艾勃特(席德的父亲)写给席德的一本哲学教育书,是送给席德十五岁生日的礼物。而乔斯坦·贾德成功的描绘了一个“书中书”的世界,令人大开眼界。
一切故事从苏菲的哲学课说起,一切故事以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跑出书中结束。苏菲的哲学课太漫长,太诡异、离奇。这本书的结局实在是一个神秘的结局(这只是关于苏菲的故事)。而书中的知识也是很广泛的,包括哲学、宗教、历史、科学,以及许多个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研究、思想。另外,我也学到了哲学家研究问题的态度:一丝不苟,认真钻研。
书中的哲学问题实在令人难懂,不过关于哲学这门课程,事实上是很有趣的,里面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泛,而关于哲学中有些难懂的思想也被讲的很生动,用一个个例子说明的通俗易懂,这实在是一本很好的哲学课本。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出这些问题,尽管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思考,因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失去了好奇心,而把这一切(我们所拥有的这个世界,包括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物)当做理所当然。也许,哲学家便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或是婴儿,而他们在探索者这个世界上所有未知的奥秘以及被我们当做理所当然的事物。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认为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事物,便是不存在的,显然我们已经太习惯这个世界,习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说,那些我们没有看过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就像我们没有见过白色的乌鸦,就说他们不存在,这是不合理的。或许我们应该用一个婴儿的眼光来看世界,也许这样才能更深度的了解这个世界。习惯并不是太好的。
这个世界就像魔术师从礼帽中变出的一只兔子。有些人已爬到兔子的毛皮深处,过着舒适安康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就是那些哲学家,却在兔子的毛皮顶端,想去看看魔术师是这样变出的这个世界。你呢,你是否愿意一睹魔术师的风采?
篇39: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谈之哲学,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说实话,在看这本书前,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这种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开这本书,去探究它其中的奥秘。看完之后,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从我心中升腾而起——感到世界是那样的大,我们就是身在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也感到自己仿佛不是身在其世界,而是感到我们正在用心与世界面对面的交流。
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全球十大作家地位,他的书还有很多,我也很喜欢,《纸牌的秘密》和《玛雅》就是其中的两本。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叫苏菲的十四岁少女正在过着与常人一样平淡与普通的生活,一封奇怪的信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以及一个十四岁少女的内心。“你是谁?”“世界从哪来?”一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却让苏菲大伤脑筋,在一位神秘的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会思索,她运用少女先天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刚买这个书的时候,我的兴趣并非很大,随手翻了几页,可是没想到一下子就看上瘾了。这本书不与其他的小说一样,也只因单纯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更是对哲学以美的享受,一本哲学启蒙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生活的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我在读这本书时,在讲的哲学知识的时候,我仿佛与苏菲一起到了那个年代,如同身临其境,有趣而又神秘的哲学知识。在世界的身旁我是如此之小,但是,我虽然小,可我对这个世界有浓厚的兴趣,我会成为那个魔术师,站在世界的上方去看世界。去探索哲学,研究哲学吧,他会使你有非同凡响的感受。
苏菲那种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她都不退缩,永远心中都存有一个“为什么”,而我就没有那种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算了吧,别人也没有做到,我没有波要去做,可苏菲并不这样想,只要遇到困难就一定会去想怎样解决,而不是放弃,我们应该学习苏菲的那种精神,多观察、多思考、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充满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当那个魔术师,去挖掘世界那个你不知道的地方。
篇40: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这显然是一部哲学的入门级作品,虽然女主角只是个15岁的小姑娘,但我相信这本书不论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受益颇丰。故事中的故事,思想中的思想,世界中的世界——这个经过乔斯坦·贾德巧妙编排的主线把历史上重要哲学家及重要时期里那些相对晦涩难懂的思想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足见其造诣之深厚。
纵观人类的哲学史,感觉就如同印欧文化中强调的轮回一样,从研究自然到个人,又从研究个人到精神,然后又开始重新研究自然,接着又回归自我的探寻······虽然反反复复,但每次都能带来新的观念和新的进步,引导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历史就是不断的进步,使得人类朝着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
人的大脑才是真正的神奇啊,各种奇思妙想在不知不觉中诞生,然后通过实践把这些想法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存在物······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一直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知道为什么,所以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不断的发现新的知识,但是,随着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我们发现相对于已掌握的知识来说,竟然还有越来越多的事情是我们仍然无法解释的。难怪苏格拉底说: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人类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被好奇心的驱使去探索世界,以至于我怀疑好奇心消失的那天才是人类灭亡的开始。而这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不要过于习惯身边的一切,不要沉溺于以往的经验之中,用一种好奇的喜欢发问的态度去看待我们所在的世界,这也是《苏菲的世界》要让我们每个读者认识的道理。
篇41: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近几个月来,不知为何,对哲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说,拜读了一下哲学大师“乔斯坦*贾德”的巨作——《苏菲的世界》与《纸牌的秘密》当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还是《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位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地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她开始思索——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最终,通过导师的指引与讲解,解开了一切谜团。然而,苏菲却惊恐的发现,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象得更怪异——她,还有她的导师艾伯特,只是一个父亲为他女儿写的书中的人物罢了……
品读过《苏菲的世界》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对生命,宇宙万物都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悟。《苏菲的世界》好似一曲可以浸透心灵的华美的乐章。它使我如何去从哲学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社会。如何去打开心锁,认知事物,就如:“面包师傅可能做出五十个一模一样的姜饼人吗?,为什么所有马都一模一样?”这些问题看似是十分可笑的,愚蠢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却高不可测。就拿姜饼人来说。如果做出五十个一模一样的姜饼人,就用一个模子就可以了。那么一模一样的马呢?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马,就像没有一模一样的DNA一样。但是,为什么你一看到一匹马,你就能说出它是马?而不是鹿呢?因为所有马都有共同的特点。这写特点,就构成了我们心中理型的马。也就是说,不管这匹马是被砍了几条腿,被带上个面具,你也能认出是马。再回想姜饼人,他们都一样吗?没有可能。也许有的肚子稍稍鼓起,有的会薄一些,有的有裂缝,有的没有。即使外表完全一样,你又怎能保证,它们是由相同数量的原子(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组成的吗?所以说,没有两个姜饼人会一样,为什么看起来会一样的,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理型姜饼人。由此可知,世界万物都是奇妙的,只有善于思考,才可得到真理。
《苏菲的世界》也不时的散发,挥洒着人性的光辉——例如苏格拉底,宁死,也要坚持自己的言论。一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品质。一种良心上,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塑造了苏格拉底宁死不屈的形象品质。还有苏菲,一种对真理,去积极探索,不断思索,不断感悟的一个虚拟的人物,她表现了人类勇于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就像居里夫人。
《苏菲的世界》也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学习思索。思索便是学习,没有思索的学习,只可称作背诵罢了。
品哲学之精,悟人生之道。
明世间真理,知万千世界!
篇4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从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现实生活中我们缺的就是那一颗好奇心,好奇心太大固然不会,可是如果人没有好奇心就会失去了动力,是去了可以发掘的智慧,没有天生的概念,而我们也应当相信无论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好是坏都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如果是好事当然很好,那么如果是坏事,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教训,所以无论事情好坏,我们都应当笑着接受,而做事前也要考虑好后果。
篇4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哲学方面的故事,所以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但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样坚持读了下来,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打开邮箱,拿出那封神秘的信:“你是谁?”在苏菲问自己的同时,同样的问题在她心中响起:“我是谁?”或许,是这个世界的常识在作怪,可是仔细想想,又不像。“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带着与苏菲相同的问题,我试着从她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看世界从无到有,看生命的意义。
苏菲思索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康德,马克思,达尔文……这是一群思想先行者: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那是许多满载智慧的年代。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本枯燥乏味,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就明白了,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也可以证明许多: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科学能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能给予我们智慧。
我还有许多想问,但却不知道怎样来表达,或许只有你和我一样读了本书之后,才能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篇4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作者用轻快而又有点沉重的手法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的哲学世界。
《苏菲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向谜团一样向她展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然而,事实的真相比她想象的更离奇——自己居然是别人虚构的人物!
“上帝是一个魔术师,地球只是被他从魔术帽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哲学家永远站在白兔的细毛顶端,对万物都有好奇心;而大多数成人都忙于生活琐事,好奇心受到了压抑,就陷进了兔子的皮毛深处。”艾伯特说。没错,确实是这样。如果十岁的小明和妈妈同时看到爸爸飞了起来,小明也许会叫:“妈妈你看,爸爸飞了起来!”而妈妈可能会尖叫一声,把手中的瓶子摔在地上。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妈妈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而小明却只是有些惊奇而已。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展示了西方从古至今的文化、哲学,唤醒了每个人内心对生命的赞叹和好奇。
篇4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我们平时通过看一些课外书,科幻小说,电影、新闻等等,也会发问,世间真的有外星人吗?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让大家画出来的话,也许大家都会画出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物,即使不是这样,也会画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狗会画画的话,也许会把它画成狗的摸样呢。
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探索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秘。
走进哲学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人为什么会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不管爸爸妈妈帮我把路铺的有多么好,最后还是要我自己走。我要自己扬帆起航,途中肯定会遇到风浪,我要自己顶过去。发现问题,微笑着解决问题。
《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篇4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世界从何而来?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我从未问过或想过这个问题。或许是偶然间爸爸妈妈告诉我这里是世界,从此我就知道这儿是世界。一天当中,我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但我却从未提出过一个为什么?不只是我一人,大家都把世界想得理所当然,世界仿佛与我无关。所以,作者用了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来的一只兔子,关于突然变出兔子的事,我们知道这不过是魔术师耍得把戏罢了。
我们只是想知道他如何办到而已。然而,谈到有关世界的事实,情况便有些不同了。我们知道这世界的不只是魔术师妙手一挥、掩人耳目的把戏,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其中,我们是它的一部分。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兔子。我们与小兔子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兔子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关于小兔子,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苏菲只是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你又是谁呢?苏菲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第一次读《苏菲的世界》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篇47: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觉醒来发现世界上有这麽多的矛盾,这可能也是从看苏菲的世界开始的吧
看苏菲的世界时,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问底,竟然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共鸣;但是自己内心深处却觉得她是一个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么事都想那么多,搞不好学习也会一落千丈。
此处我想了比较长的时间,到底是应该较为成熟些,每件事逆来顺受,还是应该每件事刨根问底,这是多么的矛盾啊,当时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连哲学家也解不出来吧,我的内心的两股思想像五线谱一样交织碰撞,我的五脏六腑在都被烧灼,我是多么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选择自由的畅想,还是选择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这两者都存在风险性与可能性,前者一飞即达,后者一辈子平平稳稳,不愁吃穿,却默默无闻,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前者若一飞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后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稳,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没有一双标新立异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还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来,但是在千百次爬起来后,天已经黑了,你也将化作尘世间的一缕浮尘了,随风飘飞了……
聪明的;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明天太阳依然升起,时钟依然运转,我们的问题,却可能已悄悄的尘逝了……
篇48: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寒假前爸爸在网上帮我定了一本书,名叫《苏菲的世界》,但是我一直没读,寒假到了,爸爸规定让我读一本书,我从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我觉得不读这本书,有点对不起它,于是我就开始读这本书了。
《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遇到的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我。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为苏菲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小说。直至到《柏客莱》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
读苏菲的世界让我受益非浅。
篇49: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放学回家后收到了两封奇怪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此开始,苏菲的命运改变了。在一位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开始学习哲学,试着破解这个世界的谜团。但是苏菲发现这个世界远比她想象中更离奇古怪……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侦探小说,否则怎会如此引人入胜?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我今年12岁,上五年级,在我的概念里只知道有哲学家的存在,并不明白哲学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哲学这个词,解释起来有点复杂,可以打个比方,医学家研究怎么治病救人,植物学家研究怎么栽培植物,使花开得更好看,果实结得更丰满,味道更鲜美,史学家研究国家政权怎么兴盛怎么衰亡。哲学家呢,不研究具体的东西,他们会把刚才那些学者的成果进行一一比较,发现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国家政权也好,它们都得符合一个生长、兴盛、衰弱、死亡的过程,没有例外。哲学家就会把这个过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动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学应该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规律的一门学问。
如此说来,哲学应该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奥的,可《苏菲的世界》却如此生动,它刻画的苏菲就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孩,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不断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从苏菲身上,我也开始学会了思考,人必须得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我知道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这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让我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就像学习,对书中的知识、老师传授方式,从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对事物探索的精神,进而我们的思维开始被固定,最后因为惰性变得呆板,毫无创新可言。
多对这个世界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苏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读的,它所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更多的还是关于生命等的有意义的问题,它让我学会了用哲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篇50: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作者乔斯坦。贾德用故事化的语言,以主人公苏菲的“哲学之旅”为主线,为像我这样的哲学初探者循序渐进地掀开了高深哲学的神秘面纱。
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方向、内容,部分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等。它的价值不是我三言两语能概括准确的,对我个人而言,它是无价的智慧读本,其中的哲学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内涵在其中的人生道理,更使我受益匪浅。
1、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
我们做个假设,假如书中的主人公换做我们自己,故事的过程和结局会是怎样?其实,就是拿我们自己和苏菲作个比较,也许换做同龄时候的我们,情节会相似,但如今的我们恐怕是要让作者失望的。我们的习惯已经逐渐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把我们无形地捆起来,难以迈出创造性的步伐。
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而我们正逐渐丧失这种能力,逐渐麻木。当我们不断长大,成熟,我们儿时的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弱化,盲目地存活着,未曾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
我们要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它会让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理所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些良好习惯存在的必要性,但这里我们所说的习惯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安于现状的懒惰和麻木。我们该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生活多提几个设问,问下自己:“我是谁?”,“我们的世界是怎么样的?”等,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已经足够难倒我们。
2、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诸多哲学家当中,苏格拉底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苏格拉底被视为谜一样的人物,他的哲学造诣毋庸置疑,在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正因为他神秘难解、模棱两可,才使得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可以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
人类面临许多难解的问题,对于这些未解之谜。我们不是太过笃定,就是漠不关心。苏格拉底既不笃定也不漠然,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智者”,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样的自我认识并不让他消极,反倒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永不放弃。在这点上,和中国圣贤的古典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伟人在浩瀚的宇宙和无穷的知识面前尚且如此实在和谦虚,我们更该自我反观,不骄傲自满,不恃才傲物,不以自己的小小成绩沾沾自喜,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3、人生需要自身的理性创造。
哲学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浑然天成,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哲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思想浇灌了它。他们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超越。
人没有天生就固定下来的本质,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们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在人生的旅途中,自我逐渐健全完整,我们要有准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可怕的,找寻目标需要过程,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量体裁衣,不断适时调整,找准自己的位置;往前走,无论起点在哪,总是要向前的,难走的路就走慢点,遇到困难不退缩,哪怕是向前一小步也是进步,好走的路走稳点;慢走多思,步子跨得大要么容易走错,要么容易摔倒,不能盲目,需要理性思考。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会陷于心灵封闭与终结。《苏菲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盏从困惑到觉悟的灯。它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提示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
篇51: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今日终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相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闻,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苏菲在神秘导师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或许这种对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因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扞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篇5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哲学,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当无数的初学者在哲学的门外徘徊,无从入手之时,一位来自北欧挪威的作家乔斯坦贾德,带来了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苏菲的世界》。以14岁女孩的视角带我们傲游于哲学的世界,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抚摸古老智慧的轮廓,膜拜那留传千年依旧不朽的鸿篇巨制。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菲的世界!
遥远的神谕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苏格拉底,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我们没有他的任何文字,只能从他人的文字中捕捉他的睿智的思想,缜密的思维。他的一生曲折而短暂,却对对欧洲思想界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产婆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忙接生而已。同样的,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苏格拉底曾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最后他用他的死去成全他的良知取义成仁,完成他的使命。
他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这就是先哲的光辉。”永恒不变的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留存的是永远的真善美不朽的灵魂”后来,柏拉图来了。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对于柏拉图而言,这两个问题是一体的两面。他试图掌握有关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已经见到柏拉图如何认为实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他笔下的《理想国》成为哲学著作,影响深远。
“将它付之一炬,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希望澄清我们的观念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
当两位哲学巨匠走入泛黄的史书,有更多的智者步入历史的舞台,推进哲学的辉煌绚烂。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著有《几何伦理学》的史宾诺莎、首创分权学说的洛克、身为经验主义者的休姆、“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的柏克莱、信仰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的康德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黎明的曙光
中世纪前的欧洲压抑着黑暗与恐惧,人们每接近一步真理,便会缠身更多的荆棘。黑暗排斥文明与理性,信仰野蛮与暴力,先行者们望眼欲穿,盼望黎明的到来。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先开始于意大利北部,并在十五与十六世纪期间迅速向北蔓延。这场名为“重生”的文艺复兴运动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接踵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撼动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基础,以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为核心向四周扩散,整个世界接受了一次理性文明的狂风暴雨般的洗礼。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彻底破除了封建社会的愚昧野蛮,龟裂了其正统地位。随之而来的是无产阶级的兴起,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世界的主角。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同一面赤色的旗帜为无产阶级指引道路,照亮前方!从此共产主义成了许多国家的信仰和永恒的追求,自由、民主、文明飘荡在蔚蓝的天空中。
尾章
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有先哲的教诲,黑暗向光明的衍化,还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反差强烈的巴洛克艺术氛围…读此书犹如品尝哲学盛宴,回味无穷。《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在此向乔德坦·贾德深鞠一躬,感谢他能让我一睹哲学全貌!
篇5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
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带领我们走过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自然派哲学家,到理性主义,到古典派哲学家,到繁荣蓬勃的希腊文化,印欧文化、闪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文化,再到豁然开朗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现代的笛卡尔,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丰富的内容带我们走过沧桑,让我们得到一种哲学的洗礼与升华。毕竟,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着如此多的理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对于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着。而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看着哲学的发展历程,看着古代哲学家们一些关于世界的荒谬的解释,或者看着一些哲学家们的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着这些突如其来、迎面涌来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己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其实每一位、每一种在各个时代叱诧风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是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 等等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展开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识”“要站在兔毛的顶端”“用儿童的眼光来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世界,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不能结合自己在书中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来创造 “自己的哲学呢”?
虽然人们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一,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风霜雨雪的成因,我们还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火箭为什么能飞上月球。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没有丢弃好奇心、或再次点燃好奇心的人。这些人仿佛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不承认这个世界。他们怀疑,他们思考,他们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于是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有了浪漫主义的反讽,于是有了经验主义的体验;于是有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古以来多少先人尝试了无数方法想爬到兔毛顶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着不懈努力。而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习惯了一位接受事实的人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吗?难道不该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吗?
知识可以积累,技艺可以传承,但人生的经历,理性的感悟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体会。上地对待古今的哲学家是公平的,都给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也许就是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却依然连最初的问题也没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不必怀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学家们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好奇的东西比我们多,他们思考的东西比我们多,所以他们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内在联系。这好奇的能力,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给了我们啊。
“也许我们也是星尘”结尾时的比喻一位没有带着隐隐的神秘感,我们在这宇宙间只是昙花一现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运转着,轮回着。它会如何呢?这我们我从知晓,世界如此之大,还有无数个秘团我不曾揭开,还有无数个空间我不曾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地探索着。放飞哲思,倾听它们振翅翱翔的声音……
篇5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让人们发觉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不只是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责任。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作者带领读者跟随一个可爱聪颖的小女孩从远古罗马畅游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那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讨论的题目以及这些哲学家们的经历和遭遇,都详细的收录书中,生动自然的将整部世界哲学史演义出来。内容广泛却不紊乱,作者细心的将书中内容分成多章节,每节都有题目点出章节的中心内容,或深藏或巧露,每一节都阐述蕴含了它的真理,诠释了看似高深难懂的哲学问题。这样的分节让读者读来轻松,也就自然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用意。
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能够在谈话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点,使其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却由于过于直言,被他曾指责过的上层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结束也要坚持真理。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5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给很多哲学着作敲了钟,或是指明了路。
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不能普及和推广,
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真实演义!
篇5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上学期闲着的时候没事,就向朋友借了本书《苏菲的世界》来看看这样一部作品,没想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智慧的结晶。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就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和各种哲学学说: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
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
尽管我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篇57: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篇58: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正本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叙述哲学的一起,运用了生动的言语来描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览时发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描写了一个英勇,聪颖的少女——苏菲。由于寻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色,所以我觉得作者描写这个人物的意图就在于此。
为了向大家解开国际历史之谜,书中触及的内容许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一起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评论的标题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大家做了解说,似乎整部国际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红许多章节,每节标题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间,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论述几个疑问。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简单消化,也更简单了解。
书中叙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叙述的有关哲学的常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本来傍边的道理许多疑问我也曾想过,但这些疑问都在脑筋中一闪而过,由于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生疏。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计在国际上的人,连国际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不免有些天真。
其间,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摆布,呈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超之处在于人说话能够不断揭穿大家思想上的缺点,令人能够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说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变成世人的笑柄,关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承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堕落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能够央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由于他注重良知与真理,到生命完毕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值得咱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领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国际上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咱们去探究,大天然的秘密使永久也揭不完的,早年的哲学家为咱们解开了不少国际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咱们不也大概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念掀开天然与人类社会的奥妙,也为咱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篇59: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今天,我来到了书城,拿着一瓶矿泉水就直奔向三层,拿起书来就津津有味的读着,忽然,手碰到了一本书,名叫《苏菲的世界》,我对它的名字很感兴趣,便拿起来看了。
故事中说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回家时发现了一封信,上面只有简短的三个字:“你是谁?”信封上清楚地写上了“苜蓿路三号,苏菲收”,上面并没有写上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这个神秘的信使苏菲陷入了一阵沉思。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许多未知之谜的组合,是各种猜测的集结,人穷尽一生也不会知道全部事情的经过和开头,只有无忧无虑地过上每一天,才算是人生。
篇60: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认为:它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小说。它曾经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会使我兴趣十足,一会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这矛盾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整本书。
14岁少女苏菲收到的陌生来信带她走进了一个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引导她的思维走进了人类更深、更本质的思考。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世界就像魔术师变出的白兔,人类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处,把所有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而哲学家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断攀登白兔的毛发,目的是为了看清魔术师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篇61: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今日终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相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
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闻,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苏菲在神秘导师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或许这种对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因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篇6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人类启蒙读物。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它是上校写给女儿的生日礼物。在我看来,这本书可能是西方青年,迈入智慧的敲门砖。任何一个人,读了《苏菲的世界》,都会大有收益。里面的世界非常精彩,就像鸟儿享受于飞翔、马儿享受于奔跑一样,在书里面,你可以享受到为人的乐趣。人是思想的动物,人最伟大的力量是思想,能够驰骋于思想的人是快乐的,所以,我忠心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领会这样的快乐。
哲学开始于好奇和迷惑。《苏菲的世界》通过苏菲的视野,向读者抛出了那些人类的终极命题。你是谁,世界来自哪里,人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问题。从根本来讲,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回答这些问题不是为了求索答案,而是为了获得智慧,获得对生命的认真。书中有这么一段:小伙伴问苏菲,天空中的鸟儿怎样看人类。苏菲告诉她,鸟儿没有自己的世界。小伙伴接着说,人类如果发明一种芯片,不用学习,就可以获得许多知识。苏菲回答,鸟儿和芯片都没有思想,只有人类有思想。人类有思想,才有自己的世界。后来,苏菲开始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一封信中,她读到,哲学家思考着常人远不会意识到的问题。在平静的生活中,人们远不知道,哲学家已经开始了人类世界上,最伟大的冒险------灵魂和心灵世界的冒险。
苏菲首先通过一卷影带进入了古希腊哲思的世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人是一种理念的存在,唯有理念,才是世界的永恒。物质有多种,唯有人的存在在最高级的序列。这些问题使苏菲开始回答关于真理的问题。于是,读者就在作者为苏菲安排的奇妙世界里,浏览着西方思想的世界------一个思考的世界,一个心灵的世界。苏菲走过了中世纪时期的黑暗,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在其中,他了解了托马斯阿圭那的思想,哥白尼的勇敢,达芬奇的伟大,米开朗基罗的认真。再到西方理性时期人类的求真。笛卡尔、莱布尼茨、洛克、卢梭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书中用简单的比喻,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验认识论、黑格尔的辨证逻辑、尼采的自我完成、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本神奇的著作。作者用巧妙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把那些人类历史中出现的伟大思想像珍珠一样串接了起来。那么,回到书中的开始。我们就会知道,每个人在本真里,都有那份关于真理的好奇,关于生命的疑惑。因为好奇,我们需要知识,因为迷惑,我们需要信仰。所以,人才需要灵魂,才需要拯救。在我看来,人自由的思想,是身为一次人的最珍贵的财富。这种财富是无价的,远比什么外在的财富更真实,更可靠。可是,要想获得这种自由的思想,我们必须首先解决那些关于人的大问题: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人为什么存在。亲爱的朋友们,您对这些问题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吗?
《苏菲的世界》从西方人的角度呈现了一个启蒙的视野。那么,我们有没有作家,从中国的视角,为中国的青年朋友们呈现一个真理的世界呢?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时期的儒术独尊,从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到宋明时期的理心学世界,我们的文化灿若星河。我期待有这么一位作者,其是为儿子或女儿写的生日礼物也好,总之,中国的青年也需要这么一本读物。这是真理与求知的开始,这是灵魂与真诚的开始,这是思想与自由的开始,总之,这是一切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开始。多年前,在我20岁读完《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曾经找过中国的《苏菲的世界》。后来,我发现了《三字经》。但是,显然其太过简短。我期待那本《小明的世界》、《小刚的世界》或《小强的世界》。
篇6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乔斯坦·贾德的一本非常有哲理的哲学小说,让我读后深有感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哲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仅枯燥,而且非常难以琢磨。但是自从我读了《苏菲的世界》之后我的想法就改变了。
《苏菲的世界》是通过一封封神秘而又引人深思的来信把我深深的吸引,带领我走进哲学的王国,遨游哲学的世界。每一次通过一个个深奥的问题,经过深深地思考,去领悟哲学的道理:
一、我是谁?
“我是谁?”这是苏菲收到的第一封神秘的来信,从此引发了她对身边一系列事物的思考甚至对整个世界、宇宙的思考。
虽然很少有人真正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习惯了“我就是我”的想法,但是如果你的名字由“苏菲”变成了“菲苏”,那么你到底是“苏菲”还是“菲苏”呢?有时候我也会想“我到底是谁?又为什么会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呢?”书上说:“存在即是合理”,意思是说存在的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就不会存在,因此我便这样合理的存在了吧!
就像我站在鲁迅的故居里,鲁迅先生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我又站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突然之间我感觉人活着是件多么美妙、神奇的事啊!而这个世界又是多么神秘啊!
二、要有好奇心
书中来信的神秘人说过:“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是啊,我们学习要有好奇心,做事要有好奇心,活着更要有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懂得更多的东西,可见有好奇心是一件多么可贵的精神啊!
许多人小时候就有好奇心,但是长大了之后,想法现实了,也渐渐习惯了这个世界,认为什么都是应该的,却丢失了好奇心;此时此刻,我也悲哀的发现我也正渐渐的习惯这个世界,认为有些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奇迹,没有悬念,更没有什么魔法,一切都是真理,一切都存在了,一切都是合理的,那边不用再去思考,不用去求知,不用有好奇心。
有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这也是因为每个孩子都还没有丢失最初的好奇心吧!
三、没有至善至恶
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有善良和邪恶,而那些神话、电影、戏剧、演义都在极力地宣誓“邪恶是永远战胜不了正义(善良)的”、“正义(善良)必胜”等等,,渐渐地人们也被这些看法所“感染”了,认为好人就是代表正义(善良),坏人就是代表邪恶,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当我看完书中第三章后,我的看法就变了。
我跟着苏菲的步伐,深深地思考,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至善至恶,而这些善恶都是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如果大多数人认为某种事物是好的,那么这种事物就会被推崇为善的代表,反之就会被人们唾弃为恶的代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任何事物无论是至善还是至恶,似乎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我认为世界上并没有至善至恶。
……
说实话,哲学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课题,让人不得不去不断地深思,而我就好比一个刚刚步入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子,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就如那布满夜空的星尘,但是,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也会成长起来,也会沿着哲学的阶梯,一步步地爬到最高处,去仔细地审视哲学这个大世界的!
篇6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篇6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记得初中时即在河南路科技书店买了《苏菲的世界》,那时贝塔斯曼刚推出,自己完全是被那些崭新的封面和包装所吸引,兴冲冲买了两三本书,回家还写了篇“买书,是因为封面精致缘故”的“感悟”。小时候看书慢,一字字啃到23页便觉费神看不下去,于是乎扔进书橱,一摆十年之久。现在整书橱,太多儿时买来未读之书了。虽有仰望星空般看几百年前过去的感觉,实则叹息自己在青春年少时失却了多少启蒙良机,懵懵懂懂。苏菲亦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如果当时能有幸读完,想必那种亲临故事情节,所受震撼之感要比现在强上千百倍。可又会有所质疑,如果当时读它,自己又能读懂多少呢?因为专业之故,自己是带着浅薄的西方文化背景来读的,书中的涉猎,有些使我温故知新,有些解答我的疑问,有些开启了新的观点和视角,才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可是小时候没头没脑,嚼起来会否觉得生硬呢?未知。哲学是博大而深奥的,只怕此刻的我,也未能将这本启蒙书如数读懂吧?成长和读书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中相辅相成,在矛盾中取进呢。
Sophie是智慧的意思,书名取《苏菲的世界》,将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质疑这个世界,质疑自身,开始了一程奇幻之旅。作者巧妙的情节构思,使读者不禁对自己的存在也产生了疑惑,仿佛我自己就是苏菲,或苏菲确实存活在我们的意念里。每一个哲学派别的讲述,我们都似亲身活在那些哲学家眼中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思索将我们带入不同的宇宙观中。智慧,源自于我们本身,发人深省。
文史哲不分家,《苏》将哲学概况的通俗演绎,解答了我许多以前唐唐课上似懂非懂的内容。从自然派,古典派,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到现代的存在哲学,不仅仅是文学常识,历史背景,艺术形式的介绍,还有自然科学,政治经济等。其实,世界百科不分家,而哲学,就像百科的起源和索引,于是《苏》能像行云流水般在各个领域中自由过渡。
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哲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前因后果,禀性所带来的喜怒哀乐,也都能从中找到对应。找到了原因,我们往往就能知道下一步如何走,如何保持和谐,如何追寻适合自己的生活。哲学将我们从兔毛深处中沉睡麻木的我们拉出来,试图看清我们自身,看清这个世界。
发掘。
篇6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是我喜欢的一部书,是一部关于哲学启蒙的书,当然我喜欢哲学是在我上过政治课后感兴趣的。是“哲学是让人变聪明的学科”这句话激发了我的兴趣。之后我在网上找关于哲学的书籍,真是功夫不费有心人呀。我终于找到了,就是这部《苏菲的世界》而且很有缘,它就是一部哲学启蒙书,让我看到从远古的欧洲到现在几千年的哲学思想。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等等。还有很多的哲学流派。他们在当时神学盛行的那个时代里,阐述着各自的观点。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他们的观点总是在袒护着神学,或者说是在袒护这教会,也许这和当时教会具有统治的地位有关吧。虽然他们都发表着各自的观点,但都相信有上帝的。而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的就说是苏格拉底了,他虽然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但他的求思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而在神学的世界里,他的思想也是很有影响的。他死后他的徒弟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柏拉图这位有名的哲学家继承了他的思想,更好的是他发扬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我更看好的是他的那种教学方式,他让每个学生都和他讨论,不是让老师讲,学生听,我认为现在的老师也因该提倡这种方式。说到亚里士多德,我更看重的是他的那种分类法,他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分类了。包括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比如狗这种动物,它属于有机物,是猫科动物,是一种宠物,当然在你家的那条狗。说到这里,我不的不说这本书还有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叙述手法很新颖。它将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思想来带领读者来解读众多哲学家的思想。而最后苏菲却是作者书里的一个人物,而里面的哲学导师用他哲学的先见或许说是聪明知道了一切,让苏菲来逃离作者的世界。书里的妈妈、朋友、同学、邻居都是虚幻的,而哲学导师想让苏菲挣脱这样的世界。没想到书中现实的他们也是贾德虚构出来的。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也发现这本书的构思也富有哲学意味。
现在我们也来说一下这本书中有名的哲学问题。至少我看来是这样的。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会有所思考吧。比如“你是谁?”“你为什么叫苏菲?为什么不叫贝拉等等?”“世界上所有的马都相同吗?”“假如世界就是魔术师变出来的白兔,而我们是生活在兔子身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东西,如果你会问一些日常的小问题,比如今天的三明治很好吃,今天的意大利面有一点咸等等。那么你正在兔子的毛上向下划,当哲学家来开导你是,你很感兴趣,那么你将开会站在毛丝的最上面,而不感兴趣的将永远掉落到毛 片低下”那么我正在努力的向上爬。我还没有被世界的旋流个掉进去。“为什么积木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世界是有什么组成的?”当时的哲学家会说是由水、木、土、火四种物质组成的,当你回到那个时代,我想你也会理解的。
当然,我在前面谈过很多的哲学家,都是活在文艺复兴以前的,但真正反对“上帝从在”的则到了文艺复兴以后,那时候的一些先进的思想冲击着“神学”,或许是教会吧。我认为最震惊当时的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了。在文艺复兴以前的很多世纪里,每个人都相信“地球中心说”,然而几千年后的文艺复兴时代,却打破了这样的传统观念。当然现在看来哥白尼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比那些以“地球中心说”的人进步多了。当然他的命运也是悲惨的。教会残忍的将他杀害。然而最有力的说法我认为是达尔文了,他的《物种起源》首次科学的将人是由什么而来的做出了回答。从而也直接反驳了“上帝造人”的说法。当你了解了达尔文的写书过程时,你就不会认为达尔文是一个想出名的人了,他在跟随一艘考察船5年的时间里,走过了世界上很多的地方,在两座很大的岛上,大发现了很多的动物化石,但他发现,两座岛上的同类化石有所差别的。之后他也发现两座岛上的麻雀也有所差别,并发现它们的食物也有所差别。他就想,上帝难道会创造这么细致的动物来吗?早在他之前,就有科学家提出动物是有进而来的,但他没有找到有利的证据,所以他没有轻易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他发现了动物化石之间也有同的部分,这样他才进行了研究,几年之后他发表了这本书。我相信这是一位称职科学家所做出的表现。写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他很直接,也很有力的*了“上帝”。此后人们进入了自然科学的时代。
还有一位较近代的哲学家,他所提出的浪漫主义也是让我很赞同的。他说浪漫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民族浪漫主义,还有一种是个人浪漫主义。何为民族浪漫主义,、其实很简单,就是热爱民族的文化,热爱民族的一切,那何为个人浪漫主义,就是在个人风格上的独树一帜的特点。举个例子,比如一些艺术家就是个人浪漫主义者。还有就是要谈的就是马克思,他被誉为是“革命的导师”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并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他也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他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当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社会才会发展。他曾经也断言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做出贡献的人也有我们的毛主席。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适应中国发展的理论体系。
这就是我看过《苏菲的世界》后所发的感想,我想哲学的世界对于我来说是不会止境的。
篇67: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哲学是一个晦涩难懂的领域,所以人们大多敬而远之,然而一本风靡世界的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苏菲的世界》使这一现象得以完全的改观。这本书出版后,在欧洲非常畅销,销售量达300万本,同时在全球35国翻译出版。
《苏菲的世界》一书清新可喜,引人入胜,该书的可贵之处是将一部纯学术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变得通俗易懂,既不失哲学的原味,又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之中完成哲学之旅的漫游,仿佛是引导人由困惑到觉悟的明灯。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的入门读物,对于修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而言,本书有助他们重新温习。《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存在主义,你将在一页页翻开的书中和那些伟大的哲人、智者相逢。你不用害怕,他们不会用那些深奥玄妙的“哲理”把你吓跑,相反地,你会渴望一次又一次地走近他们。因为每走近一次,你就会被人类的求索精神和智慧震撼一次。《苏菲的世界》让人们意识到,学术的话题并非永远枯燥而不受欢迎,哲学也可以走出象牙塔,成为大家热衷的话题。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苏菲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 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并未用鸿篇巨制来阐释哲学的深奥之处,而是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苏菲、席德和每一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你会理解,所谓哲学,并不是某些人吃饱了撑的玩的把戏,而是人类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永恒的叩问。
作者乔斯坦·贾德实在是一位阐释与表现的高手,他居然让人像读侦探小说般地把个几千年的哲学史一口气读下去。他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所谓形而上的问题。作者不仅是把前人的智慧摊在一张长餐桌上,让你一道道吃过去,而且让你在吃的时候,想着自己怎样去做一道菜。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空前的创作。他证明了哲学不一定是一些与现实脱节的东西。
常听人说,理论是枯燥的,特别是哲学,更是枯燥乏味。当读完《苏菲的世界》之后,你对哲学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深奥的哲学理论在这位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笔下,变成一阵清新和煦的春风,充满了活力。
作者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不俗,也是一个的教师,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整部哲学史,而不觉枯燥厌烦。“这个评价恰如其分,毫不夸张。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14岁的女孩,作者由此确定了这本书所要普及的哲学知识的起点,所有情节都围绕着她展开,从童稚的好奇心引出作者想要论述的哲学题目,利用女孩特有的细腻阐发哲学思辨和逻辑推演的细微和精密,借助正在开悟启智的初中生特有的想像力展示哲学原理的精深和博大,尽可能多地运用打比方、录像片、画图画等方法,使深刻的哲学命题浅显化、生动化。
书中以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样讲故事正是在向读者进行立体多 维的哲学”灌输“,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解好得多,哲学知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地流入读者的心田。
读完这本书,当你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及理论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史已经变成一条河,源远流长,曲折蜿蜒,静静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见底。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深奥的哲学理论通俗化,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的入门读物,对于修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而言,本书有助于他们温习。这本书虽然是给孩子们写的,但我们成年人也可以看,作者在书中对哲学原理理解得深刻,能够把握其本质和精华,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因此望大家有空时可以去看看吧,兴许会喜欢它。
篇68: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带领我们走过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自然派哲学家,到理性主义,到古典派哲学家,到繁荣蓬勃的希腊文化,印欧文化、闪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文化,再到豁然开朗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现代的笛卡尔,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丰富的内容带我们走过沧桑,让我们得到一种哲学的洗礼与升华。毕竟,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着如此多的理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对于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着。而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看着哲学的发展历程,看着古代哲学家们一些关于世界的荒谬的解释,或者看着一些哲学家们的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着这些突如其来、迎面涌来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己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其实每一位、每一种在各个时代叱诧风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是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等等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展开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识”“要站在兔毛的顶端”“用儿童的眼光来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世界,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不能结合自己在书中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来创造“自己的哲学呢”?
虽然人们对历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一,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风霜雨雪的成因,我们还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火箭为什么能飞上月球。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没有丢弃好奇心、或再次点燃好奇心的人。这些人仿佛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不承认这个世界。他们怀疑,他们思考,他们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于是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有了浪漫主义的反讽,于是有了经验主义的体验;于是有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古以来多少先人尝试了无数方法想爬到兔毛顶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着不懈努力。而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习惯了一位接受事实的人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吗?难道不该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吗?
知识可以积累,技艺可以传承,但人生的经历,理性的感悟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体会。上地对待古今的哲学家是公平的,都给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也许就是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却依然连最初的问题也没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不必怀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学家们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好奇的东西比我们多,他们思考的东西比我们多,所以他们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内在联系。这好奇的能力,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给了我们啊。
“也许我们也是星尘”结尾时的比喻一位没有带着隐隐的神秘感,我们在这宇宙间只是昙花一现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运转着,轮回着。它会如何呢?这我们我从知晓,世界如此之大,还有无数个秘团我不曾揭开,还有无数个空间我不曾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地探索着。放飞哲思,倾听它们振翅翱翔的声音……
篇69: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乔斯坦?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篇70: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至此,《苏菲的世界》中主要的哲学人物及其思想就全部介绍完了,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早期的自然派哲学家关注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变化,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万物之源,而是世界是“流动”的还是不变的。德谟克里特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但流动的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最小单位,即原子。
古典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比较关心个人与他在社会中的地位,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柏拉图过于强调理性,他是理性主义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他强调感官先于理性。
希腊文化主要经历四个学派。犬儒学派认为一切天注定,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斯多葛学派认为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与柏拉图相反,是一元论者。伊比鸠鲁学派强调人要即使行乐。新柏拉图学派认为人是二元造物,但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
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承认柏拉图有关永恒理型的看法,同时相信人有灵魂。圣多玛斯自称可以用理性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中世纪的哲学多少有些愚昧,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的思想才逐渐解放。
十七世纪又称“巴洛克时期”,辩论的话题围绕精神与物质展开。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同时存在且互不影响,他是典型的二元论者。与之相反,斯宾诺莎是一元论者,他将大自然与万物的情况简化为一个单一的实体,这个实体同时包括精神与物质。
十八世纪盛行经验主义。洛克过多强调感官经验,并且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休姆认为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并且他将概念分为单一与复合两类。柏克莱相信人有“灵”,亦即天主。他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唯一的原因。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将理性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综合起来,认为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他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僵局。
浪漫主义时期,谢林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黑格尔认为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他还指出每一种新思想都要经历“正”、“反”、“合”三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黑格尔过于强调绝对精神,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个人主义者祁克果反对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观。他认为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的存在”,我们不只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十九世纪流行自然主义。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基础的产物。达尔文则证明人类是生物逐渐演化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则发现人们的行动多半是受到“动物”本能驱策的结果。
最后,二十世纪主要是存在主义。尼采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生命本身。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