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洛丽塔”这本书出版以来,洛丽塔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专属词汇,而洛丽塔服饰已经是一种成熟的穿衣风格,并成为流行穿衣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洛丽塔风格服饰发展特征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VladimirNabokov同名小说里的主人公。这个有着一双大眼睛的12岁少女,与养父发生了一场不伦之恋。小说面世后反响强烈,被改编成各种文艺形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较为著名的是1962年版和1997年版同名电影《lolita》,该剧的中文译名也极其富有诗意——“一树梨花压海棠”。此后,“lolita”简称“loli”这一词被专门用来形容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代表着一种娇嫩、天真和带着企图的青春。
一、洛丽塔风格服饰的发展
就在小说《洛丽塔》被两度拍成电影而成名之后,许多人在提及恋童现象时,都用“洛丽塔情节”来形容对未发育完全的少女的迷恋,或者干脆把心理学上的恋童情节称为“洛丽塔情节”,日本甚至有了专属名词Lolicon(洛丽控),这是“洛丽塔情结”(LolitaComplex)一词的简写。
在服饰上,洛丽塔风格流行于青少年中,当然以女性居多,但也有秀美而自恋的男性做此打扮。洛丽塔穿衣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强烈暗示,是利用衣着来激起观赏者的欲望。
洛丽塔服饰风格的发展东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轨迹,这是东西方对洛丽塔风格不同的认识所致。西方人说的洛丽塔风格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总体的风格感觉是少女表现出成熟女人拥有性感、妩媚、诱惑的气质,这一切都来源于小说中的那个原型,她用混合着天真和放荡的笑容颠倒众生。相似的还有杜拉斯《情人》中15岁半的法国少女,她梳着两根小孩的辫子;穿着妈妈破旧不堪的茶色真丝连衣裙;腰间系着哥哥的皮带;脚着缀有用废金丝编成的小图案的高跟鞋;头戴一顶平边男帽,一顶玫瑰红色的软毡帽,上面围着一条很宽的黑色饰带。就是这样“不伦不类的形象”诱惑了坐在“黑色的里摩辛大轿车”里富有的中国男人。洛丽塔风格在西方另一个人物形象代表是来自美国新兴的服装品牌“宇宙残骸”(Cosmicdebris)旗下的系列商品Emilystrange。RobReger在1992年设计了一个流着黑色头发、整齐刘海的可爱而又独具黑色气质的叛逆女孩。Emily只有13岁,和洛丽塔一样混合了少女的稚气和女人的妩媚,设计中只使用了红、黑两种极端色调,简单却永不落伍。在西方洛丽塔风格的发展完全来源于对原著小说的理解,那是充满时尚感和现代元素的风格,但对于洛丽塔服饰并没有一个确定的造型。
洛丽塔虽然源于西方,但洛丽塔服饰风格却是由东方人建立起来。西方人津津乐道的洛丽塔形象和东方人心中的洛丽塔相差甚远,源于日本的东方洛丽塔风格服饰表现出非常鲜明的特征:一种类似于宫廷娃娃装,采用大量的蕾丝花边、缎带、蝴蝶结和束腰设计。这种风格服饰在日本的流行大概要归功于其本国漫画家MakiKusumoto,她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Kissxxxx》是讲述一个摇滚乐团的漫画。乐团中一个成员的女朋友总是穿得像个洋娃娃。她很可爱并且照顾这个乐队的演出。这本漫画的流行使得此后很多艺人都借鉴这样的风格,代表人物为前MaliceMizer中的灵魂人物,蓝色支配者——Mana(佐藤学),作为男性的Mana偏爱少女漫画,是女性服饰的爱好者。他喜爱Gothic&Lolita式的服饰,正是他提出“elegantgothiclolita”(优雅哥特洛丽塔)这个词。93年Mana在日本新宿开办了他的Gothic&Lolita服饰店“Moi-même-Moitié”(法语,“另一个自我”)。根据服装自上而下的传播规律,很快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涉谷、宿原街头甚至整个日本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见洛丽塔装扮的女生:卷发加上或黑白色系或粉色系的裙装,高底的皮鞋,挎着布质的小包,一副娃娃模样。社会潮流的发展,洛丽塔式着衣风格逐渐被主流的流行文化所接受,已经慢慢背离了它最初的文化内涵,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风尚,在日本也出现了诸如Baby,theStarsShineBright这样专做洛丽塔的服饰品牌。在2004年,深田恭子主演的电影《下妻物语》(此片中深田共换了39套洛丽塔服装)更是把日本人创造的洛丽塔风格服饰推广到了香港,继而被善于学习香港的广东“潮人”推向全[摘要]自“洛丽塔”这本书出版以来,洛丽塔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专属词汇,而洛丽塔服饰已经是一种成熟的穿衣风格,并成为流行穿衣文化的一部分。论文从洛丽塔服饰的起源说起对洛丽塔服饰的发展及主要特征进行研究。
在广州的状元坊有很多定制洛丽塔服饰的作坊,它们价值不菲却深受广州潮人的爱戴。在上海最红火的洛丽塔服饰专卖店当属位于人民广场的“西门汀”,在那里,可以完成女孩对公主的梦想。
这种用粉红、粉紫、蕾丝、荷叶边、蝴蝶结、缎带、松糕鞋造就的东方式洛丽塔所体现的风格和西方的少女表现熟女的诱惑气质不同,东方洛丽塔服饰的主体为12岁~25岁的女性,年龄跨度较大,或许其中有些人已不再年轻,已是成熟女性,但时光在她们身上仿佛就此停滞倒退,她们渴望永远地被定格在青春美好的年龄,表现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这种向往归于所谓“幼齿情结”。表现在女性服饰上就是运用童装元素表现稚嫩的风格。
应该指出的是洛丽塔服饰在20世纪从日本传入国内后和原版有了一些变异,甚至在很多概念上有了一些混淆,最为明显的是洛丽塔服饰和COSPLAY,以及洛丽塔和洛可可服饰。在很多国内的COSPLAY秀中就有洛丽塔公主秀。但实际说来Lolita不是COSPLAY,前者代表着生活态度和穿衣风格,如朋克;后者更加强调动漫中的角色模仿,两者的外形或许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完全不可等同。另一种混淆是认为洛丽塔是洛可可服饰,洛丽塔服饰确实在很多细节构造上运用到洛可可风格中花边、蝴蝶结、泡泡袖等元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两者仍有诸多差异,如洛丽塔的裙子较短但洛可可通常是及地长裙。
二、洛丽塔风格服饰的特征
目前洛丽塔风格服饰可以粗略的分为甜美洛丽塔(sweetlovelolita)、优雅哥特式洛丽塔(elegantgothiclolita),以及古典洛丽塔(classiclolita)。每种类型都有其不同的特征。
甜美洛丽塔造型,以粉红、粉紫、粉蓝和白色等淡雅色系为主,在面料方面主料选择全棉、雪纺、塔夫绸等,辅料则采用大量的蕾丝,网纱。以可爱的洋娃娃风格为造型基础,荷叶边、泡泡袖、蓬蓬裙、多层褶裥叠加等细节都在最基本的日装系列中出现,搭配圆头鞋和彩色长袜。虽然款式丰富,但由于色彩柔和因此不会显得张扬。与服饰相对应妆容也配以粉红色调的.腮红和唇色,强调甜美可爱的风格特征。前面提到的《下妻物语》中女主角深田主要穿着甜美洛丽塔风格,这也是国内多数洛迷们的选择。
混合了哥特式与洛丽塔这两种风格称为“哥洛式”的风格。优雅哥特式洛丽塔是天使与恶魔的结合体,主色为黑和白等无彩色系,表达一种神秘好奇的感觉,有时也会选用芥末黄、墨绿等中性色调,款式用露脐、露肩的迷你吊带衫、比基尼吊带衫和敞胸式样的短外套,激荡起少女性感的无限魅惑再搭配上有骷髅、海盗等图案的夸张银饰。比“甜美洛丽塔”少了一份童真,多了恐怖感的优雅和淑女的气质表达一种神秘、优雅华丽与阴森诡异相揉和的死亡气息。对于这样的服饰黑紫色系的深色妆容是最合适不过了。
柔和的米色,粉色系列,高贵的红酒色和墨绿色都是古典洛丽塔会选择的色彩。蓬蓬的娃娃裙或者同样蓬蓬的娃娃衫、小吊带配短裤,在细节上荷叶褶是最大的特色,在袖带、暗花纹等衬托下,力图表达一种清雅的心思,有一种复古摩登的精致感觉。选用更为精致高雅的面料,较少使用蕾丝,注重整体线条和修腰的效果,比“甜美洛丽塔”更注重成熟高贵的气质。化妆也讲究自然纯净和检阅素雅。
无论是何种风格,洛丽塔都不单是一种服饰潮流,更是年青人表达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弥补自信不足的自我保护武装。一如发展心理学家艾力逊指出,年青人正处于“自我认识与迷乱”的阶段,他们往往拥有童真与梦想,有摆脱现实的渴求,需要寻找自我,因此以个性挑战传统,期望得到别人关注、了解、认同和真正接纳。正因如此,洛丽塔才不仅满足了男性的口味,也得到了不少女性的青睐:前者是一种不无异常的审美取向,后者则是自怜自恋情结的最好体现。这大概就是洛丽塔服饰能够流行的原因。
张爱玲虽已离开人间十四年了,但这期间她却不时有“新作”让我们看到。一个月前,她的小说《少帅》中译本(本书为英文写作)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虽然这本书不日即将推出大陆简体版,但还是心痒难耐。日前有朋友去台,忙央求带回,赶紧拜读。
我不是铁杆“张迷”,但也一直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文章,不过,读罢这本《少帅》的感觉却是失望。这倒不是因为这书并非全本,只看了“三分之二”(张原计划写十章,但最终只完成了七章),而是因为张爱玲笔下的故事远比小说原型真实的传奇要逊色。逊色得多。
即便给书中男女主人公改了姓名——少帅姓陈,四小姐姓周,且没有原封不动地引用原型人物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可读者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张爱玲这次写的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故事。与自己以往写作风格不同的是,这次张爱玲把许多史料写进了小说,有时甚至大篇幅地引用,以至于完全与小说中虚构的情节、文学的写作脱节。纵使冯晞乾撰文为其辩护——“(张)甘心冒着剿袭的嫌疑,忠实地把这些素材逐一写进小说……这种写法不过体现了作者素来服膺的美学观,就是‘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也还是让这本书难逃冗长、乏味的圭臬。
更尴尬的是,正是(或者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出版方才拒绝了张爱玲,让1960年代初雄心勃勃以这本《少帅》进军美国英文写作的张倍受挫折和打击。而因为这本书涉及过多政治人物和明确表达的政治立场,也让该书的中文版无法在当时的大陆或者台湾出版。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读懂此书,“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特别请冯晞乾撰写《<少帅>考证与评析》一文,从文中引用大量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的通信就可以看出,张对这本《少帅》看得很重,曾把它视为自己“交大运”的时机——“千载难逢,不容有失”(张爱玲语),而即便在此书未能出版的三十年后(1990年代初),张也还在为本书纠结。那么,张爱玲何以如此厚爱这个题材?冯晞乾和宋以朗都没有明说,我想,还是因为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之于乱世的爱情罢。
当然,张爱玲肯定没想过要重复自己的老套,把《少帅》写成另一部《倾城之恋》,但她却掉进了另一个俗套——用很具有彼时美国流行文学甚至电影艺术的套路,来讨好美国读者。
郑远涛的译笔在尽全力还原张爱玲原汁原味的中文笔调了,但还是能在这本书里看出张“借鉴”了不少美国读者熟悉的西方文学典故与形象。冯晞乾便探佚出,张在《少帅》里多次对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暗中化用和指涉”。另外,张在写作《少帅》期间,纳博科夫的惊世之作《洛丽塔》被大导演库布里克搬上银幕(小说于1958年出版,电影于1962年上映),而这也让张深受影响——一位13岁的小萝莉(书中的周四小姐)爱上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有夫之妇,完全是“东方洛丽塔”!而且,小萝莉爱上的大叔还是一位中国军阀,张爱玲又多出了纳博科夫没有的政治元素,这对美国读者可以说是双重诱惑。
从1952年从内地到香港之后,张爱玲就极热衷写“政治+爱情”的故事,这也让她获得了更高的评价和更大声誉。但遗憾的是,这本“政治+爱情”的巅峰之作《少帅》却让张惨遭滑铁卢,这不能不说应了她那句名言:“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