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北京四中教师格言 正文

北京四中教师格言

时间:2025-01-11 09:54:25

教师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1

中国古代有许多名门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其后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相对遵纪守法,这其中家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因为这些族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风对他们有着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同时,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家规家训对他们有着强烈的道德约束力。今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家风作风建设,这些传统资源无疑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生的光阴若白驹过隙,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如鎏金石刻般,虽经时光河流千百年的冲刷,不但没有流逝,反而越发弥足珍贵。这其中,就有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故事,其所蕴含的传统与美德,融入语言,汇入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今日看来,这些优秀传统家风依然可以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父子相传,精神相继。父母是子女言传身教最好的典范,为人父母树立道德上的典范,养成良好的家风,最受益的人恐怕就是至亲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纪晓岚称颂为“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自身立言立德的同时,对子女教育亦非常严苛。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其子女也得以传承父辈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彭玉麟戎马一生,充满传奇,他为清朝中兴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一生曾六辞显官:他曾因习于军营而疏于民政,请辞安徽巡抚;以不懂漕政、性情褊急、见识迂愚为由,请辞督掌八省的漕运总督这一“天下第一肥缺”;曾在四年间连续四次请辞兵部尚书……危难关头,彭玉麟总会临危受命,而后功成身退,从不贪恋权力。

彭玉麟廉洁奉公,虽居高位,却始终坚持“不要钱”的生活准则。他曾将7年间所得养廉银二万一千五百余两,分文不取,全数上交国库充作军饷。在权贵当道、横行的清末,彭玉麟成为一个罕见的清廉、正直、淡泊的名臣。

不仅严以律己,彭玉麟对待子女亦非常严苛,从家书中可以看出其良好的治家风范。当得知儿子修葺旧屋花费不少时,彭玉麟“谕子”书中写道:“以起屋买田,视作仕宦之恶习,己身誓不为之……不料汝奢靡若此。”“今小民庐舍被焚,归无足蔽风雨者,官员亦多贫乏,兵丁欠缺粮饷……小子狂妄,使予赧愧!”他还曾劝诫儿子“习勤保家声”:“今后当痛自改悔,锐志向学,慎勿享馀荫,以为衣食饱暖无所忧,便学走马王孙故态,盖自堕落之不足,而堕落其家风也。”

不仅对子如此,彭玉麟对亲属亦多有要求,他写信给弟弟告诫其不要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用之则引私人,结朋党,于国事无补,徒糜国库……恐其违法,而有私情屈逆吾心,不能正法。”

要想为子孙后代树立良好家风,首先得自己行得端正,坚守原则。自己作出典范,无论是在多么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清廉本色,这才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现在的党员干部也要先做到自身过硬,这样才能正人正己。同时,家风也需要有意识的养成,对子女亲属的不当行为要时常提点,才能及时矫正,筑牢思想防线。

家风的力量总能穿越时光,发挥出令人惊叹的道德引导力和约束力。家风家训家规,或刻于石碑之上,或镌于牌匾楹联,或传唱诗词之中,其影响力早已超越有形,于无形无声处指引着子孙后辈向优秀先辈看齐。有些家风已传承几百年,如明朝太仆寺卿何以尚所相传恪守的何氏家训,500年间不曾断续,教化早已超出本家族人,对当地整体民风民情亦有着泽润之效。

何以尚历任明朝户部主事、南京大理寺丞等,官至太仆寺卿。他一生为官清正忠诚,敢于与当时的权臣严嵩的行为做斗争。何以尚之所以能够刚正不阿,与其家族家训有着密切联系。

早在明朝初年,何家就制定了《何氏家训十二则》,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敬祖、敦族、为善、守成等12个方面,教育子孙忠孝、清廉、正义。何以尚的父亲何世锦孝行出名,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严格,他在庭院悬挂“非仁毋为,非义毋行,夙夜匪懈,无忝尔所生”的训辞匾额,并一再力戒后人“但为天子官,勿为私家官,但为庶民官,勿为子孙官。”

何以尚中举后,乡民在村中旌善亭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庆贺仪式。庆祝之时,何以尚建议拟些村规民约,以改变村风,弘扬正气。于是在其父的主持下,拟定了《乡约十条》挂于亭中,并更名亭子为“乡约亭”。历经460多年,“乡约亭”一直完整地保留至今。何以尚的一生都在忠诚地践行着何氏家风,在其告老还乡时,朝廷封赐玺书称其“承家节操,澡行诗书;宏猷末试,终养归休;教子以孝,而作之忠。”

“村中子弟务宜礼教修明而后文人蔚起,人才辈出,簪缨继美,登科甲之荣。村中子弟务宜读书积善,正心修身,弘扬文章报国,忠孝传家风。崇尚节俭以养廉,厚储资财以育才养贤……”这10条乡约与何氏家训一起,成为传承何氏家风的精神纽带,从此该乡中秀才、举人的,在兴业县居榜首,自明嘉靖至隆庆、万历三帝就有12人中举。纵观历朝历代何氏族人,不论文治武功,始终遵法纪守规矩,为民者鲜有违法犯罪,为官者均清廉正义。

教师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2

家风家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对人的成长而言,家风、学风、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家风主要是对人生的启蒙,学风是对人生的充电,社会风气则是对人生的淬炼。

从当前来看,家风与学风的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只有二者互为补充,个人才有强大的精神积淀去阅读社会。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在北京四中举办了以“黼国黻家,栉风沐雨”为主题的家风大家谈活动,教育专家与学校师生一道,畅谈家庭教育心得,共论家风建设路径。现摘编几篇,与读者分享。

别失去欣赏孩子的能力。《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无法实施。然而,许多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地失去了欣赏孩子的能力,这让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赏孩子的原因,一是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人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经常有家长说这样的话:你看你,都考成这样了,还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小学或初中阶段相当于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赛,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后一名,重要吗?

作为过来人,教育者和家长其实都清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与小学或中学时代的考试分数不能画等号。可是做家长的,怎么就在孩子的分数面前失去理智,让愤怒扭曲了人性,让自己失去了欣赏孩子

进步与成长的能力呢?(李雄,作者为北京四中学生处副主任、语文高级教师)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在优秀的家长身上,能发现共同的特点:比如夫妻恩爱和谐,带给孩子阳光心态和安全感,孩子也会对他人更信赖与亲近。比如家长有长远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视孩子心灵的成长,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绩,也不只是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有,就是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孩子的尝试,与孩子沟通顺畅。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携手的关系,方向是一致的: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在家庭教育层面,学校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了解家庭,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一直以来,我觉得最朴实也最动人的一句宣传语是: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我们每天都会走出去,然后又归来,起点和终点都是家。让家成为一个最好的归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家对每一个成员的期许,首先就是平安,是快乐。我想和家长共勉的是:不要太早放弃自己,从丰富自己开始创造生活,为孩子树立榜样。

做有学问的教师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有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问题,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题我不沾,我也不会定义“学问”二字,原因有二,一是没那水平;二是没那必要。你就当没有前提的闲句(比闲话用的字少,故称“闲句”)一样看,又不是命题,无所谓真假。因没有定义“学问”一词,故什么是有学问的教师就不好说了。通常,对于某人是否有学问,大部分人是通过点头或不点头来表达看法的,只表意而不言明。

当年的胡适,都说他有学问,这不是用现成定义套的,而是被当时的人们所公认的,无论是对他有意见的,还是对他没有意见的。听有学问的人讲课,效果就是不一样。

有位吴健雄女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参加制造首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两百多年历史上录用的第一位女教授,是使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推断的实验证实人。吴健雄曾给胡适写过一封信,信上说:“……你的演讲最动人,最有力量。……譬如说,我听到了你那次在苏州女中的演讲,受到的影响很深。后来的升学和出洋,都是从那一点出发的。”对此胡适写到:“我一生到处撒花种子,即使绝大多数都撒在石头上了,其中有一粒种子撒在膏腴的土地上,长出了一个吴健雄,我也可以百分快慰,……将来我见到圣陶(当时在苏州一中做教师),我一定告诉他这个故事,好替我自己吐口气。”这段不很详尽的情节透出了若干信息。

首先,三十年代,被当时人们所公认的大学问家胡适到苏州女中作了一次讲座。

其次,这个讲座不过一次,却是一名世界顶尖的女物理学家曾经的出发点,可见该讲座的影响力之大。

最后,一个与此例不很相关的事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当过中学教师,他的学问也是为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文俊亦曾有过当中学教师的经历。另外,他本人走上数学这条道,据他说,与他上中学时的一个数学老师的一节几何课开头的影响有关。胡适的讲座讲什么了?吴健雄没细说!为吴文俊院士所念及的那位中学数学教师讲什么了?吴院士未详说!只知道演讲者、讲课者,是有学问的人。“抗日战争时期”,一位今天的科学家谈到他读中学时的一位地理老师时说:“我的地理老师头天晚上听英国伦敦的英文新闻广播,第二天结合欧洲战况讲欧洲地理。”有这样水平的地理老师,不知今天的中学里能有多少?

我就职的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有一些老教授,他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在北京四中等学校当数学老师,且一般都毕业于清华或北大。当然,后来他们又成了大学教授。笔者无意褒扬解放前的中学师资水平,但客观事实是,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消化能力较低,使得中学或小学能有机会聘到一些精英人才任教。那时中小学生亲身接触或听取名人、学术大师教诲的机会大于现在的中小学生。这种情况有助于解释这样一种现象:五十年代有一批中国人,他们在世界尖端领域上处于顶级水平,如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陈省身等,这个名单可以写得很长,其中也包括我国长期隐姓埋名的两弹元勋们,如邓稼先等。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他们基本上都是三十和四十年代在中国读的中小学,以中国当时基础教育的规模来看,其产出杰出人才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况且时逢解放前这个战争和动乱时期,办学环境和条件很差,按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回忆,甚至可以说是极其恶劣。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小学校不乏有学问的教师。今天有学问的教师的标准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名师”或“特级教师”的评定上,有学问的教师往往是指从事教研、教学和在应试上有很高能力的教师,但这还远不是有学问的教师的标准。尽管“有学问的教师”是没有标准来衡量的,但在人们的心里,还是有认同标准的。例如,六十年代,我那时就读的一所质量很一般的中学,就有一位语文教师参与了吴晗主持的历史小丛书的编写工作,写出了《欧阳修》这本小册子。还有位数学教师,据说,名牌大学建筑系的教材中的图要请他画。他们都没教过我,我也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这些事迹常被各年级的学生传颂,让我忘不了。最近,我与两位大学校长偶然谈到他们就读过的北京三中(并非当时北京顶尖的学校),他们今天还记得1964年高中一年级时听的.两堂生物课。第一堂是生物起始课,那位施浒教师布置全班学生放学后到学校对面的西城区图书馆查阅有关生物学的随便什么资料,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到第二堂生物课,施老师让学生随便向他提问题,记录了满满一黑板的问题。令全班学生佩服的是,没有一个问题能难住施老师。两位今天的大学校长依稀记得当时有本《生物学分类词典》是这位施浒老师编的。不知现在的中学教师有多少有这等水平?

我以为:有学问的教师的学问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人或一般的教师都要多,对事物的认识比一般的人或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没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因其有学问而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或行为,并且能为绝大多数学生和同事所认同。

现在的教师能不能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呢?难!难在哪呢?难在相当多的教师读大学或中师时就往往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热爱并主动学好课程的不是很多,往往是通过被动式的应考而取得了毕业证书。毕业后到教师岗位上,多年靠教材、靠教参、靠

各级教育或教学管理部门应注意为培养有“学问的教师”创造条件,少做那些急功近利的事,让人误以为讲了若干堂“出彩的课”、写了若干篇拼凑的教育科研文章就可以算是有学问了。当然,若使中小学校能多一些有学问的教师从教,仅靠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设法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有学问的人来做教师,最起码的是来作讲座。这需要做校长的独具慧眼,且舍得多用功夫。另外,为此而多筹“银两”也是不能省的事。

首先我想和大家说说今年秋天开学的第一课,由于张淑斌老师调走,我接手任教三1班的英语课程,一反常规,我没有像以往一样的30秒不到的

今天,我站在这里,面对的是各位同仁,说的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要鞭策自己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愿思考,一年又一年的乡村单调而贫瘠的教书生活让我们变得慵懒、倦怠、甚至于麻木,教学方式也日益单调呆板起来,于是我们开始了更多的埋怨,埋怨社会的分配不公,埋怨环境的落后压抑,埋怨学生的道德滑波。而事实上,如果我们没有去尝试改变,最后我们仍然只能颓废地站在原地。

今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一节北京四中网校的名师现场课,记得当时那位特级老师在指导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时,与现场听众互动,我就冒昧把自己课前三分钟单词三个连声唱读的方法说了出来,谁知那特级老师还以为我是网校的辅导老师,我说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北京四中网校的课,他就大声地表扬我说,你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就是北京四中大力推崇的单词记忆法,想不到自己的一点小尝试竟与北京四中这样的名校教学模式挂上了钩。这让我重新又找到了一种教师的行走方式:那就是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

回来后,我开始整理自己的教学

其实,身在山区,我们从不奢望成为特师名师,也不敢把自己的想像得无比崇高伟大。只是我面对的是一颗颗求知的心灵,一份份家乡的寄托,在我们把丰厚的物质报偿、舒适的工作环境、浓厚的尊师氛围这一系列硬件都输给了城市学校、热点学校后,我们,绝不能再让我们仅剩的软件——职业良心再输掉了!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曾在乡村呆过,他总是屡屡告诫青年老师: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那么,乡村教师们,当我们觉得失去的和得到的不能成正比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的时候,当我们开始有了厌倦牢骚和报怨的时候,那么,请静下心来,学会用思考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吧,因为那里有学生获取的快乐,那里有你精神上收获的愉悦,那更是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最大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