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孔子语录中的格言警句成语 正文

孔子语录中的格言警句成语

时间:2025-01-11 03:02:08

知过能改 择善而从 造次颠沛 允执其中 悦近来远 怨天尤人 欲罢不能 玉毁椟中

愚不可及 有勇知方 有头有尾 有始有终 有教无类 用行舍藏 用舍行藏 勇者不惧

隐居求志 饮水曲肱 因材施教 以紫乱朱 以直报怨 以文会友 以身作则 以德报怨

衣马轻肥 一隅三反 一以贯之 一日三省 一仍旧贯 仰之弥高 洋洋盈耳 言而有信

言不及义 言必有中 循循善诱 血气方刚 学而不厌 朽木粪土 朽木粪墙 朽木不雕

行不由径 兴灭继绝 兴观群怨 小德出入 小大由之 贤贤易色 先难后获 下愚不移

下学上达 五谷不分 无所用心 无所不至 无可非议 无动于中 闻一知十 闻一知二

文质彬彬 文武之道 驷不及舌 顺理成章 述而不作 逝者如斯 适可而止 诗礼之训

生荣死衰 生荣死哀 升堂入室 慎终追远 舍己为人 杀身成仁 色仁行违 色厉内荏

三思而行 三十而立 三纲五常 任重道远 犬马之养 求仁得仁 轻裘肥马 杞宋无征

片言折狱 披发左衽 匏瓜空悬 涅而不缁 念念不忘 能近取譬 讷言敏行 鸣鼓而攻

名正言顺 苗而不秀 门墙桃李 陋巷箪瓢 六尺之孤 临危致命 临危授命 临事而惧

了如指掌 乐在其中 乐以忘忧 乐而不淫 克己复礼 侃侃而言 侃侃谔谔 开柙出虎

举直措枉 举枉措直 居下讪上 敬而远之 精益求精 浸润之谮 近悦远来 尽美尽善

节用爱民 降志辱身 见义勇为 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 简在帝心 祸起萧墙 惠而不费

诲人不倦 患得患失 和颜悦色 好色之徒 过犹不及 龟玉毁椟 观过知仁 怪力乱神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下是“论语中的成语”,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8、(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0、(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5、(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7、(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8、(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9、(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0、(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1、(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4、(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5、(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6、(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28、(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9、(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0、(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34、(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36、(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7、(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38、(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9、(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41、(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42、(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3、(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4、(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5、(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6、(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48、(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9、(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0、(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1、(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4、(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5、(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设计1: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可以投影显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课文第一至第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扫清文字障碍。

2、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

3、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4、分则朗读,疏通文意,并且翻译。

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①为每则语录分别批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评语。

②学习笔记

A.成语类——

B.格言类——

3、问题设计:

①“学而”一则

三个反问,尽得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②“温故”一则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可以为师。

③“诲女”一则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⑤“岁寒”一则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格言归纳并板书: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