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自由与辨证关系的格言 正文

自由与辨证关系的格言

时间:2025-01-06 17:46:56

朱光潜: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人生的前台与后台;行与思;苦干与静思。

钱穆说:“心生命必寄存于身生命,身生命必投人于心生命,亦如大生命必寄存于小生命,而小生命亦必投入此大生命。中华五千年文化,是中国人一条心的大生命。若不在此一大心中生活,此人便如没有其生命,只如禽兽众生般,有其狭小短暂之身生命而止。”——心生命与身生命的统一;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为心,还是为身?

梁思成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共性与个性;统一与独特。

作家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目标迷失与不忘初心

高晓松说: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物质与精神心灵

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诗意生话

苏格拉底说:雅典这集市,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 ——物质与精神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弯路与成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卓别林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创新与打破常规

爱因斯坦说: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创新与猜想

普朗克说:创新要勇于否定权威。——创新与反对权威;

司汤达说: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创新与不寻常

思想家爱默生说:“真正的船只,是造船的人。”——成功与自我

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与约束

霍丁?卡特说: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两份永久的遗产:一份是根,一份是翅膀。—--根基与理想;支撑之根与理想翅膀;自立之根与自由之翅。

诗人席慕蓉说: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忘记与铭记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面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谦卑与自信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责任与创新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刚与柔

鲁迅说: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个性与特色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砥砺与成功

鲁迅说:从来如此,便对吗?——质疑与创新

鲁迅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积累与成功

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了自己。——自己与他人

鲁迅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而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还有人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与思考

鲁迅说: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博学与专一

鲁迅说: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前进与淘汰

鲁迅说:“单是《红楼梦》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心态不同,角度不同

作家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认识这个矛盾的时代; 心态与时代

作家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与发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处与短处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得与失

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车尔尼雪夫斯基)—光明与阴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失败与成功 自然规律

历史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尼雪夫斯基〉——困境与平坦

枫林新叶催陈叶,雏凤清于老风声。(李商隐)——陈与新 继承与发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苦难与成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富贵与贫贱

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小中见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明与暗 谏言与纳谏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骄傲与落后

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毁林填海——眼前与长远

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实践与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

【人物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汉族。死后友朋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陶渊明的晚年,贫病交加,于南朝宋元嘉四年十一月与世长辞。亲友们用检朴的仪式安葬了他,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已之操”,并为他立谥号“靖节

【人物事略】

1.年少有志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

适用话题:志向、舍与得、追求

2.陶渊明择友

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见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饿了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临去时馈以梁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当时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济竟云文明之世,以乱為治,其人格可知,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适用话题:选择、人格、标准

3.交往

江州刺史王弘想认识陶渊明,陶渊明却认为没有和他结识的必要。王弘于是求救于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遇之。庞氏探知陶渊明要去庐山,便准备酒食,在半途的地方等待他。庞氏见陶渊明果然来了,便请他下奕共饮,陶渊明欣然就饮。不久,王弘伺机而至,陶渊明正喝得酒酣耳热,也就对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结织陶渊明。

适用话题:交往、策略、时机

4.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宋书》本传说他“ 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当时,他要从小官做起,小心翼翼,察言观色,还要奴颜婢膝,一步步攀上高位,隐渊明受不了这份委屈与折磨,也没有这份耐心。闲居的第二年,即太元十九年(394年),陶渊明三十岁时,他的妻子去世,续娶翟氏。大约在诗人丧妻、再娶这一段时间内他写了一篇在他的诗文中别具一格的言情之作——《闲情赋》。

适用话题:文人气节、得与失、闲情

5.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天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家里人口增多,经济十分

适用话题:气节、美德、自尊、坦诚

6.居丧躬耕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三十八岁的陶渊明居丧在家。这期间,陶渊明作有《和郭主簿二首》,反映了他二度辞官归来的生活与心境。表现其闲适生活的美满和愉快,也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冷漠与厌弃之情。

元兴二年(403年)春,年近不惑的陶渊明开始亲自参加耕种。躬耕的体验可由《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得窥。其一云:“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自有人,春光岂自免?”由此几句可以看出,亲自耕种是由于家中贫困,贮谷已尽,再不身体力行就要饿肚子了。但清高的诗人还要以古代贤者隐居躬耕的事迹来自我安慰与美化,雅兴一点不减。

适用话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清高、心境、失意与诗意。

7.三仕刘裕

陶渊明在穷途末路之时,还是三度出仕,投身刘裕幕下。刘裕固然不如三国时的刘备那么有名,但从他后来建立刘宋王朝的业绩看,也不愧为乱世之雄。只是刘备代表汉家正统,而刘裕则是

适用话题:挫折、理想与现实、苦闷

8.归园田居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已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这组诗历来被视为开了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先河。其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适用话题:失意、诗意地生活、逃避、网、表率、清醒

9.天灾人祸自悠然

接连不断的人祸还没结束,天灾又飞降陶渊明一家。这年夏天,在他笔下那么安宁静谧又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诗人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虽然他努力以君子固穷的气节来安慰、鼓励自己,可严酷的现实仍然让他心中难以平静。他多么希望自己是出生在衣食无忧的时代啊。在传说中那个远古社会里,道不

适用话题:灾难、渴望、表面与实质、矛盾

10.酒中隐士

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从他开始,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

适用话题:文人与酒、寄托、爱好

11.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陶渊明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名称,也是菊花。相传有一年,他的亲友听说他无聊,就三三两两来看他。后来相因成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做点心、烧菊茶款待众人。等亲友要离去时,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往往让他不能到田里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开,客人在同一天全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

适用话题:菊、格调、情操

12.陶渊明与桃花源

提起“桃花源”,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他,写下那篇

适用话题:现实与理想、愿景

13.易代悲歌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陶渊明五十六岁。六月,刘裕代晋称帝,改元永初。晋恭帝被废为零陵王,东晋灭亡。值此朝代更替之际,诗人心情是极为复杂的。作为曾经入仕东晋的旧吏,他有失君亡国的悲哀和屈辱,无论东晋王朝多么令他失望,他毕竟曾经是他的一员。而且,新朝还会给芸芸众生带来什么样的祸患,还会给他这么一个颇有名气的文人带来什么样的烦扰,也是难以预料的。再者,作为一个垂垂老矣的贫士,晚景凄凉,前途黯淡,行将就木,一切都成为云烟,改朝换代所触发的,更是自身一生失意、潦倒不堪的慨叹。

适用话题:境遇、前途与末路、岁月

14.金刚怒目

刘裕称帝后,由于按

适用话题:典型、全面、环境

15.死如之何

诗人最后的岁月,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仍然好酒,但有时到了断炊挨饿的地步,酒更是喝不上了。他的朋友有时送钱周济他,当地长官慕其名而怜其处境,偶尔也接济一下他。

在饥饿贫困中,诗人的身体愈来愈差了。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黯然暝目,亲友们依照他的遗愿,以“省讣却赠,轻哀薄敛”的俭朴仪式安葬了他,并遍询他的生前好友,给他谥号为“靖节

适用话题:生与死、传递、俭朴

【名家点评】

1、(唐)王绩: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2、(唐)白居易: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

3、(北宋)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北宋)王安石: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5、(南宋)辛弃疾:渊明避俗未闻道,此是东坡居士云。身似枯株心似水,此非闻道更谁闻。

6、(明)朱熹: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之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7、(清)沈德潜: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8、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9、鲁迅: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材料加工】

“陶渊明”在高考中的“百变”运用

话题1、心灵的选择

【运用示例】

我以为,所有的选择必然有其客观的背景,有其现实的因素。没有一种选择,会完全单凭主观意愿,而不顾客观条件地做出。如果确实有仅凭内心意愿的选择,那也只能是不明智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坐看行云轻起,眼逐桃花流水;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这“隐”的背后便隐伏着一份巨大的酸涩?无奈。他的“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可是,它真的是一种心灵的选择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与“达”的境遇,才是左右陶渊明选择的真正因素。

官场上既然难展飞鸿之志,那么就选择远离尘世喧话题2、位置和价值

【运用示例】

价值并不取决于地位的高低。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也能创造出永恒的价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在长满菊花的篱笆下饮酒,悠然远

话题3、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运用示例】读书入仕历来为古之文人一生的追求,陶渊明也不例外。他也曾十年寒窗,进德修业,入乎官场之中。正基于他的“入”,让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于是他又选择了“出”。“

“陶渊明”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

话题4、平淡和快乐

【运用示例】喜欢陶渊明笔下的那种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与世无争,那份从容淡定,可现实总是和理想有距离,在生活中想要保持一种淡然,总是不易。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不如意的事。但只要拥有一份平淡的心情,知足常乐,其实快乐无处不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自有一份恬适的快乐。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的脑子如果让世俗的东西占据太多的空间,那么诗意、浪漫便荡然无存。我不想做那样世俗的人,我对名利从来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快乐就好。我梦想在陶渊明的田园里漫步,和陶渊明一起,在黄昏时分,去看桃花源的落日。

话题5、情怀

【运用示例】

世人记住了陶渊明,记住了陶渊明的菊花。纵然他的生活清贫,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曾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背影在千百年士人的心目中凝成永恒的风景。

历史是不会遗忘的,可人们已渐渐淡忘了悠然恬适的幸福究竟来自哪里。人们像沙滩上的孩子在灰色的云朵下,建造没有灵魂的城市,将自?对幸福的

没有精神的物质是冰冷的无机质,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它带不来幸福,带不来高质量的生活。

话题6、平淡

【运用示例】

平淡不是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淡不是人生兴味的淡漠,不是生命之火的熄灭,不是超然事外的冷淡。平淡是一场惊险搏击之后的小憩,是一次辉煌追求之后的回味;平淡是种子萌芽前的孕育,是山花盛开前的含蓄;平淡是告别无知的炫耀之后的成熟,是终止了浅薄的轻狂之后的沉思。

平淡就是生活。

话题7、孤独

【运用示例】只有与世浮沉的人总在享受热闹;一切远离世俗的人,必然都有某种程度的孤独。然而,孤独的人并不总是悲伤的。孤独有时是无法比拟的诗意,是难以超越的高洁。当陶渊明经历了官场的黑暗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当他一个人在南山种豆在清冷的月色下荷锄而归时,当他一边赏玩自己采来的菊花一边饮酒赋诗时,他是孤独的,却也是美丽的,那是一种独特的风景!

话题8、平凡

【运用示例】平凡,不是平庸。陶渊明将恬淡平凡的生活酿成淡淡的酒,人们细细品尝,陶醉其中;沈从文将平凡的故事铺写纸上,人们为之悲,为之乐,回味无穷。可见,平凡是水,无味乃真味也,无色乃本色也。平凡,乃是绚烂之极致也。

话题9、艺术人生

【运用示例】

洒脱真率的陶渊明,在“仕”与“隐”的选择中终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他为后世崇尚自由的文人雅士筑起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我向往陶渊明的清高耿介,恬淡人生。辞彭泽令对他而言,犹如清水划痕,了无印迹。本就“少无适俗韵”的陶渊明,终究“

话题10、理解

【运用示例】那些隐士,真的是因消极才变得洒脱吗?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们不懂陶渊明的恬淡,不明白李叔同的离尘,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懂,不理解,可是,我们千万别因为自己的不理解而认定他们是在逃避,因为我们不知道当一个人看穿世事之后他的心境会是什么样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追名逐利之徒容易理解吗?想起了那句歌词:“荒唐的是你,看不懂却说我可怜……”

话题11、古典的美

【运用示例】像陶渊明笔下的菊花那样,晶莹而典雅,恬淡而素净,谦卑而矜持,每一片透明的温暖,都足以感动都市中每一个步履匆匆的过客。在现实的盐碱地上,你像一棵执著于生长的树,用真诚、善良、勇敢发芽,开花。这个时代开始拒绝经典,但我相信,当我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依然会记得,陶渊明那一瓣菊花,曾经在我心灵深处,优雅地开放过。

话题12、心灵的家园(1)

【运用示例】

曾几何时,我对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恬淡悠然心驰神往。我想象,那美丽的桃花源一定是阳光四照,纯香八溢?醉人

这里是我的住所,但不是我的家园。

话题12、心灵的家园(2)

【运用示例】

想起了《归去来辞》。陶渊明早期的隐居生活似乎颇为惬意。他躬耕,望山,做诗,喝酒。温饱不成问题,家中的孩子与他一样天真、幼稚而又可爱。可是此后家中一场大火将他?家焚烧一空,家中光景每况愈下。尽管终年辛劳,竟常常难以糊口。但令人吃惊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躲避政治和官场。他的晚年既贫困又凄凉,有时甚至被迫乞讨度日。

但他仍然写诗,写他钟情的自然和田园,写那在晨

我是俗人,我不能完全像陶渊明那样超然,只是,我希望可以像他那六,在喧

话题13、生活(人生)的辩证法

【运用示例】

即使是最负盛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一贯恬淡清静,他也有刚猛坚持的一面。他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不光人类是这样,世界万物皆如此。正所谓“生活充满着辩证法”。

一味恬退隐忍、与世无争,与一味执著功名、急

【运用示例】保持一?平常心,不要因过敏而难以把持;保持心灵的敏感,不要让心灵麻木。平常心和敏感心,一样也不能少。我回到千年前的东晋,拜访五柳先生。他身背素琴,采菊东篱;他“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告诉我,官场的尔虞我诈,欺上瞒下令他不堪忍受,但他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不与之计较;而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他却积极地保持着敏感的内心,会因“木欣欣以向荣”而喜,会因“泉涓涓而始流”而乐。

话题15、简单与复杂(诸葛亮、陶渊明并用)

【运用示例】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唱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慰。他从谲诈的官场走向隐居的归程,以身的解脱求得心的自由。看似摆脱了复杂回归了简单,但倘若真正拥有了内心的自由,又何须以静谧的田园作为心境的依托?

简单与复杂,没有绝对。

孔明先生隐居卧龙却洞悉天下大势,从清静的山林走入变幻复杂的社会斗争。他为兼济天下苍生而不惜自己受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放弃了单纯逍遥的自我生活投身于复杂多变的社会斗争,却在乱世中保持着一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淡定与从容。

复杂与简单,唯有平衡。

既然逃不出纷

话题16、铭记和忘记

那阵风吹过: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千百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素材分

话题17、行走在消逝中

消逝的美好

清晨的薄雾,黄错的暮霭,云

行走在消逝中,就该像陶潜一样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以旷达心态面对人生百态。

素材分

话题18、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谥,温

素材分

延伸运用

话题19、平淡和快乐

喜欢陶渊明笔下的那种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与世无争,那份从容淡定,可现实总是和理想有距离,在生活中想要保持一种淡然总是不易。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悦和不如意的.事情。但只要拥有一份平淡的心情,知足常乐,其实快乐无处不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中,自有一份恬适的快乐。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的脑子如果让世俗的东西占据太多的空间,诗意、浪漫将荡然无存。我不想做那样世俗的人,我对名利从来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快乐就好。我梦想在陶渊明的田园里漫步,和陶渊明一起,在黄昏时分,去看桃花源的落日。

【经典名言】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好读书,不求甚解。

3.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6.奇文共欣赏,疑

7.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

8.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

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

11.我们怎样在喧

12.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写陶渊明的对联】昔我曾眠三径菊;今谁又抱一山诗?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成品展示】

我眼中的陶渊明

——既握锄头又握笔的农民诗人

轻轻挖开花园角落的泥土,种上三株无名无姓的草儿,悉心的浇

——题记

采菊东篱下,举目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忙乱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陶诗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脂,做柱生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高山绿水,田园深处。

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

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然青史已成灰,人却性,复言归去来兮。

诗人陶渊明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隐者颂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

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

他曾在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

走近陶渊明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以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题记

夕阳西下,留下一片执著的余辉也渐渐隐去,皎洁的月光升上枝头,落在书页,泻在笔尖,日复一日的循环使生活变得不像样子,天地间的真善美都消失了吗?无奈的回响又一圈圈的荡漾开去,投入历史的波流激起阵阵涟漪……

竹篱密密,杨柳依依,烟云舒展,菊点宁静。您就居于这里。每日耕田,饮酒,吟诗,享乐,无时无刻不在表露着您的真,真性情,真言语,生活中要想做到这样一个“真”字倒还是真需要些勇气与智慧。您在随波逐流与矢志不移之间终是选择了您的真理:宁静,和谐。在政治权利沉重,却又无比黑暗的时候,您硬是放弃了不易得来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您带着与众不同的清新与旷达,寻回一方心灵净土。这是您的生活,您的追求,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只不过是您窗前的一阵风.一串雨罢了。在最昏暗的日子里,灵魂深处却充满阳光。这就无愧于您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清明!

现在您的生活已经很接近于您的理想了:在这个远离尘世的村落,每日的耕田劳作,自得其乐,又有香菊清酒于您相伴,那高洁品行的菊花不正如您吗?祥和幽静,纤尘不染。那诠释情怀的酒不也是您的最爱吗?与生和谐,远离凡尘。伴着它们,您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生活。

您的生活抑或说您的归宿就是归隐,那是最清逸.最高上.最自由的人生,那也是您的人生。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向善.智慧而又快乐的老人,您一生无憾。因为您的心界即是幽静的,高洁的,政事的污浊必定无法搅扰您的生之和谐。

面对南山,您似乎彻底忘记了那些不快,选择了坦然淡泊的心态。您可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自己心境的了解与共鸣才是真正的天籁之声,琴上无弦又何妨?您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己生活闲适,而不必“心为行役”,自然游目骋怀,参透自然。

您告诉我,在污浊社会也不能随波逐流;您告诉我,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您告诉我,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做那个自然.完整的自己;您告诉我,“真”,永生不灭……

仿佛是灵魂回到内心,我猛地惊醒,窗外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而我心中,却多了几分坦然,几分宁静……

【目标明示】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

一、 整体感知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弄(弄清虚词的用法)

补(补充出省略部分)

调(调整句子的语序)

揣(揣摩句子的语气)

注意(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凋( ) 矣( )

2、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文讲 ①学习方法:要常复习实习、学思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②学习态度:应该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生自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