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背景
古人常说“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初中阶段,学生都处于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正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正所谓的“少年养志”的最佳时期。
但令人担忧的现实是,学生长期处于“6+1”的生活模式下,被无尽的爱浸透了,怕苦怕累怕挫折,缺乏积极奋进的精神。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漫无目标,得过且过,甚至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看电视,听歌曲,玩游戏,已经成为很多同学热切向往的生活方式。无论从学生个人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理想荒芜、不思进取的状态让为师者非常担忧。
班会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展望美好的未来,激发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以朝气蓬勃、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学习,锻炼品格,涵养心灵,不断地完善自我,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高度。
活动准备
1、教师精心搜集能够震撼学生心灵的相关
2、邀请部分优秀同学准备发言材料
3、学生准备色卡纸,裁剪成自己喜欢的式样。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班会的主题是《新学期,让我们扬帆起航》,为什么确定这一主题呢?还要从我们自己身边的故事谈起(多媒体出示图片)
老师:同学们,记得上学年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后,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在家长会的最后,我与几位同学的家长在一块儿探讨学业水平一直不够理想的原因。当时我们从这几位同学的`学习习惯谈到了思想动态,结果我就发现,这几位同学存在一个通病: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表现为家长所描述的整天就知道吃、玩,没心没肺,像没长大似的。问题之源找到了——缺乏目标,我庆幸这种严重的问题只出现在少数同学身上!谁知这种自我安慰在前天就被咱们同学彻底打破了,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
前天我做了一个小调查,问咱们同学“长大后做什么?”,课堂气氛本来非常轻松民主,可谁知问题一出口,犹如兜头浇下一盆冷水,整个教室都僵住了!大部分同学低下了头,个别同学茫然四顾,没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那种窒息一般的凝滞想必同学们至今还记得。我尴尬地反复启发,甚至点名回答,站起来12位同学,只有孙英楠回答要做一名司法人员,王宇轩和宫家兴同学说要成为一名私企老板,其余同学要么没考虑,要么自己也不知道。我从来没有这样尴尬,也没有这样震惊,我们这些小雏鹰至今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新学期还不扬帆起航,那将来只能飞向草垛!
二、案例辨析
(一)来自美国的调查——多媒体出示案例
老师:请宋子颖同学朗读
宋子颖:朗读
老师:当宋子颖同学读完这则材料,我们大家可能都暗暗地在心里对号入座,我到底属于哪一类百分比的行列?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不愿意属于27%的行列,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这一行列的人,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学生:因为他们整天为生活奔波,靠社会救济生活。
老师:那他们为什么生活得这么被动甚至悲惨?
学生:他们没有目标。
老师:没有目标,最后就会落得如此下场吗?
学生:是的,因为没有目标,学习工作起来就没有劲头。
学生: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
学生: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老师:的确是这样的,缺失目标,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生活中很多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个问题,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费罗伦斯小姐的故事
老师:当大家读完这个故事,联想到上则材料,有何感想呢?
学生:如果柯德威克小姐看清目标,坚持到最后,她肯定是游过这一海峡的第一位妇女。
学生:在这件事情上,柯德威克小姐属于没有目标的27%里的人。
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得有目标,否则就不能成功!
老师:看来,大家都能从《费罗伦斯小姐的故事》中吸取教训。要成功,要成为10%甚至3%的人,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大家请看来自成功人士的启示。
三、榜样提升
(一)来自成功人士的启示——大屏幕出示
老师:成功人士带给我们的启示非常鲜明深刻,那就是……
学生:目标明确,并且持续不断地为之奋斗。
老师:是的,只要“目标明确,并且持续不断地为之奋斗”,何愁体验不到成功的欢乐?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同学做得非常不错!掌声想起来,欢迎他们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来自优秀同学的引领
姜书岳:同学都佩服我学习非常好,其实我从小学就觉得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学习就更得这样,所以我上课听讲非常认真,总爱思考问题,写作业也很投入,从来不应付作业。无论在哪方面,我都要做最好的!
刘筱雪:自从进入这个新班级,我发现我后面的李文力学习好、人缘好,我决心要超过她!我仔细观察她的一切,学习她爱问题、书写认真,上课效率高,所以我的进步非常快,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王国栋:升入六年级以后,我妈妈和我就订立了学习目标。妈妈知道我比较懒散,每天问我的学习情况,督促我,所以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我得了全A,妈妈还在家长会上发言了,这个学期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于海阔:我的数学学得非常好,总喜欢琢磨难题。小学的时候,同学都叫我“数学王子”。升入六年级,我发现姜书岳数学学得的也很好,难题都会做。我挺害怕我的“数学王子”(的桂冠)被他夺去了,所以我非常努力。我觉得我各科与姜书岳的距离越来越小了,我会努力争取靠近他,超过他。
宋樱洁:我爸爸在北京工作,我立志一定要到北京上大学。我做的一切都为了这个目标。
老师:目标,成就了中外那么多人士的辉煌人生;目标,也使得我们身边这么多同学出类拔萃。请大家大声朗读屏幕出示的名言,让“目标”在我们心中扎根发芽,让目标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四、名言导行:
五、我的人生我设计
老师:实现目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穿越惊涛骇浪、险滩暗礁,而且并非所有同学都能乘风破浪平安驶到理想的彼岸;我们要攀过高山险峰,沟壑低谷,而且不一定人人都能领略到山巅无限好的风光。尽管前进的道路荆棘丛丛,但是只要我们克服懒惰,摆脱平日的不思进取;战胜畏惧,摒弃时常的缩手缩脚;扔掉倦怠,彻底和得过且过说再见,脚踏实地,做好我们当下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就一定能梦想成真!请同学结合自己平日的学习、行为习惯,反思之后,参考老师的的提示,在你准备好的卡片上,郑重设计自己的人生。
人一出生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古语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家庭是用家规来教导儿女的呢?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儿女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从家庭开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合理性,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的确,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才知道如何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生人和谐交往。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从家庭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流传下来了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而由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人生第一规”。《弟子规》仅1080个字,360句,内容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个部分,言简意赅地把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地淋漓尽致。可以说,古人修身、齐家、治国、维护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有人把《弟子规》比作“人生的交通规则”:如果开车不守交通规则,就会发生交通事故;做人如果不学习力行《弟子规》,就会导致人伦关系的紊乱和人际交往的冲突。
《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中特别强调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其编写次序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弟子规》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
《弟子规》的这句话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即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而孝不仅仅是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个时时想到不让父母蒙羞的小子,自然不会贪腐收人贿赂、违法乱纪。所以《孝经》也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培养儿女,是希望儿女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所以当儿女在竭心尽智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尽忠的时候,就是在尽更高层次的孝。而一旦儿女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父母的不易,也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到他人父母的不易,进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大孝是能孝天下之父母。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经》上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而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治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
有一个孩子学了一段时间的《弟子规》之后分享说:“我在学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这句话发人深省。我们经常说:“你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吗?”但是仔细想想,现在的孩子从哪里能学到孝敬父母呢?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都是大家庭,孩子从他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上就学到了孝敬父母,到学校,老师教给他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孝敬父母。所以他从小就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但是现在的孩子基本上生活在三口之家。父母偶尔带着孩子回祖父母家一趟,到了那里大吃大喝一通,留下的是杯盘狼藉让父母去收拾。所以这个孩子从哪里能学到孝敬父母呢?
另一个孩子说:“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每一天所想到的就是如何去谋害父母。”他的母亲坐在下面听得眼泪唰唰地流。因为平时她说起儿子的时候是一脸的骄傲:“我这个儿子特别地聪明,奥数竞赛一等奖,不仅如此,还多才多艺,弹钢琴获得国家的几级证书。”但是没有想到,一个在父母心中如此出色的孩子,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让父母伤心的话。这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没有从《弟子规》开始,培养起孩子孝亲尊师、谦恭有礼的品质,反而让孩子学了很多的知识何技能,结果是学得越多,就越傲慢;学得越多,就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
可见,“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无规矩不成方圆”。《弟子规》作为人生第一规,以简要详明的语言涵盖了古圣先贤所概括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大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问功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世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待人原则等等,不仅孩子需要学习,大人也需要补习;不仅家庭需要学习,企业、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学习。因为这些内容是古圣先贤真实智慧的流露,是经过大浪淘沙的结果,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不仅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不仅在中国适用,在外国也适用。
《弟子规》究竟是本什么书
首先,《弟子规》不是国学经典。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最初由清代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1647-1729)编纂,后经清代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虽然后人将《弟子规》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提并论,实际上《弟子规》不是一般童蒙读物,其内容主要参考了宋代理学家朱熹所编纂的《小学》、《童蒙须知》。朱熹根据童蒙养正的宗旨,摘录儒家典籍中有关道德礼仪的句子、名人治家教子的格言等,重新汇编,罗列为具体条规。《童蒙须知》开篇就说明:“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弟子规》中所列举的各种具体规矩就吸纳了上述内容,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之类,属于朱熹所谓“衣服冠履”方面;“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之类,属于朱熹所谓“读书写文字”方面。
朱熹一派的理学家先后对《小学》《童蒙须知》进行改编,曾采用过五言(陈淳《小学诗礼》)、三言(李毓秀《弟子规》)及四言(罗泽南《小学韵语》)等韵语形式,删减或裁剪原文的语句,使儿童便于诵读记忆。当时的改编者和私塾教师自然清楚这些童蒙读物的内容来源,不会将片段的韵语称为经典本身,否则就不会一再加以改编了。今天的学者也不妨从儒家经典中取其精华,编写新的“小学”读本,或者对《弟子规》稍加改编。但有人说《弟子规》一字不能改,否则就不是国学经典了,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其次,《弟子规》并非必读的儒家经典。
古代教育对小学、大学有明确区分,所谓小学属于八岁开始的“童蒙之学”,主要学习的是为人弟子在言行举止方面的规矩,而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元代人程瑞礼规定私塾读书的日程是,自八岁入学之后,先读朱熹《小学》;在十五岁后“依朱子法读《四书》注”。这种阅读顺序,早在宋人编纂的《三字经》中已有说明:“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然后读《孝经》、读“五经”等。晚清理学家罗泽南的《小学韵语》也写到:“《小学》一书,做人样子,儿曹诵读,当自此始。《小学》既终,四书宜知,四子之书,五经阶梯。”如果说朱熹所阅读的儒家经典是原文本,其《小学》是对儒家经典的摘录和汇编,而后人参考朱熹《小学》而改编的童蒙读物,已经是第三层次了。所以,《弟子规》本身只是一种童蒙读物,或者说是儒家通俗读本,而不能称之为儒家经典。
晚清民国时期,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教育体系根本变革的大背景下,关于中小学生是否应该读经的问题,曾经有过多次论争。1904年初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小学堂皆设读经讲经科,初等小学堂讲授《孝经》、《四书》、《礼记》节本,其中并无《弟子规》。1912年初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35年关于中小学是否应该读经再次引发论争。无论争论各方的观点如何,所谓读经都是指儒家经典而言,传统的童蒙读物是不在其列的。同样,关于“国学”是什么,是否应该提倡国学,学术界也有过争论。1923年初胡适、梁启超相继为留学生开列了“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其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文史方面的典籍,根本不可能杂入通俗浅近的童蒙读物。那一时期出版的数十种“国学概论”中也没有《弟子规》的位置。由此来看,在当今的“国学”热潮中,出版社将《弟子规》等童蒙读物一律冠之以“经典”、“国学”,甚至加上“不能不读”的标签,是缺少历史依据的“炒作”。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读《弟子规》。
针对当今社会人心浮躁、道德缺失底线的现象,人们自然希望从传统文化典籍中寻找拯救的力量。特别是儒家的孝道观念,作为维系个人与家庭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道德标尺。《弟子规》主要讲述儒家的伦理观念和弟子规范,也可以成为今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读本。但要理解《弟子规》的意义,必须将其放置在朱熹理学的体系之中。
《弟子规》主要讲述的是古代“小学”层面的礼仪规范,而在家庭伦理中“事亲”是最为重要的,从“父母呼”开始,到“亲所好”、“亲有过”、“亲有疾”等等,都有详细的规范。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其作为古代礼教的基础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天看来,其中有的规范是不近人情也是不能效仿的。例如,“挞无怨”一句,出自《礼记·内则》,晚清罗泽南《小学韵语》解释:“三谏不听则号泣以随之,亦以感动亲心,庶几或听也。”这已经略去了“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的意思。今天却有“美绘国学启蒙读本”为此配上卡通图,表现父亲举手要责打孩子而孩子委屈抹泪的样子;有的版本还增加古代孝子忍受父母责打的故事作为解说,这种宣扬严苛礼教的内容,即使是与民国时期的增补本《弟子规》相比也是一种倒退。民国新式小学建立后,有的国语、修身教科书中保留了“孝亲”和弟子日常规矩等属于朱熹“小学”教育的内容。民间书坊刊刻的《弟子规》则通过新增插图等方式,来拼接西学知识,例如,一种版本针对“天同覆,地同载”两句,插入了一张“天覆地载”图,竟然是半个地球。这说明在新式小学建立后,《弟子规》是主要在乡间义学中流传的儒家通俗读物,其文本形式也是可以改编的。
朱熹《小学序》讲述了小学教育的意义:“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互联系的,但修身是根本。“蒙以养正”的儿童教育,不仅是要学习为人弟子的规范,更包含着从个人到家庭、从治国到平天下的“类推”关系。《弟子规》在“总叙”中列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正是遵循“圣人训”而来的,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落实到言行举止的具体规范,不仅可以使儿童身体力行,还可以培养类推的思维,表达了儒家对童蒙教育的深层用意。这种类推思维涉及各种伦理关系,即使在当今,个人注重修身立德,又能推己及人,必然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中,“事亲”之孝行不能推及“事君”之忠(有人解释“君”是“领导”)。而且,《弟子规》仅仅是童蒙读物,主要讲的是为人子弟(“为子当孝,为弟当悌”,对女子另有《女诫》《女论语》等读本)的规矩,不可能完整阐释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也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所以,不宜将《弟子规》的价值推及各个层面。
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道德观念混杂的环境中,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无论是儒家的君子规范,还是道家的返璞归真、佛教的内在修行,都可以约束个人的内心以及外在行为,激发向善力量,提升精神境界,抵抗世俗世界的污染。目前的小学教育体制中缺少基本的“修身”科目,从童蒙养正的角度,让儿童阅读《弟子规》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对童蒙读物的价值应该参照历史,加以辨析,不能过分拔高。特别要看清楚当今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声势是史无前例的。这会有意无意地对普通读者造成误导,以为凡是被大众媒体关注的,就是更有价值的(就是“国学经典”),就应该跟风而动,于是人云亦云,炒作愈烈,声浪愈高,反而使人们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和质疑精神,可以说大众媒体本身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国学”的含义。
《童蒙须知》 (一作《训学斋规》)为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收录在《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下面是关于童蒙须知原文注释译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童蒙须知》
朱熹
原序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注释】
童蒙: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朱熹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涓洁:洁净,清洁。《逸周书·大匡》:“昭洁非为,为穷非涓,涓洁於利,思义丑贪。”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治心: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穷理尽性:穷究天地万物之理与性。《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典训:《尚书》中《尧典》《伊训》等篇的并称。指经典或《尚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昭然:明白貌。《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发矇矣。”晓达:通晓。
【译文】
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今天逐条列出,名字叫《童蒙须知》。如果是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以及穷究万物的理与性的关键,自有圣贤的训诫,明明白白的可以参考,应当循序渐进地通晓,在此就不再赘述。
宏谋按:前二篇,为学者定其纲宗,端所祈向。而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织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注释】
祈向:向导;引导。编次:编排次序;编辑体例。小学:这是朱熹所编撰的一本书。此书为启蒙著作,分作内、外两篇,内篇又分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分嘉言、善行二门。耳提面命:《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孔颖达疏:“非但对面命语之,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耳提面命”谓教诲殷切,要求严格。循循:有顺序貌。则:准则,法则。《说文》:则,等画物也。《尔雅》:则,法也;则,常也。《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宜(yí):通“仪”。法度,标准。《诗·大雅·文王》: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至织至悉:极其细致周密。闲:限制,约束。《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维艰。放心:放纵之心。《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惟艰。”异日:犹来日;以后。进修:犹言进德修业。上达:古谓士君子修养德性,务求通达于仁义。《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邢昺疏:“言君子小人所晓达不同也。本为上,谓德义也;末为下,谓财利也。言君子达于德义,小人达于财利。”藐藐:轻视冷漠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译文】
宏谋按:前二篇,为读书人定下纲领宗旨,端正学习导向。而童蒙养正所入门的地方,则必是从易知易学开始。故此朱子编辑了《小学》之后,又选择那些切合日常运用、便于日常教诲的内容,编辑为《童蒙须知》,使他们由此入门,而能够循序渐进。但凡一事一法,一事一义,无不细致周密。旨在约束放纵之心,涵养本善之德性,为来日进德修业、达于仁义的阶梯,教学的目的就在此地。我愿那些作父兄的,不要看到容易了解,就教之不严;作为弟子的,更不要以为不需要学这些小事,而藐视不听。
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鞵韈,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绦或带束腰。脚谓鞵韈。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袵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折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著短便,爱护勿使损污。凡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饬身之要。毋忽。
【注释】
端整:端庄整齐。鞵:同“鞋”。韈:同“袜”。先人:亡父。《左传·宣公十五年》:“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总髻:即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宽慢:谓蓬松散乱。轻贱:轻视。《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衿: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袵:同“衽”。衣襟。污坏:污染败坏。顿放:安置;放置。《朱子语类》卷一一七:“未熟时,顿放这里又不稳帖,拈放那边又不是。”仍:于是;乃。盥:浇水洗手,泛指洗。巾帨:手巾。日中:犹日内。敝坏:破旧衰败。晏子:名婴,字平仲,汉族,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
【译文】
做人首先要先整齐端正身体。从头巾、衣服、鞋袜开始,都要收拾爱护,使之保持洁净整齐。先父常训诫弟子说:“男人有三紧。”是说头紧腰紧脚紧。头,说的.是扎好头巾,未成年人要总髻。腰,说的是用条或带束腰。脚,说的是穿鞋袜。这三者,要紧束,不可散乱,散乱则身体就会散漫不端庄,被别人轻视。
凡是穿衣服,一定要先提整衣领,系好两襟的纽带,不可有遗漏。用饭时照管好,以免污染败坏;走路时看管好,以免被泥污染。
凡是脱衣服,一定要整齐地折叠好放在箱子里,不要散乱放置,不要被尘土污秽污染。这样容易寻找,不至于丢失。衣服穿久了,就不免有污垢,一定要勤洗晾干。有破处就缝补,有补丁没有什么,只要完整洁净。
凡是洗脸时,一定要用毛巾遮挡保护衣领,卷起两袖,以免沾湿衣服。凡是劳动时,一定要脱去长衣,只穿短便服装,保护衣服不要受到损坏污染。凡是日内所穿的衣服,夜里睡觉要更换下来,就不会藏虱子跳蚤,不这样做衣服就会损坏。如果能这样,则不但威仪可使人效法,又能不浪费衣服。晏子一袭裘皮衣穿了三十多年,虽然其用意是为了以简朴来感化世俗,也是因他爱护有道。这是警饬己身的关键,不要忽视。
语言步趋第二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閧、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注释】
详缓:和缓。详,通“祥”。高言:高声说话。閧(hòng):古同“哄”,喧闹。浮言:无根据的话。《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戏笑:玩笑;嬉笑。教督:教导督促。检责:检查。分解:分辩,解释。隐默:沉默不出;缄默不言。细意:犹细心。条陈:分条陈述。若尔:如此,如果这样。包藏:犹包涵;宽容。声言:声称,扬言;声张。趋跄: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亦指朝拜,进谒。跳踯:上下跳跃。
【译文】
凡是做人弟子的,一定要态度谦恭,说话和缓,不可高声喧闹、玩笑嬉闹。父兄师长,有所教导,只应当低头听受,不可妄加议论。师长检查,有时有错误,不可马上辩解,姑且缄默不言。过段时间再慢慢细心分条陈述:说此事恐怕是如此,先前可能是不小心遗漏。或者说:应当是偶然没考虑到。如果这样,就不会忤逆师长,事理也自然明了了。至于对于朋友,也应当如此。
凡是听到别人的不善事,下到婢女仆人,应当包涵,不应马上声张,应当私下以言语相告,使其改正。
凡是步行拜谒他人时,不能快步奔跑跳跃。如果父母师长有召唤时,应该快步向前,不可迟缓。
洒扫涓洁第三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
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札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录主名,及时取还。
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污墨,瘝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
【注释】
文字:公文;案卷。凡百:一切;一应。《诗·小雅·雨无正》:“凡百君子,各敬尔身。”郑玄笺:“凡百君子,谓众在位者。”器用:器皿用具。《书·旅獒》:“无有远邇,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严肃:谓严谨而有法度。纸札:纸张。加意:注重;特别注意。瘝(guān):旷废。书砚:砚台。黥:刺刻花纹并涂颜料。雅洁:雅致高洁。
【译文】
凡是做人弟子的,应当扫洒住处的地面,擦拭桌子茶几,使之保持洁净。书本案卷笔砚,一切用具,都应当严谨整齐,放在平常放置之处。取用完毕,再放回原地。
父兄师长起居处,书本纸张之类,如果有散乱,应当留心整理好,不可擅自取用。凡是借的别人的书卷、
窗子、墙壁、案桌、案卷之上,不可写字。前辈说,弄坏笔,使墨污,是弟子废弛职分。书桌砚台,在上面刺刻涂抹,这是最不雅的,一定要戒除。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
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江禄,书读未完,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揩著豪。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
【注释】
整顿:整理。牵强:犹勉强。暗记:默记。漫浪:放纵而不受世俗拘束,这里是随意的意思。皱折:衣物等摺叠的痕迹。急速:指仓卒间发生的事。掩束:掩盖,绑扎。双钩:初练书法者临帖。揩:擦拭,这里是接触的意思。差讹:错误,差错。
【译文】
凡读书时,必须先整理几案,将其擦拭干净,摆放端正;将书册整齐放好,端正身体,正对书册详观,字要看分明。
读书时,定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勉强背诵,只要一遍遍地多读,自然能熟练,长久不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得熟了,无须老师讲解,就知道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如不到,眼就会看不仔细。心、眼都不专一,却在那里高一声低一声地随意诵读,绝对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会记得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到了,眼、口岂有不到之理?
凡是书册,都须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人江禄书未读完时,即使有紧急的事情,也定要待将书掩束整齐后再起身,这是很值得效法的。
凡是写字,必须拿着墨锭的上端,端端正正地研墨,勿使墨汁沾到手;手执笔的上端,呈双钩状写楷书,手指不得接触笔毫。凡是写字,不管写得是否漂亮,必须一笔一画地写,做到字体端正,笔画分明,不可潦草。凡是抄写文章,必须要仔细对照原本,不可出现误差。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凡喧哄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谓如赌博、笼养、打球、踢球、放风禽等事。
【注释】
晏:通“旰”(gàn)。迟。思索:想要索取。
【译文】
凡是弟子,一定要早起晚睡。凡是喧闹争斗的地方不可靠近,无意义的事情不要做。像赌博、养宠物、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事。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缺。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举止不佳,且防焚爇衣服。
【注释】
焚爇(fén ruò):犹烧毁。
【译文】
凡是吃饭,有就吃,没有就不要思虑索求。但是粥饭等充饥之物,不可不吃。凡是对着火时,不要太靠近火旁。这样不只是举止不雅,更是要防止烧毁衣服。
凡相揖,必折腰。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按《释名》弟训第,谓相次第也。某丈者,如云张丈、李丈。某姓某丈者,如云张三丈李四丈。旧注云。
【注释】
折腰:弯腰行礼。称名:自称时不能只称“我”,要称自己的名。不可以字:不能以字相呼。字,乳名、小名。丈:对长辈的尊称。弟行:排行第几。
【译文】
凡是相互作揖时,一定要弯腰。凡是对父母师长朋友,一定要报出自己的名。凡是称呼师长,不可称字,一定要称某爹、某爷、某伯、某叔。如果是排行第几,则说某姓某丈。这是古代注释中的说法。
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妄。
【译文】
凡是外出,等到归来,一定要向长辈说明事由并行礼。即使是暂时外出回来,也一样。凡是在长辈面前吃饭,一定要轻嚼慢咽,不可听到咀嚼啜饮之声。凡是饮食之物,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凡是侍立长辈身旁,一定要端身拱手,长辈有所问,一定要诚实对答,不能有虚妄之语。
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注释】
震惊声响:发出震动声响。
【译文】
凡是开门掀帘时,一定要慢,手要轻,不可发出震动声响。凡是在众人中坐,一定要收敛身体,不要多占了席位。凡是侍奉长辈出行,一定要处在路的右边,歇息时则一定处在长辈左边。
凡饮酒,不可令至醉。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凡待婢仆,必端严,勿得与之嬉笑。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凡危险,不可近。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注释】
疾趋:快而轻地小步走上前。寝衣:小被,即夹被。覆首:盖头。案: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
【译文】
凡是饮酒,不可到喝醉的程度。凡是去厕所,一定要先除去外衣,之后一定要洗手。凡是夜行时,一定要有灯火,没有灯火就不要去。但凡对待婢女仆人,一定要端庄严肃,不要与之开玩笑。手拿器皿,一定要端正严谨,以免失手。凡是危险的地方,不可靠近。凡是路上遇到长者时,一定要端身拱手,快而轻地小步上前行礼。凡是夜里睡觉时,一定要使用枕头,不要用夹被盖头。凡是吃饭时,拿起汤匙时,要放下筷子;拿起筷子时,要放下汤匙。饭后,则把汤匙和筷子放在木托盘里。
杂细事宜,品目甚多,姑举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汝曹宜勉之。
【注释】
品目:事物的名目。谨愿:诚实。恢大:犹弘大。进德修业:增进品德,修养学业。《易·乾》:“君子进德脩业。”孔颖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脩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汝曹:你们。
【译文】
弟子应遵守的细碎事情,名目很多,暂且大略列举,但是大概具备了。凡是这五篇,如果能遵守不违反,自然不失为诚实之人。如果又能读圣贤之书,发大愿力,增进德行,修养学业,要进入那些品德高尚之人的行列,就没有什么不能够做到的。诸位应该勤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