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凉山彝族丧葬格言 正文

凉山彝族丧葬格言

时间:2024-11-16 01:53:05

凉山彝族的传统丧葬习俗介绍范文

凉山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火葬在凉山彝族地区传袭甚久。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家庭条件以及亲族网络关系的强弱而定。丧葬的礼仪基本相同,大体可分为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程序。

在凉山彝族地区,不管是男是女,不论名望高低尊卑,辞世后家人和邻居都给他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合唇瞑目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盖上披衫,将遗体侧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男的左侧在下,这是因为男的右手需要拿剑防身,女的需要左手在上,便于抓羊毛捻线。

遗体可以放在家里,也可以搭上布棚放在院子里,近邻听到哭声,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不沾亲的都纷纷哭着赶来合力料理丧事。寨人到齐,长辈们择吉定下出殡日期,出殡日期是根据辞世者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而定。而辞世者的命宫是根据辞世者出生之日的“弹布”所在方位而定。出殡日期确定以后分头给居住在远处的亲友报丧。出殡前夕彝族称之为“撮热”,意为集中人。

这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祭品也是这天送来。奔丧者多以一个家支或村寨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之后劝诫家属节哀,主方则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简要介绍死因及生平事迹,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守灵是凉山彝族地区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彝族认为老人辞世是青笋脱壳,菜熟叶黄,是人们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用不着过分悲伤。因此灵前既有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语,还有扣人心弦的'摔跤比赛。最吸引人的则莫过于答辩贤言巧语了,通常以宾主对垒的形式,引经据典临场发挥相结合,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阿古荷”是贯通这一夜的活动,鸡鸣之后更盛,通常组织许多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

出殡在凉山彝族的丧葬活动中是很重要的,要专门请“毕摩”做法事,目的是为了不让死者带走在场亲戚朋友的灵魂也为死者做出殡前最后的指路送魂。凉山彝族的葬地多选在住房上方的荒坡上,有些岁数比较大的人自己在世的时候就把葬地指定好的,有些是死后其子女或者祭师指定的。出殡时,所有的送葬者都拥挤在灵床后边朝前走动。这时儿女子孙、亲朋好友个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一直把灵床抬到柴堆上,安放就绪,从上引柴火。

聚集在一起饮食是凉山彝族丧葬中特别重要的一种仪式。彝族叫“古止古舍切”。为老人办丧呜枪意为向前来蛮缠死者灵魂的魔鬼开火,为祖灵除去祖界途程上的邪魔。实际上是为了显示家支的势力,过去在这个场合里,谁家的枪鸣得多谁家就显得体面,以显示家支势力庞大。雨点般的枪声,使人震耳欲聋。

在枪声陪伴下主方抬起砣砣肉和荞饼,让客人自由组合成团,不分男女老幼,不管相识或相关与否,按人头分给一份砣砣肉、荞饼或米饭。待到在场的人都得到一份时,主人鸣枪,大声宣布丧事圆满结束,并劝各路宾客回到村寨吃点便餐再走。至此,有宴者可以赴宴,无宴者可以归家,整个丧葬仪式便告完成。

一、阈限与通过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ArnoldVanGennep)使用“阈限”这名词将仪式模型化研究,所谓阈限就是“从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时间和空间”,因此,阈限既是过程也是状态。凉山彝人对于火把节,也有过渡仪式的痕迹。彝族过火把节,按理来讲家里的每个人都得参加。如果由于一些特别的特殊的原因,没有办法回家与家人一起过火把节,错过了火把节,怎么办呢?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在自己所在的地方与当地亲戚朋友一起过一个火把节,参加了当地的火把节也就不算错过火把节了。第二种,如果自己所在的地方,没有亲戚朋友,无法参加他们的火把节,或者是当地不过火把节,那么家里面父母也有办法解决这种情况的。父母会把过火把节时准备的食物,比如,鸡肉、猪肉等象征性地拿一点点腌制好并保存下来,等在外的人回家后给他品尝,就算是不小心,没保存好,孩子回来的时候肉已经坏了,也要象征性地尝一下,这样就表示过了火把节了。如果没有过火把节,发生了一些不顺的事,不快的事或者是身体上出点小毛病啊生病什么的,那么发生的这一切就会被认为是活该。只有过了火把节,这一年才得以平安。

很明显的,离家在夕卜工作的人,得想办法从他所处的工作环境中分离出来,回家过那三天的火把节,谁也不敢去试没有过火把节有什么样的后果发生。火把节三天时间里是不能下地耕作的,火把节在这里明显地具有通过仪式的作用,只有通过这个仪式才會旨寻求到心灵的归宿与认同。

二、火把节选日子的内部涵义

凉山彝族有关火把节的古i彦语说:“猪月朔九夜,日子不用选”。其意思是说,每年的猪月也就是农历的六月,朔九夜就是初十五后的第九个晚上,这一天的日子是最好的,不管属什么都可以过火把节。据介绍,普格县乡村中火把节较热闹的中心一一日都地迪撒一带所选的日子,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那个属“龙”的日子。据说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龙日路卧饱龙,年底会有一个丰收饱肚子的好曰子。

过火把节的日子,凉山彝族自治州官方定的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但民间并不按照官方的要求去过,凉山几个方言区的人所过火把节的日子都不一样。

凉山民间每年举行火把节的日子具体在某一天,这是没有固定的。每年当地人发现地里面有荞麦粒变黑的时候,就会请来这个地区最有威望的毕摩或者会择算的德古占卜择算吉日,看哪一天开始过火把节是最好的。“仪式是关于重大性事务的形态,而不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平常形态”。火把节整个节日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仪式,这选日子的事情当然不能马虎。

仪式是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的,“仪式行为本身就是其目的”。通过祭祀仪式行为的表演来帮助实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办不到的、无法取得的结果。从逻辑上说,仪式行为是建立在一种信仰之上的。火把节的目的,在前文所述的祭祀祖先、点火把仪式和送火把仪式中所念的祈语以可以得知实为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康,驱邪避寒”等这些目的。对于山地耕作的彝族人来讲,这一切都是关乎着这一年能否过上好日子,所以谁也不敢马虎。选日子得慎重,山地气候,每个地方物候条件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根据“有荞籽粒已变黑”的物候现象来择选火把节这个祈愿的日子,每个地方当然就不一样了。行政的手段帮规定不了火把节举行的日子,因为人们不愿意去冒那个风险去在当地不合适的日子里举行,如果在政府规定的日子里过火把节,恰巧这一年遇着不顺的话,没人给他们买单。对于山地农耕民族来讲,没有什么比六畜兴旺,人丁安康,庄稼丰收更重要的了,这关系到他们的生计。四川彝族“依诺”地区不过火把节,古代本来是要过的,传说有一年火把节期间下了一场红雪,庄稼颗粒无收,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火把节的原因,故“依诺”地区以后不再举行火把节。

三、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的调和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认为,宗教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和仪式。仪式属于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信仰则属于主张和见解。他还认为,世界划分为两大领域,一个是神圣的,另一个则是世俗的。彝族是一#分崇尚祖灵信仰的民族,对祖先灵魂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在彝人的宗教信仰世界中,祖灵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权能,它们关注着后代的事务,能从多方面影响、操纵现世生活。凉山彝族人常常把吉祥福禄的获得视为祖灵的仁慈与关爱,把灾难和不幸的降临看作是祖灵惩罚所致。在心理上,凉山彝人对祖灵是一种崇敬、仰赖、敬畏的心理。在凉山,无论大凡小事,祭祀祖先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祭祖先时如果家里某人不在无法参加,那么得把一件他平时穿过的衣服放在仪式现场以代表他。

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火把节第一天,如果去亲戚家窜门去了,无论如何都得回家把祭祀仪式做了。祭祀完成后,祭品都是分食了的。如果有客人在,上供的祭品必须是主人家先吃了,客人才能吃。彝人的待客之道平时都是先让客人吃饱了主人才再吃,只有这火把节的祭品必须得主人家先吃。但彝人是好客的,主人家并不会吃多少,只是象征性地先吃一点点,然后给客人吃。主人家每个人都得分食献祭过后的肉,还不能吃东西的小娃娃,大人就撕一点点肉在小孩的嘴上抹一下,算是小娃娃吃过了。

在整个祭祖仪式中用于祭祀的牺牲是与祖灵交往的纟某介,通过献祭,祭品的分食,用牺牲从祖灵那里换得庇佑达到神圣与世俗的交融。

四、结语

凉山彝人认为通过火把节,祭祀了祖先与各方神灵,通过了这个仪式,可以求得来年人丁平安,五谷丰登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火把节中蕴含着丰富的彝族传统宗教与文化,值得继续探讨。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

彝族的风俗作文800字1

春天到了,把大地唤醒它眨了眨眼睛,伸了个懒腰。哗遍地的植物生机勃勃,提起笔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来到我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秀气的云南丽江,峻峭的山连绵起伏,溪水从石缝流淌出来,用手捧起来尝一口微微带点清甜正因此当地的绿化才如此之茂盛,我们当地有个习俗火把节继续了祖国的优良传统,在火把节当天有两个节目白天举办斗牛晚上是热闹的火把节。

斗牛的当地人的爱好,每个村子都选择一条牛来代表自己的村子争荣誉,当天每人都把自己精心养了几年的牛放了出来,拉到草坪上进行小草的斗牛比赛。我们村子的代表是张家的大水牛,汇聚在一个巨大的大草坪上,评判是村长,被选上的牛。身上带着数字是6,正所谓66大顺,是个吉利的兆头。

到了火把节当天我好不容易挤到前面几排,此时2头牛已经开始比赛了!水牛往黄牛身上只撞,机灵的黄牛往旁边一闪。我猜肯定是水牛胜利,看黄牛身体弱小,黄牛耍赖的往工作人员那边跑过;“哎呀!别耍赖啊打不过就跑啊!”黄牛大叫着。

旁边的两条小水牛也开始比赛了,我想两头小水牛看到同类应该都会手下留情,左边的小水牛用牛角顶着,右边小水牛的腰部一番打闹中,左边小水牛的角撞破了右边水牛的皮,留了一些鲜血。“真残忍啊!”此时的观众议论纷纷。

最后轮到我们村的代表于旁边村子的代表对抗。对方先猛冲过来,向后一,没撞到,本以为我们失败了。可我们的代表似乎来了一股力气,反击后腰一撞,台下的尖叫声刺耳。村长宣布“我们村获胜,并获得了奖品。”

火把节也是我们老家的`传统节日,我们每年都会举行一次!

妇女们早早就准备好了酒肉,真所谓“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用一个圆桌子吃饭,象征着团团圆圆。晚餐后,每人带上一只火把,拿到宽阔的地方,大人们在中心生起了火。接下来该我们孩子上场了,我带着小红牛角,两手拿着铃铛,大人们围成了一个圆,乐队开始了演奏。我双手高举使劲摇摆,手上发出阵阵响声,此时每个人都流露出了真实可贵的笑容。

家乡的习俗是世上最美的花朵!

最后一个年轻女孩穿着当地服装,唱着民歌跳着秧歌舞把我拉出了人群,我和她端起一个水盆扑项火把,火把节就告了一个段落。

啊,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啊!

彝族的风俗作文800字2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对彝族青年,女的长得像妮尾绿一样美丽。男的长得像金竹一样标致。他们在一个月夜。来到森林中约会,被森林中的魔王发现了,小伙子被杀死,姑娘不愿遭受魔王的欺负而逃走。

当姑娘跑到一个山寨时,寨中突然雄鸡高叫,魔王听到鸡的叫声,才停止追赶,美丽的姑娘才幸免落入魔掌。后来,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鸡,就抱着一只雄鸡来到他们约会的地方。这时,雄鸡高叫,她的情人立即苏醒复活。他们结为夫妻,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锥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彝族的风俗作文800字3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摸男子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鬼归祖界。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格非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一些与汉人长期杂居的彝族人,也信佛教。

彝族的风俗作文800字4

彝族称过年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谷黄米熟,庄稼收进粮仓,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彝族一年一度的年节是在农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过年日固定在农历十月三十日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在凉山大部分地区是按区域选择吉日过年,但都在农历十月之内。

“库史”是彝族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过新年的前一个月,就在做准备工作了。过年歌里唱道:“计算着月份养猪怕猪长不肥,掺合精饲料来催,肥猪肥得站不起来;计算着天数酿酒,怕酒酿不好,盖上蓑衣压上石板发酵,酒味浓郁芳香;砍柴堆成垛,过年柴垛堆成岩。”

彝族“库史”源远流长,据彝族民间文学里记载:“彝族过年是一个名叫俄布科萨的人开的头。”由于历史冗长形成了一整套风俗习惯,如祭祖、堆柴垛、守岁、掸尘、串酒乐、拜年等许多丰富的内容。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

彝族过年,祖灵下面铺松针。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彝族对松树评价特高。

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掸尘:过年这天的清晨,全家老少齐出动,掸尘扫屋,要把病魔、祸害、霉气一齐扫除门外,干干净净、清清洁洁迎新年,祈盼来年清净平安、人体安康、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