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容止格言南开大学 正文

容止格言南开大学

时间:2024-11-15 09:37:54

第一篇:纪念周总理逝世41周年活动总结

周恩来总理逝世41周年纪念日,不少市民纷纷自发赶到天津周邓纪念馆缅怀敬爱的周总理、追思伟人。同时,该馆也迎来了特别的一天——迎来开馆以来第一千万名观众,而且他也为展馆带来了珍贵的礼物。

据悉,每逢总理诞辰或逝世纪念日以及清明节,津城市民到周邓纪念馆进行祭扫,瞻仰周总理和邓颖超的遗物和生前所作的事业已成习惯。据介绍,周邓纪念馆作为一个红色景点,接待了众多观众,甚至很多人不远千里赶来参观。

从早上9:00开始,带着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陆续有市民自发地赶到周邓纪念馆,人们或献上鲜花或默默伫立,或在留言册上留下自己的真情感受。这里面有经常来展馆的老观众,还有许多人是从外地赶来的,记者看到,一对来自河南的夫妇带着十几岁女儿手捧周总理生前最爱的鲜花——马蹄莲,深情地向着雕像三鞠躬,然后献花并致以深深的敬意。据悉,这些外地观众特意选择这个时间来此缅怀,除了参观周邓馆外,还要看看当年周总理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馆内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汉白玉雕像前摆满了市民敬献的鲜花,不少花篮都上书“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周邓馆开馆15年以来第一千万个观众——天津市民康树森也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由30余幅周总理不同时期工作、生活的图片,汇成的一幅4米长的长卷,并现场展示了自己的藏品。随着折叠长卷缓缓展开,但见上面清楚地标出:1956年,总理在中山公园与老者交谈;1958年,总理视察长江三峡水利工程;1962年,总理在长春汽车制造厂乘解放大卡车……他耐心地向其他观众讲解与总理有关的史实,共同回顾周恩来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

“没想到我能成为第一千万个观众。”今年59岁的康树森,是一位普通的天津市民,收集周总理的历史资料已有20余年。“当年我非常喜欢集报,从报纸上看到佩戴 为人民服务 胸牌的周总理,感受他对这句话的亲身实践,让我对周总理非常敬仰。一些报纸对周恩来国务、外事活动的报道,也使我深深地被周总理非凡的外交魅力所折服,并开始有意识地收藏周总理的历史资料。”至今,他珍藏有关周恩来的历史资料百余个门类,达300余件。在他的家中,墙上挂的,桌上摆的,柜子里放的,都是关于周总理的图书、画册、照片及纪念品等,目光所及,都是总理的“形象”。也正因此,凭着这份独特的情怀,康树森经常一有空儿就到周邓纪念馆来看看,在馆内生平厅、情怀厅内,看看周总理留下的文稿、遗物等。

在他的这些藏品中不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1919年周总理在天津创刊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报纸为铅字印刷,保存完好,上面还刊登了周总理以“飞飞”为笔名撰写的评论文章。此外还有一尊周总理半身鎏金铜像,也十分珍贵。康树森对收藏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分类,比如他到现在收藏了二百余张周总理的珍贵照片,基本上都是难得一见的总理工作、生活照。并从这些不同时期的照片里精挑细选,精心制作成长卷及册页,并对照片进行注释,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并从中得到激励。康树森还收藏了很多相关的报纸,其中对周总理逝世报道的报纸非常完整,从发布讣告到群众发表怀念文章等,康树森经常会拿出来浏览阅读。

第二篇:纪念周总理逝世41周年活动总结

昨天是周恩来同志逝世41周年纪念日,他的部分亲属当天来到周总理母校南开中学参加纪念活动,并与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座谈,探讨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周恩来精神。

昨天下午,周秉德、周秉宜、周秉华、周秉建等周总理的8位子侄辈亲属及南开中学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顾问邢燕子、侯隽等来到南开中学,与同学们一起为总理铜像敬献花圈,缅怀伟人。在随后举行的学习研究周恩来成果汇报会上,他们聆听了南开师生们在学习传承周恩来精神方面的工作。当听说学校现在每年开展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评选,以及延续着当年学生自己办报刊的习惯时,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非常赞许。她说:“南开中学以及天津都是对伯父很重要的地方,他在这里接受了新式的教育,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和活动等,特别是学校的穿衣镜和容止格言,对他影响很大。希望现在的学生们进一步将总理精神发扬光大,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据了解,天津南开中学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度过了四年中学岁月,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至今,南开中学仍然保留着周恩来总理当年读书时的作业、出版的刊物、同学录等珍贵资料,还保留着周恩来总理读书时的教室和宿舍,作为今天学生思想教育基地。天津南开中学于20xx年8月25日成立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组织撰写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周恩来南开中学校中作文笺评》;指导开展天津南开中学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申报了《坚持以周总理为人生楷模的教育主线,建设“和谐南开”》的研究课题,并被批准为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第三篇:纪念周总理逝世41周年活动总结

1月8日是中国人民崇敬的新中国开国总理、南开大学杰出校友周恩来逝世xx周年纪念日。7日至8日,南开大学“周恩来班”举办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重温恩来精神,表达南开学子对周总理的缅怀之情。

7日上午,南开大学第五届“周恩来班”、化学学院20xx级本科化学四班赴周邓纪念馆参加纪念活动,在总理像前敬献鲜花,参观了“不尽的思念——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馆藏书画珍品展”,观看了《共产党员的楷模周恩来》主题宣讲,并参加“我心目中的周恩来”主题座谈会。

南开大学“周恩来班”班长修文在座谈会上发言,向各位来宾介绍了心目中的“学长”周恩来,分享学习、践行恩来精神的感悟。他说,“周恩来班”是一个光荣称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将铭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诲,铭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将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第五届“周恩来班”辅导员马婧表示,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魂”,恩来精神,是我们组建、发展班级的动力。希望学生们能够以周恩来“学长”为榜样,牢记曾许下诺言:勇敢无畏,奋力拼搏,每个人都力争胆识过人;善于观察,勤学好问,整个班都确保不断进步。

70余名南开师生来到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周恩来雕像前寄托哀思。大家纷纷向总理雕像献花,并敬献楹联。

师生们现场朗诵了诗歌《想你,是一种奢侈》与《生别死离》。其中《生别死离》为周恩来在1922年创作。

团干部代表陈万胜在发言时表示,恩来精神与南开“公能”精神已融为一体,深深镌刻在南开人的心中,作为团干部要自觉学习恩来精神,践行恩来精神,用恩来精神对待教育事业,融入育人全过程。

南开大学第六届“周恩来班”、哲学院2014级本科生班长杨毓康说,希望青年人共同践行至公、最能、向上的恩来精神,做最好的自己,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8日,南开大学第六届“周恩来班”、哲学院2014级本科生将发起成立“恩来精神演讲团”,举办由同学们精心制作的“弘扬南开品格,传承恩来精神”图文展,并将通过“思享会”“南开哲学院”微信账号,围绕“为公、增能、向上”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

1913年,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即今天津市南开中学)。1919年,南开大学成立,周恩来成为首期学生。

创意迎新晚会策划案1

面对“90后”甚至“95后”大学新生,学校的“迎新”也有颇多新意:微信迎新、“梦想时光机”、照镜子……这些新颖甚至新奇的迎新方式,也让南开大学新入校的学生感到了亲切。

南开各学院“迎新”创意多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结合学院特色和南开校史,将“镜箴”文化——南开容止格言搬到了迎新现场和学生宿舍,每一位报到的新生都要到镜子前整理衣冠、梳理头发,学院为他们统一拍照留念,象征他们成为一名真正的“南开人”。

而在外国语学院的迎新现场,“梦想时光机”活动引人注目。每名前来报到的外院新生都会领到一张明信片,他们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学号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然后把自己的`明信片投进绿色邮箱中,这张写着他们梦想的明信片会伴随他们大学4年,在毕业时返还给大家,让大家看到自己与梦想的距离。

在文学院报到当天,新生只要关注南开大学官方微信并回复“文学院我来了”,就会随机收到一条该院教师文采奕奕的

鄙人所愿诸君子者,怀抱兼济,春雨化时。即不能者,宜洞明世态,少驱于物欲之快感;克怀抱独守,尽得乎快意而自适。”中文系杨洪升副教授如此表达自己的期许。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也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向全体新生表示欢迎,希望“新生尽快了解大学,认知大学,懂得大学”。

“学长”留下爱心车传递爱心

昨日上午,南开大学新生报到第二天,经济学院新生那飞沙和艾克带着入学时从“绿色通道”领取的“自行车卡”,来到西区公寓“爱心自行车”发放地点选择合适的自行车。今年是南开大学“爱心传递”活动举办的第九年,与往年一样,学校在暑期从上一届大四毕业生留给学弟学妹的自行车中挑选出80辆较新的自行车进行了修补,统一安装了车筐和座套,并配置了车锁。

从2005年以来,“爱心传递”活动累计捐赠自行车894辆,衣物40407件,书籍12291本,生活用品3679件。已有877名同学通过该活动领取到“爱心自行车”。在西区公寓楼长的帮助下,那飞沙和艾克挑选到心仪的自行车,并在发放地点试骑了一圈,感觉很满意。“这个活动让我们这些新生感到了来自学长学姐传递的温暖。”那飞沙和艾克说。

创意迎新晚会策划案2

20xx年8月20日,在印有“我来北语了”字样的大型喷绘板前,北京语言大学新生小张高高跳起、张开双臂,留下了他进大学后的第一幅影像。这张照片将被收入特制的明信片中,寄给在2000公里外打工的父母。今天是北京语言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该校推出了“贺卡传情”活动,让新生与父母、中学母校师长分享进入大学的喜悦。

上午9点,在北语体育场的南侧,竖立着一块长约6米,高约4米的喷绘背景板,板上印着北语各国留学生的照片以及中英文的“我来北语了”字样。背景板前,新生们正兴奋地对着镜头,留下自己进入大学的第一张照片,他们有的高高跳起,有的打出胜利的手势,还有的新生干脆叫上陪自己报到的父母,来一张“全家福”。

在这些照相的新生中,小张显得格外腼腆。背着书包的他来到背景板前,在摄影师的指挥下,他先用左手摆出了一个胜利的姿势,“不太自然,要不你再试着跳一跳吧。”摄影师说。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小张告诉记者,他是一个人来报到的,父母都在广东打工,“我会把照片寄给他们,告诉他们我上大学了。”

据介绍,新生照完相后约1个小时就能取到两张经过精修后打印出来的照片。这两张照片一张留给新生自己作纪念,另一张则会被装入一个北语特制的明信片封套中,盖上北语的特制邮戳后寄送出去,“可以寄给自己中学母校的老师,也可以寄给自己的父母。”一位工作人员说,从早上8点到9点,拍照的新生已经超过了200名,“非常受欢迎。”

据了解,北京语言大学今年一共从全国31个省市区及港澳地区录取了1111名新生,其中有4人来自云南地震灾区。“目前我们还没有接到他们的登记信息,可能是还没有抵京。”贫困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贫困新生在报到现场可以领到一份包括洗漱用品和手机在内的大礼包,同时还能领到500元生活费。同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贫困生都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9月17日,南开大学分别在八里台校区与津南校区举行201x级新生开学典礼。“我真诚希望并相信,201x级新南开人,将铭记父母师长的养育、教诲之恩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之恩,带着他们的殷殷期望砥砺前行。”在校长龚克饱含深情的演讲中,来自54个国家、地区和中国各地的7000余名201x级本科、研究生,500多名留学生新生,聆听了自己

“入学第一问”与“南开解”

“各位为何而来?何为有价值的生活?怎样的学习才是为中华崛起和世界和平进步而学习?”龚克在致辞中向各位南开新人发出“入学第一问”。他说,思考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思考人生,思考怎样做人。大学本科之所以不是“高四”至“高七”,而是人生学习的一种”转折”,就在于大学之学习是“成人之学”。因此,希望同学们按成年人要求自己,像成年人那样自觉自主的学习,承担起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对于研究生同学来说,学习也不是本科的线性延伸,而是向“创新之学”的转折。没有创新,就不成其为真正的研究生,就无法达到学位要求。作为研究生,要达到创新之“才”,更要成为创新之“人”。因此,怎样学好“做人”或如何“为人”,是在座所有新南开人面临的共同课题,对这道题的“南开解”,就是“立公增能”。

“立公增能” 传承南开精神

龚克勉励新生要确立公之志向、公之操守、公之襟怀。龚克说,南开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公”字当头的校训是“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南开表达,南开人之为人首在“立公”。要确立“公”之志向,即振兴中华、实现人类和平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志向,有了为公的志向,才能摆脱追求分数的应试学习模式,才能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和内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勇气。要坚守“公”之操守,做有公德之人,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维护法治、维护大局、维护集体,服从公意、做事公道,讲原则,守诚信。要有“公”之襟怀,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只有以公为怀,才能修炼出理性平和、开放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才能摆脱对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才能公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到南开容止格言所要求的“勿傲、勿暴、勿怠”与“宜和、宜静、宜庄”,达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境界。

龚克说,立公,就是要以“天下为公”的准则,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与集体、与他人以及与自己的关系,就是要自觉地将大学学习研究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为此,同学们要努力“增能”,增“学习之能”,能深入浅出,能动手躬行;增“协作之能”,能求同存异,能识人之长;增“吃苦之能”,能耐受劳苦,能克服困难;增“创新之能”,能发现问题,能创新方法,能为建设创新强国作出贡献。

龚克说,尽管八里台校区的生活设施相对老旧,但校园有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陈省身、郭永怀等学长曾在这里孜孜求学,杨石先、郑天挺等名师曾在这里诲人不倦,希望新一代南开人在这里续写辉煌。尽管刚刚落成的津南校区谈不上历史积淀,但为同学们带来绿荫和光明的“校友树”“校友灯”也是南开文化的传承,作为津南校区最初的学生,希望大家以自己的修为,留下在津南校区“立公增能”的历史记录。

三点承诺 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最后,龚克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新生做出三点郑重承诺:“我们要严守师德,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诚信为人,严谨治学,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尽心尽力做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为同学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助力;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光大南开的公能品格,弘扬南开的青春精神,坚持南开的爱国道路,践行我们南开人的社会责任,为同学们实现人生价值指路;我们要扎实工作,努力改进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为同学们开展探究式、实践性、创新型和国际化的学习与研究提供更好的条件,为同学们自主发展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