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同一句格言出自反映了 正文

同一句格言出自反映了

时间:2025-01-15 07:40:34

智慧名言,人生的哲理。看懂一条。收获多多。下面是关于“名言”问题的思考,欢迎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市场上流行的各类名言词典,从理论上探讨“名言”的内涵,指出“名言”应该具备权威性、通行性、称引性、哲理性、精练性五个基本特征。文章还探讨了“名言”与“名句”、“格言”、“警句”、“赠言”等之间的区别以及“名言”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名言 内涵 基本特征

一、何谓“名言”

现在市场上出版的名言类词典比比皆是,有的不叫“名言”,叫“名句”、“警句”、“格言”、“箴言”、“格言警句”,还有的叫“引语(引用语)”、“赠言”等。翻开一看,又似乎大同小异。这些名目繁多的术语或概念是一回事还是全无关联,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

“名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解释为“著名的话”。其中,“名”是“著名”,“言”是“话”。“话”不难理解,一般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但也可能是固定短语或固定短语的集合。何谓“著名”?《现汉》释为“有名”,而对“有名”的解释是:“名字为大家所熟知;出名。”前半句释语中的“名字”与“言”没有关系,只有后半句的“出名”大致符合“名言”之“名”的内涵。但从“著名”到“有名”、“出名”,我们依然无法判断到底什么样的话才够得上“著名”。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以下简称《规范》)对“名言”的解释是:“著名的话;常被人们引用来说理的话。”这个定义比《现汉》进了一层,其后半部分可以视作对“著名”的进一步说明,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了名言“常被人们引用”,二是指出了名言是“用来说理”的。其中,“用来说理”是名言的功用,而“常被人们引用”至为重要,它是构成名言“著名”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名言的“著名”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称引率。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1988),一篇是《论名言》(1997)。他在《论名言》中开宗明义,给“名言”等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名言、警句、箴言、嘉言、格言、谚语、引语……所有这些具有微小语义差别的称呼,在社会语言学某一层面上,却通通表达了同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思想片段、一种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或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这许多语言材料称为‘引语’的缘由。名言、警句——所有称之为引语的——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浓缩了的思想片段”、“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虽然不是语言学、词典学的定义,但却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名言的真谛:“名言”的“言”并非普通的话,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片段”、“论点”或“信念”,“名言”的“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著名”,而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同时,陈原还指出了“名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浓缩”、“纯化”或“结晶”——简言之,高度的概括性或凝练性。我们基本赞同陈原的看法,但不完全赞同他所说的“超时空”,因为不是所有的名言都具有超时空的特点,有些名言明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名言未必为其他民族的价值体系所认同;有些名言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反映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核心价值观的名言也未必为后世的社会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试做如下归纳:“名言”是在一定时期内流传很广,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并经常被人们称引的话。

二、“名言”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名言”要成为“名言”,更准确些说,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大家公认为“名言”,应该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权威性。指的是名言所具有的社会认可度或社会影响力,它所内含的核心论点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或普遍价值观。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引经据典”,引经据典的目的无非是增加话语的分量,表明自己的论点并非平空杜撰,而是合于圣人思想的。那么,引证名言的目的自然就是要向人们表明自己与权威人物、权威典籍的“思想片段”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名言出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之口,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名言就是名人之言。毋庸讳言,名人(包括著名的典籍)的话尤其是名人充满哲理的话更易于成为名言,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是这样的“名人”必须是对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同时名家所说的“话”必须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的言语能够获得名言身份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睿智的思想。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名言,并非出于名人之口,但后人一定将其附会于某个名人,才觉得够分量和权威。比如,中国有一副著名的劝学

(二)通行性。指的是名言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引用的程度。这是判断名言之“言”是否“著名”的依据。从“言”到“名言”,有一个社会公众逐步认可的过程,运用社会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应该可以算出很多名言认可度。从未在世上通行的言论不能称为“名言”。但如果仅仅这样表述,那未免失之片面,将“名言”与“流行语”(这里指流行的言论而非流行词语)混同了。流行语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某个时段和特定范围内空前流行,被人们大量引用、复制和仿制,但像大浪淘沙一样在很短时间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于流行语,真正称得上不朽的名言则大都具有陈原所说的超时空特点,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也就是说,名言能够通行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行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度。更进一步说,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它就不再为某个创造它的个人、民族或国家所有,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它所包含的思想或论点也就成为了人类普世思想和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5分)

pān dēnɡ wān yán kuǎn dài yú bù kě jí

( )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5分)

瑕( ) 源( ) 削( ) 贯( ) 尊( )

霞( ) 愿( ) 消( ) 惯( ) 遵( )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合适的填写在横线上。(10分)

波澜( )( ) 梦寐( )( ) ( )( ) 如柴 疲惫( )( )

横七( )( ) ( )( )天开 知己( )( ) 围魏( )( )

1、我多么想要去看海啊,今天,这个( ) 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2、打仗的时候,要( ) ,方能百战百胜。

四、按照要求写句子。(6分)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照样子仿写句子)

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热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爸爸是因为维持世界和平而牺牲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积累与运用。(8分)

1、写出一句反映农时或气象的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 》。你还积累了描写美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亲人做生意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时,你会用哪句名言劝诫他讲诚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精彩回放。(10分)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___,时而___ ,时而___ ,时而___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从作者对溪水的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游玩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学习了《蝙蝠和雷达》,我知道了: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__;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___。

3、《自然之道》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孩子呼唤的是_______________。

4、那双手就像是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耳朵,向两边拉。句子中“鹰的爪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话语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我会选词填空。(9分)

盼望 渴望 希望 期望 愿望

1.你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 )靠你们。

2.我们不应该辜负老师和父母的( )。

3.我的( )是“和平之花”永远开放。

4.在等待与( )中,春天终于来了。

5.我( )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无论……都…… 只要……就……

即使……也…… 不是……而是……

1. 飞机装上雷达,( )在漆黑的夜里,它( )能安全飞行。

2. ( )什么地方,( )比不上我的家乡美。

3. 放学回家后,我( )先出去玩,( )先做作业。

4. 明天( )不下雨,春游( )会照计划进行。

八、阅读小能手。(17分)

小 小 的 善

许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天,在一列南下的火车上,一位满脸稚气的男青年倚窗而(座坐)。他是个农村娃,一件崭新的白色半袖衬衫掩盖不住黝黑的皮肤。在此之前,他连火车都没有(座 坐)过,他要到南方去上梦寐以求的大学。男青年对面的(座 坐)位上,(座坐)着一对母子。

车厢内闷热异常。男青年感到口渴难耐。“方便面、健力宝、矿泉水……”乘务员大声地叫(买卖)着。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极奢侈的饮料。读高中时,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爸妈从未给自己(买 卖)过。如今,他要到外地上学了,衣兜里有了一些可以支配的零花钱。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摸出了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送给乘务员。

男青年不知如何开启这罐饮料。他把健力宝拿在手里,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最后,他把目光顶在了拉环的位置。迟疑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了一把水果刀,企图在拉环的位置把健力宝撬开,撬了两下,发现易拉罐的壳很坚硬。便停下了手中的水果刀,又把目光盯在拉环处。这时却听见对面的妇女对儿子说:“童童,快把健力宝给妈妈拿过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 快! 听话!” 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 把手伸进了车厢旁挂着的塑料袋里。

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只听“嘭”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车厢里又传出“嘭”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微微地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自己的健力宝放在了茶几上,显然,她并不渴。

许多年后,男青年参加了工作,却仍然对这件事情记忆犹新。他感激那位善良的中年妇女。她为了不使他难堪,没有直接教他易拉罐的开启方法,而是间接地完成了这一过程。妇女的举动是一种小小的善。男青年把这种感激化作了更多小小的善,带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1、用“√”画出文中括号内恰当的字。(3分)

2、“犹”在字典里的解释:⑴如同;⑵还,尚且。在“记忆犹新”一词中,“犹”应选第( )个解释,“记忆犹新”整个词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犹豫——( ) 企图——( ) 注视——( )感激——( )

4、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男青年不知如何开启这罐饮料”?用“_____ ”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2分)

5、男青年为什么不会开启这罐饮料?用“~~~~~”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2分)

6、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习作(30分)

小草盼望发芽,小鸟盼望高飞,小孩盼望长大,集体盼望团结,祖国盼望统一,世界盼望和平……同学们,你最盼望什么?请以“盼望”为主题写一篇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古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古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