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五言治学格言对联 正文

五言治学格言对联

时间:2025-01-14 01:21:10

对联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对联与诗文词赋等固然有共性,但其个性也是很明显的。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探究对联的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二:

一是字句灵活,二是对仗严格。

先说字句灵活。律诗每首8句,五言的40字,七言的56字;绝句每首4句,五言的20字,七言的28字。词按词牌填写,各有规定字句数,如《浣溪沙》上下阕各3句,共42字,《满江红》上下阕各11句,共93字。对联则不然,字数句数完全根据内容要求,可多可少,最短的联,《挽九·一八死难者》:

“生”

(注:此“生”字倒写)

只有2字。《庐山含鄱口石坊》联

湖光

山色

共4字。

人名巧对:

孙行者

胡适之

共6字。各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至于上下联各4字者,比比皆是,无须列举。长联更无字数句数限制,梁章鉅认为40字为长联,而孙髯的《大观楼》联共l80字,钟云舫《四川江津城楼》联长达l612字。正由于不受字数限制,作者可以绘景抒情,叙事写意,纵笔议论,挥洒自如。联语句式可以长短错杂,有似宋词。有时为对仗需要还可用错位方式,如无情对: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梅黄”应作“黄梅”,为使“梅”与“李.对,“黄”与“白”对,错位为“梅黄”。程砚秋由上海到北京演出,有人赠以联:

艳色天下重

秋声海上来

联首嵌砚秋原名,下联为使“上海”与“天下”对,故错位为“海上”,有时为强调某一成分而倒装,如格言联: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对人言

原是“有未曾经我读之书”“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意思平淡,现在把“有”的宾语“书”,“无”的宾语“事”提到主语位置上,读起来就增加了警策性。

然而对联最主要的特点是对仗.它的要求是严格的。所谓对仗,就是要两两相对、成排而出,如同古代的仪仗一样。要求上下联词类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而且还要求平仄协调,这与律诗颔、颈两联的对仗要求是相同的。

清人李渔有《笠翁对韵》,内容涉及到对仗的各个方面的要求。我们试以“一东”开头一节来分析:

一、二两句“天对地,雨对风”,是要求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也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汉语中名词最多,于是古人又将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宮室、服饰、饮食、文具、文学、器物、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严格的对仗当然要像《笠翁对韵》所举的那样让同一小类内的名词相对。但这确实很难,如杭州西湖岳庙内有一副名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其中“山”对“铁”、“骨”对“臣”,都是不属同一小类的名词,实际上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了。

接着六句“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濛濛。日下对天中。”这是说上下联的结构应该相应.也就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最后八句“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这里有三层含义:

第一,节奏要相同,句式要相应。“风高”两句都是“二三”节奏.“牛女”两句则同为“四三”节奏。“十月”与“三冬”联虽较长,但也是由“二二、四三”节奏构成的。

第二,平仄要协调。古人将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因为“不平”,所以通称为仄声。对联上下联的平仄声一定要相对,这样读起来才和谐悦耳。平仄相对的方法,与律诗相同。以五言为例,一种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另一种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风高”两句的格律就属后一式。七言的格式也有两种,在五言的基础上于每联句首加两字,逢平加仄,逢仄加平;所加两字的平仄声相同。

对联的句型长短自如,平仄协调。总的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即每联内平平仄仄必须相间,两联间同一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对。五、七言对联由于与律诗诗句相同,因此格律要求也比较严格。尽管如此.也仍有可以变通的地方。一般来说(以七言为例),节奏点(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声是固定的,不允许改变。但第一、三、五字则有时候是可以变动的。如“牛女”两句的声律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联第一字“牛”该用仄声而用了平声,第三字“二”则应用平声而现在用了仄声,这都是允许的。

第三,联脚(即上下联的最末一字)的平仄也是固定的。上联用仄声收,下联用平声收。这与律诗的情况也一样。如果上下联内又包含有几个分句,那就要注意分句句脚的平仄协调。如“十月”几句的格律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联两个分句的句脚是“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正好相对。

以上有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法结构一致、平仄协调几方面,是对仗的一般规律。对于那些立意新、内容好的对联,即使在对仗上稍有小失,也不必求全责备。尤其是撰写长联的时候,由于文字较多,节奏与句法不免复杂,要求词性、结构、平仄严格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更允许有些变通。出于对仗的需要.上下联同一位置上避用相同的字,是对联写作的常规。如湖南岳阳楼联: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著两个“天下”,以突出洞庭湖之壮观和岳阳楼的雄奇,实际上已成一种修辞现象,这种变通,未尝不可。

一种修辞现象,这种变通,未尝不可。

对仗是对联的'生命,它既表现在形式上,同时也反映在内容上:上下两联语意必须相联而不重复。从上下联关系上对仗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联在内容上是并列的,明代解缙有一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上下联互相补充,没有主次之分,妙在借助比喻讽刺了那些徒有虚名、不学无术的人。

正对忌合掌,也就是上下两联不能说的完全同义。

云泽清光满

洞庭月色深

云泽是洞庭湖的古名,清光就是月色,“满”与“深”都是月朗光足之意,因此上下联完全同义。

反对,上下联在内容上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如: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正说,下联反说,把治学之道阐述得十分透彻。

又如钟馗庙联:

奇才人不识

怪貌鬼能钦

钟馗是传说中的一位貌丑心美的捉鬼之神,他对鬼凶而对人善,民间奉之以辟邪驱鬼。传说他活着的时候却怀才不遇,屡试不中,羞归故里,触阶而死。

上下联首二字互文,而以“人不识”与“鬼能钦”来对比映衬,抒发了无限的感慨,给人强烈的震撼。

串对,也称流水对,上下联在内容上或为连貫关系,或为假设关系,或是目的关系,等等。如果两联分别独立开来,意思就不完整,或不明白。如广州鼎湖半山亭联:

到此处才行一步

望诸君莫废半途

在内容上,下联是紧承上联而发的。给人以忠告,使人增添前进的勇气。

又如启功有联曰: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假设,下联推论,写得耐人寻味。

对仗决定了对联的匀称性,而勻称性也规定了对联的书写格式。对联直行书写,悬挂张贴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字数较长的对联如一行写不完时,可换行写下去,但上联是从右往左排,而下联从左往右排,以求对称平衡。换行后第一字也应与前一行排齐,不得高于或低于前一行。

拓展阅读:对联故事

一次殿试,才子刘凤浩取中第三名探花。但他是个独眼人。乾隆皇帝钦点他时见到刘的相貌后有些犹豫,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确才识卓著, 就给他功名。 乾隆帝出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浩应电报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对含意深刻,乾隆心已嘉许,又念出一联再试他出道: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浩只略一思忖,即信口答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刘凤浩的捷才终于使乾隆帝心悦诚服,随即钦点他为探花,登上金榜。

上联:韬略终须建新国,

下联:奋飞还得读良书。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

下联:无益身心事莫为。

上联:板凳要坐十年冷,

下联:文章不写一句空,

上联:书从疑处翻成悟,

下联:文到穷时自有神。

上联:家少楼台无地起,

下联:案余灯火有天知。

上联:与有肝胆人共事,

下联:从无字句处读书。

上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下联: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上联:开卷有益知识就是力量

下联:自强不息光阴贵于黄金

上联:学贵有恒切莫半途而废

下联:才须积累休忘一篑之功

上联: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

下联: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

上联: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

下联:享百年寿何如作百世师

上联: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

下联: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气高

上联: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

下联: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

上联:学有先后须从洒扫应对起

下联:功归简要不在文词记诵多

上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下联: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上联: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

下联: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上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读古人书须处地设身一想

下联: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

上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下联: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

上联:大本领人当日不见有奇异处

下联:真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

书怀绝句

老死已无日,功名犹自期。

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

书文稿后

上蔡牵黄犬,丹徒作布衣。

苦言谁解听?临祸始知非。

泛瑞安江风涛贴然

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

蓬莱定不远,正要一颿风。

风云交作戏题

霎脚如龙爪,空中挟雨来。

何关风伯事,欲到却吹回。

古意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春寒

滔天来洚水,震瓦战昆阳。

此敌犹能御,春寒不可当。

春日

冷饼细生菜,老翁殊未衰。

仍寻旧幡胜,一笑伴诸儿。

春晚

窗户迎新燕,阶除巢乳鸦。

欲知春已暮,地上亦无花。

读书

力不扶微学,心犹守旧闻。

壁间科斗字,秦火岂能焚?

对月

远客厌征路,流年逢素秋。

不知今夜月,还照几人愁?

过村舍

碓舍临山路,牛栏隔草烟。

问今何岁月,恐是结绳前。

柳桥晚眺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盆池

寒溜初通后,新荷未长时。

谁持大圜镜,为我照须眉?

樵夫

酸涩涧边果,青红岩际花。

贪随狙狖去,风雨未还家。

山麓

草合路如线,偶随樵子行。

林间遇磐石,小憩看春耕。

社日

坎坎迎神鼓,儿童喜欲颠。

放翁无社酒,闭户课残编。

涉溪

挥汗欲成雨,聚蚊真若雷。

山翁在何许,赤脚步溪来。

书感

梦里逢无咎,天涯哭季长。

吾生亦有几?且复钓沧浪。

疏篱

数掩围柴荆,王维画不成。

尤怜月中影,特地起诗情。

松棚

松棚寻丈地,客至共开颜。

堪笑杜陵老,坐思千万间。

北窗

云开见山雪,院静闻松风,

吏去曲肱卧,疑非尘世中。

人物陆游简介 陆游的故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爱国诗人。生于1125年,他的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很有文学修养。他的陆宰也官至朝请大夫, 一个著名的世故书家,也是一位名望很高的学者。他家的藏书达1.3万余卷之多,经、史、子、集,应有尽有。这样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使陆游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潜心读书治学。他在自己的诗里曾写道:“我生学语即耽书,万郑纵横眼欲枯”,“少小喜读书,经夜守短檠”,生动地记述了他少年时代的刻苦精神。他读书范围很广,先秦两汉以来的各种重要菱,无不披览钻研。那时,和他父亲来往的,有许多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学士,他们常在一起谈诗说文,谈论诗文的系统派别辞韵律的得失。陆游总是在一旁洗耳恭听,不管夜里谈得多晚,他也要倾听到底。陆游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就主动向他们请教。由于他聪颖好学,到十二三岁时,他的诗文已经相当可观了。

陆游生活的时代,是宽阔金两朝相对抗的时代。陆游能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与他的家庭教育也息息相关。陆游童年时,金王朝女真族大举南侵,祖国山河,四分五裂,中原人民,妻离子散。陆游还在襁褓之中,就随同全家逃避兵乱,流离转徙,困苦万状。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曾和广大军民一道进行过反抗侵略的斗争。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大败金兵,赵构、秦桧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调回,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下狱致死。看到这种情况,爱国志士痛心疾首。陆游的父亲和朋友们在一起聚会,总要谈到人民生灵涂炭、金人残暴肆的情景,常常气得咬牙切齿,谈到秦桧的卖国行为,更是个个怒发冲冠,拍案痛骂。客人走后,陆游的父亲经常一个人呆呆地坐着,黯然落泪。这一幕幕动人肺腑的情景,给陆游 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忧民教育课。

这个封建家庭曾经给幼年的陆游很好的教育,但是后来也给他带来了婚姻上的悲剧。他20岁便和舅父的女儿唐琬结婚。他们婚后感情很好,但陆游的母亲对唐琬不满,硬将他们拆散了。10年后,两人在当地的沈园相逢,陆游曾在粉墙上题了一首悲痛异常的《钗头凤》词。不久,唐琬死了,陆游对她还念念不忘,到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这场著名的爱情婚姻悲剧,曾被编成多种戏剧广为演出,剧名为《钗头凤》。

为了效力国家,陆游和其他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样,也走上了科举的道路。1154年,他到当时的京都临安科考,名列第一。因为他的名次排在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前面,再加上他又学谈抗金,秦桧非常恨他,到复试时便把他的`名字勾去了。从此,陆游失去了由科举取得功名的机会。直到秦桧死后,陆游34岁时方才到福州宁德县做主簿。后来,又在朝廷担任枢密院编修官,起草法令、文件。他一有机会就上书朝廷,苦谏北伐。后来由于 北伐失利,加之他又揭发了皇帝亲信大臣结党营私的罪恶,引起了孝宗的不满,便把他调到建康、镇江任通判。1164年,主战派张浚举兵北伐,陆游积极参与谋划,提出很多建议。不料初战失利,投降派又重新上台,腐败的朝廷,为向金人表示议和的“诚心”,罢免了张浚。陆游愤然上书,那些卖国贼乘机给他加上了一个“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撤职(《宋史》本传)。陆游在家闲居了4年后,才又调到四川夔州府任通判,接着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部下任干办公事。王炎是一个抗战派的领袖,对陆游十分器重。他们的驻地南郑,同金人占据的关中地区仅一岭之隔。陆游来到前线,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他苦读兵书,演兵习武,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亲临前线,视察军情。他曾身披铁甲,提刀跃马,横渡渭河,去奇袭敌人。但是,正当他们积极准备抗战的时候,朝廷却把王炎调回了临安,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参议官。陆游离开前线后,心里非常难过,只好饮酒作诗,解除愁闷。同僚们讥笑他颓放,他就索性自号“放翁”。以后他又回到东南,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过地方官,但最后又被罢官了。

他的晚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山阴农村里度过的。他和农民亲切交往,到附近的村庄中去医病施药,还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人民对这位诗人非常尊敬,生的儿子多用“陆”字来做名字。就在这段时期,他写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的诗篇。

他的诗,内容丰富,爱国情切,触及到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表达了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如:“平生万里心,执戈五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他还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书志》一诗中,他甚至表示,生不能歼敌,死了肝心也要化为金铁,铸成利剑,来除佞臣、清妖孽:“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俦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有的诗倾泻了他“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如“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有的诗叙了劳动人民盼望朝廷出师北伐的殷切希望,如“中原千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竽泪痕!“”三万里河屡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有时,一缕烟尘,一声雁唳,也勾起他的无限感慨:”自恨不如云际雁,来时犹得过中原。“有的诗是对投降派的血泪控诉、无情揭露和谴责。如”“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东,新亭对泣亦无人!”

陆游的诗词,不仅包含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他的诗在体裁方面应有尽有,真是“无体不备,无体不工。”清代学者赵翼说他“使事必切,属对必工。”各种诗体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人称他“小李白”。在语言方面,陆游的诗晓畅平易,精练自然,“无语不天成”。他才气豪迈,议论精辟;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看似花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他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直被人们颂为佳句。陆游的艺术手法流满现实主义,他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南宋时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因此有人把他的诗誉为“史诗”。他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曾说过“功夫在诗外”,“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强调社会实践的意思。他重视写实,也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他的诗词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他幻想抗金战争的胜利,就写道:“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他写自己武艺超群,竟作了这样的夸张:”十年学剑勇战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他常借助梦境描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有人统计,他的记梦诗竟有99首之多。

陆游在文学上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一生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一直保持到晚年。他一生写过近3万首诗,其中流传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留下诗篇最多的人。

1210年,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了。他在临终时,还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示了渴望统一的强烈意愿。他给文学宝库留下的浩瀚遗产:50卷《渭南文集》、85卷《剑南诗稿》、3卷《放翁逸稿》、18卷《南唐书》、10卷《老学庵笔记》和8则《家世旧闻》、36则《斋居纪理》,向人们展示着诗人烈火般的爱国热忱和辛勤不朽的伟大生平。《宋史》卷395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