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说家风书信征文【篇一】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至少一种)。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一封家书说家风书信征文【篇二】
传统中国重家风。家风琳琳琅琅,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扬州个园有两副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就体现了这一点。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却很少被提起。在种种“神回答”中,虽有调侃,但也见其式微。
有人讲,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言下之意是,家风大多充满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好人、老实人,可社会现实常常是“老实人吃亏”。有声音称,当下社会除却成功别无信仰,而且为了成功可以抛弃一切。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太累了,甚至难有出头之日。但必须看到,这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不会延续只会削弱。而且,我们处在同一条船上,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也不能做社会责任的“逃兵”。这种责任,是存在的理由,也是活得更好的保证。
有人讲,家风向来是大户人家事,与一般百姓关系不大。这是一种误解,文人重家风,但家风并不只是文人事。许多人家,虽然没有专门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由此也构成了特色的家教文化。
有人讲,现在家族意识不断消减,此时谈家风不合时宜。家庭单元的缩小化是一个趋势,但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风存在的意义。这些年来,有关富而不贵,以及“富不过三代”的话题,为有些人焦虑为有些人乐道。这同样可以从家风上寻找一定原因。富是指物质、钱财,而贵是指素质、教养。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的好坏甚至影响和决定人的一生。
有人讲,现在更应该讲政风社风,而不能退而求次家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四风”很重要,休戚相关、互相影响,还可以在中间加上“家风”。虽然不能无限扩大家风的重要性,“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可能有些绝对。但换一个角度看,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这在方向和策略上却是正确的。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拾起来,最腻味的是先争论大用小用,最怕的.是在争论中不用。
别让家风也成为“一阵风”,徒留下“古风不再”的感慨,今天有必要重提家风。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家风是潜移默化发挥的,作用更是潜力无穷。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有利于涵养好的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
一封家书说家风书信征文【篇三】
“家风是什么”,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其实,家风之不传也久矣。
一些名人接受央视采访,说到自家的家风,姚明的回答是“诚实”,莫言的回答是“重视学习,与人为善”。我觉得这些回答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家风的碎片。严格说起来,中国传统的“家风”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最能代表中国古人家风的文本,当数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和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训》。囿于时代局限,古人家风中也有一些在今天看来属于封建糟粕的东西,但总的说来,中国传统家风传递的价值观是积极的,无论是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还是怜贫惜老﹑诚实守信,这些道理在任何时代于匡正世道人心都是有益的。尤其是事关子女教育的内容,对于今天那些溺爱子女的父母,无异于醍醐灌顶。
某种意义上说,重拾家风就是重拾价值观。家风可以内化为道德伦理,外化为行为规范,对社会治理而言,其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法律和规章制度不能取代的,它影响着一个人从家庭角色转化为社会角色时,对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恪守程度。家风正,则社会风气自然得到改善。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1
钱学森老人走了,带着世人的敬仰与眷恋,留下了盖世的德行与事功。察其一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真可谓后辈子孙修德立事的不朽楷模。从钱老离开的那一刻,确切地讲是很久以来,人们就在探索他成功人生的经验,以资借鉴。于是《钱氏家训》,这则在钱氏家族流传千载的先祖遗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于是乎赶快找来,怀好奇之心,揣恭敬之意,连夜捧读。
这真是一篇无价的宝典,毫不逊于我此前所读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这篇小文汇集了作者,也就是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奉行一生的处世经验。从此,这个家训连同他的十条遗嘱,在钱家代代相传,成为人才代出的不竭动力。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两朝,钱家出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当代,更有诸多大家名流光灿各界,除钱学森外,还有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等等等等。即便在全球各地,也不乏钱家翘楚。据统计,当代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遍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钱家人走到哪里,先祖的家训都是必备的至宝。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研究这个家训,从中汲取营养,修养自己、教化后人。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不揣浅陋,把《钱氏家训》作了个注解翻译。为方便阅读,按照家训本有的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部分,分四篇发布,与博友共享,也请方家雅正。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2
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的去世,令人哀悼,同时令人想起钱氏家族历代英才辈出。宋代以来,钱氏家族出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如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明末清初钱谦益,清代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文字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近现代植物学家钱崇澍,以及为共和国做出卓越贡献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其琛等,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氏之所以代代人才辈出,是因为钱氏家族代代传承着“钱氏家训”。据说,在钱氏家族,当新生儿诞生时,总要将全家人召集一起,释读先祖留下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的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儒家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这个古今传承的“钱氏家训”,永远是钱氏后人连绵不断的行为准则;他们的先祖,永远是钱氏后人传道不止的行为导师。
“钱氏家训”,对于我们搞好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在个人方面,要“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在家庭方面,“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在社会方面,要“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在国家方面,要“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3
读《钱氏家训》,仿佛嚼着菜根,满口余香。这是尘世浮华中的清凉散,在喧嚣中给你内心增加一些定力。浮世的吵嚷与变迁,变化之迅疾,使得很多人在忙碌中难得静下来检点一下自己,难得拿一个来对比反观内心。不妨试试《钱氏家训》,这是一本集儒家思想大综合的心灵智慧宝典,解密钱氏家族人才为井喷的智慧之书。
这样一本书,和我曾经读过的《道德经》、《菜根谭》等,非常相似的一本书。都是以原文为主线,延伸原文,点出立意,再由故事或阐述要义为主。《钱氏家训》这本主要写钱氏家族用其训诫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本书,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是,世世代代,钱氏望族坚守训诫的定力。又想起记得牢牢的那句“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深深被钱氏这些人物的德行敬佩。我们熟知的钱学森、钱玄同、钱钟书、钱穆、钱永健,他们个人修养,以及为国家所奉献的,真可谓是楷模。本书用4大章分别写《钱氏家训》;由个人到家庭、社会、国家。本书灌入了儒家思想,也出了多名钱氏大儒。这些钱氏大儒,以严格按照家训来做人、做事。
很多浮躁的人,也许认为有些腐儒,或者说和他们追求的背道而驰,行为不端的人,甚者更会认为是傻。但是就是因这样执着可爱的严以律己的家训,成就了钱氏那么多位享誉今天的名人。这不单是家庭教育读本,也该是学校教育读本,更应该是社会读本!个人认为,能唤醒那些病态(思想不健康)中的人,所以说,本书好像一剂药,是尘世浮华中的清凉散。
本书稍显遗憾的是:文中内容句式上有些重复。但是不算影响阅读者对《钱氏家训》良好评价。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4
从五代至今钱家的辉煌历史不胜枚举,井喷式的人才涌现的背后让人不得不去深挖钱氏家族的教育精髓。《钱氏家训》就是钱氏人才辈出的真正根源,《钱氏家训》是钱家先祖吴越国王钱镠留给钱氏子孙的宝贵精神遗产,它记录了钱氏家族对后人的要求,是一本每个人都应该拿来认真研读的励志书,是一本每个家族都值得拥有的教育书,是每个人用来作为终身约束和反省自身的.精神财富。这本《钱氏家训》是编者在对《钱氏家训》深入领会的基础上加以提炼,道出其渊源,讲解其内涵,并通过钱氏家族的杰出人物的真实故事和引用中国的国学经典及许多名人的至理名言对《钱氏家训》进行解读,使钱氏家族的训言更加清晰的深入人心。所以个人感觉这本《钱氏家训》若命名为《钱氏家训》之解读或者更加贴切合理。
全书按照《钱氏家训》的原文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四个篇章。从个人修养到家国天下,道出了人之一生需要修炼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修养。个人篇强调要尊礼、善思、慎独、自省,做一个身正心明的君子;家庭篇强调要亲爱、守序、勤俭、忠厚,道出了钱氏家族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社会篇强调要知信、利民、广助、公益,亲君子而远小人,体现了钱氏家族心怀大爱;国家篇提出要爱民、惠民、谋天下和万事,钱氏先人之站位之高让人不得不为之树指称赞。
难怪钱家历代人才辈出,先人之智慧涵盖了人生中所有优秀品质和素养,钱家的先人拥有深远的思想,非凡的见识,宏大的胸怀,更最重要的是注重对后人的教育和对良好家风的传承,是我们这些现代人不能及的。这本《钱氏家训》的编者把书定义在为每个家庭提供教子成长的训言,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广泛归到育儿的主题上,提出《钱氏家训》是每一个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必须借鉴的一本书。事实上我感觉《钱氏家训》是每个人修德和修身所必需的一本书,不仅仅对孩子成长的训言,也是对每个人的人生的训言,父母需先修己身方能影响和带动子女,钱氏家族就是一个标杆。钱氏家风流传万世,其中智慧需后人细品。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5
家训,是一个大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德行礼法而拟定的用来约束家族中人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训起于远古,兴于汉初,其中众多名言警句在如今依旧对我们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钱氏作为我国可以媲美天下第一家族孔氏的大家族代代人材辈出,究其原因,钱氏家训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的确不容小觑。这本《钱氏家训》包含了个人篇、家族篇、社会篇、国家篇四大方面,通过49句名言警句把钱氏一族忠孝传家,爱国恤民,化家为国的理念传递出来,仔细研读,必能获益良多。
以书中家族一篇为例,钱氏家训要求钱氏子孙必须要做到尊卑有序,孝敬长辈,兄友弟恭,在家族内部建立良好的规则,大家都按规则办事。族中的孩子必须认真读书,把祖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孩子长大成人,男子娶妻当娶淑女,女子嫁人要嫁佳婿,要以对方的人品、性格、有没有爱情作为嫁娶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拜金主义,把婚姻金钱化。钱氏提畅为人要慷慨,有能力的富足家庭有责任帮助族内的贫苦家庭,要开义塾与公田,要时间惦记周济亲友。钱氏了孙为人要忠厚诚肯,不能弄虚作假,要做到勤俭为本,杜绝奢侈浪费。
书中对《钱氏家训》的每一条名言都有详细的解释,其中引经据典,以古论今,几番议论,把道理说得非常通透,让人很信服。书中举出了很多钱氏子孙遵循家训的行为,让人感动又钦佩。他们的很多做法与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只要从中汲取营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会有所提高。
感觉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过于功利了。小时候拼命抠孩子的分数,为的是上个好学校。上了好学校为了以后能出国。出了国为了孩子能进个好公司或者自己开公司。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有多少家长为了教育孩子的德行而拼命付出过呢?大概这方面的投入还到不了学习投入上的五分之一。其实纵观中国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无不是有大抱负,胸怀祖国,胸怀天下的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是可以给国家,给社会,给人民带来帮助和利益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有钱人。真正的成功者需要的是德才兼备,而不仅仅是有赚钱的头脑。
弘扬与传承朱子文化书信一:
在朱子文化苑实地探访看到,整体建筑为仿宋建筑风格,飞檐斗拱,红柱青瓦白墙,里面展出了明、清、民国时期的各种匾额、楹联、中堂、照壁、屏风及各类木雕精品近2000件,涵盖了传承朱子理学的
相邻的开山书院是福建最具影响的官办书院之一。据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琳介绍,开山书院按“修旧如旧”原则复原修缮,集中展示朱熹一生中所创办的书院,还陈列有大量明末清初的.文房四宝以及当年书院曾有的文具、古籍、教本等。
尤溪县不仅对这些珍贵的文化古迹进行保护研究,更重视博大精深的朱子文化给尤溪留下重要的文脉。
据尤溪县相关负责人蔡晓斌介绍,尤溪县先后出版了《朱子行迹传》《朱子诗选》《朱子文化基础知识简明读本》等12本共200多万字的有关著作,还整理规范了朱熹祭祀活动,成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尤溪县加大对朱子史料和文化的挖掘,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合作,集全国近百位专家学者精心编撰了《朱熹大辞典》一书。
朱子家训文化在当地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弘扬。尤溪县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朱子家训的研究,并把朱子家训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
弘扬与传承朱子文化书信二:
朱熹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福建各地市现有多处朱子文化遗存,朱熹本人、弟子及受其思想影响的人修建的书院,在福建境内就达400余处。
地处南平武夷山市的五夫镇,因朱熹在此从学、著述、授徒近50年而名扬海内外,被称作朱子理学的摇篮。随着朱子理学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理学研究活动日趋频繁,千年古镇也开始重获新生。
古街是五夫镇历史遗迹最为集中的地方,有朱熹讲学立说的兴贤书院,有济灾救荒的朱子社仓,有感受朱子跫音的朱子巷。而今,古街上仍然居住着近千位村民,他们恪守朱熹“韬晦深藏”的古训,成为古镇“千年记忆”的守护者。
此次政协会议上,南平市政协主席张建光表示,总投资83亿元的“中国朱子文化研学旅游基地项目”已提上日程,五夫朱子文化园、考亭书院、延平书院等重点子项目正顺利开展。
弘扬与传承朱子文化书信三:
古以家天下,天下为家。千年前我们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邦即国,国为家。数千年,我们传承着自己的家风。
风起《诗经》,真正的家风始自孔孟。古代我们以礼治国,儒道天下,故有四书五经传著于世。《论语》中主张人应有孝、义、仁、忠。孝字为首,这便是家风的核心意义。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十月怀胎,二十载照料,我们时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我们,又怎能报还这份养育之恩?人之常理,人性之现。
《弟子规》开篇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仁礼之道,是对朋友诚,对陌生人仁。不少家长都说过:“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不虚假,不做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于是,我们和陌生人成为朋友,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晋商当时为何能富甲天下,就是因为广泛交友,讲诚信,守道义,作为山西人的我们,更该践行这古老而淳朴的诚信仁义家风。
《朱子家训》中写道:勿忘先辈创业之艰辛,勿奢侈淫佚,勿将基业挥霍一空。勤俭,作为我们传统的美德,父母从我们儿时开始教导我们不剩饭,不浪费,戒奢以俭,方累万贯家财。
为人清白,不收非仁不义之财。我们先做人,后做事,古人两袖清风,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也不应该被金钱蒙蔽双眼。取之有道,生财有方,这才是我们想要的。
家风,其实就是我们的传统,将中华民族文明精神融铸于其中,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而我们,也就是靠着这样一种方式来将文化、文明传承下来,在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中,改善,摒弃,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社会,国家不丧失原本的内涵并且稳步发展,继续流传着千年炎黄华夏文明。
家风与传统踏过历史长河,走过时空的烟尘,带着古老的意志,来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