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中国新诗,余光中是一座“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大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余光中先生的诗体美学。
一、诗体,诗的美学要素
诗人要进入诗的世界,首先要获得诗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使不同文学品种创作者在哪怕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也显现出在审美选择和艺术思维上的区别。诗情体验变为心上的诗,还只是诗的生成的第一步。心上的诗要成为纸上的诗,就要寻求外化、定形化和物态化。审美视点是内形式,言说方式是外形式,即诗的存在方式。从内形式到外形式,或曰从寻思到寻言,这就是一首诗的生成过程。诗体是诗歌外形式的主要因素,换个角度说,寻求外形式主要就是寻求诗体。中国新诗的出现,和诗体直接相关。旧诗体式到了“五四”前夕是强弩之末,难以容纳和表现现代情思。于是才有80年前那场“诗体大解放”运动。新诗刚出生的时候,“诗体大解放”的鼓吹者胡适就在《谈新诗―――八年来的一件大事》中写过:“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怎么解放呢?在同一文章中胡适写道:“这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胡适说的这两个方面的“解放”,其实是相互联系与交错的。语言文字的解放必然要求文体解放,文体解放又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解放。
就语言文字的解放而论,新诗以鲜活的白话代替僵死的文言,这个“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成就,其意义远远超越了诗歌自身的变革。中国是古老诗国,诗在古代中国历来是文学皇冠上的珍珠,享有“文学中的文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诗是君临一切文学样式、成就最高的文学。唐宋时代的中国甚至“以诗取士”,这是世界上的罕见现象。有了这样的渊源,从古至今,中国文学(大而言之是中国文化)从来以具有诗化特征为上。“如诗”,是对散文作品和文化典籍的最高赞誉。中国人也从来把诗歌修养当作人的基本文化修养之一,古代中国有诗教之说。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无以立”被当作至理格言。所以,白话诗的出现,有攻破旧文学(旧文化)最坚固的堡垒之功,实在是一件石破天惊、开天辟地的事。新诗成了新文学的排头兵、中国文学跨入现代行列的急先锋。
不过,如果将话题转到文体的解放上,事情就复杂得多。奇怪的是,作为诗体解放宁馨儿的新诗,却似乎对诗体不感兴趣。胡适所谓“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实际上是在文体解放方面交了白卷,甚至有放逐形式之嫌。“文当废骈,诗当废律”是胡适的另一种说法。无论诗也好,还是文学也好,都一定要有体式,这是常识。诗的基础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因此,体式就比其他文学样式更加重要。没有诗体,何以言诗?“废律”以后怎么办?这是关涉新诗兴衰的大问题。体式诚然带来局限,又正是这局限才带来属于诗或某一文学样式特殊的美。这也是常识。在语言文字的解放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胡适,在文体的解放上却给初期白话诗的发展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所以穆木天的《谈诗》一文指出胡适是“罪人”,他写道:“中国的新诗运动,我以为胡适是最大的罪人。胡适说:‘作诗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
从新诗在半个世纪里的行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悟出了一个道理:作诗不能等同于作文,没有成熟的诗体,就没有成熟的新诗。也许,到21世纪初叶,在中国新诗的第一百年时,人们会发现,新诗诗体在百年中大体呈现两个发展阶段:初期白话诗和新诗。
初期白话还没有彻底地从旧诗体那里“解放”出来。郭沫若完成了从初期白话诗向新诗的过渡。他的使白话诗初步站住脚跟的自由诗,丢掉了“放脚”的面孔,是新诗从旧诗中寻求语言文字大解放的彻底胜利。不过就诗体解放而言,自称“最厌恶形式”的郭沫若贡献实在不多。或者可以说,郭汪若在诗体建设上也对新诗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他的“自然流露”、“形式绝端自由”、“不采诗形”、“内在律”理论,中心就是不看重诗体。如熟沫若所说:“新诗没有建立出一种形式来,倒正是新诗的一个很大的成就。”作为最早向旧文学营垒冲锋的新诗,并没有取得应该取得的成就;最先在五四新文学中取得实绩的是后起的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个中缘由,除了明代以后诗歌在中国诸文体中日渐边缘化以外,就在于新诗“解放”出来之后缺乏自身的诗体重建。
新诗80多年中,不乏在诗体重建上创作实验和理论探索的先行者,刘半农就是最早的一位。他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是一篇最早的讨论诗体重建的文献。他提出的“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增多诗体”等主张,现在也具有诗学价值,而这篇论文的发表早在1917年,几乎与新诗的出现同步。
朱自清对第一个十年的新诗曾作过一个著名分类:“若要强立名目,这十年来的诗坛就不妨分为三类: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朱氏的分类,虽有概括当时诗坛状况之功,但就诗体而言,却有标准不一之弊。新诗80年虽然思潮多样,花样翻新,诗体却始终比较单一。象征诗在诗体上属自由诗和格律诗。就诗体而言,新诗不外两种:除诗体仍处于草创阶段的自由诗外,尚有少量的自行确定格式韵律标准的现代格律诗。
80年的诗体重建,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两个向度的努力。一是自由诗体,多少有些像古之杂言诗;一是现代格律诗体,多少有些像古之齐言诗。
在自由诗体的探索上,有以郭沫若发端而以艾青集大成的(通行)自由诗体,有以冰心领潮的小诗。前者对西方诗体有更多借鉴,后者对东方(印度与日本)和中国古代诗体更为注意。由沈尹默《三弦》开端,经刘半农、鲁迅达到高峰的散文诗体,也有成就。其实,经田汉最先从西方引入的'“自由诗”概念,只能在与格律诗相对的意义上去把握。只要是诗,就不可能享有散文的“自由”,它一定只有非常有限的“自由”。“自由诗”这个名称不够确切。所以,这一路的共通难题是自由诗的“自由”规范。作为诗的一个品种,自由诗的诗美规范何在?
在现代格律诗体的探索上,陆志韦开创了先河。“新月”诗人和冯至都是创作实践的先行者。闻一多、何其芳则在理论上的成绩较为显著。这一路的诗体重建,共通难题是有待成功作品的支撑和“成形”的无限多样。现代格律诗建设的中心问题是音乐性。如果说,自由诗“诗质”(最纯诗质的获取)为“成熟”的话;那么,对于现代格律诗,“成形”才是“成熟”。现代格律诗的诗体,除了以“顿”或 “字”为节奏单位的(通行)格律诗,还是由外国格律诗改造而来的中国现代格律诗。李唯建肇始、冯至等领潮的十四行,林林等的汉徘,贺敬之等的民歌体,都在此列。郭小川创建的“郭小川体”也有诗学价值。
80年的诗本探索,无论自由诗还是现代格律诗,都进展较慢。许多自由诗人并不认为有诗体建设之必要,他们不一定会同意胡适的“作诗如作文”的说法,但也许信服郭沫若的“不定型正是诗歌的一种新型”的见解。现代格律诗探索也几起几落,成效不显。
新诗长期处在革命、救亡、战争的生存环境中,忙于充当时代号角,无暇他顾,这是可以理解的诗外原因。就诗自身而言,从出世以后,在处理内容与形式、外时空与内时空、现代与传统、新诗与古诗、本土与外国等一系列的问题上,都显得不够成熟,对自由诗的“自由”、新诗的“新”均有某些错觉。诗体成为妨碍新诗在中国立足的重要缘由之一,由此,周而复始的生存危机,始终困扰着新诗。
从这个视角,我们发现了余光中,一位从外语和文言句法中寻觅营养以丰富白话诗美、铸造新诗诗体的歌者;一位从义与音的交融、律与变的调和中寻觅诗美,铸造新诗诗体的诗人;一位很难用自由诗体或格律诗体定位的铸造新诗诗体的大师。从诗体建设着眼,他是闻一多之后贡献最多的诗人和理论家,对他的诗体美学的开发无疑对推进新诗诗体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余光中诗体美学的三个板块
诗就是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
例如乡愁,应当是诗的永恒主题。这个古老诗题到了余光中这里,即获得了现代的崭新光彩。究其缘由,和言说方式的自出机杼大有关系。《当我死时》、《乡愁》、《乡愁四韵》、《漂给屈原》、《黄河》都成为新诗的名篇。
“诗穷而后工”。中国现代史上十分特别的一页赋予“乡愁”以厚重。就像余光中在收入诗集《五行无阻》中的《嘉陵江水―――远寄晓莹》唱的那样:
疑真疑幻向灯下回顾
老花眼镜我扶了又扶
似乎有一道长的坡梯
古旧的石级一级落一级
落向茫茫的江水,白楼天涯
一个抗战的少年,圆颅乌发
就那样走下了码头,走上甲板
走向下江,走向海外,走向
年年西望的壮年啊中年啊暮年
这深情的“西望”,这伤感的“西望”,这几近绝望的“西望”,使余光中得以用白话诗语符码将古老诗情变得年轻而现代。
“刷新”,主要还是言说方式即诗体上。
如果说散文作家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化为内容,那么,诗人就是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化为言说方式,化为诗体。从一个视角考察,中国诗史就是一部言说流变史,就是诗体流变史。余光中的诗体创造正是他的作品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奥秘。
余光中诗体美学包含有三个板块,现分述如下:
(一)对“综合语言”的寻觅
成功的“言说”首先应该是对语言的诗质激发。余光中诗体意识突出表现为对语言的敏感,即对汉语的关怀―――按诗的标准的关怀。这种“关怀”是对语言诗质激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余光中认为,中国诗人“他应该热爱中文,觉得中文非如此写,不能够降格以求,应该创新。古人把中文交到你手里,你把中文交到下一代手里,应该使中文好一点儿,至少新一点。这就是对语言的敏感。如果交到你手里的中文跟你交出去的中文是一样的,甚至于陈腔滥调你留下来得更多,你做这个作家好像没有什么作用。”那么,怎么“创新”呢?余光中认为:“我理想中的新诗的语言,是以白话为骨干,以适度的欧化及文言句法为调剂的新的综合语言。只要配合得当,这种新语言是很有弹性的。”余光中所谓的“配合”具体表现为努力摆脱常规思维,追求诗语灵活多变、标新立异。在诗语符码的日常化与陌生化这矛盾的两极中,刺激语言活力与张力。俄国形式主义者的诗学命题“陌生化”,其原理就是打破读者知觉的麻木状态和惰性,恢复生动的刺激性,造成一种令人吃惊的效果。让•贝罗尔说:“要获得诗歌,必须通过词语其出乎意料的组合。”这种“出乎意料的组合”是余光中追求的一种最佳语言效果。他将“锈”与“阳光”捏在一块:“鹰隼眼明霜露警醒的九月/出炉后从不生锈的阳光”(《秋分》);他颠覆逻辑语法:“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碧潭》);面对十磅之轻的婴儿,我写道:“你太小了,还不算是预言/我太老了,快变成了典故”(《抱孙》);他的《山中传奇》是:“落日说 /黑蟠蟠的松树林背后/那一截断霞是他的签名/从焰红到烬紫/有效期是黄昏”,诗语符码排列超脱常规思维轨迹,奇趣盎然。
被宋人王安石称为“诗家语”的诗语符码不同于日常语言或科学语言:“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星之葬》),“白露为封面,清霜作扉页/秋是一册成熟的诗选”(《秋兴》)。余光中有一首题为《布谷》的诗在《名作欣赏》上曾引起争论。争论的问题之一是“布谷”的叫声应该是“布谷”,而余光中却在诗中这样写道:“你不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吗?”其实只要理解诗语符码的特殊性,这个问题就应该不成问题了。诗的形象脱胎于真相,而又脱形于真相。诗的世界是心灵太阳重新照亮的世界。中国古代诗论“无理而妙”、“越无理而越妙”之论,是懂诗者之论。不是吗?请看余光中在诗中用的问题,这已表明了这是诗人在激情的影响下心灵中产生的印象。这种对现实的变形抒写正是余光中“综合语言”的美之所在。
(二)义与音的交融
诗的言说方式首先在以音乐性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尧典》之时,便有了“歌永言”、“声依永”之类言及诗歌音乐性的话语。有的外国诗人甚至提出,诗应该像音乐一样,在未令人明了意义之前,就能用声音来直接地打动读者或听者的心灵。这种观点虽对白话汉诗并不完全适合,但却道出了诗歌与音乐性的难解之缘。诗体语言的立体性诉诸于听觉器官会带来对音响的美感。余光中近年有一篇相当重要的论文,这就是他为第十五届诗人大会作的《缪思未亡》[9],他明确指出:“读者排斥现代诗的原因不一,但是声调的毛病应该是一大原因。数十年来,现代诗艺的发展,在意象的经营上颇有成就,却忽视了声调的掌握。”“一首诗的生命至少有一半在其声调,如果不读出声来,其生命便尚未完成,不算完整。”“诗本身的风格、结构、感性等也有赖声调的配合,尤其是格律诗,音乐性更强,如果只是默看而不吟诵,就难以充分体会,全神投入。”对于诗坛现状,他由此得出结论:“缪思未亡”,但“缪思哑了”。
为治愈“哑了”的缪思,余光中十分注重进入诗中的每一个词,研究它们的音质、音声以及在诗中的抑扬顿挫,呼应变化的音响效果。他偏向于用象声词,如《风铃》:“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叮咛叮咛咛”,语言音响感很强。“双声叠韵”在余光中诗中运用也十分精妙:“是暮色吗昏昏?/是夜色吗沉沉?/是曙色吗耿耿?”(《天问》)。“双声叠韵”手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余光中除取材于优雅的书面语外,还从丰富多彩的日常口语中提炼升华,因此常常别有一种现代口语的美感光辉:“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肥肥的甘蔗肥肥的田”(《车过枋寮》)。余光中还喜欢一唱三叹,词重字叠,充分展示现代汉语入诗的诗质品格:“那片土是一切的摇篮和坟墓/当初摇我醒来/也应摇我睡去”、“一只箫哭了一千年/长城,你终会听见,长安,你终会听见”(《盲丐》)。余光中长于激发日常口语的诗性品格,使之从实用语言上升为灵感语言,从日常语言上升为诗美语言。但他这种激发不同于古典诗词的“炼字”。古典诗词“炼字”重单个“诗眼”的凸现,若将这种“炼字”的诗法机械地搬入白话诗中,势必以牺牲节奏的自然流畅和语言的新鲜感为代价,因为在现代白话诗中,重视“诗眼”推敲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诗的感受性和想像空间,但同时也易造成个别文字的孤立凸现。而且,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强调的是音节的美感效果。因此,余光中对语言的“打磨”是以营造诗的韵律、节奏为旨趣。为了节奏与韵律,余光中的诗性激发有时表现为“消义化”,如“苍白”一词进入诗中不是“炼”,而是稀释成“苍苍白白”(《老战士》),如此融入诗的节奏中,读来更琅琅上口。
音乐性的核心是节奏,节奏又有内节奏和外节奏之分。余光中认为节奏是诗相当重要的特性。他说:“如果诗是时代的呼吸,则节奏应该是诗的呼吸。”这里余光中虽然对节奏未作区分,但结合其创作实践和系列言论看,他更倾心于外节奏。为加强节奏感,他在诗中常用排比:“躺下来,非血非汗非流水”、“亦血亦汗亦流水”(《老战士》);“雾愈聚愈浓就浓成了阵雨/人愈走愈深就走进米南宫里/路愈转愈暗就暗下来吧黄昏”(《心雨》)。韵是强化一首诗整体节奏、制造良好听觉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余光中为现代诗走出困境开出的良方。余光中在诗韵问题上是很有见地的。翻开中国新诗史,几次“废韵”运动均以失败结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余光中十分强调现代诗的听觉效果。他认为,新诗向西方取经,“所失的常是微妙的声调”,而“中国的古典诗,除了罕见的例外,都是押韵的格律诗”。诗人反抗“韵文化”,若破而不立,“自由就沦为‘泛滥’,一脚刚跳出‘韵文化’,另一脚又陷进了散文化。”(P41)他对诗歌音韵问题的论见,多有诗作为支撑,这就加强了他的言说的力度与权威性。
(三)律与变的诗性调和
余光中在《缪思未亡》中说“诗艺,正如其它艺术,不外是整齐与变化之间灵活运用,巧作安排。真正的大匠总能在整齐之中求变化,在约束之中争自由。若是一味固守整齐,就会沦为呆板,而反过来,若是只知追求变化,也必沦于纷繁。”对余光中,我们很难用格律体诗人或自由体诗人来定位。他的诗,格律体创作成绩斐然,但自由体和半自由和半格律体诗不仅数量多,佳作也不少。其言说方式可以概括为:格律体对称均齐中流动变化,自由体流动变化中求对称均齐,半自由、半格律体更是错落参差而又富于整肃美感。这种律中求变,变中求律,律与变的诗性调和,正是余光中诗体美学因素开发的原则。以下我们仅以其格律诗和自由诗为例予以说明。
余光中的格律诗少言数顿数完全整齐的严格均齐体。《北京人》、《听蝉》等为数不多的均齐体也只是顿数整齐而言数并不整齐。其取舍以音乐性强弱为标准,分别为:最重视韵脚,其次为顿数,再次为言数。余光中大部分格律诗为相应诗行整齐的对称体,这种形式比均齐体更富于建筑美。运用这种体式时,余光中常将一种节式近距离地多次反复,从而充分展示出对称体格律诗的节奏美。如《乡愁》、《乡愁四韵》、《摇摇民谣》、《民歌》等均以节奏性强著称。不过余光中并不希望自己的格律诗陷入森严的格律之中,他曾痛惜闻一多提倡格律诗有功,“可惜新月派的弟子从者未能真正为新主题‘相体裁衣’,追求整齐而无力变化,遂使‘豆腐干体’终成绝响。”为避免格律体过于严格带来的呆板,余光中常于诗中偶然“破一格”。如《民歌》第三节中“还有我,还有我红海在呼啸”之句,通过插入标点使句式排列有所变化,同时也强化了感情。又如《灵感》全诗两节,每行四顿,本应归入均齐体,但诗人却将第二节从中间剖开,插入一个感叹词“哦”,并单列为一行,既生动地表达感情,又使诗行变化丰富。《淡水河边吊屈原》亦是如此富于灵动美。
自由体是白话新诗的主要体式,郭沫若的“裸体美人”、艾青的“散文美”等都是对自由诗美学规范的探索,这些观点以牺牲外节奏为代价去寻求内节奏,其消极影响显而易见。余光中对自由诗美学因素开发富于古典精神,“对于传统保留的敬意”,他认为自由诗的洗礼已成为历史,自由诗的毫无结构不成节奏也该结束了。他提出:“‘自由’一词,原来是指摆脱前人固定的格律,而不是指从此可以任意乱写,不必努力去自创新的节奏,成就新的格律。”他抨击意象派“破”多于 “立”,“其实绝大多数的自由诗,只有自由无诗,都是失败之作。”他主张自由诗创作要变中寓常。他的诗常通过复叠手法的运用在自由中寻求律动。所谓复叠手法即相同或相似的诗句在诗中的反复出现,即让感情层层深化,又在结构上起到类似房屋大梁的作用,诗歌流动变化中见整肃。最常见的是“三叠式”即相同或相似诗行在整首诗的前中后三次复沓。如《老战士》开头:“桥下流水桥不流,年年七七”;中间复叠“水流桥下流,三十年后”;结尾圆合:“水流桥下,桥,不流。”仿佛为这首自由诗编了一个精致的网或河床,让诗的意绪自由奔腾而又跳动着强有力的节奏。《一枚铜币》三个诗句:“我曾经紧紧握一枚铜币,在掌心”、 “而我,也不自觉地摊开了掌心”,“恍然,握一枚烫手的铜币,在掌心”,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处层层重叠,情感也逐层深化。若诗较长,余光中就采用“四叠式”或“五叠式”即相同或相似诗行在诗中复叠四或五次。如在《冷战的年代》开头:“在冷战的年代,走下新生南路,在冷战的年代。”每一次复叠都是在叙述了一段故事之后。因此这种复叠既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而且富于音乐美。
为增强自由体的律动感,余光中除了运用复叠手法和前已提及的注重韵脚外,还在诗行中嵌入“对称句”这一汉语极为独特的音乐因子。如《大江东去》一诗多处对称:“浮亦永恒沉亦永恒/顺是永恒逆是永恒”、“侧左,滔滔在左耳/侧右,滔滔在右颊”。《抱孙》亦是如此:“十磅之轻,仰枕在我的臂弯/两尺之短,蜷靠在我的胸膛”、“就这么抱着,摇着/摇着,抱着”。这种对称句与古典诗词的对偶句是有区别的,是很明显的现代版,可以词重字叠。最富于原创性的是,诗人有时还在对称中寻求变化。如《珍珠项链》:“每一粒,晴天的露珠/每一粒,阴天的雨珠”,接下来一句变化为:“分手的日子,每一粒/牵挂在心头的念珠”。可见律中求变、变中寓常是余光中的美学追求。
余光中重视诗体美学因素开发,有自觉的技巧意识,但并非技巧至上,而是做到了“因情立体”。他的诗大部分为“诵调”,而《摇摇民谣》则用的是民歌常用的 “吟调”。《就像仲夏的夜里》、《当渡船解缆》等深邃、细腻的情思选用的是格律体,而《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山中传奇》等诗内容活泼,诗人便采用自由体。《长城谣》共两诗节,前一诗节诉说“噩梦中”―――赌徒“旋天转地”的牌桌麈战,用急促的节奏;后一诗节“噩梦结束”,改用慢节奏,两相映照,对比鲜明。余光中诗歌大都采用传统顿法,即使跨行也在大顿处。但《大江东去》一诗为突出母亲舐犊情深,作者写出了这样的句子:“舔,我轻轻,吻,我/轻轻”,按常规顿法应该是“舔我,轻轻,吻我/轻轻”,而诗人为了凸现“舔”与“吻”这两个字眼,加上“逗号”,可见其诗美因素开发中有一根情趣轴心。
诗语符码组合也是余光中“有意味的形式”,它将诗人的情感轨迹以外化形态最表层地呈现出来。诗语符码组合在这里能体现出超越语义的审美价值。如《大江东去》第一行言多且有气势,如大江奔腾而下,第一行改为两短句显得急促:“太阳升火,月亮沉珠”,恰似波浪腾起又落下。余光中有时故意用长句子也很有特色。如《或者所谓春天》一连串的长句子:“或者在这座城里一泡真泡了十几个春天”、“书签在韦氏大字典里字典在图书馆的楼上”、“楼怕高书怕旧旧书最怕有书签”等,读起来得拉长调子。也许诗人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以表现“所谓”之意。《四过枋寮》一诗前面吟甜美的屏东,用舒缓的长句,多双声叠韵,给人柔软甜腻的感觉;结尾处“忽然一个右转”,由最甜到“最咸”,诗句也一下子短促起来:“劈面扑过来/那海”,由前面最多达11字一行的长句到最后仅2个字一行,使人一下子从音韵上体味出长途车过的屏东,从柔软的甜美到忽然而至的“咸海”的感觉。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9《掌声》这篇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包含了字词句篇的掌握和揣摩,也包括了感知与理解文本所蕴藏的人文精神。这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应该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祖国语言文字。从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互动与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情感。
一、说教材
《掌声》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生动地叙述了身患残疾的小女孩英子有一次不得不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上台讲演讲,但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从忧郁自卑走向开朗乐观的一个感人故事。课文以小英从自卑到乐观的情感变化以及同学们的掌声两条主线贯穿全文,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信任与关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文章的语言朴实,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人领悟到那份真爱,令人十分感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①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1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并掌握以掌声以及英子的情感变化为主线的写作手法。
2.过程目标:运用朗读、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抓住重点词语以及人物的语言、心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目标:理解爱的力量,懂得鼓励需要鼓励的人、关爱需要关爱的人,深出自己的友爱之手;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理解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
本节课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掌握字词,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内容:通过朗读、讨论、提问等方式体会小英情感变化及其原因,理解同学间的关爱,获得情感共鸣,提升情感认知。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从“英子的变化”切入,通过英子的变化产生了疑问,进而延伸到掌声。教学过程由“走近英子,了解英子”——感悟掌声——升华掌声——课外拓展”的环节组成,突出了掌声。
(二)说学法
学生在思考、朗读、阅读、小组交流中体会掌声,体会情感,内化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直切主题
师:昨天老师读了《爱的小诗》这首诗歌,被它深深地打动了。现在,你们谁愿意来读一读呢?(生读) 读得真好,读出了感情,大家能给他一个鼓励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赞扬他(全体鼓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这样包含着鼓励与赞赏的掌声对我们来说,是很多的。今天,让我们走进《掌声》这篇文章,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 把握字词,做好铺垫。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音。
2、 全班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划出来。(2)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初步感知,设置悬念
1、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要求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 文中通过哪几部分棉写了故事的发展变化?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划分并回答。(讲故事前——讲故事时——讲故事后——几年后)(板书)
3、 理解课文,语言训练。小组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复述各段落的主要情节,串接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设置疑问:在故事中,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回去思考。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 写课后的生字词并掌握下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谈话导入
1、 听写文中生字词,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英子的故事,也看到了英子身上的变化。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英子,更全面地去了解她。
二、走近英子,了解英子
1、提问学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英子以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英子后来又变得怎样了?(学生回答)接下来学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理解重点词“默默、总是、早早地、最后一个、忧郁”。
2、学生自主疑问: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英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感悟掌声,理解课文
1、 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提问:“终于”表明了什么?
2、 对,她内心挣扎了很久,她并不想上台讲故事,但新来的老师不知道她的情况,要求全班同学都要上台讲故事。当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时,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1) 师鼓励学生自主发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有问题想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生问:为什么她把头低下去了呢?)谁能告诉老师?(生答)
(2) 上去还是不上去呢?英子耳旁有两个声音在嚷嚷:一个在说上去吧,另一个则说不要上去。你们认为英子该上去还是不上去呢?教师要求男女生组成两只小小的辩论队,男生是正方(上去),女生是反方(不上去)。开始辩论,各自说说上去与不上去的理由。
3、 师:大家各有各的道理,都说得很不错。(1)英子是怎么表现的?谁来找找这句话并读出来,要有感情地读出来。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
(2)再次提问朗读,要求读出犹豫的心情。
(3)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英子为什么犹豫呢?(不自信、怕人嘲笑。。)
对,英子很不自信,她没有勇气,心里很矛盾,所以她犹豫了很久,大家试试一个成语来表达英子的矛盾,这个成语是(生答:犹豫不决)回答得真不错,英子太犹豫不决了,她的动作是慢吞吞的。
4、出示句子: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
(1)师:看,同学们饱含着鼓励的目光;听,多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她很感动,老师看到了,你们也看到了。如果此时你是英子,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如果你是班上的同学,你又想说什么?现在请你们来扮演英子和班级同学,先想想看要说什么。(生:。。。师旁白:英子热泪盈眶地说。。)
(2)提出问题: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听了英子和同学们真实的感人的话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的鼓励)同学们用什么来鼓励英子?(掌声)那么,这掌声代表了什么?(鼓励、敬佩。。)生答,师相机板书。
4、 学生齐读:“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热烈的掌声。”
提问:这次的掌声又包含了什么呢?
讨论:英子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对于对待象英子这样的人,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训练语言:老师代表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向大家说声:谢谢!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与鼓励!你们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吗?把老师当作英子,对着英子说出来吧。
四、升华掌声,掌声传递爱
1、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学生质疑: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里的“一摇一晃”跟前面的“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英子的情绪又有什么不同?(生答:由忧郁到激动)是什么使英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呢?(掌声)
3、 白了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了吗?(掌声)英子在这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信任、鼓励、赞扬、爱。。)。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爱的升华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几年后,英子给我来信,信中说道:(齐读)我永远不会….
提问:从英子的来信中你们明白了什么?(生答)对,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骨气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昂起我们的头来。下面请读课外文章《昂起头来真美》。
小组讨论:1、什么事情让珍妮发生了变化?
2、老师的那句话:“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让珍妮感受到了什么?
3、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英子在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其实,不单单掌声可以让人感受到爱,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方法去鼓励别人、关心别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说学科】:小学语文。
【说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84页第九课。
【说教材】:
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读起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说理念】:
这首儿歌之所以被选入低年级教材,并不仅在于它浅显易懂有趣,还在于它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积累语言材料。教学本课,力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读书,培养学生自能识字,读书的能力。还应该联系实际,超越文本,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方寸天地,拓展文本内容、空间,体现大语文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说话能力。
【说学情】:
班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表现欲望较强,且活泼、好动、爱玩,控制能力有点差。在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初步养成了“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
【说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ㄅ”,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3、情感目标
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养成留心生活的习惯。感受“影子”带来的乐趣。
【说重点】:
学会生字,认识新笔画、新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说难点】:了解影子的特点。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说教法】:
1、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以自己为中心,(学生随意移动位置)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边是谁?(学生自由互说)
2、情境创设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因此,本节课第一次通过演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创设情境,在学习第一、二节课文时,用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达到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的效果。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电教媒体,感受课文意境,其实打开的是学生心灵的小窗,睁大的是学生智慧的眼睛。
3、多种识字法
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大的特点(本课要认11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于是,学生字时我设计了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如: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别读、小老师领读,玩识字游戏等方法,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4、趣味游戏法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于是,结合课文能力目标。我按排一个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5、质疑、释疑法
在学生充分理解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同桌一起把生字读两遍。然后互相检查看看是否读准字音。并说说自已是怎样记住哪个字的,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2、朗读比赛法
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对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方法,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3、自主评价法
通过让学生自主评价,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以及表达能力。从而使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说准备】:
利用家长资源,组织课外预习。
1、玩影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教师问题提示,家长把学生的发现回复在班级网站主题贴后。提示问题: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影子?什么情况影子会消失?为什么影子会在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你能让影子变长、变短、变粗、变细吗?你能让影子立起来吗?你还有其它发现吗?)
2、识字,注重识字方法。
3、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提问,家长记录学生在读文时提出的问题,反馈在班级网站。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说程序】:
(一)游戏导入:
1、师:左边拍拍。生:右边拍拍。伸出我的左手,伸出我的右手。拍拍我的前面,拍拍我的后面。
2、同学们以自己为中心,(先让学生自由互说,再指名不同位置的学生按句式说话。)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边是谁?
说话训练句式:
我的前面是( );我的后面是( );我的左边是( );我的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二)说说生活中的影子。
1、生活中,我们还有一个时刻跟着自己、陪着自己的亲密朋友叫作影子。(教师板书课
题,相机指导识“影”字。太阳照着人,三撇表示影子。)
2、周末,爸爸妈妈带我们一起玩了影子游戏,你都发现了什么呢?(指名学生按问题提
示顺序发言。按顺序多媒体出示提示问题。学生发言预设:)
生1:我发现影子是黑的。
生2:我发现,当太阳在我前面时,影子在我后面;我转个身,太阳在我后面时,
影子就在我前面了。
生3:太阳在我左面的时候,影子在我右面;太阳在我右面时,影子就在我的左面了。
生4:我发现影子可以变长变短,当我蹲下时,影子就变短了,当我踮起脚时,影
子会有点变长。
生5:我弯腰时,影子也可以变短的。
生6:(侧身对太阳)我这样站时,影子会变细。
生7:我躲在大树后面时,我的影子不见了!
生8:我跑到孙老师的后面时,我的影子也不见了,被孙老师的影子盖住了。 生9:当我和XX在玩的时候,我们俩的影子好象也在一起玩。
生10:你们的影子都是躺在地上的,我可以让我的影子站着,你们信吗?(边说边跑到墙边,教室里也能看到影子),你们看墙上,我的影子站着呢!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本段教学注重从生活现象引入,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整个过程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反映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读读课文中的影子。
1、过渡语:影子的学问真多,玩影子也很有趣,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2、指名同学朗读课文。
3、大家评价反馈,改正错处,再齐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①多媒体展示生字:“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做成超链接卡片式。)
②指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你是如何认识这些生字的。相机认识“犭”“宀”。) ③学生发言预设:
结合生活记字:我家在前进路。──前
利用偏旁记字:跟、狗、黑
会意联想记字:两个小朋友一起去上学。──朋
联想比较记字:着──看 常──堂(党)
音近字记字:友──又
谜语记字:剪去一刀──前 工厂里边一口人──后
屋檐下面一把刀──它
④多媒体字词练习:
反义词连线互说
前——后 左——右 上——下 远——近 黑——白
代词特指连线说明
他——男性 她——女性 它——事物
(在游戏、活动中自主识字,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提高课堂效率。以学生为本、小组合作、生生互助的形式来交流识字方法,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5、解答问题,感悟语言魅力。
①师过渡语言:
字认会了,读课文就容易多了。在预习时,同学们针对课文提出了不少问题,老师摘取
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它吧!
②多媒体出示问题:
把影子像“小黑狗”说成影子像“大灰狼”行不行?(不行,影子是黑色的;不能整天
让大灰狼跟着,会吓死人的。)
把第一节的“跟着我”和第二节的“陪着我”两个词对换好不好?(不好!前后是跟着,左右是陪着,很形象。)
③伴着动作,带着表情,有节奏地朗读短文。(学生自由表演,一边读一边用手指出前、后、左、右。也可两人合作,一人扮影子,分角色表演。)
④模仿其中一种读法,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
⑤背诵课文。
(四)写字:认识新的笔画,工整书写四个汉字。
1、展示出“飞”“马”“鸟”读一读。
2、观察发现。(认识“”“ㄅ”)
3、范写引路。范写时,边说边写,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关键笔画。飞 (不要把“ ”写成“乙”) 马 鸟(不要写成乌鸦的“乌”)
4、练写评比。(书写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写完后,小组同学间互评,指出不足,选出写得好的在全班展览。)
(五)奖励一个小故事:
杯弓蛇影
古时候,有一个叫乐广的人。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一直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是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着一把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落在那个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家里,把这件事说给他听。那个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说板书】(略)
【说意图】
语文课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要让孩子们越学越聪明。教学中让学生在学课文前说说影子;在读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学生疑问时为学生做实验,展示生活的真实;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创意表演,说说背背,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真正做到新课标所说的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调用生活经验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来说确实大有裨益。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是,当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时,教师就不能盲目地瞎调动。教师应该做的是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看能否支持教学,这就是新理念下“备学生”的一个关键。如果学生经验还不够,教学就不能急于进行,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在学生有足够经验的时候开展阅读教学,阅读感悟就会水到渠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看出来?在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时,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不会让学生得到很有效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解析
1.课标要求
低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注重识字教学,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2.单元分析
本组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安排了一个识字与4篇课文及语文园地一。分别是《识字1》《1秋天的图画》《2黄山奇石》《3植物妈妈有办法》《4古诗两首》。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硕果累累。读着本组教材,我们感到了“爽”,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金秋时节,神清气爽;我们感受到了 “美”,大雁南飞,山河壮美,春华秋实,劳动创造美。通过读本组教材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通过朗读导语,走进秋天,了解秋天。教材内容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3.本课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黄山奇石的记叙性短文。课文重点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本课图文并茂,黄山奇石有趣,作者写得也有趣,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描绘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不由我们惊叹黄山的神奇,惊叹大自然的创造。学习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特别适合朗读,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多在读中感悟、体验、领会文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老师要指导他们在趣味阅读中落实识字教学。
三、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山石的“奇”。
五、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本课而言,“黄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态的黄山石,课前我就要求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收集关于黄山的资料。在讲到“翻滚的云海”时,学生就可运用课前收集的有关“黄山四绝”的知识帮助理解。又如在教学本课第1自然段时,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交流一下“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对文字信息的关注。
六、教学模式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学习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秋天,本单元的内容分别是:(知识树)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黄山奇石。
黄山奇石 植物妈妈有办法
秋天的图画 古诗两首
识字1 语文园地一
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黄山奇石。黄山在我国的安徽省,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那里风光秀丽,景色神奇,最著名的就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领略一下黄山的怪石。揭题:2 黄山奇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由单元知识树本课内容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课做好准备。)
2、明确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后,向学生出示了清楚、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后面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学指导 整体感知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黄山石的资料,边出示边讲解,将自己收集的奇石的种类及成因介绍给大家。
2.出示介绍奇石或介绍黄山其他奇特风光的资料,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3.自主读课文,归纳一下书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图文结合,边读边悟、边悟边读。
4、认识生字,把课文中的生字拼读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资料,结合段落整体了解黄山风景区的秀丽神奇。,激起学生进一步研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黄山奇石”的热情。学生自学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交流汇报
1、检查识字情况: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认一认。同桌将生字卡片上的生词互相读一读,检验字音的掌握情况。
(3) 辨一辨。“风景区”与“巨石”——找出“区”“石”字型的异同点;给“区”“石”组出其他的词语;朗读词组:风景区、地区、区分、山区,巨石、巨大、巨人、巨轮。“脖子”与“胳膊”——出示人物图像,指出脖子、胳膊以及脸、腿、脚各部位;观察字形,说出自己的发现;小结与身体有关的许多字都带月字旁。
(4)玩一玩,做变字小魔术。
“著”——课件演示“者”来到草字头的下面;说一说“著”是怎么变出来的;小结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变字。“尤”——课件演示“优”字的单人旁离开了它;小结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变字。
做个魔术师,用“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变出字卡中的生字。
2.分段朗读课文。带着“我能将藏在文章中的生字认出来”的感受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设计意图:运用自学、辨析、游戏等多种识字形式引导学生初步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识字的规律,并通过接下来的阅读过程掌握字音、理解字义、初识字形。)
(四)、研读课文,品悟情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并朗读句子:“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2)找出中心句所在的段落,朗读第一自然段。
(3)结合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从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4)把“尤其”换成“特别”再来读读句子。
(5)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聚焦中心句,结合段落整体了解黄山风景区的秀丽神奇。扣住“尤其”,结合换词、画面、朗读等方式感知奇石的有趣。设问引路,激起学生进一步研读的积极性,辅以教师语言的渲染,激发学生探究“黄山奇石”的热情。)
2、学习二到五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的三块石头像什么。
(2)、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石头的,体会黄山石的奇。
(3)、引读,就说“仙桃石”吧……“猴子观海”又怎么样呢……“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
(4)、指名介绍自己喜爱的“奇石”。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读中感悟,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找找黄山奇石的图片,或画画你想象中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或伙伴的图片、绘画,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课堂小结 单元回归
1.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黄山四绝之一的奇石,感受了黄山奇石的神奇,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希望同学们以后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相信你会对大自然有更深的理解。
2.单元回归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黄山奇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学习本单元的后两篇课文,他们又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把本节课的知识及时的回归到它的上位单元系统中,让学生不断的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七)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
秀丽神奇 仙人指路 神奇
怪石有趣 金鸡叫天都
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学生观看校园生活的图,议一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说说自已的学校生活经及自已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
1。借助图画读本课的词语,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读音,重点读准琴和多音字模。
4。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
三、看图读词。
1。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
2。哪些词语是图画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3。再次练读词语,展示:喜欢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描红。
2。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胡:左高右低,左右宽乍基本相等。
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又的捺变点。
钢;金字旁的起笔不要超过第二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自已读词语,如有不会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指名读词语,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
3。检查学生认读词语的情况。
二、诵读词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评说老师的范读,教师提示从以下两个方面:要边读边想象,读每个词语都要读出一个画面来。要读出词语的韵律来。
3。学生有滋有味地练读词语。指名读第一行词语,相机评议,最后齐读。
4。自主读后三行词语,边读边做动作体会。指名读,喜欢读哪行就读哪行,学生读后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article/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语?为什么要这样读?
5。男女生比赛读。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描红。
2。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观;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见字的撇不宜太长,竖弯钩要舒展开。
弹:左窄右宽,左右相等长。
琴:上边的两个王字要扁一点,下面的人字要舒展开。
养:中间的竖撇要一笔写成。
四、读读说说
学生先读一读课后的题目的意思,再来个生字开花。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多,从理解词语中积累词语。
五、实践拓展学校还有哪些活动?把知道的说给同学听。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本单元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精心选编了四篇课文,图文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引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本课以科学探究为魂,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
依据编排意图、教材特点以及学情,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这里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策略与理念,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庞大、突然、枯萎”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自主读书、在合作交往中互相启发对科学词语的理解,对课文有深刻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有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相关知识。读懂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
教学难点:读中理解、感悟恐龙灭绝的原因,对恐龙灭绝等自然现象有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法:运用农远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更加适合我们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内在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以读代讲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媒体展示,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导入中,我先播放恐龙动画。播放动画视频,创设活生生的恐龙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以问启思:“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你们了解它们吗?”画面展示,缩小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空间距离,贴近学生的心理认知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恐龙。)再活用图片,让学生看图想词形容恐龙,比如庞大的恐龙,凶猛的恐龙等,联系恐龙图片及“庞”字的构字特点理解“庞大”。这美好的恐龙世界是科学家们根据化石构想出来的,现在还能看到一只恐龙吗?启发理解“灭绝”。完善课题(板书:恐龙的),读课题质疑,诱导思考,直奔教学重点。
(二)以读促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朗读时,播放录音朗读,以声音、画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听中思考:恐龙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为什么消失了呢?听完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说法,小组合作,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感悟,进一步研读,在交流讨论中整体感知,归纳恐龙灭绝的几中说法,学会用词语概括,并板书这几种说法。“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三)品词析句,欣赏语言,深入领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了解恐龙悠久的历史。
2、对比研读,理解语言的精妙。
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读中故意漏掉“突然”、“慢慢地”,引发学生的注意,理解“突然”。接着齐读去掉“突然”“慢慢地”的对比句,感受到从句子中删去“突然”“慢慢地”,就会与实际相悖。
“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究竟有多冷?造成恐龙的死亡,播放寒冷景象的视频,启发想象:如果在那样的处境下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怎么做?带着这种感受读好课文。启发理解“躲避”“严寒”,联系上下文,运用句子补写空白:“假如恐龙有冬眠的习惯,它们就能;假如恐龙身上有厚厚的皮毛,它们就能。”对比再读一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这个环节我借助农远资源,帮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思结合,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感知语言的精妙
和用词的准确性。长期以往,加强了学生语感,提升了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3、自主感悟,领会语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标一标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播放星球相撞的视频,随机理解“尘埃”;是呀,尘埃笼罩了大地,太阳不见了,启发学生联系身处黑暗的感受来体会恐龙的处境,带着这种感受读好句子。推想没有太阳的地球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理解“枯萎、死亡”,再次体会在黑暗中面临饥饿的恐龙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师生对读,深层次地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接着排一排五个句子的顺序,最后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清其因果关系。
(本环节我借助农远资源,创设星球相撞引起恐龙灭绝的情境,启发想象,联系生活经验,读中品悟,再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突破课文难点,学生读懂了句子的意思,理清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再教给学生如何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授他们以“渔”。)
4、连词说句,整体感悟。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交流恐龙灭绝的其他原因,并板书。然后启问:孩子们,恐龙的灭绝还可能有哪些原因呢?组织学生交流后,以“一种说法是……另一种说法是……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为开头,师生合作练说恐龙灭绝的说法,加深体会。
(阅读教学应该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内化语言的感悟程度,本环节构建了发展的语文课堂,语文生活化,学以致用,促进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齐读第五自然段后,出示拓展资料,再给学生一些网址,培养学生学会搜集相关信息和图文资料,自办小报,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布置写一()写作业,把想到的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写下来,展示并互相交流。
(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多媒体资源的利用,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大语文教育的体现。)
最后总结:同学们,恐龙为什么灭绝?至今仍是一个谜!还能复活吗?有待我们去探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生命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生命!
四、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非常简单,但留有空白,启思拓展,引发学生再学习,是训练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再用资源。
五、教学效果预测。
应用农远资源,把学生带进恐龙世界,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重点段,突破教学难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机会,我们学校教师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合理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附板书设计:
一种说法寒冷说
31恐龙的灭绝另一种说法星球相撞说
偷吃恐龙蛋
其他种种说法传染疾病
气温下降
还有…….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阮恒献血事的神情、动作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中,前者还是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既要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又要让学生“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课堂上要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圈画、思考、讨论、汇报。表演……加上足够的时间保证,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主要还得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常说的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也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在引导学生抓住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时,我以课后思考题3为切入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来体会阮恒的心理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学法迁移,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重点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汇报交流时,才会争先恐后,一个个思维的火花才会在课堂上闪光。
(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激发创新欲望。
一节阅读课教学是否成功,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自已的感悟和体验,是否有创新的欲望。占有大量的表象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首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通过深入的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后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交流的机会,通过鼓励和诱导,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比如,让学生通过读阮恒献血时,神情和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的想法时,我引导学生画、读、演示来表示阮恒献血时神情和动作的词句,通过对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质疑,来了解他内心变化过程,从而体会阮恒对朋友的真诚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悟才会深刻。要让学生能够从阮恒一次又一次的掩饰自已的害怕中,看出他心里虽然非常害怕抽血会死去,但是他为了让他的朋友能快点输到血而活下去,他强忍着这种痛苦,坚持为小女孩输血。同时,他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很害怕,因为如果医生知道他很害怕,就不会给他抽血,他的朋友就会因为不能及时输到血而死去。让学生有了深刻的体会后,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会阮恒为了朋友不惜牺牲自已生命的思想品质。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再次想象阮恒心里是怎样想的,医生会怎样安慰他,他会怎样说。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充分挥想象,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课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写对话的小练笔。把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写成一段话。这样,读写结合,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阮恒当时的内心思想,同时也能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在整个教学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地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有所收获。
【说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她是我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习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
3.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4.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五、人物评价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太阳》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六组的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繁殖”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方法,所以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层层深入的启发、引导阅读,让学生逐步明白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
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2、读写结合法。本课的4—8自然段都是讲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在学生充分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我
让学生模仿曾经学过的诗歌《假如》的表达方式,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本课我打算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环节是初读课文,学习
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太阳的特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细读课文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略读4—8自然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的训练。
下面,我着重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这节课我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
块——导入新课;第二板块——抓住特点,品读方法;第三板块——欣赏语言,学习表达;第四板块——总结,发散。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欣赏一段动画:后羿射日
2、画面定格后,老师导语:这个动画的画面是非常好看的。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它却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你能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来挑挑这个故事哪些地方不科学吗?相信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很快说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后羿的箭是不可能射下太阳的,因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太阳很大,太阳很热。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远大热)
【动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课伊始,我用动画片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挑出动画中的不科学的因素,不仅是对学生上节
课所学的一种回顾,又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二板块——抓住特点,品读方法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方式,既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有扶到放的指导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一共分四步来进行引导的】
1、引导过渡:学习说明文,我们不仅要明白它说了什么(随机板书:说什么),还要体会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说清楚的。(板书:说清楚)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2、合作学习:学习《太阳》这样的相对较为枯燥的科普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同时我也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3、汇报交流。
(1)学习“远”的小组汇报。
首先,学生一定会汇报,太阳“远”的特点是通过这句话来说清楚的:“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方法肯定还不熟悉。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一个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在指名口头练习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就这样说着说着,你有没有发现括号里所填的内容都是什么词?预计学生一眼就能明白,都是数量词。于是我相机点拨:象这样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的方法,就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
最后齐读这句话,加深对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理解。
(2)学习“大”的小组汇报,
预计小组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板书:作比较)我会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书上的学习泡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我会借机表扬这一组的同学,并告诉大家,读书时注意泡泡里的话,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习惯。
(3)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我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比如:课文介绍太阳“热”这个特点的时候,采用了说明方法,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并把这个句子读出来。
预计学生有了前面两组的汇报,能很快明白,这一段,也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其实,这三段话中,还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是,对于作为刚接触说明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一下子掌握这么多的说明方法,容易混淆。因此,对于这两种方法,我准备只作简单介绍。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其实这三段话中,还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现在就以第三自然段为例,你能说说哪一句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哪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引导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是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就是钢铁碰到他,也会变成汽”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板书:举例子打比方)
4、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三板块——欣赏语言,学习表达
【本课的4—8自然段都是讲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已经读明白主要讲什么了,因此,我把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放在欣赏语言,学习表达上。】
1、自主品读,欣赏语言
我是这样引导的:学习说明文,我们不止是了解文章中蕴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味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请大家细细地
读读课文4—8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地方的语言值得你特别欣赏,边动笔墨边读书。
学生品读课文,教师巡视。
2、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认为值得特别欣赏的语句。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我就不作详细说明。我会相机点评如:你很会品读课文的语言;
你有很敏锐的语文学习能力等等。
3、刚才,同学们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生动。其实,我们也有能力来运用这些生动优美的语句。(板书:会运用)
课件出示要求:再次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来写一些太阳和人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假如没有太阳,;……
4、指名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小诗深情地朗读出来。
老师小结:是呀,假如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5、指导朗读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所说:常识性的课文课文应该怎么上才姓“语”?惟有着眼于语言形式,促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以上这种变换形式,文改诗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第四板块——总结,发散
1、老师导语:学习了《太阳》,我们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老师现在考考大家,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谁能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
预计学生能说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等等。
2、引导发散: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呢?
学生自由想象,老师加以鼓励:真不错,希望有一天老师能用上你们发明的东西。
【本组教材都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的。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再到“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呢?”以生活为依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21、太阳
说什么说清楚会运用
远列数字
大作比较
热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用箭头表示本课教学的思路,清楚地显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的思路,为学生今后学习说明文指名了方向。】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是意境之美: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儿童在田园无忧无虑玩耍的欢快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田园风光的动人,田园生活的惬意。其二是语言之美美: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首尾呼应,两段表达相近意思却用了不同的措辞。能够使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激发了他们向往大自然的情感。所以本文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感,丰富他们语言积累的好文章。
说学情:
我们都知道,由于听力障碍,聋哑学生语言相对比较贫乏,阅读理解能力相对与同年龄的来说差距比较大。再加上本文描写的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田园生活,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比较远,因而体会其中的情趣也比较难的。在教学中,要从弥补缺陷出发,从发展学生语言的角度去考虑。
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说环节:
结合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课前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收集田野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2.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直接从课题设疑,激趣导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接着以探究问题带动朗读,最后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课题导入,可让学生在读过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好奇心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充满乐趣,认真读书。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由课题产生的问题,交流体会,指导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景色的美丽亲切,孩子们玩耍的内容多么地贴近自然,形式又是多么的丰富多样,而感情又是多么的热烈,正如同欢快柔美的麦哨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传承久远,同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最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摘抄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3.多读,是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本文朗读的情感基调应欢快柔和。
4.朗读时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似的”的“似”的声母读翘舌音,“剥开”的“剥”读bāo,“黑白相间”的“间”读四声。
5.教师引导学生扩展阅读,可推荐学生阅读《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庐山瀑布》,它是二年级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温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课文是精读课文,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通过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培养语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学习了一些古诗,尤其是对唐诗、对李白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些古诗词的知识。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理解力不能成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我认为这节课的:
(一)知识与能力是
1、会认“庐、瀑、炉、疑”4生字,会写“炉、烟、银、流”4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是
将学习课文与旅行相融合,通过旅途中的各种活动反复训练学习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
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会认“庐、瀑、炉、疑”4生字,会写“炉、烟、银、流”4个字;能背诵古诗。是这节课的重点,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神奇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上课时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难点。
我将这节课设计成在去旅游地的车上导游引导游客做各咱竞赛活动的过程。将教学内容与活动相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本课内容。开展的活动有:谈论图片、我会读、书法比赛、欣赏歌曲、朗诵比赛、有奖答题、古诗文比赛等。谈论图片通过投影三幅图片激发学生想要去这个地方旅游的兴趣。然后投影火车及老师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到旅游车的情景中,教师变成了导游而学生成和游客。通过列车广播员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今天的目的地庐山及庐山的相关情况。这实际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
因为要去庐山旅游,这时导游也就是老师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庐山有关的字词,通过我会读,一是检查学生课前对本课生字的预习情况,二是通过教师范读,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本节课要认识的字。这是检查预习部分。
书法比赛,是通过学生读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学生跟教师书空,边写边说笔画/学生代表到黑板上书写,其他同学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组长检查书写,写的好的画笑脸,写的不好的画哭脸等形式让他们学会本节课要会写的字。
欣赏歌曲,让学生在车上休息放松一下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适时介绍这首歌的相关情况,然后引出下一个活动朗诵比赛。
朗诵比赛通过录音的讲解及观看图片,让学生大体了解这首的意思,然后通过学生试读/听录音读/跟录音读/学生齐读/分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练习掌握本课,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参加班内朗诵比赛,教师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这实际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
有奖问答实际是本节课的当堂达标测试,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学生通过凭门票参加问答赢取奖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我会读,是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的字,看拼音写词语是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字,第3题是背诵本课,第4题是古诗填空,第5题是运用所学。
最后的古诗文比赛是让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的古诗文,然后进行比赛的活动,这实际上是布置的课后作业。
导入课题和检查预习是3-4-5教学模式中的课前延伸部分,学写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达标测试是课内探究部分,课后作业就是课后提升部分。
篇一:《师说》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师说》的第一课时。高中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
②初步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感知文本和课堂探究,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师说》时品出了本文的“三美”(本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品味感知,欣赏积累
②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
二、学生状况
处于高一下期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高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三、学法指导
① 诵读法
本课时第二个环节安排了听录音范读和师生齐读。在进行名句赏析和第一段的赏析时都运用了此法。
②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质疑。本课时在进行第一段赏析时就让学生采取自编问题的方式解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③讨论法
在本课时的第五个环节中特地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以上主要介绍了本课时运用的三种方法,其次还运用了圈点法、练习法等常用学习方法,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四、教法运用
①情境教学法
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的情怀。在本课时的第一个环节——导入设计中,本人就通过两个小故事把学生导入到《师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去感知《师说》一文中的思想美。
②点拨法
在本课时赏鉴名言的环节中学生进行翻译时,教师需适时针对关键词语、句式进行点拨排除障碍。在学生就能者为师的观点展开讨论时教师一样要点击要害,启发学生思维。
③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注重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便运用了归纳法。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设计:(5分钟)
1。导语(由名人和老师的故事引入):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下面请听两个小故事:
①程门立雪(内容略)
②秦始皇拜荆条(内容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那么我们作为今人,又该如何认识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千一百多年前的韩愈当年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希望每位同学在学了《师说》之后都能重新思考,在自己该如何尊师重学的问题上用行动作出最正确的回答!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3分钟)
1。作者简介:
韩愈,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的观点,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2。写作背景简介: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不平则鸣,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三)朗读正音,初步感知(8分钟)
1。听配乐示范朗读,然后老师强调读准下列字音。(字音可用课件展示) 句读.du 无长.zhǎng无少 或不.fǒu焉 近谀.yú 郯.tán子 苌.cháng 弘 老聃.dān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之
2。 师生一起朗读。
(四)点睛名言,鉴赏语言(5分钟)
1。要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学生试着翻译名言并背诵。
(五)总结本文的重要古今异义词(3分钟)(通过做课堂练习题的形式解决,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口头抢答,然后在书上做重点标记即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吾从而师之 ..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5。今之众人 ..
6。小学而大遗 ..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8。句读之不知 ..
1。学生先齐声朗读本段一遍。
2。由学生针对第一段的七句话自编简答题领会文章内容。
(1)教师示例:针对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提问:“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2)要求:①要使所问答案与我们划定的课文语句一致;②问题要有启示性;③题目的文字要简练。
(3)在前面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老师点睛本段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1)重要实、虚词:师、道、受、乎、也(明确在本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4。关于能者为师的讨论
作者在本段中总结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能者为师的这个观点?请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篇二:师说优秀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劝学》,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和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5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
二说学情
自上高中一来通过必修一二三的学习和积累,已经有了一些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主要是引导为主,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自主学习,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总结。
三说教学目标
所以针对以上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 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 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议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尤其重点注意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 过程与方法 : 理解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情态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韩愈论述的从师之道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知识 学会正反对比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论述的从师之道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法为诵读法 提问法 讨论法 点拨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且本篇文章为自读课文,我将其设置为课时,对于课文中的有些学生可独立完成或需要了解的内容,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做课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及解题
导语设计: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 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在导语中将相关的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
环节二诵读文本 整体感知,解决文言基础知识
首先 检查预习情况 全片篇文章不长先抽查学生朗读课文。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示再让全班整体朗读,检查预习情况,同时令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答疑扫清字词障碍
其次 师生共同整理重点字词句 这也是教学重点
具体做法:
先让全班合作筛选出重要的字句,再由师生对照各自所找的重点,弥补学生的疏漏, 筛选重点可以让学生以必修一以来已习惯的学习模式进行筛选,
如选十五个相对重要的字词 筛选出5个相对完整的句子,翻译。
选三个名言佳句等
在这过程中可以先小组讨论,达成一致后选取代表进行回答,要阐明筛选的原因并尽量不看书的翻译句子含义如说不到位,若是学生回答的不全面,可由其他小组或者老师补充
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后可评选最佳小组和最有价值组员。
最后老师亮出自己整理的知识重点,让学生对照 思考老师为何这么筛选,以便下次能更准确的找出重点的文言现象 当然重点字词是相对而言的 不能强求学生的重点和老师完全一致
不过对于有些重点字词一定要强调如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
如 实词师 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老师 名词)
2 吾从师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学习 作动词)
3吾从而师之 ( 以??为老师 意动)
总结“而”字用法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人非生而知之者 (顺承关系)
4、表示转折关系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 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转折关系)
5 表示假设关系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如果)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二声 小心谨慎的样子)
环住而走 ——————荆轲刺秦王
环节三 小组互助 探究文本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环节主要由。
在这一过程中我会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逐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完成从感性体验到形成理性思维过程。如我会逐步创设如下问题:
1 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谁而做?为什么为他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3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对于贴近文本,只要学生略微思考总结就可得出答案,不需要学生讨论,因此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免对周围同学和老师形成依赖。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小组讨论分析的方式进行,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老师适当点拨总结,尤其是第四题关系教学重点,要重点提示。
环节四拓展延伸
在上一环节从分的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在这一环节中对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力求让学生从中有所启示,已完成教学难点。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
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环节五 作业设置
篇三:《师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师说》。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流程设置这七个方面把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想向各位老师阐述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
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的文章,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不仅文言现象典型,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作者通过批判社会上不肯从师学习的坏风气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和标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是我对教材得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来看,高一的学生文学积累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所以在这方面要多深入学习。《师说》紧随《劝学》,也是一篇经典的文言作品,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颇有思想深度,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接近。
所以,《劝学》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而且承载着教育学习的意义,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所以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以上的教学背景,我把本课得教学目标确立为如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学会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能力目标: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思想,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从教学目标中,我提炼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同时认识本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的眼光。
六、教法学法: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回译法
七、课时安排:在课时安排上,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稍带补充第二课时,使教学过程完整。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设置,共分为四个步骤。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导入:图片展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同时向学生讲述柳宗元抗颜为师的典故,从而由“为师”导入新课。
此环节的设置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是我上课的重点。主要有3步:
1。解题:解释“说”的意思,“师说”的意思
2。作者简介:介绍柳宗元的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著作和一些观点。
3。翻译和正音正义:借助注释和字典疏通文章的大意是交给学生的课前任务,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再次熟读课文。听完之后请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穿插讲述重点的字词意思和用法,同时特别注意一些难句的翻译。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文本的能力,尤其在翻译环节体现出来,而听课文的配乐朗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深入探讨 品味赏析
这个环节主要是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我上课的难点。主要有4个问题:
1。课文的各小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重要性,择师标准,师生关系,写作缘由
2。分析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师道的重要性?
从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层层推进。理论阐述 完成这项任务后请学生回译,看着译文,翻回原文,如果能回译出来,就说明差不多能背诵了。然后全班齐读。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主动思考,挖掘文本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回译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很有挑战性。
第一个课时到此结束,在第二个课时中,以此类推,在论述择师的标准,师生关系方面又是如何论述的,分析并且掌握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特色。我认为论说文的要点就是是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掌握并借鉴写作的特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1。知识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写作特点总结: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必要性“传道受业解惑” (因果论证)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
对象 结果 角度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 │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
篇四:师说说课稿
一、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教材 :《师说》,本课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必修三第三单元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本课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力作,是唐宋散文中的名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这篇自读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唐宋散文的风貌,更能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 ,并
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
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
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 关于学情
虽然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从师的意义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 重点: 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所以,“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本文是议论散文,文中的对比论证方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借鉴,因此,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 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师”的独特含义的理解,对作者超越“时代”(当时社会)的创新思想观点(“师”的含义及师生关系方面的观点)的理解应该
是难点。
三、 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③ 质疑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向学生质疑。特别是课文字词的疏通翻译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在304班采用的是三步走的方式,课前预习,圈画字词障碍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课上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 教 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
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 .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 3 .针对现实中不尊师重道的现象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 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
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 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导语设计: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 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2、整体把握
(1) 首先我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课文。 (2)通过ppt展示,对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 (3)我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4)引导全体同学大声齐读。 (5)引导大家一起理清全文思路 3、着重分析第一、二段
(1)找一名学生示范朗读,并讲解对本段的字词积累,疏通文意。 (2)由学生补充积累到的字词,并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4)学生试背诵第一、二段中的名句。 4、课内巩固练习
通过ppt展示习题,主要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解释,重点句式的翻译技巧的训练。
出题(屏幕展示)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
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篇五:《师说》说课稿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韩愈的《师说》。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这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他们仍然有畏难心理。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对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在分析完教材与学前,我来说说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生能积累、掌握“师”“传”“从”“道”等几个常见文言实词以及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②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并且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次教学设计,我将遵循以上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将通过点拨法,即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还有归纳法,即对文中重要的实词以及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而学生通过诵读法、圈点法,提问法以及课堂巩固练习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两个课时来进行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二课时,但为了使教学过程完整,我会稍带补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讲诉程门立雪的故事,引出尊师重教的思想,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这是我上课的重点,也是我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会向学生介绍有关“说”这种文体的知识,也适当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其次,和学生一起解决文章的字词问题,包括各种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翻译,把握本文中心思想。最后,学生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下面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的第三环节。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
的写作特色,这也是我上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的中心论点?
通过上一课时的梳理,我想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回答说出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来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后,能够大致明白作者在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所选取的角度是不同的,但还不能完全明白这种内在结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实际上是作者从正面来论述这个中心论点,这里面包括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接着我就可以问学生,那么在作者看来,我们为什么要从师,我们又应该向谁从师。这样启发之后,学生就明白了,我们从师是因为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而从师的标准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有了第一段这样的启发,我想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第二段实际上是作者从反面来论证的,作者认为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那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比如说通过古今的对比,作者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当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所具有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
4、在第三段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言行,那么他是想阐述什么观点?
这个问题并不难,作者通过圣人孔夫子的言行,就是要说明,圣人无常师,这也就教导学生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当然,提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这里所运用的另一个论证手法,这就是举例论证。
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就可以了。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组织一场讨论。《师说》里说明了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说明了师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关系,那么韩愈的观点还是用于今天的课堂吗?设置这个问题,一是为了引导学生评判性地看待所学道理,并能运用到实际思考中,二来也是为了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最后,我也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同学们将讨论的思考写成一篇小论说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