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格言 正文

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格言

时间:2024-11-27 04:30:29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尔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 贝多芬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狄德罗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 贝多芬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 卢梭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 —— 孟德斯鸠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 夸美纽斯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 夸美纽斯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 赫尔巴特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 培根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 伊索

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 托马斯·莫尔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 罗素

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新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分享了《学弈》的教学课件,欢迎借鉴!

《学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采取逐字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没有讲解古汉语知识,而是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文言文,又设置了给两人起名字,“召开学弈经验总结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心致志对学习的重要,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一、教材分析: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结合译文解释重点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课文的意思。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总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名句,师朗读。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你们知道这些句子都出自何处吗?(《孟子》)

学生交流对孟子的了解,教师小结,课件出示:(孟子图像、孟子简介、《孟子》简介)指名朗读。

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邹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是孟子言论的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被称为“四书”,是古代学子必读之著作。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告子》的一篇经典文章《学弈》。

(1)板书课题:学弈

(2)“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又让学生从这些名言警句中受到启迪。]

(二)范读激趣,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个别难读的句子要反复读。(读全文时读题目)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师配乐范读文言文。(课件随即出示文言文与音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èi)是/其智/弗(fú)若与(yú)?曰:非/然也。

3.指导朗读文言文的技艺与方法(示范读)

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较慢,注意抑扬顿挫。古人读文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时还摇头晃脑,你们也试试,看看读得出滋味吗?

(1)学生练读。

(2)指名朗读。

4.重点指导设问名的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对于这句的回答“非然也”,要读出肯定的语气。朗读时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1)师示范朗读。

(2)集体读。

(3)指名个别读。

[设计意图:采用自由朗读,师配乐示范读,个人表演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朗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培养学生语感,并且掌握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诵读]

(三)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指导学法

(1)任务明确。

(2)推荐一名学生汇报。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受到一些启发。

(3)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出示关键词及重点句。

(1)关键词,指名回答

诲:教。 使:让。 鸿鹄:天鹅。 援:牵、拉。 俱:一起。 弗:不。

(2)重点句指名学生朗读,并让他找一个小伙伴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使弈秋诲两人弈。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又教给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研读探究,感悟道理

1.课件出示“学弈”插图,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2.探究质疑:弈秋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发言)

3.小结并过度:“通国之善弈者也”,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金牌得主,上门

4.探究质疑:其中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你能用原文的话回答吗?(学生发言)老师给这个人起个名字“专心致志者”(师板书:专心致志者)。你还能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学生回答:如一心一意者、聚精会神者、全神贯注者等)

5.请你们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专心致志者当时是怎么做的?(注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学生交流)

6.探究质疑:另一个人当时是怎么做的呢?请合理想像,说说这个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学生交流)

7.探究质疑:你们能给这个人起个名字吗?(学生回答:三心二意者、一心二用者、心不在焉者、心猿意马者、胡思乱想者、心慌意乱者等。)

老师将这些名字送给你们,你们要吗?(学生回答)老师从你们起的这些名字中选一个作为这个人的名字。(师板书:三心二意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给人物起名字,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合理想象当时他们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目的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才是“专心致志”、“三心二意”,使体会更细腻,使感受更真切,使认识更完整。]

8.探究质疑:二人师出同门,其结局完全不同,原因是什么?作者首先排除了什么因素?你从哪句话得知?从这两个人的学习结果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学习的好坏,不是全在智力高低,就算有好的老师教,也未必就能学好,关键是看自己是否认真向老师学习。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师板书)

9.如果我是弈秋,我要针对这种情况赶快召开一个“学弈”经验总结会,我要让我的学生都学有所成,想想在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1)学生交流。

(2)课件出示名言警句。

专心致志乃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心一意万事能成,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天才出于勤奋,态度决定一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思考师徒三人的发言,既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又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于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五)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学生发言。

2.同学们,短短的70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人们,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懂得许多道理,热爱文言文吧,作为一个中国人。

[设计意图:教师激情小结,充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

(六)作业设计

1.通过这个“学弈经验总结会”,这个“三心二意者”已经悔改了,两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弈,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可就不大一样了,按这个设想,为本文写一个续想。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学弈》

附:板书设计

学 弈

专心致志者 学有所成 条件相同

三心二意者 学无所成 态度不同

启示: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课后反思:

《学弈》一文配有一幅插图、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通过图中人物不同的姿态、表情、想像、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和查阅字典,自己先逐字、逐句地试着翻译一遍。学生根据观察插图、依靠注释和联系上下文,完全可以基本上推想出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初步读通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弈(yì),鸿鹄(hónghú),缴(zhuó),俱(jù),弗(fú),矣(yǐ),曰(yuē);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区分和读好下列字音:弈(yì)与矣(yǐ),鹄(hú)与弗(fú),缴(zhuó)与缴(jiǎo),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读熟课文、正确断句。翻译文言文必须做到字字落实,同时因为相当于文言文的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积极思维、比较归纳、总结规律。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讲《学弈》这个故事。然后,教师还应当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⑴两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怎样?⑵《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集体的共同感悟思考、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我今天还能在这讲话与大家一起分享。那是因为我总是记得钟博士他有一句话,他说在台上的人都是学生,在下面听的都是老师,所以我这堂课不是讲给大家听的,而是在讲我自己的一些不足,也希望大家从我的一些例子体会中,对大家以后人生有所启发,看到这个题目叫《心态改变命运》,有人提出这样的疑惑,真的心态能改变命运吗?有什么根据吗?在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句话,叫“福田靠心耕”,也就是一个人的福分从哪里来的?其实都和他的心念有关,什么样的心田才能有肥沃的土地?中国人也告诉我们,福田有三种,最肥沃的田地是恩田、敬田,还有悲田,首先我们看这个恩田,我们看每个人有没有福分,有没有前途,就看他是不是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所以我们为什么讲要孝敬父母,为什么要感恩师长?其实都是在培养一个人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意识,如果这个人他能够不忘恩负义,能够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那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是有福气的人,除了恩田之外,还有敬田,就是恭敬心,古人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同座在这个课堂上,但是我们能收获多少,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得到怎样的改变,取决于什么呢?那就取决于我们的诚敬之心,恭敬之心。

讲到这里,也让我想起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典故,说净土宗的一代祖师莲池大师,他曾经去拜访一位老和尚叫遍融法师,他听说这个法师很有智慧,于是就不远万里,走了很长的路,三步一磕头,来请教这位禅师,结果请教这位禅师之后,这位禅师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年轻人一定要远离名闻利养,这个东西害死人,这句话在平常人看来似乎平淡无奇,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谁都能说出来,要远离名闻利养,不要受他的熏染,但是这句话在莲池大师听来,就像一个当头棒喝,他对这句话牢记在心,他一生中就得益于这句话,所以他在以后的修养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是他能远离名闻利养,最后成为净土宗的一代祖师。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我们讲的课并不是说我们有什么水平,其实我们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被历史验证的真理的东西。如果我们怀着一颗诚敬的心来听,来吸取,相信他对我们每一个人生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我们恭敬什么呢?

首先恭敬的就是先贤的教诲,还有就是恭敬能够身体力行先贤教诲的这些有德行的人,因为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圣贤人的教诲,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第三个就是悲田,什么是悲田?就是一个人他对于别人的痛苦,别人的处境能够有怜悯之心,有恻隐之心,所以他会全心全意给予帮助,让他们走出困境,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我们有能力,有财富用在这三个方面,那我们相信,我们的人生也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但是有人也会说,我看好多人他也是知恩图报,饮水思源,他对别人也恭敬,对圣贤教诲也是很听从的,他对别人也有仁慈博爱之心,也有同情心,但是为什么他的遭遇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这是什么原因?象我们经常有人说:老实人吃亏,实际这句话是有待商榷的,为什么?因为老实人绝对不会一个人吃亏,这个人之所以会吃亏,是因为他看起来是老实,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那种过错,就是他给人表现的是很好,但是他还有一些隐藏的不为人知的过失。而正是这些过失让他不是很顺利,所以老实人绝对不会吃亏。

吃亏的是那些看起来老实中的不老实的地方。我们今天就根据《了凡四训》上的一句话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人做了很多好事,还没有很好的命运,那就是“未论行善,事先改过”,也就是一个人他还没有在去积功德之前,需要首先把自己的过失给改正过来,就是这个杯子,它里面本来是盛水的,我们也想方设法往里面盛满水,但是这个杯子是有漏洞的,下面有一个洞,所以你无论积多少水,最后都给漏掉了,你的功德没有积攒下来,所以也就没有得到如意的这些效果,命运也就没有改过,所以我们在没有讲改造命运之前,先来看看怎么样改正自已过失,我们现在一般人的过失有下面几个方面,我所说的都是我的切身体会,大家不能与我心有戚戚焉。

第一就是傲慢。我们看看《了凡四训》上有句话,他也是借用《易经》上说的话,说:人道恶盈而好谦。一般的人都是厌恶那些过份傲慢的人,而喜欢那些谦恭有礼的人。在《尚书》上也有这样一句话,它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满给自己带来损失,谦虚使自己受益,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唯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那些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那些过分的人带来祸害。这都是告诉我们自然而然的规律。

在《论语》上孔子也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说这个人即使有你周公这样的才华,如果他又骄傲,又吝啬,其余人就不足再看,其余的就不足再评论了。所以骄傲,傲慢是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很多障碍,而因为一个人有傲慢心,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会了,他也就不再好学了,所以我应该向大家表示祝贺,因为大家能够来到这个会场,能够认真在这里学习,说明大家还有一颗谦虚受教的心,因为觉得我不满足我才要在这里再学习,为什么要谦虚?在《易经》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恒古不变的规律,说“阴阳之谓道”,我们观察自然界的现象,你看太阳有升有落,潮水有涨有落,这都是“阴阳之谓道”的体验。我们人世的变化,也是如此。

比如说一个人懒惰,那就一定会有非常困难的时候到来,一个人如果骄傲,那就一定会有突然倒架子时候到来。对“阴阳之谓道”体验最深刻的人,莫过于清朝曾文正公曾国藩,他就是把这个道理运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他提出要看一家人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可以。哪三件事情?第一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情就是这家子弟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两件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做到了四省总督的曾文正公却认为,正是从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所以我们现在也流行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正是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一个人为人的品格,他也说道,家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而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说一个家庭的破败,一个家族的破败,一个企业的破败,破败在什么地方?就破败在这个家庭的用度,过分的奢华,过分浪费,乃至入不敷出。一个人之所以由盛到衰,由上升转为下降时期,是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从此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乃至于玩物丧志,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那是什么道理,就是因为他自以为是,过分的骄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第三件事他说看一家的子弟能不能有发展,就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

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圣贤经典,都记载着古人对于天道的认识。给我们讲“阴阳之谓道”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当我们一个人活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再回首一生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感慨,说如果我这一生可以重来一遍的话,我相信我的人生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精彩。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慨。可惜人生是不能重来的,所以我们的人生就留下了很多遗憾,我们的古圣先贤也有这样的感慨和遗憾,他们不希望这样的遗憾发生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所以他们就想法设法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训记载在经典之中。所以我们子孙后代只要虚心的打开这些经典,我们就可以回到几千年前,几百年前和孔老夫子、孟老夫子直接交流,他们的人生经验教训直接为我们来传承,所以你看我们写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教导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他教导我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不要自以为是,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也不要因此就丧失了信心,丧失了勇气,因为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看我们学了一句话,就对我们的人生有这么多的启发,我们只要打开经典,对我们的人生启发太多太多了。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曾文正公他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体会的很深刻,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什么叫求缺斋?就是要求一点缺失不能太完美了,因为他自己有权有势,又才华横溢,可以说近乎完美。因此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都特别小心谨慎。因为他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这就是我们讲的可以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中,学会一种谦虚有礼的处世态度。我们看中国古代圣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这些人反复叮咛,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说孔老夫子,他一生所奉行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

他做到了温和、善良、俭朴和礼让,而孔老夫子的后人又把他一生的道德教育的经验承传下来,所以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后人,一直承传到今天保持了几千年而不衰。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运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提出“处柔守慈”的处事原则,也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谦恭、要有礼要温柔处事。在《易经》这本说明天道的书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六十四卦当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而这一卦就是谦卦,而这个谦卦是地谦,也就是高山本来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高山它宁愿居于平地之下,因为他能够居功不自傲,能自卑而善人,所以他做事无往而不利,我们从这里就学会了:一个人傲慢无礼对自己是处处成障,所以谦恭能够敬人,这才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一个基本心态。

第二个过失就是嗔怒。现在的人脾气都特别的大,我们走在路上,有人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甚至于大打出手,我们说中国的文字都是一种智慧的符号,看到这个“怒”字,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个“心”字,看到它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叫发怒?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自己的奴隶,自己已经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所以才会发怒,而中国在《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说大怒会伤及到自己的肝脏,在王凤仪老先生的《嘉言录》中,他也有一句话,他说恨怨恼怒烦,人生的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就要你的命。所以你看这些情绪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确,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那怎么办?我们要改变命运,我们看在日本江本胜博士那里有一本书《水知道答案》,他做了一个水结晶的实验,从这里我们也受到了一些启发,他说把水结晶之后,给它贴上不同的词,然后在高倍的放大镜、显微镜下看,结果发现,看到了贴上“爱”、“感谢”等美好字眼的褒义词,看了贴上“智慧”无论他是用汉字、汉字拼音,还是英文、德文写的,它都是美丽的六角形。所形成的结晶充满了喜悦,象盛开的鲜花一样,呈现美丽的六角形,看了“混蛋”“怨恨”等充满仇恨的贬义词,就是浑浊一片,结晶非常丑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的心念,人的语言对于水都不是毫无影响的。而我们的身体又有70%是水构成的,所以一个人如果经常发怒,经常有恨怨恼怒烦这些情绪,首先影响的不是别人,就是自己。所以发怒的确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古人说:境由心生,境由心转。境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我们的人际关系都包括在这个境遇之中。这个水结晶的实验也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诲是真实不虚的,既然境是由心生,也是由心转的,那我们也要把恨怨恼怒烦的情绪转变为什么?转变为恕,这个“恕”,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告诉我们什么是恕?那就是要如其心,如谁的心?就是如对方的存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换位思考。孔老夫子有个弟子来向他讨教,说老夫子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而不违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而这个“恕”字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想做到的东西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自己要生气的时候就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一个圣贤人,自己都不是一个圣贤人,自己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过失。那我们想一想,别人在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理由再去对他们发怒。我们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希望别人是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我们?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原谅我们的过失,能够给我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那么当别人发生错误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所以一个人如果转怒为恕,这个人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听到这里就想:我们中国人讲一切法得于忍。如果一个人能学会了“忍”这个字,是不是就可以不发怒了?的确,你看我们做什么都要学会忍耐,古人说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你要忍得住那种清苦的生活,坏的环境要忍,好的环境也同样要忍。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挫折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忍受,在一切都事事如意,一切境缘都很好的时候,更需要忍住,不去贪受。古代人讲的忍,他有六个层次。

第一个叫“力忍”。也就是我们知道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所以当别人在对我们不好,做错了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克制住自己,不去打击他,不去报复他,这叫力忍。如果你仅仅把自己的功夫停留在这个层面,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怎么样?你发现自己会忍无可忍,积累到一起,就像是火山爆发一样发作起来。所以我们的忍还要往上提升。

第二个就是“忘忍”。也就是别人对我们不好,对我们仇恨,我转身即忘,没有把他留在自己的记忆里。这就是我们说的古人的心量很大,说“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在《

第三个层次就是“反思”。反思就是反省自己,反观自己,我们这几天学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然最难做到的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话。因为我们拿着《弟子规》都去照别人,没有来反观自己,当别人做错事,让我们不高兴不满意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都在力行《弟子规》,你也学的不错,为什么他看每个人都是笑脸相迎,他唯独看着我不满意,不高兴。这说明什么?还是说明我们自己有让人不高兴,不愉快的地方。我们自己可能在沟通上和人家不到位。或者有一些态度、表情,虽然我们觉得自己没傲慢,但是他无形中流露出一种傲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原因一定是在内不在外,只有你从内在化解彼此之间的对立,你才发现境缘都会改变,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中国传统文华的一句心法。遇到任何事都从内找原因,你把内在的原因找到了,你发现外边的境缘也就随之改变了。

第四就是“观忍”。在《金刚经》上有一句话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实那个让你生气的人,还有你生气的自己都是一个虚幻不实的东西,他本性就是空寂的,觅之了不可得。我们再回想下我们过去的事,昨天的事以及上午刚发生的事,不就像作了一个梦一样已经过去了吗?就像肥皂泡一样是短暂的,就像雷电一样是不能延续的。所以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能够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你能够这样去观的话,你的怒气也就生不起来了。

第五就是“喜忍”。就是把别人对我的不好,把别人对我的抱怨,诽、谤乃至所遇到的挫折,我都没有生气,没有发怒,也没有抱怨,反而非常欢喜的去接受。为什么?因为他又来锻炼我忍辱的机会了。有个人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这样写到,他说现在我对慈悲有更高远的认识,我并不认为它只应该带给我平安与福乐。我认为它应该带给我为了滋长我力量的挫折和将使我深切的领悟到真理的莫大痛苦,以及为了消除我的罪业和增进我福德种种拒绝,种种羞辱和悲痛欲绝,也就是说慈悲有的时候并不是给他平安与福乐,是给他一些挫折,羞辱和磨练,甚至是悲痛欲绝,更提升他面对挫折的能力,更提升他了悟真理的智慧。这也正如一位大德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所写到的,他说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要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自立,感激绊倒的人,因为他激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要感激所有让你坚定成就的人。当我们能这样变换着角度来看待生命中这些羞辱、这些诽、谤,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不生气,反而还会升起喜悦,这是第五个层次。

第六个层次就是“慈忍”。也就是我面对别人对我们的诽、谤、侮辱、抱怨,不仅不想去报复他,反而提起了我们要去帮助他提升他的心。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说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然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也是有道理的,一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比如我们看到有一些年轻人,他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还没有走上社会,他就做出很多悖逆社会的行为。比如说在蔡老师《弟子规细讲》上,就讲到一个案例。他说一个孩子看到马路边停了一些豪华的车子,然后他拿起刀子在上面划了两道,甚至泼了一些油给他烧掉了。如果我们是这个车子的主人,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生气,觉得这个人怎么会做出这样损人利己的事情,但是我们再深入调查一下,才发现原来这个孩子他父母早年离异,没有人给他良好的教养,更没有给他学习《弟子规》。所以他从小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怀疑和不信任。所以他没有走上社会,就跟人起了对立之心,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当我们知道了这个根源的话,知道他犯错误的原因之后,我们不仅生不起发怒之心,反而提起一种帮助他改过之心。在《格言》有一句话说“论人之非,当原其心”。让我们在谈论别人过失的时候,我们一定去考察他导致这种结果背后的根源。当我们找别人这个根源的时候,发现哪有什么恶人和善人之分呀,只有接受和还没有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之分。所以我们都说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都是纯净纯善的,只不过是因为后来染污的不同,使他们有了不同的习气。所以我们看到的人没有善人,恶人,都是受了不同习气熏染的人。我只能说这方面的习气比较少,但是另一方面的习气比较重,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他们,也没有理由去轻视他们,从这里我们也能深刻的体会到,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一句话: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有一位哲人他也这样说,他说我们的痛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给我痛苦与否的感受,而是我们选择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式去处理它,去面对它,这也证明我们古人所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境缘无好坏,好丑在于心。境就是物质环境,缘就是人际关系,他们本身都没有好坏之分,其实好坏之分都是起于谁?起于我们的分别心,我们如何把一般人看起来是不好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需要真正的功夫,这是我们的嗔怒。还有一篇文章我特别喜欢引用,每次讲课我都喜欢把这个给大家念一念,因为什么?因为我虽然念了很多遍,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还是不能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所以有必要再重新提醒一下,“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篇文章这样写到,他说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交给别人来掌握。

一个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孩子的手中;一位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媳妇的手中,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而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状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掌控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望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诸位朋友,你们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是在自己的手中吗?那就把它握紧吧!我们在青岛分享了以后,青岛的企业家很有远见,他们把“钥匙”编成小品,然后有机会去给人家拜年的时候,每次都给演出,让人家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在拜年的过程中,也就教育了这些要拜年的长者;还有的人说,其实这个快乐的钥匙更像一个遥控器,如果你掌握不住自己的快乐,就等于把这个快乐的遥控器,放在别人的手里,别人称赞了几句,夸奖了你几句,等于按了一个钮,然后你就很得意,很高兴,结果别人又讽刺了你几句,又诽、谤了你几句,侮辱了你几句,又等于按了一个钮,结果你就很生气,这不是把快乐的遥控器放在别人的手中吗?我们体会了这一点,以后都要想着一生气的时候,我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遥控器,不能让别人把这个“遥控器”给抢走,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发怒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用心理意识的方式,来把我们爱生气的毛病转变过来,晚上我们可以站在镜子面前,或者拿着一面镜子对着自己,深吸一口气沉丹田,把自己的意识集中在两眉之间,然后对着镜子这样说: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或者早晨起来对着镜子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了,你已经不生气了。当然中国人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我们已经太习惯于遇到事情就发火,那你只是做了几天,肯定是达不到效果,你还会觉得怒气冲天,但是你不要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坚持自己,一门深入,每天都提醒自己,提醒自己,罪大恶极的人都不会轻易的发火了。那学佛的人有一个更加简短的方法,把你的念头转变过来,转变为什么呢?好多人都知道那就是“阿弥陀佛”,很多人都跟我分享,他说其实你这个方法没有我这个方法简单,你看,你一生气,你就把“阿弥陀佛”四个字念出来,你就把自己的怒气给消掉了,我觉得这个方法也很好,也给大家传授一下。这只是讲的第二个过失。

第三个过失就是嫉妒。我们看这个嫉妒都是女字旁,我们做女人的要非常注意了,说明什么呢?说明做女人的很容易起嫉妒之心,黑格尔说了一句话,他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我们看别人干得好,有成就,我们自己心里不舒服,而别人的成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嫉妒而有所减损,这不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吗?中国古人有句话说“文人相轻”,其实这句话我们是有待商榷的,为什么?我们说这样的文人,充其量是没有学过《弟子规》的人,因为学了《弟子规》他们都是说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学习《弟子规》还告诉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学了《弟子规》的人,绝对不会对别人的成就有嫉妒之心。所以古代人说“文人相轻”,肯定是“不力行,但学文”的,这种文人才会相轻,我们现在知识分子之间特别容易相轻,后来我学了《弟子规》之后才找到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力行圣贤教诲,而都是把它做为什么?都是作为夸耀自己学识的工具,所以在《论语》中孔老夫子也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学习这些圣贤的教诲,确实是为了成圣成贤,能够向圣贤人看齐,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我们现在的人学习圣贤教诲,是为了告诉你,我学过《论语》,我学过《大学》,你看我对经典倒背如流,都有这种感受。所以上次青岛讲课之后,有一个人,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人习气很深重,他就过来跟我分享,他说我们听你的课和蔡老师的课一比,我觉得你的课很有深度,我说:错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听蔡老师的课,他整篇课没有一句在夸耀自己,显示自己的才华,他的存心都是为了利益在场的每个听众,他们讲的每句话,都是希望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发,但是我的课我还有一些在卖弄自己的学问。

所以我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讲这句话也是告诉大家,以后你们去上很多课的时候不要被人家什么教授,什么博士这种头衔所迷惑,你看这个人真正有没有学问,有没有修养,就要看他是不是真正在力行圣贤的教训,是不是把他所讲的都说到做到。有位长者他经常提醒我们,他说能说到,然后做到,这是贤人,能做到然后再说到这是圣人,能够说到结果做不到,这是什么?这是骗人。古代人告诉我们,怎么样克服嫉妒心理?那就是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你看别人做好事,我们都要帮助他,成就他,结果他做了好事和我们做好事一样心情愉快。在我们今天来的时候,我就听到和我同来的老师给我讲,他说青岛大洲的刘总也来了,他这几天在这里忙碌,就好象他们自己在承办这个会议一样,我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动,而且我也非常的欣慰,因为我们确实每个人都在落实《弟子规》。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并没有违背圣贤的教诲。在《易经》上告诉我们,为什么不需要嫉妒别人的成就?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就是一个人他做好事,积功累德,他必然会有他自己的福报,你自己做坏事,你自己会给自己招来祸殃,所以你不要去羡慕别人的这种财富、身份、名声、地位,这是枝叶花果,你应该在哪里去努力?要在根本上去努力,在《大学》上有句话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你看一个人他能取得别人取不到的成就,那一定是因为他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德行。大家可以去好好观察一下,我在中央党校工作,我自己感受得特别明显,因为我们的班级有不同的等级,有省部级班、有地厅级班,还有县委书记班,我们发现每次问题最多的、脾气最大的是县委书记班,做人最谦和的、最与人好相处的,待人特别宽容的,能为别人着想的,真的是省部级班,我们觉得这么大的官可能特别不容易接触,其实恰恰相反,这些人是最容易平易近人的人,所以我们自己去观察一下,别人他能有我们取得不了的成绩,他身上必然有我们不具备的美德。我们知道这个真相之后,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做好事,莫问前程。在《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追求,怎么样去努力做,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我们不担心自己没有一个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应该担心什么?担心我用什么样的德行和能力来立功,立德,立言于这个世间,或者说给了你一个好的位置,你用什么样的德行和能力把你的责任尽到,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担心别人都不知道我自己的学问,德行成就了,别人还不用我,我不应该担心这一点,我担心什么?我应该去追求那个足以使你的名声得以显扬的德行还有能力,当然这个名也都是虚名?但是名声就是虚名,它也有好处。因为名人说话,大家都会愿意听,大家也会受到他的影响,所以要用这个虚名来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好的引导,这个才是正确的。《论语》上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看到别人好的方面,我们不是嫉妒他,而是想着向他学习向他看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看到不贤的人,看到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和他类似的过失。我们现在人看到别人过失都很容易看到,看自己的过失却很难看到,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们再走人生之路的时候,都是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在前面,而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后面,所以我们怎么看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这两个包袱给它换一下,掉一个个,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反观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失。在《太上感应篇》还有一句话,它说,见人之得,如已之得,见人之失,如已之失,就是看到别人有获得,有成就像自己有获得,有成就一样的欢心喜悦,现在我们的人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开会的时候,我们发现领导在表扬别人,我们会怎么样?我们心理就有点不是滋味,觉得那个被表扬的人怎么不是我?或者我们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你某个老同学发了一笔大财或者提到一个部级的岗位,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是替他高兴吗?还是我们至少想一想,那个人怎么不是我?这个心态实际上都不是一个正常的心态,见人之失,如已之失,看到别人有损失就像我们自己有损失那样感到心痛,我想我们的心态是这样的吗?我们听领导开会的时候,在批评别人做的不够好,我们心中是什么样?我们是觉得和他一样难过吗?想着去帮助他改正吗?还是我们心中窃喜,觉得他又受到领导的批评了?我经常都会有这样的心念,所以确实很难做到,见人之所得如已之得,见人之失,如已之失。这是我们讲的嫉妒。

最后一个缺点就是贪欲,其实所有的过失都可以用一个贪字来概括,你看现在的人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吃,总有一样放不下,如果我们贪财的话,我们应该记住在《大学》上有一句教诲,就“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说这个钱财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那它也一定会以不正当的方式而败散掉,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教导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钱并不是赚到你手就是你的,它为五家所共有,首先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贪污受贿来的钱,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钱财也被充公,还有被水灾、火灾,这些自然的灾害给漂夺走,给焚烧掉,还有我们身边的盗贼,那些盗贼去偷那些为富不仁的人,还在就是不肖的子孙,就是不成器的子孙败家了,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所以我们对别人通过不义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取钱财,千万不要去乱羡慕,因为我们学习圣贤经典,就要坚信圣贤的教诲,不信大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人,你看那些贪污、腐败的人,你看那些不义之财来路不明的人,他们的家财能够维持良久吗?他们的子孙都很贤达吗?还有贪色,古代人告诉我们“色字头上一把刀”,因为这一把刀会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给你削得平平的,所以古代人警醒我们说“天道祸淫最速”,天道给那些淫、乱的人,过分的人,招至灾祸是最迅速的,其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我们身边的事上观察到。

你看一个人他即使做到省部级的甚至更高的官,但是他一旦坏在女色的手上,所有他功名利禄都被削光了,最后锒铛入狱,还有你看那些有钱的人,有钱之后就是放荡自己,最后自己染上一身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告诉我们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我们说,古人讲的道理是一个恒常不变的规律,你可不要把它小看。如果你不惜以身试法,这个结果确实是让人不能忍受的,这个法陈大惠老师讲过,他说这个法不是我们世间的法律,这个法是讲的自然的法规,你不要去以身试法。如果我们贪名,我们也记住了凡先生他在《了凡四训》上讲的一句话,他说:名者造物所忌,世上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一个人有很好的名声,但没有用好的名声去做到有利于人的引导,最后他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灾祸,突如其来的变革。还有贪吃,我们说好吃只是三寸舌头能品尝得到,就是为了三寸舌头,我们去造了很多的罪业,这实际上也得不偿失,对自己的健康不利,对这个环境也不好。我们看一看周泳彬老师“新世纪健康饮食”,对这个就了解得更深刻了,所以古代人告诉我们,面临欲望和利益的诱惑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你在金钱、美色各种欲望的诱惑面前,你应该是战战兢兢,为什么?就像自己站在悬崖的面前,因为你一不小心,把脚踏进这个悬崖,还想后悔,还想翻过身来还可不可能,那就不可能了。所以中国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又告诉我们说,立名于一世,而失之仅顷刻。我们想一想,我们能够成就今天的事业,我们能够做到今天的领导职位,容易吗?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到我们工作之后,可以说付出了千万辛苦,不知道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终于有一天我们获得了一个好的地位,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可以让父母感到安慰,可以受家人的尊敬,但是我们一个不小心的决定,一个在诱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的举动,就把所有这一切都付诸东流,功败垂成,这就叫功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所以面对这些欲望的诱惑,怎么能够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战胜贪欲也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我们看有一个两只狼的交战,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怎么办?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有一个年轻的北美契洛基人教导子孙们人生的真谛,他说在我们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他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怒、自卑、谎言、妄自尊大、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他代表喜悦、宁静、谦逊、仁慈、宽厚、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这个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听了他的话,孩子们都静默不语,若有所思,我看大家也是在这样若有所思一样。过了片刻有个孩子问,哪一只狼能够获胜?这个饱经世事的老者说,你喂给他食物的那只。也就是说你把食物喂给哪只狼,哪一只狼就能获胜。听了这个故事我们也想,我们做学问提高自己修养的一些态度,那就是要长时熏修,薰修什么?当然是薰修圣贤的教诲,就像我们今天能够有机会来到这样的会场,接受这些圣贤人的熏陶,那我们就是在给这个善良的狼在喂食物,所以如果是你的朋友把你带到这个会场,他就是你人生的善友,你对他一定要倍加珍惜,可能就是因为听了这几天这几堂课,这些老师的讲座使你的人生从此不同,成为你人生的一个风水岭。

古人都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的人,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我们打开电视媒体、网络、到处都是要让你堕落的内容,所以我们一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所以大家今天来到这里学习,它不是一个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从今以后的每一天,都希望大家能够至少有两个小时来接受圣贤教诲的熏习,其实两个小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只有2个小时受圣贤教诲的熏陶,还有多少在受社会的贪嗔痴的熏陶?还要亲附善友。古人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你和那些善良的人在一起,圣贤人在一起交往,就像你在露水中行走一样,当然打湿不了你的衣服,但你时时能感受到他德风的滋润。这样你就是喂善良的狼,给他好的食物吃。最后还要身体力行,不要我们今天听了课很感动,但是过了两天你和朋友一交往,又被他们给拽了回去,在《论语》里有句话,它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就说他把《诗经》三百首都能倒背如流,但是一问他政事,他也不通达,把他出使到他方做外交官,他也不能专对,虽然学习很多又有什么意义?当时我看了这句话,我感觉到这句话就是在说我,所以我们觉得什么样的人在弘扬传统文化、并不像我这样把《诗经》子曰说得很好,但是都做得很不好的人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你们在座的各位,你们能够把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岗位上,你们就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身教胜于言教。

我们今天总结一下,我们不要因为以往的过失,就觉得自己很沮丧。你看我们所说的过失我都犯了,人战胜自己是最难的,所谓的竞争绝对不是和别人争,而是和自己的习性争。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贾伯斯也说过一段话,我也把这段话留给大家,作为今天的结束语,他说人生中能够从挫折中站起来,就能将经历变成财富,如果倒在挫折中站不起来,那挫折的经历就是一场灾难,选择灾难还是选择财富,全取决于你面对挫折的态度。尽管我们以前做了种种的错事,但是如果我们从这天开始立下一个心愿,我们能够改过自新,相信你的人生一定会比我活得更加精彩。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