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明里与自己丈夫格言 正文

明里与自己丈夫格言

时间:2024-11-25 09:57:10

《童年》读书笔记 篇1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讲述了高尔基童年发生的故事。

高尔基四岁失去父亲,跟着慈祥的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家中,他认识了许多东西,也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到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粗野的舅舅;朴实的朋友‘小茨冈’;残暴,小气的外祖父,每天都生活在残忍,亲人之间的争吵当中。而我们的童年时灿烂的,是幸福的,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高尔基染了过年时用的白色大桌布,他的外祖父发现了,狠狠滴打了高尔基,当时,高尔基失去了知觉,当时他对外祖父的感觉是讨厌的。但是那天,外祖父给高尔基一些礼物,并讲了他童年的故事,听了古时候,高尔基不再觉得外祖父是个讨厌的人了,因为艰苦的生活有了它残暴和小气。

《童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我们的生活是快乐的 幸福的 而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珍惜如今这美满,幸福的生活。

《童年》读书笔记 篇2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举世闻名的一本书,是高尔基写的《童年》。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主人公阿廖沙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阿廖沙3岁时,父亲病死了,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祖父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

但是在这个家里有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外祖母。她给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故事。在这个家里还有两个自私、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雅可甫舅舅和哈伊尔舅舅。

阿廖沙的童年是不快乐的、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每天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残酷事情。

我的童年是丰富多彩,每天都快乐快乐的,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像阿廖沙那样黑暗、那样不快乐。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好好的过生活,不再浪费;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

《童年》读书笔记 篇3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

高尔基这样一身不协调的装束,都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尽管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有的衣服穿的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再穿。

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去捡垃圾换钱。每到不上学的日子,他就早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了着落。再想想我们,我们现在什么也不用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童年》读书笔记(4)

我那数不尽的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童年》这本书了,这本书是著名的高尔基自传,这本书让产我看到了高尔基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成长的。

这本书讲述了阿廖沙岁三岁到十岁的成长经历,四岁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阿谬沙和他外祖母到他外祖父家,后来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因劳累而发烧去世……

比起主人公阿廖沙,我们不知道幸福到哪里去了,白天能做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回家有大鱼大肉,有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心爱的玩具等等。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不耍小孩子气的人,他在家里小心翼翼地干活但是他总是受到二个舅舅的冷眼相对,他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有沉重的压力,他也没有在母亲离家出走的那段时间害怕过,他没有因为外婆去世而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在阿廖沙的童年里,他认清了各种各样的人,如慈祥的外祖母,善良的瓦尼亚,两个贪财而又小气的舅舅等等。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深受启发,而对困难,我们不要放弃,要永往直前。

《童年》读书笔记 篇4

在高尔基写的?童年?中他真实的描述了自己的苦难的童年,特别是还描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真实生动的图画,可是高尔基的童年还是快乐的。

因为他有那些关心他的家人,他外祖母看见他被人打,自己就去挡住他;在高尔基生病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他自己生病了没有看医生,而是守在他的身边,就这样他的父亲生病死了;而他的妈妈看见自己的丈夫死了,自己一个人照顾着全家。

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件事,我有一个哥哥对我可好了,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逗我开心,有时候我生气还让我打他,当我的出气筒。心情好的时候他就带我出去玩,还送给我了很多东西。别人欺负我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帮我出气。可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生了一场大病死了。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知不觉的往下流,眼睛哭得都肿了红了。我非常地伤心。

我看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

《童年》读书笔记 篇5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意义非凡的书——《童年》。

《童年》是著名作家高尔基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以高尔基本人童年的生活经历为题,并在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高尔基残暴的外祖父几乎每天都抽打高尔基,而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充满了疼爱与关心。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幸运的,是没有痛苦的。高尔基幼年丧你,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童年。十一岁时最疼爱他的母亲也不幸病逝,高尔基成了一名名符其实的孤儿,小小年纪就开始只身到“人间”谋生,在俄国的最底层社会受尽磨难和艰辛。而此时的我们却呆在美丽的校园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努力地学习知识和本领……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高尔基却成就了其伟大的一生,成为俄国最杰出的文学家!和高尔基相比,成长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又岂能不更加加倍努力?

《童年》读书笔记 篇6

这本书是讲述了一个名为阿廖沙的儿童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这是一部以作者高尔基的自身经历为原型的小说。

阿廖沙在三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他的母亲不得不将阿廖沙托付给他外祖父家。在他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小业主,但现在因为家业不太景气,比外祖父也因此变得暴躁蛮横。在这个家中,总是充满着争吵。阿廖沙的两个舅舅外了分家和私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每天不分日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一天,阿廖沙受到自己表哥的怂恿,将家中的一块白布染成了蓝色的。没想到外祖父却大发雷霆,一下子将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并为此大病了一场,但后来外祖父过来安慰并向阿廖沙道歉。在这种的生活环境当中,阿廖沙的母亲因为再也受不了家中这样的氛围,便抛下阿廖沙,过自己的生活。后来,阿廖沙遇到了淳朴的小茨冈,老实的葛利高里,会弹吉他的雅科夫,最重要的还是外祖母,外祖母热爱生活,传递善良。这些人给阿廖沙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后来,外祖父搬家到卡那忒街,并在那里招了两个房客以来收租维持生计。这两个房客一个是绰号名为好事情的人,他给阿廖沙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阿廖沙的母亲在一个早晨突然地出现了。回家后,阿廖沙的母亲开始教阿廖沙读书写字。可是阿廖沙的母亲与上次看到的是不相同的,现在的母亲是漫不经心,时常大发脾气,这使阿廖沙十分沉痛。后来母亲再婚,时常受到了后父的打,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对阿廖沙也渐渐地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因为后父相处不来,便在一天回到了外祖父家。回到外祖父家后才得知外祖父已经破产了。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苦,阿廖沙只好每天放学后去捡破烂卖来养家糊口。在阿廖沙读完三年级后,他便离开学校,在这时,阿廖沙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埋葬了自己的母亲后,边到人间去生活了。

本作品通过一个孩子的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作者也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出当时前苏联的社会的黑暗,痛恨地批判当时人们的冷酷无情,对为了钱财连亲情都不顾的行为表示鄙夷。但也有在困境中对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民,是这样些使生活,使社会充满了希望。

《童年》读书笔记 篇7

《童年》一开头就写了父亲的死状——“在幽暗的小屋里”,父亲穿着白衣裳躺在地板上,母亲跪在那儿,用梳子梳父亲的头发,且她“上身没穿衣裳,下半身围着红裙子”。父亲的死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连打扮都懒打扮了,甚至“老是自言自语,声音粗重而沙哑,她的灰色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大滴大滴的泪水往下滚。”她心里的痛苦和难受怕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声音粗重而沙哑”说明她哭的时间又长又久。“灰色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表明她内心的悲痛,伤心欲绝。

在这样一个悲伤的、不同于平常的日子里,外祖母给“我”的印象却是可爱的,友善的,亲切的。“她长得圆圆的,头大眼睛也大,松软的鼻子挺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整个人都是柔软的。”长得特别,说起话来又亲切,又快乐,又流利,“从见到她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她要好了”,可见外祖母的魅力是多么大。“我”希望她能把“我”带离放着父亲尸体的房子,这间房子里的一切都令“我”不安。

门外站着乡下人和警察,警察在催促着。这时,母亲费劲站起又马上坐下去,仰面倒在地板上,声音可怕地赶“我”出去。而外祖母则在她身边爬着,嘴里念着“圣母保佑……”她们在父亲身旁的地板上忙成一团。父亲“看着”她们忙乱,好像还笑着……忙了很久,一个小男孩出生了,出生在父亲尸体的旁边。父亲刚去世,弟弟就在这间连父亲尸体还未来得及下葬的房子里出生!真不敢相信,一个刚死去,一个刚出生,生与死就这么联系在了一起,弟弟的以后会怎么样呢?

父亲下葬了,是雨天。坑里全是水,里面还有几只青蛙。一切是多么凄凉。看到场面“我”却不想哭,外祖母善解人意并没有逼“我”。外祖母陪“我”回去,“我”问起那几只青蛙,外祖母说上帝会保佑它们。无论是谁,都没有这么亲热,这么频繁地念叨着上帝。可见外祖母是个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这股力量会帮她度过许多难熬的时刻。

“我们”要走了,离开这个地方,回母亲的家乡去。

《童年》读书笔记 篇8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

据我解,《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故事生动地再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可怜的高尔基3岁就丧父,失去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阴影。后来高尔基又结识知心朋友伊凡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有,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

高尔基就这样失去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木匠“好事情”起先不怎么样,可后来又成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母亲也死,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高尔基,成就高尔基。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读《童年》这本书,我有很大的启发,从书中我明白: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童年》读书笔记 篇9

我在假期里有幸读《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讲述高尔基幼年时期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的断面。

本文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后被接到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和两个舅舅都是性情暴躁、乖戾、贪财、自私的人。他的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毒,连小孩也热烈的参加一份。两个舅舅为争夺财产,每天打得头破血流。他们的妻子和徒工也被他们害死。阿廖沙每天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只有他的母亲和外祖母疼爱他。

这本书奖的就是阿廖沙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事情。阿廖沙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时,虽让他在黑暗的生活中度过自己的童年,但是他并没有被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灵魂的恶势力所压倒,反而他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我想这与他的顽强毅力是分不开的,难道他的这种品质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点困难就害怕,就知难而退。就拿做题来说吧。每次一遇到难题,只是泛泛的看一眼就说不会,而没有仔细去理解它。最后,不是抄别人的,就是扔不做。那时,我们为什么不去想想高尔基小时候呢?他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我们为什么不像他学习呢?

《童年》这本书主要揭露和批判当时俄国几十纪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特征,鞭打小市民的卑鄙灵魂。我想我们应该庙是那些卑鄙的小人,而尊重正直善良的人,最后我要说的是:“黑暗终究会过去,我们向着光明而奋斗吧!”

《童年》读书笔记 篇10

今天我读童年有感,高尔基的童年写出自己当时的悲惨遭遇,想起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舅舅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钱,为个人的利益,明里争,暗里斗,没有私毫手足之情,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主要是写出自已苦难的童年,鸟的翅膀不历经风雨童年时代的高尔基生活在这样黑暗的社会中,这是他的不幸,但是使他磨炼一身坚强的意志,这为他长大成人后遇到困难不屈服奠定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不经意间想起自己的童年,想想那时是多么的美好。都想回到那时。可是时间是不会倒退的,只有离儿时越远。我有时就像,如果时间停在小学四年级是多么的好啊。可是这不是真的,只是自己的虚想罢!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有着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总结像我们现在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呀。我们应该向高尔基学习,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我们一定也会有比高尔基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让我们去珍惜现在的一切吧!

《童年》读书笔记 篇11

这本书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让人同情,他三岁时,父亲就因病逝世,他跟着妈妈和外婆来到外公家。外公是一个残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也和外祖父一样是一个残暴、自私的人,甚至两个舅舅的儿女也是残暴、自私的人。主人公阿廖沙就在这样残暴、自私的家庭生活着。外祖父经常痛打外婆以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大病一场,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谁又能不害怕和恐惧呢?

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一些人、另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他如一盏明灯,照亮阿廖沙敏感而又孤独的心,他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另外,正直的老工人、现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人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时教会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

阿廖沙的性格正是在铅一样的生活的重压下,在无尽的苦难及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中,在接受和认识现实中所有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所以,我们要向《童年》中的主人公学习。只要我们能保持不灭的信心,不管你眼前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是幸福的还是悲伤的,只要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能迎来生命的辉煌!

《童年》读书笔记 篇12

在我的眼里,童年是开心的、是美好的、是天真的、是自由自在的……但高尔基就不同了,你想知道他的童年是怎样的吗?

高尔基的童年时没有天真、没有自由、没有快乐,他每天要干数不尽的活,如果干不好,不仅要受到责骂,还要受到外祖父的虐。

就这样,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

在阿廖沙很小的时候他爸爸去世了,后来他就跟这位祖母和母亲来到了为祖父家。外祖父家的两个舅舅都非常讨厌阿廖沙,他的外祖父是一个恶棍,有一次因为阿廖沙弄脏了桌布而遭到了为祖父的毒打。以后只要阿廖沙做错了事就会遭到外祖父的一顿打,不过他的外祖父和母亲非常爱他,还有“小茨冈”——伊凡是阿廖沙的好朋友,每次都用胳膊去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可是“小茨冈”后来被两个舅舅用十字架砸死了。阿廖沙少了一个好朋友,生活变得更加无趣,一天到晚地干活,还要受到无数的责骂。还常常看到家人为了财产之类的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外祖母很善良、很勤劳,经常讲好听的故事给阿廖沙,还常常教导他不要做一个贪财、恶毒的人……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现在的生活和阿廖沙相比真是幸福,我的童年真是美好。所以我们不能再这么奢侈了,要懂得节省,我们要懂得珍惜。

《童年》读书笔记 篇13

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说中的阿廖沙的生活环境是让人心酸的,他三岁父亲去世了,便跟着妈妈来到外婆家,外公是一个性情暴燥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同样也是自私粗爆的人,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是这样,阿廖沙饱受歧视,外公经常打他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抽的没了知觉,在这样的环境下,谁都觉得不安。

我读过后,心情很不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廖沙会不会被玷污,幸好这世界也不是丑陋不堪的,还有慈善的外婆,给了阿廖沙信心,使他看到光明,让黑暗过去。未来是光明的,外婆就是他的太阳,阿廖沙就是一棵草,外婆滋润着他,教他做个正直的人,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微弱的火光就会无限大。

有些事情让你心痛或者是绝望,可要相信黑暗过后,太阳会出来的。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那么,你的生命一定会辉煌。

《童年》读书笔记 篇14

我那数不尽的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童年》这本书了,这本书是著名的高尔基自传,这本书让产我看到了高尔基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成长的。

这本书讲述了阿廖沙岁三岁到十岁的成长经历,四岁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阿谬沙和他外祖母到他外祖父家,后来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因劳累而发烧去世……比起主人公阿廖沙,我们不知道幸福到哪里去了,白天能做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回家有大鱼大肉,有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心爱的玩具等等。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不耍小孩子气的人,他在家里小心翼翼地干活但是他总是受到二个舅舅的冷眼相对,他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有沉重的压力,他也没有在母亲离家出走的那段时间害怕过,他没有因为外婆去世而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在阿廖沙的童年里,他认清了各种各样的人,如慈祥的外祖母,善良的瓦尼亚,两个贪财而又小气的舅舅等等。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深受启发,而对困难,我们不要放弃,要永往直前。

《童年》读书笔记 篇15

这天,我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童年》这本书写得是高尔基的爸爸死了,高尔基跟妈妈来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家家业开始衰弱,两个舅舅在争家产。外祖父变得粗暴,专横。曾把跟他奋斗几十年的格里戈里踢出大门,曾把高尔基打得失去知觉。而外祖母善良,慈爱。处处保护高尔基,她还有一肚子的童话。听的连大人都赞叹不已!

高尔基又在继父那里生活,继父又是一个五毒俱全的人,常常打高尔基的母亲,所以他们又离开继父,又到外祖父家,可此时外祖父家破产。不久母亲又死了,高尔基只有自谋生路。

读完《童话》我很是愤怒,因为反感外祖父,外祖父太粗暴,将高尔基竟打的失去知觉,因为他冷酷无情,竟把格里戈里踢出门外。

读完《童话》我很脸红,我们的童年是一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而高尔基却在和生活斗争,童年充满了仇恨。

听了我的感受,那就珍惜童年吧!

《童年》读书笔记 篇16

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童年是值得我们去回忆的。而主人公的童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想想现在的我们和主人公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爱我们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宝贝,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坐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给我们上课。而主人公的年代却没我们这么安宁,基本每天都有人欺负他,辱骂他。

从故事中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个人,不论生活有多么艰苦,我们都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用恒、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

《童年》读书笔记 篇17

阿列克谢在他父亲去世后在他的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在年幼的他眼里成人的世界时那样的冷酷无情,他的母亲在他父亲的遗体旁生下的小弟弟夭折,在祖父家舅舅们为了家产争吵,他们暴打妇女儿童,在这个家只有外祖母爱他,外祖母常常给他讲故事,在他的童年里外祖母带给了他无限的欢乐,外祖母的温柔、乐观,温暖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坚强的面对痛苦的生活。

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谢的童年里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小说形象的描述当时活在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的艰难困苦,写出的当时社会的黑暗!

《童年》读书笔记 篇18

童年如画,它记录着精彩的瞬间;童年如歌,它跳动着欢快的音符;童年如海,它翻动着我们快乐的回忆。在我以往的印记中,觉得每个人理所当然会有着美好的童年,有着幸福的过去。可就在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童年》后,我的心就仿佛灌了铅似的,原来我对童年的认识是如此的肤浅。

名著《童年》讲叙的是高尔基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沉重的童年往事。童年的高尔基(即书中的阿廖沙),在童年的时候就失去父亲,随着母亲和外祖母一起搬到外祖父家去住。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童年留下的只是不安,只是伤痛,只是悲惨。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感受自己是个幸福的孩子,我为生在这个国度而幸福自豪,我应该要珍惜美好时光!

在阿廖沙生活的社会里,人们大部分都像他的外祖父和他的两个舅舅一样,都是自私、贪婪、残暴的。阿廖沙生活的那个社会,就是一个人间地狱啊!而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大多数的人都是像阿廖沙的外祖母一样,勇敢乐观,热爱生活,善良纯真,我们生活在一个这么美好幸福的社会了,我们没有过早地体会到这人世间的奸险邪恶,我们最起码是在一个充满文明和友爱的地方度过我们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我们在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朗朗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们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样的生活,我们不幸福吗?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这份美好的幸福吗?这一切不都是有强大的祖国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吗?我们不应该感恩吗?

想想我的童年,多么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我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可我还不满足,有时还会肆意发脾气。爷爷奶奶们把我们当成宝一样,不断地努力满足我们放诞无礼的要求!每天,我们基本上回家马上就会有饭吃,每一餐几乎会有自己喜欢的菜肴,这是多么幸福啊!阿廖沙呢?他很小就失去了爸爸,妈妈又把他丢在了外祖父家。除了外祖母没有人关心他疼他,想到这里,我忽然为我的任性而感到羞愧,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好好珍惜这幸福美满的生活啊!

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要感恩祖国。我不会再惧怕苦难,再惧怕失败,因为这些与阿廖沙的悲惨命运比起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与他相比,我拥有的太多了,也幸福多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坚强呢?回首往事,我要改变那个任性的我;珍惜现在,我要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用行动来感恩强大的祖国;展望未来,我会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会把童年的`点点滴滴,化成一份最美好的回忆,用我的力量,谱写我人生最美的篇章!

《童年》读书笔记 篇19

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值得珍惜和怀念的时光。珍惜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每一分每一秒;怀念小时候做过的有趣的事情。今天,我读了一本高尔基先生写的书《童年》,看完了这本书,我不禁为此感叹。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欢快的,而高尔基先生的童年却是黑暗残酷的。

书中主要讲述了高尔基先生童年时经受的磨难,最终走向“人间”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阿列克谢,也就是童年时期的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里,早年父母双亡,寄居在一个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只上过两年小学。因外祖父破产,他从10岁开始在“人间”流浪,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太多了。小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他的胸部……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灵是会很容易受到玷污的,更何况那时的高尔基才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但幸亏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丑陋的,身边还会有一些善良正直的人,他们给了高尔基信心和希望,让他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

《童年》读书笔记 篇20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之一。文中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12岁之前的童年生活。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在他幼年便失去父亲。正因为这样,他不得与母亲一起投靠祖母。在祖母家中,有暴燥。一心只想分家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卑微、忍气吞声的舅母。还有小气、暴燥的祖父和慈祥的祖母。

在这个大家族中,阿廖沙生活得并不幸福。他常被祖父毒打,也常目睹舅母遭毒打。而他只能与表兄弟们躲在厨房中。

之后,阿廖沙的母亲嫁给了一个爱动用的人。在与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出生之后。母亲便遭毒打逝去了。而不久之后,自己的弟弟也死去了。

在这一部小说中,我们会思考很多。我们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太过安逸幸福了。然而我们仍在抱怨我们的生活不知他人,而心中不抱一丝愧疚。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便会退缩,遭遇不幸便轻易落泪。但阿廖沙无论遇到任何事都勇敢坚强的面对与处理,无论是母亲去世,还是靠拾破烂维持他与祖母的生计。这些,也许都是我们所做不到的。

在另一方面,阿廖沙非常有孝心。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想到非常爱他的祖母,在与祖父分家后,仍与祖母相依为命。

阿廖沙的品质,我们可以学习的有很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我们的机会,努力地学习!

《童年》读书笔记 篇21

“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人可比”。这是鲁迅先生对高尔基的评价。今天,我满怀激情的阅读了高尔基著名的著作——《童年》,这部反映现实主义黑暗的作品,我的内心波翻浪涌,坐立不安!

故事主要讲诉了早年丧父的男孩——阿廖沙的悲惨经历,他由于父亲早亡,于是便于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别离”的滋味,可糟糕的还不止这些,他见证了外祖父,两个舅舅还有周围的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引发出个性的黑暗,在这黑暗中唯一的光线,只有外祖母“小茨冈”和格里戈里的正直精神,而就是在这黑暗的时候,祖母告诫他要正直善良坚强,他听从了祖母的话,从黑暗中站了起来,虽然“小茨冈”和被十字架压死了,母亲无缘无故被外祖父打,打的口吐血水,头上扎了粗针,母亲在他10岁的时候也不幸去世!但他仍然对黑暗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他嫉恶如仇,坚决反抗!

如今我们的生活安逸幸福,物质生活也很丰富。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良之风,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从做起,坚决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发扬争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

《童年》读书笔记 篇22

我看了高尔基的三部曲之一——《童年》。

《童年》这本书讲述的是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在这本书里清晰的刻画了很多不同的人物形象。有吝啬、贪婪、粗暴无礼的外祖父;逆来顺受、热爱生活的外祖母;乐观纯朴、善良的小茨冈;正直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儿”等,都给予主人公力量和支持。还有勇敢正直的主人公阿廖沙和贪婪恶毒的舅舅们。

在阿廖沙童年的生活中,即悲苦又绚丽。他的外祖父是家里最不和睦的一个,因为他渐渐变得吝啬起来,只要孩子一犯错,他就把孩子痛打一番。还有两个舅舅为分家而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在家中女人一点地位也没有,她们任凭丈夫打骂、发泄,生活比奴隶还要悲惨。一家人并不和睦相处,更不其乐融融,一切看起来都是无比丑陋、凄凉。但乐观主义精神的光芒却透过了这一层阴霾,照亮了阿廖沙前进的方向,使他带着好奇心看一切,观察周围的人,倾听外婆、外公和妈妈的人生经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娱乐对生活满怀信心,不断奋斗拼搏。我认为他从悲苦的生活中渐渐乐观了,这种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做个像阿廖沙一样处事乐观、毫不气馁的孩子,。

我还从屠格涅夫说的“想要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这句话中明白了幸福的生活不是在于享受,而是在于劳动和承担起责任这个道理。

《童年》是本十分有趣的书,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的道理和知识值得我们学习。

《童年》读书笔记 篇2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我们熟记于心的名言来自于高尔基,而我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也同样出自于高尔基的《童年》。

《童年》这本小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讲述了作者一段沉痛的童年往事。主人公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他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与丑恶。小说塑造了贪婪吝啬、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宽厚善良、聪明能干的外祖母,还塑造了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这些使小说主人公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

看完整本小说,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对正义对善良的坚持能够让他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全身而退。外祖父的残暴,舅舅们的自私市侩,无疑他都是厌恶的,还好他的善良没有被那个冰冷的世界所改变。还好他的周围还有一丝温暖的阳光,宽厚善良的外祖母、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等都是他对于这个世界的一种重新认知,还好善良的人总是占多数的,也感谢心中一直不曾磨灭对正确方向的认知,对善良的坚持…

阿廖沙是让人心疼的,就像开头说的,他生活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母亲的离开、外祖父的毒打、还有那个污浊的环境。他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带着恐惧与厌恶,但阿廖沙没有被这样痛苦且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喜欢阳光中那一丝丝的温暖,所以他冲破层层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感谢他一直在坚持…

阿廖沙亦是幸运的。外祖母的疼爱、小茨冈的淳朴、格里戈里的正直,他直视着他们的生活,并且感谢他们的存在,或许他们正是他感受到的那一丝丝温暖,在当时那种让人恶心到发臭的环境中,就是他们让阿廖沙一次次拨开乌云见到阳光,让自己在那种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对于他们的存在阿廖沙是感恩的…

合上书本,我望向窗外,不禁打了个寒颤…

《童年》读书笔记 篇24

近日,我刚刚读完一部精彩的书籍——《童年》。这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高尔基以自己为原型,诠释了自己童年的不幸。整本书的内容让人感到非常的沉重。

文章写了父亲去世的主人公小阿列克谢跟随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两个舅舅贪婪、残暴、为争家产而时常打斗。只有外祖母和“小茨冈”给“我”带来了一丝光明和温暖。

“小茨冈”勤劳能干、聪明勇敢,是一个天性活泼、善良开朗的孩子。在“我”遇到外祖父毒打时经常替“我”受罚。但却在舅舅们的怂恿下养成了偷窃的坏习惯。最终惨死在了沉重的十字架下。

与他们的童年相比,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就要幸福多了。

而后,两个贪得无厌的舅舅终于如愿以偿的分了家。外祖父也开始变老,虽然脾气依旧暴躁,但也有其可爱的一面,他也会教“我”认字。尽管如此,“我”对外祖父的恨意仍不减。最后,母亲又再嫁人了,外祖父家也开始衰败。继父的行为导致母亲的脾气也越来越越暴躁,甚至只会与我“动粗”。母亲去世后,“我”帮外祖母挣钱,在她的影响下,“我”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永不服输的少年。

想想我们的童年,都是快乐无忧的,偶尔父母责备,老师批评,我们还会觉得自己很“可怜”。读了《童年》后,我知道了我们应该要珍惜现在的生活,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勇敢坚强地面对。

《童年》读书笔记 篇25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美好的回忆,甜蜜的往事足够用一生去回味。可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专制制度下,童年,将经历如地狱般的苦难。世界文豪高尔基的童年便是如此,他把这一切都写进了《童年》之中。

三岁丧父,随母亲、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中。这是一个弥漫着小市民习气的家庭,外祖父喜怒无常、吝啬、残暴,经营着一个濒临破产的染坊。两个舅舅自私、贪婪,为争夺家产吵得不可开交。在一片黑暗之中,外祖母就像一盏灯,照亮了阿辽沙幼小的心灵。最终,自私贪婪的外祖父破产了,母亲也去世了。于是,这个不幸的孤儿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这就是高尔基的童年。

主人公阿辽沙的生活,是一片黑暗。但在这黑暗之中。有好多盏灯,或明或暗,为他照亮前进的路,温暖失意的心。而他的外祖母,仿佛就是一个太阳,她慈祥善良,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给阿辽沙讲故事,讲道理,关爱他,使得他在黑暗环境中,仍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她的到来,犹如一位天使,唤醒了沉睡的阿辽沙,把他带到光明的地方。是外祖母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阿辽沙,使他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对抗困苦的生活,产生了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十九世纪沙俄专制制度下,俄国人民正处在如地狱般的社会环境之中,民众身处黑暗却不知道的精神麻木,人与人之间为利益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自私和统治者奢华无度的生活压迫笼罩在整个苏联大地。这就是阿辽沙苦难童年的本源。孤儿“小茨冈”与其说是被两个舅舅的自私害死的,不如说是被这黑暗社会吞噬掉的。同《红楼梦》一样,在黑暗社会下,所有人都是牺牲品,一切都成了悲剧。

但是在《童年》中,我们看到的不光是悲剧和冷酷,还有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与光明的历程。让这些专制下的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童年》读书笔记 篇26

高尔基的《童年》,与《在人间》、《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读完该部小说,高尔基那不幸的童年往事,让我这颗稚嫩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频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力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

高尔基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和他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多姿多彩的,充满了欢歌笑语。在家里,被爸爸、妈妈呵护着,被爷爷、奶奶宠爱着;在学校,有老师亲切的教导,有朋友真诚的关爱。每天都生活得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地成长着。而高尔基呢?他几乎没有安宁的日子,每天都有人可以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继续努力着,奋斗着,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但我们是不是也像童年的他那样坚强、自立、乐观呢?就拿我来说吧!面对苦难,我常常畏首畏尾,何谈坚强?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生活自理都算不上,何谈自立?常常遇到一点儿挫折就意志消沉,何谈乐观?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真是无比汗颜。

高尔基的《童年》是一部催入奋进的小说,他让我懂得了要珍惜如今幸福美满的生活,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学习,要在磨练中成长,在奋斗中成才。我相信我行。

《童年》读书笔记 篇27

。这个星期,我们已经读完了高尔基写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就是《童年》。它主要讲出了马克西姆?高尔基小时候的生活。书中,有温和的外祖母、严厉的外祖父、贪心的舅舅们、可怜但高大的母亲、尚未懂事的高尔基……首先,我先向大家展示一下我最喜欢的一段 :

她一下子把我从黑暗中领出来,走进了光明,还为我周围的东西带来了耀眼的光环!她是我永远的朋友,是我最了解的人,我和她最知心!她无私的爱引导了我,让我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绝不丧失生的勇气!

40年前的这些日子,轮船这样缓缓的前行着。我们做了好几天才到涅日涅,我还能清晰的回忆起最初那美好的几天。

天空晴朗,我和外祖母整天都在甲板上呆着。伏尔加河静静地流淌,秋高气爽,天空澄澈,两岸的秋色很浓,一片丰收前的景象。

橘红色的轮船逆流而上,轮将缓缓的拍打着蓝色的水面,隆隆作响。轮船后面拖着一只小船,小船是深灰色的。景走船移,两岸的景致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城市、山川、乡村、大地,还有水面上漂着的那些金色树叶。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哦,作者描写的多么细腻呀!第一段写出了当年的小高尔基心理上受到的压力,但外祖母把他领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哦,多好的一位外祖母呀!她好像是高尔基的唯一知心人一样。

紧接着,作者将湖岸上的美景写了出来,繁荣的大城市、高大的山川、美丽的乡村、五彩缤纷的大地、水面上的金色树叶。当我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这一美丽的场景,啊,作者描写的实在太棒了!当时,我就心想,一定要好好读完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回想一下,小高尔基真的好可怜。书一开头,他的爸爸就死了,再往后,他又来到了一个不和平的大家庭,后来,***妈又死了。过了一阵子,他家的房子又被烧了。唉,他可真是可怜透顶了!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我真的好佩服他,在那么大的灾难里还能生活下去,要是我呀,早就垮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想一想小高尔基的生活,我们也许就不会埋怨什么没钱呀、房子小呀……我们要记住,有父母已经是很好的了!要不然换你当一回高尔基试试,去到那么艰苦的年代。最后,我还是要忠告大家一句,一定要知足常乐,这样才是好孩子哦!

《童年》读书笔记 篇28

有时我观望着深蓝的夜空和天幕上偶尔出现的冷清烟火,觉得自己长大了那么多,觉得自己离开童年已经走了那么远。看高尔基的《童年》时,我读的是他的故事,震撼的是自己的心。

在高尔基那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那些吝啬、贪婪的人们利欲熏心勾心斗角。那些最黑暗的东西,他小小年纪却经历了那么多。低沉,痛苦,无穷尽。可就算是这样,这个世界上还有掩饰不过的光明和温暖。再黑的屋子里点上一盏灯,也能照亮一切,人的心里也一样。就像他的外祖母哪样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笑容,带给一个懵懂的孩子的不是力量,而是勇气、这样的一部小说,能使人们从冷酷无情中看到善良的体现,能从粗暴专横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在苦难中长大,苦难磨去他的棱角,却意外地给了他勇敢和坚强的翅膀,给了他爱和阳光。

高尔基的童年,怎样一段单纯可是却近乎残酷的时光里,怎样一种抬头和低头的姿势里,轰轰烈烈又平平淡淡,他就以这样顽强不屈的姿态或者,像一株素面朝天不拘一格的向日葵,不曾被束缚过的向日葵。

我看见高尔基幼小时候的时光在我的掌心中翻涌、升腾,最后归于平静,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和似水一般温润平和的年华。

那些明亮的眼神和温和的笑容都留在了他不断向后奔跑的记忆中,一切都成了他难以抚平的伤痕和无法忘却的几年。他的童年如这般的坎坷悲苦,课高尔基却在这样的环境中炼就了自己顽强的性格,在逆境中成长,我想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学习的东西。

那段回不去的时间里有他的那些笑那些年少时光,那些痛那些伪装潇洒。那么小的年纪里他懂了那么多,那些悲苦的岁月中,那些善良向上的人们就是高尔基生命中不灭的灯光,他们源源不断发出的光芒照耀着高尔基义无反顾地向成长奔去,不会恐惧不曾恐惧。

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东西当然注定会同时也夺走我们太多东西。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为错过夕阳而哭泣,那么接下来你就要继续错过星星了。高尔基没有错过星星,他以如此向上积极的姿态奋斗不息,他最终创造出了自己的辉煌成就。

我惊异于高尔基竟然可以用那么淡然的语气讲述自己幼时的如此悲惨的遭遇,那笔调几乎是可以说是有些乐观的,带着一种让人向上的张力,带着一种让人不想放弃的希望。他写出的文字抽象为一幅色彩明丽的油画,直至人心底最纯粹的快乐和哀伤。

最是梦回在童年。

《童年》读书笔记 篇29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幸福的童年生活。而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却是不幸的。

暑假中,我读完了《童年》。《童年》这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是高尔基。书中的主人公阿克列谢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从书中我了解到高尔基4岁丧父。和母亲来到了外祖父的家中。在外祖父家中他认识了两个自私自立的舅舅和两个都叫萨沙的表哥。“神偷”小茨冈。脾气暴躁的外祖父和温柔的外祖母……

外祖父因为两个舅舅一直吵着要分家而搬到乡下去住。不久母亲改嫁了,继父很爱打人。高尔基在母亲和外祖母去世后被外祖父赶去了家门,靠捡垃圾为生。

《童年》读书笔记 篇30

《童年》这一本书是高尔基写的,主人公是:高尔基、外公、外婆……

我尾随高尔基在《童年》里走了一圈,他的童年就像是在挨打和挨吵中度过的,我为他感到非常伤心。但是,他很善良,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他就会尽力去帮助。

自从他爸爸死后,他就住在了他外婆家,外祖父开了一家染坊,两个舅舅粗野、自私,整日为夺家产而争吵斗殴。外祖母慈祥而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她如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乐观纯补的小茨冈,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的环境中仍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优越生活,想想主人公当时的生活,只能用一个词表示“黑暗”。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

《童年》读书笔记 篇31

我在寒假时读了《童年》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的高尔基。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城。

这本书从阿廖沙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到阿廖沙到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沙皇时期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

《童年》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阿廖沙的父亲早早的过世了,三岁的他跟外祖母和外祖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作者的心灵,可外祖父脾气暴躁,这给了阿廖沙一个沉重的打击。阿辽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点点的甜,可他的母亲却把她自己儿子的这一点点甜一同带进了坟墓。阿廖沙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课堂,不久就走向人间,到人间去谋生。

在文中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非常敏感的孩子,可以辨别好坏,他在外祖母的影响下,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但是逐渐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阿廖沙的外祖母勤劳、乐观、善良、慈祥、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而敏感的心;照亮了阿廖沙的童年。阿廖沙的外祖父的内心有着善良的一面,但对金钱的贪婪腐蚀了他的灵魂。他专横、残暴、吝啬、贪婪。这些缺点把他的优点都掩盖了起来,不容易被人发现。

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大部分的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在家中就像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是,还有少数的孩子没有幸福的家庭,失去了父母过着灰暗寒冷的童年。他们没有父母的爱,过着艰苦的生活。

如果我们现在有一个美好开心的童年,我们就要好好地珍惜它;如果我们的童年中有许许多多的挫折,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地去克服,向幸福的彼岸前进。

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做一个快乐而且完美的自己!

《童年》读书笔记 篇32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描写了主人公阿廖莎从三岁到十岁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主人公阿廖莎的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堪一首的,童年在他的眼里是种种劣迹。小说通过阿廖莎童年的所见所历,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罗斯低层市民的生活和情感。

阿廖莎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婆带到外公家。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

读完《童年》,我的感触很深,主人公阿廖莎的童年真的是个悲剧!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阿廖莎的外婆,因为她对阿廖莎那么好,人又真诚老实、仁爱慈祥、和蔼可亲。我最讨厌阿廖莎的外公,因为不仅他心胸狭窄、凶狠毒辣,而且他还有强烈的报复心。

《童年》读书笔记 篇33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童年》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尔基—一位自学成才的作家,只上过两年学,他在苦难生活中奋争,在社会“大学”里求知,经过时代的风雨无数次磨砺而成长起来并最终登上世界文化顶峰的名人,他就是这首歌谣的真实写照。

高尔基的磨难,我们无法想象。岁月在他稚嫩的脸上刻下痕迹,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印下了烙印。他的童年是悲苦的。正当其将要坠落时,一双慈爱的手,给她指出一条光明之路,那是外婆。在这暗无天日的世界里他尝尽人生百味,费劲千辛万苦付出辛苦汗水,终于成为矗立与世界的文坛巨匠……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付出就有回报,一个规律:先苦后甜;一种经验:阳光总在风雨后。

《童年》读书笔记 篇34

在寒假中,我读了《童年》这一本书。

《童年》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阿列克谢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在阿列克谢的眼里,他的童年是冷酷的,无情的;成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丑陋。母亲在父亲遗体旁生下的小弟弟夭折了。在外祖父的家里,舅舅们整天为了家产而争吵斗殴。外祖父毒打儿童……

而在这个家里,阿列克谢始终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讲故事的感染。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谢悲惨的童年中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带给了阿列克谢一生的爱。

我想,在如今这个社会里,还有多少孩子的童年像阿列克谢一样。那样的悲惨,那样的冷酷?大多数孩子的童年都是充满阳光的。与阿列克谢相比,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的童年。

《李清照。武陵春》 释义及欣赏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2.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没有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物事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4.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5.拟:打算。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去那儿乘船春游。但舟轻愁重,象蚱蜢一样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这么多的愁呀。

狂风已住,尘土里充满了花香,繁花被风摧残落尽,太阳已高我还懒于梳头。都因为“物事人非”——欢乐痛苦事事皆休,要诉说泪水却先流。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到那里泛轻舟。但又恐怕双溪的轻舟,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摧花风住,花化尘泥空自香,春去凄凉,黄昏独自懒梳妆。风物无恙,人事般般沧桑变化,还没开腔泪水先流。

听见说双溪风景美如画,也想散散心,春游把船划。怕是双溪舴艋小而轻,载不动我这么多的愁苦。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所论甚切。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过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在一个暮春时节,一番风雨过后,花儿都凋落了,连尘土也被落花染香。主人公面对花尽春去的冷落景象,心灰意懒,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

词人从暮春三月景色切入,略去春归的漫长过程,只将结果写出。“风住”一句,通俗凝练,富于暗示性,此前风吹雨打、落花纷飞的景象如在眼前。“尘香”,极言花落之多。对于伤春惜春的人来说,这一景象是多么无情和令人伤感。主人公是否就是因春去而情绪低落呢?怕不尽然。客观景物只是外因。从后文即可知,主人公内心早有所感,这只是触物兴怀而已。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物依旧而人事全非,事事竟是那样的不如人愿。心中百感交集,千言万语还没说出口,眼泪已夺眶而出。这两句紧承上文,点明一切悲苦都是由于“物是人非”。其手法由含而不露转向坦陈胸臆。

清照在北宋沦亡后,举家南渡,后丈夫病逝,自己飘泊异乡,从前的幸福生活只存于记忆中。此时,她不仅生活困苦,更重要的是历经劫难后,精神上备感孤独与痛苦。“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将家国之难、时局之艰、飘泊零落、红颜迟暮、身世之痛等,尽数囊括其中,概括力极强。“欲语泪先流”,这是人在极端悲痛而想倾诉时的自然举动,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它真实而形象地表达了词人悲愁之极、痛苦之极的情状。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词人笔锋一转,另换新意。她说:听说双溪的春色尚好,不妨到那里去泛舟游览一下吧。“双溪”,水名,位于浙江金华县,是永康、东阳二水的交汇处,故名。

上阕刚写到春色不堪、心情凄楚,这里却说意欲探春。乍看颇为突然,其实是有脉络可寻的。首句提到花落春残,所以这里才提出要去双溪寻春;上阕末二句极言愁怀不展,这里则说向往解脱,这是很自然的,更何况词人历来就喜游赏。据周辉《清波杂志》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它们之前分别加上“闻说”、“也拟”,则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其实,我们也可认为这是虚想之景、虚拟之行,是词人意念上的偶一闪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事实上,主人公的痛苦是太深了,哀愁是太多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排遣?所以她说:只恐怕那双溪的小船,载不动我心头许多的愁。“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词人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在上面一句铺陈之后,最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也使词意波澜起伏。

“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夸张性的比喻。历来诗家喻愁的,多种多样。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之多喻愁之多。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这一比喻立意新颖,设想奇特,不着痕迹。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往往带有悲愁苦闷的情调。这种愁,和一般离情别愁以及种种“闲愁”都不一样。在她的愁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含有国难、家破、夫亡的悲痛。

这首词构思新奇,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澜,写得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有一种凄婉劲直之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词的开头说春光已尽,在未尽之时,芳菲满眼,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及至读下去,才知道又是另外一番情景。如果说写花尽春残、物是人非而引起愁,还是平平无奇,那么下片则构思新奇,别具风韵。从本意来看,不过是说小小春游,实不足慰人深重之愁,词人却善于将文笔荡开,欲抑先扬,把刹那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曲折尽情,将凄婉情思表现得生动真切。

宋代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国所占,汉族政权南迁,李清照及其丈夫赵明诚也随难民流落到江南。本来就多愁善感的她,在漂流异地的途中丢失了多年搜集的金石字画,使她承受了沉重的打击。

更不堪的是在南渡的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把李清照直接扔进孤寂悲苦的下半生。自那以后,李清照的词作不再只是清丽柔媚的闺怨离愁,而是充满了国破家亡之恨,以及离乡背井之哀。

《如梦令》里记载的“雨疏风骤”之夜,“浓睡不消残酒”,醒来后关心海棠是否依旧,那是南渡前的闺中伤春生活。《一剪梅》里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也是丈夫在世时与她相隔两地的相思之愁。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逐渐变得不爱游山玩水了。据宋人周辉的笔记《清波杂志》记载,李清照年轻时酷爱出游。即使下着大雪,她也会头顶斗笠,身披蓑衣,“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尚且如此,其他季节就可想而知了。

到江南之后,虽然李清照有时也会借游玩来排遣心中的忧愁,但还是少有出行。《武陵春》里的记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那是南渡的第八年,53岁的李清照辗转逃难到浙江金华,听说当地的风景区双溪“春尚好”,本想泛轻舟出游。不过,她以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打消了这个念头。

看李清照在许多作品里诠释“愁”,有具体的“一段新愁”,也有反问的“怎一个愁字了得”,还有数量繁多的“愁千缕”,而这次“载不动”的“愁”,居然还有沉甸甸的重量!

只是现在估计已经找不到“载不动许多愁”的“舴艋舟”了,而李清照千年前沉重无比的愁绪,也只停留在一首首令人慨叹万分的词里。

“舴艋”二字,词典上只简单地解释为“小船”。这舴艋舟,亦曾在李清照的词《武陵春》里暂作载愁。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便将舴艋这小小船儿也入词画中了。当时李易安避祸金华,物是人非,事事皆休,实是孤苦凄凉,飘荡无依。但这暮春的景色,不经意也撩拨起词人心底的一丝亮色。偶然听说双溪的春色尚好,也想着要提起兴致去泛舟游玩。却只怕这双溪的“舴艋”小舟,载不动她的许多愁绪,反倒触景生情,惹来更多的离乱感伤。借着“舴艋”这只小船,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极巧地吐诉出了自己的愁绪。或李易安的功力太过深厚了,在我却全然忘了她的悲苦心境,只觉得如此绝佳好词,实在是一个好欣赏。又每读到“双溪舴艋舟”处,总不免几分失落。“舴艋”也是“楠溪”旧物,且“楠溪”风光秀美,定不让人失望的。只易安居士当时身处金华,怎奈强求不来!易安自是词中圣手,何事何物一入她词中,便都有了说不出的妙处。

“愁”的长度: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的体积:赵瑕:“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愁”的重量:李清照:“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的数量:朱敦如:“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

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愁”的声音:张谓:“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

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万俟:“几叶秋声和雁声,愁人不要听。”

“愁”的色彩:裴宜直:“谁言南海无霜雪,试向愁人两鬓看。”

赵执信:“莫上高楼看柳色,春愁多在暮山中。”

王实甫:“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雨时。”

“愁”的生命:杜甫:“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春愁兀兀成幽梦,又被流莺唤醒来。”

周邦彦:“江南人去路渺,信未通,愁先到。”

“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开篇一句是这样的柔软。其实“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很是让人回味。到底是风吹尽了掺合着落花香味的泥土,还是风停了尘土里浸透了落花的香气?我觉得,作者在这里用一个住字,很是形象的表达了风的眷恋。风,住下了,为了什么?为了花的香气。虽然春花落尽,虽然花落为尘,但是风还眷恋着,易安,你是不是也在眷恋着?看着看着,就是一日,一日又一日。日晚,还没有梳妆,这一日,却又落去了。

“物是人非”是一种悲哀。当你回头看去时,景色依旧,人却不是那时的人了,反问自己,情,还是那时的情吗?我低头拾捡,过往璀璨,可是却好像一直忘记了些什么,在抬头以后才发现,景色依旧,可是心情,却真的和以前大相径庭,这,是一种悲哀。

物是人非,就是此生,我错过了和你有关的流年,却不能去追,因为世事的条框把我困在了回忆的相册里。我念你,我想你,可我却逆转不了物是人非的悲哀,于是我止步于世事,无心梳洗打扮,事事休。

有一种想念,是那样的刻骨,嘴唇轻轻张合,却说不出半个字,只有那一双如春水般的眸子,凝出珍珠般的泪水,滑过脸颊,打在心头,击碎了无声的禁锢,却依旧说不出半句想念,只好拿起笔,润足了墨,用小楷写下一句,“欲语泪先流”。

你知道生活不可沉溺于完全的忧伤,于是也想去游玩来排遣心伤。南国的春并没有随风化为尘土,双溪的景色尚好。我想,你是真的动了游览的心,可是,在决定出游的时候,你还是怕了。那种恐惧叫做孤单。所以虽然“闻说双溪春尚好”却只敢“也拟泛轻舟”。一个“拟”字里,包含了太多彩色的泡沫了。你毕竟是个女人,毕竟是怕孤单的。那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是在安慰自己吧,那不出游的原因。

是怕的,我肯定。

心思细腻如易安,在经过种种悲痛之后,你怎么能阻止她多想?其实,物是人非之后,留给作者的,只有许多愁。

我是不是可以做个大胆的猜想?易安用这看似美好的词牌叹春去,叹爱人不再,叹国家不再,其实是在怨恨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为什么就要让我承受这许多愁?

风,吹去的,是时代的浮尘,轻舟载不动的,是我心底的那一抹愁思。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有多少人能体会这种感觉? 都体会过吧。 只是早晚的事情罢了。 你出生时别人笑着你哭着,你走时别人哭着你笑着。 一切是那么的释然……

身边的事物不断变化,追寻着他属于本身的自然规律,和谐本不需要创造,本不需要建设,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即是和谐,朋友们匆匆的脚步暗示着什么……驻足稍纵即失……

昙花一现是那么的短暂,维娜斯是那样的美丽,其实都是空间与时间的美丽。

朋友们,问候一下你的朋友好吗?关心一下你身边的人好吗?他们都是你无法估量的价值与力量,他们需要你。人间的美丽就在点滴之间。你体现,他体现。你体味,他体会。我们其实只有一片天。

何处合成愁......

是此情无计可消除,

是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愁可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可量,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愁可识,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愁可浇,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愁可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愁有心,心上秋;

愁有肠,愁肠百断。

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无奈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问世间,愁为何物。

是谁,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是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今夜听雨,乡关不见,危栏难倚;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

这次第,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波罗蜜多不是汉语,出自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佛教梵文Paramita,意译为从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智慧的彼岸。

不过我们的生命之舟毕竟有限,岁月经不住太长的等待,更无法装载太多的物欲和虚荣,想要顺利地抵达彼岸,就要学会拒载。

还是李清照来的潇洒,在春天的湖面上泛舟荡漾一次,就参透了人生的蹉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一点,四十不惑的东坡居士,就犹为不及,淮河上饮别友人秦少游之后,颇为感慨,于是“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有些事情,放下就放下了,或缠绵、或眷念、或沉醉,或不舍……;生命就是在这些舍于不舍之间徘徊,结果得到的不去珍惜,却将年华溶解在求不得中。

最超脱的,莫过于永远将自己放逐于天地之间的李白,不愧是诗仙,一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足矣惊天地,泣鬼神,这样的气魄,还有什么放不下。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在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 ,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 ”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 ”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这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

首句写当前所见,“风住尘香”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狂风摧花,落红无数,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依然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这四个字不但含蓄,而且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了词人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所闻,故所为如此。日头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情景极然不同。

三四句,由含蓄转而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皆因物是人非。而这种变化是广泛的、重大的、剧烈的变化,无尽的痛苦、悲哀全在其中。所以,词人以事事休来作结,来概括自己的绝望之情。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所诉;真率,是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仍不得不诉。故似相反,而实则相辅相成。

上片既极言所见景色之凄惨,心境之凄苦,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说起。李清照是极爱游山玩水的。双溪是浙江金华的名胜风景区,她想借游览来排遣心中的凄惨心境。但实际上,他的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担了。词人的设想既新颖,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来转折传神。试想,春日的双溪好呀,只是听说;泛舟出游,也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然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做在家里发愁。

这首词的文思新颖,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柔造作之嫌。以船来载愁,形象笔致,将愁物质化了。在布局上,古人以“扫处即生”来评判。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先写前一段情景的结束:春光已尽,又由风住香留触发到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作者在这里才是要表现的最动人的部分。抒情诗因受着篇幅的限制,只能反映出有代表性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而本词这种写法,就能够将省略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 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 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那词就是你内心的独白,真真切切,字字含情。亡国之痛,丧夫之伤,你积聚了太多哀叹与悲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多少情被融化成滚荡泪珠,只可惜,连双溪也载不动。

少女时悠闲快活,荷花塘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中年却饱经世俗之痛,东篱把酒,“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给后世留下太多太多用心刻画的文字。每一个人,在为你痛而痛,为你忧而忧,为你伤而伤之时,都无不感叹,这个传奇女子的翩翩才华。悲欢离合,离愁别绪,只是你的柔弱的外表;没有对国家的热爱,对英雄的赞叹,又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磅礴佳句?

你,就如那娟秀芙蓉,娓娓低述着自己的思绪,灵动纯洁,淡雅秀丽,又掺杂着丝丝哀愁,让人垂怜,回眸,淡香许许……

溶溶月,柔柔风,吹散了思绪,映照在涟漪的河面。一朵朵飘扬的花,尽显妖娆。

往事如烟,看云卷云舒;绚花绽放,忆暗香涌动。

如花女子,如花灵魂,花香处处随影飞。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不想多看别人的怎么注解,只想这首词的这句安慰自己的心情,回想自己经历过得物是人非。曾经的年代淹没在遥远的记忆里,只有一些依稀的情素还时而在思绪的深处浮现。感叹和怀恋,那些过去时间里的伤心与温暖。有时曾经的开心事,却比曾经的可怜更能让自己伤心。曾经伤心反而变成现在的坚强,觉得过去就该那么走过,现在没必要去遗憾,更好是看成收获。最令人伤心和承受的是人变了,更不知在天的哪一方。偶尔回想,过去稚嫩的欢笑和脸旁依旧清晰,而他们都哪儿去了,真的不知道。物事人非可能就是成长的生活,能多年后相见欲语泪先流,可真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啊!可我又能与谁欲语泪先流呢?

风停了,花尽了。云散了,人亡了。泪无了,心碎了。

夜来对着镜,懒梳头,倦梳头,装扮了,又给谁看,给最爱的人看,让他喜欢,让他赞叹,可最爱的人却死了,我又有何心思,装扮我美丽的脸,和破碎的心。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国亡,家破,孤苦一人,心中虽有美丽绝伦的梦,虽有柔情万种的爱,可,梦,已难圆;爱,已破碎,只是让哀愁写在脸上,让泪水流在脸上,说,无处可说,爱,无处可爱,只有凄苦,随身相伴。

生命里,一艘船,已搁浅在人生的长河里,不得进退。

我想起了那些美好的夜晚,你把我的温柔一层一层的轻轻剥去,露出我娇美可人的模样,你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快乐,你用你的甜言蜜语,你的风流情怀,拨动了一个少女美丽浪漫的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轻轻的走,倦然看着左右,象在寻找什么,又是故意在寻找什么,只是想把凄惨心思掩饰一点,倾泄一点,好让自己痛苦少一点,迷失再多一点,不要清醒的面对残酷的如今。

是啊,晓来风急,是啊,却飞回来了旧时的雁。满地黄花堆积,何处有绿肥红瘦,何处有海棠依旧,守着窗儿,形容憔悴,梧桐叶落,更有细雨菲菲。

丧我明诚,断我欢颜,人世如梦,心怀如幻。

思念过去,想回到过去,可风,却吹散了旧时的所有。岁月之墙,密密匝匝的阻隔了过往之路,我不能回到前,回到仍在呼吸酣眠的明诚怀中。

记忆中,唱一曲优美的歌,回眸一笑你相视的脸,我轻轻的跑去,你笑喊着追来。

梦中,遥远的梦,送来一种微笑。梦中的微笑,让我快乐,让我如释重负,让我轻松如昨,可待梦醒后,笑容还在嘴角,泪水却已从眼眶里轻轻流出。

又是一个柳絮纷飞的季节。

转眼而逝的时光,我们一起结束掉这些繁花满地的爱情。

我逃避着,不愿意去面对。可终究还是这样的说出来,或许,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不是这样么?

我们在看别人故事的时候,也喜欢把自己套在那样的一个梦境中,故事结束了,梦也醒了,多半的回忆一下,然后感叹,最后忘记。

对于这时间,这感情,这个人,我又一次的选择躲闪。

怕感情像箭一样刺伤我的身体,穿透我的心,抽走我所有的爱。

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尘土一样的飘走,飘到盼望已久的城市。多天的轮转,轮的只是日子,转的也是规律。始终无法寻到落定的那一角,走得倒是洒脱。可是剩下的呢?每晚每晚牵扯得我心碎。

无法完全得束傅开来,一直都紧裹着自己,想找回三年前得感觉。尝试了,努力了,坚持了,可到最后还是废弃了。在某某们得眼里,与众不同的我,到现在一样得与众相同了,路人落到我脸上得眼光再多再久。在我看来也是假象。

妈妈说我的单纯,思想简单,象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给一颗糖果就可以高兴好久。可我自己貌似早已把这糜烂的世界摸的一清二楚了,有时候想想:如果一直孩子下去该多好,可是却还能孩子多久啊。

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伫立在楼层的最高点,让寒风灌进我的衣领。这样我才能清醒些。放不下那些干净的回忆,总叫人飘渺不定。何尝不想果断一点,可仍旧藕断丝连。别人对自己的青睐,一直都令我心神不安。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我不想再重演了。

这样的生活方式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即使每天快乐的飞逝着,可都没有达到我想要的一切。总让别人要幸福要好好的,可我一直迷茫着。

等放晴的那天,等了好久,等得也太久了,该长大了,该流浪了,该被放逐了。

硕大的天空下,繁华的城市中,何时才会亮起一盏属于我的璀璨灯火?那些年少的轻狂在十七年里也该被沉淀了。冲动过后冥想,再不容一点造作了,决定转身背对着你们,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幸福。

放心吧,我们都会幸福的。世界的物事人非,总让人欲语泪先流。而我会让它化作一团雾气,飞散在蓝色的天空。因为蓝色才能让不安的一切学会淡定。(其中还包括我)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某个午后读起来是那么的痛彻心扉。

个性是藏匿在心底的触点。只有孑然一身时,这触点才会越发强烈。高中里的一切让我感到苦闷,这是直抒胸臆,因为我一直相信真切。人们不再拥有年少时的真诚的眼睛,谈不上“假”这个字,因为许多人说那是“适应”,适应并非世故的圆滑,而是一种“适者生存”。无法再与年少时的朋友们真真切切地交心……或许因为,那也是往事,是回不来的过去了。

是一种成长吗?如果是,那么我离成长还是遥远的,因为,我一直相信用眼睛和心灵和真诚所看到的世界。

心灵世界的一角,藏着父母与亲人的叮咛及祝福,另一角则充满良师益友的温馨关怀。

一首小诗、一段旋律,就能为我勾勒一幅隽永的画面,让我神游于往日美好的时光。

一本好书,当然也滋润了我的志趣,鼓舞我的意志,使我向往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孤独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这种享受不是金钱所能换取,因为它是无价的。

这个社会太残酷了,我无法预料这一些的`降临。

那些年,确实太争强好胜了,那是年轻的恨,岁月的伤,不能遗忘。

不想再写下去了,多少日子来,我不能忘掉自己曾经的冲动,独自彷徨,暮然回首得想,也告诫自己。

无法遗忘那年一起走过的日子,无法遗忘曾经留下的辛酸与泪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那些一起走过的岁月,只是那些,只是那时候,都已成过往。

那些逝去的东西,要怎么找得回来。

那些说好不分开的朋友却陌生了,转身,都陌路了。

熟悉的,安静了,安静的,陌生了,陌生的,离开了,离开的,陌路了。

安静让我们变的陌生,沉默让我们变的陌生。

分别让我们变的更沉默,沉默的不再经常联系。

在受过伤后不愿流露太多的悲伤,于是我安静,沉默,学着淡忘。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那些繁华似锦的年华,不知不觉中,渐行远去。挥手告别昨天,脑海残留昨日依稀的记忆,仿若诉说着我只有那段回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多少次相聚,多少次分离,在最终的诀别,留下一地空虚?蓦然回首,错过了,化作云烟,不能再来过了。

曲未终,人已散。当时道珍惜,却没曾懂得,或许只有失去后,方才知道何叫“珍惜”。匆匆忙忙又一载,经过许多事?路过了不少人?

忙碌的生活,没有时间沉思自己的过失,流年岁月逝去,想停下来歇歇时,青春早已不再,一地落寂,空悲然。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今朝,想对酒当歌,友人在何方?

“鼓琴只为知音响,世上子期有几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我一直在原地打转,未曾离开过。

心房飘过多少人,有的人匆匆路过,有的人远处凝望,有的人弥留心中。叹道世上过客何其多,道一声知己难求。

花开,香气芬芳;花落,化作春泥;花泥,滋润花朵。世事因果循环,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好。

尘世间,事也因缘而上。时间当真可冲淡一切?或许。曾经的诺言,只建立在感情还有的故事上,破灭了也失效了。

爱过、恨过、痛过、悲过、或许时间是最好不过的一种解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曾经,易安女居士,凄凉唱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离愁别恨,不是我青春的专利,可它的沧桑和哀怨却占满了心头。语言,是划破缄默开启活跃之窗的神灵,如今,哽咽了,无言无语,泪洒遍地,是该“事事休”的时候了,放弃忧伤,摆脱遗憾,重新上路,在下一段征程上舞出华美,成为风发的王者吧,或许,用绝顶的意气挤碎不屑与颓废,这才是明智的过活。

有项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女人的平均寿命,高于男人,因为她们较擅于抒发感情。女人流泪,世人能够接受事实,男人却没那么幸运,他们只能流汗,或流血。

眼泪,具有逻辑上的说服力。如果无法“晓之以理”,就必须“动之以情”。费尽口舌,有理都说不清,但是眼泪一落,他马上就懂了。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逻辑分析能力,却不见得人人都有。眼泪的价值,赛过珍珠。女人几滴眼泪,就能换取一串名牌珍珠项链。情人的眼泪,价值更大。一颗颗眼泪,都是情,都是爱。因此,要记得:理性之不足,要继之以感性。

诗人、文学家,按理说,哭功应该不逊于武将。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清照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莎士比亚的悲剧,除了主角哭、配角哭,更重要的,是观众哭。悲剧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与天下有情人,同声一哭。历史上的擅哭者,创造了“哭的文学”、“哭的艺术”。

然而,感性也不能太丰富,需要有所限制。人的喜怒哀乐,如自然界的大水、大火、大风,一旦泛滥,就会成灾。因此也要记得:感性之过多,要匡之以理性。

一般人常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其实还有下一句:“只因未到伤心处。”三国时代,英雄很多,眼泪也不少。有人认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三顾茅庐时,他就哭得“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并且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东吴孙策,原本投靠袁术,有天夜晚,想到父亲孙坚如此英雄,自己却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第二天,就以汉朝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南征,打下了江东根基。曹操也有感性的一面,每次痛失英才,都会哭得死去活来,哭郭嘉、哭典韦,都令众人侧目感叹。诸葛亮写《出师表》,最后说:“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他到东吴哭祭周瑜,没被打死,还引起很大共鸣。

英雄有泪,天下人更不能无泪。

开始懂了,有些人,我永远不必再等,只因我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尽头,你已经不再相信我,还能陪你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天明,还能赠你明媚艳阳天。

也许,花开酴醾,你我的爱已走到了尽头。你已不再回头,我也不会苦苦哀求,流着泪说分手,你我转身,陌路,不再相认。

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遥望星空,明月又照彩云归,我们却回不去了,犹记得,你我牵手走过的夜晚,月儿笑弯了。

也许,你不知,我一个人温习了,我们曾经熟悉的路,熟悉的街口,熟悉的亭台楼榭,熟悉的歌声,熟悉的一切,却发现,竟陌生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也许,爱情终究是带刺的玫瑰,敢爱就不要怕疼痛,还有伤痕。如此,爱有多深伤就有多痛,时过境迁,我不再是你最爱的人了。

也许,从此以后,美人如花隔云端,你是我,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一朵圣洁的莲花,人人咏叹而不敢亵渎的一朵幽雅芬芳的百合花。

也许,爱断了线,就像风筝断了线,再也落不到了起始的地点。终于明白,为什么你走以后,我总是仰望天空,任泪水顺颊而过,成了望极天涯不是归路的断肠人。

百草折断,树叶飘零,万物萧瑟,山川寂寥。春夏的繁阴翠绿变得枯黄惨淡,原本生机盎然的世界变得萧条冷落,原本鲜活的生命化为尘土。此情此景常令诗人们生发出人生的千愁和生命的百恨。于是,有了“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的怨恨之情;有了“生命何其短,譬如朝露”的感伤之意。而万物的生生不息,四季的轮回更替,宇宙的浩渺无穷与人类生命的白驹过隙更增添了文人墨客们的几多无奈,几多惆怅。“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苏轼,“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李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李清照,哪个能面对秋风、秋色、秋容不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悲情呢?哪个能摆脱“逝者如斯夫”的生命感伤呢?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悲愁渗透,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更能怜惜人类中那些弱小、卑微的生命。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伤感的诗句以往只在书中读到过,然而今天,当过去的几年转眼即逝后,蓦然回味,却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

曾经认为自己是天才,并自命不凡地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会来。深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千万次地在自己脑海里设计人生中的鲜花和掌声。然而随着时光飞逝,这千万的梦想却像枯叶一样的漂落,只在现实中留下千万苦涩!多少次轻轻重重的磨难,在我的心中结满了心灰意冷的网,那份内心的热血,那份锐气,那份雄心壮志,统统被挤得无处藏身。

于是我变得老气横秋即大为的思想,学会了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酸,年轻的朝气不见了,曾风风火火的步伐也停止了,我开始相信;无为即大为的思想。

然而,当一个人独处静思时,恍然醒悟,上天还曾赐给了我一份踏实的工作,我应该为此而满足。而如今想回到过去几乎太没可能.又一年要开始了,带着我的欲望、幻想和满足.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平庸,你就是一个空气中的一粒粉尘而已. 我希望能够找回自我,不希望再这样存在下去,这样的我是一个不能够完全负责任的我,是对不起养育自己父母的寄生虫。我希望找回自我,为的不是肉体的解脱,而是精神的提升、灵魂的回归。如果我能找回自我,那该是多好的事呀,如春天般的美丽,如夏天般的炽热,如秋天般的殷实,如冬天般的回味……

把一切都看淡,才发现原来天依然是那么蓝,阳光依然那么灿烂,海水依然那么清澈,花儿依然那么娇艳,鸟儿依然能自由地飞翔,自己依然能笑得那么甜,生活依然是那么美好。

我身上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要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是“一颗清明宁静而非常关切的灵魂”。仿佛是她把我派到世界上,鼓励我拼命感受生命的一切苦难和欢乐,同时又始终关切的把我置于他的视野之中,随时准备把我召回他的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我识得返回他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任何风雨都侵袭不到也损坏不了的家园,使我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也不至于无家可归.在任何困境中百折不挠永不低头的强者。

上片既极言所见景色之凄惨,心境之凄苦,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说起。李清照是极爱游山玩水的。双溪是浙江金华的名胜风景区,她想借游览来排遣心中的凄惨心境。但实际上,他的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担了。词人的设想既新颖,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来转折传神。试想,春日的双溪好呀,只是听说;泛舟出游,也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然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做在家里发愁。

这首词的文思新颖,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柔造作之嫌。以船来载愁,形象笔致,将愁物质化了。在布局上,古人以“扫处即生”来评判。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先写前一段情景的结束:春光已尽,又由风住香留触发到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作者在这里才是要表现的最动人的部分。抒情诗因受着篇幅的限制,只能反映出有代表性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而本词这种写法,就能够将省略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 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 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那词就是你内心的独白,真真切切,字字含情。亡国之痛,丧夫之伤,你积聚了太多哀叹与悲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多少情被融化成滚荡泪珠,只可惜,连双溪也载不动。

少女时悠闲快活,荷花塘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中年却饱经世俗之痛,东篱把酒,“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给后世留下太多太多用心刻画的文字。每一个人,在为你痛而痛,为你忧而忧,为你伤而伤之时,都无不感叹,这个传奇女子的翩翩才华。悲欢离合,离愁别绪,只是你的柔弱的外表;没有对国家的热爱,对英雄的赞叹,又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磅礴佳句?

你,就如那娟秀芙蓉,娓娓低述着自己的思绪,灵动纯洁,淡雅秀丽,又掺杂着丝丝哀愁,让人垂怜,回眸,淡香许许……

溶溶月,柔柔风,吹散了思绪,映照在涟漪的河面。一朵朵飘扬的花,尽显妖娆。

往事如烟,看云卷云舒;绚花绽放,忆暗香涌动。

如花女子,如花灵魂,花香处处随影飞。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不想多看别人的怎么注解,只想这首词的这句安慰自己的心情,回想自己经历过得物是人非。曾经的年代淹没在遥远的记忆里,只有一些依稀的情素还时而在思绪的深处浮现。感叹和怀恋,那些过去时间里的伤心与温暖。有时曾经的开心事,却比曾经的可怜更能让自己伤心。曾经伤心反而变成现在的坚强,觉得过去就该那么走过,现在没必要去遗憾,更好是看成收获。最令人伤心和承受的是人变了,更不知在天的哪一方。偶尔回想,过去稚嫩的欢笑和脸旁依旧清晰,而他们都哪儿去了,真的不知道。物事人非可能就是成长的生活,能多年后相见欲语泪先流,可真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啊!可我又能与谁欲语泪先流呢?

风停了,花尽了。云散了,人亡了。泪无了,心碎了。

夜来对着镜,懒梳头,倦梳头,装扮了,又给谁看,给最爱的人看,让他喜欢,让他赞叹,可最爱的人却死了,我又有何心思,装扮我美丽的脸,和破碎的心。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国亡,家破,孤苦一人,心中虽有美丽绝伦的梦,虽有柔情万种的爱,可,梦,已难圆;爱,已破碎,只是让哀愁写在脸上,让泪水流在脸上,说,无处可说,爱,无处可爱,只有凄苦,随身相伴。

生命里,一艘船,已搁浅在人生的长河里,不得进退。

我想起了那些美好的夜晚,你把我的温柔一层一层的轻轻剥去,露出我娇美可人的模样,你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快乐,你用你的甜言蜜语,你的风流情怀,拨动了一个少女美丽浪漫的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轻轻的走,倦然看着左右,象在寻找什么,又是故意在寻找什么,只是想把凄惨心思掩饰一点,倾泄一点,好让自己痛苦少一点,迷失再多一点,不要清醒的面对残酷的如今。

是啊,晓来风急,是啊,却飞回来了旧时的雁。满地黄花堆积,何处有绿肥红瘦,何处有海棠依旧,守着窗儿,形容憔悴,梧桐叶落,更有细雨菲菲。

丧我明诚,断我欢颜,人世如梦,心怀如幻。

思念过去,想回到过去,可风,却吹散了旧时的所有。岁月之墙,密密匝匝的阻隔了过往之路,我不能回到前,回到仍在呼吸酣眠的明诚怀中。

记忆中,唱一曲优美的歌,回眸一笑你相视的脸,我轻轻的跑去,你笑喊着追来。

梦中,遥远的梦,送来一种微笑。梦中的微笑,让我快乐,让我如释重负,让我轻松如昨,可待梦醒后,笑容还在嘴角,泪水却已从眼眶里轻轻流出。

又是一个柳絮纷飞的季节。

转眼而逝的时光,我们一起结束掉这些繁花满地的爱情。

我逃避着,不愿意去面对。可终究还是这样的说出来,或许,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不是这样么?

我们在看别人故事的时候,也喜欢把自己套在那样的一个梦境中,故事结束了,梦也醒了,多半的回忆一下,然后感叹,最后忘记。

对于这时间,这感情,这个人,我又一次的选择躲闪。

怕感情像箭一样刺伤我的身体,穿透我的心,抽走我所有的爱。

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尘土一样的飘走,飘到盼望已久的城市。多天的轮转,轮的只是日子,转的也是规律。始终无法寻到落定的那一角,走得倒是洒脱。可是剩下的呢?每晚每晚牵扯得我心碎。

无法完全得束傅开来,一直都紧裹着自己,想找回三年前得感觉。尝试了,努力了,坚持了,可到最后还是废弃了。在某某们得眼里,与众不同的我,到现在一样得与众相同了,路人落到我脸上得眼光再多再久。在我看来也是假象。

妈妈说我的单纯,思想简单,象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给一颗糖果就可以高兴好久。可我自己貌似早已把这糜烂的世界摸的一清二楚了,有时候想想:如果一直孩子下去该多好,可是却还能孩子多久啊。

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伫立在楼层的最高点,让寒风灌进我的衣领。这样我才能清醒些。放不下那些干净的回忆,总叫人飘渺不定。何尝不想果断一点,可仍旧藕断丝连。别人对自己的青睐,一直都令我心神不安。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我不想再重演了。

这样的生活方式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即使每天快乐的飞逝着,可都没有达到我想要的一切。总让别人要幸福要好好的,可我一直迷茫着。

等放晴的那天,等了好久,等得也太久了,该长大了,该流浪了,该被放逐了。

硕大的天空下,繁华的城市中,何时才会亮起一盏属于我的璀璨灯火?那些年少的轻狂在十七年里也该被沉淀了。冲动过后冥想,再不容一点造作了,决定转身背对着你们,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幸福。

放心吧,我们都会幸福的。世界的物事人非,总让人欲语泪先流。而我会让它化作一团雾气,飞散在蓝色的天空。因为蓝色才能让不安的一切学会淡定。(其中还包括我)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某个午后读起来是那么的痛彻心扉。

个性是藏匿在心底的触点。只有孑然一身时,这触点才会越发强烈。高中里的一切让我感到苦闷,这是直抒胸臆,因为我一直相信真切。人们不再拥有年少时的真诚的眼睛,谈不上“假”这个字,因为许多人说那是“适应”,适应并非世故的圆滑,而是一种“适者生存”。无法再与年少时的朋友们真真切切地交心……或许因为,那也是往事,是回不来的过去了。

是一种成长吗?如果是,那么我离成长还是遥远的,因为,我一直相信用眼睛和心灵和真诚所看到的世界。

心灵世界的一角,藏着父母与亲人的叮咛及祝福,另一角则充满良师益友的温馨关怀。

一首小诗、一段旋律,就能为我勾勒一幅隽永的画面,让我神游于往日美好的时光。

一本好书,当然也滋润了我的志趣,鼓舞我的意志,使我向往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孤独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这种享受不是金钱所能换取,因为它是无价的。

这个社会太残酷了,我无法预料这一些的降临。

那些年,确实太争强好胜了,那是年轻的恨,岁月的伤,不能遗忘。

不想再写下去了,多少日子来,我不能忘掉自己曾经的冲动,独自彷徨,暮然回首得想,也告诫自己。

无法遗忘那年一起走过的日子,无法遗忘曾经留下的辛酸与泪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那些一起走过的岁月,只是那些,只是那时候,都已成过往。

那些逝去的东西,要怎么找得回来。

那些说好不分开的朋友却陌生了,转身,都陌路了。

熟悉的,安静了,安静的,陌生了,陌生的,离开了,离开的,陌路了。

安静让我们变的陌生,沉默让我们变的陌生。

分别让我们变的更沉默,沉默的不再经常联系。

在受过伤后不愿流露太多的悲伤,于是我安静,沉默,学着淡忘。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那些繁华似锦的年华,不知不觉中,渐行远去。挥手告别昨天,脑海残留昨日依稀的记忆,仿若诉说着我只有那段回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多少次相聚,多少次分离,在最终的诀别,留下一地空虚?蓦然回首,错过了,化作云烟,不能再来过了。

曲未终,人已散。当时道珍惜,却没曾懂得,或许只有失去后,方才知道何叫“珍惜”。匆匆忙忙又一载,经过许多事?路过了不少人?

忙碌的生活,没有时间沉思自己的过失,流年岁月逝去,想停下来歇歇时,青春早已不再,一地落寂,空悲然。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今朝,想对酒当歌,友人在何方?

“鼓琴只为知音响,世上子期有几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我一直在原地打转,未曾离开过。

心房飘过多少人,有的人匆匆路过,有的人远处凝望,有的人弥留心中。叹道世上过客何其多,道一声知己难求。

花开,香气芬芳;花落,化作春泥;花泥,滋润花朵。世事因果循环,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好。

尘世间,事也因缘而上。时间当真可冲淡一切?或许。曾经的诺言,只建立在感情还有的故事上,破灭了也失效了。

爱过、恨过、痛过、悲过、或许时间是最好不过的一种解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曾经,易安女居士,凄凉唱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离愁别恨,不是我青春的专利,可它的沧桑和哀怨却占满了心头。语言,是划破缄默开启活跃之窗的神灵,如今,哽咽了,无言无语,泪洒遍地,是该“事事休”的时候了,放弃忧伤,摆脱遗憾,重新上路,在下一段征程上舞出华美,成为风发的王者吧,或许,用绝顶的意气挤碎不屑与颓废,这才是明智的过活。

有项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女人的平均寿命,高于男人,因为她们较擅于抒发感情。女人流泪,世人能够接受事实,男人却没那么幸运,他们只能流汗,或流血。

眼泪,具有逻辑上的说服力。如果无法“晓之以理”,就必须“动之以情”。费尽口舌,有理都说不清,但是眼泪一落,他马上就懂了。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逻辑分析能力,却不见得人人都有。眼泪的价值,赛过珍珠。女人几滴眼泪,就能换取一串名牌珍珠项链。情人的眼泪,价值更大。一颗颗眼泪,都是情,都是爱。因此,要记得:理性之不足,要继之以感性。

诗人、文学家,按理说,哭功应该不逊于武将。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清照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莎士比亚的悲剧,除了主角哭、配角哭,更重要的,是观众哭。悲剧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与天下有情人,同声一哭。历史上的擅哭者,创造了“哭的文学”、“哭的艺术”。

然而,感性也不能太丰富,需要有所限制。人的喜怒哀乐,如自然界的大水、大火、大风,一旦泛滥,就会成灾。因此也要记得:感性之过多,要匡之以理性。

一般人常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其实还有下一句:“只因未到伤心处。”三国时代,英雄很多,眼泪也不少。有人认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三顾茅庐时,他就哭得“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并且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东吴孙策,原本投靠袁术,有天夜晚,想到父亲孙坚如此英雄,自己却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第二天,就以汉朝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南征,打下了江东根基。曹操也有感性的一面,每次痛失英才,都会哭得死去活来,哭郭嘉、哭典韦,都令众人侧目感叹。诸葛亮写《出师表》,最后说:“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他到东吴哭祭周瑜,没被打死,还引起很大共鸣。

英雄有泪,天下人更不能无泪。

开始懂了,有些人,我永远不必再等,只因我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尽头,你已经不再相信我,还能陪你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天明,还能赠你明媚艳阳天。

也许,花开酴醾,你我的爱已走到了尽头。你已不再回头,我也不会苦苦哀求,流着泪说分手,你我转身,陌路,不再相认。

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遥望星空,明月又照彩云归,我们却回不去了,犹记得,你我牵手走过的夜晚,月儿笑弯了。

也许,你不知,我一个人温习了,我们曾经熟悉的路,熟悉的街口,熟悉的亭台楼榭,熟悉的歌声,熟悉的一切,却发现,竟陌生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也许,爱情终究是带刺的玫瑰,敢爱就不要怕疼痛,还有伤痕。如此,爱有多深伤就有多痛,时过境迁,我不再是你最爱的人了。

也许,从此以后,美人如花隔云端,你是我,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一朵圣洁的莲花,人人咏叹而不敢亵渎的一朵幽雅芬芳的百合花。

也许,爱断了线,就像风筝断了线,再也落不到了起始的地点。终于明白,为什么你走以后,我总是仰望天空,任泪水顺颊而过,成了望极天涯不是归路的断肠人。

百草折断,树叶飘零,万物萧瑟,山川寂寥。春夏的繁阴翠绿变得枯黄惨淡,原本生机盎然的世界变得萧条冷落,原本鲜活的生命化为尘土。此情此景常令诗人们生发出人生的千愁和生命的百恨。于是,有了“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的怨恨之情;有了“生命何其短,譬如朝露”的感伤之意。而万物的生生不息,四季的轮回更替,宇宙的浩渺无穷与人类生命的白驹过隙更增添了文人墨客们的几多无奈,几多惆怅。“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苏轼,“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李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李清照,哪个能面对秋风、秋色、秋容不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悲情呢?哪个能摆脱“逝者如斯夫”的生命感伤呢?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悲愁渗透,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更能怜惜人类中那些弱小、卑微的生命。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伤感的诗句以往只在书中读到过,然而今天,当过去的几年转眼即逝后,蓦然回味,却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

曾经认为自己是天才,并自命不凡地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会来。深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千万次地在自己脑海里设计人生中的鲜花和掌声。然而随着时光飞逝,这千万的梦想却像枯叶一样的漂落,只在现实中留下千万苦涩!多少次轻轻重重的磨难,在我的心中结满了心灰意冷的网,那份内心的热血,那份锐气,那份雄心壮志,统统被挤得无处藏身。

于是我变得老气横秋即大为的思想,学会了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酸,年轻的朝气不见了,曾风风火火的步伐也停止了,我开始相信;无为即大为的思想。

然而,当一个人独处静思时,恍然醒悟,上天还曾赐给了我一份踏实的工作,我应该为此而满足。而如今想回到过去几乎太没可能.又一年要开始了,带着我的欲望、幻想和满足.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平庸,你就是一个空气中的一粒粉尘而已. 我希望能够找回自我,不希望再这样存在下去,这样的我是一个不能够完全负责任的我,是对不起养育自己父母的寄生虫。我希望找回自我,为的不是肉体的解脱,而是精神的提升、灵魂的回归。如果我能找回自我,那该是多好的事呀,如春天般的美丽,如夏天般的炽热,如秋天般的殷实,如冬天般的回味……

把一切都看淡,才发现原来天依然是那么蓝,阳光依然那么灿烂,海水依然那么清澈,花儿依然那么娇艳,鸟儿依然能自由地飞翔,自己依然能笑得那么甜,生活依然是那么美好。

我身上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要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是“一颗清明宁静而非常关切的灵魂”。仿佛是她把我派到世界上,鼓励我拼命感受生命的一切苦难和欢乐,同时又始终关切的把我置于他的视野之中,随时准备把我召回他的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我识得返回他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任何风雨都侵袭不到也损坏不了的家园,使我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也不至于无家可归.在任何困境中百折不挠永不低头的强者。

真正心灵自由的人是那些能够在任何困境中百折不挠永不低头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