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弘一大师的格言联璧解释 正文

弘一大师的格言联璧解释

时间:2025-01-02 04:37:08

梅兰芳拜师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写我一生的错误

受世人崇敬的周因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虽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签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名人谦虚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

法国化学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学成就时,他对慕基人之一。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欧文斯学院专门为他设立了有机化学的新教授职位,格拉斯大学选他为名誉博士,这许多荣誉丝毫没有改变他的谦虚为人。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在悼文中称他:“是世界上最谦虚的人。”

关于谦虚的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不满》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读学风文件随记》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汉•黄石公《素书•安礼》

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清•金缨《格言联璧》

不宜炫耀已之长处,尤不宜指摘人之短处。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心虚则随处能得益。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备忘二》

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纳言》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谚语

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好手在后头。中国谚语

山鹰高飞无响,麻雀低飞叽喳喳。中国谚语

自损者益,自益者损。《孔子集语•文王》

团结、谦虚是人类应有的.美德。谢觉哉《团结,谦虚,进步》

汝不如人,则恭敬而求教,不可掩饰护短;人不如汝,则谦和而逊让,不可鄙薄逞长。清•梁章钜《退庵随笔•交际》

劳谦虚已,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疾。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刺骄》

责已则攻短,论人则取长。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与李汀州》

真正有学问的人没有不虚心学习的。徐特立《我们怎样学习》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大禹谟》

对尊长谦恭是责任,对平辈是礼貌,对下属是宽宏。[美]富兰克林《格言历书》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俄]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论文•书信集》

谦虚与伟大是近邻。印度谚语

宽阔的河平静,宽厚的人谦虚。中国谚语

应当多想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土耳其谚语

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旧约•箴言》

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前苏联]普列汉诺夫《反对哲学中的修正主义》

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古希腊]苏格拉底

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法]笛卡尔

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而萌芽滋长。[古希腊]苏格拉底

谦虚是对不完善或有缺点的默认。[英]博克

只有坚强的人才谦虚。[俄]赫尔岑

让人觉得无知,往往最大的睿智。[西班牙]格拉西安

做点好事,待人要仁慈,宽厚;总之,用你的谦逊来避免厄运吧。[法]巴尔妃克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英]斯宾塞

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却是我的谦虚。[英]孟德斯鸠

真正的学者就像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得温顺的样子,低董着脑袋。[法]蒙田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俄]别林斯基

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俄]乌申斯基

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从不自吹的。[法]拉•罗什福科

一个人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一个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俄]列夫•托尔斯泰

与其隐已之短,不如隐已之长。[德]费尔巴哈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于自己的智慧,还归功于以前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德]歌德

谦虚的议论文素材

(1)引言

“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人。

(2)事实论据

吕岱哭徐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写我一生的错误

受世人崇敬的周因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虽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签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梅兰芳拜师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名人谦虚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对于自

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

法国化学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学成就时,他对慕基人之一。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欧文斯学院专门为他设立了有机化学的新教授职位,格拉斯大学选他为名誉博士,这许多荣誉丝毫没有改变他的`谦虚为人。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在悼文中称他:“是世界上最谦虚的人。”

(3)理论论据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冯梦龙《警世通言》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鲁迅《不满》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觉哉《读学风文件随记》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黄石公《素书安礼》

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金缨《格言联璧》

不宜炫耀已之长处,尤不宜指摘人之短处。

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心虚则随处能得益。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

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中国谚语

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好手在后头。

中国谚语

山鹰高飞无响,麻雀低飞叽喳喳。

中国谚语

自损者益,自益者损。

《孔子集语文王

团结、谦虚是人类应有的美德。

谢觉哉《团结,谦虚,进步》

汝不如人,则恭敬而求教,不可掩饰护短;人不如汝,则谦和而逊让,不可鄙薄逞长。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交际》

劳谦虚已,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疾。

葛洪《抱朴子》

责已则攻短,论人则取长。

恽敬《大云山房与李汀州》

真正有学问的人没有不虚心学习的。

徐特立《我们怎样学习》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虞书?大禹谟》

对尊长谦恭是责任,对平辈是礼貌,对下属是宽宏。

[美]富兰克林《格言历书》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

[俄]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论文?书信集》

谦虚与伟大是近邻。

印度谚语

宽阔的河平静,宽厚的人谦虚。

中国谚语

应当多想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

土耳其谚语

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

《旧约?箴言》

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

[前苏联]普列汉诺夫《反对哲学中的修正主义》

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古希腊]苏格拉底

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法]笛卡尔

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而萌芽滋长。

[古希腊]苏格拉底

谦虚是对不完善或有缺点的默认。

[英]博克

只有坚强的人才谦虚。

[俄]赫尔岑

让人觉得无知,往往最大的睿智。

[西班牙]格拉西安

做点好事,待人要仁慈,宽厚;总之,用你的谦逊来避免厄运吧。

[法]巴尔妃克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

[英]斯宾塞

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却是我的谦虚。

[英]孟德斯鸠

真正的学者就像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得温顺的样子,低董着脑袋。

[法]蒙田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在佛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目前流传的佛经因为是夹杂了梵音字的.古汉语文章,普通人读起来很艰涩,让很多人对佛经望而却步,障碍了佛学的普及和传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大师著)

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先经题,后经文。)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学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 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

小巧─┘

├俗智慧 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 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 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 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着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着,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着有,(二)亦不着空,乃为宜也。

(一)若着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着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着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着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着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着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着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着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

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说般若

由序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正文

观自在菩萨

┌约智 观理事无碍之境, …自利之妙用┐

观自在 │ 而了达自在。 ├智悲双运、自利利他、

(即观 │ │故得观自在之名。

世音) └约悲 观一切众生之机, …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萨 ‘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萨埵——有情……以悲下化众生。

(即众生)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

深│ 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 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境处

├受蕴…领纳义 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

五 │ 之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 │

│ 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

│ )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之则非 ├内心

蕴 │ ,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

├想蕴…取像义 即取着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蕴…造作义 即对外境之动作。 │

└识蕴…了别义 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由外境色……而感着种种受 轮转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 生死

├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

├由种种行……而薰习内心之识 循环

└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 不绝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

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进言之,匪惟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刹那中亦悉尔也。

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 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鱼龙认为窟宅─┐

如恒河水┼天众认为琉璃 ├皆依其识、而所见不同

├人间认为波流 │

└饿鬼认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舍利子等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利,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

┌断灭空───────┐

├偏 空 │

├离有之空 ├非

又由此应知前云之空┼与有对立之空────┘

├即有即空──────┐

├不空而空之空 ├是

└离空有二边之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但空,是诸法之有上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

┌出生─┬体 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

├消灭─┘ 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世间诸法,由凡夫观 ├垢染─┬相 生灭等相←起分别心←

之(五蕴不空)有 ├清净─┘ 执着我见←五蕴不空。

├增加─┬用 五蕴空→不执着我见→

└减少─┘ 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五 ┌(一)空凡夫法(经文)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意识界。

蕴皆空之义┌┼(二)空二乘法(经文)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

分为三段 ┘└(三)空大乘法(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五蕴如上所明,为迷心重者说五蕴。

│ ┌眼处 ┌眼界

│ ├耳处 ├耳界

│ ├鼻处 ┌六根界 ├鼻界

│ 亦云十二入 ├舌处 │ ├舌界

├ 十二处 ,入者根尘 ├身处 │ ├身界

│(六根六 互相涉入之 ├意处 │ └意界

│ 尘名十 义,为迷色 ┼色处 │ ┌色界

│ 二处) 重者说十二 ├声处 │ ├声界

│ 处。 ├香处 ├六尘界 ├香界

│ ├味处 │ ├味界

│ ├触处 │ ├触界

│ └法处 │ └法界

└十八界 界者区分为 │ ┌眼识界

义。十八种作用 │ ├耳识界

不同故。为色心────┤ ├鼻识界

俱迷者说十八界 └六识界 ├舌识界

├身识界

└意识界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蕴处界三科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

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无明───┐

├行────┴过去所作之因

├识────┐

├名色 │

├六入 ├现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 ├触 │

├受────┘

├爱────┐

├取 ├现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来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苦谛 生死报—世间苦果┐

四谛(谛者真) ├集谛 烦恼业—世间苦因┘

├灭谛 涅槃果—出世间乐果┐

└道谛 菩提道—出世间乐因┘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着。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 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 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闇。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岁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写讫。依前人撰述略录。

未及详审,所有误处,俟后改正。 演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