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张仲景有关健康格言 正文

张仲景有关健康格言

时间:2024-11-23 13:06:38

防病:防病如防火,防之于先,则不救之于后

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坚持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单纯、孤独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够避免绝大部分疾病。——(法国启蒙思想家)卢後

我认为,有了毛病可以同医生商量,但不宜一有小毛病就找医生开药吃。我也从不迷信补药,而且一生不吃补药。——(中国学者)周谷城

所食之昧,有与病相宜,有与病有害;若得宜则益,害则成疾。——(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

忿怒和烦闷会摧残人的精力,破坏人的健康,沮丧人的意志,毁灭人的前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善养生者慎其起居,节其饮食。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呆以久服而无害,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中国古代学者)俞槌

与其救疾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中国古代学者)朱丹溪

无病善防、提高体质;有病驱邪,慎毋伤正。——(中国古代学者)蒲辅周

不要以为自己健康就忽视卫生与养性,必须安不忘危,还注意预防诸病。——(英国哲学家)培根

忧能伤人。(中国古代诗人)杨炯

不相信医生是不对的,但迷信药物也是不对的。——(中国学者)周谷城

至于药饵,往往招像真气之药少,攻伐和气之药多。故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中国古代学者)陈直

先天之强者不可待,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中国古代学者)张景岳

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中国诗人)戒克家

恃年纪之少壮,体力之方刚者,自役过差,百病兼结,命危朝露。——(中国古代思想家)葛洪

养生很注意精神的保养,其内容是调七情。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态的变化。——(中国古代学者)秦万章

害成于微则救之于著,故有元功之治。——(中国古代学者)稽康

病生,始积压无病之乐。——(中国古代学者)陈宏谋

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中国古代学者)张景岳

人对生理卫生的知识,也是最好的一种保健药品。(英国哲学家)培根

大的情绪波动是有损于人体健康的。我无病时不要滥用药物,否则疾病降临,的体会,要健康长寿,二定要保持稳定、乐药就可能不生效了。但也不要忽视身体中的观的情绪。小毛病,应当注意防微杜渐。——(中国革命家)萧劲光——(英国哲学家)培根

疾病名言警句

1、心安病自除。——陆游

2、土虚木必摇。——尤在泾

3、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

4、匿病者不得良医。——董仲舒

5、天空的蓝是疾病。——安妮宝贝

6、音乐可以治心病。——约·洛根

7、为学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8、毒药有时也能治病。——莎士比亚

9、疾病使人蛮不讲理。——塞·约翰逊

10、节制是最好的医术。——博恩

11、有莠则锄,有疾则医。——苏轼

12、饱生众疾,节食长寿。——野泉

1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

14、轻微的眼疾就是大病。——托·富勒

15、治已病,不若治未病。——曹庭栋

16、医之为道,全在身考。——徐灵胎

17、医生三世,不服其药。——戴圣

18、养寿之士,先病服药。——王符

19、病从口入,饱生众疾。——傅玄

20、绝望是走向死亡的疾病。——吉尔凯高尔

21、壮志因愁减,衰容与病俱。——白居易

22、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孙思邈

23、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李光庭

24、节食以去病,节欲以延年。——朱熹

25、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吕坤

26、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李光庭

27、沉忧损性灵,服药亦枯槁。——孟郊

2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

29、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刘昼

30、音乐是医治思想疾病的良药。——沃·海登

31、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刘安

32、不能发挥的机智是一种疾病。——罗伯特·伯特

33、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李时珍

34、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喻嘉言

35、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张从正

36、谁靠药物活着,谁就活得可怜。——罗·伯顿

37、世无难知之病,惟有不善之医。——褚澄

38、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薛宣

39、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陆九渊

40、好议论人长短,亦学者之大病也。——杨爵

41、医生只不过是精神上的慰藉者而已。——佩特罗尼乌斯

42、心痛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曹雪芹

43、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朱熹

传播

传染病传播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在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可将病原体排出的人和动物,即患传染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其体内有大量的病原体。病程的各个时期,病人的传染源作用不同,这主要与病种、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病人与周围人群接触的`程度及频率有关。如多数传染病病人在有临床症状时能排出大量病原体,威胁周围人群,是重要的传染源。但有些病人如百日咳患者,在卡他期排出病原体较多,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在痉咳期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明显减少,传染性也逐渐减退。又如,乙型肝炎病人在潜伏期末才具有传染性。

一般说来,病人在恢复期不再是传染源,但某些传染病(伤寒、白喉)的恢复期病人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排出病原体,继续起传染源的作用。

病原携带者指已无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携带者有病后携带者和所谓健康携带者两种。前者指临床症状消失、机体功能恢复,但继续排出病原体的个体。这种携带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少数个体携带时间较长,个别的可延续多年,如慢性伤寒带菌者。所谓健康携带者无疾病既往史,但用检验方法可查明其排出物带病原体。这种人携带病原体的时间一般是短暂的。

病动物也是人类传染病的传染源。人被患病动物(如狂犬病、鼠咬热病兽)咬伤或接触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而被感染。

人和动物可患同一种病,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相同。如患狂犬病的狗可出现攻击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成为该病的传染源之一,而人患此病后临床表现为恐水症,不再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在传染给另一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行经的途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传播途径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由于生物性的致病原于人体外可存活的时间不一,存在人体内的位置、活动方式都有不同,都影响了一个感染症如何传染的过程。为了生存和繁衍,这类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须具备可传染的性质,每一种传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传播方式,例如透过呼吸的路径,某些细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层的型态变化,刺激神经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喷嚏等症状,藉此重回空气等待下一个宿主将其入,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则是引起消化系统异常,像是腹泻或呕吐,并随着排出物散布在各处。透过这些方式,复制的病原随患者的活动范围可大量散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空气传染

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5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主要藉由呼吸系统感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

飞沫传染

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藉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之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麻疹、德国麻疹、百日咳等等。由于飞沫质、量均小,难以承载较重之病原,因此寄生虫感染几乎不由此途径传染其它个体。

粪口传染

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卫生系统尚未健全、教育倡导不周的情况下,未处理之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藉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A型肝炎、小儿麻痹、轮状病毒、弓型虫感染症(T. gondii),于已开发国家也可能发生。有时,某些生物因体表组织构造不足以保护个体,可能因接触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况下在人类族群中不会发生这种特例。

接触传染

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透过共享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军队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场所。例如: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Impetigo)、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况特殊,通常是健康个体接触感染者的硬性下疳(chancre)所致。

性传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藉由性行为传染的疾病,因此属于接触传染的一种,但因艾滋病在世界流行状况甚为严重,医学中有时会独立探讨。通常主要感染原为细菌或病毒,藉由直接接触生殖器的黏膜组织、阴道分泌物或甚至直肠所携带之病原,传递至性的伴侣导致感染。若这些部位存有伤口,则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带至全身各处。

垂直传染

垂直传染专指胎儿由母体得到的疾病。拉丁文以“in utero”表示“在子宫”的一种传染形式,通常透过此种传染方式感染胎儿之疾病病原体,多以病毒、和活动力高的小型寄生虫为主,可以经由血液输送,或是具备穿过组织或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过胎盘在母子体内传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虽较罕见于垂直感染,但是梅毒螺旋体可在分娩过程,由于胎儿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触到母体阴道受感染之黏膜组织而染病;且有少数情况则是在哺乳时透过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儿。后两种路径也都属于垂直感染的范畴。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下面是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及参考!

原文及注释

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西汉医家。复姓淳于。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⑸。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⑹,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⑺。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⑻,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⑼,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⑽,中流一柱⑾。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⑿,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馀年,略同—辙,可胜慨哉!

⑴絺(痴):细葛布。

⑵迨:等到。困:窘迫。

⑶冲和:方剂名。指加减冲和汤。为明代陶华在金朝张元素九味羌活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解肌:方剂名。即柴葛解肌汤,又名乾葛解肌汤。陶华《伤寒六书·杀车捶法》方。

⑷陶氏之书:指陶华所著《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全书》。包括《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捶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伤寒明理续论》。

⑸亟(气):频繁。

⑹“一时”五字:某一时期的流行疫病。时疫,流行性疾病。

⑺常侯:固定的季节。

⑻金源:金朝的别称。

⑼六书:指《河间六书》。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论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以及马宗素所撰《伤寒医鉴》。

⑽镫:古代照明用具。亦称锭、钉、烛豆、烛盘。

⑾中流一柱:即中流砥柱。河南三门峡东有一石岛,屹立于黄河激流中。比喻能担当大事、支撑危局的人。

⑿下士闻道:谓下愚之人听了高明的理论,语见《老子》第四十一章。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⑴,问道长沙。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⑵,然后当名辨物⑶。好学之士咸知向方⑷,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⑸,嗜学不厌⑹,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⑺,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也⑻,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⑼,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⑽。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⑾,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苓》⑿,听然而笑⒀,《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⒁,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⒂。

嘉庆十有七年壮月既望⒃,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

⑴泝:”溯“的异体字。

⑵”温病论“七字:指叶桂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的《温热论》。

⑶当名辨物:谓按照事物的名称求取事物的内容。语见《周易·系辞下》。名,此指温病之名。物,此指温病之实。

⑷向方:遵循正确方向。

⑸秉:通”禀“。承受。超悟:颖悟。哲:明智。

⑹厌:满足。

⑺抗志:高尚其志。希:仰慕。

⑻贸贸(谋谋):目不明貌。引申为不明方向。

⑼摅(书):抒发。

⑽笥(四):盛衣物或饭食的方形竹器。

⑾亟(急):急切。

⑿折杨、皇夸:皆古代通俗乐曲名。语见《庄子·天地》。夸,通”华“。

⒀听(引)然而笑:语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听然,笑貌。

⒁知我罪我:语本《孟子·滕文公下》。

⒂评骘(至):评定。同义词复用。梓,雕书印刷的木板。

⒃”嘉庆“六字:公元1812年。壮月:农历八月的别称。

译文

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社会上的`普通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尊崇它,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又有一个名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个时期发生的时疫病的,但是社会上的人错误地用它治疗每年一定季节出现的温热病。最后像方中行、喻嘉言诸医家,虽然把温病排列在伤寒之外,但是治疗方法则最终没有离开伤寒之中。只有金朝刘完素先生特别通晓热病,超出各家,编著的《河间六书》分上中下三焦论述治疗,而不墨守六经,近似暗室一灯,中流一柱。可惜他为人敦厚而缺乏辞采,他的论述简略而不通达,他的方剂有时也驳杂而不纯粹。继承他的人又不能阐明其中的含义,弥补其中的疏漏。像张景岳这一流学习医道的下等医生,正在责怪他而且诋毁他。于是他的学术不能显明,他的主张不能推行。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就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用消积导滞法搀杂,接着就猛用攻下法或者乱用温补法,轻病因为这个缘故而加重,重病因为这个缘故而死亡。如果侥幸不死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闭口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病人也只知道重病难以挽救,却不了解药物杀人。父亲把这一套方法传给儿子,老师把这一套方法授与学生,整个社会同一风气,牢不可破。肺腑不能说话,冤鬼深夜号哭,两千多年,大略相同,令人感慨不已!

我朝政治和协,学术昌明,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枢》、《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自从苏州人叶天士先生《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现,然后依照温病的名称求取温病的内容。喜爱学习的医生都知道趋向正道,但是贪求常规的医生仍旧各自认为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稍微了解—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义,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立下高尚志向,仰慕古代名医,虚怀若谷,效法各家。他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写成这部书。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同时顾虑社会上的人也不相信这部书,因此在书箱里收藏的时间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本来没有自信的时候,可是因为天下有非常多种温病,却竟然没有对付、温病的方法,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方法,就应当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比如拯救被水淹、被火烧的人,难道还等待整理帽子束结头发吗?况且人们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学理论不会与世隔绝,这部书一旦出现,扬子云那样内行的人必定很快遇到,并且将有阐明其中的主旨,弥补其中的疏漏,使遭受瘟疫的人都有登上长寿境域的可能。这是天下后代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愿望啊。《折杨皇菩》这类通俗的歌曲,人们都能领会,张嘴而笑,《阳春白雪》这类高雅的歌曲,能跟着唱和的却只有几个人,从古如此。了解我或者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代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话正确,于是共同讨论评定后交付刊印。

嘉庆十七年八月月半后,同乡愚弟汪廷珍恭敬地作序。

读《温病条辨》序言有感

几周之前,老师推荐我们阅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加深对温病学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读全本后了解:《温病条辨》共6卷,主体部分以三焦为纲,分上中下三篇,列条文265条,方剂108首。书前另有四篇序言和一篇凡例,介绍《温病条辨》的来源、概要与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第一篇到第三篇序言分别是由朱彬、汪廷苏征保作序,第四篇是吴鞠通自序。就单从几篇序言来看,其中不仅介绍了当时医风之弊,伤寒与温病混淆不清,也阐述了作为一名医者应具备的医术和医德,读完之后感受颇深,便一一记录下来:

(一)医者当有明辨之智,有创新之思

几篇序言当中都有提到当世医者伤寒温病不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不能明辨伤寒是感受寒邪而发病,而温病是感谢温邪而发病。“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脏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叹哉!”世风如此,牢不可破,害人甚广,当时却无明辨医理之人出来打破这桎梏,“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至金代刘元素,勇创新说,治疗疾病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成为划清伤寒与温病的重大转折,为后世医家提供辨病辩证的方向,犹幽室一灯,中流一柱;而后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辩证,则为温病学说奠定理论基础。若无这么多学者承前启后的思考探索,中医的发展又怎能日新月异,推陈出新。故医者需有明辨之智,能正确区分各类疾病的微小差异,有创新之思,才能举一反三,学有所长。

(二)医者当有学医之法,有行医之术

序言中写到:“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必也博览载籍,上下古今,目如电,心如发,智足以周乎万物,而后可以道济天下也。”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也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文化底蕴。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学医之法,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博览群书,熟读经典,才能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有独特的思想思考思辨能力,解疑破难,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术者,当以精专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医学本是神圣的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而疾病的发展又是变化多端,幽明莫测。作为学子,应先好学博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继而深研细究,厚积薄发,为临床疗效提供保障。

(三)医者当有济世之德,有谦卑之心

“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行医先做人,序言中也有写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医,仁道也。”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在行医时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病人的健康情况,只有怀有一颗仁者爱人之心,才能于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出对病人的关怀与尊重,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怀有谦卑之心去学习与弘扬医学知识,昌黎有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圣弗传。”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即使有才能有天赋也难以出人头地;如果没有后辈的传承宣扬,即使功业鼎盛一时也会在后世湮没无闻。学无止境,只有怀着谦卑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发遑古义,勇创新说,才能发挥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越性,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之于世,岂不重且大耶!”要想成为一名良医,先须立德,然再立功,最后立言,能踏踏实实做好以上三者,必能成为精诚之大医。医乃仁术,济世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