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好人有好报的佛家名言 正文

好人有好报的佛家名言

时间:2024-11-17 07:38:10

2;) 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3;)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4;)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5;)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6;)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7;)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8;)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9;) 识人识己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

10;) 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种福田,日日都是好日。

11;)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12;)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13;) 在生活中,不妨养成: “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想法,便能转苦为乐,便会比较自在了。

14;)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5;)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6;)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7;)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8;)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9;) 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20;) 感恩能使我们成长,报恩能助我们成就。

21;) 感谢给我们机会,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22;) 遇到好事,要随喜、赞叹、鼓励,并且虚心学习。

23;) 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造口业的好方法。

24;) 平常心就是最自在、最愉快的心。

25;) 踏实地走一步路,胜过说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语。

26;) 知道自己的缺点愈多,成长的速度愈快,对自己的信心也就愈坚定。

27;) 多听多看少说话,快手快脚慢用钱。

28;)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29;) 踏踏实实做人,心胸要广大;稳稳当当做事,着眼宜深远。

享受工作

30;) 忙而不乱,累而不疲。

31;)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2;)‘忙’没关系,不‘烦’ 就好。

33;) 工作要赶不要急,身心要松不要紧。

34;) 应该忙中有序的赶工作,不要紧张兮兮的抢时间。

35;) 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36;) 任劳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评。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评之中藏金玉。

37;) 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38;) 成功的三步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39;) 见有机缘宜把握,没有机缘要营造,机缘未熟不强求。

40;) 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成长的经验。

41;) 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42;) 以智慧时时修正偏差,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43;) 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烦恼也就愈少。

44;) 面对许多的情况,只管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而不担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会有烦恼了。

45;)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46;) 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不游就没有路。

47;)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48;)‘精进’不等于拼命,而是努力不懈。

49;) 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

50;)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51;) 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52;)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物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53;) 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54.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平安人生

55;) 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服务,生活的价值是为了奉献。

56;) 人生的目标,是来受报、还愿、发愿的。

57;) 人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而在贡献的大小。

58;) 过去已成虚幻,未来尚是梦想,把握现在最重要。

59;)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60;)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61;) 积极人生,谦虚满分;自我愈大,不安愈多。

62;)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63;) 你是有那些身分的人,就应该做那些身分的事。

64;) 在安定和谐中,把握精彩的今天,走出新鲜的明天。

65;)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66;)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67;)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68;)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69;) 救苦救难的是菩萨,受苦受难的是大菩萨。

70;)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71;)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72;) 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件庄严的佛事。

73;) 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74;) 对青少年,要关心不要担心,要诱导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权威。

75;)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76;)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 ‘论理’的关系。

77;) 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78;) 眼光,是你的智慧;运气,是你的福德。

79;) 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

80;) 经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无虞匮乏的富人。

81;)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82;) 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就赶快以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来安心吧!

83;)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84;) 不要用压抑来控制情绪,最好用观想、用佛号、用祈

幸福人间

85;) 好话大家说,好事大家做,好运大家转。

86;) 大家说好话,大家做好事,大家转好运。

87;)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88;) 急须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89;) 我和人和,心和口和,欢欢喜喜有幸福。

90;) 内和外和,因和缘和,平平安安真自在。

91;) 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

92;) 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

93;) 奉献既是修行,安心既是成就。

94;)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95;)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96;)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己,时时处处你最幸福。

97;)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98;)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99;)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需要沟通,沟通不成则妥协,妥协不成时,你就原谅和容忍他吧!

100;)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101;) 以全心全力关怀家庭,用整体生命投入事业。

102;) 戒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布施、多奉献、多与人分享。

103;)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104;) 学佛的人,有两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

105;)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106;) 烦恼消归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

107;)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108;) 净化人心,少欲知足,净化社会,关怀他人。

《佛家

1.

2.

3.

4.

5.

6.

7.2016年翟鸿燊经典语录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下面是关于佛家经典语录50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1、学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2、佛法就是我们生活的方法,轻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3、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4、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5、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6、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7、真正的慈悲在于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8、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变。

9、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10、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没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脱。

11、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12、不要总是牵挂,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13、别人伤害你,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14、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15、什么是善恶?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16、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17、心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想解脱,希望活得快乐,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念时念心,观时观心,这就是修行。

18、智慧是没有烦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19、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20、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21、真正的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22、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23、一切境都是由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转,这叫大自在。

24、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25、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我执我爱。饶益一切众生,承办众生的利益才是快乐的源泉。

26、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27、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28、真正想修行,在家修,在社会上修,修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对境。想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智慧是历炼出来的。

29、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30、除了你自己的心,哪里有净土呀!心净土净,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31、内心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32、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见性。

33、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34、自性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35、佛法就是解脱的方法。佛法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在哪都能修,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工作、学习都是修行,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老老实实地认真修。

36、不依止善知识,就不能成就,没有上师就没有佛,一切诸佛都是依止上师而成佛的。

37、不知什么是佛,没有目标,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几年,还照样分别、执着。真正的佛在哪?清静心就是佛,清静心是什么?用智慧放下一切。

38、修行不在表面,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39、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40、很多人因得不到而痛苦。得到了,又失去,还是痛苦。痛苦的原因,害怕得不到,害怕失去。你想得到就能得到吗?你不想失去就不失去吗?不攀任何缘,就能顺其自然,放下了不是没有,放下了才有。

41、为什么活得累?是因为你的心四处漂泊,没有归处,找不到家,没有休息的地方,所以心累。把他带回自己的家,让他好好休息,就轻松自在了。

42、整个宇宙是我家,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家人。

43、慈悲心是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44、菩提心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45、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46、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47、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48、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49、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50、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十句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经典语录】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1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1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1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5.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19.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2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2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2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2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25.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6.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7.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8.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9.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0.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3.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34.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35.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36.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37.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8.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3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