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破窗效应的名言 正文

关于破窗效应的名言

时间:2024-11-25 02:32:41

破窗理论议论文作文 篇1

打开引擎和车窗的汽车,停放三天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封闭如常的汽车,依然完好无损。车窗被打破一个洞,不及时修补,很快所有的车窗也会被打破了。这就是“破窗理论”。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犹如一辆汽车,而我们身上最初的缺点错误,犹如汽车被打破的第一扇窗。对自己最初的错误,如果不能及时反省、改正,我们就很有可能会犯更多的错误,甚至发展到后悔莫及。“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等到到了穷途末路,痛哭已经毫无意义。

这就是说,我们必须管理好自己生命中的任何一扇窗。我们必须严于律己,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工作,都不能去沾染任何一点恶习,而要像莲花一样即使处在污泥中,也要保持高洁的品行。我们要经常地检修我们生命的车内车外,我们要经常地擦拭我们生命的车身。只有如此,我们生命的车才有可能“安全万里行”。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坏东西会坏得更快,完美的东西常常能得到人们不由自主地保护。

“墙倒众人推”。在这件事中,“墙”本身也有站得不稳,站得不直的缺点。要想不被众人抛弃,自己就应该多用知识、美德来充实自己。“天助自助者”。“自助者”不仅人人助之,而且连老天也助之。这原因就在于“自助者”有坚定不移的梦想、追求,有坚强不屈的'意志、精神。“自助者”能使自己的生命之车展现出完美,展现出魅力。

司马迁遭受宫刑,用编着《史记》补好了自己饱受凌辱的生命之窗。曹雪芹家道中落,用创作《红楼梦》修好了自己的贫困之窗。爱迪生不停地做小板凳,补好了自己的笨拙之窗。霍金用他顽强的生命、顽强的探索精神,修好了他身体的残疾之窗。

我们每个人都要首先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之窗。然而,万一我们的生命之窗有了破损,我们一定要最快地修补好它。人生最感人的,是人格魅力;人生最被鄙视的,是自暴自弃。

“破窗理论”使我们醒悟,给我们警示。愿我们牢记:天道酬勤,天助自助者!

破窗理论议论文作文 篇2

“破窗效应”的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的一次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一位学者找来两量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把它们放置在中等阶级社区和杂乱街区,他把停在中等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了个洞。结果这量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摆了一星期却仍旧完好无损。而把这辆车也打一个洞,结果仅过几小时这辆车也被偷走了。以这个实验为基础得出“破窗理论”。

一位企业老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的现象:当一栋房子的窗户玻璃出现第一块破损后,如不及时修补,很快,其他玻璃会接二连三的遭到破坏,如果及时修补,其他玻璃极少在被破坏。其实,破窗效应在日常生活之中广泛存在,学校也不例外,干净的校园如果有了第一片废纸,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快会更多垃圾出现;雪白的墙壁有了一个脚印,如不及时清楚,就会有更多脚印显出;学习中,如果有一天未按时完成作业,哪怕只是留下一条“小尾巴”,如不及时切除,往后的“小尾巴”就会越长越多,学习成绩就会慢慢下降!

人们的普遍心理是:如果在洁净的地面上丢下第一个垃圾,会很犹豫,而在肮脏的地面上丢垃圾会心安理得!

公众的麻木不仁,坏的行为就会滋生、繁衍。“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尽量避免出现能引起不良反应的“第一次”,如果“第一次”不可避免,应及时修补,从而避免不良的连锁反应!

破窗理论议论文作文 篇3

早上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了一则关于“破窗理论”的分享。

当听到一半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这个理论应该就是很早之前自己听过的”破窗效应“。

同样的一个知识点,人家可以举一反三地去讲励志故事,去做分享,而自己只是看过就忘,似乎并没有把学过的知识更好地去理解,在生活中去应用去反思。

这个”破窗效应“讲的是,如果一条街上,有一家的玻璃窗被砸了,可是没有人做出反应去追究,去修复,那么久而久之,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乃至整条街的玻璃被砸。乍一听似乎有点儿荒谬,可你细想一下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是如果玻璃被砸,却没有人去追究,肇事的人就会觉得这条街没有人管理,居住的人也软弱,于是就会激发他继续犯的心理。

这一点就如同,有朋友第一次跟你借五十元钱的时候,他没有还,你还没有向他讨,久而久之他会觉得你忘了或者是你很慷慨很不好意思向别人讨债,他有可能就会向你第二次再借一百元,乃至第三次再借......

而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其实你只要改变一些小细节或者小习惯就可以了。就像那条街上玻璃被砸的第一家,他及时修复了下一玻璃,同时上报社区治安,甚至在装一下监控器,就会很大的可能阻止了有人再砸玻璃的可能。

对于那个借钱的朋友,你在他第二次开口借的时候或者之前就向他讨还,估计他就懂得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对于一些“破窗”的行为没有太过在意,从而给自己平添了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和张文质先生结缘于南通,深入交流于蚌埠,得先生最新出版的赠书,看书名《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本以为就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后来一直忙于办理赴台湾的手续,也就把刚收到书时的兴奋淡化了。从台湾回到大陆,又被琐事缠绕,直到要开“慢教育”书友圣诞读书分享会了,才匆匆一读,竟然不能释卷。书是写给父母看的,读书分享会上,书友小刘的孩子才一岁多点,我们开玩笑说,你的孩子就是我们“慢教育”的试验田了。也有书友说,自己的孩子大了,要早看见这本书,在孩子小时就会换一种教育方法了。是呀,世界上所有的工作可能都需要先培训后上岗,唯有父母这一行,好像没有哪个部门培训,也就无证上岗了。我看这本书,不是被如何做父母吸引的,而是被书中蕴含的教育的智慧所吸引,父母教育孩子应当如此,教师教育学生何尝不也需要同理心。在台湾铭传大学学习,深深地被学校创办人包先生的理念所折服,“人之儿女,己之儿女”。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不就应当具有这样的情怀吗。学数学的人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读书也就是以点带面,就感触多的地方写起了。

1、张先生说“好的教育方式一般都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当下的学校教育说教味太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大话,空话多,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就像周作人曾批判的儿童文学中存在的错误,要么是讲道理的,要么是抽象虚幻的,没有从儿童认知出发。我有一个学生的孩子在澳洲读幼儿园大班,她喜欢和我交流孩子的的教育问题,在澳洲,幼儿的读物就是在教孩子生活的常识,没有期望通过一个故事去向孩子进行说教,上升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台湾过去把学校德育称为“道德教育”,近年演变为“品格教育”,即包含人品、道德与人格等。用品格教育这一称谓趋向于德育的生活化,还其人本来应有的品质,如关怀、公平、尊重、责任、感恩等,把品格教育看成是学生生活的一种方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是为未来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我们在台北私立薇阁小学一年级看到学生正在上国语课,学习庄子《大宗师》一文,每个学生的小手都在课本上点着每一个字在读,而后合上课本,全班起立合着设计的动作有韵律地诵读。和校长沟通时,学校的解释是学生可以不去认识这些字,不去理解含义,但是在长期的点读和诵读中就记住了,在游戏中记住他一生受用的知识,他们认为经典诵读就是让孩子在正确的时间做该做的事。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非要把一篇好文章拆开了,一个字一个字的学,没有给孩子品读,把玩的时间和机会,只是为了应试,立竿见影地得到高分。张先生提倡“教育是个慢的艺术”,有多少教育人在当下的环境中能做到?

2、“教育孩子是一种智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何尝不也需要智慧。张先生举例说,要想让孩子学钢琴,聪明的家长会让孩子知道,这台钢琴是你要买的,而不是我给你的,就会使得孩子在以后学习中有种责任意识。学校教育不也如此吗?要引导学生把学校意见变成学生要做的事就是一种智慧,变我想做的为你要做的,那么就可以由学生去定规则,学生去管理。同伴教育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体育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学校的“体育器材开架使用”和校内的“阅读角”,以及后续为学生方便引入的开放式阅读,就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去发挥教育智慧了。

3、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张先生说,“表扬一个学生时就当众进行,甚至隆重地进行,批评一个学生时就用私下的、悄悄地、温和一些的方式进行”。近年来,我们在升旗、集会时大张旗鼓地对那些取得成绩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表扬,甚至上台领奖,看起来是花了一些时间,在我们看来就是一张纸,学校盖个章,但对获奖的人来说,鼓励就不是一会的了,可能一件事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学校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就应当坚持,不能人去政废。何为特色?能坚持人所不能坚持的,就是特色。犹记得上一年度“十佳班主任”的颁奖,那份感动还在心间。

4、“破窗理论”。威尔逊和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一扇窗户,而又没有及时修复,那么别人就会受到纵容、暗示,会去打烂更多的玻璃。张先生在本书中提到这个理论为了说明劳动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意义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过程产生自尊感和自信心,从而迁移到学习中去。我更感兴趣的是,“破窗理论”在学校管理上的应用。你看有些班级内不整洁,肯定是一开始班主任要求不到位的,地上有一张纸不拾起来,接着就会有第二张。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在上海的街头,你手上的废纸就是不好意思扔在地上,为什么?干净,整洁的环境也能教化人。校园内,损坏的公物及时修复,寝室内的卫生经常督促,正面的引导配合“说教”以及榜样的样板,还是很需要的。日本人认为在一个干净的国家里犯罪率都会低,不知干净和犯罪率是不是有正相关性,但是,从一个整洁的家庭内走出的孩子,至少会让人看得顺眼点,这就足够了。

我把张先生的书去这样解读,不知先生有何感想,改天不妨当面求教。

人类的身上有两种倾向:作为动物的本能,作为高级动物的理性约束以及对崇高的追求。

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在不同环境的暗示下,(写作素材 )人们有时会不自觉地暴露出动物本能的一面:暴力倾向、破坏冲动、越轨的刺激等等;人们有时则有意识地表现成绅士、淑女、彬彬有礼、高贵友善等等。也许绅士、淑女"压抑"得久了,偶尔"叛逆"一下,会很"疯狂"呢。

偶尔的放纵无妨,只要你不伤害到他人。但是我们要警惕的是走得过远。人们都说德国人是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可当他们被希特勒煽动起来时,整个世界都被他们的兽行所震惊。还有,奴才当了主子时多半会比原来的主子还坏,我们在反抗暴力时不要以暴易暴。

亚里士多德说得更深刻:"人,在最完善的时候是动物的佼佼者,但是,当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第一,人有思维,有智慧,会玩阴谋,耍诡计;第二,人会制造工具,会使用武器。动物咬人,杀伤力毕竟有限,人杀起人来,动辄是死伤一大片!动物界似乎还不曾有滥杀无辜的记载。但是人滥杀起无辜来,简直是穷凶极恶,疯狂透顶!由此可见,丧失了人性和道德的人,要比野兽可怕千百倍。